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安全培训凸显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安全培训凸显的问题与对策
近年来,我省安全培训发展较快,但对我省5220万从业人员来讲,培训总量仍显不足,地方培训差距大,行业培训发展不平衡,仍然是我省目前安全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一些地方,安全培训开展难度大,形成了一种“政府不看培训看指标(死亡指标),企业不看培训看效益,从业人员参与意识差“的现象,导致安全培训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笔者以为安全培训滞后的原因不单是某一方面的问题,它是几方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具体凸显在几个层面上:
一、企业层面上:安全培训主体责任意识不强。
1、企业没有认识到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培训是法津法规赋予他们的责任。一谈培训,企业认为又是有关部门在找事做,想赚钱,不愿将应培人员送培。
2、企业没有认识到安全培训是一项减少事故发生的人力投资,认为培训既花时间,又花钱,他们认为不合算,舍不得投入。这也是企业不愿参加培训的又一原因。
3、侥幸心理,得过且过。安全培训所产生的效益是一个漫长的不能显而易见的过程,况且安全还有侥幸一面,企业没有发生过事故,使他们放松对安全培训的要求。
二、监管部门层面上:认识没有到位。
1、在思想观念上还没有真正把安全培训提高到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的重要支柱的高度来认识,没有领会安全培训是抓好安全工作,降低事故的根本性工作之一。一些地方总是强调安全监管,忽视安全培训,监管队伍在不断扩大,而培训机构迟迟没有成立。有的虽然重视安全培训工作,但仅仅定位在“创收”的层面,认识偏颇、不够高远。
2、执行省局的指示要求不坚决,没有紧迫感。个别地方对省里开展安全培训机构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都说不全、说不清,组织操作不得法,指导解决问题不得力;有的有畏难情绪,有的遇到问题绕着走,有的观望等待;有的工作责任感不强,会上说重要,嘴上说重要,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次要;有的则借口工作忙,监管力量薄弱等原由,迟迟未展开培训工作。
3、培训、监管脱节。一些地方安全监督与培训脱节,监管部门只管业务不熟悉安全培训法律法规,培训部门只管教学不熟悉监管业务,由于没有互通有无,以至培训部门不了解安全监管要求,监管部门不知道安全培训信息的现象常有发生,造成安全培训不适应企业所求。
4、对培训机构的约束不够,培训考核欠规范,对培训质量缺乏严格的考核认证,由于培训质量差,导致企业、参培人员对培训兴趣降低。
3、政府层面上:安全与发展的关系错位。
1、一些地方政府纷纷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措施,以制造一个宽松的环境来吸引外资,鼓励扶持个私经济。放松对个私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安全管理,怕安全生产基本要求赶走外商。事实上这些企业恰恰是安全生产管理上的薄弱点,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低,人员缺少必要的培训,更不懂得如何防止重大事故发生。
2、对建立安全培训机构的态度不坚决。一些地方政府对建立安全培训机构态度不坚决,培训机构编制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培训只能靠中介,没有自己的宣教中心;成立了宣教中心的地方绝大部分是自收自支,企业管理,财政没有投入。
四、培训机构层面上:培训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1、目前,我省安全培训多以课堂教学、理论灌输为主,缺少必要的案例剖析和师生互动。一些地方和单位培训走过场,没有真正按照企业需求、学员需要的特点优化培训方案,培训缺乏针对性。
2、培训教材针对性不强。由于安全培训涉及的行业多,而目前安全培训教材单一,没有针对不同类别的生产、经营企业、岗位层次的教材。由于不同行业的参培者用的是同一种教材,培训效果受到影响,安全培训也就没有了吸引力。
五、企业员工层面上:安全保护意识差。
据统计,目前我省有 2300多万外来农民工,他们生产技能低、安全意识弱,违反安全规程和劳动纪律作业行为和现象比较突出。对于这个庞大的群体来说,他们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干完活后老板不克扣、不欠薪,至于去接受安全培训,他们并未意识到其重要性,也不知道这是企业应尽的责任,没有向企业争取受训的权力。
由于上述几个层面的原因,在我省还没有真正形成讲培训(政府、安监部门)、要培训(企业、从业人员)、会培训(培训机构)的良好氛围。要达到此目的,只有对症下药,方能奏效。相应对策是:
一、企业层面上:强化企业安全培训责任主体意识。
1、做好宣传,帮助企业树立培训理念。要企业明白“培训不到位,人人是隐患”的道理。同时还要使企业明白“培训不是治病疗疾的“急救药”。职工的劳动技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等都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不可能通过一两次培训就彻底改变,它需要长期不断培训才能见到实效.2、完善培训约束机制。规范企业招工和劳动管理对员工参加安全培训的要求,主要工种必须持证上岗,新招工人必须先经过安全技术培训,达到应知应会的要求后才能上岗。对企业负责人实行任前培训制度,达不到要求的现职人员要立即调整、离职培训。
