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美体验磨练术综合化教学探索
小学美术综合化教学探索
论文摘要:
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学发展的一个新的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也是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本文主要就是美术综合化学习的意义;美术综合化教学的途径;综合化教学对美术教师的要求三个部分来加以阐述。
关键词:
综合教学
正文:
美术综合教学听起来陌生,做起来棘手。但它是对小学美术教师本身素质的挑战,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是迫切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毕业于美术专业的我,多年来从事语文教学,又从事美术教学,并曾担任过班主任工作,这对我开展美术综合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艺术教学综合化是当今国际艺术教育发展的一种潮流和趋势,也是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突破的一个难点,是我国课程改革中的新理念。小学美术教育作为基础性艺术教育,必然向综合化教学发展,因为艺术在沟通和形成各学科间的各种联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无法相比的优势,所以小学美术教学能够并且应该利用这一优势,十分注重各门艺术之间以及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学生对事物认识的整体,部分以及相互关系。在教学部颁发的《美术课程标准》中的阶段目标四个学习领域之一就是“综合 探索”,并在每个学段提供了美术学课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凡是学校能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术无关的”。加全面多元化地接受来自多学科的审美感受。在小学艺术课教学中,我们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节音乐课,乐兴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节美术课,则把美术教学与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科教学结为互动链,使学生更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
目前,借课程改革的大好时机,根据新的课程理念,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的需要,从课程资源的实质以及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必须注意挖掘其他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现在我谈谈有关美术综合性教学的体会。
一 术综合化教学的途径
美术综合化教学是指通过综合化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它体现在美术与各学习之间的融合,美术与姐妹艺术及其他学科间相结合,美术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等方面,要求教师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的连接点,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领域的课程。
1.美术学科中各个学习领域之间的相互综合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学科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分为四个学习的领域,即“造型 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 评选”、和“综合 探索”,这四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
例:“造型 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情感和认识。“设计 应用”学习领域的活动方式既强调形成创意,又注重活动的功能目的。以外化行为为主是上述两个学习领域的相同点,而区别则是一个更注重自由性,一个更注重功能性。“欣赏 评选”这是学习领域则是更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的心理结构和审美能力。而“综合 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学习领域之间、学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想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
以邮票设计教学为例,可以运用以下环节:先布置学习预习,要求学生自己收集邮票并进行复制,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在收集中得到体现、练习中得到渗透,上课开始让学生把复制的标志粘在教室墙壁上,大家齐动手,一个“邮票展”立刻布置成功了,在欣赏过程中学习既看到了自己复制的邮票,又看到了其他同学的邮票,心中感受到了欣慰也感受到了震憾,从中体会到一定的美感,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作热情;然后师生配合,自然而然归纳邮票的种类的设计的基本方法,就可以进行创作尝试了,不局限课本上的要求,而是让学生的命题大胆尝试,初稿成型后,指导学生同桌互评,互相学习,互相探讨,进一步完善设计;最后绘成稿,鼓励与正式邮票的比较,是否精致、着色是否匀净,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手绘的基本功,还鼓励学生写邮票设计说明,既欣赏、评价,又创作体验,不但训练学生的设计造型能力,而且让学生从体验造型活动中所带来的乐趣,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最后发表自己的创作设计意图,并加以展示,使整堂课达到以学生活动为主体,师生共同参与,课堂气氛活跃,各学习领域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2.美术与兄弟艺术的结合
艺术学科是学生获得美育的重要渠道,它们之间有较多的联系与沟通,美术与音乐、美术与舞蹈、美术与电影电视等艺术门类的综合,如体育、体操课中人的形体美,音乐舞蹈的审美功能等。舒曼对此证实说:“有教养的音乐家能从拉斐尔的对母像里得到不少启发,同样美术家也可以从莫扎特的交响乐中受益非浅。”
例:二年级的绘画教材《拔萝卜》一课,以故事的内容为主线,加强对学生美术的表现能力的培养,将对事物的感受以可视形象表达出来。为了帮助学生的理解故事内容,除了口述故事外,放了一段“拔萝卜”的音乐伴奏,里面又有相关内容的歌词,这样学生甚感新奇,无须进行组织教学,学生便会集中注意力,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认真想象,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边唱边画,整堂课声图并茂,教学效果突出。
除了这些,比如在上《一群小鸭子》的美术课时,可实施美术音乐与补教学法来展开教学活动,开始教师把走的、跑的、站的、飞的等各具形态的小鸭子画像一一展示,先各学生以美的视觉享受,接着教师播放小鸭子叫声各异的音乐,并加以一段米老鼠和唐老鸭的故事,从中同学们浮想联翩,小鸭子戏水的画面在他们的脑海里已具成型。接着放一曲《小鸭子》的乐曲,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情不自禁和着歌曲,踏着节奏,挥动两手模仿着小鸭子的动作,学生安定下来了,教师又引导他们进行观察,回忆各种形态,随着音乐节奏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绘画。
总之,教师要充分利用发掘艺术学科内在联系及因素,抓住学生的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启发学生演一演,画一画,做一做,玩一玩,唱一唱,做到可闻其声、可观其形、可感其情的画面、场景、情节。
3.美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综合 例如,美术与文学(诗歌、故事)、常识、历史、地理、数学、电脑等学科的综合,我们必须认真研究美术与各学科间的联系,探索综合化艺术教育的模式。如在上《美丽的春天》时采用春天的画,听春天的诗,唱春天的歌,跳春天的舞,写春天的景色,画春天的画等环节来组织课堂教学,看、听、读、唱、跳、画等活动贯穿整个课堂,适应不同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愉悦学生心情,陶冶学生情操的效果。再加上《古诗配画》、《插图》等课时,就可以从欣赏古诗意境,了解历史名著的概况和先进人物的精神境界美的语文学科的角度来展开综合化教学。
正因为我们以往将视野局限于单一的学科,局限于取得暂时的效果,而没有从学生全面发展到考虑问题,所以美丽课程内容显得单一,难以与其他学科课程发生关系,形成一定的教养合力,促进学生发展,同时也给美术课程学习本身带来单调之感。根据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兼职老师多的特点,所以我们既要美术学课本体,更要关注美术的教育功能,使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内容发生联系,增加自身的综合性和多样性,并以此增加美术课程的魅力。
4.美术与现实社会生活相联系。由于我们以往过多关注知识与技能,因此往往将学生的学习局限在学科的范围内,学生仿佛在学科的“真空”中,单调而乏味地学习美术与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似无关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注重美术课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像力和创造力,增强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比如目前电视传媒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许多学生通过电视等媒体看到卡通形象,由喜爱而产生表现的欲望,当他们用笔在纸上涂抹的时候,他们的兴趣就从所要表现的内容转向美术的过程。一些美术教育专家已经注意到这一新的倾向,并指出:“卡通画的欣赏,使学生在获得卡通片这一艺术样式知识基础上,了解卡通画形象的艺术特点,提高对卡通图形的鉴赏能力并可以进行创造的尝试,也体验了与生活交融的综合学习特点。
