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幼儿教师如何创新教学方法
浅谈幼儿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策略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教育的主要任务。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我肩负着培养幼儿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任。只有自身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水平,才能在选材和教法上给幼儿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和开拓、发展幼儿的创造性,在求同的基础上,激发幼儿的求异精神,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下面就浅谈一下本人创新教学方法的策略:
一、教育观念创新化
首先要在思想上、理念上根本转变。创新型幼儿教师应该彻底改变旧的教育观念,旧的教育观念实行的是师德尊严,师生之间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老师像警察、临工一样看管学生,更像妈妈在管教自己的孩子,一句话,俨然就是一个教书匠。这样的教育观念会滋生出强加于人的爱,带有分数指示的爱,偏斜的爱、官僚式的爱,冰冷的爱、业余的爱、私有财产的爱,短式的爱、弱爱。在课堂上表现出高耗低效,因为幼儿幼儿教师低估了孩子的自悟能力,即使再小的孩子他也有领悟能力,也会对事情有所分析,只不过他们分析的路子和我们大人的思想不一样罢了,他们考虑出的事情稀奇古怪,而有些幼儿老师面对这群天真无邪的孩子时小学化上课,上课重内容分析,弱化主体,重满堂讲解,忽略渗透性,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被动和依赖,过于服从幼儿教师的权威管教,对知识缺乏个性理解,兴趣狭隘,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些旧的理念不利于孩子的创新教育,只会让他们处在被动的一面。
另外,家长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树立为家长服务好的观念,还要利用家长资源,向家长学习,把他们当做班级中重要的成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在一次家访中我了解到黄颖萱的奶奶十分擅长剪纸,我抓住这一重要信息,真诚与奶奶商量,请她担任我班的剪纸老师,奶奶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一任务,每个星期五下午你都会看到老少同乐的场面。我和奶奶一起制定剪纸计划,探讨剪纸内容,交流方法与技巧。一个学期下来,孩子们可以目测对教研专区全新登场称剪,随心所欲。在“创意幼儿剪纸”比赛中,孩子们的作品得到了家长们的好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奶奶积极参与到我班环境布置中,为班级创设献计献策。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创新教学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贴近幼儿的生活,更符合幼儿的兴趣。内容数量和难度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体现最近发展区理论基础上的“跳一跳,够得着”的超前观。如《夏天真有趣》主题活动中,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自然:摘葡萄、捉西瓜虫、踩影子……孩子们在活动中发现了蚂蚁搬豆这一有趣的现象,我就与他们用玻璃箱饲养蚂蚁、观察记录蚂蚁的一日生活。但这远远没有满足孩子们的需求,“蚂蚁是怎样搬豆的呢?蚂蚁是怎样和同伴交流的?同伴们是怎样帮忙的呢?......”孩子们在不停地思索着。我没有立即回答他们,而是鼓励他们去查阅资料,第二天各种各样的答案就出现了。在互相交流后,我请孩子们看课件,形象的动画过程让他们知道了许多关于蚂蚁的知识。孩子们的兴趣越来越浓了:绘画蚂蚁、创编儿歌、模仿表演、制作小图书......主题活动“可爱的蚂蚁”就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了。
生活是幼儿教育的源泉,是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幼儿教育离不开生活,它强调要通过生活的途径进行教育,达到让幼儿学会生活的最终目的。进入“香香的蔬菜”主题活动后,我和孩子们开展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爱心饺子活动”。活动中,孩子们忙得不亦乐乎:有的在做造型,有的在捏花边......虽然包出来的饺子千姿百态,但从他们脸上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非常开心。一年一度的圣诞、新年即将来临,孩子们动手一起来装饰圣诞树,他们自由组合选择彩色卡纸制作花,用皱纹纸制作蝴蝶结,用彩色亮光纸剪成长带子......不一会儿就把圣诞树装饰一新。
三、教学方法灵活化
创新性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幼儿自主化,即在教师指导下,让幼儿自己做主,主动参与,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幼儿的特长,扬长避短,通过各种手段来开发幼儿的创新思维。按新纲要的主旨,幼儿教育应是听、说、读、写、观察、表演、思维、想象、操作等行为的整和。因此在活动时教师应抓住各种契机,挖掘幼儿各方面的潜能,对幼儿的活动表现和教材内容应有一种整体的意识,才能真正培养幼儿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中以语言表述为主,引导和支持幼儿在与教师的合作中进行不同侧面的观察和感知,从不同层面的探索活动中应用不同的操作方式进行多元化的合作分享,将整个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单一的活动得到综合性的获取与提高。
如在故事教学中可采用听故事,看图说感受,以图或文字作记录,学表演,作游戏的活动并与内容有选择地、有机地整合于一体,既丰富了活动内容,又引导了不同水平幼儿的表现欲望,同时还提高了幼儿运用语言的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我从三个方面来举例:发声练习、识记歌词、掌握节奏。我在设计发声练习时就考虑孩子们的兴趣需要,鼓励幼儿模仿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青蛙通过两个大气囊的共鸣,使声音更加洪亮;蝈蝈前翅根部有发声器,振翅发出清脆的声音;蝉腹面有发声器,叫的声音很大。声音的高低变化(蝈蝈振动翅膀)、节奏的快慢(蝉飞近飞远)、音色的交替(青蛙妈妈青蛙宝宝)吸引着孩子们,孩子们一边模仿一边发声,效果非常好。怎样让孩子们在短时间内记住歌词呢?我采用手指操,儿歌加手势一学就会。我通过做身势练习让幼儿掌握节奏。在《两只老虎》的歌曲中,我引导幼儿用自己身体各部分做乐器,打出歌曲节奏。例如:当唱第一句“两只老虎,两只老虎”时,小孩子们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拍手的,有拍肩的,还有拍自己小脸蛋的;第二句“跑得快,跑得快”,小孩子们不约而同用了跺脚,到“一只没有尾巴,一只没有耳朵”时,小孩子们表现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门,有拍屁股的,有手挽花的,还有拍肚子的;结尾一句,小孩子们设计了“弹舌”的声音。在这部分活动中,孩子们不仅掌握了节奏,而且更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真正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四、教学环境开放化