3、员工的培训费用应当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也是法律和规章赋予企业的责任,也就是说这部分钱是企业该掏的。一方面要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把全员培训所需经费纳入政府的预算;另一方面广泛争取企业的支持,让他们明白和理解开展全员安全培训的初衷和目的,舍得投入经费。
二、安监部门层面上:建立、健全安全培训的日常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培训执法
一是检查、监督,落实企业培训主体责任,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制定企业安全生产培训计划,落实培训经费。
二是检查、监督持证上岗情况,特别是对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员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的落实情况。
三是严格执法,安全培训是国家强制实行的法律制度,企业不按法律法规组织实施安全培训不是一般性的不作为,而是违法行为,通过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行政手段相互补充的办法促使企业不得不抓安全,让企业主知道一旦被查处,就会被课以重罚。要使企业非常清楚,如果不去抓安全,其代价是高昂的,若发生事故,不要说效益,弄不好还要倒贴、破产,抓安全的主动性自然体现。
四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培训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协调,落实专门部门、专人负责,规范培训秩序,建立培训台帐,掌握企业安全培训情况,合理指导企业参加安全培训。
三、政府层面上:统一领导、综合协调。
首先,政府要重视对培训基地的建设,出台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对培训基地的投资,把培训机构做强做大,为企业服务。
其次,政府财税收入的80%来自企业,企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因此,政府应筹措基金,用于企业培训,以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
第三,将安全培训纳入政府责任制考核内容,促使政府领导加强对安全培训管理和重视。
四、培训部门层面上:了解企业所需,增强培训的适用性。
首先,了解企业所需,做到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不同工种有不同内容,不同对象有不同方法,不同层次有不同要求来开展培训工作。
其次,不断探索安全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将教与学、学与用充分结合。如在职工安全技术培训中,充分利用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一是可以强化学员安全意识;二是可以唤起学员对有关安全法律条文或有关规程措施规定的理解和重视程度;三是避免了空洞的说教;四是给学员积累了实践上的经验或教训。
五、企业员工层面上: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和素质。
将职工业务素质和安全培训作为利益分配的一个重要指标,并与每个人的经济收入挂钩,打破同工平均分配、技能高低一样的酬薪分配机制,实现“培训—考核—使用—待遇”的运行机制,使职工自觉自愿地学习掌握安全技能,提高安全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何时,安全培训都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征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讲培训、要培训、会培训”的氛围,我们的培训就达到了目的。
第二篇:农民失地后凸显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大 学 生 村 官
调研论文
农民失地后凸显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作者:丁恋恋
任职村:东营市胜园街道西现河村 村 支书兼 主任:王鸿德
指导领导及职务:薛海洋开发区党委组织委员张 蕾开发区妇联主席
山东·东营
提交日期:2012年5月
农民失地后凸显问题及解决对策探讨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的土地被征用,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被称之为“失地农民”。本文通过对失地农民的调查,分析现状,存在的困难,了解到他们的心态及期望,提出对策及建议。建立“以人为本、和谐的社会”,妥善解决失地农民问题,将失地农民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中来,不仅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理论课题,也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失地农民现状问题 对策
