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常态下的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
新常态下的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
摘 要: 实验室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重要场所。而高素质的实验室队伍,是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新常态下,要破除旧的实验室建设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把握人才培养需求导向,以实验中心为建设主体,以“一流导向、精准定位、集中管理、内涵发展”为原则,打造高校一流的实验室队伍。
引言
实验室作为现代大学的心脏,是高校进行实验教学、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是培养工程型创新人才的实践课堂,是产出科技成果的重要保障,其建设和发展水平是衡量学校办学条件、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1]。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实验室在学科影响力、科学研究和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彰显,并处于快速发展期,投入建设力度加大,建设层次和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但实验室队伍建设一直滞后于实验室整体水平,还有待于加强。因此,在新常态下正确认识实验室队伍建设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对工程实践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也是建设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迫切任务[2]。
1.实验室队伍建设的紧迫性
实验室作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孵化地,主要承担着高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任务。实验教学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挖掘发散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是集理论、技术、方法、思维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形式,是工程人才培养计划制定的重要内容。科学研究是发现新的事实、阐明新的规律、探究真理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产学研转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举措。而实验教学、科学研究、实验室开放等这些功能的发挥离不开一支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实验室队伍。
多年以来,实验室在高校的依附和配角地位一直制约着高校实验教学和科研功能的发挥。实验室队伍普遍存在有效数量不足、结构难以优化、缺乏相对稳定性等问题,其存在既有认识上的偏差和传统观念的滞后,也有教育体制和管理理念的影响: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拔高。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长期存在,实验室队伍在福利、待遇、师资培训等方面与教师队伍、科研队伍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实验室缺乏队伍管理机制,人员编制不清、岗位职责不明、评价考核不健全,造成实验室工作和任务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实验室人员之间缺乏知识技能的交流与沟通;
三、队伍结构不够合理。目前高校实验室队伍普遍存在结构性问题,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不合理,实验室人员求知欲望低、新知识接受能力弱,对先进的仪器设备缺乏了解,严重滞后于实验教学活动。
2.新常态下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内涵
新常态下实验室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加强内涵建设,优化升级队伍结构,迭代更新教学模式。适应和引领新常态,关键是要勇于打破对传统实验室队伍建设的缺乏,尤其是破除旧的实验室建设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突出以实验中心为建设主体,以“一流导向、精准定位、集中管理、内涵发展”为原则,打造高校一流的实验室队伍。
一流导向。“实验室是现代化大学的心脏”,一流的大学需要一流的实验室,而一流的实验室更需要一流的实验室队伍。实验室队伍担负着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与运行,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的一流实验技术队伍对建设造一流实验室、推进一流大学建设、培养一流创新型人才、产出一流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定位。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标志着我国高等学校建设进入“双一流”建设的“冲锋号”时期。高校一流学科的建设要以高水平的研究平台为基础,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和教学团队为关键,以建设一支知识结构全面的高素质实验技术队伍为切入点。
集中管理。高校实验室应以实验中心为建设主体,层层落实实验室校院二级管理,推动实验平台条件大类专业打通、本硕贯通,对设备、场地、队伍等资源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学科专业共享使用。在人员管理机制方面,要建立面向研究任务的人员聘用、考核及流动机制,有针对性地论证与投资。
内涵发展。新常态下,高校实验室队伍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实行内涵式、特色化发展,全面构建目标管理、绩效评价、能力强化和激励考核四大管理体系,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岗位意识、工作效率和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实验实践教学质量监督评价机制,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提升实验室整体建设水平。
3.新常态下实验室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3.1转变队伍职能,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
