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效性的探索 (最终5篇)

时间:2019-05-13 00:33: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效性的探索 》,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效性的探索 》。

第一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效性的探索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效性的探索

湖北郧县茶店镇中心学校 黄仁贵

【摘要】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新课程标准下改革与探索的重点。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 信息 数学教学 整合 有效性 【正文】: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在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按不同层次将学生必须学的数学知识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以及实践与综合运用四部分,然后按不同学段整合成学生的学习领域。初中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还不是很成熟,学习的内容均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定的难度。而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的整合充分利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并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引起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革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为什么能在枯燥,机械的数学学习中给学生带来新的活力,在长期的实践和探索中,我的体会是:

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确立新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中,课堂不再单纯是教师居高临下地唱独角戏,而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式的探讨等形式,实现新知识的共同拥有和个性的全面发展的活动过程。正是基于这一理念,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观念,这种全新的教学观念至少应包括:教师的教学方式应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让所教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世界密切联系,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改变了师生的角色和责任,变传统的“教师——学生——数学教材”三因素构成的教学模式为“教师——学生——数学教材——数学课件”四因素构成的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课堂教学的负担,教师处在组织、引导、协调的角色。课堂变为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增强了互动性和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改变了学生的思维过程,由原来教师引导下的单向思维变为多向的发散型思维,因为丰富,所以多向,由于好奇,故而探究。例如我在讲述《平移与旋转》中的《中心对称》这一小节时,改变了过去老师讲、画,学生被动接受的做法,借助最基础的几何画板,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操作,自主探究得出结论”的方法,将两个颜色鲜明的三角形通过几何画板画出来,把多个对称点以虚线连接,交点(即旋转中心)突出,然后设置动画效果,点击旋转时,其中一个三角形连同对称中心一侧的虚线一同缓缓绕对称中心向另一方向旋转,这一过程既直观又生动形象,学生通过观察,完全可以自己总结出中心对称的定义,并能够很好的把握。几何画板提供的学习的平台支持数学实验,促进高水平、深层次的数学思维活动,学生可以利用它对数学对象进行多个灵活操作、自主探索在动态变化的环境中进行观察、开展尝试、模拟、猜想、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学习解决问题。又如,对于课本习题“顺次连接矩形四边中点得到的是菱形”,我采取了师生互动的形式,借助于几何画板(含图形计算器),对所研究的数学对象直接进行操作:局部放大,变换研究对象的空间排列位置,重复引起变化的关键因素,动态显示效果等,使学生在一种直观、动态的情景中观察“图形——中点——图形”的变化,极大的拓展了数学学习空间,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同时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小组间还开展了编拟练习题的变化比赛:

变形1:顺次连接菱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变形2:顺次连接正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正方形。

变形3: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变形4: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变形5:顺次连接平行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对角线长分别等于平行四边形边长。变形6: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的周长等于矩形的对角线长之和。„„„

通过比赛,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思维的广阔性,提升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由此可见,将信息技术整合于数学课堂,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随之带的是教学方式的巨大变革。同时借助于数学软件创设学生发现数学、做数学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学会“实验——归纳——猜想——证明”这一学习模式是尤显重要。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利于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从传统学习发展的信息技术教学,网络学习,学习的概念没有改变,但学习的媒体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学习的主动权转移到学生手中。面对信息化社会,“整合”的重点应放在致立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必须变被动、机械的学习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从而有效改善和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的认知工具,表达和沟通的交流工具,必然引发一系列学习方式(主要有主题探究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等)的变革。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实验、探究、发现、数学应用交流将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这是在传统的数学学习中较难实现的。尤其是功能强大的数学软件平台的出现,(如《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几何画板》、《图形计算器》等软件),使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些数学软件进行研究,探索型学习,不仅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创新问题,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活动形式——数学实验,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变革性突破。以地面装修中的数学问题学习为例,过去由于没有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方式上通常采用老师讲、学生联想的方法,学生思维空间非常有限,课堂气氛单调而沉闷,信息技术介入后,上述问题迎刃而解,怎样才能使学生能直观地感知和认识这个主要问题,我们采用了在网络教室中,人手一机、合作拼图、探索发现的方式。课前,分小组合作研讨“采用一种正多边形来铺地面,哪些能铺满”的理由,并将小组总结出来的结论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出来。学生们在小组长的安排、组织下,将各种各样的正多边形进行尝试拼图,合作探索,最后取得结论。整个探究过程体现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课堂上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得出用一种正多边形来铺地面,能铺满的理由,继而上升到“用两种正多边形的组合来铺地面,哪些能铺满”的探索,学生在这个探究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验到数学发现和创造的欢乐,发展了应用意识。整个课堂教学,我们围绕这五个环节层层展开:创设情境,引入问题;演示成果,展示风采;合作探究,逆中求真;应用巩固,拓展练习;课堂小结,相关链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方式是,信息技术成为课程内容和数学学习的必然组成部分。信息技术必须是数学化的东西,它的设计必须符合对数学整体的把握,符合学生探索基本的规律,帮助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亲身经历问题的探索过程。几年的整合实践,使我们全体实验教师深刻体会到:信息技术不仅是一种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