综合化教育不只局限在一节课、课内校园内,可以是几节课、单元的活动,甚至长期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可以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和展示;根据本地区乡土特色,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进行策制、表现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及传统文化关系的校内外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如在元宵节来临之际,根据我们的风俗习惯围绕“花灯环绕的元宵节”这一主题,首先让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调查元宵节和花灯的来源,用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调查结果,并进行设计构思,其次设计、制作各式各样的花灯,最后用花灯美化校园和社区,充分体现学生主动参与,增强学生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二、美术综合化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美术教学综合化并不是美术、音乐、戏剧、舞蹈等学课的机械拼盘,而是要找到学课合理的组织方法,发展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多种不同教学内容很好的融合起来,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多元化,知识掌握的缩合化,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作为美术教师要上好艺术综合课,必须要:
1.树立大艺术教育的观念 作为音乐、美术学课的教师要上好艺术综合课,教师本身必须要树立大艺术教育的观念不要把美术课局限于知识、技能等范畴内加以理解,要体现以艺术审美体验为核心,使艺术教学生动有趣、丰富多彩、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民族性。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我们平常所说的“新课程的挑战”,首先就在于其所蕴涵的心思想对固有的教育观念的冲击。如,同样谈发展、传统的观点仅仅关注人的社会性发展,而新课程首先强调了人的个性发展。迈向21世纪的素质教育就应该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的综合性教育,也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它确认人的本质力量,让每个学生都能最大限度的发展潜能,实现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目标。课程改革所创导的新观念,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
2.要不断的充实自己
美术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要厚积而薄发,要从文学、诗歌、音乐等方面汲取营养,尽力使自己的讲课达到“小说般的情节,相声般的幽默,诗歌般的激情”,开扩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艺素质和审美能力。美术教师是教育的探索者,教育探索体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是在教学实践中将新的教育教学的研究成果通过应用、检验发展、逐渐消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教师是发展和丰富教育理论的实践者,任何一个教育理论或框架并不能适合一切的经验领域,他人的研究成果或所创造的教学方法也并不完全适合本地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其次教师在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发生的事件以及业绩进行反思,提出进一步的改进措施,以应付下一步教学。
3.要不断积累综合艺术教学的资料
如音像资料、美术欣赏作品、典型的教案等。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家庭、社区收集和艺术有关的资源充实课堂,注重内容的趣味性、知识性,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学生便可将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和运用,并获得成功感。
4.要大胆实践、积极探索艺术教学综合的途径与方法
学科之间、校际之间、课任教师之间要相互交流经验,用艺术教学综合化这一理念,开展上实验课、评课、座谈等多种教验活动,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教师的探索研究需要个人的反思和探索,也需要通过同行之间不时的开启。
三、小结
艺术教学综合化有着广阔的天地,作为艺术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积极进行改革实验。艺术教学综合的范围比较广,但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综合,也不是每次综合都要涉及各个学科,能综合的则综合,要把握好综合的度,要考虑是否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艺术审美空间,增强教学活动的艺术趣味性,激发学生的热情,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选
《中国美术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 赵跃庆 《美术综合化教学的途径》/ 樊玉祥
第二篇:小学美体验磨练术第十册教学计划
小学美术第十册教学计划
周献忠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
每课的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思想情感目标。
认知目标分了解、理解和初步掌握三级。“了解”指对美术常识的初步 认识,能再现和再认;“理解”指初步懂得所学知识的涵义,能作出简单的说明;“初步掌握”指能应用所学知识于简单的审美和创造劳动。
技能目标分练习和初步学会两级。“练习”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简单的技法、能力训练;“初步学会”指在简单的美术实践中,能初步独立地运用所学地基本技能。
思想情感目标分接受、初步具有二级。“接受”指对教学中所涉及地兴趣、态度、思想品德等方面地教育有认同的心理倾向,并初步影响自己的行为实践;“初步具有”(兴趣、感受)指通过教学和实践活动,对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有所感受,逐步形成稳定的兴趣、态度、思想品德及观念等,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实践。
二、本册教材分析
该教材改变过去技法训练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确立以审美教育为中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的教学体系,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民族性、时代性、选择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小学美术课本第九册是根据《义务教育小学美术教学指导纲要》编写的。
该教材改变过去以技法训练为中心的教学体系,确立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绘画、工艺、欣赏并重的教学新体系。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注意联系生活实际,注意民族性、时代性,选择思想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强的教学内容。
三、教学措施
1、备课方面:(1)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做到落实双基。
(2)贯彻“少、精、活”的原则。
(3)备课及时,讲究实效,保持超前一周备课。
2、上课方面:(1)教学时采用启发式,积极创新教学摸式。
(2)教学面相全体,积极培养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进一步
(3)课后及时写下“课后随记”。
4、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课外绘画练习,进行思想情操陶冶。
四、教学进度安排
1、雕塑作品欣赏
2、画漫画
3、色彩的对比
4、色彩的渐变
5、画戏剧人物
6、临摹与组合7、吹塑纸版画
8、中国画
9、包装设计
10、招贴设计
11、纸团粘贴画
12、变废为美
13、捆扎玩具
14、折叠纸浮雕
15、纸筒组合16、缕孔陶器
17、设计太空飞船
18、画出景物的空间感
19、画建筑物
20、画林中小道
21、欢乐的校园
22、故事配画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4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1课时
2课时
第三篇:小学美体验磨练术教师业务考试理论部分复习题
小学美术教师业务考试理论部分复习题
一、填空题
1、美术课程标准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
2、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创作倾向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欣赏偏重于内化知识。
3、美国的费德门教授提出美术欣赏的顺序是简单描述、形式分析、意义解释、价值评价。
4、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二、简答题
1、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②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③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④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⑤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2、美术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三个维度表述的,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学生要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努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学生要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学生要努力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3、美术教育?
答: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和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各学段的“综合?探索”教学活动应如何进行?
