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SJP临海市外国语学校--信爱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临海市外国语学校 王海燕
【 摘要 】 小学英语课程在全国各小学的开设,为所有低龄儿童学习英语提供了一个契机,但是各种问题同时随之而来,小学与中学英语如何做好衔接点的切合,一线的教师如何根据双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设置自己的课堂活动和如何因材施教都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寻找衔接的突破口,为打好学生的英语学习基础和延伸英语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方法作出我们英语教师应有的责任。
【关键词】小学英语 初中英语 教学方法 衔接
随着城区小学英语课的开设,学生英语学习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就像我们临海市外国语学校,学生来源于台州地区各县市和各镇﹙街道﹚的优秀学生,由于各县市开设英语课时间的不一致,学生接受英语启蒙的情况也各有差距,即使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随之改变,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还是显得尤为突出,这也是我们全校英语教师一直在做的课题,从而以此为契机,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并由此致力于提高我校的英语教学,从而为学生更有信心学习英语和更有效地学习英语作出贡献。
一、小学英语的现状
要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我们必须对初一新生小学的学习情况做到胸中有数才行,因此,我们在第一周对初一新生进行前测,我们做了一张小学学习情况调查表,并对他们进行最简单的口语测试,结果发现 60% 学生能跟读单词,能进行简单的英语会话,20% 的学生能听懂最简单的会话,但不会说,10% 的学生能跟读单词,但不会说句子,10% 的学生小学什么也没学会。面对如此大的差异,我们也都闷了,然后我们开始思考其中原因,发现造成这样的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城区和乡镇小学的差异,城区小学开设英语课早于乡镇,教师配备优先于乡镇,教学设备也更完善。目前有些乡镇小学还未配有专业的英语教师,由一些只有高中文凭或有一些英语基础的其他专业的老师来担任,师资的不平衡必然造成学生的发展不平衡。二是由于教师资源的缺乏造成小学英语教师工作量大,课时过多,负担过重。小学英语每周保证三课时,一个小学英语教师往往教 5-6 个班,每班五六十人,而且教材难度大,容量多,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大大减少,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不给他们足够的知识再现,复习巩固,语言运用的时间,遗忘率就会很高,一些基础不好的学生势必掉队。三是学生个体的差异。有些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英语,有些学生小学六年除在校学英语外,一直坚持校外的英语兴趣班,有些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学,只限于课堂上,种种原因造成了学生个体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还有目前很多小学对英语课的副科意识,认为语文、数学是主科,是无可争辩的,有些学校即使开了课也只停留在功课表上,常常被其他课
所占用。发现了以上存在的现象,我们学校老师就主动深入到小学中去请教,去和小学老师交流,去寻找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点,对我们来说,衔接意味着学习和请教。
学习了,请教了,我们又坐下来思考,我们初中英语老师在起始教育中该做些什么呢?我们觉得应该致力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衔接:
一、教师教学理念的衔接
要做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我们首先更新教学理念,主动研究小学和初中的英语教材。重点做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衔接。
比如说,小学的教学目标是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让学生学习一些常见的词汇,简单的句子和少量的语法知识。到了初中,学生从语言的积累阶段进入了语言的扩展和使用阶段,逐步向听说领先,读写跟上的阶段过渡和转移。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学校老师认真学习小学及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详细研读并分析小学及初中英语教材的内容,查找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小学教师交换教学信息,找准衔接点。我们对比了小学英语教材(人教版 PEP 教材)和初一新教材《新目标英语》(Go for it)的内容,发现都是以话题结构-任务的模式下来,都以话题为纲, 以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为主线, 逐步引导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两者都突出对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培养,突出任务型教学,强调语言运用、注重能力培养。我们把两套教材的内容罗列了一下,发现很多内容的重复。例如在上《新目标英语》七(上)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 ? 之前,初中教师先系统地复习了 PEP 教材三(上)Unit5 中已学的单词和三(下)Unit4 Do you like pears ? 中已学的句型,为新学内容作好铺垫。语法项目方面,小学在五年级下册中有三个单元涉及到现在进行时态,所以初中学到七(下)第五单元的现在进行时态时老师就能感到得心应手, 所花课时比原来可以减少。功能话题方面,如七年级下册 Unit2 Where ’s the post office? 涉及到问路这一话题功能时,教师上新课前把小学英语 PEP 教材六(上)Unit2 中所有涉及到这一话题的日常用语进行集中复习,以旧带新,衔接自然。
二、学生学习英语习惯的衔接
教与学是分不开的,老师做好了教学理念的衔接,接下来我们得做好学生学习英语习惯的衔接。一是延伸好的学习习惯,小学老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征,培养了一些很好的学习习惯。如大声朗读、高声回答、积极参与以及认真完成口头作用等(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在做完口头作业后让家长签字),所以我们着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延伸这些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因为初中生活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环境,他们对此比较陌生,也就显得有点拘谨或不够自信,所以我们在新开学还更注重自信心的培养,并有意识地培养新的学习习惯,如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课和做笔记,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的习惯;课后整理笔记,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习惯;早晚上朗读,的习惯;课前找出问题,课内提出
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课后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查字典,发现语法规则,独立归纳语法规则,自觉运用语法规则进行真实情景下的言语交流的习惯以及正确地发音习惯。
三、英语教学方法的衔接
做好了这两方面的衔接,那么怎么把这些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呢? 我们觉得我们得更新观念,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
