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面与点

时间:2019-05-13 00:0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面与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面与点》。

第一篇: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面与点

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面与点

陕县二高附属初中

曹 书 鱼 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面与点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时代的数学教学活动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培养学生自主探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怎样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合作关系的面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和探索,鼓励他们主动自由地思考、发问、选择,甚至行动,努力当学生的顾问,当他们交换意见时的积极参与者;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关系,使学生感到教师是他们的亲密朋友。一旦课堂上师生角色得以转换和新型师生关系得以建立,我们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课堂教学正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和完成。师生间要建立良好的互动型关系,就要求教 师在备课时从学生知识状况和生活实际出发,更多地考虑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学会有关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经验与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提问、主动探究,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探讨与解决之中;应灵活变换角色,用“童眼”来看问题,怀“童心”来想问题,以“童趣”来解问题,共同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学习伙伴。

2.建立好学生之间的合作框架的面

首先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搭配在尊重学生自愿原则的基础上,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通常以4~6个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一人,记录员一人,汇报员一人。小组长组织能力强,学习态度好,乐于助人,有一定合作创新意识的学生担任。

第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

第三要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为此,可采取下列措施:一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意见相比较;二是开展道德教育,使学生明确不认真听取别人意见,是一种不礼貌行为,也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因此,在交流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第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的习惯:实践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 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如教学图形“七巧板”时,首先借助七巧板,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接着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七巧板,巩固对所学平面图形的认识,并在组织学生用七巧板拼图的过程中,进一步熟悉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拼图活动,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合作能力。

3.寻找合作探索的结合点

(1)引入学习情境“生活化”的点。《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给学生合作探究的共同话题。

(2)选择教学内容开放性“化”的点。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例1,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其次还表现在学习的材料应不局限在教材这一点上,生活事件、实践活动、成长经历等都可 作为学习的材料。

(3)找准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点。新课程改革十分关注评价方法的改革,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努力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和手段多标准化,既关心结果又关心过程的新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①树立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理念。对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句话: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人是有差异的,如果按同样的要求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木桶理论从一个侧面讲也不利于人才的培育。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只有多带一份情感,才不仅能看到今天的好学生,也能看到明天的人才。有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还要加上一句:只有爱的成功,才有教育的成功。教师只有充满情感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你为学生搭设的无尽的、广阔的天地。

②明确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特点。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有其显著的特点,即面向大众,承认差异,尊重个体。面向大众。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标准应适合每一个学生,因而要改变唯一标准式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应是多方面的,要求应是多层次的,方式应是可供选择的。承认差异。《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而不是所有人朝一个目标看齐,只有让不同的人得到适合其自身的不同程度的发展,评价才有价值,才是成功的。尊重个体。评价的主体不仅是教师,也应包括学生本身,只有将学生也视为评价的主体,才能使评价被学生认可与接受,评价才有意义。为此,教师可首先做好学困生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积极动手,大胆发言,勇于说出自己的意见,即使说错了也要说出来;其次,在组内安排他们优先发言,让学困生先说出最容易想的解题策略,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受,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突出学生知识形成、思维形成、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强调形成性评价。

重视参与,突出参与性评价。也即我们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变教师独裁式评价为师生双主体平等对话式评价。也是合作的一种方式。

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有利于集体研究,促进合作学习。不提出过于简单,不假思索就能解决的问题。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张口就会,看起来气氛活跃,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形成思维惰性,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形式,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的重要形式,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努力研究,使合作学习更完整。

第二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

赵君山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小组合作”作为新课程倡导的多种学习方式之一,由于它有力的挑战了教师的“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审美能力,并在改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等方面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因此合作学习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得到了进一步的利用和发挥。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笔者谈谈自己的一点理解和认识

一、课前,选好合作学习的内容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宜采用。一般而言,教者对合作学习的内容应选一些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有一些争议、依*个人力量较难以完成的问题。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的内容,问题的呈现方式应尽可能趣味化、科学化。

例如:人教版数学?第二册“平面图形的拼组”教学。首先让学生运用各种平面图形进行操作、探究、发现和归纳概括,感受并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然后通过把一些大小相同的平面图形拼成一些更大的或其他的图形,如用几个相同的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或用几个大小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六边形(或三角形)等,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的关系,从而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都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提高课堂效率。

二、课中,作好合作学习的实践

(一)创设情趣,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例如:我在教学一册的《比一比》时,创设了一个“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情境;在教学《9加几》时,创设了运动会上给运动员送饮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学《乘加、乘减》时,创设了“小熊掰玉米”的故事情境……象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很多。总之,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并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实践操作,培养合作学习的习惯意识。

1.学生独立思考习惯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而是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

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2.学生分工合作习惯的培养

合作学习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的意识是必不可少的。

(1)分工。例如《统计》这一课时,在统计班里的同学生日在什么季节时,需要有人进行调查活动(数一数),有人记录,这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然后才能合作。分工,就是让每个同学各司其职,可这并不容易,因为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的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这个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

(2)合作。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例如在教学《认识物体》时,每个小组有一个袋子,里面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让一个学生按小组其他同学的要求从袋中摸出一个物体。这个活动就使得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为合作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3.学生正确交流习惯的培养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

4.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习惯的培养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折一折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