三、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利于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九年级上册第23章二次函数的性质是初三阶段学习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并能熟练掌握二次函数y=ax2+bx+c的性质。我采用了《几何画板》软件来探究二次函数的性质,形象直观。本节课上我先让学生利用基本方法和步骤在草稿纸上画出二次函数y=2x2+3x+7的图象。这是学生能掌握和理解的基本方法。接下来我再利用几何画板将参数a,b,c输入2,3,7。将电脑上所得的函数图象与学生自己所画的图象进行比较,进而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当然,本节所要掌握的重点和难点并不是函数图象而是让学生清楚明白地了解二次函数的性质。我在“操作类动作按扭运动参数的属性”对话框中,将参数a变化由“2到-2”,引导学生观察图象不同的变化。这样学生便能非常清晰直观并迅速地观察出函数图象不同的变化。“参数h变化和参数k变化,图象分别会怎样变化?”我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由学生自己发现与总结。这节内容我就利用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几何画板软件的帮助下,将参数改变而引起图象的改变的动态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这种动态的模拟不仅解决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让学生感受到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优势,主要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利于分层教学的实施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是学好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基础。它对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力都具有较高的要求。因为个体差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又各不相同。这样使得学生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讲演法很难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也特别容易形成“满堂灌”。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在分层教学上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我在讲解《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这一节时,我就将这节内容做成网页,分成“判定定理”、“例题解析”、“知识探索”、“牛刀小试”、“中考试题”。在“牛刀小试”、“中考试题”这两部分的试题由易到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选择不同层次的题目,并且题目与答案均有超链接,学生可以自由点击。这样学生就能及时得到反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有成就感,同时也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在这种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不可重现性,让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去侧重解决自己的难点,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

五、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在教学设计中,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三维教学目标的设计。在三维教学目标中除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有重要的一项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虽然数学课程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但同时也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例如,在与学生学习七年级下册第6章《实数》时,课前将学生分成3—5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上网查找有关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相关历史史实,并将查到的资料整理后在班上交流。我也适当的补充一些有关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轶事或趣闻。在学生正式进入二次根式,有理数、无理数的学习前就对古代毕达哥拉斯、笛卡儿等数学家及《几何学》等著作均有了解。在整个新课学习前的准备活动中,学生对古代伟大的数学家肃然起敬,从而对数学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又如在八年级下册的《频数分布》这一节中,对“空气质量情况调查统计表”的学习中,我先由学生上网查找国家环保局公布的《空气质量级别表》,然后将所给的数据归到各个等级。同时还将合肥市的污染情况利用网络查询数据,算出空气质量的分布情况。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提高了环保意识,培养了良好的道德情操。

