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包班教学凸显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包班教学凸显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农村小学包班教学凸显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河南省遂平县文城乡马庄学校 梁国千
近年来,农村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在科技、教育及新课程改革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农村小学(我研究的是我们当地农村小学教育“包班”教育凸显问题及对策,与其他地方也许不同。所以,这里面所涉及的问题,在全国农村,不一定具有广泛性。)教育教学中凸显出很多不和谐因素:特别是我们当地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的“包班”现象。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了素质教育的进程,束缚了教师的灵性,阻碍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
如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索出真正能解决农村小学“包班”教学凸显出的问题及对策,就成了我们当下亟待研究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包班”教学凸显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这个课题。
二、核心概念界定
所谓的“包班”,就是这个班的所有科目都由一个教师教。也就是那种“数理化通吃、语文艺术天文地理全扛”,什么都要会、什么课都得教的老师。在国人印象中,只有在偏远山村当老师才这么干,因为那里师资实在匮乏,有的学校甚至只有一个教师,只好“被全科”。可是在我们新课程改革开展的如火如荼的中原大地,特别是我们当地大多教师都 “被全科”,也就是都要包班上课。只有“包班”教学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勉强开展。
按照国家规定应开设的课程,小学每个年级至少有9门课程,中高年级的课程更多。“包班”教师不但要担任该班班主任,还要认真搞好包班教学,至少9门课程,光备课、写>教案就很辛苦了,还要上完语文课、上数学课、上完数学还要上综合课......再加上听课、评课、教研活动、笔记、反思、心得体会等,既要上好课,还须管好班,包班教师的工作量可想而知。繁重的工作压力影响了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的发展。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
从相关资料看,目前我国农村小学教育凸显的一些问题,并非是新课程改革、课程理念变化与教师观念、知识、能力跟不上的问题。也不是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不力的问题。而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小学教育的“包班”问题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发展的进程。我阅读过多篇文章,他们的主要观点是:认为新课程改革脱离了中国教育的实际,教师存在于紧跟新课改与照顾实际情况的矛盾之中。我反对这种观点,首先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不是随随便便提出的,是在我国教育专家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是符合我国教育发展的。那种以中国教师素质“差”的愚蠢论调,以及说中国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跟不上时代步伐的论调都是错误的。他们不经过调查研究,不知道中国农村小学的教育,特别是农村包班教学凸显的问题是农村教育问题的主要原因。国内外对农村小学“包班”教学凸显问题的研究也有一些,但他们仅侧重研究的是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深入到农村小学“包班”教学凸显出的实际问题及对策的研究却很少。于是,我们在总结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农村小学“包班”教学凸显问题及对策的研究》课题,以提高农村“包班” 教学的教学效果,改善农村“包班”教学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发挥教师的灵动性,促进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发展。
四、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索出真正能解决农村小学“包班”教学凸显的问题及对策,提高“包班” 教学的教学效果,改善农村“包班”教学的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2、通过研究,在农村小学“包班”情况下,探索出既能减轻学生和老师的 负担,又能发挥教师灵动性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的新对策。
五、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内容
(一)研究思路
1、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
2、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本校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教学工作中开展研究,并不断总结经验、调整方法,以更好地实现研究目标。
3、在实践探索过程中不断分析总结,通过对成功经验的理论分析和科学总结,探索出真正能解决农村小学“包班”教学凸显出的问题及对策。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调查问卷法。
3、实践研究法。
4、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的内容
1、研究农村小学“包班”教学凸显问题的原因。
2、研究农村小学“包班”教学,课程开设及实施的现状和原因。
3、在分析农村小学“包班”教学现状下,探索出真正能解决农村小学“包班”教学凸显出的问题及对策。
(四)研究的创新点
通过调查研究农村小学“包班”教学的现状及“包班”教学中存在问题,探索出解决“包班”对教学质量的影响的对策。有效的提高农村“包班” 教学的教学效果,促进教育教学及新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专业不断发展的历程,是教师不断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我们教师不论是在在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要不断完善,努力成长。探索出既能减轻学生和老师的负担,又能发挥教师灵动性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的新对策。
第二篇:小学体育教学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
