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学生学习指导的几个主要问题》
家庭教育指导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学习动机指导
(一)学习动机的涵义与结构
定义:引起、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内在心理过程。
结构:学习需要+学习期望,两者相互作用。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由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通过寻求外在奖赏或诱因而获得的动机。对于学习本身并不感兴趣,对于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
(1)一旦达到目的,动机会下降。(2)可能对内部动机带来致命打击。
2、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
近景性动机:与学习活动直接相关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远景性动机: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关联的兴趣。
3、奥苏伯尔的学习动机分类(1)认知内驱动
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需求,指向学习本身,是一种内部动机。
(2)自我提高内驱动
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把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是一种外部动机。
(3)附属内驱动
是儿童为了保持长者们(教师、家长等)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通过学习行为影响学习效果,而影响学习行为的因素有很多,学习动机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四)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
1、提高教学技巧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 ①引发认知冲突
②结合真实问题情境
(2)加强教学内容新颖性,吸引注意力(3)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
2、增强学习兴趣
(1)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罗森塔尔效应)(2)利用已有动机形成新的学习动机(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
3、妥善采用奖惩机制
(1)奖励与惩罚都是激发动机的重要手段(2)一般表扬奖励比批评指责更有效(3)但外部奖励可能削弱内部动机(4)注重奖励的质量
① 奖励好的任务表现而非参与任务 ② 奖励常规型/技能型/不感兴趣的任务 ③ 纵向比较、个人化标准(5)奖励应考虑个体差异
4、有效反馈
(1)来自学习结果的各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有明显影响
(2)及时反馈(3)反馈要具体(4)时常反馈
(5)注意表扬的方式
① 直接点、肯定句、具体化/多样化 ② 言情一致(非言语沟通)私下或当众
5、善用合作与竞争
(1)区分三种群体目标结构 ① 合作型目标结构 ② 竞争性目标结构 ③ 个体化目标结构
(2)研究发现合作型最有利于激发动机 ① 责任扩散、搭便车
② 组内合作,按劳分配,组间竞争,纵向比较
6、采用归因指导
对学习结果的归因会影响下一步的学习动机
(1)引导学习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知识点)
(2)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引导归因,避免产生习得性无助感。
二、学校策略指导
(一)学校策略的涵义和功能
1、学习策略的定义:
(1)学习者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的方法
(2)学习者对学习过程进行监视和调控的过程(3)学习者为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监视学习任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调控学习过程的能力。
2、学习策略的功能:
没有学习策略,学习者能在基本认知能力的支持下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
(1)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倍增器”(2)学习策略是家属学习过程的“催化剂”
(二)学校策略的分类
1、基于学习任务的分类(1)(词语)记忆策略(2)(课文)阅读策略(3)(技能)训练策略(4)问题解决策略
2、基于学习方式的分类(1)听讲学习策略(2)阅读学习策略(3)观察学习策略(4)探究学习策略(5)合作学习策略
3、基于学习结果的分类
(1)事实性知识的学习策略(2)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策略(3)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策略(4)元认知知识的学习策略
4、迈克卡等的分类(1990)
(1)认知策略:复述、精细加工、组织(2)元认知策略:计划、监视、调节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环境设置、工具利用、向他人求助、努力和心境管理。
5、基于对象的分类
(1)学习方法调控策略(元认知策略)(2)学习状态调控策略(3)学习资源管理策略(内部资源,外部资源)
(三)对认知策略的辅导
1、复述策略:是为了在工作记忆中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反复组织。
(1)利用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4)复习形式多样化
(5)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6)情境相似性和情绪生理状态相似性
2、精细加工策略
主动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增加信息的意义,从而促进新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1)记忆法(2)做笔记(3)提问
(4)生成性学习(5)利用背景知识(6)联系实际
3、组织策略
为建构新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点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出它们之间关系的方法。
(1)列提纲(2)画关系图(3)编故事