答:
一、二年级的阶段目标: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展示。三、四年级的阶段目标:采用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览,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五、六年级的阶段目标: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活动,运用自然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体会美术与环境的关系。
七—九年级的阶段目标: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共通的原理和规律。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美术课程具有_人文_性质,是学校进行____美育_______的主要途径。
2、《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
3、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重要的风格流派,自__北宋__兴起,元、_明_ __、_清_ __朝以后成为中国画坛的主流。它在创作上张扬个性,强调__诗_、_书___、画 __、_印__等多种艺术的结合。
4、中国书法艺术创作的常用幅式有条幅、__横幅 _、___中堂____、__扇面__、__斗方_手卷等。
5、伦勃朗群像画《夜巡》,画面用一种_舞台__式的__光线__把众多人物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构图,油画颜料的_厚__与__薄___的对比使物体质感得到完美的表现。
6、法国大革命以来西方美术史使我们对画家的个人风格留下了更为深刻的印象,19世纪的上半叶,享受当时社会最高赞誉的画家是安格尔,他精于以_清晰_冷静、____ _____的线条和细腻、深入的描绘来营造出一种符合__古典____理想的美,而他的反对者___德拉克洛瓦___却相信在绘画中___色彩___的运用比素描法则重要得多,他一改古典派素描的表现手法,强调__个性__和___情感___,偏爱幻想的___主观____世界,追求灿烂的色调。
二、单选题:(每空1分,共10分)
1、河北满城汉墓出土了一件名为(D)的灯具,利用虹吸的原理,即使以今天的设计观点看,也是一件超凡脱俗的佳作。
A.树形灯 B.银错铜牛灯 C.铜雀灯 D.长信宫灯
2、在京剧《野猪林》中,林冲身受重刑,步履艰难地向前行进,演员采用跪步前行连带(A),把林冲承受着的钻心的疼痛,形象地传达给观众。
A.甩水发 B.抖水袖 C.吹髯口 D.撩褶子
3、唐三彩常用的颜色主要是(D)。
A、红、黄、蓝 B、红、绿、白 C、绿、黄、紫 D、黄、绿、白
4、古代阴阳五行说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动物象征神,青龙为(B 之神。A、北方 B、东方 C、西方 D、南方
5、唐代阎立本的《步辇图》分两个部分,打开以后先看到画面,接着是占据画幅左半边的题跋,记录了画面的内容,题跋的书体是(C)。
A、隶书 B、行书 C、篆书 D、楷书
6、齐白石的中国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描写的是(A)。A、青蛙 B、牛蛙 C、蝌蚪 D、树蛙
7、浮世绘是日本17世纪兴起的一种艺术,它将民间日常生活作为创作题材,主要通过(C)的形式表现出来。
A、水彩画 B、工笔画 C、版画 D、油画 8、1886年创作的青铜圆雕《加莱义民》的作者是(C)。
A、法国贝尼尼 B、意大利多纳太罗 C、法国罗丹 D、意大利米开朗基罗
9、故宫分为外朝和内廷两大部分,外朝是明清历代皇帝办理政务、举行朝会及其他重要庆典的场所,为主的三大殿是(B)。
A、文华殿、武英殿、太和殿 B、中和殿、太和殿、保和殿 C、中和殿、武英殿、保和殿
10、“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作者是(C)。A、苏东坡 B、金 农 C、王冕 D、齐白石
三、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有2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内,多选、漏选、错选均不得分)1.某美术教师有一手“剪纸”绝活,在常规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单项的技能训练,其他内容一概少讲或不讲,这种做法是(DC)。
A.突出专长,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
B.违背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 C.师傅带徒弟的传统模式 D.应当大力提倡
2、新课标中所指的基本的美术素养应当包括(ABD)。A、能初步解读身边的美术现象
B、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美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观念 C、能熟练运用各种表现形式自如地描绘对象 D、有自己的审美趣味
3.笔触是指作画过程中画笔在画面上留下的痕迹,笔触的审美效果主要取决于(ACD)。A.画笔的特性
B.画笔的大小、长短 C.用笔的力度和速度
D.绘画材料的特性
4.石窟属于一种独特的寺庙形式,是专供佛教徒修行礼拜的场所,通常它的内部装饰是用(BD)。A.卷轴画
B.壁画
C.年画
D.雕塑
5.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个庞大的地下军阵有(ABCD)。A.步兵
B.骑兵
C.弓箭手
D.将军
6.有一幅于1936年创作的油画,画中人物的器官四分五裂,再组合成一个触目惊心的梦中幻象,揭示出战争的荒谬和残酷,其作品名称和作者是(BD)。
A.《格尔尼卡》
B.《内战的预言》
C.毕加索
D.达 利 7.绘画以内容、题材来分类有(ACDEF)。
A.风景画 B.油画 C.静物画 D.肖像画 E.历史画 F.风俗画 G.壁画 H.年 画 I.漫 画 J.宣传画
8.同类色的配合可使人感到协调柔和、含蓄雅致,但也易于产生过于单调平淡的感觉,因此在同类色的运用中要有意识的加强色彩之间的(AD)对比。
A.明 度
B.冷 暖
C.厚 薄
D.纯 度 9.请就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流程对以下选项进行排序(ABCD)。A.小结、评价 B.自由欣赏、分析 C.小组讨论 D.呈现作品
10.我国美术课程的教学设计发展过程经历以下几个阶段,请对以下选项进行排序(ABC)。A.重双基 B.重素质教育 C.重技能
四、判断题:(每题1分,共13分,记“√”为对,记“╳”为错)
1、在美术活动中基本上不存在标准答案,在某些活动中也不存在“对”与“错”,美术活动是一种极富个性与想象力的创造性活动。(√)
2、书法的结构就是指作品的整体布局。(╳)
3、中国古典建筑的构建是砖木结构,西方古典建筑的构建是砖石结构。(√)
4、普通中小学校的美术课程要改变单纯的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模式,使专业化倾向淡化,要由专业化美术走向生活化美术。(√)
5、初中美术常规课教学中,学生遇到的“写实”瓶颈应该用大量的专业写实训练加以突破。(╳)
6、彩陶、青铜器上均常见的纹饰有花卉纹、雷纹、人物、鱼纹等。(╳)
7、在CMYK印刷色彩中的M是指大红色。(╳)
8、空间是与时间相对的一种物质存在形式,对空间的呈现有平面的和立体的两种。(√)
9、新课程的总目标是按照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表述的。(√)
10、月份牌年画在20世纪初在广州兴起的一种绘画,因早期画面上附有年月历表故而得名。(╳)
11、清代山东潍坊年画《女十忙》描绘了当时妇女从事轧棉、弹花、纺纱、织布等情景。(√)
12、苏美尔人用木棍把一些楔形符号刻在陶土砖上,记录事件,进行通信。(√)
13、罗中立的《父亲》借鉴了西方艺术中的超现实主义手法。(╳)
五、分析题(12分)
以下是针对《陶瓷艺术》一课拟定的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思路,请参照第一种思路的分析方法分别对第二种、第三种思路的优缺点进行简短分析。
例子:第一种思路:具有“课堂化”特色的思路: 在教室里进行欣赏、评书、交流、讨论。教师最好能准备有特色的陶瓷器皿和其他用品,既有助于教学评述,也能丰富课堂视觉效果,营造好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气氛。由谈话、提问方式导入,展开多种形式的讨论,如小组讨论、班级讨论。
答:第一种思路的优点在于有专门的教师,师生可以方便、充分的传授、交流、讨论等,缺点是资源、资料有限,学生的直接观察、感受不足。问题:
第二种思路:具有“现场感”特色的思路: 从参观陶瓷商场、了解陶瓷市场入手。让学生在琳琅满目的货架展台上直接感受到陶瓷工艺之美,现场及时交流,还可以拍照、画速写、写短文等方法加深感受、提高认识。
第三种思路:具有“虚拟性”特色的思路: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师可以预先制作好多媒体课件或者网页,可以与相关网站建立好超链接。可建立聊天室组织学生进行在线交流、讨论。还可以发电子邮件、将网上搜集的资料做成网页。
第四篇:小学音体验磨练乐_综合学习_的探索与研究
《小学音乐“综合学习”的探索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东兴中心小学 音乐课题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国民素质教育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一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一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间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音乐学科是在横跨多学科的基础上发展和形成的,是一门具有独立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边缘学科。以审美教育为主旨的基础音乐教育,之所以倡导“综合”的理念,根本的要义在于“综合”有益于改变人格的片面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发展,有益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辅德、益智等功能,在当今素质教育主旋律下,艺术素养成了人的素质修养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从本质上讲,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用的载体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而已。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源于一家的,是高度融合在一起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通感”这一心理现象,也使得艺术之间或同一艺术的不同内容之间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
