第一篇:古诗文精读与学生课外自主化阅读教学的尝试与探究
古诗文精读与学生课外自主化阅读教学的尝试与探究
摘 要 :国家教育部门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教改的开展,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明显大幅增加,古诗文字字珠玑,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想真切地体会个中真意,是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的。本文从读、悟、写三个层面探究文言文教学的思路,提出“挖掘情感,关注体验,降低阅读评价的标准,让学生亲近文言文;对自主化学习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自主化阅读;与古文人对话,精、泛读融会贯通,强化古诗文阅读成效;以写促读,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理解古文人,愉快进入经典主题” 等教学思路。
关键词 :古诗文 文言文 教学 精读 泛读 自主化阅读
上个世纪初,一场“白话文运动”,使文学更加贴近了大众,雅俗真正实现了共赏,然而,当人们陶醉于各种新书,吸纳各类知识时,灿烂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人们用来表情达意、听之言之的语言,戴上了“文言文”的帽子,成了“半门外语”,与我们一夜之间天人阻隔,现代文明似乎刹那之间就断了根!文言文教学的尴尬在于,如果学生连课内的东西,“授之以鱼”,都丝毫没有兴趣,还谈什么“授之以渔”,让他进行课外的自主化阅读呢?
国家教育部门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是有目共睹的,随着教改的开展,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比例明显大幅增加,《新课程标准》里对课内、课外的古诗文阅读都有了明确的要求,而且有了量化的标准,义教阶段学生需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240篇(段),并在附录中推荐古诗文120篇(段)。诵读文质兼美的优秀诗文,是学生汲取人类优秀营养、积累语言、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让古诗文教学实现人类内在的“志”和“情”统一,着重体现鉴赏个性,它所要求的是自我感悟的过程。语文课堂教学精读教育必须有更高的教育艺术,从而去激发学生课外自主化阅读的浓厚兴趣,通过学习活动和自主建构,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品德意志等得以表征、凝固在活动中和活动结果上。同时通过学习活动,又丰富、发展着学生个体的创造力、潜能、审美力、鉴赏力、个性等,从而提升学生个体的诗歌鉴赏资质和素养。
因此,让人性化的课内精读引领学生自主进行课外广泛而愉悦的泛读,是当下初高中古诗文教学一个必要的探讨。
一、挖掘情感,关注体验,降低阅读评价的标准,让学生亲近文言文 文言文本身是有很大的可读性的,学生惧怕文言文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是根据古诗文、典籍、史学著作改变的影视作品却从来不缺少观众。电视剧《三国演义》拍成就风靡一时,而且至今久播不衰,易中天的《品三国》在刚过去的几年里赚足了人气,当前热播的电影《赤壁》,还是仰仗罗贯中《三国演义》的素材,为什么学生就不像看电视、看电影甚至听教授讲座那么热衷的主动去读名著《三国演义》呢?原因是:读不懂!
读不懂,首先是情感的隔膜。文言文语言对信达雅的追求,使其缺少了群众基础,这是白话文能够迅速取代文言文的重要原因。文言文居庙堂之高,不能走下神坛是其莫大的悲哀,但是并不能说文言文就是腐朽陈旧,文言文的情感也是十分浓烈的,而情感往往能够引起共鸣。《新课标》要求学生:“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中学文言文有许多十分感性的文章。如果能够充分关注体验,文言文教学就可以达到以内促外。
如初中教材里沈复的《童趣》,这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面对童心未泯的孩子,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手段显得尤为重要。我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学生们争先恐后、活灵活现地向大家讲述着他们的童年趣事、傻事。一个导入,使学生在“扫描”了一下课文后,就迅速进入课文复述环节,因为作者讲述的故事和他们的故事是那么的相像,他们把故事讲的活灵活现。在情感交流的基础上进行的语法教学,轻松得多了。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了,对生动的情节有了深切的感受,获得自己切身的感受,体验自己真挚的情感,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汲取心灵的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课文讲完,我告诉同学们《浮生六记》还有别的篇目,并且告诉学生,那些我没有时间讲了,学生此时阅读兴趣已经被完全调动了起来,他们晚上回家自己到网上查到《浮生六记》,半懂不懂地咀嚼起来,第二天一早又和我争论„„其实孩子们所看到的只是沈复夫妇布衣蔬食生活的一个轮廓,这又有什么要紧呢,关键是,孩子们开始关注了沈复,和《浮生六记》这个连我都没有关注过的文言散文,是他们文化素养的宝贵积累。