一、改善小学体育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改变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学校必须改变以前的错误观念,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锻炼项目,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以前的体育课上只是让学生跑跑步,做做俯卧撑、仰卧起坐,都是一些单调的项目,难以吸引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现在,我们可以多引进项目,比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轮滑等有趣的体育运动。这样学生会非常愿意参加,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自主选择,使学生拥有主动权。学生认为这样的课程新颖有趣,改变自己对体育课的原有印象,就会更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另外,学校为了督促学生进行体育锻炼,还可以多组织集体运动的活动,如常见的课间操,课间集体跑步,并不要求速度,目的就是培养他们的运动习惯和运动观念。这样能改变学生原有的认为体育课程枯燥、没意思的看法,同时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体质,使学生生病请假的情况大大减少,还促进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成绩的提升。
(二)更新学生的体育锻炼观念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需要适当参加锻炼,促进健康成长。而学生目前错误的观念和不良的习惯正在影响着自己身体的正常生长。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就要多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还要定期举行一些有趣的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为了取胜而积极锻炼。教师还应在教学评价时注意运用可以促进学生树立正确体育锻炼观念的标准,促进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中。同时,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项目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这也是对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
二、总结
总而言之,在如今各科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小学体育教学也不能放慢脚步,要按照改革的方向结合自身的课程特点,为进一步改善小学生的健康状况,增强小学生的体质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我们要使改革后的课程更有利于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积极地锻炼身体,磨炼坚强的意志,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做好准备。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还能够更好地强化小学生的体质。
第三篇:农民失地后凸显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大 学 生 村 官
调研论文
农民失地后凸显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作者:丁恋恋
任职村:东营市胜园街道西现河村 村 支书兼 主任:王鸿德
指导领导及职务:薛海洋开发区党委组织委员张 蕾开发区妇联主席
山东·东营
提交日期:2012年5月
农民失地后凸显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土地被征用,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称之为“失地农民”。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的调查,分析现状,存在的困难,了解到他们的心态及期望,提出对策及建议。建立“以人为本、和谐的社会”,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不仅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理论课题,也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失地农民现状问题 对策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农民不可避免地要失去部分承包土地。有史以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唇齿相依,谁也离不开谁。但是,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必须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让他们在农业之外去寻找新的生活。本文选取笔者所在的东营区胜园街道西现河村作为个案进行研究,西现河村是胜利经济开发区(前身为胜利工业园)核心所在地。该开发区于21世纪初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成立, 是目前东营区最大的开发区,同时也是山东省最重要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为了开发区建设,为了打造全国最大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从本世纪初开始,一部分农用土地被开发区所征用。为了解失去土地后农民生活的情况,笔者在对本村100户被征用土地的农户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
被调查的100户农户家庭人口为309人,其中劳动力224人。调查户家庭原有耕地共337.3亩,被征用304.8亩,人均征用0.97亩;征用后剩下耕地32.5亩,人均剩余0.11亩。100户农户中,征地后收入增加的有62户,占62%;收入减少的有38户,占38%。224个劳动力中,征地安置就业6人,在开发区及外
地务工92人,经营农业10人,经营二、三产业95人,赋闲在家21人,分别占
2.7%、41.1 %、4.5%、42.4%和9.3%。
1、调查户总体上征地后收入和支出均高于征地前。从调查情况看,征地后收入的绝对数有所增长,但受物价等因素的影响,支出也相应地上涨。土地被大量征用以后,打破了农民多年以来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多数农村劳动力必须离开土地,在农业之外重新寻找生活出路。由于地处开发区,制造加工类企业相对较多,农民找到工作的机会比较大,务工的人数比较多。另一方面,村庄区位优势较好,外来人口多,接收信息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成功率比较高。部分失地农民利用征地补偿费,开小商店经商、建房屋出租或买车辆搞运输,增加收入的门路比较多。另外,村集体利用部分征地款搞了一些集体企业,每年都有一定的分红给村民。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差,经商务工的收入均比务农高,失去土地后农民总体上收入还是有所增加。
2、约有四成调查户征地后收入减少。在失地减收的38户农户中,一部分是由于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不能找到工作就业;一部分是由于家庭人口多,子女尚小,劳动力少,吃饭人多挣钱人少;一部分是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二、三产业失败;还有一部分是家庭中长期有人患病,吃药看病花去大量的钱。这些农民家庭,失去土地后收入普遍降低。