(三)课后,努力将合作学习向课外延伸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绝不是课堂教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合作,布置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对探索大自然的欲望,享受童年伙伴协作的乐趣。俗话说,三个臭皮匠凑成一个诸葛亮,相信如果老师让孩子课后多合作、多探索,定能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地去飞翔;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独自去探索。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走进课堂,同教师、教材、同学对话,在小组合作中自主探索,亲身体验,这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的方向。

第三篇: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云南普洱镇沅者东中心小学 周槿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近几年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教学中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与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能更充分体现教学民主,也能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和更多的互相交流的机会,有效的小组合作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需要广大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克服这些障碍,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问题

解决策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背景

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经济时代,各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这些竞争并不是靠个人的单兵作战就可以取胜,团队精神在竞争中越来越重要,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很多工作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合作在今天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教育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和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来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长期以来的班级授课制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它不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课程实施建议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概念。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性别、文化背景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积极影响,这样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掘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及优势

小组合作学习扩大了学生之间的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的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另外小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有利的学习条件,为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创造发问的机会,在优生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学到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从而达到一种“人人求进步,人人求发展、人人求成功”的境界,更能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学生间的互动交流能够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知识的建构。通过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包括合作的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因此能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促进全体学生的个性发展(包括学习成绩、情感等个性品质的发展)。

与传统的班级教学形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有很多新的特点,如教师权威的淡化和角色的转变,学生主体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任务由过去的个体化转向个体化与合作化相结合,学生之间由过去的竞争关系转向合作与竞争相结合的关系;评价和奖赏也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等等。

(三)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

1、组建学习小组

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情况,在充分尊重学生,遵照自愿的原则下,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一般4~6人为一组。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其余的成员还应有一定的分工,即每一位学生都应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鼓励员、报告员、资料员、记录员等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工作,资料员负责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而且小组内角色应该互相轮换,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

2、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个过程大致可分为:明确学习目标、合作探究、能力展示、反馈检测四个环节。

(1)明确学习目标: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合作探究: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3)能力展示: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目标,根据任务分工完成合作探究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同学进行学习成果汇报,并把交流成果展示到各组的黑板上,通过小组间的交流探讨,教师指导学生逐步统一认识,得出结论,以博采众长,积极总结。学生们的理解、掌握、体会会更深、更透、更快。(4)反馈检测:反馈检测是在学生完成能力展示,教师倾听学生的交流、汇报后,对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并做出判断的过程,给各小组的合作过程及结果进行简单的评价。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它的意义是很大的。但是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或者说它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如只有形式上的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

(一)合作小组的组合不到位,没有为合作探究做好充分的准备

现在常见的小组组合有这样两种形式:一是就近按座组合,大部分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时,往往要求前排2名学生转过身去和后排2名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样由教师统一规定组内成员,违背了小组合作的自愿原则,不利于合作的和谐进行。二是自由结伴组合,有些开放意识强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时,让学生自由结伴,这样虽然尊重了学生,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如小组成员水平不均,人数相差大:有十余人,有两三人,个别同学可能找不到合作伙伴。很显然,小组间竞争不平等。

(二)小组活动重视形式,缺乏实质的合作

有的班级的合作学习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把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比如一节“找规律”的小组合作学习课,练习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一道开放性的习题:给每个小组分发很多张有空白图案的卡片,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涂出有规律的美丽的图案。学生每人涂出一张图案后,小组间的交流很少,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没有真正的讨论和合作,没有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其学习交流结果不能完全代表本小组的水平。

(三)小组成员没有具备合作的本领和习惯,没有起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1)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2)组员们抢着一起发表自己意见,各说各的,组员发表完自己意见,他的讨论合作也就算完成,其他组员的意见不再倾听。(3)意见不一致也不讨论、不质疑,等反馈时让老师来判断。这样一来,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合作的目的根本达不到。

(四)学生间的关系不协调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问题,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有一位教师上一节“三角形的分类”的小组合作学习课,教师把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分给学生,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到共同点摆一摆,有的学生把三角形全部拿去,不让另外的同学摆,另外的同学争辩说:“老师让我们一起摆”,然后才不情愿的一起操 作,而操作的过程中也只是不交流、不沟通,气氛极为冷淡。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因而造成上述问题。

(五)教师的角色出现偏差,降低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实效性。

有点教师全身隐退,放任自流让学生自己交流。有的教师不敢轻易否定学生,不管交流的结果如何,都是“说得不错,”总认为只要交流出了结果就够了,任何问题都是开放的,任何答案都是可以的,不总结,不纠正。有的合作活动以教师为中心,即开始和结束都根据教师的教学进程决定,探究的方向由老师决定,答案也由老师敲定。学生像木偶一样受操纵,没有自主探究的空间。

(六)评价和奖励重整体、轻个体

我们研究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这可能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老师引向一个误区: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个体的发展。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策略

对于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新事物,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要研究怎样通过理论学习和教学研究去克服这些障碍,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

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基本理念: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信心。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让每个学生获得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真正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很大变化;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

小组合作学习不能光注重形式,还要处理好形式和目标的关系。任何教学组织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来实现。教师的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除了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健康的心理、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能让好学生一个人代替小组汇报交流,或者每个组长成了小老师,要培养小组成员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互助的关系,对小组的学习任务和个人的学习建立一种责任感,以保证小组合作学习不放任自流而停留在表面形式上。