在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中,由于经济建设的需要,农民不可避免地要失去部分承包土地。有史以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唇齿相依,谁也离不开谁。但是,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必须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上剥离出来,让他们在农业之外去寻找新的生活。本文选取笔者所在的东营区胜园街道西现河村作为个案进行研究,西现河村是胜利经济开发区(前身为胜利工业园)核心所在地。该开发区于21世纪初经山东省政府批准成立, 是目前东营区最大的开发区,同时也是山东省最重要的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为了开发区建设,为了打造全国最大石油装备产业基地,从本世纪初开始,一部分农用土地被开发区所征用。为了解失去土地后农民生活的情况,笔者在对本村100户被征用土地的农户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性建议。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
被调查的100户农户家庭人口为309人,其中劳动力224人。调查户家庭原有耕地共337.3亩,被征用304.8亩,人均征用0.97亩;征用后剩下耕地32.5亩,人均剩余0.11亩。100户农户中,征地后收入增加的有62户,占62%;收入减少的有38户,占38%。224个劳动力中,征地安置就业6人,在开发区及外
地务工92人,经营农业10人,经营二、三产业95人,赋闲在家21人,分别占
2.7%、41.1 %、4.5%、42.4%和9.3%。
1、调查户总体上征地后收入和支出均高于征地前。从调查情况看,征地后收入的绝对数有所增长,但受物价等因素的影响,支出也相应地上涨。土地被大量征用以后,打破了农民多年以来的劳动习惯和生活习惯,多数农村劳动力必须离开土地,在农业之外重新寻找生活出路。由于地处开发区,制造加工类企业相对较多,农民找到工作的机会比较大,务工的人数比较多。另一方面,村庄区位优势较好,外来人口多,接收信息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的成功率比较高。部分失地农民利用征地补偿费,开小商店经商、建房屋出租或买车辆搞运输,增加收入的门路比较多。另外,村集体利用部分征地款搞了一些集体企业,每年都有一定的分红给村民。由于农业比较效益差,经商务工的收入均比务农高,失去土地后农民总体上收入还是有所增加。
2、约有四成调查户征地后收入减少。在失地减收的38户农户中,一部分是由于家庭主要劳动力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不能找到工作就业;一部分是由于家庭人口多,子女尚小,劳动力少,吃饭人多挣钱人少;一部分是由于种种原因,经营二、三产业失败;还有一部分是家庭中长期有人患病,吃药看病花去大量的钱。这些农民家庭,失去土地后收入普遍降低。
3、调查户中农民在开发区及外地务工人数比较多,从事农业人员比较少。失地农户由于耕地被大量征用,剩下的耕地很少,容纳不了多少劳动力,从事农业的人员自然很少。
二、失地农民存在的困难
目前失地农民的生活和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1、失地农民找工作很不容易。很多五六十岁的失地农民在厂里根本找不到活干,一些中年人甚至年轻人也找不到土作,只能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也没有什
么收入。
2、教育医疗支出大,农民不堪重负。调查农户有的家庭有两个或以上的小孩同时在上学,有读中专、大专的开支更大,农民靠木身的收入很难维持下去,只有向亲戚朋友借债。同时有部分家庭,家中长期有人患病,吃药看病花去大量的钱,因病返贫的现象比较突出。
3、缺乏职业技能方面的培训,就业前景堪忧。失地农民的工作主要靠自己寻找与亲戚朋友介绍,其中尤以自己寻找的比例较大。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这些农民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些苦活、累活,并且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时间长、待遇较低、劳动保障不完善,如装卸运输、建筑安装等工种。
三、对策与建议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省土地征用仍然不可避免,失地农民队伍将越来越庞大,问题会越来越多。必须关注失地农民问题,避免上访告状加剧,防止出现新的贫困源,保证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
1、多渠道对失地农民进行妥善安置。
一是农业生产安置。征收城市规划区外的农民集体土地,应当通过利用农村集体机动地、承包农户自愿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转和土地开发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首先使被征地农民有必要的耕作土地,继续从事农业生产。
二是重新择业安置。应当积极创造条件,向被征地农民提供免费的劳动技能培训,安排相应的工作岗位。在同等条件下,用地单位应优先吸收被征地农民就业。