中学语文,在中高考的指挥棒下,对语法的过分强调,抹煞了文言文的韵味。在我们给学生增加课外阅读材料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只要求他“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不要求字词句章条分缕析,只要能跳跃式的理解文章即可呢?否则,他们会因为读不懂语法,就连文言文章里的情节、智慧、韵味都一并隔膜起来,知难而退的。跳出语法的圈子,不再苛求字斟句酌后的文言文,给予人的正是这种 深沉而美丽的高妙境界,古文是一个璀璨的宝库,学生完全可以取自己所需,把阅读变成一件愉快的事,一件可以意会、不必言传的事,何愁孩子们不主动去寻找阅读材料呢。当然,即使对初中生,语法也不能全然不讲,那样他们就真的读不懂了,教师语法教学的分寸很重要。
我给学生讲过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这是课外拓展,我不讲省略倒装,也不提词的平仄韵律,也不太关心风格流派是豪放还是婉约,可是指引所有的孩子去了读词中浪漫的故事,渲染“花褪残红青杏小”的清新明媚的意境,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自己有的问我还有没有别的词,有的去查找其他的宋词,一下子他们自己摘录了许多词,背诵了很多词,宋祁的《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云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等等,都是他们痴迷的华章,可是没有人来问我词意是什么,他们在不可言传的美感中陶醉,这不正是诗歌鉴赏教学所期待的境界吗?热爱能创造最大的动力。
二、对自主化学习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够有效地自主化阅读
文言文的学习,经历了情感的亲近,生活化的理解,语言还可以在这种体验中更加深入,从中获得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达到与文学作品的深度共鸣。授之以渔,有体系的方法指导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化学习。
首先,知人论世。现在的孩子得到了课改的许多好处,也在课改中磨合。比如,《历史与社会》这门课取代以前的《历史》、《地理》等教材,可是古诗文的学习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知人论世,历史课程的改革使他们没有了系统详细的历史知识基础,他们理解文言文就很困难。做语文老师,往往需要填补历史知识的空白。在教学文言文前,应适当介绍文化背景、作者生平思想等,且应与课文内容联系而有所侧重,使学生初步奠定情感基础,把握古诗文的主旨。现在电脑普及,学生自己到网上搜索一下古文人的生平也很简单,把课内的先读好,再搜索课外的短文,找自己感兴趣的、可以理解的去读,学生的泛读会有比较明确的方向。
如《醉翁亭记》,了解欧阳修一生的宦海沉浮,才能理解这个“饮少辄醉”的太守的乐此不疲;不知道欧阳修勤政爱民,不但无法准确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理解文章的人文性,可能会只觉得这句话幽默。再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只是读文章的景物描写是很难被感染到主动去读其他篇目,了解柳宗元的坎坷人生,景物里的清幽高洁会和人物的命运相辉映,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会有更迷人的魅力,八篇游记风格相近、思想高标,就算不去深究文意,诵读也能给人以超出文本的收获。
其次理解文意。理解文意向来是最大的难点,不可忽略又很难解决,除了前文所说的降低标准(粗知文意即可),还可以提供给学生解决疑难的途径。很多课外的文言文读本都有详细的注释,向课外延伸,可以从这些教辅书起步;有条件的话,网络是比较好的途径;实在没有网络支持,《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可以一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上有许多义项可供选择,还有很多例句,可供揣摩;向老师请教,与同学讨论也是一个有效的方法。
然后是品味语言。自主品味文言文语言,比较难的,是意象、典故。经过几千年的积淀,文化赋予了很多事物以特殊的含义,这就是意象。如《天净沙·秋思》:几乎全都是意象,枯藤、昏鸦、小桥、流水、夕阳、古道,不是形象的无序堆积,每一个形象都有着丰富的固有内涵,枯藤的黯然,夕阳的凄凉,小桥的温馨、流水的柔情和不可挽留、古道的悠远思念,使小令渲染的天涯游子羁旅思乡的情怀特别殷切。意象可以以讲座的形式进行系统的讲解,也可以在课堂上展开去具体细致地讲。古文讲究信达雅,一件事要写得“雅”,就往往和一些“旧事”联系起来,喜欢用典。如《破阵子》“八百里分麾下炙”,“八百里”不仅是写实的烤肉,还指主帅的坐骑,把坐骑杀了慰劳士卒,意蕴深远,不讲典故不但学生理解不透,还要闹笑话了。典故靠积累,学生在课内的广泛深厚的积累,可以为他们课外的阅读打基础。在情感亲近、知人论世、理解文意、积累意象和典故之后,品味语言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三、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理解古文人,愉快进入经典主题,与古文人对话
古代文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难酬的感慨,历尽沧桑、几经浮沉后的寄情山水、归隐林泉的飘逸,是古诗文的重要主题。现在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理解困境:力图建功立业是不是追求功名利禄?忠君是不是时代局限?归隐林泉、寄情山水是不是逃避?这样追究起来,真的要“洪桐县里无好人”了!那么是不是一定要用“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才能解释呢?
