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朗读艺术
课堂教学朗读艺术
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朗读就是运用普通话把文字正确、流利、响亮、有感情地读出来,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活生生的有声的口头语言。朗读是一种口头语言的艺术,指导朗读更是一门艺术。
朗读教学既是传统的,又是新兴的;既是语感的,又是技能的。随着素质教育对课程改革、教材改革、教法改革提出的新要求,朗读教学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们应该讲究朗读训练的技巧和方法,使朗读训练艺术化,让学生爱朗读、会朗读,从而爱语文、学语文。
一、重视朗读的基础性
朗读的训练要体现一个“熟”字。朗读的程度深,课文就能琅琅上口,自然成诵。只有多读,才能更快更好的理解课文的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读得更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不就是说明了这个道理吗?那么这个“熟”字,需要学生在上新课之前,做好充分的预习工作。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重视朗读,教师首先也要重视起来。每天都要布置朗读的作业,借助家长的力量,对口头作业也要经常检查反馈。同时,晨读也是一个不错的机会,让对所学的课文读熟、读精。教师要好好的利用,不要两手反握在背后,去做一个旁观者,实践证明,如果和学生一起去读,效果会更好。
二、注重评价,鼓励学生朗读
学生由于年龄、性格、兴趣、智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存在着很大差异。这就造成了有的学生领悟快,有的学生领悟慢;有的学生读得响,有的学生读得轻。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就要将因人施教落到了实处,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提高整体的水平。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必需制定出不同的要求。鼓励学生大胆地读,读响亮,要让老师听到你的声音,特别是个别读的时候,更要勇敢,口齿清楚,普通话标准。哪怕学生只有一点点的进步,都应该给予肯定,让每一个学生对朗读都充满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次,创造和谐融洽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听,学会自己去评价。在朗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评一评谁读得好,好在什么地方,或是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读得还不够。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这篇课文时,请每组选派一个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其他小朋友做评委,看看谁读得最好。每位小朋友的情绪都很高,个个竖起小耳朵听得很认真,发言也很热烈,把参赛小朋友的不足都指能一一指出,连很细微的地方也不放过。通过评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可以很好的掌握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当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三、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俄国作家果戈理曾说:“像样地朗读一篇抒情作品„„需要同诗人分享那充满他那心灵的崇高的感受;需要整个心理去感受它的每一个词。这时,在朗读者的声音里,听得出一种真实的内心激动。” 要有“心灵的感受”,要有“内心的激动”,就要我们在朗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感能力在朗读表达中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人们的语言表现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1、利用已有的资源,培养语感。课文插图能让抽象的语言文字变得形象、直观,也可以让学生理解一些难懂的词,对朗读起到一定的作用。如:在教学《荷叶圆圆》这篇课文时,让学生仔细看图,就能理解“停机坪”,就能体会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活泼可爱,在这个基础上,在配上优美的音乐,就能把课文读得更生动。
2、进入角色,去体会作者的心情。情感是朗读培养语感的重点,用声音形象来感受作品,尽可能理解作品深层的涵义。虽然语言文字本身,不管从文字形式还是以语流形式读,都不可能具备形象性特征,教学中,教师又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去替代学生的思维和感受,要从语言反映的事实中诱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去感受。这就要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学生只有通过想象,再现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才能产生真情实感,才能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3、不能忽视教师的示范作用。现在的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讲得越少越好。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示范作用。在朗读教学中,有时非常需要教师的范读和讲解,特别是长句或古诗词。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就会少走歪路,就越能把握文章的情感,摸着朗读的门路。这就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
随着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朗读教学被教育者们越来越重视。朗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意义大的工作,相信朗读教学会更加辉煌,我们的课堂会更加有语文味。
朗读训练的评价艺术
评价,是朗读训练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提供反馈信息,可以不断调节朗读训练的动态过程,使其向预定的教学目标逼近。朗读训练必须抓好评价环节。朗读训练中的评价同其它教学评价一样,在讲究实用性的同时,更应追求艺术性。具有艺术性的评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评价效能,促进整个训练向纵深发展。朗读训
练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应凸现科学性
进行朗读评价,无论是指导思想、评价内容,还是评价标准、操作方法等都必须合乎科学,不能犯科学性错误。只有这样,才能如实地反映学生的朗读水平,才能使评价的结论成为指导和改进学生朗读的客观依据。
朗读评价要具有科学性,首先,评价者必须把握正确、客观的评价标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既是朗读教学的总要求,同时也是我们进行朗读评价的标准。
正确 要求学生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音响亮,要一字一词读准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要按句逗停顿,不重复字句,不顿读、唱读、指读。流利 要求学生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
读得连贯自然、速度适中。
有感情 朗读要读出不同语气,语调适中,要读得有轻重缓急,情感表露要朴实自然,用声音的本色表情达意。同时,还应注意针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美读”方法。“理论文和说明文,逻辑地读。抒情文和诗歌,感情地读。记叙文的叙述部分和人物的对话部分,一要读出事情的经过,一要传出各个人物的语气神态。”(叶圣陶语)“正确、流利、有感情”三者要求逐步上升,我们在朗读训练的各个阶段要把握不同的评价标准,分层评价,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一方面,就“面”上而言,可“根据阶段目标,在各学段有所侧重”。比如在低年级段,侧重于评价学生是否把书读正确、流利,而在高年级段,则侧重评价是否达到 “美读”的标准。另一方面,从“点”上来看,教学一篇文章,我们又可以按“初读──正确、流利”、“精读──正