三是入股分红安置。对有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用地,在农户自愿的前提下,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经与用地单位协商,可以以征地补偿安置费用入股,或以经批准的建设用地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通过合同约定以优先股的方式获取收益。
2、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机制,将失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养老保险。农民目前的养老方式主要是依靠子女,这种方式主要靠家庭责任和道德约束来实现,具有一定的风险和缺陷。养老问题一直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农民失地后这个问题更加突出。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对失地农民来说更是巨大的压力,因病致贫的现象在农村比较突出。因此,今后的养老保险具体办法可为:用征地中土地补偿安置费及土地转用后的增殖收益作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金的主要来源,建立由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承担的资金筹措机制,逐步将失地农民中符合政策条件的人群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二是医疗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重点, 应该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医疗保险的基金可采用政府出资一部分,征地补偿款中筹集一部分,失地农民所在村组织出资一部分的形式。
3、建立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扶助和再就业培训制度。把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待遇。重点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凡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均可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享受就业培训、择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多种就业服务;申领《就业援助证》的,在接受职业培训、就业援助、自主创业等方面享受与市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同等政策待遇等。
总之,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为民服务理念,按照依法依规、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稳妥、规范有序地解决失地农民问题,解除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石丽娟,《建立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制度的途径》[J]《经济论坛》,2005.14.[2]张乾,《关于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思考》《理论观察》2007年第2期.[3]高书生,《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浅析“两委”换届选举中凸显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析农村“两委”换届选举中凸显问题及解决对策 村级党组织是我们党和政府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和农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重任。能否做好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对于提升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我市整体实力上档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想妥善完成这项任务,必须对换届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进而形成初步的解决思路。
一、研习凸显问题,以史为鉴,明了五个倾向
通过以往的换届选举工作,基层干部的法制意识、群众的民主观念不断增强,但也反映出了一些不良倾向,很可能在这次换届选举中再次出现,应当引起注意。一是信访量呈“井喷”态势,从换届前几个月开始一直到换届结束后,针对上届村干部的问题、参选人员当选资格及现实表现问题、选举程序问题等的信访问题层出不穷;二是宗族、宗派势力等影响依然存在,可能出现“各选各的代言人”、“人多票就多”的情况,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对其他候选人进行恶意诬陷等违规违法行为;三是拉票贿选等违法违纪行为情况复杂,其表现形式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有可能造成换届选举局面的复杂化,甚至引发群体上访;四是历史遗留问题积重难返,如集体财务、土地承包、土 1