很多古代文学作品正是具有极高的人性色彩,才能与日月长存,够跨越时空流转到我们的眼底,在岁月里与我们时时共鸣。我们在讲古文时如果强调了太多的“时代局限性”,“阶级局限性”,本以为学生藉此会更加理解“那个时代”的古人,其实这反倒使学生原本可以与古人展开的对话又隔膜开来。学生一旦觉得文言文是过时的东西,属于那个时代,与现实无关,那么我们那些自诩时代精英 的学生,就很难对古文心存景仰,愉悦进入那些经典的主题,领会其中真意了。
诗中李杜,词中苏辛无一不是思想深邃,笔力遒劲,但是时代和阶级的归属是他们与生俱来的,这些也一定会在他们的文章里体现出来,我们在进行古诗文教学时,可以引领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去评价,或能比较容易地让学生亲近古文人,从而展开积极的对话。
如我在教学高中教材里的《范进中举》时,就碰到了问题:因为选文有限,学生没有读到后来范进中进士做学道,提携后生的文字,只看到范进中举发疯的极端的例子,对封建科举制的“毒害”深恶痛绝,这种抵触和其他的古人的郁郁不得志、陶渊明等一些高人的隐逸联系起来,就对古人建功立业的理想无法理解,甚至是不屑。其实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方面的贡献是不可埋没的,隋以来的科举,到唐已经很“经典”了,史载唐太宗曾在端门上,看见新科进士络绎而行,唐太宗就有“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的喜悦感叹。何况,当代莘莘学子无不在为学历学位奔忙,不也是一种建功立业吗?联系学生们熟悉的中考、高考,古人的建功立业就可以理解为一种进取。事实上,“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追求功成名就,报效国家是一种十分积极的心态,错的只是某些人在追求的过程中的种种不法、无耻的做法。这个,在初中学生学习《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入京应试之前写给张九龄的),学习“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时,就可以告诉他。
又如教学苏轼的《赤壁赋》,我引导学生对“积极还是消极”进行讨论:苏轼吟风咏月,潇洒之极,可就有些“积极”的评论家说苏轼“消极”,但是,当时苏轼为当权所逼,在政治舞台上几无立足之地,尚能不屈不挠,坚持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使自己在精神上不倒,贯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精髓,已经是十分积极了,还能叫消极吗?讨论的结果是,学生对苏轼纵横宇宙的精神自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一时,大江之上的明月清风,冯虚御风的潇洒,就非苏轼所独有,我的学生们也一下子心明眼亮,与东坡公同见同历了。这种引领,不仅解决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人生如梦”的积极品悟,还让学生理解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在后来的课外拓展中,后来学生在《小石潭记》的读后感里这样评价柳宗元:“寄情山水并不是柳宗元的逃避,他在精神的自由里,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他的心灵深处,永州的穷山恶水,无不化成诗意空灵、幽深静谧的人间天堂„„”
再如教学《窦娥冤》,我没有勉强用唯物主义的标准去评讲,文化往往平淡真切却表达了人民是非审美、深切愿望,你感觉到了,就无法不为之动容。这里 我引导学生将《窦娥冤》的主题理解为一种曲不敢言的愿望:窦娥冤感天动地,关汉卿无论如何也不能坐视不管,为了对得起在黑暗中挣扎的人们,现实中无法解决,也一定要用浪漫的手法为之昭雪,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大团圆”情结。当今时代的杰出作品,无论悲剧还是喜剧,那一部不 在“替天行道”,惩恶扬善,弘扬人性呢?窦娥不是古老遥远的冤魂,她与命运作斗争的精神,做鬼也要明辨是非的执着怎能说与时代无关呢?而且全剧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唯是非,唯美,这才是其价值所在。在审美陶醉中,学生把古文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与伟人对话才能一步步深入。一个学生拍案而起,情不自禁地叫道:“哦,怪不得,《孔雀东南飞》里最后焦仲卿和刘兰芝变成了鸳鸯,原来就是要表达一种祝福!”另一个学生说:“王实甫在《西厢记》里,改写了故事结局,让张生和莺莺最后团圆了!”