在音乐教育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奥尔夫教学法、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等都比较注重各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奥尔夫说,从来就没有孤立的音乐,而只有与动作、舞蹈、语言同时存在的音乐。因此在著名的德国奥尔夫学院中,综合性教学成为其最显著的特点,这种综合性教学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注重音乐与舞蹈、动作、语言的综合,比如该院开设的舞蹈、动作课,就是在音乐声中展开的,实际上也是动态的音乐课;二是注重每门课程本身的综合,像“普通音乐”这门课,就是一门包括声乐、器乐、节奏训练、合唱、指挥等多种内容的综合性训练课。达尔克罗兹也说,任何乐思可以转译成动作,任何动作也可以译成与之相对应的音乐,据此他创立了“体态律动学”,就是采用节奏性的动作伴之以声乐、打击乐或钢琴即兴伴奏,以身体的运动来反映音乐的要素和情绪的。
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教师以教唱歌曲为主,学生对音乐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欣赏教学进行得极少,课堂外的教学活动较少„„课堂教学还是老一套:组织教学→发声练习→导入新课→节奏练习→模仿唱歌练习总结等。针对这种残缺的教学现状并结合《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在音乐教学中进行综合性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是音乐学科走向综合化的必要途径。
二、课题的界定
(一)把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课程标准中把音乐学习领域分为“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大块,每个领域又有很多特定的内容,从形式上来看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而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我们完全可以把他们综合起来进行。
(二)把音乐与姊妹艺术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舞蹈、美术、戏剧等姐妹艺术在本质上与音乐艺术相通,把各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具有相互促进作用。
(三)音乐与其他非艺术课程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最主要的门类,同广泛的文化领域之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课程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
(四)把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音乐,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一种自我的流露和相互之间的交流,完全没有音乐感的儿童是罕见的,每个儿童都可以从某一点上被打动、促进。
三、课题的主要依据
(一)综合性学习能改革传统的音乐欣赏方式,拓展学习时空。
以往的音乐教学,都由教师安排学习内容,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教师在整堂课中扮演着主角。尤其是欣赏课,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始终框定 在教师事先讲解的所要表现的已经和内容的范围内,很难有自己独特的创见,要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课本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的时间可打破课节的限制,学习的空间可超越教室的范围,学习的形式可进一步丰富,因而学习的结果也得到实质性的改变。
(二)综合性学习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个体创造潜能的发挥,首先依赖于个体,主体性的充分体现。而在音乐欣赏中采用研究性学习便更能充分体现这一点,学生对音乐反复聆听之后,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发现了很多不懂却又急于想了解的问题,就会向教师提出疑问,这时只要顺势尽心引导,使学生自己去探讨、研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三)综合性学习是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音乐知识,开发学生的潜能。综合性学习是将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的有效载体,学生能以问题为主线,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综合应用到音乐欣赏中来,最终达到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
(四)综合性学习能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优化学生智能结构。
综合性学习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学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等,从而接受到最新的、课堂以外的音乐知识,优化了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鉴赏和创新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掌握综合性学习的一般能力,能综合掌握本学科和跨学科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学习新知。
(二)使教师掌握指导综合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形成指导实施综合性学习的基本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教学素养。
(三)在研究实践中形成一些精品课例。
五、课题的主要内容
(一)综合性学习教材的确定。
(二)综合性学习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三)在演唱、欣赏、器乐等不同课型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四)在网络环境中开展综合性学习的研究。
(五)综合性学习中评价体系的形成的研究。
六、研究方法(一)调查法。
建立课题研究的第一手材料和数据。课题组自行编制学生问卷、家长问卷、教师问卷,以问卷调查方式,调查我校学生音乐综合性学习能力的现状,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孩于音乐综合性学习的情况以及家长对培养孩于音乐综合性学习能力的看法和做法。
(二)实验研究法:
所开设的实验班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三)文献研究法:
课题组成员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学生在影视、广播、网络k学习音乐,收集各种声音进行创编故事。收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进行比较、筛选、吸收、运用,并结合本研究加以创新。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研究法为主,即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研究对象现实状况或历史状态的方法,辅之以音乐综合性学习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
七、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的条件分析
(一)在音乐综合学习教学中,教师要用新的课程体系与教学理念不断充实课堂内容,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教学应有目标、重点和难点,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多向骨干教师学习,多吸取教学经验,提高自身的音乐综合能力。
(三)参加本课题的实验老师,她们的基本功扎实,乐于思考,善于探索,具有一定的科研的能力。
八、研究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7.11—2008.4)
主要工作: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理论、收集信息、借签经验,确定初步的研究实施方案。
(二)实施阶段(2008.4—2009.7)
1、利用校内、外听课、集体备课、上课题研究课。
2、进行理论学习、摘抄,完成课题作业。
3、参与课题研究活动,并做好记录等。
4、上课题研究课并参与部集体备课修改课。
5、积累课题研究特色材料。
(三)总结阶段(2009.9—)主要工作:
1、收集整理各种原始资料。
2、教师撰写研究论文。
3、进行研究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九、研究的成果
(一)音乐学科综合课堂操作原则
1、启发性原则
音乐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主导作用下主体参与的过程,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否得到启迪就成为综合能力培养的关键。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音乐学科的综合相应提高了对音乐教师的要求。教师必须全面了解所教学生的现状、所教学科及其他学科丰富的知识,充分启发学生主动学习才行。
2、联系性原则
学科的综合是建立在跨学科知识综合的基础上进行的。为此,必须将不同学科的相关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整体,从不同的层次、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认识音乐、理解音乐,培养学生音乐综合能力。
3、开放性原则
由于综合课型加强了音乐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因而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课堂充分开放,让学生的思维想象不拘于模仿和统一,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引发讨论,触类旁通。
