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低段数学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郭黎
《新课标准》中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而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也指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教学中,我做到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展示自己,使每一位想说或想做的学生都能有机会去说或做。做到尊重每位学生的权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每一位学生的选择,注重培养学生的方法多样化,教学中不强加给学生某一种解题方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法,让更多的学生在学习中去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我更强调的是我们要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来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在教学中,信任学生,尊重学生,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重要思想。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宽阔的思维空间,并激发学生对寻求知识的兴趣及乐趣。这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激励他们进一步的去尝试和探索。
一、借助生活常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效的激发学生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
二、课堂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轻松自然地学习。新课标力求开放性的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科知识及学习服务,可呈现多个条件让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索。
三、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
课改中强调不能让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式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然而,开放式教学,有利于学生自主活动,合作探究,张扬个性。因而,教学中,要深挖教材内容,尽量的联系实际,让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从动手实践中得出知识,加深印象。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
课堂上,要让学生亲自体验事件的发生,并注重去直观感受。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充足的活动的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的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去感悟、去体验、去认知。同时对课堂上新生成的教学点及时地引导,做到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结合。
作为低年级教师,我特别遵循低年级学生爱玩的规律,让学生学会玩,懂得怎么样去玩,让他们能够在玩中思考,在玩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学生的个性也能够得到张扬,低年级的教学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玩的学具,让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加深印象,2、合作中去探究创新思维
动手能增强学生收获,拓展学生思维,让学生亲自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思维,重视教给学生合作的策略,课中小组合作前,先师生示范如何合作。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并不是强制性的让学生去接受知识,而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多策略、多角度的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充满兴趣,怀着愉悦的心情进行学习会让我和学生同时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第二篇: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共)
校本教研: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庆坪中学理化生教研组
2012-12-24
新课程改革下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一、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随着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到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新课改强调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它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新教学组织形式的诞生。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在新课改实践中,我们应该改革单一的同步教学形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同步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的最优组合,构建气氛民主、便于交流的开放性课堂,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改变教师对课堂的垄断地位。为此,在这一背景下,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趋势将表现为:
(一)、班级教学规模小型化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于国外的小班化教学,在90年代出现于我国,并相继在京、津、沪等地得到发展。近年来,新课程改革对课程结构、体系和评价等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些新的主张为小班化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小班化教学更加健康地发展起来了。
小班化教学,从本质上看,它就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变式,但又有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由于它具有:班级规模小小班化教学一般不超过30人,对教学环境的要求更加讲究,师生间关系更加密切,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等特点,使得小班化教学具有“四利”优势:即,利于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利于教学重心由教向学的转移;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以及利于建立和谐、融洽 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温馨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合作教学
合作教学要求教师要彻底打破局限性大、学生被动学习知识、压制学生发挥个性空间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因人施教。同时,教师还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与人合作、个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宽松学习环境和气氛,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和合作精神,充分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2.参与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可创设各种活动,为学生提供发展机会和条件,如,分组辩论、游戏竞赛活动、角色表演活动、图表示意活动、配唱活动、实际操作活动等。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动嘴、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就会轻松活泼,学生的潜能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3.自主学习