学生主要通过英语教材和英语课堂学英语。因此我们保留情景教学法同时注重知识的落实。在小学,教师充分利用直观形象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活动课的形式为主,说唱玩演贯穿于教学中,正好适应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因此,我们学习了小学教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和丰富的体态语言,充分运用有效手段进行直观教学。同时,注重学生对知识的落实、教学目的的转换,毕竟我们有中考的压力,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发展的起点,要做好词汇教学,首先要做好语音教学。我们学校老师一直采用音形意结合的方法训练学生直接拼读单词的能力,因为时间关系,就讲讲音形结合。我们在前测时就发现学生发音不到位现象如 a,u,o 等的发音不准确,还有学生反映记忆单词很困难。我们首先要求初一新生能正确书写发音 26 个字母,在教字母时同时教音标,如 a/ Q /、/ e i /, 讲解发音要领,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发音部位准确,高声发音,逐个模仿练习,纠正其不正确的发音习惯和方法。尤其是 5 个元音字母在开音节和闭音节时规则的发音,教完后及时进行检测,人人过关,同时呈现一些单词,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读音规则进行拼读,进行归纳,总之我们注重学生在认知基础上的运用能力,我这里有两节课的课件,一堂是小学英语课的音标教学,一堂是七年级 starter 部分的字母教学,通过分析对比,我们就能找到中小学教学的异同处,同时也能找出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点。同时,我们也在想,如果我们学生在小学阶段都能有如此到位的训练,都能碰到如此优秀的教师,那我们中学老师在这一方面教学就会轻松很多,也能节省很多时间。除了 26 个字母发音外,我们还进行元音字母结合,辅音字母组合的教学,如 ar, er, air, ch, sh 等的发音。学生觉得记单词就简单多了, 基本上看到这个单词就能正确发音,听到单词的发音也能写出单词。有一些同学由于地方口音,几个发音老发不准确,我们就利用儿歌或小诗来教音标,让学生去听富有节奏的语音语调,体会语流的节奏,并给小诗配上卡通图片,如 : It’s a cat, sitting on a mat, wearing a hat,and watching a rat.又如:It’s a cook, Standing on a rock, wearing a sock, and looking at a clock.有些学生因为紧张,说起英语就结巴,断断续续,我们又设计一些绕口令,让学生个别朗读或背诵,学生练起来很带劲,同时也缓解了发音不准的尴尬。搞好了语音这一关,学生不会为记不住单词而担心烦恼,也卸下了英语学习上的一大包袱。因为我们是外语学校,除了《 Go for it 》我们还采用《 Look, listen and Learn 》即《看听学》作为第二套辅助教材,这套教材以英国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以及朋友之间的交往为话
题,录音的都是原汁原味的英国小朋友的语音,学生很容易也很乐意去模仿,去练,学了一段时间后,学生对开口说英语很有自信心,同时对起始阶段语音语调的形成很有帮助。
除了语音教学,我们 同时关注那些小学阶段英语优秀生,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把英语学习搞得更好,保持他们在学习上的优势,让他们成为班级中的领头羊。由于初中生开始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他们注重学习的理解,对学习内容能进行一定的概括,我们经常设计一些交际性和创造性都比较强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调查、采访等,帮助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经常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形成各种有效的思维。同时寻找一些语言材料如妙语短篇等和学生一起阅读和理解,直接帮助学生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扩大学生的词汇量,然后再和学生一起将这些小故事改编成小的短剧,一起来读一读,演一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还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强化英语的学习效果。在每年的圣诞节前夕,我们学校都举办英语周,以次为平台给学生更多的机会来展示自己的所学的。学生在英语周中抢着参加各种竞赛,争着上台表演。我们还要求学生课后大声背诵所学的对话和课文,培养一定的语感;帮助学生建立“ 有声作业”的概念,每天听读英语半小时,定期布置学生录制口头作业,可以是个人作业,也可以是双人活动或小组活动。
四、教学评价的衔接
学生在各方面的优秀表现,我们老师要给于正确的评价。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小学老师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如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上课的参与程度,作业的完成情况等的评价,我们还注重预习,复习等习惯的评价,同时为了阶段性检测学生的语音面貌,我们每学期在期中和期末进行口语测试,当然我们离不开终结性评价,即书面测试。但我们觉得初一第一学期的考试要求不宜太高,考分不宜偏低,注意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当然做好衔接工作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中小学的英语教师共同协力,做好长期的沟通工作,“闭门造车”肯定适得其反;做好衔接工作还需要社会和家庭的支持,和英语调研工作的统筹进行,当一切都准备就绪之时,那就是真正衔接的开始。
参考文献:
1、林燕.2003 年.英语语法教学几种新方法的尝试〔 J 〕.中小学外语教学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3、张登乾 “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发展学生语言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7 年第 9 期
第二篇:关于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实践和思考
关于中小学文言文教学衔接的实践和思考
古城外国语学校张信
文言文是我们古代中华民族历史、思想、文化的载体,是我们民族文化之根,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和智慧结晶。文言文的学习,促使学生加深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充实其文化底蕴,提升其文化品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吸收语言精华,提高书面语表达能力,因此文言文在语文课程中的地位是坚不可摧的。然而文言文的教学现状却令人堪忧。
就从去年九月入学初一新生的情况来看,感觉特别棘手,这些从小学刚升入初中的学生,似乎从来没有接触过文言文,连一些最简单的至今还有生命力的文言实词他们都难以理解,文言文的教学困难重重。发现主要原因在于:中小学文言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未能很好地衔接起来, 严重影响了文言文的教学质量。
一、脱节现象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态度、方法。就文言文本身而言,时空跨越较大,小学生感觉很难读顺、读懂。另外,由于小学考试内容基本不涉及对文言文的考察,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文言文的学习状态,没有形成一定的学习方法,成绩好的孩子只知埋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机械记忆;成绩差的孩子的情况自是不言而喻了。在上学期文言文起始课上,就文言文学习现状,我在所执教的两个教学班上(共58人)进行了一次简单的问卷调查:
1、你喜欢文言文吗?a 喜欢b 无所谓c 不喜欢()
2、你觉得文言文学习?a很难b 一般c 简单()
3、你学习文言文的障碍主要是什么?
4、你通常采用什么方法排除障碍?