(二)学科综合的实施建议:
1、思考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具有音乐性。
以《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例,可教性的材料有很多,如蒙古的生活、民居、服饰、挤奶、骑马、放牧、人文、风情、音乐、民族语言、风俗等等,而要挖掘它的音乐性就需要老师的再加工。比如同样让学生了解蒙古的生活这一环节,如果上地理课,教师只需要口头的介绍或者让学生欣赏一些蒙古的风光片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而如果在音乐课上,教师就必须把它用音乐化的手法融合到教学中去。比如在熟悉歌曲的环节来运用,就可以一边欣赏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边来介绍;而如果在巩固歌曲的环节来运用,就可以一边唱着《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边来学习蒙古人骑马、挤奶等表演律动;如果还想在歌曲的拓展学习中运用,那就可以再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蒙古歌曲,如《草原就是我的家》、《蒙古人》等,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来感受歌曲中所描绘的辽阔、美丽的大草原,感受热情、好客的蒙古人。
2、思考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会喧宾夺主。
综合性材料的运用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气氛显得更加活跃、更加热闹,因此很多老师特别在上公开课的时候往往喜欢运用很多的综合性材料,结果挤占了学生学唱的时间,如本文开头所描述的那样把音乐课上成了大拼盘,适得其反。因此我建议大家在选择综合性材料的时候应该是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既照顾到学生的兴趣,又要考虑到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在决定用某个综合性材料前,先想清楚:(1)选择的材料是否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2)选择的材料是否能为你的教学目标服务,(3)选择的材料是否具有可教性;(4)选择的材料在教学中是否能用与音乐相结合的手段来表现。都考虑清楚了,如果觉得确实能用的,那再来思考最后一个问题:我把这些综合性材料都用了以后,学生学唱歌曲的时间还有多少?在这个时间内,我能不能保证大部分学会这首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可以大胆的尝试,如果是否定的,那就必须忍痛割爱去掉一些综合性的材料,还音乐本位。
3、思考选择的综合性材料是否有利于展示自己的特长。
由于每位教师本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情感内涵的不同,因此在教学中也会展示出各种不同的风格。而学科综合的提出更是给了教师更多发挥的空间,比如有些教师擅长绘画,;有些老师擅长舞蹈;有些教师擅长演奏某些乐器;有些教师擅长朗诵等,那么在选择综合性的材料来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特长来组织。
(三)实施学科综合的策略 音乐课与学科文化的综合是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以完善人格,发展学生艺术能力、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的,以音乐教学为中心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综合性教学过程。这种综合要求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式为适应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做出调整与创新。
1、音乐与生活的结合
音乐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自然,是生活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该从学生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如低年级学生音乐知识积累不多,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努力把音乐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使枯燥的音乐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创作的欲望。
[教例] 在欣赏人音教材《森林水车》教学时,我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在课前准备一些有关水车、森林、瀑布等录像资料,让学生感受森林的早晨太阳出来、小鸟鸣叫、流水哗哗、瀑布飞溅、古老的水车飞溅着水花的情景。在音乐课上当结合这些生活中的情景,让学生聆听音乐感受乐曲时,学生们的兴趣非常浓厚,在聆听过程中,能随着音乐情不自禁地表现情景,通过联系生活帮助学生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2、音乐与各个学习领域的结合
音乐学科中的学习领域,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四个领域。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把这四个环节融会贯通,可以更深地丰富音乐的内涵。
[教例] 学习歌曲《我的家在日客则》时,我结合媒体简单介绍日客则的地理位置、日客则藏语意思及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教唱过程中,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歌曲,感受西藏民歌的风格,然后让学生跟着老师学几个典型的藏族动作。学生也不知不觉熟悉了歌曲的旋律。在学生学唱及表演歌曲后,再结合欣赏《雪莲献给北京》、《在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学生就能进一步感受藏族民歌的音乐特点。能根据自己的想象创编一些简单的动作来表现音乐。这样在原本以表现领域为主的教学过程中,融进了鉴赏、创造和音乐文化的内涵,这种教学领域内部的相互沟通,开阔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3、音乐与其他艺术学科的结合
音乐与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着许多相同的特征,如情绪、情感的表现就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征。
①音乐与美术的结合
音乐与美术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音乐和美术的高度融合,不仅可以使音乐与美术教学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而且能让学生领悟到更多艺术的魅力。音乐就是一幅用音乐当色彩,旋律作线条所描绘的只能用听觉去观看的心灵之画。[教例] 在上欣赏课《海上风暴》一课教学中,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彩色笔,结合图片让孩子们通过视觉和听觉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深化学生对音乐的认识。用线条和颜色来表示听到的狂风、暴雨、闪电、和雷鸣音乐。并画成一幅音乐图形谱。孩子们的兴趣非常高,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表现力,孩子们选择用白色表示狂风和闪电,他们认为白色具有恐怖性,大风发怒把海面吹得翻天覆地,雷鸣前的闪电是白色的
让人感到害怕。用绿色来表示暴风雨,因为水是自然界所有生物不可缺少的,绿色象征生命。选择用红色表示雷鸣,原因是打雷时会有火,火是红色的非常可怕。采用不同色彩和线条来表示《海上风暴》音乐的形象孩子们的想象力极为丰富,当把孩子们自己创作的风暴图形谱展示在黑板上再次结合音乐欣赏时,就能进一步加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又如教唱《闪烁的小星》这首歌,学生在唱、动中学会之后,让学生在音乐中画出美丽的夜空,不局限他们所画的景物,这使学生产生了浓厚兴趣。最后,学生把自己“美丽的星空”图展现在黑板上,在自己的歌声中欣赏自己的“佳作”,其乐无穷。这不仅使学生能唱会动,更使学生能画会创,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又受到了美的熏陶。
②音乐与舞蹈的结合
音乐与舞蹈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就低年级课堂教学来说,舞蹈可以帮助学生们有效地理解乐曲内容,还能通过舞蹈把他们的想法表现地淋漓尽致。
[教例]: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中,在学生聆听后了解音乐故事后,我让学生随着音乐,用神气的表情,雄赳赳、气昂昂的走步及表演来表现玩具兵们调皮又可爱的形象,在音乐结束处,请小朋友摆个“造型”动作来表现玩具兵们在小主人醒来后的尴尬形象。又如在上欣赏课《我是草原小骑兵》,先教几个简单的骑马、勒马和放哨等蒙古动作,然后启发学生听着音乐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表演,学生们随着欢快的乐曲,手舞足蹈,有的做挥鞭子动作,有的做勒马动作„„通过身体语言的表达,学生们情绪高涨,为歌曲的教学作好了铺垫。
③音乐与动画影视的结合
动画影视具有形象鲜明、画面丰富,音乐旋律轻松活泼的特点,尤其符合低段年级的心理需要。教学中把动画片和音乐紧密结合起来,挖掘音乐内涵,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中的各个要素在音乐表现的作用。
[教例] 在教学《动画音乐》一课中我给学生欣赏《猫和老鼠》的动画片,孩子们热情高涨。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没有音乐的动画,学生们马上作出了强烈的反映,怎么没有音乐啊。由此学生们感受到了音乐的重要性。我给学生提供三种音乐,一种是紧张、快速的音乐,一种是跳跃轻松的音乐,还有一种是优美、舒展的音乐。让学生根据动画中的情节故事为画片配上合适的音乐。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通过学生们对画面的理解及音乐的不同情绪,他们选择第三种音乐配在第一片段(晴朗的早晨)、第一种音乐配在第二片段(猫和老鼠的追赶)第二种音乐配在最后片段(聪明的小老鼠战胜猫轻松回家)。这样选择用不同的音乐情绪为动画配音乐使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的作用。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又扩大了音乐文化范畴。
4、音乐与人文学科相结合