在这样的精读教学后,我就不用再担心学生学习不主动进行课外的自主化阅读了,课本上那短短的一节《长亭送别》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欲望,那“花间美人”般华丽的语言,那浪漫真情的故事已经使学生无限神往。与古文人的对话使学生对古诗文的主旨有了更深的理解,反过来又会刺激他们对语言的理解。
四、以写促读,精泛读融会贯通,强化古诗文阅读成效
要实现精读引领泛读,达到融会贯通,可以借助于写。古诗文字字珠玑,言有尽而意无穷,要想真切地体会个中真意,还得动笔,把感知、品悟固化到纸上,形成流畅、隽永、缜密的文章,会更好地促进读。写,可以是运用文言文写自己的见闻感知(日记),也可以是“文学评论”(读后感),对中学生,比较好的办法是改写,尝试挑出几首诗,几段古文,让学生去改写,填补古诗文的想象空间的过程,也就是感悟内化的过程。当读、悟、写三位一体,主客体得到交融,精读就算是到家了,深层次的纵向交流必然引发横向的广泛阅读。
如教学《陈太丘与友期》,学生学习了课文,被元方的少年老成所震慑,纷纷把矛头指向了“友人”,我没有组织讨论,我让学生展开联想,落笔成文,改写《陈太丘与友期》,指导他们留意去刻画陈太丘、元方、友人的神态和心理,并且把故事延展,文章内容之外,故事中还应有一些旁观者,他们又会怎么说怎么想。几番揣测,学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元方是不是太过分了?友人都承认错误了,不摆大人的架子,向元方道歉,元方还要‘入门不顾’,好像不太礼貌哎!”那一周的周记,我没有命题,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有很多都是改写《世说新语》里的故事《王戎识李》、《曹冲称象》,故事熟悉,难得的是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十分到位,穷形尽相。
在自己所渲染的意境里陶醉,其效果远胜教师的讲说。又如学生改写的李清 照的《如梦令》:“„„采莲女孩子的歌声吸引着诗人,她乘着酒意壮胆,划着船,直向那荷花深处进发。荷花一朵朵扑上来,荷叶如伞,撑出一片幽深的寂静女诗人有些冷了,酒也有点醒了,快走,快走!桨划得急起来,一片水花飞溅,鸥鹭齐飞,诗人笑起来,为自己的莽撞感到抱歉,于是放下桨,在船上躺下来,在那一阵阵的荷风里做起了芳馥的梦„„”
又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虽然是课外古诗,但是并不难理解,而且诗歌本身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人面桃花”互相辉映,意境极美,让学生尝试投入诗歌的情节、意境,一方面亲近了作品,另一方面也品味古诗文语言的不可替代性,含英咀华,妙不可言。下面是学生改写的《题都城南庄》的片段:
“桃花粉蓬蓬、红蒙蒙的开了,满树满园。金亮的蜜蜂在阳光下把翅振成一小团的黄雾。一群蝴蝶,纯黑的翅膀,软悠悠地扇着,在林花间翻飞,像报春的精灵。
赶路的青年敲着柴门。红妆的少女递过水,回身斜倚着院中桃树的干,风乍起,斑驳的花影在如霞般的脸上乱移。青年的心中一动,神情恍惚地走出门去„„”
此时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融会贯通,相得益彰。诗的意境美丽了古文人的词,美丽了孩子的心灵,也灿烂我这个老师的教育理想。
文言文,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由于其本身的审美细腻感。只有注重多角度、多层次地品评,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使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才是当前课程改革的第一要义。课内精读教学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维度论”理论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人文化教学,优化学生学习态势,通过多维开拓渠道、积淀夯实基础,引领学生在课外自主地泛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增进学生人文思想,构筑学生自主学习的广阔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 刘 袁
第二篇:浅谈简笔画与古诗文教学
简笔画论文
浅谈简笔画与古诗文教学
二街中心小学 飞有明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美学教育,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如何通过语文教学的优势开发美育资源,进行美育实践,发挥美育作用,应是语文教学中的教研课题。
翻阅小学语文教材,课文穿插中的国画、白描等等美术作品琳琅满目,丹青高手以其规范、严谨的结构布图,精确、流畅的色彩、线条、无不烘托出课文中或典雅、或华丽、或悲壮、或诙谐的氛围情调,的确给每一个语文教学者以强烈、充分的美感差冲击。然而与孩子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感悟,十岁左右的小学生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的,更值得每一位小学教师去思索与探讨。让我们翻阅赏析小学生的美术作品,无不感受其扑面而来的简单质朴之美,其简洁的线条总能勾勒出外界事物的主体,不由让人想起印象派超级大师毕加索其夸张变形的构图手法,总能让每个成年人忍俊不禁之余,扼腕喟叹是自己想象力匮乏,还是现实生活磨去了自己想像的翅膀。这些色彩的大胆奔放、热烈浓彩无不折射出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畅想。马克思说:“什么是美,美就是朴素。”让孩子把他们眼中的世界,心中的感知,通过他们稚嫩的小手自然流露在洁白的纸片上,不但能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唤醒和发掘他们内在的审美情感,而且在老师循循善诱下,把握诗文中关键描写景物的字词,作成图画,再在老师极富情感的诵读渲染中,去描绘其简笔画中的色彩。在情感上与诗文作者产生共鸣,或悲或喜。学生简笔画,不但更容易记住诗文所描述的景物主体,切身感受诗人的情感倾向,而且在画中学,学中画,情趣盎然,更符合孩子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会牢牢记住诗文,抑或会烙印其脑海毕生。