(三)处理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方式,有的内容适合于合作学习,有的内容适合于动手实践,或者适合于自主探究、教师引导等。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一般而言,在一节课中安排合作学习的次数不宜过多,否则容易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利于整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合作学习的时机要把握好,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内容不需合作学习。只有当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当学生提出了解决策略,但彼此间不同样或有争议时;当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仅靠个人思考不全面时,合作学习的合理运用将更有利于数学学习。

(四)注意指导学生学会合作技巧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仅仅鼓励学生彼此合作,或安排一定的合作程序,还不足以保证小组成员进行高效的合作。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技能才能顺利地开展合作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合作技能,一方面可以正面传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或在小组学习中提供适时的指导,如“自我介绍——介绍他人”“注意听他人讲话”“鼓励他人参与——对鼓励参与的应答”“询问原因——提供原因”“说服他人”等。另一方面,可创设情境,促使学生在实际锻炼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开始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提供一套共同的学习材料,或者布置集体性作业,使学生不得不学习运用合作技巧来解决问题。又如 让习惯于夸夸其谈占去大部分讨论时间的学生担任记录员,使其既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又懂得自我控制发言时间的必要性;让爱调皮、喜欢给别人出难题的学生担任组织者,使其既学会协调矛盾和冲突,又能够矫正自己干扰合作学习的行为。运用这种方法应定期调换各种角色,使学生在形成一定的合作习惯的基础上培养全面技能。同时注意教会学生收集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并对合作学习进行反思。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合作探究问题,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五)要注意合理组织调控

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中可能经常出现三种情况: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开玩笑;冷场。此时肩负引导使命的教师如果不能合理地进行组织调控,小组合作学习刚开头就有可能夭折,或者使小组学习流于形式。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注意,有时教师并没有让学生讨论,而学生却在小组里交头接耳,这并不一定就是开小差,很可能这正表明学生已开始对讨论感兴趣,并真正尝试讨论。此时教师也同样要进行合理的调控指导。

(六)教师正确定位,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实效

合作不以教师为中心。“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教师不仅是小组探究学习的设计者、组织 者、引导者,还是小组探究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和亲密伙伴。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深入小组,参与其中,掌握情况及时调控,通过启发诱导、鼓励肯定、指出不足,保证合作探究的有序、有效展开。教师要掌握探究进程,控制探究时间,提高探究效率。教师适时做出合理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组合作探究活动中,经常的、合理的对各小组取得的成绩和进步进行激励评价,可以激发各组奋勇前进的积极性,形成小组之间明争暗赛的竞争局面。同时组织小组间的相互评价以此肯定成绩、找出不足、指明方向、指导行动。

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必须去学习;合作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策略,我们必须去研究;小组合作是为学生探究学习的结果而组织的学习方式,不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教学环节。我们正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前进的道路上难免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反思中研究,在研究中成长,走出误区不是难事。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合作学习这朵课改之花越开越盛,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健康成长,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走好课改之路。

第四篇:浅 谈 中 式 面 点 的 创 新

浅 谈 中 式 面 点 的 创 新

摘 要

面点创新是一个古老而又新颖的课题,随着面点师文化层次的提高,随着人们不断增长的营养饮食的需要,这一课题急待上升到又一新的高度。本文从理论上阐述了面点的创新与开发思路。相对于菜品的创新,面点的创新更困难也更紧迫。菜品的原调料花样翻新,带来了“红案”的急速发展、大步流星,“白案”因其创新空间小、难度大,走得步履蹒跚。

面点创新的思路千头万绪,但从面点制作的规律来看,主要有拓展新型原料、开发面点制作工具与设备和研究功能性面点品种等方面。拓展新型原料,创新新的面点品种制作面点的原料主要有:皮坯料、馅料、调辅料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其具体品种成百上千、琳琅满目。

关键词:历史 创新 食疗面点

功能性面点

一、面点的历史

中国的面点历史悠久,风味各异,品种繁多。面点的历史可上溯到新石器石代,当时已有石磨,可加工面粉,做成粉状食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油炸及蒸制的面点,如蜜饵、酏食、糁食等。此后,随着炊具和灶具的改进,中国面点的原料、制法、品种日益丰富。出现许多大众化风味面食。如北方的饺子、面条、拉面、煎饼、汤圆等;南方的烧麦、春卷、粽子、圆宵、油条等。此外,各地依其物产及民俗风情,又演化出许多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风味面点是中国烹饪的主要组成部分,素以历史悠久、制作精致、品类丰富、风味多样著称于世。春秋战国时,谷物品已有麦、稻、菽、黍、稷、粟、大麻子等,并已有五谷、九谷、百谷之称。其中麦有大麦、小麦之分,黍、稷、稻也有许多品。谷物加工技术已从杵臼、石磨盆、棒、碓等发展到石磨。随着油料、调味的生产和青铜炊具的使用,当时出现了油炸、蒸制的面点。类似炒盘的青铜炊具则可用以烤烙面点。