3、调查户中农民在开发区及外地务工人数比较多,从事农业人员比较少。失地农户由于耕地被大量征用,剩下的耕地很少,容纳不了多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人员自然很少。
二、失地农民存在的困难
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失地农民找工作很不容易。很多五六十岁的失地农民在厂里根本找不到活干,一些中年人甚至年轻人也找不到土作,只能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也没有什
么收入。
2、教育医疗支出大,农民不堪重负。调查农户有的家庭有两个或以上的小孩同时在上学,有读中专、大专的开支更大,农民靠木身的收入很难维持下去,只有向亲戚朋友借债。同时有部分家庭,家中长期有人患病,吃药看病花去大量的钱,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突出。
3、缺乏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就业前景堪忧。失地农民的工作主要靠自己寻找与亲戚朋友介绍,其中尤以自己寻找的比例较大。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这些农民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些苦活、累活,并且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时间长、待遇较低、劳动保障不完善,如装卸运输、建筑安装等工种。
三、对策与建议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省土地征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庞大,问题会越来越多。必须关注失地农民问题,避免上访告状加剧,防止出现新的贫困源,保证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
1、多渠道对失地农民进行妥善安置。
一是农业生产安置。征收城市规划区外的农民集体土地,应当通过利用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农户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转和土地开发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首先使被征地农民有必要的耕作土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二是重新择业安置。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被征地农民提供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在同等条件下,用地单位应优先吸收被征地农民就业。
三是入股分红安置。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用地,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与用地单位协商,可以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入股,或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通过合同约定以优先股的方式获取收益。
2、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养老保险。农民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依靠子女,这种方式主要靠家庭责任和道德约束来实现,具有一定的风险和缺陷。养老问题一直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农民失地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对失地农民来说更是巨大的压力,因病致贫的现象在农村比较突出。因此,今后的养老保险具体办法可为:用征地中土地补偿安置费及土地转用后的增殖收益作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金的主要来源,建立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资金筹措机制,逐步将失地农民中符合政策条件的人群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二是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 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的基金可采用政府出资一部分,征地补偿款中筹集一部分,失地农民所在村组织出资一部分的形式。
3、建立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扶助和再就业培训制度。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重点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凡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均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享受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多种就业服务;申领《就业援助证》的,在接受职业培训、就业援助、自主创业等方面享受与市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同等政策待遇等。
总之,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为民服务理念,按照依法依规、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解决失地农民问题,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石丽娟,《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的途径》[J]《经济论坛》,2005.14.[2]张乾,《关于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思考》《理论观察》2007年第2期.[3]高书生,《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农村初中化学教学问题及对策
农村初中化学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 新形势下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学生学习化学热情普遍不高,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需认真分析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各方面,研究相应对策,调整和优化有关教研工作,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 农村中学 教学现状 教学质量 教研对策
一、引言