试以小学语文第五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为例,诗文“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朗读完后,我要求每个学生拿出铅笔、彩笔、橡皮和白纸。
让学生想象诗人在一个下雪的夜晚投宿到一个农夫的家中。画中连绵的山峦,惨淡的冬天的太阳,一间破旧的小茅屋,几枝稀疏的篱笆围墙,风,越刮越大,雪,越下越大,一只小狗儿听见门外的脚步声便吠叫不止,原来这时候主人简笔画论文
才从风雪交夹的路上回来。
学生画中,引导孩子对照诗文,找出关键的字。如“日,山,屋,柴门,犬、风雪、人”,并且要求同桌之间相互查看,给以提示。
第二步我出诗文中显现出来的色彩,用彩笔予以上色,如“苍山”表色“青色的山峦”,漫天的大雪,破败的茅草屋,黑色的小篱笆,傍晚的落日,在色彩的描述中,以情感的语调渲染其苍凉的氛围,感受诗中主人的悲惨命运,一学生简笔画如下:
同样的教学方法运用小学语文第八册《江南春》诗文教学中。
诗文如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要求学生画出诗中,千里沃野,鸟儿欢叫,水边的小村庄,山间的小酒店,酒幌子迎着习习春风微微动荡。数不清的寺塔,楼台在如烟、如雾的春雨里若隐若现。
我用欢快的语调,引导学生画出那美妙的春天图画,一学生简笔画如下: 综上所述,简笔画运用于诗文教学,是一种简练而有效的教学方法。我浅显认为,简笔画摒弃了国画、白描等专业的深奥与繁琐,更易贴近孩子的审美水平与纯朴的心灵,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创造性和想象力,不但利于诗文教学,而且对孩子的美感教育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三篇:《精读与略读》教学设计
13、《精读与略读》教材解读
一、精读
精读的特点:“纤屑不遗”。也就是说,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精读的对象主要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和内涵较深经得起推敲的文章。精读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主要包括:理解字、词、句、篇的能力;分析和评价的能力;朗读和笔记的能力。精读训练的重点是:教师提示精读的步骤和方法,学生逐步练习,直到完全掌握精读的技能,形成熟练的技巧与习惯。
精读的技巧与习惯主要凭借语文课堂教学来完成。训练的方法按阅读内容划分,可分为文字的训练、词语的训练、句子的训练、段落的训练、概括中心思想的训练、分析写作特点的训练。根据阅读的不同目的,可采用不同的训练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可采用“导读法”;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可采用“设疑法”;为激发学生情感,提高阅读效率,进行审美教育可采用“情感法”。
二、略读
略读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就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略读的效果,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教导,对不同类型的材料,指示不同的阅读方法,并组织学生通过写读后感,开讨论会等形式掌握阅读要领。
略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默读,就是无声地读。不用口发音和耳朵听,只用眼睛看、用大脑想,速度比出声读快得多。其次是在读时要去掉多余的动作。如阅读时用手指,用铅笔、尺子在页面上指指点点,头随视线的移动而移动等。这些都是多余的动作,略读时要去掉。另外是要扩大“视野”,即增大眼睛的扫视范围,由原来的一字一词地看书,变为一句一行地看书。最后,略读时抓住关键字、词联想。如看到“恨铁”就联想到下面可能是“不成钢”,这样做可节约一半的时间。
阅读训练是一项长期、复杂、艰辛的过程,但我们只要认定素质教育的方向,明确阅读训练的目的,科学运用阅读训练的方法,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一定能不断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
第四篇:尝试与猜测 教学设计
尝试与猜测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掌握用尝试法、假设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策略。
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经历用不同的方法(列表举例、作图分析)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明确数量关系。
教学重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数量关系。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性。
教学过程
一、历史故事激趣,导入新课(3分)