德雷克斯认为,所有学生的行为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目的,学生总想获得认可,其行为也倾向于达到这一目的。为此,教师在授课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切合实际的提高学习能力的学习方法,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小班化教学的推行已成为世界教学改革浪潮。虽然人们对它的有效性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小班化教学也存在一些尚待改进的问题,如,教师的素质、学校的硬件条件等。但我们相信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小班化教学不仅会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增强与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水平,而且它必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知识结构更合理,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更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教学模式分层递进化
所谓分层递进教学,是一种在课堂中实行与各层次学生能动性相适应的、着眼于学生分层提高的教学策略。分层递进教学,既是一种新的教学思想,也是对素质教育在教学方法上的探索,是班级授课制适应学生个别差异的有效策略。分层递进教学是对传统学业评价制度缺陷的改进,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可以看作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实施个别化教学的有益探索。目前,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全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都已构建了一些分层递进教学的操作模式,当然在实践中,各地实施分层递进教学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概言之,主要包括学生分层、目标分层、分层施教、分层测评、反馈矫正与分层提高等步骤和内容。这样的模式的基本要求可概括为“合分结合、动静协调、全员参与、各有所得”16个字。
这种教学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尊重学生差异到适应学生差异到利用学生差异,从目标确定到目标达成到整合评价,从感知教材到理解教材到深化教材,不仅有“分”有“合”,而且“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前后之间,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因果,整个模式既吸纳了许多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又兼容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之长,还能够接受多层次多学科的实践检验,它是使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达到最优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教学过程师生互动化
加强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是我国中小学目前改革教学组织形式的另一种探索。上世纪50年代以来,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传统教学论中的“教师中心论”逐渐被现代教学论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论”所取代。这种新的教学观促使着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向师生互动方向发展变化。所谓师生互动教学,就是把整个教学过程建立在师生共同活动这一基础上,让教和学的活动有机统一起来,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双方在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这种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产生具有社会意义的学习动机,迅速提高个性社会化的程度,并对学生掌握学习的智力技能也是十分有利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两点。
1.鼓励学生参与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着不需要教。”如果教师能起好主导作用,学生就能离开教师而独立学习。上海市实验学校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确提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的口号,经常鼓励学生当“小教师”。例如在每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先设计好教学计划,上一两次指导课,以作示范。然后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教学计划,走上讲台进行讲课。如果“小教师”在教学时遇到同学们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走下讲台,与教师磋商。这样做,教师从“少教”到“不教”,学生则从模仿到创造,形成了一种充分发扬学生自主精神的新的教学组织形式。2.重视学生的小组学习
要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除了必须在“教师—学生”的系统中,把“权威—服从”的关系变成“指导—参与”的关系,还必须在“学生—学生”的关系中提倡小组学习,建立互助合作的关系。这种互助合作的关系还应当为了逐步发展学生学习的心理机制,提高他们独立学习的能力而不断变换合作的形式。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主要有这样几种形式:①师生整体合作——以扶为主;②师生分步合作——有扶有放;⑨小组自发合作——无拘无束;④小组自觉合作——协调统一;⑤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自觉合作——和而不同。
二、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问题探讨
(一)课堂教学的组织
课堂教学组织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教学组织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并自觉运用于教学活动中,还必须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课堂教学的管理
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进程中对教学时间的调控,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学过程的监控,课堂纪律的要求,课堂秩序的维护等方面的设计和管理,是课堂教学质效的根本保障。教师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有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做导师的“权威力量”。要使整个课堂教学管理“严而不躁、活而不乱。”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课堂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合二为一的,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是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新课程主张探究式学习,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预定教学程序和教师控制模式,这对传统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新课程背景下有效组织和管理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学科专业化发展的主要方面。
多年来,课堂教学组织于管理常常过于强调如何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却忽视了学生行为和学生态度之间的关系,常常只强调如何提高学生注意力,却很少关注课程和教学方法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防止课堂问题行为发生的第一道防线。好的纪律来自于好的课堂教学,改善课堂纪律,必须改进我们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增强教学魅力,改进教学模式与方法是改善纪律的关键,让学生参与教学并激发学习动机是有效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关键。
美国著名课堂纪律研究专家库宁认为,维持纪律的最佳方式是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如果课堂毫无吸引力,学习目标不明确,活动缺乏趣味性、挑战性,组合方式不合理,我们怎么能希望学生专心致志呢?当课堂沉闷,教学无启发性,失败蕴藏其中时,学生的逆反行为当然就是意料之中的事,他们的反抗行为是身心健全的表现。在课堂上教师应当运用恰当的方式,使全班同学明了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师生双方都能明确共同努力和前进的方向。目标本身就具有管理功能,直接影响和制约师生的课堂活动,能起积极的导向作用,并且,目标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管理者和参与者,对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具有现实意义。