确、流利、有感情”的标准进行评价。
其次,评价内容应体现多元化。朗读评价是对学生通过训练所形成朗读能力的综合性测评,因而评价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此进行了具体阐述:“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情感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之所以要进行多元化、综合性的评定,一是由于朗读技能的复杂性和任务的多面性决定的,过于强调朗读技能的某一方面,所作出的评价必然是片面的;另一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也利于学生发挥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悦纳自己,拥有自信,迈向成功。
最后,评价主体应体现互动化。进行朗读评价,应强调评价主体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改变单一评价主体的现状。注意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相互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成为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首先,教师要通过示范,使学生学会评价。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同时,鼓励学生读后主动征求别人意见:“大家觉得我读得怎样?”最后,教师要注意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组织他们参与评价,发表意见。在评价中帮助别人,完
善自我。
二、评价要突出激励性
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曾这样说过:“教育,就是给人积极向上的影响力,教学艺术就是激励的艺术。”学生在前进的路上遇到的成功或失败,既可能成为沉重的负担,也可能成为新的动力,评价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时就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尽可能多地运用表扬武器,做到“好话多说,坏话好说”,突出激励性。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情绪体验,树立再创佳绩的信念。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有着许多成功的经验,这里,我们不妨欣赏他的一个精彩教例,领略一下激
励性评价的魅力。
于老师在丹阳师范附小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指名读第一段课文时,有位学生把“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话读破了。于老师耐心地说:“这句话比较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谁知这位学生第二遍又读错了。接着读第三遍、第四遍„„一连读了七遍,学生还没读对。读第八遍前,于老师抚摸着她的肩,鼓励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能把漏掉的字读出来。”果然,她成功了,于老师又和同学们一起鼓掌祝贺,并送上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记住,爱心献给别人,信心留给自己。”这一教例中,于老师运用自己的爱心和耐心,不断激励这位学生,点燃了她的希望之火,扶植了她的自信之树,让她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倘若教师在学生第一遍读错时就当头棒喝:“你坐下,别浪费时间了。”那将会给这位学生造成多大的心灵创伤(当时有几百人听课),也许这孩子一辈子也不
敢当众发言了。
朗读评价突出激励性,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激励要以事实为依据,评价要中肯,而不能无根据地胡夸,学生每次读完都是“读得不错”、“鼓掌祝贺”,把激励廉价化、庸俗化。二是不能为激励而激励,以贬低一个来褒扬另一个。应该杜绝“你比××好多了”之类的评价。三是正面鼓励并不排斥指出错误。我们在突出学生优点的同时,还应让学生看到自己在朗读中存在的不足,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力求改正。
三、评价要体现指导性
评价是对前一阶段训练的再认识、再学习的过程,它既是前期活动的终结,又是新的活动的开端,评价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评价要体现指导性。一方面,通过评价对前期活动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意见,让学生不仅知道“怎样改进和完善”,而且知道为什么这样改进和完善;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评价,了解自己朗读中的缺点,知道今后在朗读中应该发扬什么,克服什么,今后怎么办。例如,某学生读得不行,我们就不能在评价后简单了事,结束该生本次朗读训练,而让其他学生继续读。这种二元结构模式(“朗读──评价”)的评价,只能是形式主义,走过场,不能体现评价应有的功能和意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通过评价对该生的朗读提出改进的措施和方法,然后让他加以运用,再次朗读,直到达到要求为止。这样,形成“评价──指导──练习──提高”、“再评价──再指导──再练习──再提高”良性循环,有效地促
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
四、评价要注意教育性
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双基”训练,使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具有听、说、读、写能力,当然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与此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诚如加里宁指出的那样,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不单单是一个传授知识的教师,而应是一个教育家,是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应树立鲜明的“育人”目标,把“教书”纳入“育人”这个大目标。就朗读评价环节而言,我们同样应高擎“教书育人”的大旗,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注意其教育性。例如在互评过程中,学生站起来,往往是指出别人的缺点,这儿不好,那儿不行。诸如“声音不够响亮”、“缺少表情”、“我觉得他读得不好”„„有的学生简直就是挑剔,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大家主要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优点(即使该生读得不到位,但能当众发言,本身就是件值得肯定的事),其次才是不足。同时,教育学生在指出对方不足时,语言要委婉得体。多说“我觉得他在××地方再加上点感情就更好了”、“ ××读得很好,不过,我对他还有个小建议„„”之类的话。这样做不仅能培养学生对事物一分为二的观点,而且也能教育学生善于发现别人长处,取长补
短,不断进步。
五、评价要张扬学生个性