地征用、城中村改造、计划生育、建房批地问题都会在村级换届工作中不同程度的暴露,如处臵不当势必影响换届选举工作;五是群众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群众把民主票投成“关系票”、“家族票”,有些群众片面认为换届就是换人,有些群众人云亦云等情况亟待改善。此外,外出人口多影响选举质量,“两委”年轻后备力量不足,新老班子交接不畅、落选干部的心理疏导等问题也需引起重视。
二、强化基层基础,未雨绸缪,做到三个提前
一是提前摸底。集中换届前一段时间,抽调专门人员组成工作组,通过走访群众、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对换届前村“两委”班子情况、村干部思想状况和候选干部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同时,针对干部群众对换届选举的看法及思想动态,进行深入细致地了解,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和工作预案,做到未雨绸缪,努力把问题解决在换届选举前,为确保换届风清气正、如期圆满完成奠定基础。
二是提前培训。组织相关人员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以及中央和省、市关于选举的政策文件,切实提高他们做好换届选举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同时,针对农村“两委”干部换届前在心理上、工作上或多或少会出现的一些微妙变化和短期行为,通过党政班子和村干部座谈、培训、个
别谈心等方式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换届观,增强党纪和法律观念,端正工作态度,用过硬的政治思想素质和工作实绩赢得党员和群众的支持。
三是提前防范。首先在财务上防范,要求各村理清三年来的收支情况及财务账目,在理财小组审核无误的基础上,上报上级党组织,经核对把关后,向党员、村民代表会议报告,并在全村公示,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给群众一个明白,为确保“两委”换届顺利进行夯实群众基础;其次监管公章,各居党支部、村委会公章统一交上级组织部门监管。正常业务办理由当事人提出申请、支部书记、主任签字,会计持公章使用证明给予办理,重要业务的办理,要由业务分管领导和所属社区总支书记把关批准。
三、严格选举程序,正本清源,抓好三个关键
一是严把“入口关”。即要把握好候选人资格审查关,不能将那些群众不信任、能力不足、品行不端、作风不实、口碑不好,甚至有违法违纪现象的人列为候选人。要引导党员和群众真实地把能够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政治上坚定,能够带头致富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受群众拥护的优秀人才选进两委班子,特别要选好配强村级组织的领头人。要进一步拓宽选人渠道,鼓励农村致富带头人、退伍军人、回乡大中专毕业生、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优秀人员积极参与村级组织换届选举。
二是抓好“操作关”。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必须相关法规、政策和文件依法开展,在遵守这一原则的前提下,联系实际,把有关精神、章程和办法具体化、程序化、规范化;选情复杂的地方成立应急处理工作小组,加强对突发事件的防范、掌控和处理;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对换届工作中消极应付、领导指导不力、处臵不当引发较大群体性事件的,要追究相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严肃选风选纪,对出现的违法违纪行为以予坚决查处,坚持有报必查、严查严纠的原则,发现一起,严查一起。
三要加强“监督关”。街道党工委要加强对换届选举工作指导和监管力度,引入纪检、司法、公安等部门,纪检部门对换届选举工作实行全程监督,确保选举按照规定程序动作,防止因程序不当而导致选举结果无效情况,司法部门负责对选举过程中的涉法问题提供司法解释服务,公安部门担负起维护选举秩序,配合纪检部门打击选举过程中出现的违法犯罪活动,使村级换届选举在依法、民主、公平、团结的轨道上运作。
四、做好后续工作,立足长远,强化两个注重
一是注重对落选和离任人员的关怀。成立工作组,通过个别谈心,教育落选人员正确对待选举结果,稳定他们的情绪,使他们落选不落后,落选不落志,甘当铺路石、马前卒,支持新班子工作;对离任干部,从生活上加以关
心,及时兑现补贴和欠款,在生产、生活上经常过问,逢年过节进行慰问,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能力强、经验丰富的离任干部可以考虑放在合适的岗位上去发挥作用(如聘为村顾问、创办农村经济服务组织等),继续发挥余热,使他们能愉快地接受党员群众的选择,支持新一届班子开展工作。