三、学习能力指导
1、自我调控能力
2、自我调控学习的定义
学习者为了达到学习目标对自己的思维、情感和行为进行监视、评价、控制和调节的过程。
3、自我调控学习者的特点
(1)对学习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顽强的意志,能够付出充分的时间和努力去实现目标。
(2)掌握了大量的一般和具体的策略,知道何时何地以及怎样运用这些策略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3)善于对学习时间进行计划与管理。
(4)对自己的表现与目标的差距进行监测,当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差距时,会分析原因并作出调节。
(5)在面对复杂的学习任务时,往往善于运用各种外部资源。
4、自我调控学习与学业成绩
(1)在学生报告的14中常用的自我调控学习策略中,高能组对于其中13种策略的使用都显著高于低能组。
(2)学生的标准化成就测验成绩既受自我调控的学习因素影响,也受一般能力因素影响其中80%的变异数可由自我调控的学习因素解释。
5、方平的研究结果
(1)不用年级自我调控学习在动机情绪控制、内部价值、元认知、认识策略、自我效能和资源策略六个变量方面有显著差异。
(2)元认知、动情控制、资源策略、认知策略对学习成绩的影响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强。
(3)自我效能随年级的增长有下降的趋势。
对专题学习内容的评价:
专题通过研究人员与一线教师的互动答疑,帮助老师们了解当前学生学习指导中的几个主要问题,并领悟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思路。
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教师们能:(1)区分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学习动机,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机指导;(2)说出方法与策略的区别,并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3)区分基础学习能力、自我调控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并说明各种学习能力的不同指导方式。
专题对如何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改善这些问题。为有效理解本专题所包含的知识内容,教师在参与本专题学习时,应结合自己所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理解本专题的内容,并力图将在本专题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用于解决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对专题课程学习的感受:
通过专题是学习,使我意识到:学生对某些知识点概念理解不清,习题处理有困难。在后续课程中涉及到此类知识点的相关知识会产生连锁反应,造成进一步的学习困难。如果这种现象持续下去,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成绩下降。通过课程学习后我找到了好的解决办法:
1.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找出自己最薄弱的地方。只要这个环节做好了,将会事半功倍。
2.跟老师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包括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等。
3.下定决心,努力实施。解决自己沉积的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恒心,有耐心,无论采取什么方案,都要扎扎实实的去做。要让学生意识到问题是自己的,家长和老师是来帮助自己的,所以无论如何,自己一定要保持良好的心态,不要跟家长和老师产生抵触情绪,这样才能让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第二篇:当前学生学习指导的几个主要问题
当前学生学习指导的几个主要问题
当前学生学习指导的几个主要问题一提到 学生学习指导,人们会想到对那些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开展的学习方法指导。然而,学生学习指导并不只是对成绩落后的学生,在内容上也不只是学习方法指导。
通过专题的学习,我们老师应能:1.区分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学习动机,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动机指导;
2、说出方法 与策略的区别,并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
3、区分基础学习能力、自我皗控学习能力、创新学习能力,并说明 各种学习能力的不同指导方式。
主要内容有:
1、学习动机的内涵、分类及其对学习学习的影响;
2、学校策略的涵义、分类与指导要点;
3、三类学习能力的内涵与指导要点
他主要阐述了当前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用心理学理论分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为教师准确理解这些问题提供理论指导,也为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他解决的核心 问题是如何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等方面的问题,并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恰当的应对措施改善这些问题。为有理解本内空所包含的知识内容,应结合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情况理解本内容,并力图将在本专题中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 用于解决自己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第三篇:学生学习指导的问题
作业题目:
通过学习课程《当前学生学习指导的几个主要问题》,请您简要描述一个自己在过往的教学中学生出现学习问题的典型案例。
感悟