新常态下实验室队伍人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仪器设备操作者和维护者,而是教学实验、科学研究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专业水平、知识结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教学、科研的效果和进程。高校实验室队伍应以实验教学团队为模式,由专职实验教师、兼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四部分组成。只有组建专业的实验教学与管理团队,把业务和组织能力强、创新意识先行、认真负责高效、具有奉献精神的实验室人员选拔到团队中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作用,有组织有纪律做好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为一流人才培养和一流学科建设保驾护航[3]。
3.2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合理设编定岗。
强化学科建设导向,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总量控制、按需设岗”的原则,以本科和研究生实验实践教学工作量为参考,合理设置实验室队伍职务结构比例和岗位,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岗位的岗位职责和目标要求。实验技术队伍由专职实验教师、兼职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实验教师以实验教学为主要岗位职责,负责完成学生的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改革等工作。实验技术人员负责部分实验教学、实验指导工作,负责大型仪器设备的运行管理、功能开发及自制仪器设备等工作。实验管理人员负责实验仪器、设备的保管及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及日常事务的协调等工作。同时,利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机制,鼓励实验技术人员开展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
3.3规范考评制度,建立长效的奖惩机制。
实验室队伍建设离不开高效规范的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客观、科学、公正的考评制度是优化实验室队伍建设的前提和保障[4]。由于实验室管理工作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制定完全量化的评价标准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基于项目管理模式的实验室考评机制,加强过程管理和绩效考核。考评绩效的核心包括实验教学量、实验内容设计、实验组织形式、实验人时数、开展开放性、创新性和研究性实验等行为,同时将科研实验室的开放程度、服务质量、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及学生评价等作为实验室考核的重要依据。并根据不同实验室的工作性质和形式,把考核结果与晋级、奖金分配等联系,激发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热情,提高积极性,从而建立良性循环的机制。
3.4构建知识强化体系,提升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在实验室建设中,设备是基础,管理是手段,而人才是关键。实验室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所以,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创新型实验队伍是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产出科研成果的重要保证。面对实验技术、仪器设备、实验方法的不断更新,课程结构体系的不断调整,对实验室人员的知识结构和人文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除了夯实实验教学理论基础外,还要不断更新拓展知识架构,提高专业水平和实践技能。因此,要科学构建知识强化体系,制订长期的知识拓展和技能提高计划,加强实验技术队伍人员跨学校、跨地区、跨专业开展交流合作,提供其参加各个层次的对口培训和进修的机会,切实提高实验室队伍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实验技术人才,优化实验室队伍的配置,注入新鲜血液。
结语
实验室是高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实验教学改革和创新的生力军,实验室队伍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实验室建设水平。因此,新常态下,要不断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从高校顶层设计规划入手,推动实验室建设观念的转变,优化实验室队伍发展平台,改善实验室队伍结构,按不同岗位要求进行清晰定位,健全与落实实验室队伍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结构合理、精干高效的创新型实验室队伍,不断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为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曹利.刍议高校实验室技术队伍建设[J].中国校外教育,2013(24).[2]吕宏伟,张来红,唐建华.大力加强军队实验室队伍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4).[3]肖士斌,胡福林,陈远铭.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促进实验室可持续发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6).[4]汪洁,齐建英,周娴,潘华锦.完善考评制度,促进实验室队伍建设[J].教改教法,2013(11).
第二篇:浅议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队伍建设1101
浅议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队伍建设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和防范各种风险,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尽可能减少其负面影响。
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于经济,从经济的新常态到金融的新常态,必将给包括银行在内的各微观主体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大背景环境下,信贷业务作为银行的核心业务,更应顺势而变,作出调整,而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与信贷队伍的建设密切相关。经济新常态下,全面加强银行信贷队伍建设,应增加信贷队伍力量,加强信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信贷从业人员专业素养和职业胜任力,通过剖析案例分析吸取经验教训,并且优化考核竞争机制,努力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增加信贷队伍力量。目前洪都大道支行存在着信贷人员数量不足的现象,为激活信贷队伍潜能,需要充实信贷队伍人员,储备培养年轻的信贷员,将一批精通业务、熟悉客户市场的高素质优秀员工充实到营销队伍中,打造一支充满朝气和活力的信贷队伍。准入关要抓严,强调“文化素质+思想品德+业务知识+综合能力”的考察模式,既要考核文化素质,又要考核受聘人员的思想品德;既要考核岗位职责的内涵及外延,又要考核综合技能与工作思路,引导新聘任人员快速提高适岗能力,以提升信贷队伍的综合素质。建立后备体系培养年轻信贷员梯队,通过调整培养,逐步达到信贷人员培养锻炼一批、岗位专业一批、交流储备一批的格局。