导语:老师早就听说我们班的同学最喜欢看书,最善于思考,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部一千五百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在这里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这句话中,你们有不明白的词语吗?(电脑出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谁来说一说,这道题目是什么意思?谁能用现代文翻译一下:(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 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
师:古代人对这样的题目有着自己独道的见解,我们把类似于这样的问题,统称为:“鸡兔同笼”。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数学趣题 “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鸡兔同笼)
2、我们先从简单一些的问题入手,来探讨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15分)
1、请同学们看一幅鸡兔同笼的情景图(课件出示)你能猜出这笼子里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吗?
请看题目,鸡兔同笼,有20个头,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这道题里还有隐藏的数学信息吗?
2、先猜一猜,可能只有一种动物吗,为什么?
学生猜测,汇报。不可能都是鸡,因为如果都是鸡就会有40条腿,而题目中是54条腿。也不可能都是兔,因为如果都是兔就会有80条腿。
3、独立思考:
(1)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生举手,师:不着急说,先自己想一想!学生静想10秒。
鸡兔可能各有多少只?你想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解决的办法。
同学们可以借助表格清晰明了的呈现出你的解题方法,如果有其他解题方法,请写在答题纸上。
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5、学生汇报:
1)、(假如有采用逐一列表法的)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汇报讲出理由(你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怎样进行调整的也就是调整的方法),并且说一说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
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补充说明理由和发现的规律。(贴出表格)
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请这些同学为他们的方法命名。(板书:逐一列表法)
2)、哪个同学与他们的列表方法不同?(汇报,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的调整策略,在调整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当计算验证腿数多时说明什么?应该怎样调整?相反呢?)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补充调整方法和策略以及自己的发现。(贴出表格)
请同学们为自己的方法命名。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板书:跳跃列表法)
3)、哪个同学还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呢?你是怎样想到这种列表法的(说出理由)
还有那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优势?请同学们命名。(贴出表格)
(板书:取中列表法.)
4)、回顾一下我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相机板书:猜测、验证、调整)
师:用列表法解决问题,要想做到又快又准确,你们认为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问题?
5)、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方法解决这道题吗?
直观画图法:谁听懂他的方法了?能再说说吗?你觉得这样做怎么样?(画图的方法非常便于观察、非常容易理解。)
还有什么方法吗?
6)算术法启发学生思考;展示学生的个性解法并以学生的名字来命名。„„
初步小结:同学们,刚才我们用很多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所以鸡兔同笼问题又叫假设问题。)证—调整—再验证—再调整的过程,从而得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一般策略。
三、历史激趣、巩固新知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解答鸡兔同笼问题的吗?刚才的题目(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书中给出了一种巧妙的解法,今译为:
94÷2-35=12(头)„„ 兔的头数
35-12=23(头)„„ 鸡的头数
这就是最早的鸡兔同笼问题。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过渡语:同学们有信心运用自己喜欢的列表方法解决1500多年前《孙 子算经》中的原题吗?出示: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
学生汇报:
你采用的是那种列表方法?