在教学中,有个问题是:有的同学呢又总是感觉很努力但是成绩也一直上不去,因为他们的努力和认真都是做给老师看的,他们经常作业不认真,为了完成作业而作业,上课的时候如果老师不严厉一点,他们就觉得不是在上课,经常按自己的个人爱好出发,今天高兴好好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不高兴,就没有学习这回事,所以人虽然很聪明,但是成绩一直不理想,还有一个更不好的习惯,这就是家长的问题,回家不监督孩子做作业,然后孩子就使招,哭,家长就打电话给老师“我儿子作业没有做,好像有点感冒,现在又是睡觉的时候,可不可以不做”所以孩子就有了不好的习惯。通过继续教育学习我明白,专业技能不扎实,导致同学们没有学习动力,一方面老师没有把外部的学习动机真的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所以他们看起来是表面上的努力学习,然而心理却是一大股抵触的情绪,对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没有到位,常常只利用教师的期望效应,而不会应用已有的动机形成新的学习动机。在我的鼓励里,没有明显的奖励与惩罚,也没有注意奖励的质量,常常奖励好的参与任务而非好的任务表现。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拟一下的措施:三个维度,在很大程度上人的习惯支配着人的行为,所以同学养成和父母使招哭。所以在他的心里作业完成与否不是问题,这样知识不巩固成绩就不理想了。学习动机是引起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该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目标的内心在心理过程。学习需要+学习期望,相互作用。学习动机推动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产生学习动机。之所以出现上面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没有学习动机所以不能导致学习行为自然不会产生学习效果,学生成绩当然不好。1,要注意学生的学习基础,老师指导更用心与用时来感化学生,学习方法注意指导,学习习惯注意培养,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健康状况进行因材施教。注意学习动机的培养,提高教学技能,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好奇心。2,加强课外活动指导,不能一味的施加外部动机,要让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的动机。3,妥善采取奖惩,奖励好的任务表现而非参与任务。4,善用合作与竞争。5,与家长沟通,告诉他们的做法对孩子的副作用。
第四篇:(初中学生学习语文指导的几个主要问题)学习指导作业
(当前学生学习指导的几个主要问题)学习指导作业
渔峡口中心学校 郭小靖
开始语文教学差不多一年半了,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从一个语文教学的门外汉,到能按质按量完成语文教学任务的新手,也算是实现了一种质的飞跃吧。当然,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针对我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几个问题,我也做自己的探究,现将自己的一点看法总结成文字,写得不对的地方还请各位专家指正。
初中阶段是由小学向高中、由少年期向青春期过渡的过程,是青少年形成自我认知体系与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而旨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正确三观的语文学习则是一门意义重大、不可或缺的科目。初中学生可塑性强、思维活跃,这既会对初中语文教学产生许多积极作用,同时也在另一个方面带来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和挑战。在这一年半的语文教学中,我的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一、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畏难心理
七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后,由于学习的课程不断增加,学科知识点逐步系统化,内容也逐步深入,很多学生容易出现畏难情绪。而且初中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侧重点在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查,知识的积累不能靠一朝一夕的努力。如果因为基础原因,面对难点有所懈怠,打退堂鼓,那么正如古所云,“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语文学习的困境将是不可避免的了。这种情况,我经常在文言文教学中出现,比如说在学习蒲松龄《狼》这篇课文时,学生在弄清楚书本上这篇课文后,让其自学另外两篇《狼》时,学生就出现畏难心理,一时不知道从何下手。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语文老师作为青少年文学认知的启蒙者,应该多鼓励学生思考,而这正是记识、掌握知识的核心环节。要克服困难就要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要善于提出根本性的问题,找出疑难点。因此,战胜畏难情绪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二)、缺乏自我约束力
七年级学生自我约束力欠缺,见异思迁,无法完成学业特别是较为枯燥的语文学习的任务,比如说对字、词的识记、积累都缺乏学习兴趣。我认为这是因为七年级学生的课业负担确实增大了很多,怎样灵活地面对和处理学习压力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七年级学生的多门学习成绩不平衡,出现大幅波动时,老师的指导和监督能帮助他们抵抗七年级学生心理的消极变化,进行有计划的学习。当然为师者要有耐心,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把握大局,树立正确语文学风的过程中师生要密切配合。
(三)、认为语文是一门学得“费力不见效”的课程
语文课程是一门费时久、见效慢的课。目前,由于升高中、升大学都以分数为标准,择优录取的升学体制。各门学科的总分越高,越有把握升重点学校。比较而言,语文课的学习既费时又不讨好。其它学科则不同,比如政史地课,要想拿高分只需“临阵磨刀”就行,时间短,见效快。学生不喜欢“拉锯战”,只喜欢用“突袭”的学习方式来取得好成绩。这是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因素。他们认为,面临考试,背一个小时语文还不如背一个小时政史地划算。还有的学生为了和同学拉开分数差距,力攻数理化,因为理科最容易拉开总分的距离了。从升学的迫切心理出发,不少学生宁愿挤占语文课的学习时间,攻其它学科。
(四)、不重视多种文体的写作训练
在语文学习的内容方面,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写作文,初中学生往往倾向于感情浓烈的记叙文和散文,自认为得心应手。记叙文和散文从小学开始写起,已经习惯了,殊不知,它是作文的难点。而对游记、说明文、议论文缺乏写作兴趣,总认为又不要到哪里去旅游,游记没什么可写;说明文枯燥无味,找不到线索或顺序,难写;议论文抽象难懂,难找论据,更难写。对写这一类作文头疼,畏惧,“写作难,写作难,难于上青天”,有的甚至厌学。以至初中毕业了,常用的应用文也写不完整。