教育,说到底是培养人的活动。而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认知特征、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欲望要求、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创造潜能„„因此,我们在重视学生共性发展的基础上,更应注重让每个学生富有个性地发展。于漪老师早就大声疾呼:“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卓越的人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指出:“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发展个性必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朗读训练的评价环节当然也不例外。在朗读评价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我们认为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首先,朗读评价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个学生对于文本都有着不同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表情朗读作为学生对文章情感内省的一种外现形式,因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带上了个性色彩。同样的一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有的人从中领略到盎然的春色,读起来是欢快明朗的;有的人则从中感悟到人生沉浮,沧海桑田,“坎坷知多少”,读起来是苍凉悲壮的。所以,我们在评价学生朗读时,就不能搞标准化,不能把感情朗读变性为“感情+朗读”,即统一要求学生带着什么感情或用什么语气去读课文。更不能搞“家长制”,把教师自己的意志、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那样做只能是把学生变成“人形鹦鹉”,对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都是毫无裨益的。
其次,朗读评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性格特点及学习基础因人而异,不能“千人一词,简单划一”,避免因评价而产生消极影响。例如,对一些语文基础较差、胆子小的学生,我们在评价时就要适当降低要求,只要是比以前有进步,就应该加以鼓励。又如对一些自尊心较强的学生,评价时则应更加讲究,如用“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很好,谁愿意和他比一比”之类的话,这样,既尊重了学生,又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当然,在张扬学生个性的同时,我们还应倡导学生在评价中的合作,从小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总之,我们要切实抓好朗读训练的评价环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第二篇:朗读是一门艺术
朗读是一门艺术,它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甚至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从小学起我们就开始在语文课上咿咿呀呀地朗读,通过朗读,我们掌握了语文最基本的知识,也通过朗读我们开始喜欢上了语文,而语文课上每节都少不了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所以,要学好语文,必须要掌握好朗读。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很看重学生的朗读,并要求他们在语文课上要自主朗读,我在指导学生自主时朗读朗读要求用普通话、声音洪亮、节奏分明,语速适当、感情真挚。比如我在和学生们学习《窦娥冤》时,我要求学生们自主阅读,在此基础上,给学生们分好角色,让他们通过自主阅读,自主进入角色所特定的情境中,通过分角色,学生们很好地掌握了角色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们变化角色,再朗读,这样,学生们就很好的掌握了课文,对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因素也有了很好的掌握。
朗读,一定要将心底对课文的认识再现为有声的语言。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要将课本中那些字、词、句、段,通过朗读,达到对课文的全面了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自主朗读很重要。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那么这样,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在课堂上用优美的朗读带动学生,通过老师优美的朗读感染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上积极主动的朗读,也就是老师希望的自主朗读,通过朗读,将我们语文中那些优美的文章,或熟读成诵,或烂熟于心,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这其实也提升了学生的个人修养,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朗读,也可增加个人的良好气质。因此在教学时,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自主读课文。朗读教学更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学中自主朗读应体现在如下的方面: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一定要有目的地朗读,不能乱读一气,否则,就失去了朗读的意义。在一节语文课开始时,老师一定要给学生布置好任务,给学生说出自己的要求,作为语文老师,切记把朗读仅仅最为讲读课文的一种过度。在一节语文课开始时,老师应把一节课须朗读的内容让学生朗读一遍,一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诵读,达到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老师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一定要求学生们在朗读的过程中读准字音,读准课文的基调,把握好课文的感情,弄清楚在这篇文章中,写了什么人,场面是什么,文章的线索,文章的感情基调,让学生们通过自主朗读弄清楚。自主朗读时,同学们一定要全身心的投入,切记以敷衍的态度进行朗读,如果学生在自主朗读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字音或自己把握不了的字音,老师应该题在黑板上来纠正,遇到学生们在朗读某一段时把握不了这段所体现出来的感情或读出来的感情偏偏与课文体现的感情不一样时,老师应该范读一遍或者可以借助放录音来让学生们把握正确的读音。比如我在教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时,因为这首词是苏轼的名篇,并要求背诵的,就一定要求学生们背诵,而前提是必须朗读,所以我在给学生们上这节课时,先让学生们大声朗读,通过自己的朗读把握此词的感情,我在听学生的朗读时,听见有的学生把“一尊还酹江月”中的“酹”读成了“lai”,这个字我写到黑板上让会读的学生读正确之后,让学生们齐读三遍,这样这首词中的难读字音问题就解决了,接着让学生们读感情,我先让学生们个读,叫了四五个后,发现第二阙学生读的感情不是很好,学生们读得很消沉,于是我让学生们听了录音,这样学生们在字音、感情上已没问题了,这两方没问题,学生们就可以结合注释自己理解本词,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们就可以熟读成诵了。
此外,我在教文言文《》 时,让学生们听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纠正字音,给自己不懂的字音注音,并且将朗读时应该注意的节奏勾划出来。然后让学生自已练读,要求学生读准读通课文。再指名个别学生朗读,要求读得准确而流利。最后要求学生整体朗读,要求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学生在整个朗读过程中,思维始终在活动。所以,在语文课中,听读也是自主朗读的一种方式,语文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听读,或整篇文章,或个别语段,或者还可以小到个别字词,不管咋样,老师可根据学生和自己的情况,来灵活处理。
二、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老师在语文课上,为了引起学生们的朗读兴趣,老师一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方式,来点燃学生们的朗读热情。老师在朗读的过程中,齐读是最惯常的教读方式,但在齐读的过程中,容易让一些学习习惯不好或者行为上懒惰的学生钻空子,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们在语文学习中稂莠不齐,所以,齐读可以采用,但不能在语文课上只是单一的采用。为了激起学生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可以采取除齐读外的其他朗读方式,如个别读、对对读、分角色朗读、比赛读、听录音朗读以及可以让学生们表演朗读等等,只有语文老师自己在语文课上重视朗读,并经常通过各种途径来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时间长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就提高了,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就游刃有余,以自身的修养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除了齐读外,还可以采取其他的朗读方式,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学生的自主性。