二、加强信贷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一是未雨绸缪,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将正向激励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做好信贷从业人员系统性、长期性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二是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提高员工廉洁自律的自觉性,努力形成“讲廉洁、拒腐蚀、守法纪、比贡献”的风气。三是加强信贷从业人员政治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确立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指导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严防违规行为,一旦发现,一律从严处理。
三、提高信贷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一是提高信贷从业人员对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信贷风险的认识。在经济新常态下,信贷投放即等于收益或利润的局面已一去不返了,更不是资产规模越大越能占领竞争的制高点。近年来,银行不良贷款及不良率剧增,面对巨大的发展和生存压力,我们要克服信贷投放的冲动和盲目,做好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发展原则与方向,有效管理信贷风险,应对经营挑战。二是围绕提高信贷人员开展信用评定的组织协调能力、业务拓展的营销能力、贷款考察的调查分析能力、贷款发放的研究决策能力、贷后检查的风险防控能力,通过采取工作经验交流、业务讲座、案例分析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信贷人员的常规培训和以干代训,形成“全方位、循环式”的常态培训机制。
四、剖析案例分析吸取经验教训。对近几年来形成的不良贷款由专人进行分析成因,编成案例汇总成册。广泛收集兄弟行、同业及本行出现的典型风险案例,制作成涵盖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员工违规行为和法律诉讼案件等内容的典型案例培训材料,通过对全行信贷人员以集中培训与分析讨论的方式一起剖析主要风险点,查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的开展专项整改工作。
五、优化考核竞争机制。结合不同信贷产品的利润空间、工作量以及风险水平等,综合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对客户经理的业绩进行综合考核,将个人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激发其工作潜能,充分调动和保护信贷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信贷从业人员的管理上引入末位淘汰机制,让信贷客户经理人人都有危机意识,并能化压力为动力,充分参与竞争,形成良好的内部竞争氛围。
第三篇:新常态下的
新常态下的“坚守”
大德小学 李锦花
遥远的西北大漠,有一种胡杨的树种,它们生而三千年不死,死而三千年不倒,倒而三千年不朽,这沙漠里健壮而睿智的勇士,用自己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坚守一词的深刻内涵。虽然我不可能是倔强的生长在沙漠中的胡杨,但我愿做那棵扎根于乡村英语教学试验田边的胡杨,任时光荏苒,任四季的变换,我始终用自己的生命和全部的爱, 坚守着乡村英语教学的希望和喜悦。
坚守是热爱。刚开始,我常常为自己不知道怎样为小学生上好英语课而茫然。但是我对英语的那份执着的爱告诉我要永不言弃。在教学中我常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失败浇不灭我对英语教学那如火如荼的热情。在这样执着的支撑下,我昂首行踏进英语教学的珪步之中,在英语教学这块沃土上我默默地耕耘着。
坚守是进步。我是一位普通的乡村英语教师,要让孩子们学好英语,算的上比登天还难哪。我作为一名普通的英语教师,神圣职责是什么呢?经过我不眠的深思,向有经验教师的请教,拉一些对英语不感兴趣的孩子促膝长谈,拜访一些家长和他们交换意见。我明白了,明白了要教好英语,首先要让他们爱上英语、喜欢英语。啊。。我知道了,知道了!学生喜欢什么就不会厌烦什么。真是“山穷水复凝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为此,每节课前我会认真研究、吃透教材,通读、精读课文,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明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型、流程、方法等。在教学过程中我深知英语课中口语是老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方式,作为英语老师的我很注重加强英语口语在课堂中的运用,给学生创设愉悦的英语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表现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到我始终保持的微笑,并且和学生多交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我的课堂。
坚守是希望。我刚接手的班是五年级,班上有一个比较优秀的学生--赵嘉欣。她性格外向,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可是,她上四年级的时候,她生病了。有一个多月没有来上课,她落下了很多的课程,我暗暗地担心和着急。我不能把我的担心表现出来。上课的时候。我特意让她来回答她能够回答的问题,每次答完问题,我都会笑着对她说“你真棒”。一次,她的妈妈对我说;“李老师,今天我女儿回家特别的高兴在沙发上蹦来蹦去。我问她为什么,她说(李老师说我特别棒)”!后来,她深深的爱上了英语。
我作为新常态下的英语老师,我明白应该突破常规,寻求新的教学模式,敢于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实现老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学生作为主体的开放式课堂。新常态下的教育,不应该是强迫,而是引导;不是灌输,而是浸润;不是施压,而是影响;不是改造,而是改变。新常态下的教育,当以人为本,遵从人性,尊重孩子的生命个性,解放孩子的身心,给他自由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不断尝试、直面挫折。只有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才能更好的发掘他们的个性。
在我的心中有一个诺言——那便是“坚守”;在我的手中有一粒金色的种子——那便是实践;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个目标——那便是成功。我要用我的双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渴求知识的种子,我要用我的勤奋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热爱英语的种子……也在我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种子。我要用心守望着这份希望,更要用爱呵护着这份希望,默默地看着她破土、发芽,看着她开花、结果,我坚信幼苗终会长成参天大树。
此时,我要大声的对大家说:守望着自己爱着的田地,这就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
谢谢大家!