二是注重对新任干部的引导教育。成立换届后续指导小组,有计划地组织新一届村干部进行上岗培训,明确两委领导班子和村干部的任期目标,加强考核管理,严格兑现奖惩,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帮助各村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有序开展工作,切实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引导新老村干部团结协作、务实工作,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来赢得群众的认可,破解干群之间的不和谐因素;指导和帮助新班子立足本村实际,进一步理清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全心全意谋发展,实现自己庄严的任职承诺。在顺利完成换届工作的基础上,协助引导新当选班子继往开来,顺利开展工作,带领广大党员和群众全心全意谋发展,才能真正称之为换届选举工作圆满成功完成。
第四篇:员工培训问题与改进对策
员工培训问题与改进对策
--明阳天下拓展培训
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费用分担不合理
企业培训采用单独承担成本,并单独获得收益的模式。由于培训经费全部由企业承担,员工在培训前后的工资水平几乎没有变化,或者变化不大,员工在培训期间的工资水平也基本不发生变化,更多的员工把培训当作一次企业发给的福利,培训与否对自身的物质利益甚至职业生涯关系也不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效果、削弱了员工对培训工作积极性,给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带来了负面影响。
2、培训的针对性不强
应在何时、参与何类培训、达到何种目标在具体运作上却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很多的培训内容具有共通性,很难区分为特定类型员工的专署课程,而作为参加培训的个体或其所在的组织对于具体的培训内容的认识则往往是模糊不清的,这很容易导致培训活动丧失其应有的针对性。培训比较偏重员工知识与技能的提高,甚至片面追求证书与学历,忽视对员工建立正确态度的培训;培训教学大纲的制定,往往是根据任课教师的经验来设置课程和教学方案,随意性大。
3、培训对象范围狭窄
有的企业在确定培训对象时只考虑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员工,每次不管培训什么内容都让他们参加,从而忽视了其他人员的培训;还有的领导认为单位的现时工作最主要,只让那些没什么事的工作人员参加培训,于是培训就集中在某些人身上,造成了“闲人培训,忙人没时间培训,急需人员不培训”的结果。
4、培训缺乏规划
只注重短期培训,不注重长期培训;培训缺乏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没有目的、步骤,不系统,效率低下。很多情况下是出了问题后才想到培训。
5、缺乏相关配套措施
员工培训与考核、使用、待遇相结合机制是好的,但落实不到位。培训后的考核不到位,多半是走过场,没有好的考核指标来评估员工的培训成果,结业考试也多流于形式,久而久之,员工也放松了自己对自己的培训要达到的效果的要求;待遇也没和实际劳动生产率结合起来,培训后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但实际待遇并没有明显地提高,甚至根本没有变化。
员工培训对策
1、合理分担培训成本
按照贝克尔和桥本的特殊培训分担理论,要让参加培训的司机也承担一部分成本,分担培训风险;同时也分享一部分收益,这样以来不仅可以提升培训的效果,节约培训成本,重要的是可把员工和企业凝聚在一起,使二者目标一致,激励相容。
2、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不能被分割开来,要有相关的措施与之配合。培训工作要服务于企业整体战略,只有把人力资源发展战略与企业战略规划相结合,才能量身定做出符合自己的培训体系。培训要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如招聘、薪酬、绩效管理体系等密切相关,构成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系统。
3、强化培训的组织、实施
培训准备阶段的培训需求分析,即在设计培训的内容时,以员工的需求为起点并区分培训的层次,使得各项培训课程能够满足组织与个体的需求,达到预期的目标,提升培训的针对性。把培训与员工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把培训与履行岗位职责和追求自身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培训贯穿于员工成长的始终,并有相应的措施予以保障,这才是真正从制度层面给予员工培训以支撑,并有效的解决员工个体参加培训的动力问题。应评估受训者对培训课程、培训教师、培训安排的喜好程度;测试受训者学习到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及其掌握的程度;受训者行为变化的评估,即学员在回到工作岗位后在组织绩效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上的变化,对培训项目结果的评估,即考察培训项目给企业带来的改变,产生的积极影响等。
4、科学选拔人员进行培训
那些边际成本高的员工对培训的需求是相对较少的,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同样的培训对每一个人产生的效果也不是尽相同,边际成本低、接受能力较强的人,他们预期的边际收益也高,所以具有较强学习能力的人也比学习能力弱的人更倾向于参与培训。应挑选那些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学习能力强、有潜力并且对公司忠诚的员工参加培训,这样可使培训投资回报率更高些。
5、运用灵活培训方式