作为一名在农村任教的化学老师,深感城镇中学与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显着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仅体现在一年一度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成绩上,也表现在学生的化学观念和综合素质上。分析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研究相应的教研对策,有针对性地做好化学教学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学生在化学意识、观念以及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别,是新形势下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每个化学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二、农村中学化学教学问题
1、教学资源配置不足
由于城乡生活环境、子女上学便利等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队伍是不够稳定的。优秀的化学教师大多被调往城里的中学。尽管化学学科大多只在九年级一个年级开设,导致师资力量薄弱,但由于前述原因,教学上各地初中化学教师师资的分布很不均衡,甚至在有些县区的个别学校根本就没有一个化学专业毕业的,学校领导不得不从相近学科的“富裕”教师中选拔兼课;同时,也有些
城市中学则是“僧多粥少”。现代教学理念强调以研究、探索为基础的教学理念,探究性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观察到大量生动、有趣的化学反应现象,从而了解大量物质变化的事实,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农村中学由于经济条件制约,没有完备的化学实验室,没有专职的实验员,缺乏足够的化学仪器和药品。一些先进的仪器无法购置,导致实验课无法正常开展。教师只好在课堂上讲实验,在黑板上画仪器,学生只能背实验、记实验,没有或很少有动手实验的机会。
2、教师的教育观念转变不到位
在农村中学,多年来形成的“听、记、背、练”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包办代替”的现象依然存在。部分教师仍将自己定位于知识的阐释者和传递者,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者和吸收者,他们对知识进行有条不紊的说教,对实验进行示范性的演示或讲解,学生只需记忆、模仿就行。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是配角、听众或观众。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体验知识获得的权利,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不过是应试高手,缺乏创新意识,缺乏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
3、教师误用新教学方式
化学新课程教材增加了科学探究、思考与交流等活动已成一大特色,但有的教师舍不得花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由教师解释一下就得出答案,“穿新鞋走旧路”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教师对课改很感兴趣,片面推崇自主探究学习,视学生的主动探究为学习的最为重要的途径,不分教学内容,不分教学时机,实施开放式教学活动。教师没有具体地指导学生如何探究,对学生探究的各种结果不做归纳与总结,对偏离学习主题的探究也不做评价。这种流于形式的探究性学习,目标不明确,过程无秩序,指导无方法而导致教学效果差,久而久之,学生将失去探究的热情与信心。
4、教师的专业素质不高
当前,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在专业素质方面与发达地区化学教师存在较大差距。教龄较长的化学教师知识陈旧老化,思维呆板迟钝,不会上网,课件制作更是困难,不具备一个化学教师应该具有的科学素质。一些教师对贴近生活实际、体现高科技的最新成果信息无法获取,也不了解最新的知识动态,上课时只能根据课本知识讲授,课文中的观察与思考、调查与研究,往往难以进行。还有一些教师上课时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存在知识性错误,专业素质不高,教学效果和质量都不尽人意。
5、教材要求与考试要求不一致
新课程化学教材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因此对某些知识的阐述较为简略。然而在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下,教师在讲课时需要进行知识的补充和拓展,如离子的书写、离子结构示意图,这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另外,新课程配套练习有的照搬过去的习题,有的知识从来没有学过,有的难度过大,教师在评讲时也需要补充讲解。这导致了教师为考试而教,考什么教什么,学生为考试而学,大量的练习题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导致了学生厌学,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6、农村学生学习基础差
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中学许多的优秀人才流入城市,农村剩余的劳动力以农民为主,其子女的智力与城市学生明显存在差异。在农村,许多家庭生活条件普遍不如城市,许多学生没有条件上网搜索,查阅书刊,从广播、电视等方面收
集资料,这使探究性学习难以实施。长期以来,农村学生接受的教育大多是接受式学习,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不习惯自主、探究学习,这使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打折扣。
三、解决对策
1、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
在日常的学习中,农村学生接触的大多数是落后的仪器设备,简陋的实验场所,过时的科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质,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中学教学经费的投入,帮助农村中学完善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计算机室等现代教学必需的教学设施。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指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用品和废弃物制成简易的实验仪器,或替代实验用的化学药品。例如把矿泉水瓶改造成烧杯和漏斗,把药瓶改造成试管和量筒,用废金属代替化学实验的铝、铁、铜等,用植物的花、叶自制酸碱指示剂。
2、教师努力转变教学观念
新课程实施成功与否,尽管因素很多,但关键在教师。教师教学观念落后,知识陈旧肯定适应不了课改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以适应新课程的实施。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坚决废除“满堂灌”的老传统,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读、自思、自练、讨论交流等,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的活动中逐渐积累知识,发展自身能力。
3、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师不但要更新教学思想,而且要转变过去那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