汉代随着石磨的广泛使用,发酵等面点制作技艺的提高,面点品种迅速增加,并在民间普及。崔缇《四民月令》中记述的农家面食有燕饼、煮饼、水溲饼、酒溲饼等。汉末刘熙《释名·释饮食》中详 细记 述了“饼,并也。溲 面使合并也。胡饼 作之大漫汗也,亦以胡麻着上也。”“蒸饼、汤饼、髓饼之属,皆随形而名之也”。其中胡饼为炉烤的芝麻烧饼,蒸饼类似馒头,汤饼为水煮的揪面片,髓饼为动物骨髓、油脂和面制作的炉饼。在《西京杂记》中记述了民间节日吃时令面点的习俗,如九月九,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蓬饵即蓬糕,从而开了重阳节食糕的先河。

魏晋南北朝时,面粉、米粉的加工已用重箩筛出极细的面粉,发酵方法日益成形与普及,并出现了蒸笼等炊事用具和面点成形器具。《饼赋》中提到了许多面点品。如安乾、豚耳、狗舌、剑带、案成、髓烛、馒头、薄壮、起溲、汤饼、牢丸等等。

隋唐五代,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不少胡食、面食西来,部分中国面点东传,面点制作进入全盛时期。如馄饨,有了花形、馅料各异的二十四气馄饨; 毕罗的馅料变化有蟹黄毕罗、天花毕罗等;形状有阔片、细长片、方叶形、厚片等。唐代长安出现了面点铺,专卖胡饼、蒸饼、毕罗等等。长安、金陵一些士大夫家中精于饮食,创制出不少面点名品,有加热成熟后颜色鲜艳不损的樱桃毕罗、汤

清可注砚的馄饨、可映字的薄饼和能打结的柔韧面条等。

宋元时期已出现酵子发面的技艺,油酥面团的制作也趋成熟,并创造了用绿豆粉皮、鸡蛋煎饼包馅制兜子、金银卷煎饼的特殊技艺。《梦梁录》记载的包子就有细馅大包子、水晶包子、笋肉包子、虾鱼包子、江鱼包子、蟹肉包子、鹅鸭包子、七宝包子等等。此时面点制作技艺日趋完善,除包子外,面条的制作方法也有多,有先杆后切成条的,有拉拽成宽长条的,有用汤匙拨面人沸水锅中呈鱼形状的,还有用特制有漏孔的木床压成细条入锅的河漏;此外还有用模加压成形再经油炸的油酥面点,先捏成形再用剪刀在外层剪出花样的馒头;糕团已能制出寿桃、寿龟、骆驼蹄、梅花饼等多种象形成品。

北宋汴京、南宋临安、元大都等地的面点业十分繁荣,都有专业面点铺,《东京梦华录》中载有专卖包子的、馒头的、肉饼的、胡饼的名铺大店不下十家。其中郑家油饼店有二十余炉,而武成王庙前梅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最盛,每家有五十余炉。其市肆之繁荣、面点受民分之喜爱和营业之兴旺不难想象。明清时期,中国面点中的重要品种大体均已出,各风味流派基本形成。面点原料制作更超精细,山东在磨面过筛过程中,粘附在筛框上,基本属纯淀粉性质的飞面和江南将糯米水磨后入袋吊干晾晒而成的澄粉等,已经常使用。清代抻面已能分别拉出三 角形、中空和细如棉线的,品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地。北京的豌豆黄、驴打滚、萨其玛、芙蓉糕、龙须面、小窝头等,山西的刀削面、抻面,山东的煎饼、饺子、油饼等,苏州的糕团,扬州的包子、浇头面,广州的粉点等,都已名声远扬。

二、面点的地位和作用

面点在饮食业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首先,它是饮食业的组成部分。从饮食业的生产来看,主要有两个部分:一是菜品烹调,行业称为‘‘红案’’;一是面点制作,行业称为‘‘面案’’;构成了饮食业的全部生产经营业务。而且这两个部分,又是密切关联、互相配合不可分割的。例如,肉末烧饼和炒肉末和烙烧饼,烤鸭的鸭肉与荷叶饼等,都是分不开的,否则就形成不了这些品种的特色。特别是正餐的主、副食结合和筵席上的点心,都体现了两个部分的联系。所以说,面点制作业是饮食业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但是面点制作还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它可以离开菜品烹调而单独经营,如专门经营面点的面食馆、糕团店、包子和饺子店,经营小食品的早点、夜宵、点心铺等。

三、拓展新型原料创新新的面点品种

制作面点的原料主要有:皮坯料、馅料、调辅料以及食品添加剂等,其具体品种成百上千、琳琅满目。在充分运用传统原料的基础上,注意选用西式新型原料,如:咖啡、蛋片、干酪、炼乳、奶油、糖浆以及各种润色剂、加香剂、膨松剂、乳化剂、增稠剂和强化剂,以提高面团和馅料的质量,赋予创新面点品种以特殊的风味特征。