锦花老师,你好!你的演讲稿,主题新。内容实在,我在你原文的基础上把一些词句删减了些和补充了一些词句。如果有不妥的地方请见谅。
第四篇: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新常态下文化建设
今年11月9日,总书记在APEC会议开幕式上发表重要演讲,主题是“谋求持续发展,共筑亚太梦想”。总书记在演讲中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而这个引人注目的“新常态”的提法及其主要特点,值得我们文化建设认真研究并积极适应。相对于作为基础的经济建设者而言,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的建设。也就是说,经济建设的诉求与追求,往往会渗透在文化建设的理念与举措中,也会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方法与步骤。比如我们一度就笃信人均GDP的大幅增长将大力拉动文化消费,而未能细察这个“增长”的结构构成及其消费取向;比如我们一度也认为文化设施就应建得“有文化”,只是不少为显“政绩”的设施把“显豪华”当成了“有文化”;比如我们一度还认为“大歌舞”能够壮势“大繁荣”,于是不管大庆典、小庆贺都弄得花团锦簇、“群星灿烂”并滋生出“文化包工头”„„虽然那些“文化的虚火”被明令禁止而紧急刹车,但文化建设要真正回归“润物无声”“攻心为上”的功能,还需要“志存高远”“坚守理想”,还需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也还需要努力把握“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大格局,要有积极适应新常态的大智慧。
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第一要再度审视文化建设的本质和功能。近读总书记所著《之江新语》,我们看到他10年前就发表过两篇关于文化建设的精辟之论。在《文化是灵魂》一文中他写道:“一位哲学家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政治是骨骼,经济是血肉,文化是灵魂。这一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文化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在《文化育和谐》一文中他指出:“文化即‘人化’,文化事业即养人心志、育人情操的事业。人,本质上就是文化的人,而不是‘物化’的人”,“文化育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正是因为深彻洞悉文化的本质和功能,总书记不久前在主持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就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要从这样的高度认识文艺的地位和作用,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其本质而言要以“弘扬中国精神为担当”,就其功能而言要以“凝聚中国力量”为使命。这是我们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的重中之重。
第二,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要真切领略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追求。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对于我们的文化建设而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常态;与之紧密关联的“新常态”,是反映当前“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是表现当前从“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这也就是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的“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事实上,文化建设的方法和追求,其根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以生活为源,强调的是生活决定文化建设的内容,也决定文化建设的取向;比生活更高,正如总书记所要求的,要“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
第三,文化建设要积极适应新常态,就要努力把握经济新常态的理念和举措。简言之,我们需要把握的理念一是着力于“质的提升”而非“量的泛漫”,二是着眼于“结构优化”而非“同质繁衍”,三是着手于“创新驱动”而非“要素驱动”,四是着意于“多元动力”而非“单一取向”。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有许多就是针对“质的提升”而言。他所说的“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我们文化建设的一些方面。因此,着力于“质的提升”就要改变“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改变“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我们的文化建设只有努力把握经济新常态才有可能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才有可能逐步确立自身的新常态,才有可能在“高原”上崛起“高峰”,在“春季”里鼓荡“清风”。着力于“质的提升”是文化建设新常态的根基。
关于着眼于“结构优化”,是目前在文化建设许多层面上都应通过深化改革来加以调整的重要举措。在整体层面上,主要是着眼于科技进步给文化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是科技使文化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效率进入生活,扩大了文化的覆盖面并增强了其渗透力。另一方面是这一进程中用户角色的重大转变,也即“用户创造内容”现象的发生,我们将为这种蕴含能动创造的文化体验去进行文化创造。结构优化,还体现在各文化业态建设的具体层面。以传统舞台演艺业态而言,当我们初步完成文艺院团的“转企改制”之后,接下来要做的一是实现其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即真正实现“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治理”;二是在市场主体“内生动力”不断增强的前提下,实现“以资本为纽带的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与此同时,我们要为文艺院团这一“市场主体”搭建运营平台,全面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如目前“保利院线”和“中演院线”的所作所为。
关于着手于“创新驱动”,可以说也是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的个中要义。中国经济新常态,不仅与资金、技术、信息人员流动达到高水平的亚太市场密切关联,而且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同步进行。城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必然推动我国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必然主导我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创新驱动”是相对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而言的,这在文化建设的新常态中更应得到高度重视。如果说,我们既往的“继承创新”较多关注“要素驱动”,那么“创新驱动”则呼唤着文化建设的“集成创新”。作为科技创新理念的平移,文化建设的“集成创新”一要有自主意识,创新要素与内容的选择要服从主体解决文化发展问题的需要;二要有跨界意识,要全面开放创新要素与内容的选择视域,以实现主体选择的最优化;三要有协同意识,要善于集中智慧、凝聚优势、开放建构、转型升级;四要有贯通意识,要将各创新要素与内容有机整合,生成一个具有独特品格的有机整体。