在工作中我把创新教育思想渗入到自己的教育理念、落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结合我园的“五心”文化,我创新的开创班级“和”文化:三位老师“和衷共济”与家长“和乐共处”共同促进“和合小精灵”“健康和快乐”的成长。在“一切为了孩子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创设了“和爱活动室”“和美生活间”“和明探索室”“和韵自然坊”“和悦美工坊”“和乐图书室”。在开放的环境中,幼儿和教师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是一种平等、自由和民主的关系,大家彼此尊重、互相关心。幼儿的创造性和幼儿集体的创造性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每一个教学柜我也充分地利用起来,在上面放一块泡沫板,涂上各种颜色,既方便幼儿插放自己的作品,又解决了教师无处摆放学生作品的难题。板子四周是幼儿自制的小花,上面粘贴了本学期所要学习的字宝宝,孩子们在语言区里经常会玩“猜猜我是谁?”“词语接龙”“学说一句话”等游戏。
注重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有机结合,幼儿一日活动全部区域化,并启用值日生发挥个人的最大作用。我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材料按颜色、种类摆放,值日生根据小组幼儿的意愿使用托盘取放材料,并收拾整理。增加幼儿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自主学习、相互学习的能力。既面向全体,又注重个别差异,教学设计体现层次要求,坚持正面教育,方法手段选择合理,恰当有效,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世纪、是创造的世纪。创造是艰难的,是快乐的,更是无止境的。做一个创新的幼儿教师是时代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是教改的需要。只有解放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才能做一个创新型的幼儿教师,勇担创新重任。
第二篇:创新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谈
保定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尹晓菲胡艳辉
摘 要:西方经济学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科学,因此,被许多人认为是一门“沉闷的科学”。在教学中结合这门课程的特点,应注重教学方法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启发式、案例式教学;经济学实验;自我评价体系
西方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描述和概括,其基本理论一般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三部分。学习西方经济学,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和认识,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和认识。怎么才能让学生对枯燥、深奥的经济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学好它,教学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作为一名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教师,谈一点个人体会。
1、依据教学大纲备课,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基础。备好课是讲好课的前提,没有充分的备课,就不可能取得理想的授课效果。教师在备课时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大纲将课程的全部内容分为重点掌握、掌握和了解三个层次。要求重点掌握的部分是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以及将来从事经济管理工作要用到的知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深刻理解、准确记忆,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要求掌握的部分,是学习完这门课程后应具备的知识。对于这一部分知识,要求学生在学习和复习时要正确理解、准确记忆。要求了解的部分,是学生应该学习的经济常识。对于这一部分内容,学生了解就可以了。例如微观经济学的第一章是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通过这一章的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需求理论与价格的决定,掌握供给理论与价格如何调节经济,了解价格政策。其次,在备课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各国的大政方针和相关法律的调整,结合课本讲解。例如,人民币降息对老百姓有哪些影响。
最后,需查阅相关的国内外教材、资料,了解该课程的前沿理论,不断更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保证备课的信息量,提高知识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增强授课的理论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2、提倡互动式教学,做到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采用积极而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可以缓和紧张的课堂气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有利于优秀学生的独创性及个性的发展。合理设臵课堂提问是有效启发的关键所在。例如在讲需求定理时,对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本身的价格和需求数量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很多同学都能用日常生活经验总结出来,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总结出需求定理的内容。对于需求定理的例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闻,教师可以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讨论,进而总结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几种情况。让学生多参与教学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巩固所学内容。