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它学科之间是能够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的。音乐与人文学科的融合,不仅能突出音乐文化这条线,还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知识视野的拓展,更有深度地理解作品、感受作品。
①音乐与文学结合
中国的文学和音乐是融为一体的,从《诗经》到唐诗、宋词无不可吟唱。音乐课堂中结合文学艺术来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内涵。
[教例]在教学《大鹿》歌曲前,我运用讲故事的方法,绘声绘色地叙述,使小朋友轻松愉快地进入角色,为新课作好铺垫。然后出示大鹿和小兔的画面,配乐讲道:一个晴朗的早晨,一只小兔子到山上去采蘑菇。突然,山破上跑来了猎人,手里拿着猎枪,眼睛里闪着可怕的绿光,向小兔追来。小兔吓得丢下篮子,拼命向树林跑,跑到大鹿门前急着敲门“大鹿,大鹿快开门,林中猎人追来啦!”大鹿听到小兔的叫声急忙开门„„孩子们听得都非常认真,非常投入。通过两分钟的故事导入学生带着兴趣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中来。又如:歌曲《草原上》的歌词就像一首美丽的诗,在教学歌曲时我让学生随着背景音乐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来加深对歌曲内涵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诵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歌曲节奏而且进一步感受到了美的意境,美的音乐。
②音乐与德育结合
音乐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唱歌,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道德情操的陶冶.[教例]在三年级教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时,我让学生们听着伴奏音乐谈谈从小到现在你的妈妈在生活中是怎样关心、爱戴你的事例。然后再请几个同学讲讲此时的心理感受,当同学们感受到妈妈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时,我就引导他们用这样的心情来唱《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此时亲切优美的旋律在孩子们心中自然流露„„这样,通过对内容的挖掘和处理,把歌曲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情感深刻揭示,唤起学生共鸣,使他们在声情并茂的演唱中性情得以陶冶,心灵得以滋润。③音乐与劳技的结合
音乐教学中有机进行劳技教育渗透,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教例]我在教学“音的强弱、长短”内容时,为了能让每位学生都掌握知识点,我在课前为学生准备了一些生活中音源材料如:可乐罐、沙子、瓶盖、塑料袋等启发学生制作简易乐器来探索怎样使他们发出强弱、长短不同的音?在课堂上每位学生都不亦乐乎,自制打击乐来亲自感受音的强弱、长短,并用自制的简易乐器为三拍子歌曲伴奏。通过动手、动脑学生兴趣浓厚,不但轻松地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
④音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音乐与信息技术的结合能为音乐教学创设形声兼备的音乐情境,全面增强音乐的时空效应,唤起学生的美感,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教例]在教学一年级欣赏《鸭子拌嘴》一课中,一开始我光用录音播放乐曲,学生对它兴趣不高,学生不愿参与到课堂中来,难以实现教学要求。后来我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从屏幕上先认识大镲下小镲、木鱼等有关打击乐的外形特征,在分别听辩音乐。乐曲开始屏幕上就呈现出几只鲜明可爱的卡通鸭子形象。乐曲和画面的结合,展现了各种熟练的演奏技巧。孩子们不由自主地模仿起可爱的下鸭子动作来,从而使原本呆板乏味的合奏,变成了妙趣横生的声画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十、收获与体会
在音乐校本教研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转变观念,让教师从感情上接纳校本教研,这是校本教研的前提;建立制度,完善机制这是校本教研的保证;创新形式,让校本教研充满活力这是校本教研的关键,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新问题会层出不穷,我们会加大校本教研的力度,不断改进我们的做法。将做到目标、内容、管理、课程四落实;计划、措施有方;普及、提高同抓;艺术教育与德育相互渗透,创一流成绩。
执笔人:贾萍
2009-11-12
第五篇:中学化体验磨练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112期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年第1~12期
第1、2期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化学学科知识与社会实际的有机整合——“苏教版”《化学1》教材解析及教学建议/王祖浩//01、02-03 化学教学中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培养/沈理明等//01、02-10 高中化学学习过程性评价的思考与实践/严济良//01、02-13 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化学前概念及其处理策略/孟丽萍//01、02-15 论化学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刘红军//01、02-17 新课程教血改革实验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刘成坤//01、02-19 探究实验设计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钟华富//01、02-22 警惕化学新课堂中的“伪”现象/肖中荣,张顺清//01、02-23 对两次乙酸乙酯实验室制法教学的思考/周建华//01、02-25 “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教学设计及点评/缪徐,殷志宁//01、02-28 基于当代科学本质观的“苯”的教学设计/丁华斌,梁永平//01、02-31 珍惜展示的舞台,构建和谐的课堂——浅谈“门槛效应”对我们的启示/汪日松//01、02-34 课程资源与教材研究
STS主题式课程设计与核心概念教学策略/魏巍,芦岳锋//01、02-36 必修模块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分析与教学探讨/邝贤毅//01、02-38 杂化轨道理论与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互补关系/冯军//01、02-41 固体表面的化学过程——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吴祺,吴永康//01、02-42 文房四宝中的化学/卢香宇//01、02-45 实验园地
化学新课程实验中传感技术应用的报告——食品中维生素C含量测定的实验设计与实践/赵成兰等//01、02-46 探究pH相同的醋酸与盐酸混合后混合液的pH/芮鹏程//01、02-49 硝酸与石蕊反应的实验探究/孟建仓//01、02-50 复习应考
新课标实施之际高三化学最优化复习/章松富//01、02-51 略谈高考化学实验复习/王亚丽//01、02-53 论学生在化学复习中的反思性学习/冯占梅,徐宏斌//01、02-55 合理延伸
优化复习/蔡天津//01、02-57 试题研究
由一道高考实验题想到的/顾晔//01、02-59 掌握科学思维方法
创造性解决问题/胡列扬//01、02-62 2008年高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陆军等//01、02-62 动态资讯
新型陶瓷及其应用/徐明武//01、02-127
第3期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从化学学科观念的公众调查中得到的启示/马宏佳,梁卉//0303 关于化学习题分类的思考/窦洪庚//0306 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吴江明//0309 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杨会勤,周青//0312 如何上好化学探究课/高佑军//0313 将生活寓于化学教学中/薛红梅//0315 “主题式”复习课教学模式例析——与“二氧化硫”相关知识的复习/夏旭初//0317 赏识是培养学困生的重要途径/范伟//0319 由一个演示实验所引发的思考/包朝龙//0320 课程资源与教材研究
人教版必修教材概念原理内容分析与体系构建/邝贤毅//0321 化学教学中容易误解的几个概念/聂建林//0324 实验园地
消石灰与氯化铵晶体混合后能导致结冰吗/陈勇敏//0325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探究活动设计一例/熊宗齐//0327 硅酸胶体制取实验改进/林梦涛//0328 复习应考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总复习教学对策/王国峥//0329 精心设计提问
提高复习效果/陆丽丽//0332 试题研究
运筹帷幄
得心应手/穆显成,欧泽书//0334 以教材插图编制试题的意义与实例/钟跃明//0336 中考化学简答题“给予”的教学反思/张永庆,张文霞//0337 中考化学试题的热点透视/何夕林//0339 多个化学反应先后顺序的判断/曹文忠//0342 2008年中考化学复习试题精粹/汤福生等//0344 动态资讯
香港科学教材中知识呈现方式分析/杨妙霞//0361
第4期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论化学教学设计中理智技能教学顺序确定的理论依据/王后雄//0403 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策略研究/李红,白金兰//0405 加工深度、言语指导对化学实验程序性知识学习影响的研究/刘阳阳//0407 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新课程下化学习题教学的思考与尝试/刘永红//0410 谈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的基础与能力/程国清//0412 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几种误区/张发新//0414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讨/张克龙//0416 运用先行组织者化解化学教学难点/宋文评//0419 适度演绎教材