六、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讲授法是教育历史上最悠久,应用最普遍的方法。在我们以前的授课时,运用最多的就是讲授法。讲授法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但这种方式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变成了注入式或填鸭式。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学习是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数学世界里,主动进行分析、吸收的过程。这表明了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双主教学模式”是目前一种较为科学的教学方式。这种模式因为有了信息技术的加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好地体现。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24章《相似形》中,要求学生判断哪些图形形状相同大小不同,从而引出相似图形的概念。我先利用Powerpoint软件展示出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五角星等图案由学生辨认进而得出定义。在课堂教学中,这些鲜艳、明亮的图片对学生的视觉冲击力很大,他们的积极性都很高。相似形的定义给出后,学生自己利用几何画板或者word软件画出不同的图形。同学之间相互提问,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如讲到统计图的知识时,我让学生利用Excel软件对图表以及不同的图如柱形图,折线图之间进行转化。在教学中,我尊重学生的想法,创新的观点,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展现自我的机会。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当然,我们在利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时,应讲究科学有效地使用。虽然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能够扩大师生的信息量、题量,但也要注意有所取舍。在课堂教学上始终不能忘记教师的主导地位,否则任由学生发挥其主体性,那也只是放任自流很难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新课标下,我们教育者只有不断地学习、思考、创新,用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我相信,数学教育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教学系统设计》 谢幼如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P118页

2、《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 李克东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9月 P344----P347页

3、初中数学教科书 江苏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对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探索

对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探索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作为当前教学改革的一条有效途径,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以及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协作的内在感染力,是传统教学方式所无法相比的。运用得当可以使教学如虎添翼、锦上添花,使用不当也会事与愿违。本文就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展开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特征

1.课程资源拓展

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教学材料已不局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文字和图形,出现了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网上教学节目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随着信息资源的不断增长,用于教育和学习的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课堂内使用的教科书和教学辅导书,课外课程资源丰富多彩,如书店和图书馆里的各种图书、博物馆和科技馆中的展品、科研机构的科研报告、各种媒体的新闻与社会信息等。

2.教学方式丰富

从学习方式上看,信息技术打破了班级授课制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通过资料检索、调查、实验、讨论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得知识。从教学组织上看,信息技术强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改变单一的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个别辅导、开放式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

3.教学时空开放

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超文本链接来提供信息服务,将全球的信息资源链接为一个开放式的、巨大的多媒体信息库。超文本的基本特征是非线性,按照多线索多层次交叉编辑,被麻省理工学院尼葛洛庞帝教授形象地称为“没有页码的书”。借助于超文本技术,只要一个小小的鼠标,就可进入网络漫游,不知不觉中就从一个站点到达另一个站点,从一个国家“到达”另一个国家。这样,学生就可以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知识,打破了师生必须在同一个教室空间里面对面才能进行教学的状况。

二、影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效性的误区

1.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替代传统教学手段

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其独特的优点:能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有机地组合起来获取信息,以进一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人与机器的互动,使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等。一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抛掉了传统教学工具,完全借助信息技术来实现原本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很好实现的功能。如在物理、数学的教学过程中,用电脑显示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这样做不仅使学生不易接受,而且时间长了容易产生疲劳,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为用电脑代替黑板,屏幕的显示速度虽然比板书快得多,但是机械、呆板,无法体现教师生动形象的指导思路,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信息技术是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一节课需要用什么方法,借助何种手段创设情境,应根据学科、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特征选择决定。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可以设计游戏,创设游戏情境;拓展空间,创设开放情境;强化交流,创设合作情境。运用传统教学手段,可以通过教师巧设疑问,创设问题情境;提供生活材料,创设操作情境;巧用故事,创设故事情境;走进生活,创设生活情境。因此,对于那些借助语言表达、师生活动、展示实物、播放录像或磁带等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创设的教学情境,如果还要借助信息技术,就与寓言“郑人买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了。

3.教学软件制作技术水平越高,课堂教学效果就越好

考虑到教师的精力有限,社会上也有丰富的教学资源,近几年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都使用现成的教学素材或课件,然而一些教师还是热衷于自制课件,而且热衷于选择比较复杂的技术来制作,原因是很多现有的素材或课件都是用PowerPoint制作的,制作技术水平偏低。实际上,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软件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效果的改进,至于制作技术则是次要的,既使使用了Authorware或Flash这样相对比较有难度的工具软件,而软件内容如果只是书本搬家,其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对学科教师来说,在实现同等功能的前提下,哪种工具软件操作最方便、制作最简单、花费的时间最短,这种工具就应是最佳选择。

三、保障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有效性的对策

1.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个先决条件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师必须改变旧有的学科观念,将学科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课程之中。教师必须改变原有教学观,教学方式应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教师必须改变原有的教材观。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当前的教材内容不可避免地要不断丰富和更新。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废掉各模块间的阡陌,根据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设置相关的课题内容,并且按照课题难度的大小安排学习顺序和课时。