另外,在教学活动中应提倡案例教学法。西方经济学的案例很多,不论是网上,还是教学参考书中,都有成型的案例可以借鉴。案例法是根据教育对象和培训的需要,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形成供学生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以书面的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法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案例法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是以案说理,从实务工作中归纳出规律及需掌握的知识。
第二,变单向信息传递为双向交流。学生在看到案例后,先要进行消化,调动必须的知识储备,经过缜密的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教师也加深思考,不但可以发现自己的弱点,而且可以从学生那里了解大量鲜活的实务工作材料。双向交流的教学形式有利于教学内容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由于调动了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容易开阔思路、集思广益,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主动的知识探求者,成了教学主体。面对案例,并没有人告诉他应该怎么办,而是要自己去思考,而且通过个人与小组发言,相互取长补短,相互激励和提高。
自从美国哈佛商学院首创案例教学法以来,各国学校纷纷提倡案例教学,因为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也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同时,案例法强调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培训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促进学习目标的实现。
最后,适当增加经济学实验课。利用经济学实验检验已有的经济理论,发现新的经济规律。经济学实验方法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且也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设
计科学的经济学实验,是采用实验方法进行研究的经济学家所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从实验程序标准化、货币激励显著化、实验语言无偏化、比较基准明确化、与现实的一致性等五个方面,讨论如何设计科学的经济学实验,是构建经济学实验的重要方向。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垄断定价模型实验、国民收入循环模型实验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经济学理论。
3、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互联网,做到教学手段上的创新
多媒体教学系统进入高校已多年,越来越多的学校采用这种教学手段,这对于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从而使课堂讲授的内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多媒体教学系统在教案设计、备课方法、上课方式等方面都有别于传统教学手段,最重要的是它带来了教学观念、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制作西方经济学的课件时,除了保证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还要保证课件的趣味性和美观性,再加上教师风趣的讲解,就能吸引学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教师和学生的联系,也有助于教学效果的反馈。教师可以为学生申请一个免费邮箱,作为班级的“公共信箱”,开辟一个师生交流与合作的区域,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讲义、课件或一些典型的习题发送到邮箱中,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也可以把自己的研究方向或感兴趣的经济问题提出来,利用邮箱和大家讨论。学生也可以利用此空间或提出问题,或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可以在邮箱中征求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正确把握“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注重与学生交流,多吸取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以实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
4、建立自我评价体系,确保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全方位素质教育,这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但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总结并建立一套自我评价体系,如每次课前都要先确立教学目标、重点,提出的问题,针对哪些学生提问,预计效果如何;每次课后进行自我评价,每周、每月进行综合评价。如本月教学进度完成情况、作业及答疑情况,学生回答问题满意程度,对学生姓名、学习等情况熟悉程度等,并给自己打分,确保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龚亚夫,陈仕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校本教研方式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4,(6).
[2]李慧敏,方敏,张雪梅.高校信息检索教育课教学改革构想[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1,(2).