化学新教材中的教学难点,主要是开放性问题与探究性问题,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的个性和创造力,选择有研究性学习特点的课堂教学方式,开阔课堂教学新视野、新路子,树立让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理念。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多让学生思考和练习开放性与探究性问题,逐步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掌握更加扎实。
4、重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农村教师素质普遍偏低,这是教学改革无法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除了引入一些新毕业的大学生到农村任教外,更重要的是改变原有教师的水平。作为教师要自觉参加培训,利用空余时间读一些教育、教学的理论专著和教学业务书籍,扎实化学专业知识,了解新进的科技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同时多参加一些校际间的教学交流活动,吸收新经验、新方法,尤其是向取得课改成效的教师学习,加强合作与交流,做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方法取长补短,从而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型人才
5、综合评价学生
新课程改革倡导重视发展评价、综合评价、互动评价,这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有重要促进作用。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分注重分数、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做法,应利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合作意识,发挥学生多方面潜能,随时记录学生的“闪光”言行和点滴的进步,最终记入学籍和记给学生评估手册的成绩应是综合成绩,包括对平时、期中、期末成绩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评价。
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建议
1、积极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投影、录像、CAI技术,网络技术等进入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扩大课堂教学的容量,并提高了化学教学效率。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将大量生动,丰富多彩的文字、图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影片和录像片等,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创设情景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视听并举,加深、加快感知和理解,这对于启迪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深远意义。例如,在原子一节的教学中,用Flash动画把微观粒子的运动过程演示出来,把抽象思维变成形象教学,然后通过教师讲解和学生讨论,相互启发,得出结论。通过这种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能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教学是全面实施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获得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开放实验室,让学生有经常动手的条件,给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提供广阔的空间,例如自制汽水、自制简易净水器、鸡蛋壳与酸的反应。另外,还可以针对教材上理想化实验步骤的不足,引导学生大胆改进,或增强可视效果,或简化操作或消除环境污染,例如一氧化碳的燃烧实验、面粉的爆炸。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对实验的反复设计、修改、推理、完善,能有效地加深对原理的理解。既熟练基本的实验操作,又培养创新思维、科学态度、科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突破,是创新思维观念下出现的一种教学方式。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化学教学要引导学生选好研究性课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重过程、重应用、重体现、重全员参与,它把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在化学研究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选择课题,共同制订研究方案,共同收集资料,共同进行分析和实验,增强了教与学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例如灭火器的研制、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尾气处理,学生们经历了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检测和实验的全过程,从而学到了观察、实验、查阅文献、调查咨询等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
4、增加教学实践,凸现农村特色
化学课程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注重化学知识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灵活运用化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实验为契机,充分利用农村自然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有效的组织活动,以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为主要途径和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农村中利用猪粪发酵制取沼气;农田、果园化肥及农药的正确使用和注意事项;用各种花朵制作植物酸碱指示剂。通过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现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
参考文献:
[1]杨天碧.对当前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探索[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
[2]王晓雯.农村中学化学实践教学探索[J].科学咨询,2004(06).
[3]徐秋云,吴梅,张芙蓉.农村中学化学教师素质的现状分析及提高策略[J].井冈山医专学报,2006(02).
[4]陈其强.新课标下我区农村中学化学教学的探讨[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5]罗成.农村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革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09].