赋予课堂新的生命力/龚雪冰//0421 教学从有效走向优质/王学兵//0424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的基本策略/胡亚绵//0426 课程资源与教材研究
必修模块有机化学内容分析与教学探讨/邝贤毅//0427 谈农村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资源开发与利用”/何如涛//0430 新课程实施中对化学前沿知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季春阳等//0432 透过离子鉴别方案的探讨看“实验化学”课程的价值/曹葵,牛恒云//0434 化学反应的焓变与键能关系辨析/佘永//0435 刍议水的离子积/李景海,黄秀芬//0436 化学史中谬误理论与教学价值分析/邱道骥,孟献华//0438 实验园地
Na2O2与水反应后的溶液使酚酞褪色的原理探讨/刘怀乐//0441 由质量守恒定律引出的研究性学习/刘永志//0442 制作“金属树”的微型趣味实验/陈凯等//0444 巧用容量瓶展示分子间隔/张乃师//0444 复习应考
“走班式”教学模式在化学专题复习中的应用/万如锴,曹桂能//0445 改变高三复习模式
有效提高复习效率/潘力军//0447 高考必考的知识点——多官能团有机物/刘重阳//0449 试题研究
谈等效平衡的专题教学/王文阁//0451 谈基于新课程选修模块下化学选做试题的难度设计方法/沈旭东//0453 高中化学原创性试题编制研究/曹军//0455 抓“平衡常数” 定平衡移动方向/林尤宏//0457 去情境化降低相对难度——谈高中化学信息题的解题技巧/程鹏//0458 探究HCO3-与AlO2-能否共存/李宗宏//0459 动态资讯
化学平衡移动概念的建立、理解与巩固——英国高中教材《高级化学》中“勒夏特列原理”的编排特点/陈伟等//0460 化工新型材料——有机硅/凌姗//0462
第5期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化学教科书中科学过程及其表征方式/龚正元,王祖浩//0503 优化认知结构
学好物质结构知识/韩静等//0506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课堂发展性学习评价/阮方来等//0507 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对九年级化学实验入门教学的研究/朱吉杰,李国强//0509 挖掘验证性实验内涵
提升验证性实验功能/朱怀义//0512 新课标理念下如何搞好化学试卷讲评课/李宜勤//0514 新课程高中文科班化学教学改革初探/斯琴高娃等//0516 引领学生探幽入微——“乙烯结构与性质”的教学及反思/马启元,赵志明//0518 在开放中生成在合作中探究——《混合碱中碳酸钠含量测定方案的设计》教学案例及反思/王海富//0520 自学辅导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与体会/吴良根//0523 有机物同分异构体书写方法的系统学习/董军//0526 课程资源与教材研究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学科观念体系/陆军//0528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模块STSE教育内容主题及其呈现方式特点分析/潘清等//0530 鲁科版《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与其他模块知识点的衔接/蔡文联等//0532 新课程初中化学概念及理论教学的几种策略/韩斌//0535 开发高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实践与思考/陈斌//0538 抑酸剂与抗酸剂的区别/朱玉军等//0539 充分利用CAI辅助教学
提高课堂效率/陈明//0540 氢化油和反式脂肪酸/郗志红//0541 关于化学新课程中实施循环经济教育问题的思考/孙树萍,阮文举//0542 实验园地
化学“速冻”趣味实验及其教学功能/龙琪等//0545 复习应考
理综化学实验试题的特点及其复习策略/杨仁茂,张镇//0547 试题研究
高考试题分析之浅见/姚宏程,窦洪庚//0550 注重精析典型试题
提高创新实践能力/栗瑞宾//0555 数轴法解题一例/姚志红//0558 动态资讯
温话融雪剂/卢香宇//0559 小小塑料袋
环保大问题/张益胜//0561
第6期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一种新颖的类比活动在“化学平衡”教学中的尝试/付超群等//0603 SOLO分类评价理论在化学开放性实验试题中的应用与思考/王春//0606 让集体备课走向高效/李小君//0609 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张秋彦//0611 新课程背景下的建构教学模式初探/俞立永,边文//0614 创设教学情境
改善教与学//裘建浩//0616 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用语教学的思考/肖红梅//0619 谈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教学的实效性/张凤春,刘成坤//0622 论初中化学探究课题的发掘途径和方法/孙旭,黄新阶//0624 化学非预设性课堂初探——学生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王赛萍//0627 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点滴做法与体会/张中南//0629 化学教学中年的育人艺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执教体验/丁文楚//0630 课程资源与教材研究 高一化学新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建议/蒋念龙,姜妹月//0632 化学双语校本选修教材开发初探/于海强,余丽霞//0635 “化合价与化学式”教学难点突破的策略/王国峥//0637 Mg与CuSO4溶液反应的真实性探究/刘怀乐//0639 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研究历程/李田等//0640 实验园地
重铬酸钾酸性溶液和乙醇反应的实验探究/郝金良,汪霞//0643 对乙酸乙酯水解实验的改进/夏立先,朱葆春//0644 合成线型酚醛树脂实验偶得/王发应//0660 C60结构模型的制作/王发应//0660 复习应考
新课程下高考化学质量评价标准及试卷结构技术指标构想/王后雄//0645 高中化学竞赛六抓/吴源//0651 试题研究
以教材实验为蓝本命题/刘积福,陈玉荣//0652 初中化学计算题的构造与命制类型/孙成余//0655 浅析化学问题解决的程式与高级规则/窦洪庚//0657 多硫化钠与溴酸钠离子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刘俊博,吴丽萍//0661 动态资讯
降解塑料简介/郭佑梅//0662
第7期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化学教学中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江永君//0703 思维导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梁晓康//0705 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探查中学生化学“相异构想”现状及转变策略/吴良根//0708 谈化学模糊知识的教学策略/肖中荣//0711 化学教学情景创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张勇等//0712 论化学习题讲评课的教学/杜彩珍//0714 新课程“活动单导学模式”研究/张红卫//0716 离子反应实验探究教学/张宁,杨承印//0719 “化学式
相对分子质量”一节小组合作教学展示课探析/王萍//0721 同周期元素金属性变化规律探究性教学/戈益超///0723 拓展型模块中苯酚的探究式教学与思考/周改英//0725 新课程标准下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探究的实践与思考——基于课堂教学实施有效探究的案例研究/刘四方//0729 敢于猜想假设
培养创新思维/朱方仕,李明亮//0733 例谈实践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的几点反思/郑海燕//0735 化学课堂“引导提问”例谈/丛高//0737 课程资源与教材研究
美玉更需精雕琢——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科书细小处的优化/陈勇敏//0739 值得重新审视的几个化学问题/刘怀乐//0741 一个不容忽视的错误/刘永鹏//0743 实验园地
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探索与理论研究/谢丹敏等//0744 萃取实验的绿色化研究/夏凯//0745 有关烟草的化学实验集锦/陈博等//0746 复习应考
第十八届“天原杯”复赛试题亮点扫描/缪徐//0748 试题研究
例谈对比性化学实验问题的思考角度/戴峰//0750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试题及其参考答案(选登)//0752 动态资讯
香港、内地三版高中教科书对氮有关内容的编写特点比较/林丹//0761
第8期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江苏高中化学新课程实践的回顾与反思/陆军//0803 学习评价中的学生个性心理倾向研究——基于初中学生化学学习评价的现状调查/兰觉明//0808 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以微型实验装置探究为载体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董占伟等//0812 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新视角/苏永平//0815 “导读—讨论—训练—总结”教学模式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周雪春//0817 新课程理念在现代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深化——铁与水反应的教学模式分析/史良君//0820 利用模型降低化学平衡的学习难度/张颖//0823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情景创设的几点做法/秦才玉,张克强//0825 整合学科知识
完善科学素养——“乙醇”(第1课时)教学设计/赵坡//0826 课程资源与教材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内容的加工和呈现策略/李兴武//0828 试析鲁科版化学必修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教育/刘敬华//0831 对实验“FeCl3溶液与KI溶液反应限度”的探究/吴加样//0832 实验园地