选自:《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9月
摘自维普网站
第三篇:浅谈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浅谈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方法
郧西县城关镇明德小学 兰兆兵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是一种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前,在自主教育中,我们必须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现,以学生能力发展为重点的教育质量观,以完善学生人格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教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把学生看作发展中的人,可发展的人,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学生要创造性地学数学,数学教学就要充满创新的活力。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创造欲。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生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
鉴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情境性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
置支架,巧妙地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以久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而开放题的教学,又可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所以,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学生可能有很多想法,对学生提供的办法不要急于肯定或否定,应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充分讨论,认识到不同的样本得到的结果可能不一样,进而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从这些解释中能作出什么判断?能想办法证实或反驳有这些数据得来的结论吗?其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个性特征的不同,认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然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然是多元化的、个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错误要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总之,如何探索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品质培养的教学方式,成为在自主教育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数学课堂教学应创设富有探索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第四篇:党校教学方法创新(模版)
党校教学方法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七大报告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各行各业正掀起了改革创新的高潮。近年来全国各级党校为适应新形势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要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建构“分类别、分层次”的教学体系。其中,教学方法改革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各级党校在创新教学方法,推进研究式教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新的进展。
一、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CASE STUDY)肇始于美国哈佛大学,后来在我国党校系统干部教学培训中被普遍应用。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在路径和方式上恰恰相反:案例教学是从实践到理论,传统教学是理论到实践;案例教学主要靠学员讨论,传统教学主要靠老师讲授。案例式教学的目的不是给大家一个固定的答案,而是通过对特定案例的讨论甚至争论,提高学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掌握相关理论知识。
提供给学员讨论的案例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拟的,关键是要有讨论空间,即最好是开放性问题,而非封闭性问题,“1+1=2”的问题无法让学员进行深入讨论;案例还要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最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现实亟待解决的问题。案例教学重点在于讨论,必须为学员提供充分的讨论时间,最好是每个人都有发言时间,讨论时要做好记录;在讨论时不要担心争执,有时候争执恰恰说明了案例存在讨论空间。为了能够使讨论更加充分,在案例讨论前最好还要给学员熟悉案例的时间。案例教学关键在于点评,教师点评必须既要概括学员讨论的要点,又要能够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因此对教师的要求不亚于传统课堂上的教师,不仅要熟悉案例,还要具备高度的概括能力和理论功底。
二、研讨式教学
研讨式教学因其灵活方便,形式多样。一是课堂研讨,主要形式有:“1.5+0.5”(1.5小时教师讲授,0.5小时课堂讨论)、“1+1(1小时教师讲授、1小时课堂讨论)”、“2+0.5”(2小时教师讲授,0.5小时课堂讨论)、“0+2”(课前将讲稿发给学员阅读,并提出问题让学员思考,课堂2小时教师与学员一起讨论)。二是课后研讨,包括双向交流、专题论坛、学员论坛、经验交流、学术沙龙等多种形式。有的党校探索了结构化研讨方法,其突出特点是以学员为中心,教员做催化,注重输出、成果和实效。研讨中各小组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交替运用“头脑风暴法”、“团体列名法”、“六副眼镜法”,在各个阶段进行发散、聚焦,各种观点相互激荡,最后达成小组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形成研究报告。这些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教与学、学与学的共同提高。
三、体验式教学