(一)面团的发展是面点品种创新的基础

中国面点品种花样繁多,根据《淮扬风味面点五百种》一书记载,仅以扬州为中心的淮扬面点,花样品种就达500多种;《神州传统小吃》一书收集到中华传统风味小吃品种600余种。这些传统面点品种的制作离不开经典的四大面团:水调面团、发酵面团、米粉面团和油酥面团。不管是有馅品种,还是无馅品种,面团是形成具体面点品种的基础。因此,从面团着手,适当改换新型原料,创新新的面点品种,不失为一个绝好的途经。例如:作为2004中国(杭州)美食节的重头戏——长三角面点大赛中,创新已成为大赛的主旋律,其中在面团的用料上,有了很大的创新和拓展,改变了昔日面点只用米或面做原料的状况,有许多选手用上玉米、红薯、南瓜等原料。比如说,扬州选手徐惠制作的“荞麦蜜枣”,该甜点在原料上用了杂粮荞麦;长兴紫金饭店的何传伟用小米绿豆做成了“小米绿豆团”;上海百乐门的一位选手用芋艿泥做皮,制作了“芋艿饺”等等,都顺应了大赛创新的主题,也反映了中国面点创新发展的潮流。

除此之外,在某一种面团中掺入其他新型原料,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面点品种,这也是一种创新。例如:在发酵面团中,适当添加一定比例的牛奶、奶油、黄油,会使发酵面点在喧软膨松之中,更显得乳香滋润,不但口感变得更好了,而且也更富于营养。再如:在调制水调面团时,可以采用牛奶、鸡汤等代替水来和面,或掺入鸡蛋、干酪粉等原料制作,也使面团增加特色。调制油酥面团除了使用传统的猪油之外,也可以用黄油调制,来形成中国创新面点品种。

(二)馅心的变化是面点品种创新的关键

中国面点中大部分品种属于有馅品种,因此馅心的变化,必然导致具体面点品种的部分创新。我国面点用料十分广泛,禽肉、畜肉等肉品,鲜鱼、虾、蟹、贝、参等水产品,以及杂粮、蔬菜、水果、干果、蜜饯、鲜花等都能用于制馅。除此之外,咖啡、蛋片、干酪、炼乳、奶油、糖浆、果酱、巧克力等西式新型原料,也可用于馅心,创新不同的面点品种。如:元祖食品推出的巧克力月饼、咖啡月饼、冰淇淋月饼等已经引领了国内面点馅心品种创新的潮流。而扬州的食品企业也正在如火如荼地研究以仙人掌、芦荟等为馅心的包子,意在创新扬州包子,满足消费者新的需求。

“食无定味,适口者珍”。除了用料变化之外,馅心的口味也有了很大的创新。传统的中国面点馅心口味主要分为成味馅和甜味馅,咸味馅口味是鲜嫩爽口、咸淡合适,甜味馅是甜香适宜。在面点师的创新下,采用了新的调味料,面点馅心的口味有了很大变化,目前主要有鱼香味、酱香味、酸甜味、咖喱味、椒盐味等等。例如:在2004年长三角面点大赛中,杭州新世纪大酒店选手范音的参赛面点是川味麻饼,馅心用上了鱼香肉丝,外香内鲜,余味十足;宁波凯利酒店选手周丁丰的参赛作品之一是“龙井荔”,外观像红色的荔枝,馅心却用少见的火龙果,再加上其他调料,口味酸甜,耐人寻味;而江苏一选手的作品“莲藕酥”采用了咖喱牛肉馅,则给人们带来了风靡东南亚的味觉享受。

(三)面点色、香、味、型、质等风味特征的创新是吸引消费者的保证

色、香、味、型、质等风味特征历来是鉴定具体面点品种制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而面点品种的创新,也主要是在色、香、味、型、质等风味特征上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方面的需要。在“色”方面,具体操作时应坚持用色以淡为贵外,也应熟练运用缀色和配色原理,尽量少用天然色素,不用人工色素。例如:松糕底层以本色粉为主,糕面薄施一层卧色粉,成熟后既达到了色彩美的效果,又避免了用色过重的弊端。

“香”的体现,主要表现了馅心采用新鲜质好的原理,并且巧妙运用挥发增香、吸附带香、扩散入香、酯化生香、中和除腥、添加香料等手段烹调入味成馅,以及采用煎、炸、烤等熟制方法生成香气。例如:广西桂林的“煎包”,包子蒸熟后用油略煎,馅嫩皮香;扬州的“油炸刀切馒头”,炸后蘸着炼乳食用,平添一股香气。

“味”的创新主要在于原料及味型的变化(见“馅心的变化是面点品种创新的源泉”)。

“型”的变化种类繁多,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造型,即使同一品种,不同地区、不同风味流派也会千变万化,造型逼真。具体的“型”主要有:几何形态、象形形态(它可分为仿植物形和仿动物形)等等。“型”的创新要求简洁自然、形象生动,可通过运用省略法、夸张法、变形法、添加法、几何法等手法,既创造出形象生动的面点,制作又简洁迅速。例如:裱花蛋糕中用于装饰的月季往往省略到几瓣,但仍不失月季花的特征;“金鱼饺”着重对金鱼眼和鱼尾进行夸张则更加形象;“蝴蝶卷”则把蝴蝶身上复杂的图案处理成对称几何形等,既形象生动又简便易行。

“质”的创新主要在保持传统面点“质”的稳定性的同时,善于吸收其他食品的特殊的“质”。例如:2005年春天,山东章丘市的谢元瀛将“包子烧着吃”,创制成功了“火烧包”,一改传统汽蒸包子2000多年的历史。面皮由小麦高筋粉加入特别的改良稳定剂,馅料与中药配并加入特别的香料,入炉烧制8~10分钟即可成熟。成品色泽金黄,上面的芝麻像太空闪烁的繁星,包子吃口外酥里嫩,具有炸鸡柳的酥、羊肉串的香、包子的味。应该说他的创新成功主要抓住包子的“质”,适应消费者的口感变化。