第三篇:浅谈低段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浅谈低段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
胡家坝中心小学教师 彭静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深知一个孩子在接受启蒙教育时识字数量的多少、质量的高低会对他们今后的继续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而识字教学是基础中的基础。然而识字过程又是一件十分枯燥的工作。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识字质量呢?几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得出的结论:激发孩子识字兴趣,教给孩子识字方法,培养孩子识字能力。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知道掌握汉字的重要性,并对识字产生积极的兴趣,他就能自觉地去学习并掌握汉字的音、形、义。怎样才能做到使孩子对枯燥的汉字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增强自我识字的能力呢?我认为可采用以下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让学生有兴趣识字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动力。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很容易受感情因素的左右,因此要激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他们乐意学。如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呢?我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给生字冠以生动形象的称呼。针对小孩子年龄特征,将生字形象地称为“生字朋友” 或“生字宝宝”等,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成为学生交朋友的过程。亲切的称呼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主动学习生字的兴趣就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2、学生及时反馈识字成果、教师及时评价。识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外的识字情况,多形式地进行鼓励性评价,例如每周评出“识字冠军”等,让学生在体验成功同时,有决心将课外识字进行到底。
二、让课外识字有章可循。
低年级学生由于识字经验有限,让学生在课外识字有章可循,那就是教给他们具体的识字方法。
1、联想识字
汉字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只是一些非常抽象的符号。但是,如果学生在认识这些汉字时,善于联想,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弄清汉字的意思,从而增加学生认识汉字的乐趣,更主要的是可以加深记忆效果。例如,学生在一餐厅地上看到有“小心地滑”四个字,这个“滑”该怎么读?是什么意思?当孩子弄清楚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以后,再想想在什么地方还见到过这个字?比如“某某滑冰场”、游乐场里有“滑滑梯”„„在联想的过程中学生很自然的就会把记忆字形与理解字义结合起来。总之,学生在识字的时候养成了善于联想的习惯,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图文结合识字
儿童在课外阅读时,绝大部分少儿读物,尤其是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读物,往往都配有精美的插图。在阅读时,若遇上生字,学生可以根据插图来猜测汉子的读音和意思。另外这些插图在学生再次阅读时又可以帮助他们回忆汉字的读音。
3、归类识字。
学生在课外识字时,运用在课堂中已掌握的汉字规律进行适当的归类,既对学生提高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又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扩大识记的范围。例如:当学生来到有许多树木的地方,就可以认识树名或与树有关的汉字,像“树、松、柏、杨、梨、枝、材”都是形声字,都带有“木”。这些字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通过归类比较,从而使学生得出结论“这些生字都带有‘木’,都跟树木有关系”。虽然很多汉字在音、形、义上没有什么联系,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方式联系起来,然后进行分类,如低年级孩子爱看动画片,就可以让他用几天时间记下他喜欢的动画片的题目,然后再用几天时间记下动画片中的人物等等。例如有一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在两天时间里就很轻松地从《托马斯和他的朋友》,《成龙历险记》、《天上掉下个猪八戒》等动画片的题目中认识了二十多个生字。归类识字法在学生识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既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衔接,形成一定的识字结构,又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拓宽识字面。
三、让学生多渠道识字
我们生活在一个处处有汉字的大环境里,孩子们耳闻目睹之中,认字的渠道是多方面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多渠道识字。
每1—2周,我都会为学生设计一个识字主题。例如,在炎热的夏天,同学们都喜欢吃雪糕,冰激凌等,我就让学生从冷饮店、包装纸上识字;秋天来了,我让学生在感受这气温骤然变凉的同时,搜集与秋天有关的词语,并识记这些词语中的生字;学校开运动会,我又会让学生把校园里张贴的标语、横幅抄写下来,消灭其中的生字等等。这样,为学生指明了识字的方向,学生的课外识字变得有的放矢。
另外,让学生对着书本反复指读在学前就能背诵的诗文经典,也可以帮助学生大量识字。
四、学以致用、巩固识字
学是为了用,识字的目的是为了阅读和表达,因此,通过课外阅读或读写结合的方式,将字词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次复现,为学生创设练习和运用所学生字的机会,巩固识字。如:在完成以动画片里的人物名为主题的识字活动以后,我就让学生完成一篇介绍自己最喜欢的动画故事的写话训练;学生在从食品袋上识字后,我就会让学生在笔记本上列出自己知道的食物名称等等。另外定期开展“课外识字大擂台”,通过张贴、展示学生课外识字成果,来反馈学生课外识字情况,同时让生字再现,从而达到巩固识字的目的。
童心纯真,童心无邪。孩子们很多看似幼稚的想法却闪耀着智慧的光华。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如能以满腔的热情为学生铺路搭桥,帮助学生寻找出隐含在汉字中的童趣,那么识字将不再是他们的负担,而会成为一种乐趣。
郭沫若先生曾说:“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的确,每个人一生的学习都是从识字开始。识字教学关系着人的发展,也关系着社会的进步。我们不仅不能忽视识字教学在初等教育中的地位,反而应该觉得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在传承着优秀的中华文化。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让学生在情景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有浓厚的识字兴趣是我们低年级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篇: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1,创设情境使学生别有情趣,创编新的故事情景,并把故事情景贯穿始终,情景的内容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2, 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受数学魅力儿童学习数学是对他们生活经验中数学现象的“解读”。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紧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的课堂要选取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题材。3, 提供争辩的时空,使学生乐享数学学习过程,为学生创设新型的交往方式——争辩,在这种讨论和争辩中,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从众多同伴的不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乃至思维和实践方式中获得种种脾益。在同学的合作中,情感的互动中,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意识,逐步积累学习体验,最终学会学习。4, 挖掘潜能学生在自我建构中感受进步, 给足孩子空间,因为相信孩子的潜能,在思维的跌宕起伏中,在摸爬滚打的真实经历中,整理了知识,领悟了方法.