(二)教材内容、教学要求、考察内容。随着小学到初中的一个阶段性跨越,学习内容增多,学习的强度、难度也加大。以北京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九、十册为例,一个学期只有两篇,而从课后题看,也并不重视对文言语句的翻译,没有专门考察学生翻译能力的题目。而进入初中后,第十三册课本上的文言文增加到四篇,外加课外补充的,不下10篇,不仅篇目增多,篇幅也加长,难度加大。比如《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和《扁鹊见蔡桓公》这两篇课文,虽然这些名篇耳熟能详,但对于文言文接触不多的初一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尤其是前者没有故事情节,缺乏上下语言环境,内容更显枯燥。还有教学要求上的变化也是相当明显的:新课标(实验稿)第三学段(5-6年级)阶段目标“阅读部分”并没有涉及到文言文。小学阶段老师只要求读读背背默默,外加个别几个非常简单的文言实词的理解。期末试卷中只涉及背诵片断。初中阶段,除了背诵课文,还需要掌握常见实词虚词的理解,句意的理解,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言文内容,以及相关的作家、作品、文学常识等等。中考更占六十分中的十分。总之,教材、教学内容、考察内容上的巨大的变化,使学生难以招架,对本来就对文言文没什么好感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三)教师的教法。小学是文言文的起步阶段,老师指导搀扶过多,学生自我实践较少。而到了中学,上课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加大,老师上课的速度加快,反复的次数减少,对课文分析的深入,学生一下子适应不上来,笔记的速度,思维的灵敏度,都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节奏,由此造成学生学习的障碍。
二、基于以上调查和分析,为帮助初一新生顺利地完成中小学文言文学习的过渡,指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我在初一上学期做了以下尝试:
(一)深入研究、明确新课程标准对中小学文言文教学的不同要求。
课程标准是我们的教学依据,课程标准虽然没有给中小学的衔接教学提出指导性意见,但从对每一个阶段的课程要求中,我们能分辨出衔接的关键。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四至六年级的文言文阅读只要求背诵古诗文。也就是说,小学阶段对文言文将不做要求。七至九年级在教学中要求:“(1)能借助注释、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大体理解浅易的古诗文的内容,了解文言
2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2)能理解古诗文中词句的含义,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能了解常见的文言虚词的意义或作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句子,能结合语境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意思(3)能欣赏优秀的古诗词的意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4)能背诵一定量的文言诗文。
由此可见,文言文的衔接包含着从阅读一定量的文言短文到不仅要阅读还要积累文言实词的过渡;从了解文言文大致内容到了解文言诗文涉及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学知识的过渡;从单纯的阅读到表达感受的过渡;从教师的讲解灌输到学生自查工具书自学实践的过渡。教师只有对这个过渡、这种衔接的要求了然于胸,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也就不会一味抱怨学生上完六年小学连最基本的文言实词的意思都不知道了。
(二)设法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
1、用事例,进行深入浅出的说理,启发引导学生术里传承文学遗产的责任感,激发对祖国语文的热爱。比如用都德的《最后一课》的小故事来告诉学生法国这个民族是何等地重视自己的民族语言,国家是可能被侵占的,但语言绝不能被占领。举唐代贾岛反复“推敲”诗句的例子来印证杜甫所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真实。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珍贵。
2、用同龄人的感受来鼓励学生。文言文起始课上,我特意请喜欢文言文的学生畅谈他们对文言文的感受。在发言中他们谈到文言文的文字凝练优美,有些和我们现代文是息息相通的,还能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
3、适当调整教学进程,降低学生学习台阶,消除他们对文言文的惧怕。考虑到《论语十泽》对初一新生来讲内容不易理解,并且缺少情节。我决定先讲《童趣》、《世说新语》等,它们词汇量少,又有故事情节,学生易于掌握,自然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建立在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兴趣上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中小学文言文衔接教学的关键性的一个环节。小学里,由于刚刚接触文言文,教师讲得多,到了中学,则要慢慢地过渡到自己学。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针对初一新生的学情调查,我将培养习惯的重点放在翻译和积累语句上。
1、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我要求每个同学准备一本古汉语词典,教会他们查找的方法,选择义项的方法,养成在阅读中尽可能地自己扫除文字障碍的习惯。
2、教学中重视朗读,并告诉学生学好文言文的最佳方法就是反复朗读。要养成课堂上默读、大声朗读,养成语文课前两分钟预备铃读背文言古诗文的习惯,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实现和古代圣贤的“心灵对话”。
3、自编一套浅显的古文翻译十六字原则“从前向后,逐字翻译,保持顺畅,不变原意”,指导学生按此原则翻译文言语句。
4、教给学生根据记忆规律有效背诵,抵制遗忘,养成积累名言佳句的习惯等等。
5、规范学生笔记格式。不让学生在笔记本上记大段的译文,那样耗时耗力还没有效果。只要求学生在书上原文中记下重点词句的翻译,如书下注释中用曲线标出。
6、培养学生及时总结文言特殊语言现象的习惯。学生在学完一篇文章之后,就在笔记本上总结出本文的文言特殊语言现象。总结分“词、句”两方面,内容分别为“通假字、多义词、词性活用、古今异义”“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
对教师而言,不只是授业解惑,而且要教给学生开锁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打开紧锁的大门。而学习习惯和方法就是把钥匙,它能使学生受益终生。文言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打好文言学习基础、学好文言文的保证。
(四)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要引导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他们刚从小学入学,正处于身体的迅速生长阶段,好动、注意力不集中,他们好表现自己,喜欢变化,喜欢新鲜的事物。同时,小学时和老师接触较多,和老师比较亲近。而进入中学后,学习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加大,使他们产生了畏惧感,再加上和老师的接触时间减少,关系开始渐渐疏远,他们感到失落,进而对学习缺乏积极的热情。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教师在教法上相应地要有所变化。
1、以朗读为主要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六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上来,以往文言文的学习要求是读读背背,没有过细的字词讲析与记忆,所以如果初中课堂一味地字词串讲,形式化的分析鉴赏,只会招致学生的反感,曲高和寡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可以延续过去读读背背的状态。程序是:先范读,纠正每一处读音,明确语句停顿的位置;然后,学生跟读,熟读成诵。学生读的形式多样:齐读,小组读,个别读,学生互相检查读书,互相评价。
为提高效果,我还采用开古诗文朗诵会的形式展开教学。学生选取的材料课内外不限,一篇古诗一篇古文。现在小组内比赛,小组选拔优秀的在全班进行决赛。每组中再派一名不参赛的同学做评委,从“台风、声音、节奏、感情”四个方面为参赛选手打分。其他青同学作为观众,除认真欣赏之外,还要监督评委,并记下每一位参赛同学朗诵的优点,在赛后进行集体交流。在活动中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角色,通过参与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上内容枯燥,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时,设法创设语境、情境帮助学
4生理解文章。《先秦诸子论学八则》就是这样一篇文章。以讲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为例,在扫除文字障碍之后,我将原文中此句之前的语句演示给学生“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引导学生结合上文来理解用心对听说读写(学习做事)的重要性。
3、教学形式上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带动成绩差学生的学习。热爱古典文学的学生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所阅读的古典文学作品,并择其要向大家进行介绍。我曾利用课上时间请每班的三名同学在班中做这样的展示。他们向大家展示的内容丰富,有《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图书,有《离骚》这样的精品,也有一幅幅精妙的对联。这些学生在讲解中那种陶醉于古典文学优美意境的情形深深地感染着周围同学,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4、进行一些课本剧的表演。比如《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内容较浅显,而两小儿对自然现象积极探索,天真大胆的形象深深打动着学生。于是我指导学生自编自演了课本剧。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学生全员参与。通过课本剧的演出,学生既学习了文章中人物的优秀品质,也减弱了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三、以上这些教学手段的应用要根据教材,根据学生,根据教学环境适时地灵活地选用。我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就学生和我个人的感觉而言还是很有效果的,下面的一组数据比较,从客观上更能说明问题。
所执教的一个实验班一个普通班第一学期九月月考和期末文言文测试情