第五篇:河包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包镇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现状、问题
及对策研究
[摘要]自2007年开展远程教育以来,目前远程教育站点建立已经实现6个村(社区)全覆盖。三年来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在农村党员教育、农村适用技术推广、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村(社区)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远程教育,为河包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注入了活力。本文以河包镇的远程教育试点工作情况为视点,从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思路等方面进行了剖析与探索。
[关键词]远程教育现状问题对策研究
河包镇位于荣昌县东北部,距县城23公里。辖3个村、3个社区,总人口 4.5 人,有党员 1100 多名,其中农村党员 940多名。各级党组织紧紧围绕“干部经常受教育,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总体目标,对“建、管、学、用”各个环节精心组织,着力将遍布在全镇的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建设成为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培训点、创新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农村信息化的示范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之前的职业技能传授点,努力探索符合河包镇实际、打造具有河包特色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之路。
一、河包镇远程教育现状
目前,河包镇设镇级远程教育站点应建6个,已建4个,从已建的远程教育站点情况分析,当前河包镇远程教育工作呈现出四个方面的良好态势。
(一)群众对远程教育工作的知晓率和满意度比较高。“跟着远程走,致富不用愁”“远教进农村,干群心连心”,这是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常挂在嘴上的顺口溜,朴实的话语包含着农村党员干部群众对远程教育的喜爱。这说明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对远程教育这一新鲜事物已经基本接受,而且有较大的需求。
(二)站点学用活动开展比较正常。学用活动的开展情况是这次调研的重点。问卷统计显示,经常参加远程教育的群众59.5%,偶尔参加40%;认为是自己致富好帮手的87%;参加远程教育学用活动每月1次以上的站点占83.3%。从查看各级站点的学用记录、计划、制度等文字资料和到各站点调查了解的情况看,河包镇远程教育站点学习教育工作开展基本正常。
(三)站点管理及运行情况基本达标。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除黄檀村和核桃村较偏远,电信没接通,没有建立站点外,其它各级终端站点的设备运行基本正常,故障发生率与排除率基本持平,调研的4个站点中,其中有3个站点的操作员能单独排除一些常见的故障,管理制度也比较严格,能够保证干部群众的正常学习。
(四)站点效益的发挥比较充分。各站点根据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实际需要,将远程教育与农村基层党建和各项工作有机结合,把远程教育站点办成农村群众的文化普及点、精神文明活动站、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活动室和农村计算机培训基地等,有的站点积极拓展远程教育站点
服务功能,做到“一站多用”,充分发挥出综合效益。河包镇把远程教育站点建设成为“学习、培训、会议、娱乐”等多功能活动场所,深受群众的好评。
二、河包镇远程教育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个别村(社区)干部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有的甚至对这项工作产生了松动情绪,认为只要设备到位、安装好就可以松一口气了,有的甚至不闻不问,没有认识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是党和国家针对广大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一项惠民服务,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意义,没有把它作为一项政治工作来开展,没有很好地把它与解决“建设中国粉条基地”问题很好的结合起来
(二)部分站点基础设施不完善。课桌椅紧缺,终端站点没有接通电话线,设备利用率低。
(三)技术力量欠缺。各接收站点的技术管理人员有个别对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不很熟悉,有的甚至一点计算机基础都没有,他们对设备操作规程、操作步骤不清楚,以至于对培训工作的正常有效开展产生了影响。
(四)学习时间不好安排,学习内容单一。由于各村社农民居住分散,白天各自都在忙自家的农活,很难集中起来一起学习。年龄相差大,经常播放的是科普知训,农村卫生栏目,学习内容单一。
三、解决河包镇远程教育的困难的对策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远程教育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再认识;提高对远程教育工作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针对“有的村、社区领导对这项工作重视不够”的问题,一是提高自身认识和理
论水平,坚决克服松动麻痹思想,充分认识开展这项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并把这个认识贯穿于此项工作的始终,坚决消除自满和松动麻痹思想,在立足长远,取得实效上下功夫,牢固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扎扎实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二是教育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使大家统一思想,提高对远程教育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再认识;提高对远程教育工作紧迫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二)加大围绕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大力投入资金。为服务点配备高标准的橱柜、桌椅等必备设施,新建成的村公共服务中心为现代远程教育站点专门提供了单独场所。村(社区)现有可访问互联网的计算机四台,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必须的硬件设施。
(三)合理利用村官,提供技术支持。利用大学生相对懂计算机的优点,任命新来的大学生村官担任现代远程教育服务点的信息管理员,保证了现代远程教育的顺利开展。
(四)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内容体现学习灵活性。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其自主灵活性。要坚持“少占白天、多用夜晚,少占农忙、多用农闲”的原则,确保每月集中学习不少于3次的前提下,采取符合习惯的方式,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努力做到学习、生活两不误。同时,应因人制宜,根据各人不同需求,组织观看适合的内容,力求做到因求施学、因需施教,有效地提高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学习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