关于着意于“多元动力”,就文化建设积极适应新常态而言,特别鲜明地体现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中。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确定的文化建设目标之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有三个要点:一是要建立“体系构建”的协调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均等化;二是要建立群众评价反馈机制,推动文化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三是要整合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之相关,还要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化发展,培育文化非盈利性组织。这里的“社会化发展”,其实是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是我们文化建设新常态要培育的“多元动力”。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建设、项目组织、活动开展方面都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着意于“多元动力”作为适应新常态的举措,要特别在“引导群体心理”上下功夫。作为国家文化部的“文化创新工程”项目,我们最近验收了云南省保山市腾冲的“文化惠民示范村建设”和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的“主题社区建设”,关注到二者在群体心理引导方面有共通之处:即一是讲和谐,使人心不争;二是讲凝聚,使人心不散;三是讲陶冶,使人心不俗。面对中国经济呈现出的新常态,文化建设要有积极适应新常态的文化自觉,以使我们能更好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能更好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第五篇:经济新常态下更应重视和加强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模版)
经济新常态下
应更加重视和加强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
—从曲靖市企业职工技能素质现状看目前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加强改进的对策建议
岳光荣
一、经济新常态下,重视和加强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
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方式将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经济增长动力将从要素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并将更多地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和科技自主创新必将成为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企业发展成败的“胜负手”。
在当前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新常态下,自主创新的关键在于企业,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加快培育以企业为核心的创新主体,不断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能力。
企业拥有的技术基础是企业自主创新活动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它包括企业技术人员数量和质量、专利数量和水平、企业技术设备的性能等方面的资源。可见人员素质与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特别是企业所拥有人员的技术素质更是企业科技创新的关键因素。
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职工队伍素质是企业发展的强大基础,企业有了高素质的人才和强大的创新能力,就能赢得发展的话语权,可以说人才是创新的关键,职工是创新的主人。而企业技术工人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实现技术成果转化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生力军,中石化江苏油田分公司高级技师田明和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检修公司送电线路技师王进,分别凭借“试油测试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和“±660kV直流架空输电线路带电作业技术和工器具创新及应用”这两项创新成果,在2014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经济新常态下的产业转型升更需要更多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担当风险,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步伐,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素质精良的技术工人队伍。
二、当前企业职工技能素质的现状和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在我们经济新常态下必须更加重视和加强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
根据2013年,曲靖市总工会对曲靖市市域内8家国有及其控股企业、2家集体企业、30家非公企业开展的《企业职工技能素质状况调查》显示,作为全省工业大市、工业强市的曲靖来说,曲靖市的企业职工技能素质现状却极不乐观,与全省工业大市、工业强市的地位极不相配,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
一是技术工人总量偏少。在被调查的40家企业的13056名普通职工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只有4340人,占这40家企业职工总数的28%,比全省平均水平低7.83个百分点,极个别企业甚至连一名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技工都没有。
二是技术工人文化程度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的9089人,占69.6%,高中、技校等文化的2018人,占15.5%,大专文化的1179人,占9.0%,本科及以上文化的770人,占5.9%。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过低。而企业所拥有的大专以上(包含大专)员工的数量及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占企业员工总数的比例却是决定企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高低的关键因素。