从上面这组数据可看出,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培养进步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个人认为上述的一些教学措施还是切实可行的。
综上所述,中小学文言文的衔接教学要充分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要多为学生着想,依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文言变得灵动,使呆板的文言课堂活跃起来,使索然无味的学生兴趣盎然起来。用我们精彩的课堂教学吸引孩子们对文言文的热爱,用我们精彩的课堂教学来弘扬中华的文化。
第三篇: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尝试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尝试
增城市正果中学胡柳春
各位老师、各位同行:
接张娅老师的任务,就我们这次的教研活动,安排我今天在这里作一个发言,那么,我就作一个十分钟左右的发言吧。发言的内容是: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思考与尝试。围绕着如何改进我们的工作方法,顺利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平稳过渡,就这方面谈一谈。下面就这一工作浅谈一下我的思考和尝试,但愿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先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问题涉及到关键的两种人:一是教师,二是学生。
1、教师
中小学衔接关键之一在于教师。小学语文教师与中学语文教师虽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异多同少。
首先是所受的教育不同。小学教师接受的是中等师范教育(大学扩招后,升格为大学专科),原则上是不分专业的,接受的是面向小学生的教育,一般来说接受的文化知识较浅显。中学教师接受的是高等师范教育,分专业接受专业教育,接受的是面向中学生的教育,接受的文化知识较深、较专业、较系统。
其次是教学的风格不同。小学的教学风格是细、慢,精耕细作,注重字词,注重识记、朗读。中学的教学风格是粗线条的、快节奏的,注重整体把握,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注重自主理解分析、灵活运用。
再次是受教育的对象不同。小学生与初中生单从年龄上来说,相差一年或半年。根据心理学专家研究,13岁是一个人一生中一条重要的分界线。就那么一年或半年,学生的心理就发生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小学六年级都还是撒娇的儿童,初一一下子就是“小大人”了。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加上小学与初中的课程设臵不同,因此,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模式都将不同。这,无形中就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出现问题。
2、学生
小学生相对中学生来说,好新、好动、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强,比较听话,可塑性较强,对学习的兴趣有一个从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逐渐转化的过程,但小学生对学习的间接兴趣的发展是有限的。而中学生随着他们认识能力的发展,对学习的目的性认识会有所提高,学习的自主性和对学习的间接兴趣在逐步增强。根据心理学研究,初中生的叛逆性最强。小学生与中学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有所不同,如果我们的教师把握不好,将导致教学上衔接不上。
二、再谈谈我们面对以上的情况而作出的几种变化。
1、管理模式的变化
小学阶段的管理基本上是班主任教师的全天跟班管理,语文、数学老师轮番轰炸,教学科目较少,教学时间充裕,搞的是人人过关,学生学习比较被动;
初中则不然, 开设科目多,班主任到班时间相对有限,语文教师同时教学两个班级,教学课时非常有限,不可能再在搞轮番轰炸,人人过关,对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要求增高。
2、教学要求的变化
学生进入初中,文考科目由过去的两三科升为六七科,学习的科目多,且内容也比较深。加上小学时各方面准备不充分,顿时会感到手足无措。
我们中小学的教学,基本上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就是说:随着学历的升高,理性成分越来越多,感性成分越来越少。对学生自学能力要求也在增高。
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小学语文积累的成分较多,理解和应用的成分较少。中学语文,积累的成分在增加同时,理解和应用的成分也增加。
相对来说,小学教师讲课速度较慢,课堂容量较小,要掌握的知识反复讲,反复练,对作业精批细改,使学生每个知识点都过关。由于课时紧,中学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细节性的东西,特别是纯记忆性的内容,只能一带而过,甚至于直接甩给。由于班额过大,老师不可能作细致的辅导,作业也不可能精批细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高度自觉性,认真、独立地完成好作业。
3、教学方法的变化
进入中学,新的语文教师,教学习惯、教学思路、教学要求、教学方法与小学迥然不同,如果老师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学生会倍感茫然,无所适从。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提倡的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学生自学为主,而小学语文教师课堂上充满着激情充满着引导。所以,教学方法上一定有变化。
三、在弄清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一些变化后,可以作以下的一些尝试。
1、加强入学教育
七年级学生,只有十二三岁,有的背井离乡,来到一所陌生的学校,面对的是全新的环境,特别是我们增城地区,好多学校都是有住宿的,他们的内心是矛盾的,一方面他们对这个环境感到新奇,另一方面感到茫然。如果此时,我们的教师高估他们,不从内心关心他们,不讲究教法,按照我们的理解直奔
主题,直接进入我们教学,迅速让他们拉开差距,势必他们的茫然上升为害怕、甚至于恐惧,特别是一些从偏远村小来的胆小学生更是如此。
为此,我在教学起始年级时,前一个周都是入学教育。
首先,介绍的是我们的学校和任教本班的教师、以及本班学生状况。让他们对所处的环境有一个大体认识,便于他们正确处理师生间、同学间的关系,特别是引导住校学生,更应该引导他们学会如何独立生活,使他们首先从生活上适应中学教学。
然后,介绍中小学的差异,常见学习方法,比如如何上自习等等。
最后,简介语文学科。介绍有趣的语文故事,让学生明白,语文是有趣的、有用的、有法的。
以上做法,目的是让学生知彼知己,融洽师生关系,消除是师生间的陌生感和学习的恐惧感。
2、努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信心
比如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背诵或是讲故事,说成语,练书法等等形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乐学,又能联系我们的生活。树立信心方面,可以是先系统地介绍阅读一篇文章的完整步骤和基本方法,然后选取几篇与小学差不多的文章,师生双方共同实践,验证这些方法。目的是让学生觉得语文学习是有章可循的,是具体实在的,增强他们的信心。大家知道,七年级第二课,有篇课文叫做《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就是教育学生,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好眼前的路,做好眼前的事。我们的语文教学更应贯彻这个思想。事实上,只要学生端正态度,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做好眼前的事,努力培养自己的能力,对学习语文应该是有兴趣和有信心的。
3、结合学生实际教学
第一学期,尤其是前半学期,师生双方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学生还要适应新的环境和其他学科。其压力是比较大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该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尽力降低教学起点,放缓教学梯度,放慢教学进度,使绝大多数学生跟上步伐,避免一开始就掉队的现象。像一些最简单的生字词注音啊,解释啊,古诗词的默写啊,要放慢点,反复来。半期过后,师生双方都适应了,再适当加快教学进度。
4、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做好学习方法的衔接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增加了,难度也加深了,知识点增多了,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如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怎样掌握好基础知识;怎样进行文段阅读;怎样做好知识整理与归纳;怎样运用科学记忆法提高学习效率等。讲授新课,重点不在于分析解答,而在于引导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改变依赖老师的习惯,养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好习惯。强调预习、复习指导学习的方法。
我想,只要我们的老师明确意识,积极探讨和实践,我们的工作即使是千头万绪也是一样可以做好的。
最后,说得不好的地方,请各位同行指正,谢谢大家!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学校管理实践与思考
农村小学学校管理实践与思考
摘要: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教师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一个学校赢得优势、展现特色、累积综合实力的关键所在,是核心发展力。学校管理必须注重以人为本,用人文精神管理学校,做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
关键词:学校管理以人为本师资建设