在实施培训的过程中,将员工当前或未来所需的知识、技能、能力及相应的理念、价值取向等通过恰当的方式和手段传递给受训者,并为其所接受。运用多种的培训方式、培训手段对于企业培训也是十分重要的,比如视听教学、模拟演习、研修讨论、职务轮换、自我测评、基层锻炼、挂职锻炼、游戏、电脑化培训、互联网培训、情景模拟、行为模拟等等,可以提高受训者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减少设备的占用时间。
第五篇:银行安全保卫工作问题与对策(本站推荐)
银行安全保卫工作问题与对策
随着我国金融体制的深入改革,金融机构迅速发展,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和治理水平不断完善,其安全防范水平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不和谐、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各大银行内安全刑事案件时有发生。
2016年11月21日凌晨,密山市最大的一所工商银行发生抢劫案件,导致一名银行金库看守人员死亡。
2017年3月21日16时42分,大连邮政储蓄银行迎客路支行发生抢劫案,一名蒙面男子持枪挟持一名工作人员,企图抢劫50万元现金。
2017年4月7日,广西宾阳某银行内,一名男子持刀劫持人质,试图抢劫。以上几起案件为近期内发生、网络大量流传和议论的案件,可不否认,随着社会制度的深化改革,社会矛盾依然突出,贫富差距依然严重,因此银行必须居安思危,不断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进步防范风险的能力。
就笔者分析,目前银行安全保卫隐患一般存在为以下一点:
一是重视程度不足。目前我行已制定安全保卫制度并推行使用。但是,安全虽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却是基层员工最容易忽视的,员工没有把安全意识作为一切工作开始的前提,往往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
二是安保人员素质偏低。管理层往往将工作重心只局限于生产经营,将后勤保卫工作寄希望于公安部门的支持,而银行内的安保人员职能逐渐边缘化,每日只限于持械坐岗、开门落锁,人员总体年龄偏高,因而直接影响了银行安全保卫工作的提高和完善。
三是安全保卫管理体制不健全。银行的安全保卫管理制度不健全直接导致安保相关人员职责不清、管辖范围不明确等问题,进而导致上级行下发的引导和改善文件无法畅通执行,影响安全保卫工作的深化进行。就目前形势,各大银行和金融机构均应将完善安全保卫机制提上日程,重视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安全保卫工作落到实处。
首先,常敲“警示钟”。安全保卫工作是事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安全正常运转的大事,安全无小事,“安全就是效益”,时时要安全,处处要安全,事事要安全。每一位员工必须常敲“警示钟”,克服片面熟悉,牢固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并且,不断加强每位员工的安全知识教育,定期召开安全保卫工作会议,及时传达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防范知识,定期组织员工开展防盗窃、防抢劫、防诈骗、防爆炸、防破坏、防火灾、防计算机病毒以及防洗钱等各种应急情况的演练,确保员工了解准确的安全器械操作技巧,具备良好的处置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技能。
其次,构铸“防火墙”。壮大银行内部的保卫力量,加强保卫队伍的全面建设,进步整体素质和防范风险的能力。加强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不断进步政治思想觉悟和理论水平;加强法律法规知识、保卫业务和技能培训,真正使保卫队伍成为一支拉得出、打得赢的坚强队伍。对于银行网点的安保设施及营业厅和办公区域的监控设备,做到按时检查,及时维修,确保与公安部门24小时联络畅通,安保人员的所持器械、银行前台配置器械和各处的防火灭火设备定期更新和补给,做到未雨绸缪,将安全风险压降到最低。
再次,戴上“紧箍咒”。严格落实上岗、值班、守库制度,确保坚守岗位、尽职尽责。严格落实内部治理的各项规定,切实防止发生各类案件和责任事故,确保单位内部的安全稳定。严格落实领导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真正做到职责明确、任务落实,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懂危害、处处防风险的“大安全”格式。严格落实督促检查和赏罚制度,对在安全保卫工作中成绩突出、贡献巨大的,要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深进不细致、失职渎职以及由于责任落实不到位而导致发生重大题目的,要严厉追究有关领导和职员的责任。同时,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强化安全保卫工作措施,修订和完善各岗位、各环节工作制度,真正在落实上下功夫、求实效。
最后,对外而言,要积极与当地公安联络,把安全保卫工作切实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当作一件大事来抓,做到工作忙时不忘安防,任务重时不挤安防。真正构筑起“固若金汤”的安全保卫坚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