四、讲求营养科学开发功能性面点品种

现代科学研究认为,食品具有三项功能:一是营养功能;二是感官功能;三是生理调节功能。而功能性食品即是指除营养(一次功能)和感官(二次功能之外,还具有调节生理功能(三次功能)的食品。依据以上所述,功能性面点可以被定义为:除具有一般面点所具备的营养功能和感官功能(色、香、味、形)外还具有一般面点所没有的或不强调的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同时,作为功能性面点还应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由通常面点所使用的材料或成分加工而成,并以通常的形态和方法摄取;应标记有关的调节功能;含有已阐明化学结构的功能因子(或称有效成分);功能因子在面点中稳定存在;经口服摄取有效,安全性高;作为面点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据此添加非面点原料或非面点成分(如各种中草药和药液成分)而加工生产出的面点,不属于功能性面点的范畴。因此,功能性面点的发展是面点品种创新的趋势。功能性面点的创新主要包括老人长寿、妇女健美、儿童益智、中年调养等4大类。例如:可以开发出具有减肥或轻身功效的减肥面点品种;具有软化血管、降低血压、血脂及血清胆固醇、减少血液凝聚等作用的降压面点品种;而且也可以开发出使老人延年益寿、使儿童益智 的面点品种。总之,面点创新是餐饮业永恒的主题之一。在社会生活飞速发展和餐饮业激烈竞争的今天,面点的创新已显得越来越迫切。对于广大面点师来说,要做到面点创新,除了具备一定的主客观条件之外,还要科学思维遵循面点创新的思路,这样才能创作出独特的面点品种来。

五、功能性面点与食疗面点、药膳的关系

中国饮食一向有同医疗保健紧密联系的传统,药食同源、医厨相通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显著特点之一。功能性食品起源于我国,已为世界各国学者所公认。

食疗亦称食物疗法,又称饮食疗法,指通过烹制食物以膳食方式来防治疾病和养生保健的方法。具有食疗作用的面点亦称为食疗面点。

药膳是指将药物和烹饪原料烹制在一起而形成的菜点。它具有食用和药用的双重作用,即食借药力,药助食威,相辅相成,以充分发挥食物的营养作用和药物的治疗作用,达到营养滋补、保健强身和防病治病的目的。因而药膳既不同于一般中药方剂,又有别于普通饮食,是一种兼有药物功效和食品美味的特殊膳食。

功能性面点与药膳相比较,其根本区别是原料组成不同。药膳是以药物为主,如人参、当归等,其药物的药理功效对人体起作用。而功能性面点采用的原料是食物,同时还包括传统上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原料,如红枣、山楂等。通常的面点原料本身含有生物防御、生物节律调整、防治疾病、恢复健康等功能因素,对生物体具有明显调整功能。

食疗面点这个通俗称谓从未给出明确和严格的定义。汪福宝等主编的《中国饮食文化辞典》中食疗词目中写道:食疗内容可分为两大类,一为历代行之有效的方剂,一为提供辅助治疗的食饮。另据《中国烹饪百科全书》食疗词目中写道:“应用食物保健和治病时,主要有两种情况:①单独用食物;②食物加药物后烹制成的食品,习惯称为药膳。”根据以上对食疗的解释,食疗面点包括药膳面点和功能性面点两部分内容。

既然食疗面点包括功能性面点,为什么不用“食疗面点”,而采用“功能性面点”,有如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食疗面点突出的是“疗”字,给部分消费者造成误解,认为食疗面点和药膳面点一样,疗效是添加中草药的结果,而把功能性面点的内容完全忽略掉。其二是受到中医学“药食同源,药食同理,药食同用”的影响,采用“食疗面点”,非常容易混淆仪器与药物的本质,把食疗面点理解

成加药面点或者是食品与药物的中间产物。食品与药物的本质区别之一体现在是否存在毒副作用,正常摄食的面点绝不能带任何毒副作用,且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和生理要求;药物则是或多或少地带有毒副作用,正如俗话所说“七分药三分毒”,所以药膳应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施膳,因人施膳,食用量也要严格控制。其三是“功能性面点”一词,适合21世纪中国食品工业的发展趋势。现今既要满足人们对食品的心理需要,更要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营养、益智、疗效、保健、延寿等是21世界中国食品和保健食品市场的发展方向。其四是突出了食物原料本身具有的保健功能,突出明确了保健面点不是药膳面点,更不是药品。

功能性面点具有四种功能,即享受功能、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及安全功能。而一般性面点没有保健功能或者说有很小的保健功能,达到忽略程度。面点中都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营养功能不等于有保健功能,不同的营养及量的多少,对个体有很大差异性,甚至具有反差性。如高蛋白质、高脂肪的动物性食物,其营养功能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心血管病和肥胖病人来说,不但没有保健功能,而且会产生负作用。保健功能是指对任何人都具有预防疾病和辅助疗效的功能,如能良好调节人体内器官机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预防高血压、血栓、动脉硬化、心血管病、癌症、抗衰老以及有助于病后康复等功能。总之保健功能就是指面点具有益于健康、延年益寿的作用。