现代教育技术强调的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如果我们只关注学习资源,不关注学习过程,只关注学习资源中的设备和设施,不关注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不能健康地发展。

2.要正确处理“硬件”和“软件”的关系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正确处理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中的重大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硬件建设水平只是一个投入问题,而软件水平的提高比硬件投入要复杂得多。只有大量的、科学的、有效的软件产生出来,才能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如果软件跟不上,就必然影响到硬件效用的发挥。所以,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育教学研究实践中,要真正把软件的水平提高上去,从而提高硬件的利用效率。硬件建设要量力而行,但软件建设要高标准、严要求。

3.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关键是教师培训

培训教师是在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教师培训的内容上,既要重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方向、学习方式的革新与课堂教学改革、网络课程资源的搜索和筛选及集成、多元智能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师教学行为的分析等,又要重视对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在培训方法方面,可采取开办专家专题讲座、各科教师相互观摩“、一对一”手把手地制作课件等方式。在培训中,既要重视理论素养的培养、教学理念的转变,又要重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 庄木齐.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甘肃教育,2010,(10).[2] 孙成.走出高中班主任工作误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9,(08).[3] 王忠元.高职院校管理专业信息技术教学改革[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9,(03).[4] 谢幼如,尹睿.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促进学校精品课程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10,(02).

第三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

浅谈小学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之我见

思茅一小

罗 芳

数学是一种文化,数学语言是这种文化的外在表现,数学思维是这种文化的内在蕴藏,而数学语言又是数学思维的外壳。所以,数学课中对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是极其重要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与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可以说小学生学习数学在很大过程度上是学习和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语言表达。前苏联数学家斯托利亚尔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小学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但在每一个环节都要重视对学生说的培养,而且不同课型其说的培养侧重点也不同。那么,如何在不同的课型中对小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呢?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概念教学——重在说出本质

在概念教学中进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是由直观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桥梁。各种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等都是通过数学语言来表述的。因此,概念教学必须重视说出本质,让学生不但能说出定义、定理、公式、法则和性质的具体内容,更要说出概念关键词句。还要求学生能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概念,而对于近似概念,则让学生说出他们的共同点与内在联系,还要说出这类概念的混淆之处。例如在《倒数》的教学中可以这样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师:请同学们写出乘积是1的一步计算的式子。看谁写得与众不同,又写得多。

生:2/5乘5/2,2/3乘3/2„„ 生:1乘1,1/3乘3„„ 生:10乘0.1,100乘0.01„„ 生:2.5乘0.4,0.125乘8„„ 师: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生:我认为这些算式共同的特点是他们两个数的乘积都是1。生:我觉得这些数如果写成分数形式的话,他们的分子分母刚好调换位置。

生:那0.01和100怎么调换位置了?

生:当然可以,我们可以把0.01看成1/100,而100就是100/1,所以他们的分子分母也是调换位置的。2.5就是5/2,0.4就是2/5,所以他们也是分子分母调换位置的。揭示倒数的概念后,又有学生这样问道:

生:老师我想问一下,0的倒数是不是0?

生:当然不是。因为0/2不能倒写成2/0,因为分母不能为0。生:因为0乘不是0的数都得0,不可能是1,所以0没有倒数。„„„„

课中孩子们敢说敢言敢辩,真正体现了师生的民主,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价值。学生之间的辩说,代替了教师的许多课堂语言。

(二)计算教学——重在说出算理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加强算理教学,重视说的过程,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又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说的培养,让学生说算理、并要介绍自己的多种算法。同时对于计算中的错误,要让学生说出错误的原因,以及你的看法。同时,使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能力也得到同步发展。

计算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法则。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真正理解与否,要看他能否清楚地表达出来。不论是算理还是法则,只有说出来,老师才能受到反馈信息,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口述算理和法则也是学生深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

我在教学较复杂的简易方程1.6x-2.7=5.3时,不仅要使学生求出正确的解,还要说:(1)把1.6x看作被减数,要求被减数就要用差加减数,即1.6x=5.3+2.7,1.6x=8;(2)把x看作一个因数,要求一个因数必须用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即x=8÷1.6,x=5。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清晰而又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说话的能力也会不断加强。