一、提高提高校长的执行力:有人说:有一个好校长就有一所好学校。这一说法主要强调的是校长的办学思想决定着学校的办学特色。校长要有现代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学校管理理论知识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校长才能有对教育政策的敏锐解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才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决策并及时调整,以求执行的高效。校长不仅要学理论,还要善于实践,深入思考,不断创新,并在实践中有所突破。这样才能使决策的制定更符合实际需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决策的执行不是校长个人的“独舞”,“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学校的发展需要广大师生的鼎力合作。只有全体教职员工互相配合,劲儿往一处使,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才能使决策落在实处。因此,校长要明察师生的需要,在执行中凸显人文关怀;校长要有民主意识,和师生保持畅通无阻的沟通渠道,并在执行中及时跟踪、反馈、调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有了决策的正确性和全体员工的团结协作,就拥有了“天时、地利、人和”,决策才能得到有效执行。“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决策的执行中,校长就是学校中层领导和全体师生行动的楷模。校长作为教育决策的坚定践行者,其身上体现出的脚踏实地的工作精神和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对师生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其身正,不令而行”,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长自己要首先做到。不说空话,身体力行,才有助于提高校长的威信。提高执行力,校长要脚踏实地,以“实干家”的本色,做好执行的“排头兵”、“领头雁”。
二、以人为本、管理学校。学校管理者要善于把建章立制的“硬”管理同人文精神的“软”管理相结合,既“管”且“理”,重“管”更重“理”,实现制度管理的三个结合,即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权力经验管理与学术管理相结合,校内资源管理同校外资源管理相结合,这样才能使一定的管理行为收到预期的效果。以人为本,师资是教育的脊梁,师资队伍建设是办学永恒的主题。学校应该成为师资队伍成长提高的基地,校长最大的贡献就是带出一支好的教师队伍。对此,针对不同年龄,提出分层要求。如备课,对新参加工作的教师,要求备课重在规范,对中年教师则要求有新意,在教学改革上下功夫,对有经验的教师则重在总结经验,整理形成教学理论。
抓住青年教师的培养,实际上就是抓住了学校的未来,抓住了教育的未来,为使青年教师尽快成熟起来,成为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致成为名师,必须通过三条渠道,落实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学校要尊重教师的想法,尊重教师的人格,并通过会议、座谈和交流等多种方式让教师深化认识:学校是教师的学校,事业是共同的事业,学校的利益就是自己的利益,强化“校兴我兴”“校荣则我荣”意识,只有共同努力学校才能发展壮大。实行校务公开,让教师知校情,明校事,激发做主人翁意识和工作责任感,消除工作中的误解。实施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创造条件和组织教师参加学习培训,以提高教师的能力和学历,形成宽松和谐,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三、抓好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突显教育特色:学校在现代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挥自身的优势所形成的独具个性的、符合教育规律的、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办学模式。它涵盖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目标、价值取向、办学风格、学校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诸方面,是学校办学目标、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一所学校办学经验成熟的表现。学校创建特色教育必须以现代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运用好国家赋与学校自主能动的办学权力。依据所在地的区域优势、自身的经济条件、学校的现有规模、教师的素质结构、学生的现状,在办学模式上做出选择,使自己的办学目标、价值取向、教育教学方式上形成特色。它是学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改革任务过程中,办学管理上的一种科学化、主动性的集中体现。学校在创建特色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把握住自己独特的办学指导思想,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模式。
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我们学校坚持各项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引导和要求学校各层次、各部门的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在组织实施教学过程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为核心,深入开展学习教育部倡导的六种教学模式,并安排教研组集中学习讨论“成功教育”、“愉快教育”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提高办学效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主渠道作用,切实规范教学过程中的“备、讲、辅、批、考”五项基本环节工作,努力改进学生德育工作,更新德育内容,探索德育方法,拓宽德育渠道,增强德育工作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健全科学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着乡,让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乐学、好学、善学、会学、学会的目的,并努力在特色教育,特长教育等方面寻求突破。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提出高大远的要求,必定会拔苗助长。目前,成人写字水平不高就是因为小时基础没打好。夯实基础,就是围绕“身体锻炼好,行为习惯好,文化基础好”这三个方面,分解出许多具体要求进行训练。针对学校班容量大,学生浮躁等情况,当今,尤其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常抓不懈,齐抓共管,一抓到底。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不能放松,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不能放松。在任何时候,都要向课堂教学要效益。如果在小学阶段,应该读的没有读,应该看的没有看,应该做的没有做,那将是学生终身的缺失,终身的遗憾。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负责。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唱歌、学会做操、学会扫地、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四、强化民主管理,增加学校凝聚力:教职工是学校行政管理的对象,也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因此,强调“人”的重要性,全心全意的依靠他们,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是学校科学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民主管理制度要健全,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遇重大问题及时征求教职工意见。工会是联系校领导和教职工的是纽带,工会定期进行合理化建议及评议校领导活动,调动职工参政、议政制度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参考文献:
1.刘秀梅.关于创建学校特色教育的思考[J].2007.6
2.农村小学管理之我见[J].2008.9
3.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J].2009.5“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这是改革开放以来被人们公认的道理。但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建设成绩显著、新课程理念不断唱响的今天,我们农村学校管理还不能顺应时代需要,跟不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教育管理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农村教育现代化的进程才会顺利推进,我们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才可能更加深入。
一、农村学校基础落后,管理需优化
农村学校先天不足、后天不强,要实现比城市学校还要更好更快的发展,除了国家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的倾斜支持之外,更主要的是要靠管理出质量、出效益,靠管理走捷径、求突破。
农村学校生源整体上不及城市学校,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和社会促进条件;农村学校的教师整体上也不及城市学校,没有较高的学历,没有优厚的条件,但是农村学生肯学习能吃苦,农村教师更朴实好激励,所以农村学校只要优化管理,把这种后天优势发挥出来,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校园文化,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一定能用后天的努的教学秩序和校园文化,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育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一定能用后天的努力弥补先天的不足。
农村学校的校舍、场地、教学设施、办公条件等硬件设施与城市学校相比有不小的差距。但硬件并不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根本条件,尤其对于基础教育而言,决定胜负的主要还是软件,是学生的学习精神、教师的敬业精神、学校的管理和办学水平。寒门出贵子,穷校也可以出状元、出名师,所以我们要优化学校管理,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校风正业精秩序井然,师生员工齐心协力谋求发展。
这几年,国家和社会对农村学校的发展倾注了大量财力,显著改善了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随着中央支农精神的贯彻落实,农村学校还会迎来更多的资助与支持。国家的初衷是要给农村学校打“强心针、催长剂”,希望农村学校补足元气抓紧发展。条件好了、钞票多了,更要优化管理,将优厚的物力支持与优质的学校管理结合起来,实现学校的强势崛起。
二、农村学校教师不稳定,必须解决
农村的发展靠教育,教育的发展靠学校,学校的发展靠教师。一个学校的水平,决定于这个学校教师的水平。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水平才会提高,才可能培育出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然而,当前我们