三是技工结构欠佳,无技术等级和初级工比例较高,高技能人才总数偏少,企业内部老年技工占比高,而中青年技工人数占比不够,不能满足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在被调查的40家企业中的2612名现有技术工人队伍里,初级工889人,占34.04%,中级工765人,占29.29%,高级工576人,占22.05%,技师246人,占9.42%,高级技师136人,占5.21%,技术带头人更是微乎其微。企业管理人员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比生产一线职工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高15个百分点。非公企业的技术工人更是明显少于国有及其国有控股企业,在被调查的8家国有及其控股企业职工中,技术工人的比例和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职工比例分别比非公企业高7.2个百分点和36.7个百分点。
四是技术工人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主要集聚在汽车驾驶员、汽车修理工、维修电工、钳工、车工、焊工、计算机操作员、中式烹调师、服装设计定制工等30-40个传统型职业工种内,而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中所需掌握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技术要求的工种较少,战略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缺口较大,城市“新时尚”职业的技能人才更少。
五是企业技能人才地位不高、待遇偏低。一些企业认为只有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才是人才,对“技术工人也是人才”的观念在认识上仍有很大偏差,一边是国家提倡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另一边是不少技能工作从业者靠不多的收入勉强养家,企业技能人才的平均工资水平大大低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影响了技术工人的归属感和企业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与发展。
六是技术工人培养不畅,学用脱节、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差。大多数企业对员工的技能培训工作并不怎么热心和重视,民营中小企业更是如此。一边是一些企业对员工技能水平不满,一边是从不对员工技能进行培训提升的矛盾现状。持有初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大多是在职业技术学校读书时取得的,工作后在职培训取证的较少。企业内部受技术工人不被重视的影响,职工缺乏主动自觉参加职业技能教育培训的动力,企业内部培训、外派培训、校企合作培训氛围不浓,产教结合差。曲靖市现有的几所职业技术学校主要精力都用在招生和在校学生的教育培养上,很少与企业合作对企业在职职工进行培训。职业技术学校在技能工人的培养模式和方法上也存在很多问题,学习地点更多地就是教室,而不象国外一样,技工学校就是一间工厂,上课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常年在学校而不是在工厂的本校教师,很少聘请常年在生产一线岗位工作的高级工或技师来给学生讲课,学生很少能跟着师傅上工,造成了学用脱节。
七是技术工人建设投入不足。政府和企业对在职职工的技能培训都投入不够,虽然大部分企业都按相关规定,按企业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了一定数额的职业技术教育经费,但大部分都用于开展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和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外出培训,很少用于对普通职工的技术技能培训。很大一部分非公企业职工连一些基本的应知应会技术常识都不知道。非公企业“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突出,宁愿化大价钱从劳动力市场或其它企业招用,也不愿对本企业的职工进行必要的技术技能培养。
八是技术工人的评价激励机制没有完全形成,奖励措施不到位。没有形成技能人才的评价、激励和流动机制。在技能人才评价方式上,存在着比例、年龄、工龄、性别、资历、学历等限定,没有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在技能人才的激励上,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起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人才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收入分配机制,严重的挫伤了职工的积极性。由于企业在薪酬、选拔、培训等人力资源制度方面的缺乏,给技术人员造成对企业未来“不稳定”的预期,难以保证技术工人队伍的稳定性,容易造成技术人员的流失,以及研究项目的失败和知识产权的外流。在企业外部,由于没有给高技能人才创造灵活的流动环境,高技能人才的最大价值,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九是职业技能鉴定相对滞后。现有的技能鉴定工种覆盖面偏窄,不能满足企业和职工需求。一些职业技能鉴定标准与企业实际生产岗位要求存在不相适应,一些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与岗位操作规范的要求也不对应,依据现有职业标准进行培训和鉴定的主要内容,与企业岗位实际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导致一些企业职工虽然取得了资格证书也不能直接上岗,还需企业重新培训后方能上岗。职业技能鉴定门槛和费用过高,使一些职工望而却步。
三、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和改进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目前曲靖市技术工人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对全市积极适应经济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将产生不利影响。全市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应把加强企业技术工人队伍建设放在适应经济新常态,促进全市经济转型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积极建立健全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和保障机制,使更多的技术工人脱颖而出。
一是加大技术工人培养力度。企业要把在职职工的技术技能培训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企业职工继续教育。要积极适应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建立健全技术工人库,通过“导师制”、名师带徒、诀窍绝技传授、请进来走出去、订单式培训、网络化教育、岗位轮岗培训、岗位开发等方式方法不断强化岗位技能和新技术培训,对职工进行多层次、多门类、多样化的培训,培育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知识型职工队伍。要积极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双证”制度,善于运用网络、远程教育等现代化教育培训手段,努力突出培训内容的新颖性、培训方式的专题性、培训项目的实用性、培训目的的针对性,坚持把培训课堂搬进企业、生产车间,努力提高技术工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才干。要加强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强化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完善企业与学校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要充分利用曲靖职业教育的优势,围绕面对曲靖重点产业,与企业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养,培养产业急需的技术工人。