1、范读,就是老师在语文课上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通过自己的范读,把学生带入文章的情境,但范读只是起到一种示范作用,不能代替学生们自己的朗读,我在教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虽然在刚上课时我泛读了一遍,但在读完后,有个学生就提议说他读一遍,结果我们两个的朗读一比较,其他的学生说该生读的比我好,这多好啊!在老师范读的过程中,学生能站起来自己朗读,这就体现了语文朗读教学中的自主性。
2、听录音朗读,就是语文老师在上语文课时,放录音让学生们听读。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在上课时,语文老师可播放提前精心准备的朗读带,最好放两遍,第一遍让学生们专心听朗读带,把握文章的感情,对文章做初步的了解。第二遍让学生在听朗读带的过程中,边听边根据自己的需要将字音等标画出来,两遍录音听完后,就让学生们自己大声朗读,逐步把握文章的内涵。听录音朗读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进而对语文的兴趣也越来越浓烈。
3、分角色朗读,此类朗读方式最适合戏剧教学。老师在上课时可根据需要对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这就要求老师在平时对学生的性格有所了解,那么在分角色时就知道给学生们如何划分了,比如我在教曹禺的《雷雨》时,我就按照学生们的性格对他们进行了角色分配,学生们上这节课时,热情很高,对人物的性格掌握的很好,分角色朗读就有这种好处,既很好的了解了文章,又激发了学生的热情,说不定有些学生就在分角色朗读的过程中爱上了语文学习。
4、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因为有优美音乐的陪伴,学生们自然有兴趣来听读。并在乐曲力量的感染下,再加上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然而然的就进入了文章设定的情境。
5、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很多古诗文是要求背诵的,尤其像李白、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周邦彦等文化名人的古诗文,是要让学生一定背下来的,那么自主朗读就必不可少,当学生在自主朗读的基础上,对古诗文的内涵有了理解之后,那么背诵就很容易了。古诗文当中的名言佳句的诵读老师在教读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在早读时,要求同学们在这方面加强诵读,因为名言佳句在高考中得分是六分,这六分就渗透在平时学生们的诵读过程中,并且在诵读中还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语感,而语感对语文学习很重要。
除了这几种朗读方法外,老师们还可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总结适合自己的朗读方法,并让这种方法惠及学生,学生们也可以在平时的自主学习中寻找适合自己语文学习的朗读方法,方法很重要,所以要求大家要静下心来,对自己的语文学习下些功夫,并借助朗读的功效,将语文成绩提高。
第三篇: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
一、教学艺术
爱因斯坦对教师的修养提出三条基本要求:一是德,即崇高的思想品德;
二是才,即知识渊博;三是术,即高超的教学艺术技巧。
教学离不开艺术。只有讲究艺术的教学,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学必须讲求科学性,必须遵循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及其表达方式的规律性和原则性,但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要求教师发挥独创性,灵活地运用教学原则,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机智地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因此,只有把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才能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所谓教学艺术,就是教师运用语言、动作、表情、色彩、音响、图像(包括文字、符号、图表、模型、实物、标本)等手段,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学原则,创设教学情境,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整套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和技巧。
(一)教学艺术的特点
1.形象性:
教学科学主要运用严密的逻辑来达到教学目的,教学艺术则主要运用生
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
要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知识,就要借助语言、表
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等手段,对讲授的内容进行形象描绘,这是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的首要条件。其中,教师语言的形象性最为重要,通过比喻、类比,可使学生立得要领、顿开茅塞,透彻理解。2.情感性:
教学科学主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而教学艺术则是运用情感,以情感久。
教学过程既是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其中,教师热情、乐观、和善、满面春风的教态,与冷漠、忧郁、严厉、满面愁云的教态,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
教师要善于表现出情感性教态,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性因素,把学生置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中,使之为之所感,为之所动,这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3.创造性:
创造性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也是教学艺术的突出特点。没有创造,就没有教学艺术。
教师的劳动本身就是创作,而且比艺术家的创作更富有创造性。
教学艺术特别要求具有求异性和独创性。
在教学实践中,具有教学艺术素养的教师的教学与人小同而大异,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教学艺术中的创造性,除了具有求异性和独创性以外,还应具有应变性。及时、巧妙、灵活地处理教学中事先未意料到的偶发事件。
“应变”是教师一切创造中最复杂的创造之一,是一切教学智慧和机智的艺术结晶。它限时、限地、限情境地要求撞击教师创造性灵感的火花。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艺术修养,还要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品质。
是否具有“应变”的创造才华,是区别“平庸教书匠”和创造性教师的 重要尺度。4.审美性
审美性是教学艺术最突出的特点。
教学艺术的审美性表现在教学设计的美、教学过程的美、教学语言的美、教态的美、扳书的美等方面。
教学设计的美表现为教学计划、方案新颖、别具一格而又具有可行性、富有成效。
教学过程的美表现在整个教学过程自然流畅,起(开始)能引入兴趣;承(上下衔接)能环环紧扣,别具匠心;转(转化)能自然畅达,波澜起伏,引入入胜;合(结尾)能令人顿开茅塞,豁然开朗,或者余味无穷,发人沉思。
教学语言的美表现为生动形象、言简意赅、精确明快、富有情感。教态的美表现为衣着打盼美观大方,仪态端庄,态度真诚、热情,举止潇洒、自然等。
扳书的美表现为布局设计比例协调,对比鲜明,有系统而又重点、难点突出,书写规范而且漂亮、工整等。
必须明确指出:在教学艺术中,审美仅仅是手段,是从属于教学效益,并以教学效益为取舍标准的。只有当既美且能发挥更大的教学效益时,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教学艺术。
(二)教学艺术的功能(作用)