(五)、口语交际能力得不到提高
七年级学生普遍只爱听故事,看动画故事,不爱讲故事。因为地理关系原因,农村交通闭塞,孩子们很少走出大山外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没有什么机会与城里的孩子交友、谈心。所以,普通话是个难点,说起来扭扭捏捏,吐字模糊不清、字音不准。大多数孩子不善于口头表达,也不愿表达,生怕方言味太浓受同学嘲笑。这样,语言环境造成学生缺乏自信,主动要求口头表达的现象就少之甚少。日常生活中由于对普通话缺乏训练,农村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普遍偏低。课堂上老师要求复述故事时,他们的表现往往是语言上结结巴巴,内容上东拉西扯;情节上缺乏逻辑;主题上词不达意。
(六)、娱乐时夸夸其谈,写作文东拼西凑
七年级学生大都处在十三岁,他们爱娱乐,天真、好动,幼稚、感性。感知也有明显发展,但知识的连贯性不强,理解力不够,尤其是知识的遗忘率较高。娱乐时,你一言,我一语,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昨天的网络,今天的QQ,无所不能,无处不通,可一到上正式课堂写作文,就像“秋天霜打的茄子——蔫了”,不会“再造想象”,也不会夸夸其谈了,只会东拼西凑,缺少情趣。把完成作文当作是一项任务,一件苦差事。
二、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1、七年级学生年龄具有过渡性特点,生理上有较大发展,标新立异的兴致很浓厚,好奇心很强。过多地重视新开设的课程,让新开设的课程学习有一个好的开头,打下一个好基础。
2、农村初中学生大多语文基础差,他们常常自卑,缺乏自信,对语文学习怀有厌倦情绪,存在懒惰行为。课堂上无精打采,课后无所事事,享受不到学习成功所带来的愉悦。语文学习成了“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真实写照。
3、对语文学习认识出现偏差,没有认识到“语文是最主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对语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缺少学习的兴趣。认为会说一点普通话,认识几个字,能写几篇文章,语文就算学好了,能真正找到好工作挣到大钱的还是要靠数理化。另外,学习好语文课程,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学与不学是一个样。考试只是碰运气,应付了事,投机取巧。
(二)、客观原因
1、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语文难于夺高分,便对它产生逆反心理。
2、农村社会环境的制约。农村大多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多地使用方言进行交流,,家庭、学校语言使用泾渭分明,这样的语言环境,必定给语文学习带来了诸多不利。农村初中学生大多数是“留守
儿童(少年)”,他们和老人在一起生活,相互照顾,课外的学习时间没有保障。
3、农村中学条件的限制。农村初中教育薄弱,学校各项条件受到限制。“信息来源”窄,学校虽然有些电脑,但只有在上信息技术课才开放,且不用于学生查寻学习资料。校外网吧禁止进入。学校图书不仅数量少,而且使用率也低,没有定时开放图书室让学生借还图书,不能给学生提供必要的语文读物。
4、人文守旧观念的阻挠。不少教师对学生读课外书有片面理解,深怕学生看课外书影响“正课”学习,对学生读课外书,不是热情支持,而是横加制,“呵”斥其人,没收其书,还要“悔过”“具结”。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知识面的扩展和理解能力的提高。
三、采取的措施
面对这样的学生,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学生,正视他们的缺点,分析原因,充分利用有限的条件,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钻研学生,钻研教材,克服万难,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成绩。本人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的态度,决定学习成绩,态度不端正,就会一事无成。那么,怎样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呢?现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我们可以利用农村相对落后的现实,丰富多彩的生活实际,作为素材,给学生分析落后的原因:落后是因为没有知识,没有文化,因而没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没有适应高科技迅速发展的能力,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当然就要落后。我们也可以从学生自己家庭生活的艰苦,父母挣钱养家糊口的艰辛等方面给学生分析。初中生已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自己的思想,思维,有自己的自尊,有自己的理想,只要老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学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联系生活,就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习态度端正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不难形成,刻苦了,努力了,成绩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古人曰“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讲的就是这方面的道理。
(二)、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许多科学家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之一,就是具有深厚的认识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自传中就说过:“对我后来发生影响的,就是有强烈而多样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这些理论都说明了学习兴趣是学习者产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而学习兴趣的培养直接受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情感投入多少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用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爱唤起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让学生由被动到主动地接受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三)、千方百计提高教学质量