农村的教师状况却令人担忧。农村教师队伍很不稳定,教师流失严重,给农村基础教育的正常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流动本属正常,但存在于农村教育中的只有上流没有下流、高素质教师上流一般者不流的现象则属畸形。农村学校中业务能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优秀教师,或被县城学校的领导相中,或是通过一定的人情关系,调入县城。拿我在的学校为例,每个学年结束时,都会有教师调入县城,这些走掉的教师,大多是经过了几年实践锻炼的具有较强教学能力的高素质教师,他们年龄都在35岁以下,又以紧缺的科目如语文、英语、数学教师为主体。他们的流失,无论从业务上还是从学校的社会影响上,都是对我们的打击。对这些要流失的教师,我们想留都留不下,留不住。原因如下:
1、县城学校优厚的待遇是我们不敢留。
2、追求生活上的方便和家庭的结合我们无法留。
3、政策导向的偏差使我们留不住,农村教师的流失,造成教学质量下降。教师不足导致学校并班,因而各校大班频频。班组学生人数过多,势必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困难,一方面加重教师的工作量,同时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而教学质量出现滑波,双差生不断出现,辍学人数有增无减,给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达标划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同时,因为流失教师大部分是年富力强学历较高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而留下来的教师一般年龄较高的本地教师,一方面教师兼种田,学校家庭两头顾。另一方面知识陈旧,思想僵化,信息不畅,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农村教师的稳定问题必须解决。
三、“留守生”问题需社会动员综合解决
随着农村流动人员的逐年增多,留守儿童的在校生中的比例也在年年增加,留守学生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束缚了学校的健康发展,因此,留守生问题亟待解决。“留守生”大体存在如下问题:
3.1生活中缺乏亲情,心理健康令人担心。
随着大批农民工外出务工,外出务工者在城市受到歧视和不公正待遇,尝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于是他们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一心想让子女将来在城市体面的生活。然而背着父母希望的孩子比背着孩子的父母更辛苦更沉重。这种过高的期望使留守学生产生了沉重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成绩上小小的下滑,在他们内心也会掀起惊涛骇浪,产生很强的愧疚感和负罪感。加之由于经济原因,民工回家次数很少,一次次许诺回家,一次次让学生伤心,一次次扼杀亲情。有的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重视不够,也不懂得亲情抚爱,由于教育能力和通讯资费原因,在与学生通话中,无非是问一下考试情况,叮嘱学生几句,许诺带些什么物资,很少听听学生心理期盼。长期分离和缺乏联系使孩子身心成长无法得到父母引导和关心,与家长沟通障碍加深。
3.2学习中缺乏家教,学科成绩令人担忧。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外出了,孩子也就失去了最好的老师。没有父母督促,精力投入少,学习态度差,学习时间难以保证,全靠教师分给百分之几的责任心,少数学生厌学、迟到、逃学特别令人头疼,也有多子女家庭,父母外出,年龄大的留守儿童还得照管弟弟妹妹。
3.3寄人篱下从属别人,身体成长令人忧患。
疼爱子女莫于父母。寄居的“留守学生”,其生活习性,饮食冷热、营养调配、味口矫正、膳食多少等都得从属于别人,天气冷暖变化带来衣物增减,昼夜长短变化带来作息把握,年龄增长带来青春发育变化等等,很难有父母一样体贴入微,还会慢慢积攒一些疾病,甚至产生终身遗憾。同时,作为祖辈或叔辈,大多要监护多个“留守学生”,就更是“众口难调”了,不能满足每个儿童的生长需要了。
3.4监护中缺乏责任,其效果令人恐惧。
父母双双外出的留守学生有近一半由祖辈监护。由于精力、体力、知识能力等原因,监护人大多局限于吃饱穿暖之类浅层关怀,满足于“孩子喜欢”、“不出意外”;也有的监护人出于情面接受留守学生家长委托,抱着“别人的孩子深不得浅不得”的思想,迁就放纵;孩子带着“看别人眼色”和贪玩心理,采取回避躲让,难以沟通,甚至对监护人态度冷漠。监护职责浅层化,不能提供亲情交流环境,和家教的温暖氛围,孩子的许多方面都不能得到满足,出现身体、心理、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等方方面面的“发育不良”,甚至“畸型”。
3.5学校安全责任突显,管理不堪重负。
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造成这些留守孩子大都情感冷淡,缺乏爱心;生活铺张,不懂节俭;我行我素,不受管
束;性格偏激,容易激动;有挫折感,自信心弱;行为乖僻,不计后果。这些不太健康的性格因素,决定了这些孩子多是问题学生,给学校的管理增加了难度,甚至有些学校不堪重负。
总之,“留守生”问题,是由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原因造成,所以“留守生”问题的解决,是一项十分艰巨的系统工程,无论社会学校还是家庭都应相互配合,综合解决。农村学校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因为篇幅和能力所限,我仅试论三点,希望能有更多的学者和基层教育工作者能关注农村教育,关注农村学校,用理论和实践经验帮助我们解决更多基层问题,使我们的农村学校得到健康快速发展。
农村中学的管理
摘要:本文作者转变管理理念,提升办学品位;创新制度管理,推进自主内涵发展,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对农村初中学校管理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提高了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全校上下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发展势态,形成人心凝聚、安定团结、师生和谐的大好局面。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校管理探索实践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一步步走近,农村城市化的趋势逐步加快。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人口向城镇集中的速度加快,使得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初中的入学人数呈连续下降趋势。针对这样的情况,如何进行创新的学校管理,如何最大程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如何创办一所有特色、有质量的学校,笔者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本文就村初中学校管理,提高管理效率,谈谈个人体会,愿与同仁探讨。
一、转变管理理念,提升办学品位
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基础教育将对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改革管理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进行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能否成功,新课程中新的教育理念能否变成现实,学校管理的理念起着关键的作用。
1.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程在课程目标上,要求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主本”观。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这样才能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地发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师生关系、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也都体现了“一切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以人为本”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就是在学校管理上,变刚性的集中统一管理为宽松和谐的“师本”管理,更加注重利用教师的创新性去创设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新课程下的“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就是要提倡从课改前的领导权力本位走向教师能动本位,使教师真正成学校管理的主人,突出教师工作的灵活性、创造性、全能性的特点,打破种种束缚教师的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枷锁,形成宽松和谐,高度凝聚和富于创造的管理机制和活动空间。
2.不断加强开放性的管理理念
随着教育资源观念的引入,大教育观念的形成,学校增强了与社会、家庭的互动和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互动。学校已不再是封闭的管理,我们的视野也从学校扩展到社会。开放性地学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灵活动态的,学校的管理要实行“弹性模式”,除了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外,还必须有家长、社会的合力。要架设起学校、家长、社会沟通的桥梁,使学校的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化。开放性学校管理还要求教育思想是开放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保证综合实践课和校本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课程资源的开发不仅仅依赖学生、教师和学校,更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所以学校要引导师生向校外延伸,向社会延伸,优化社会资源;要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而不能够各自为战,自我封闭;要采取开放、整合、为我所用的原则,借助“他山之石”以达到“攻玉”的目的。
3.不断加强个性化的管理理念
由于学校课程的开发,将彻底打破“校校同课程,师师同教案,生生同书本”的局面。多样化的课程、个性化的教育观将使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凸显,实施个性化管理,要求学校的管理从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出
发,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开出自己专业特色的学校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提供广阔的空间。个性化管理还要求学校的评价模式要从单一化转向评价模式的多元化。传统教育评价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价的唯一尺度,极大地压制了大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潜能。真正的评价应该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关注个别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个性化的管理还要求学校管理具有独创性,学校的发展不能简单地模仿别人,而应根据学校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开拓与创新让个性鲜活起来,让学校管理的特点凸显出来。