1.实现愉快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愉快教学是要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盎然地专注地参与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避免课堂沉闷,压抑学生潜能的发挥,以及阻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培养学生美感,促进美育实施。
听一堂具有高超教学艺术的课,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过程。教师美的形象与品格及美的语言、教态、板书等教学活动都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感觉,形成良好的审美习惯和心理品格。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艺术的审美功能,对学生施行审美教育。
二、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是教学艺术的集中表现,主要包括:教学组织艺术、教学语言艺术、板书艺术和教师的动姿艺术等等。
(一)教学组织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所扮演的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而且也是组织者的角色。
教学组织艺术,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并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采用的一系列创造性的、充满美感的措施和手段的技能、技巧。
课堂教学组织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适当的教学节奏;
教学节奏一方面涉及教学速度,即课堂教学的“紧张度“,另一方面涉及课堂教学的难度。
教学速度是单位时间内完成一定难度的教学量。适当的“紧张度”和“难度”以及它们在课堂教学中规律性的变化,就构成了课堂教学的节奏。教学速度太慢,学生会感到厌倦乏味;速度太快,大量学生就会掉队。没有一定的难度,就不能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获得进步。但难度太大,使学生负担过重会影响健康、走向反面。
构成难度的因素有三:即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新颖度。
广度即教学内容的分量。一般地说,分量越重,难度越大。但内容浅显,光分量多也不能说难度大。所以还要考虑内容的深度。
内容越深,难度越大。新概念、内容越多,新颖度越大,难度也越大。教师要掌握好适当的难度、速度,即教学节奏,这是一项教学艺术。2.掌握导课和结课的艺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富有艺术性的导课,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引入入胜,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
导课无固定不变的模式,全靠教师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进行创造性设计。
导入的类型有:①通过复习旧知识的方式导入;②利用直观演示的方式导入;③用实验演示的方式导入;④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问题导入;⑤巧设悬念,以提出事物矛盾的方式导入;⑥以讲故事的方式导入;⑦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导入;⑧从审题入手,以提纲挈领的方法导入;⑨利用知识的衔接与转折导入等等。
导入技能由:①集中注意,②引起兴趣,③明确目的,④进入课题四方面所构成。
导入技能最优化的要求是:
a.导入具体、简捷,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相适应,即导入具有针对性;
b.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给学生创设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并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即导入富有启发性;
c.导入能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处于渴望学习的。心理状态,即导入富有趣味性;
d. 导入的语言要具有准确性、科学性、思想性和可接受性,即导入语言要具有艺术性。
导入要求简练,短小精焊,以尽快进入主题,并要注意熔科学性、艺术性、教育性于一炉。
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开始引人入胜,而且也要求结尾更为精彩,余味无穷,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激起对下一次教学的强烈渴望。
结课的基本方法有:
①总结法:即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把整个课主要内容加以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起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作用。
(常用方法)
②发散法:即把教学过程得出的结论、命题、定律等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考,以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和适用面,并加深对已讲知识的掌握。
(如一题多解、一法多用)
③假想法:指对课文作各种假想,让学生依据假想推断另外的结局,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
(可使学生的学习意犹未尽,余想不断)
④回味法:即在一堂课结束时,注意增添浓郁的色彩、艺术的含蓄,使学生感到“言已尽而意无穷“,课后引起咀嚼回味,展开丰富的想象。
结课的艺术表现方法远不止上述四种。
结束的最佳方法是在一节课的末尾,将问题的论点、要点等简明地交待给学生,使学生能掌握问题的实质。
结束的过程大体分为:简单回忆——提示要点——巩固应用——拓展延伸四个阶段。
结束技能最优化的要求是:
a.能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回忆,并使之条理化;
b.能紧扣教学目标进行简单扼要的归纳总结,并提示知识结构和重
点.
c.能对重要的事实、概念、规律进行总结、深化和提高;
d.能对有些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并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
3.掌握“应激”的艺术;
应激即指教师对课堂始料未及的偶发事件的处理。具体处理方法有:
①冷处理:即教师对学生的恶作剧等偶发事件,可先采取冷落的方式,然后充分发挥自己的发散、换元、转向的教育机智进行处理;
②温处理:即教师对于因为自己疏忽、不慎而造成的不利影响,如小黑板掉落、板书别字、发音错误等所引起的学生哄笑、骚动等,应态度温和地承认失误,并顺其自然地过渡到原教学进程的轨道上来。
③热处理:即教师对一些偶发事件,乘热打铁,或正面教育或严肃批评。但要注意不要为此花费太多时间,以免影响课堂教学的进行。在对个别学生进行严肃批评时,要防止“顶牛”现象发生。
教学组织技能最优化的要求是:
a.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热爱科学知识,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科教学的同时,渗透着大量的思想道德品质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b.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以表扬为主,激发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C.能重视集体和良好班风的形成与建设;
d.能灵活应变,因势利导,把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行为引导到有益的学习或集体活动方面来,恰到好处地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灵活地运用多种教育形式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e.能不焦不燥、冷静处理突发事件和所面临的各种复杂问题。
(二)教学语言艺术
教学语言是知识的载体。富有感情色彩的教学语言又是激发学生情感、思维、兴趣的源泉和动力。其主要构成要素有语言、语调、节奏、速度、响度、词汇、语法等7种。