为什么要选用这种列表方法?
谁有不同的列表方法?同学们有什么新发现
(学生汇报后,教师追问:就这道题而言,你认为哪种方法解决最好?)
四、分析应用,提高升华
过渡语:后来鸡兔同笼问题由我国传到了日本变成了龟鹤问题,日本人说的龟鹤和我们说的鸡兔有联系吗?抓住数学的本质,这里的鸡不仅仅代表鸡,这里的兔也不仅仅代表兔,那还可能是什么问题呢?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去看一看,请看题;
1、在我们购物消费中的鸡兔同笼问题,那么它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小明买了6角和8角的两种铅笔共7支花了5元钱,分别买了多少支?
2、在活动安排中的鸡兔同笼问题,那么它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
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开展有益的课余活动,学校准备开展一次象棋和跳棋的比赛,象棋和跳棋学校共有31副,恰好可让150个学生同时进行棋类比赛,象棋2人一副、跳棋6人一副,象棋和跳棋各有多少副?
实践应用,解决问题
3、运输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地震后要用大小卡车往灾区运29吨食品,大卡车每辆每次运5吨,小卡车每辆每次运3吨,大小卡车各用几辆能一次运完?它与鸡兔同笼问题有什么联系?不同之处呢?(没有限定大小卡车的总辆数)那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估计一下用车总量数的范围:最多多少辆?最少多少辆?
尝试运用你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此题
学生汇报:
你采用的是那种列表方法? 为什么要选用这种列表方法?
谁有不同的列表方法?
1)、(如分别出现两种不同的正确答案)同学们有什么新发现?那么用什么方法能使所有的正确答案都不遗漏呢?师生集体尝试逐一列表的方法。
就这道题而言,你认为哪种方法解决最好?
或
2)、(如出现一名同学有两个正确答案和分别一个正确答案)你认为谁的方法更好?
过渡语: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耐心细致的做每一件事请。
五、生活拓展、谈谈收获
生活中随处可见鸡兔同笼问题,愿意告诉老师这节课你的学习收获吗?
作业:创编一道生活中的鸡兔同笼问题。(要求: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创编得体是否正确合理,同桌交换解决。)
结束语:数学无处不在,我相信同学们只要敢于猜测尝试、并且不断的实践验证、调整创新,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插图、古题译文;
列表法 思路
逐一 猜测
跳跃 验证
取中 调整
直观画图法 假设算术法 假设方程法
第五篇:尝试与猜测教学设计
课 题:尝试与猜测 教学内容:鸡兔同笼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解决“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举例,尝试计算等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现实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的运用和解决问题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心,进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情感目标:了解我国古代数学的光辉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 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增强学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探索列表枚举的不同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在自主探索过程中,掌握利用数据比较、判断、调整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历史激趣,导入新课。
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喜欢读书,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课件出示古书动画打开书出现原题),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师读,课件中标注出题目中的“雉”(读成“zhì”),就是野鸡。)你读懂这个问题吗?
二、独立探索,构建新知 1.分析题意,尝试猜测;
师:那这个题目是你读懂了吗?说说什么意思,(这道题目是说,现在有一些野鸡和兔子,关在同一只笼子里,从上面看,共有35个头;从下面看,共有94只脚。问有多少只野鸡、多少只兔子?)师:这道题的意思正如同学们所想的一样,为便于研究,我们可先从简单问题入手也就是把35头换成20头,94只腿换成54条腿
(课件出示贴出例题及插图):鸡兔同笼,上面看有20个头,下面看有54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请一名同学读题)-----板书:尝试与猜测 ——鸡兔同笼 师:你从中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就是这两个信息吗?
2、尝试逐一列表,进行验证;
(1)独立思考:你想用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板书各种方法)当学生说用列表法时,问:你想怎样列表?(课件显示表格)是这样的表格吗,为了表达的内容更清楚,第一行应该填写什么
请同学们利用尝试与猜测的方法把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到表格中,并计算验证,看第几次找到答案。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1、先独立尝试猜测;
2、把你尝试猜测的各种情况一一列举出来;
3、在小组内交流你尝试的过程,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2)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3)汇报交流
请一个采用逐一列表法解决的同学汇报
师:这是谁做的?你跟大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谁的做法与他一样?