二、创新制度管理,推进自主内涵发展
随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全面落实,要求学校的管理模式与时俱进。因此,创新管理模式、科学构建学校的管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校自主发展的平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为适应时代的发展,更新管理模式,几年来,通过认真学习《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文件精神,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学校校情的管理体系,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1.创新管理模式,增强内部活力
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学校的各种利益群体出现了多元化的目标和多元化的需求。我们只有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把校内各种资源最充分地调动起来,在有利于加快发展的基础上,进行整合、协调、兼顾,使每个群体的努力都能得到回报,使每个人的积极性都能得到充分调动。基于这样的思考,学校制度的创新建设首先要从制定目标开始。根据学校的实际,制定学校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为统筹兼顾各管理层次关系,要求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分别制定分层次管理目标和职责,切实落实目标的分级推进,以确保学校整体目标的稳定和提高。
全面实行教师全员聘用制,淡化教师的身份意识,形成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和用人环境。学校在上级部门支持下,结合学校目标管理方案,出台岗位竞聘制度,大胆地实行以“班主任和任授课教师双向选择”为核心的岗位聘任制。此举一下子实现了教职工校内动态流动,进一步优化了教师结构,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挖掘了内部潜力,形成了竞争机制,增强了内部活力,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得以逐年提高。
2.落实人本理念,增强民主意识
在所有的制度建设中都始终坚持师生“知行合一,完美发展”的办学理念,积极营造宽松、和睦、平等向上的人际环境。把学校工作和教职工的个人幸福、尊严以及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追求和体现人的终极价值,让广大教职工体验到劳动的价值,成功的喜悦和个性的尊严。如在进行班主任聘任授课教师的改革时,就事先考虑到老年教师在竞争中的不利因素,对他们的量化考核标准就相对降低一些。对未被聘任的教师,由各处室按照部门岗位标准进行第二次聘任,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好思想工作,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心理,端正态度,找出差距,同时为他们创造条件,进行培训提高,以应对下一学的竞聘。所以说,制度建设创新是为了学校管理,学校管理是为了全体师生。以生为本,以师为本,才是学校制度建设创新的真正内涵。
三、激发教师群体的活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对学校教师群体活力的激发,引导他们为学校的管理目标努力工作,是学校管理有效性的重点所在。学校管理者只有在充分了解管理客体及其特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才能发挥其管理效益。
1.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
现代教师,必须具有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有全新的教学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因此,为了培养教师具有现代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使学校各项工作能扎实地、有创造性地开展,学校结合本校实际情况,邀请教育专家到校讲学,不断进行校本课程的培训,大力开展先进教育思想交流会等活动,制定各类教职工的岗位职责和行为准则,使得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确定,知识点、教学方法的选择上,都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的教学理念:促进人的发展。
2.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学校把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重中之重,积极开展师德师能提升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青年教师成长工程,完善考核机制,注重人文关怀,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和教育均衡发展提供
核心竞争力。
针对农村学校教师教科研意识淡薄的现象,学校通过设置考核制度,大力开展教改实验,实行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教师的理论水平、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都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能够渗透各种教改思想,大胆实践,细心探索,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3.不断培养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当今世界,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现代技术运用于中小学教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且得到迅速发展。“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教学形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转变观念、强化科技知识、学会使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其它先进的教育技术,是对现代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方面的培训,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不断开展各种先进教学技术的竞赛活动,充分调动教师学习先进理念的兴趣,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运用到教学中去的能力。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校园和谐氛围
校园既是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又是文化传播的诞生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是育人的需求,还直接影响和改善、调节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因此,努力创设和谐的校园文化,有利于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营造校园的和谐氛围。
1、美化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环境具有陶冶学生心灵,熏陶学生行为,启发学生美好想象的作用。让校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能成为无声的语言,从而促进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文明而得体。
2、优化人际环境。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的保证。据权威调查表明“领导+长者+朋友”型的领导角色和“师长+父母+朋友”型的教师角色及互助互爱、情同手足的同学角色是现代教育中的新型角色,颇受学生欢迎。让他们在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中,从小懂得互相尊重、帮助、关心他人,形成崇高的道德情操。
3、净化心灵环境。在社会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及学生自然受到影响。学校开展各类活动,净化学生的心灵环境,青年教师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对其动之以情,晓知以理。
实践证明,在学校管理工作过程中,只有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才能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才能在全校上下呈现出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人心凝聚、安定团结、师生和谐的大好局面。
第五篇: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思考
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思考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当前备受社会、学校、家庭关注的中考体育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问题进行研究。[1]研究表明: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多样的教学方法,并且需要不断规范教学内容,在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监测的同时需要将必考内容与必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从而使中小学体育教学更好地服务于体育中考。
关键词: 中小学;体育教学;体育中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4-0030-02
体育中考对中考成绩的影响日益增大,然而小升初考试对体育成绩没有硬性要求,某些小学随意更改体育教学计划,缩减体育教学课时,甚至课程表上排的体育课都得不到保证,导致学生的体质下降,健康状况问题突出。[1]在小学阶段,学校体育课若没有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教学没有正确的教?W方法和手段,其结果是学生学无所获,可能会出现学生升初中后连篮球运球都不知道等不正常现象,必定给中学体育教学带来麻烦,导致体育中考成绩下降。