第五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吉林省通化县果松镇七道沟学校 刘卉
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深索真理的,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简而言之,求知欲就是当面对一个问题、一个事物的时候,大脑中产生一种“非弄清楚不可”的欲望。我们可以借助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平衡理论来理解求知欲的产生机制。皮亚杰提出的平衡概念就是个体保持认知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的内在倾向性,这种倾向性是潜藏于个体发展背后的一种动力因素。因为当某种作用于孩子的信息不能与其现有的认知图示相匹配时,就会引起主体一种平衡状态。对这种不平衡状态的内部感受是一种不协调及不满足感,学生会努力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孩子努力去克服这种消极感受,以恢复旧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的欲望就是求知欲。教师应把握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善加引导和培育,研究如何恰当而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多思考、勤提问、主动参与学习。
求知欲是创设性思维的基础和源头活水,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活动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探索和创新。而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自然就阻塞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的最可行且有效的操作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创设的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形成的一种氛围,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某个课题而精心设置的实际问题,这个实际问题是学生感兴趣的,又是必须学习新课之后才能解决的。在教学活动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达到会学、会用知识,并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能够有意创新都具备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呢?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教学程序是:参照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辨别能够达到这些教学目标的问题,也就是思考问题背后有什么事实和包含什么样的观念,学生已有的经验中是否有了对这个问题的初步认识,问题涉及的内容是否属于课程标准的重点;以这种分析和评判出发,为学生提供不同材料供他们探究;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自主探究;以对问题的理解出发去解决预设的问题。同时,教师要鼓励和教会学生自我提问。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尝试以下的做法:
一、精选趣味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从而开始积极思维,使思维处于活跃和兴奋状态,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注重精选趣味性材料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二、利用教材中蕴含的学习动机因素创设问题情境
教材中有不少与动机、志向相关的教育因素,发掘并利用这些因素是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教育,唤起求知欲的有效方法之一。比如教材中有许多立志成材类素材,由次可以引导学生认识从小立大志对将来成就一番事业的重要,进而诱发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的动机,激发求知欲。
三、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鲜活的生活背景能唤起学生对解决新问题需要的原有策略,同时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境
合理创设合乎学生认知结构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以主动建立、重组、改造和发展。因为学习过程中是新的学习内容,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把解决问题看成是学习的过程,顺应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可以更好的使英语学科在思维方面显示出来的优良品质——积极的思维态度、科学的思维方式、强烈的思维内驱力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分三个步骤进行:
(1)提出初始问题,确定思维的指向性。
(2)提出探索问题,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3)提出开放问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问题,能使学生原有盼认知结构得到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用科学的观点和思想方式去观察生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让学生发散思维,自创问题情境
发散思维就是求变求异,是从已知信息中产生大量变化的、独特的新信息的一种沿不同方向,在不同范围,不因循传统的思维方式。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标新立异,随时注意多方位思考,变换角度思维,使思路开阔,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的心理状态。教师除有计划、有目的的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用等问题,培养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问题的能力外,还应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以此来发展学生发散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学生自创问题情境,可以使他们的思维不再拘泥于老师所限定的框框,他们的求知欲一旦旺盛,他们的质疑精神与创造思维及良好的思维品质也会得到优化和发展。提}H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诱发创新,需要产生动机。问题能嘹亮思维的火花,好奇引发人们探索的欲望。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
总之,只有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才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只有学生在求知欲的驱使下积极思考问题,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动和有效的参与,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与发展,使教育教学切实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