近几年,各级党校广泛深入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体验式教学。一方面,各级党校都较好地开展了以异地现场教学为主导的区内与区外、国内与国外、本校与教学基地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体验式教学,如采用现场教学、社会考察、模拟法庭、庭审观摩、媒体采访、破冰活动、拓展训练等形式。另一方面,各地还坚持开放办学,搞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社会大课堂教学活动。“走出去”即开展异地现场教学。“请进来”就是办好“理论与实践讲坛”:一是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时事或理论现实问题开设高层次的外请报告;二是邀请中央、自治区、市县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围绕全党中心工作,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做报告。
在体验式教学中,各地还十分重视开展现场党性教育活动,促进学员党性修养的提高。如组织学员到革命圣地进行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监狱,观看警示教育片,听取职务犯罪的服刑人员现身说法,到法院旁听、了解司法程序和审判原则等,以此提高学员拒腐防变、判断是非和抵制诱惑的能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菜单式教学
为了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增加学员的学习空间,自治区党校及部分党校近几年坚持不断丰富和完善菜单式教学,进一步加大选修课程的设置力度,充分利用晚上课余时间,发挥网络和信息化的功能,开设了“选听讲座”、“电视选修课”和“网上选修课”。选修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历史、党史党建、礼仪、保健等各个方面,力求学术性与知识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大大丰富了党校教学的内容,增加了学员的学习空间。同时,将菜单式教学引入有关班次的课堂,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将若干专题研究课程改为菜单式课程,供学员自由选学。并且建立了菜单式课程的准入机制和淘汰机制,对选学的学员实行了考勤和考核制度,保证了课程质量和学员的学习效果。
五、模拟式教学
针对当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性和领导干部的实际需要,一些党校充分发挥公共管理学科优势,积极探索模拟式教学。如利用本地区防灾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了公共应急培训基地;以应对城市地震、洪水、爆炸、卫生和群体事件等突发公共事件作为主要培训项目,利用防灾应急指挥中心的指挥自动化系统和信息综合显示系统,开展情景模拟演练。逼真的模拟场景演练,激发了学员们认真思考解决问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进一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对加强危机管理重要性的认识,把握了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进一步提高了准确分析判断情况和正确处置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
第五篇:优秀教学方法
优 秀 教 学 方 法 选
目标教学法
目标教学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是牵动整个教学领域的整体性改革。
目标教学是在教育方针指导下,根据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策略”,按既定的教学目标和形成性测试手段,落实大纲,教材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过程。
目标学习法的特点是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单元达标和课时达标相结合,以群体教学和个别帮助相结合为基本形式,以反馈矫正为保证,以大多数学生掌握目标、形成能力、开发智力、获得最佳发展为目的。
目标教学法的操作规范为“
五、四”单元教学流程,“五”为五个阶段:单元备课——逐节新授——单元综合——单元测试——单元小结;“四”为四种课型:新授、综合、测试、小结。
基本模式以“逐节新授课”为代表,拟为“四四三五六”目标教学基本式。
1.前提测试:上课开始,教师根据知识迁移的过渡性原理,既充分注意学生实际,又紧密把握本节教学任务,用五至七分钟时间测评前面已学过的部分教学内容,要紧密联系本节教学内容,为引出本节教学目标做铺垫。前提测评有四个性质,即:作用的助学性,内容的针对性、对象的全员性,形式的灵活性;也就是说,前提测评的作用必须有助于本节教学内容的学习,测评题目内容要有较强的针对性,要面向全体学生,题目难度有一定梯度,测评的形式要灵活多样,不能单用集体回答方式,这样就能以旧迎新,激发学生定向思维。
2.认定目标:在前提测评的基础上,教师将所授课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或板书,或提前抄在小黑板上张挂,然后简洁明确的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各自要求达到的水平,采取的主要方式。教学目标一般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育目标。
认定目标也具有三个特性:作用的有效性。指教师在讲课前重点认定目标,突出主要目标,引起学生的重视,;讲解过程中逐一认定目标,坚持用目标引导学生学习,注重步步凝聚学生疑问,启发学生思维。
方式的简易性。指教师操作这一环节时,以口述认定为主,简化认定形式,便于教师操作。
方法的灵活性。指认定目标时,教师要创造认定气氛,灵活多样引出、激发学生兴趣。
认定目标是指教师和学生同时明确认定教学目标,使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同一轨道上自觉协调统一。
3.导学达标:即教师通过以设计好的教学程序引导启发学生学习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导学达标分五步:
基层目标导达:这是全节课的重点,不仅要全力引导学生达标,而且要通过及时反馈、同步反馈,了解学生学习动态,随机矫正。
高层目标助达:就是教材对学生提出的高层要求,教师要通过恰当方式协助学生达标,利用集中反馈、连步反馈,了解学生学习中困难,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情感目标诱达:教师通过不同形式诱导学生达到教材情感目标,随时掌握机动反馈信息,适时矫正诱导方式。
技能目标练达:教师通过练习指导学生达到技能目标,并掌握重点反馈信息,强化练习,提高学生技能。
发展目标引达:教师利用掌握的特殊反馈信息和学生学习差异状况,及时引导学生达到发展目标,使不同程度的学生每节课有所得。导达目标就是要充分发辉教学目标的导向作用,依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进行检测和反馈矫正,随时用教学目标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使每个学生都主动自觉的完成教学目标。