一、宁波市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现状
1.宁波市体育中考项目设置
目前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成绩重视起来,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锻炼的规范程度明显好转,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这些变化与中考体育考试分值的增加息息相关。[2]中考体育一共占40分,其中10分是必考的中长跑,男生1000m,女生800m。另外,学生需选择两个选测项目,各占10分【游泳、篮球运球投篮、50米跑、一分钟跳绳、掷实心球(2kg)、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或仰卧起坐(女生)】,一共七项。2017年开始,足球正式列入宁波市体育中考选测项目。最后10分为体育课的平时分。
2.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与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脱节。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注重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更加注重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好处,知道一些保护自身健康的常识和方法,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知道一些培养基本活动能力的基本动作和学练方法,能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具备一定的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体验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与同伴相互合作的良好品质和习惯。[3]可是有部分体育教师认为小学生体育课就是一个“玩”、中学生体育课就为了中考的“分”。导致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以游戏为主,没有规范系统的教学内容,“放羊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运动能力较低,学生一旦进入中学,无法适应中考体育项目的学习。
(2)教师教育教学中的偏差。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与体育中考的关系认识存在偏差,体育中考项目成了新的“应试项目”,体育课堂变成训练课。其结果是学生接受不了或适应不了中学的体育课堂,影响体育教学任务,违背了体育教学的初衷。
(3)家长对体育本质认识的不全面。有些小学生家长只关心文化课成绩,一般不在意孩子的体育成绩,只要孩子在学校上体育课不受伤就好。因此,学生受家长的影响,慢慢地学习体育的态度也会越来越被动。进入中学面临体育中考,家长虽然会对体育成绩转变态度,但是为时已晚,学生没有了学习体育的兴趣爱好,只会增加来自身体和心理的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二、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的改进措施(以宁波市江北区为例)
1.中小学体育教学制定科学的教学内容
为了深入贯彻《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思想,同时结合中小学体育教学,努力探寻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衔接,江北区体育教研室在深刻领会课程标准、把握改革方向的基础上,针对江北区的现状,充分发挥区域优势,从“技术、技能、运用”三个维度,合理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与评价教学,努力提高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质量,制定了江北区中小学必学必考教学内容。项目类型涵盖田径、体操、篮球、足球及各项身体素质练习。内容全面,种类丰富(表1)。
从表1不难看出,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了江北区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检测的内容与方法,把必考内容与必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常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例如在跑的教材中,从水平一20m直线走与50m直线跑到水平二1分钟25m往返跑与10m×4往返跑至水平三50m×8往返跑和200m跑,以及水平四2500m有氧跑、100m快速跑、女生800m跑和男生1000m跑,教学内容层层递进,教学要求逐步完善。此外如1分钟跳绳、立定跳远、50m直线跑、原地双手前抛实心球,这四项均是体育中考项目。再如水平一原地拍球、篮下投篮、足球脚内侧变向运球等都是中考项目的技术基础。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对各项运动的兴趣,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有这样的技术基础为铺垫,江北区的小学生进入初中后能更好地适应或学习中考体育项目。
江北区中小学体育教学与中考项目良好的衔接,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2016年宁波市城区36所公办中学体育中考成绩排名,江北区参与测试的8所中学,其中5所学校排名前9名。良好的衔接减轻了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负担,他们不需要每个中考项目都从头教起,学生都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从而加快了教学进度,为紧张的体育中考赢取了宝贵时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中小学体育教学使用多样的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灵活地确定教学方法,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备课中共同的重要工作。学生从小学进入中学,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的发育,心理逐渐成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浙江省九城区中小学体育教学联盟初中组第三届研讨活动中,来自惠贞书院的柯老师执教了“脚背外侧运球过障碍练习方法”一课。她能将枯燥的中考项目设计得活泼生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练习的乐趣中,练习密度达到41.8%。该课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十分精彩。教学过程中,课开始部分,柯老师采取了游戏法,吸引了学生注意并调节了课堂气氛,另外在游戏中巩固了四面转法,让学生愉快地巩固了枯燥的队列练习。基本部分的脚背外侧运球教材内容灵活运用了重复练习法,加强学生练习次数,采取转圈练习,改变学生以往常规练习的场地,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在运球组合过障碍练习中,设置扫雷场景,生动有趣,成功地将学生带入情境,并在学生内心建立不能触雷区的条件反射。这一情境设置成功地将中考项目穿插在游戏当中,使学生在一个较为轻松的环境中学会技术。最后的比赛法4vs4更是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在比赛中巩固和应用了所学知识,学生在无负担的情况下,逐步强化了技术动作。柯老师注意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多次重复不熟练不协调的动作,改进技术,提高动作质量,由量变到质变,从而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再如,杭州江干区赵老师“耐久跑”一课,教学形式新颖,节奏欢快,音乐活泼,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完成密度较高的教学任务。在小学体育课堂里,同样的耐久跑教学内容,教师会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置情境教学,通过布置适宜的场地,营造教学情景,有目的有任务的练习,让学生在玩中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大量的教育实践活动也表明,教学如果缺少了适合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就差,教学任务就很难完成。可见,教师正确地选择和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无论是对低年级学生还是对高年级学生,无论是对个别学生的指导还是对班级授课来说,都是教学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事情,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的教法,也包括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都不可能一成不变,随着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教学方法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结束语
将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有效衔接起来,让学生从小树立现代体育意识,积极锻炼身体,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从而真正推进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小学体育教学不仅需要多样的的教学方法,更需要的是系统规范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体育课堂教学质量检测的内容与方法,把必考内容与必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提高常态体育课堂教学质量,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只有认真对待体育课堂教学,扎实地做好体育中考项目与中小学体育教学衔接工作,中小学体育教学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体育中考,才能促进学生的健康,真正实现体育的价值。[4]
参考文献:
[1]陈道裕,郑建岳,裘琴儿,周奕君,魏鸣,朱水敏.宁波市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4.[2]徐亚平.农村学生在体育学科上从小学六年级到初中一年级有效衔接初探[J].运动,2014.[3]李福山.浅谈体育中考与体育教学的关系――以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为例[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4.[4]李晓东.北京市中考体育考试改革对初级中学体育教学影响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