食疗面点是中国面点的宝贵遗产之一。《中国面点史》一书写道“食疗面点中的食药,本身就具有各种疗效,再与面粉配合制成各种面点后,便于人们食用,于不知不觉中治病。食疗面点确实是中国人发的一个发明创造。”因此,要努力加以发掘、整理,同时利用现代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发展中国特色的功能性面点。

根据我国《食品卫生法》的规定,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国家卫生部先后规定的两批既是食品又是药物的物品名单是:(一)第一批为:

(1)八角、茴香、刀豆、姜(生姜、干姜)、枣(大枣、酸枣、黑枣)、山药、山楂、小茴香、木瓜、龙眼肉(桂圆)、白扁豆、百合、花椒、芡实、赤子豆、佛手、杏仁(甜、苦)、昆布、桃仁、莲子、桑葚、菊苣、淡豆豉、黑芝麻、黑胡椒、蜂蜜、榧子、薏苡仁、枸杞子。

(2)乌梢蛇、蝮蛇、酸枣仁、牡蛎、栀子、甘草、代代花、罗汉果、肉桂、决明子、莱菔子、陈皮、砂仁、乌梅、肉豆蔻、白芷、菊花、藿香、沙棘、郁李仁、青果、薤白、丁香、高良姜、白果、香椽、火麻仁、橘红、茯苓、香薷、红花、紫苏、。

(二)第二批为:

麦芽、黄芥子、鲜白茅根、荷叶、桑叶、鸡内金、马齿苋、鲜芦根

六、功能性面点基料

(一)生理活性物质的种类

功能性面点中真正起生理作用的成分,称为生理活性成分,富含这些成分的物质则称为功能性面点基料或生理活性物质。显然,功能性面点基料是生产功能性面点的关键。

目前而言,业已确定的活性物质主要包括以下八大类:

(1)活性多糖,包括膳食纤维、抗肿瘤多糖等;

(2)功能性甜味料,包括功能性单糖、功能性低聚糖等;

(3)功能性油脂,包括多不饱和脂肪酸、磷脂和胆碱等;

(4)自由基清除剂,包括非酶类清除剂和酶类清除剂等;

(5)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E和维生素C等;

(6)微量活性元素,包括硒、锗、铬、铁、铜和锌等;

(7)乳酸菌,特别是双歧杆菌等;

(8)肽与蛋白质,包括谷胱甘肽、降血压肽、促进钙吸收肽、易消化吸收肽和免疫球蛋白等。

(二)生理活性成分的合理食用

功能性面点中无论有哪种有益健康的营养或生理活性成分,摄入时应有一个量的概念。无论是对健康人,还是对特殊生理状况的人,任何元素单独过多的食用,均会带来不良后果,甚至走向反面。“平衡即健康”是传统医学的主导思想,因此,要强调各类营养成分及生理活性成分的总体平衡。

(1)强调人体所需基本营养素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等的平衡。

(2)特殊生理善的人摄取的生理活性成分也应注意平衡。

只有遵循科学、平衡的原则,才能真正发挥功能性面点中的生理活性成分的积极促进作用。

七、功能性面点的分类

首先是确定分类标准。根据俄罗斯学者的研究认为:在人体健康态和疾病态之间存在一种第三态,或称诱发病态。当第三态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机体就会产生疾病。因而可以认为,一般食品为健康人所服用,人体从中摄取各类营养素,并满足色、香、味、形等感官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将作用于人体第三态,促使机体向健康状态复归,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根据上述观点,以功能性面点的服用对象和功能作为标准进行分类。

(一)以健康人为服用对象,以增进人体健康和各项体能为目的的功能性面点。再按其功能可分为:延年益寿的面点、增强免疫功能的面点、抗疲劳面点、健脑益智面点、护肤美容面点等。

(二)以健康异常人为服用对象,以防病和治病为目的的功能性面点,即疗效面点。再按其功能可分为:降血脂面点、降糖面点、减肥面点等。

八、结论

“工欲利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面点的生产从生产手段看有手工生产、印模生产、机械生产等,但从实际情况看,仍然以手工生产为主,这样便带来了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不稳定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为推广发扬中国面点的优势,必须结合具体面点品种的特点,创新、改良面点的生产工具与设备,使机器设备生产出来的面点产品,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手工面点产品的具体风味特征指标。

第五篇:谈科学课中的合作学习

谈科学课中的合作学习

肥西县柿树岗中心学校张成柱电话***

现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在努力普及科学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其学习是以探究为核心,并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许多国家基础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改革方案中,科学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已被列为课程目标最基本的要求。

我国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规定“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合作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教育过程。下面就科学课中的合作学习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一、主动参与积极探究。

主动参与、小组合作、积极探究,这是科学新课程大力倡导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和策略,它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比,不但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随着我国对教育的重视,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学校的实验装备也不断普及和完善,所以,小学科学课上已形成了分组学习状况,这样就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提供了一个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共同探究科学的奥秘。学生们的探究活动,则主要是在已知领域内通过探究获得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树立科学意识、培养科学品质的活动。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都在为这一新理念积极努力着。小组合作学习进入了学校的每一个课堂。教师的设计开始各显神通,学生也随之找到了自己的一片天地。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小组合作学习带来的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

学生探究的热情来自于自己最常碰到的问题,只要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机会,让他们亲历探究的过程,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习,他们就能像科学家那样,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去。