初中语文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实现整体教学目的,就要圆满完成初中教学目标。语文学科教育目标是指人们在语文学科领域内展开的全部教育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可以分解为知识、能力、智力、人格因素等到方面。当前,七年级学生语文基础普遍较差,要改变这一现状,我想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传授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教无定法,学无定法。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心血来潮,而是每一个教学工作者应尽的职责,是素质教育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迫切要求。传授时要注意:教师要用心搜集并善于总结各种有效的方法,可以自己总结积累,也可以留意报刊杂志,经过总结归纳,教给学生适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怎样分析试卷,怎样学习古文,怎样阅读说明文等;要注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不同的学生教给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题材要教给不同的方法,并帮助学生自己点滴总结归纳;要循序渐进,注意掌握学习方法的阶段性,七年级有七年级的学习方法,八年级有八年级的学习方法,九年级与七年级、八年级的学习方法是迥然不同的;要有的放矢,强化训练,使方法转化为能力,真正提高学生素质。学习方法的掌握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使传授的方法转化为能力,我们必须有的放矢,强化训练,使学习方法逐一被较好的掌握。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也有利于学生对新方法的学习、掌握。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素质。
2、扭转思想,改进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素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教师自身必须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做创新型的教师。因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初中语文教师不能更新教育观念,彻底改革“应试教育”存在的种种弊端,就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不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改变基础差的状况就成为空想。
3、紧抓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成果的关键,课堂教学的质量决定着教学成果的高低。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要认真备课、上课,要确定目标,掌握进度,控制教学的量和节奏,哪个都懂,哪个都知道,自不必说.总而言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应该有意识地针对初中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及原因,积极采取对策,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顺着前辈们开拓出的道路继续前进。
第五篇:如何指导学生全面学习
如何指导学生全面学习
全面的意识,正确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要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那么,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本人认为全方位指导学生学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实施:
一、自信与主动。良好的教学环境、积极的主导情绪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因素,能有效的引发、激发、促成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培养学生的自信和主动学习是至关重要的。
二、倾听与交流。学会倾听,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习惯。对于学生而言,倾听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品质,良好的与人交流习惯的核心是学会倾听。因此,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好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从而学会学习。然后才能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思想,这都是学习的过程。
三、建构与思考。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教师应特别应当考虑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已经积累了哪些生活经验,让学生从事哪些活动可以活化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如何学会思考,培养学生勤于反思的习惯,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每做完一件事,学完某个知识点,思考有何收获,有何启迪,学会在反思中长见识、长能力。
四、格物与提问。格物就是要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归纳类比、发散分析、质疑、幻想……,从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在探索与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探讨问题的思辨性,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要有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睿智和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