这种鉴别真假碘盐的方法科学吗/夏立先//0835 对雷雨是否是酸雨问题的探究/赵玉泉等//0836 对一个装置的探究/陈海林//0837 对C2H5Br的水解反应实验探究/李贤良//0838 维生素C的时钟实验/蔡敏尧等//0839 加碘食盐中碘的检验——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探究活动/张守林,马宏佳//0841 试题研究
例谈用系统分析法解决化学问题/余建宏//0842 有机创新性题型的探秘/刘树领,姜金叶//0843 2008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试题选登//0847 动态资讯 美国高中化学教材《化学:概念和应用》中的几则应用性案例/田红等//0859 “深入开展教研活动
大力促进课程改革”征文活动获奖公告//0861
第9期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探究教学的哲学思考/严济良//0903 加强课例研究
推进校本教研/陈伟//0905 基于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评价体系的建构/王春//0907 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对化学探究性教学策略的思考/冯新平//0910 中学化学教学劣构问题解决实例及意义/陆明忠//0912 谈苏教版初高化学的顺利衔接/阮红,郭洪涛//0914 “建构主义”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王东//0916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设计/惠海涛//0918 小议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化学悟性/王仁阳,胡志刚//0921 一种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好方法——正反合读书法/许应华//0922 课程资源与教材研究
苏教版化学2“活动与探究”栏目教学体会与思考/阮礼安,曲海鸥//0924 对课程态科学探究活动设计的解读——以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为例/杨承印,王建建//0926 探究Al(OH)3的酸碱性/梁峻峰//0929 化学检验在侦破案件中的作用/韩瑞芳//0930 实验园地
渗透法对氢氧化铁溶胶净化条件的研究/李周平,张乐伟//0932 利用传感技术对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实验研究/朱鹏飞等//0934 不同酸根离子对“铝与铜盐反应”实验的影响探究/任志强,包朝龙//0937 电解水实验的改进/崔书华//0940 碘酒五变色/相虎//0940 复习应考
2008年全国高考理综Ⅰ化学试题评析/赵根厚等//0941 2008年课改实验区高考卷与全国卷中的化学实验题特色分析分析与比较/赵宇//0943 2008年广东高考化学试题评析/雷范军//0945 高考改革的先行者——2008年江苏高考化学科试卷评析/张弛//0947 试题研究
2008年全国卷Ⅰ高考理科综合化学实验题美而不足/沈卫所//0950 解析与点评2008年高考理综卷Ⅰ第29题/常姚//0951 在比较中认识高考试题/王青岗//0952 新课程背景下对化学试题情景设置的若干思考/杨振煌//0954 讨论式过量计算题的系统解题模式分析/史良君//0956 高一化学计算的三个强化转变/李德刃//0958 动态资讯
以色列高中化学教育的发展——魏兹曼研究所的特色介绍/李桂林,王祖浩//0960
第10期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为不同能力倾向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待续)/王祖浩//1003 听课技能:提高教师听课效率的关键/肖红梅//1010 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中学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王后雄//1012 高中化学新课程实验探究环境的创设与优化策略/邓联胜//1016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作业设计的策略/陈贵新//1019 敏化语感
提高效率/闫孝平,肖达猛//1022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鉴别实验中的意外发现/陈喜凤,孙锡凤//1024 精选教学素材
创设问题情境/姚国平//1025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复习课教学案例与评析/张红俊//1028 初中化学复习课“非凡试管”的教学实录与点评/赵宁,李丽辉//1030 对化学必修模块教学的感悟与体会/刘树领,周建国//1033 新课程化学多元化教学评价的实施体会/许彩虹//1035 课程资源与教材研究
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谈目标定位与教学策略/陈献忠//1037 新课程高中化学教科书中的例题及其教学策略/陆军//1040 NaHS水溶液呈弱酸性吗?/陈兴//1042 手持技术与化学教学整合的研究概述/夏子辰等//1043 实验园地
CCl4能从碘的淀粉溶液中萃取碘吗?/廖旭杲//1046 “通过实验确定乙醇的结构式”的实验改进/何刚//1047 复习应考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提高备考复习的实效性/陈新//1048 2008年全国理综化学命题特点及对高三复习的启示/杨锡平//1050 高考化学复习回归教材的实践与思考/莘赞梅,宋秀兰//1052 试题研究
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化学开放性试题统计分析与比较/赵宇//1056 2008年上海高考第12题的实验可行性探究/黄莉芳,李国兴//1058 2008年高考化学试题的选材热点分析及启示/王春//1059 2008年全国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卷Ⅰ第29题带来的思考/吴祺//1061 动态资讯
十年教研路
相伴《中化参》/王发应//1063
第11期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为不同能力倾向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化学选修课程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续)/王祖浩//1103 化学“同课异构”评课中应注重量化分析/江坚智等//1109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初中化学概念转变学习策略研究/麻昌爱//1112 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从“卤代烃”的教学谈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葛喜潭//1114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突出的问题与对策/刘成坤//1118 谈实施高中化学新课程的几点做法/翟远杰//1121 结合化学课堂教学实录反思教学情景的创设/惠海涛//1123 “离子键”的教学设计/马晓梅,世定//1126 创设有序探就互动
促生精致高效课堂——“酸与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教学设计与反思/陆菁//1129 由一堂化学示范课引发的思考/尹忠环//1131 微型化学实验初探/程玉珊//1132 课程资源与教材研究
谈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的几个问题/徐方//1133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任志强,徐素芳//1136 结合化学史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陈长应//1138 浅探虚拟现实技术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黄思良//1140 常见的净水剂、消毒剂/马会林//1142 实验园地
数字化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影响因素的探究/王东,赵四梅//1143 硫酸铜制备实验的改进/白建中//1148 从虾、蟹壳中提取甲壳素的实验室方法/龚源//11—51 复习应考
新课程高考化学的差异分析/陆军//11—45 变式探究学习模式在高考化学复习中的有效应用/朱方仕,李明亮//11—49 论高三化学试卷讲评课的几个主要环节/陈贵新//11—52 试题研究
化学习题中的数字化实验/陈凯,保志明//11—55 值得深入思考的一道高考题/谭海涛//11—57 2008年高考江苏卷考生易错题分析/邢入德//11—59 新加坡O Level化学教材内容及栏目设置研究/马艳芝//11—61
第12期
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
研究性学习的现状与反思/李玲,李广洲//1203 论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师的基本素养/冯新平//1206 课程改革与教学实践
新课程下对话生成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周改英//1208 充分利用假说
有效落实探究/俞立永//1212 还课堂以生命/林美凤//1214 化学教学中有效预设探新/吴学录//1217 “常见水果的营养成分调查及Vc含量的测定”研究性学习案例/张艳华,闫蒙钢//1219 “石灰石的利用”课堂教学创新设计/王国峥,陈兴玉//1222 “化学反应的限度”的教学设计与反思/李晓文//1225 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探究与体会/马云云//1227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掌握化学知识/佘永//1229 课程资源与教材研究
化学新教材学生使用情况的调查与研究/刘晓红等//1231 化学史教育中易犯的错误/袁振东//1234 实验园地
氯水光解实验的探究/张婉佳等//1237 实验探究易拉罐的主要成分/尹文静//1239 化学振荡反应演示实验设计/孙金余,王溪溪//1240 复习应考
优化高三复习
推进教学改革/谭建民//1242 化学复习教学的几点思考/薛秀学//1244 试题研究
由一组“化学反应原理”原创题谈复习中的整合与创新/崔邑诚//1247 化学高考命题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陈谦//1250 动态咨讯
博茨瓦纳国家高中化学课程特色述评/陈书,王祖浩//1252 人生规划的第一步——写给未来化学专业的学生们/蒋育澄//1255 2006-2007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载文和作者的统计分析与比较/赵宇//1256 2008年《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总目次//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