教学语言在铸造人的过程中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优秀的教学语言会给人莫大的愉悦感和美的享受。“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因此,提高教师的语言艺术水平是赢得教育成功的先决条件。
1.教学艺术语言的特征
教学语言除应具备准确、鲜明、生动的共性特征之外,还应具备自身的个性特征:
①从教学目的和任务看:教学语言要具有高效的教育性。
(语言为教育目标服务,要带有鲜明的教育性)
②从教学内容看:教学语言具有专业知识性。
(具有学科的知识性和科学性,专用名词、术语定义、定律等务必用词恰当、准确)
③从教学对象看:教学语言具有鲜明的针对性。
(对低年级的学生,教学语言应当生动、形象、具体、明朗、亲切;对高年级的学生,教学语言应当深刻、多变、具有哲理性。)只有针对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语言才能发挥应有的诱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④从教学方法看,教学语言应有灵活的启发性。
无论讲授、讨论、练习,教学语言都要求具有启发性,并根据教学实际,交错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或讲述,或点评,或直陈,或曲问,或质疑,或解难,或分析,或综合,使教学语言不断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既活跃课堂气氛,又美化学生的心灵。
2.教学语言最优化的要求
①清晰准确,通俗易懂;
②生动活泼,简洁练达、富有情趣的语言最能开启人的智慧,但要做到生动有度、活泼有格,避免为追求生动形象而流于庸俗、低级;精练、简洁、明快、干净利落的语言,最能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不致于厌倦烦燥。
③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节拍的强弱,力度的大小,句子的长短,声调的高低,抑扬的有规律变化,即语言的节奏,能给学生以较强的刺激,从而且到明显的教学艺术效果。
A.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主次、详略、难易程度,确定语调的变化。重点内容,主要知识,关键与难点,语调应稍加缓慢、高亢,字正腔圆,一句一顿,必要时还须适当反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而对于那些次要的、非重点的知识,或学生一听即懂的不需费解的地方,则可适当讲得快些,语调平淡,一带而过。
B.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思想感情要求,运用语调。
教师的感情要随着教材内容变化,反映在语调的运用上:
·愉快时应当语调明快轻松;
·愤怒时则应语沉字重,铿锵有力,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悲壮时则应当低沉厚重,惋惜之情油然可见。
导入新课时,教师的语言应确切恰当,有画龙点睛之妙;既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又生动活泼,饶有风趣,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讲解课文时,教师的语言应准确、严谨,具有判断推理的逻辑性;也应玲珑剔透,具有清澈见底的透辟性;在课程的起、承、转、合处和激疑、析疑、质疑、释疑处具有激发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启发性。
在课堂归纳总结时,教师的语言应具有简练、简约的凝练性、严密质朴的平实性,并向新的深度、广度掘进的延伸性。
(三)激疑启发艺术
一位优秀教师不但要善于答疑,还应善于激疑,使学生“于无疑之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进路转峰回的知识道口,促使他们动脑筋、想问题。当学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就应抓住时机释疑,使学生在质疑、解疑中长知识,长智慧,并学会怎样学习。同时学得生动活泼,又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激疑启发就是激励学生生疑,然后释疑,再质疑,这样往复循环的过程。
激疑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提问要适时:
即所提出的问题与学生的思考、质疑相吻合,并在学生有思、有疑正要提出问题而苦于不知怎样表达之时提问。应在教学重点、难点之处提问。
2.提问要适度:
一是所提问题不能低于或过分高于学生的水平,否则会使学生答得没劲或答不上来,影响答的积极性;
二是提问不能超出教学内容,也就是所提问题必须是学生利用现有和过去学过的知识能够作答的。如果超出课文内容太多太泛,就会喧宾夺主,影响教学效果。
要做到提问适度,关键是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区”,找出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一般来说,一个提问,如果班上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在经过思考后能回答,其适当性便可以接受。
面向全体还有个区别对待问题,即要根据不同特点的学生提出不同问题,或根据不同的问题提问不同的学生。
提问过程一般分为引入、陈述、介入、评价四个阶段。因此,提问技能最优化的要求应该是:
a.提问前要有一个明显界限要求,让学生做好心理上的准备;所提问题,要能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事前进行合理设计;
b.提问时要点题集中,陈述清晰准确,意义连贯,措辞恰当,语速和停顿适度,并能在必要时提示问题的结构,最后又能进行点评和作出结论:
c·能面向全体、顾及多层次学生的水平进行提问和探询,并不断给以启发、指导、鼓励、肯定和表扬,使全体学生都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活跃,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
(四)课堂板书艺术
独具匠心的板书和板图,既有利于传授知识,又能发展学生的智力,既能产生美感陶冶情操,又能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是能启迪学生的智慧,活跃学生的思维。
常用的板书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提纲式:是按教学内容和教师的讲解顺序,提纲挈领地编排书写的形式。
这种形式能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掌握学习内容的层次和结构,培养学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
2.词语式:选择关键的词语作板书,或者引起学生的注意,或者对课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表格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明显分项的特点设计表格,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思考后提炼出简要的词语填入表格中,也可以边讲边把关键词填入表格,还可以先把内容分类,有目的的按一定位置书写、归纳,总结时再形成表格。表格式能使学生印象深刻,对比直观、鲜明,对事物的特点抓得准。
4.线索式:以教材提供的线索(时间、地点等)为主,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使教材的梗概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对它的全貌有所了解。
这种板书指导性强,对于复杂的过程能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便于记忆和回亿。设计和使用这种格式的板书的主要技巧在于善于分析和抓住教学内容的主要发展线索,把它提取出来展现在黑板上,使其成为教学的主要思路。(还可辅以少量的文字或线索,用以说明、解释或衬托主线。
5.图示式:这是把板书和板图结合起来,用不同颜色的文字、线条、勾画出简明的图形或图表,使学生从相互联系上理解知识。
6.总分式:适合于先总体叙述后分述或先讲整体结构后分别讲解细微结构的教学内容。这种板书条理清楚,从属关系分明,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结构,给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例:菜豆种子的结构:
板书技能最优化的要求是:
a.字体工整、清晰,书写规范、准确,有示范性:
b.用词恰当,造句准确,线条整齐,图表规范,有科学性:
c.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主线清晰,枝蔓有序,有条理性;
d.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鲜明性;
e.布局合理,有计划性;
f.形式多样,给人以美的享受,有趣味性。
g.