《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通过活动过程,让学生对身边的科学现象亲自观察、亲身感知,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体验其中的乐趣;通过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信;通过活动中的情感体验,使他们逐步形成科学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品质。在教学设计上,我力求以“探究”为核心,努力使学生经历探究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会探究,学会与人合作,进行合作学习。

让小组成员参与探究评价。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它是小组合作学习不可缺少的。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增强学习的动力。好的评价能使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活动相互调整、相互改进、互补共效。每个组员的学习行为将会不断受到来自伙伴的建议、提醒和修正,同时每个组员也要关注他人,经常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教师的引导下,直言无忌而又从善如流、主动配合、和谐默契的心理氛围中,每个人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注重合作学习的策略性

在一个班级里虽然学生的年龄和知识基础相差不多,但它在统一的教材目标下、统一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人才培养,因此很难照顾到学生客观上存在的个别差异。因而也就不能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力、兴趣等充分、自由的发展,在以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联系全班教学和个别指导的中间环节,它将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

要科学地分组分工。分组为学生合作提供前提,集体活动应分组分工合作完成。同时,分组还有利于组与组之间开展竞赛,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为了使组内集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还要在组内选出一名学生任组长。为了避免少数优等生主宰整个小组,甚至全班的学习的情况,在组织合作学习时,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并采取轮换制,可以定时间轮换,也可以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不定期地轮换。特别要关注学困生的参与。

要科学地指导合作学习在科学教学中,观察、实验、思考的活动比较多,这些活动大多需要分组、分工合作来完成。如果在合作前不教给学生恰当的方法的话,学生就会各做各的,使合作一团糟。所以,教师要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于老师来说,合作前,要求小组中同学间确定目标,明确分工,分步实施。合作时,教师要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实践,让他们尽量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合作后,要让学生畅所欲言,使学生认识到人多力量大,体会到合作的快乐,并对下次合作产生新的向往。

要有充足的时间。保证合作学习保证时间,开放空间,是合作学习取得成效的基本前提。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

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间,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要有科学的准备。首先,要科学地准备好合作学习的内容主题。同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以把这一项学习任务分割成几个部分,并使之分层结构化。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可以设计不同的问题或内容,让他们自主选择,为都能取得成功合作准备。其次要提供充分的有结构的教学材料。提早地布置好学生需准备的材料;充分地准备好针对主题或问题的有关的实验器材、学具、图片、录像等,要让合作学习活动成为“有米之炊”。让儿童在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守规则。

四、增强合作的实效性。

确定活动的课题后,在制定活动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相互协商进行分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任务,特别是要兼顾那些平时在班里处于弱势的学生,让他们肩负一定的任务,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能力和自信。明确小组成员间的合理分工,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一个一个地发表意见,最终完善计划并参与实践,达到理想的合作效果。科学课的合作学习要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及时评价小组合作探究的情况,能够使每位组员更清楚自己的每一点进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对小组学习的评价应该坚持以评集体为主,评个人为辅;以评全面为主,评特色为辅;以评过程为主,评结果为辅。这也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此次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应高度的重视,不要以为小组自己会合作探究了,教师就清闲了,其实此时的教师更忙了,更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及时的评价与调控,或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当小组内发生意外的问题时,教师就要以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的身份及时给予帮助;当小组学生的意见出现较大分歧时,教师就要对小组成员的这种敢于质疑的行为表示赞赏,然后再以一个公正人的身份参与小组的讨论与分析;当小组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当小组的任务还不清楚时,教师要有耐心地引导学生明确任务及操作程序;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更要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多动眼 “看一看”,多动脑 “想一想”,多动口 “说一说”,多动手 “做一做”,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开发学生的情感潜能、思维潜能、操作潜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当然,在多数探究中,教师要适时给予适当的帮助、引导,从而使探究在经历了一段努力之后有所结果,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总之,科学探究活动要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这样既能扩展学生的知识,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科学课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策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飞扬学生的个性,增进学生的交往,促进学生个性协调发展,促进教育个性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拥有较显著的优势,它将突破原有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束缚,为最大限度地发展人的主体能动性服务。现代化教学手段用于科学课程教学,使科学探究活动如虎添翼,它将小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扩展对科学现象的体验,丰富了他们的学习经历。同时也是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形式。

下载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面与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数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的面与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与交流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

    让合作学习融入数学教学中

    让合作学习融入数学教学中 作者:刘庆慧作者单位:山东莘县第二实验小学 【摘要】合作学习有助于人们学会合作和互爱,并有助于提高组间关系,并有助于消除种族隔离和歧视。合作学习......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吴红英 随着课改的深入,当我们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课堂,就会体验到教师的角色正悄悄地转变着;新课程倡导的先进理念正悄然改变着每位教师的教......

    也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5篇)

    也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且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四边形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四边形教学案例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开展小组 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为 学习群体。开展有组织、有指导的......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反思

    小学数学教学中合作学习的误区与反思 徐江小学 吕文英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它旨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相互启发,实现优势互补,最终解决个......

    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谈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摘 要:设置的问题应该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相适应,不能过于简单或复杂,必须难易结合,既要使学生能达到而又不能轻易达到。教师是学生......

    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体会 北陶镇李元小学刘东来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