4.达标测评:导学达标环节的完成,意味着教学主体任务的终结。效果如何,如何巩固提高,教师就要达标测评,检测个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在这一环节,教师可采取出思考题、练习题,或完成训练项目,或分组抽卡片回答问题等形式,测评本节教材掌握情况,然后随即重点矫正,提高教学效果。
达标测评要坚持六个原则:对应原则、分解原则、前联原则、客观原则、递进原则、变式原则(变换角度、改变问法、变更顺序、综合加深、设置迷惑)。
作为目标教学法的基本课堂教学结构形式又可以大致列出如下框架:
课前制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教育目标)—课堂展示教学目标(含内容要点、能力层次、思想教育)—教师指导学生达标(按内容要点安排教学过程,按能力层次选择教学方法,体现思想教育)—课堂检测达标情况,补救失误保证达标。目标教学法有教师必须构建的整体框架,又有以“逐节新授课”为代表的基本模式,教师在应用此教法时,可根据教材特征、学生实际,灵活多样的穿插其他教学手段,优化控制课堂教学。
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的引入或创设 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情景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我国情景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较早提出并在理论上进行探讨的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同志。
运用情景教学首先需要用“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创设情境的途径初步归纳为: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表述情景六种。
生活展示情境:即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中,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作为学生观察得客体,并以教师语言的描述鲜明的展现在学生面前。
实物演示情境:即以实物为中心,略设必要背景,构成一个整体,以演示某一特定情境。通过对不同背景下的实物观察和语言描述,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图画再现情境:图画是展现形象的主要手段,用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课文插图、特意绘制的挂画、剪贴画、简笔画都可以用来再现课文情境。
音乐渲染情境:音乐的语言是微妙而强烈的,它以特有的旋律、节奏,塑造出音乐形象,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用音乐渲染情境,并不限于播放现成的乐曲、歌曲,教师自己的弹奏、轻唱以及学生表演唱、哼唱都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关键是选取的乐曲教材基调、意境和情景发展对应、协调。
表演体会情境: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由于学生自己进入角色、扮演角色,课本中的角色就是自己或本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加深内心体验。
语言描述情境:情景教学十分讲究“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的结合”,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语言描绘,情境会更加鲜明,由于描述带有感情色彩,所以能激发学生情感,进入特定情境。
情境教学法没有固定教学模式,为了有助于教师们在教学中较好的运用情境教学法,先选择两个情境问题教例,供大家参考。
情境1(语文):
中学语文课文中的议论文教学历来问题较多,学生兴趣不大,教师亦感棘手。这其中,有教材内容枯燥的原因,也有教学方法单调的问题。课文内容脱离学生实际,教学方法有失千篇一律的分析论点、论据,学生觉得学了之后无用,当然没有兴趣。如果在讲授议论文时,结合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大家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议论的情景,使其能看到议论在生活中有用武之地,对于学生学习议论文大有用处。
在一次全校初二年级语文知识竞赛中,某班的四名代表中的一位因紧张而失去了一次得分机会,最后这个班虽然获得了冠军,但有些同学议论纷纷、认为丢分的同学不应该领奖,另一些同学则持不同意见,为此同学们产生争议。第二天的文科是学习议论文,在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课文内容,而是首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那位同学该不该领奖?为什么?学生一下兴奋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时教师进行总结,告诉学生:刚刚进行的讨论,实际上就是进行口头做议论文,大家会发现,有的同学意见内容充实,有说服力,有的同学发言却带有狡辩性质,而有的同学则连表达都不清楚,这就涉及到一个如何进行议论,怎样才能使自己的议论更有说服力的问题,下面我们看看课本上的议论文,看看作者是如何针对自己的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这样很快使学生进入了角色,激发了学习议论文的兴趣。学生亲生体会到议论文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自然产生了学习它的愿望,这较之教师教师单调枯燥的分析论点、论据,而学生却无动于衷的课堂教学效果要显著的多。
情境2(数学)1.浓度问题的引进 2.你喝过糖开水吗?
3.你知道糖开水是怎样制成的吗?
板书:糖+开水=糖开水
现在我们共同来制作糖开水,请同学们观察其变化(备开水、玻璃杯、红糖等)(1)把红糖少许放入一个玻璃杯的开水中,搅拌均匀,这时杯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颜色变深,味道变甜)
(2)再放入一定数量的糖于杯中,搅拦均匀此时杯中发生了什么变化?(颜色更浓、味道更甜)
(3)再往杯中加入若干白水,搅拌均匀。这时杯中又发生何种变化?(颜色变浅、甜味变低)
4.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
(1)同一杯水中,糖增加的甜度越浓;糖减少则甜度变淡;(2)要使糖水甜度增加,需加糖,要使甜度变淡,需加水.三、结合上述实验,探讨溶质(糖)、溶剂(水)、溶液(糖水)之间的关系,理解浓度(甜度)的概念。
说明:初一学生对于浓度问题的掌握一直是个薄弱环节,突破这一教学难点的有效途径是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揭示数学规律.创设情境的方法和形式较多,教师应该更具教材特征和学生实际选择作用,不能局限于录像、图片一种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