静中含动,有启发性;
静中含动,是根据需要,加上实线、虚线、箭头、括号、省略号,使静态的板书蕴含着动态的思路,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教师边讲边写,边讲边圆,比用现成文字挂图或事先画好的挂图,对学生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启发性,会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综合发挥作用。
板书的文字、图表、格式要灵活多样,要有新的变化,既整齐、规范、美观,又有新异、奇特之处,使学生感到生动、活泼、趣味横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拨动他们的心灵,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加思维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五)教师动姿艺术
教师的动姿艺术是教学的无声语汇,它借助表情、眼神、举止、手势、仪表等手段,来传达感情,是一种具有较高审美价值和感情交流价值的沟通工具。它要求掌握这种艺术的教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研究表明,充满生气和激情的教师会极大地唤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生动活泼,避免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
教师的动姿艺术可根据动作部位不同分为以下若干种类:
1·身体的动作:指通过驱干和四肢的动作变化来传递信息,包括手势、步态与头姿等。
手势易变化、易表演、易引起学生的注意,是视觉美点的中心。所以教学中大部分信息传递靠手势来承担。
手势总传递着一定的张力,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到这一张力力度的大小,再结合具有教学情境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接收到教师手势所蕴含的情感信息。
做手势表达情感时要注意:
·讲到优美形象时,手势的力度不宜过大,动作要轻柔;
·当揭露丑恶的形象时力度宜大,动作要有力;
·讲喜剧主题时,力度要大且富有变化,有轻盈活泼感;
·讲悲剧主题时,力度宜小且动作缓慢,有滞重被动感
有些教师手势僵化,缺乏表现力,有些又形成某种习惯动作(手势),一节课下来几乎是一个或几个手势动作,这样一来,其手势就失去了传达教学信息的功能。走动是教师传递信息的另一种方式。
教师适时地在学生面前走动,而又没有分散注意力气动作,课堂就会变得有生气,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注意,调动学习的积极情绪。教师在课堂上走动大体有两种:
一种是适当地在讲台周围走动;另一种是在学生做练习、讨论、实验时,教师在学生中间走动。教师在课堂上走动的作用:
·缩短空间距离,与学生心理上接近;
·密切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可进行个别辅导,解答疑难,了解情况,检查督促学生完成任务。但教师在课堂上走动时要有控制:
·不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走动或停留的位置要方便教学;
·走动的时间要符合学生的心理。
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头部动作对于表达思想或态度同样起着重要作
用。
例如:
·在学生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时,你使劲地点头,则表示:“我知道了,你快讲吧!”
·如果你将眉毛抬到不能再抬高的程度,则表示:“我太惊奇了!” ·假如你慢慢地抬起眉毛,并轻轻地点头,表示你正在注意听,而且对他的回答进行思索,会使学生更愿意谈自己的意见或见解。2.面部的表情
指通过脸上肌肉变化,眉眼、口、鼻的活动和形状变化而传递信息。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教师情感过程的“温度计”:
·满面笑容、和颜悦色,给人以愉快的暗示;
·愁容满面,双眉紧锁,给人以悲哀的暗示;
·一本正经,不苟言笑,给人以冷漠的暗示;
·开口大笑,歪嘴耸鼻,给人以轻率的暗示。
教师面部表情最重要的一点是面带微笑,因为学生会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关心,爱护、理解和友谊之情,从而激起相应的情感,反过来尊敬教师,热爱教师,喜欢教师的课,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教育,课就会上得更好。但教师的面部表情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做到自然、贴切、巧妙,切忌挤眉眨眼,或肌肉僵硬,表情木然。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面部表情有时应做到“形于色”,但有时又要做到“不形于色"。如对于聪明而骄傲自大的学生的惊人表现和敏捷思维,就不能轻易将惊喜形于色。再如教师生活中的哀愁与不愉快,也应深深地藏在心底,在学生面前,教师应永远是亲切自然的表情。
一般地说,一位教师驾驭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外在表现——表情的能力越强,他的教学艺术水平也越高,他的教学也就越成功。
3.眼神的交往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师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了大量 的情感信息。教师的眼神不同于演员的眼神,它所遵循的美学要求是自然,只有真实自然,才有教师特有的神韵美;教师眼神中所传送出的笑波应是教师内心愉悦情感的真实流露。一切做作矫饰出的笑,都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凭借经验和体验,能理解教师眼神中所发出的真实信息。
刚毅、坚定、炯炯有神的目光,表示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感兴趣并希望学生继续把话说下去。
机智、灵秀、明澈的目光,意味着教师对这个问题一知半解,或上课前没有认真备好课。
课上,教师的眼神切忌:
·搭拉着眼皮。因会感染学生昏昏欲睡;
·不能把眼睛长时间固定在某个学生身上,以免引起该学生心慌意乱:
·更不能上课时目光看窗外或望着天花板,使学生以为你心绪不宁,分散听课注意力;
教师不仅要研究自身的眼神,还要注意学生的眼神,及时取得教学反馈,以便调整教学进程。
学生的眼神常常能表现学生对教学的反应:
·学生对讲课感兴趣时,眼神是闪光、兴奋的;
·听不懂时,眼神是困惑的;
·不感兴趣时,眼神是漫不经心的;
·疲劳时,眼神是呆滞的;
·能回答问题时,眼神是直视教师、充满自信的;
·不能回答问题时,眼神不敢正视教师,甚至会低下头去,等等。
教师要从学生的眼神中了解信息,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教师的仪表
教师的仪表(衣着服装、发型装饰、美容化装等)是教师内心修养的外部流露,虽然它不直接传送教学信息,但却是一个影响教学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潜在的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人的第一印象是从外表开始产生的。
教师的外表,穿着按美学要求应是优雅大方。优者,美好也;雅者,规范、高尚也。即教师的外表应落落大方,衣着美观而不妖不俗,而且要整洁、简朴、自然。
一个教师不修边幅,衣着随便又不整洁,头发蓬松杂乱,往往会给学生“不负责任、粗鲁无理、暴躁无情的印象,从而对学习这门课失去信心。
如果教师过于刻意打扮,涂脂抹粉,奇装异服,新潮发型等,不但会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的外表上,而且会使学生对教师形成“轻浮刺激,敷衍教学”的印象。