二是畅通技术工人培养渠道。加强对技术工人队伍建设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切实把技术工人发展规划纳入经济发展规划总体部署。严格执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引导职工岗位成才,激发职工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促进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依托公共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学校以及企业集团,建立技术工人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发布技能人才需求预测、产业紧缺工种目录、职业资格培训鉴定计划等内容。人社门要制定并向社会定期发布各行业、各工种技能工人工资指导线,引导社会重视技能劳动价值。要建立健全培训和鉴定服务体系,形成畅通的协调服务机制,建立技能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和鉴定工作站。企业要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引导企业做好高技能人才的储备。
三是完善评价机制,高标准建设技术工人队伍。要积极探索有利于技能型职工成长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激励体系,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激励等机制,形成正确的导向,打破目前人才评价中的“证书化”倾向,为职工提升素质搭建平台,帮助职工实现全面发展。要从重学历、重资历向重实绩、重贡献转变,坚持专业评价与企业认可相结合,健全完善技术工人考核评价机制,解决企业实际需求与社会评价鉴定机构脱节的问题,建立以专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术 工人考核评价体系。要坚持职业能力与工作业绩相结合,对有突出贡献的技术骨干,可破格或越级参加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考核。要坚持高级职业标准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发挥企业在考核评价中的能动性,适当提高企业对国家题库确定考核内容进行调整的比例。
四是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和地位,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共享创新成果,激发创新动力。要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社会奖励为补充的技术工人建立资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技术人员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进行奖励。要建立健全职工创新激励表彰机制,积极推动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并在现有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各种荣誉称号评选过程中向技能型工人倾斜,推动全员创新、技术创新奖励和创新评价体系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激发职工创新热情,充分调动职工创新积极性。要积极实施专业技能人员岗位聘任制,参照企业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标准,落实技术工人的相关待遇,开展“先进操作法”和“操作技术能手”评选,对获得者给予重奖。设立首席工人、技术带头人、高师带徒和特殊岗位等津贴制度,提高技术工人收入水平,积极落实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和退休养老金补贴等各项优惠政策。,完善政府表彰制度,每年按行业选出一定数量的拔尖技术工人,授予“职业技能操作能手”称号,评选推荐优秀高技能人才为“首席技师”“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全面推行技师、高级技师、技术带头人聘任制度,在生产服务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工人可纳入“政府特殊津贴”评选范围。
五是加大投入,夯实技术工人队伍基础。政府要不断加大技术工人培养的投入,设立技术工人工作专项经费,用于职业技能竞赛组织、高技能个人表彰、高技能人才培养、师资培训补贴、题库建设等。企业应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费并实际使用,其中用于企业一线职工教育培训的应不低于60%,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投资的10%提取培养经费,用于项目关键岗位技能人才的培训。鼓励社会各界对技术工人培养和技工学校建设进行捐赠和其他培训服务,鼓励企业和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培养的资助和捐赠,鼓励各类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和技工学校基础建设提供金融支持。
今年云南省进一步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年初预算安排资金5250万元,重点支持云南省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及云岭首席技师项目、技师培训项目,预算比上年增加1555万元,增长42%,今年,省财政安排4250万元支持云南省青年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对符合规定的技工院校全日制教育高级工、预备技师班云南籍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学费补助。同时,安排1000万元支持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及云岭首席技师项目,对云南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按每家400万元的标准给予支持,给予每名“云岭首席技师”10万元的工作经费支持。
此外,在支持技师培训项目上,在企业相应职业(工种)生产一线岗位工作,参加培训并通过职业技能考核评价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按每人2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培训补贴,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按每人3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培训补贴;参加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等方面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或创新能力培养,取得相应培训合格证书的高级技师,按每人1000元标准给予一次性培训补贴。(完)(记者 杨抒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