师:刚才老师有个发现,有的同学在添表时写的腿数特别快,你能发现什么秘诀吗?(因为鸡和兔的只数是固定的,每增加一只兔子减少一只鸡,腿的总只数就增加2条。)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特点?你给它取个名字,(板书:逐一)小结:逐一列表法虽然比较麻烦,但是不重复不遗漏;
3、尝试跳跃和取中列表
你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减少猜测的次数,找到比逐一列表更简捷的列表方法吗 生尝试
(1)请小幅度跳跃列表的同学汇报
师:除了像他们这样逐一列举,我们再来看看这张表,这是谁列的?
由学生自己解说他的列表法,师可以边听边问:说出是如何确定第一组数据的?计算验证后发现了什么问题?你是怎样调整的?你这一行为什么这样填? 问:你们觉得这种方法怎么样?(简便、快捷)师:谁还有不同的调整策略?(3)请大幅度跳跃列表同学汇报 你是怎样想到把鸡或兔的只数调整的?(4)请大或小幅度调整与逐一相结合的汇报
重点追问:计算验证后发现什麽,怎样想到用这种方法进行调整的?
小结:列表过程中根据需要我们可以有规律的小幅度跳跃,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发现大幅度的跳跃;
那我们管这种列表的方法叫什么呢?(板书跳跃)(5)请选用取中列举法的同学汇报?
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这种列表法的(说出理由)还有哪些同学与他的方法相同或类似,你们认为这种方法有什么优势?
小结:取中列举法在逐一和跳跃的基础上直取中间数,验证后调整幅度缩小更为简便快捷(板书取中)师:你觉得你比较喜欢哪一种列表方法?说说你的理由。(我喜欢逐一列表,这样不容易遗漏答案。我喜欢逐一列表,它虽然可以完全地列出全部的答案,但比较麻烦,我认为取中列表的方法比较好,可以根据题目的情况,确定假设的范围,这样可以很快地找到需要的答案。)
师:你说的很好,无意之中我们已经找到解决此类问题的重要策略,是什么?(列表),首先根据已知信息进行尝试猜测,然后进行计算验证,分析后进行合理调整。(板书:猜测、验证、调整)
师:我们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灵活的运用。比如数字比较小的时候运用逐一列表,如果数字比较大时可以采用跳跃或取中列表,那么除了列表之外还有别的方法吗?谁愿意来给大家讲一讲?
(生:假设全是鸡:2×20=40(条)54-40=14(条)14÷2=7(只)„兔子 20-7=13(只)„鸡
除了可以假设都是鸡,还可以怎样假设呢?引导学生说出都是兔。直观画图法等)
师:(出示课件名解赏析)你想知道1500年前我国的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吗?
出示:脚数÷2-头数=兔数
头数-兔数=鸡数
师:你能理解吗?看看古人是怎么讲的。
看了这段资料,你有什么想法?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老师在为我们祖先感到骄傲的同时,老师同样也为你们感到骄傲,你们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办法,你们像孙子一样的聪明了不起。你觉得这些方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假设)
三、方法应用,巩固新知。
1、师:下面就让我们带上一双“数学的眼睛”到我们身边去看一看„„
2、师:这是谁呀? 生:(齐答)王楠
师:对,乒乓名将王楠,乒乓球是我们的国球,在乒乓球比赛中有没有咱们今天研究的类似问题呢?先请大家自己读一读。
(课件出示:12张乒乓球台上同时有34人正进行乒乓球比赛,正在进行单打和双打比赛的球台各有几张?)师:题目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生:它告诉我们共有12张球台,34人在进行比赛,单打就是2人打,双打就是4个人打。
师:真厉害!一下子将两个隐含着的条件也挖出来了,共四个条件。这和我们今天探索的问题有联系吗? 利用列表法解决
3、猜硬币
小明的储蓄罐里有1角和5角的硬币共27枚,价值5.1元,1角和5角的硬币各有多少枚?
四、生活拓展、谈谈收获。
愿意告诉老师这节课你的学习收获吗?
我相信同学们只要敢于猜测尝试、并且不断的实践验证、调整创新,任何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板书设计:
鸡兔同笼
列表法 思路
逐一
猜测
跳跃
验证
取中
调整
直观画图法
假设算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