以上两种不良教师形象,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对学习失去兴趣和动机。可见教师的外表、穿着并非是无伤大雅的。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使外表美与性格美交相辉映,使教学具有最佳的艺术效果和教育魅力。
第四篇: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作者: 李营利(初中化学洛阳市初中化学一班)评论数/浏览数: 0 / 62发表日期: 2013-12-31
21:39:37
给作者发送信息 | 推荐此文章 | 添加到收藏夹
课堂教学艺术
要有效调控课堂,精心备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精心准备课,精心预设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是有效调控课堂的基础。一堂课,设计教学环节张弛有度,起伏错落,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流畅自然,教师讲得顺心,学生学的舒心,教师运筹帷幄,课上起来得心应手。故要有效调控课堂,先把课备好。
好课常常有,但不会节节是。有些时候,调控课堂,教师也要耍点手腕,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如通过设置悬念、问题讨论、谜语、故事、游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快速产生学习的欲望或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学习知
合理把握课堂节奏,有效调控课堂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用心对待每一位学生,用心备好每一节课,用心上好每一节课,我们的课会上的精彩、有效。
第五篇:课堂教学艺术
课堂的真正的艺术
---创设愉悦、趣味、开放的课堂
辽宁省黑山北关实验学校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文本是一座精神园林,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园林”,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愉悦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的多元化来解读文本才更有效。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呢?我认为教学中创设愉悦、民主、开放的课堂,会更有效的培养学习能力,下面我就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上自己的点滴做法。
一、教师出神入化地为学生创设情境,激起了学生跌宕起伏的万般思绪,为学生营造愉悦的空间。
1、备课抓重点,全面把握文本的纲要性,使老师在课堂上能够从容面对学生提出的新问题,并生成本课的教学重点。我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当以学生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虔诚地加以研读,广博地请教并吃透课本内容,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以备为完成教学目标打下基础。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愉悦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2、思维能力如何去培养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掌握活化文本的方法,利用丰富的多媒体资源打造舒适、想象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更加轻松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运用丰富完善的教学图片和视频来为学生展示教学实物,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和投入兴趣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学生主观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书本中的死知识变得鲜活,调动学生的生活实践体验,从而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文章的意境,体会文章的美妙,获得自然、社会和生活给予我们的启示。信息技术画面的展示,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广阔的学习空间,他们的智慧在闪耀、思维在发散、心灵被震撼,继而对文本内容进行自主分析和合作探究,最终体会到作者的意图。
二、高效课堂教学注重趣味情景导入,创设全新的情景式教学模式是现在课堂教学中广为应用的教学方式。情景教学导入课堂教学有很多种途径,它能够将学生带进最佳的学生状态之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去探求新知的重要途径。老师应该将自己活跃的教学思路以及一颗善良的爱心带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个充满和谐、奋进的课堂教学环境。
三、文本有大美而不言,这需要用心和文本对话,倾心挖掘教材的潜质,才能体现“文本”的开放魅力,1、单纯的理论课堂不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的火花,在课堂中只有将理论知识和课堂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才能逐渐让学科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从而使课堂变得高效。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深入的挖掘文本中的教学资源,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的辅助,学生自由发散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学习能力。学生能在课堂中主动学习,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快乐和知识。我听过不少有经验的老教师的课,他们的课没有华丽的词藻,而我们每一个听课的老师却往往不知不觉的陶醉其中,随着教者在课堂上的引导,或喜、或悲、或乐、或怒,仿佛置身的不是课堂,而是走进了文本,自己就是文本中的角色。如果教者自己对文本没有很深刻的领会,又如何能使听者走进文本呢?
2、在语文学习中多提供学生开放活动的机会,注重学生说的训练。因为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学生希望老师给予他们表演的机会,因为要表演,学生得仔细揣摩语言、动作、表情、心理活动等。从而更深一层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的活动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自己的才华。采用表演的形式,小组合作自制道具,进行情节表演。小组间再展开比赛。学生在表演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自主学习。最后师生再共同评选出最佳表演奖、最佳创意小组。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我们的语文课堂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高效课堂距离我们会越来越近,我们教师和学生在愉快融洽的课堂氛围中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真正跨入高效课堂的艺术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