(三)应用题教学——重在说出思路 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便于分析数量关系,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学习应用题时,有些学生会解题,却不能说出个所以然,即不能用语言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这就要从语言训练入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一次,我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目:玩具厂要生产5000套玩具,原计划50天完成,实际每天做的是原计划的2倍,实际多少天完成任务? 50÷2=25(天)这种解法引起了全班同学的关注,也引起了我这位老师的注意,我布置了一个反思讨论的作业:50÷2=25(天)这种解法真的可以吗?如果可以,为什么可以这样做?其他类似的题目是否也适用?你能再编几道吗?

生1:昨晚我爸爸给我出了3道类似的题目,用这种方法求出来的答案都是正确的,我觉得一定有它的道理,经过爸爸的提示,我明白了实际每天做的是原计划的2倍,也就是增加一倍,那么原来50天完成任务,现在只要25天就可以完成任务了。

生2:其实可以这样理解,原来2天做的套数,现在1天就可以完成了,原来50天完成,现在时间就缩短了一半,只要50天的一半就可以了。

生3:我自己编了2道题,把实际每天做的是原计划的2倍,分别改成(1)实际每天做的是原计划的5倍。(2)实际每天做的是原计划的一半。用50÷5=10(天)、50÷0.5=100(天)算出来的答案与一般的方法算出来的完全相同,通过计算我知道了:因为实际每天做的套数是原计划的2倍,反过来原计划的天数就是实际天数的2倍。所以可以用50÷2=25(天)来解决。

生4:老师,现在我也明白了,每天做的套数多了,用的天数就少了,只要用原计划的天数÷倍数就可以了。

这时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说:“刚才听了这么多同学的意见,我总算明白了,当实际每天做的套数扩大几倍,实际的天数反而要缩小几倍。如果实际每天做的套数缩小几倍,那么实际的天数反而扩大几倍。没等他说完,又有一个同学接着说,“我认为只有在总套数不变的情况下才可以用这种方法解答。”在这位同学的提醒下,同学们也明白了,当总套数不变时,实际每天生产的套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实际的天数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

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机会、创造机会让学生表达和反思,通过自我反思的表达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化、条理化,具有创新性和深刻性。使他们在考虑问题时起点高,思路广,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有一个质的飞跃,对后继有效学习奠定基础。

总之,学数学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数学语言恰恰使这一过程得到实现和表达。可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通过语言来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表达。如:说定义、定律、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等,从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锻炼和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目的。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新课标还强调教师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八年级学生由于缺乏上网的正确引导,导致迷恋网络游戏影响学习的现象较为普遍。所以教师利用课堂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责无旁贷。我认为数学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所以我在教学中本着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的观点,设计了一节由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一次函数》中《课题学习》和《数学活动》整合课,也是信息技术学科与数学学科的整合课――《选择方案》。

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高峰,身体与心理发育不同步,所以内心有强烈的矛盾冲突,外在体现为学习兴趣降低,注意力容易分散,但对网络感兴趣。八年级学生受理解力局限,对函数一直有抵触心理,认为学习起来很困难,特别是画函数图象后进行方案选择,认为远远不如用方程和不等式解决简单。所以利用《几何画板》解决学生认为的画图像困难、误差大的麻烦后,让学生感受函数图象的强大功能,使学生正确认识函数模型在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是提高学生学好函数的必要途径。

为解决以上问题,我这样上了一节课:

用幻灯片播放班里一名同学的笑脸,让学生想象考入理想大学后要做哪些准备?思考问题:“如果要到外地(例如北京)上大学,就必须买张当地手机卡,能在家提前做准备,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手机卡吗?”

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解决办法,(采用小组竞争制,回答正确一次加一分)最后达成共识,可以上网搜索网上移动营业厅,查阅相关信息,老师当即上网查询展示。首先在百度上搜索“北京移动网上营业厅”,进入页面后,在站内搜索“资费沟通”,根据提供的网址进入“资费导购系统”,点击资费详解,就看到移动通讯的各种品牌,逐个打开,各种话费套餐就展现在学生面前,看到各种品牌下的各种话费套餐的不同优惠方案,着实让人眼花缭乱,感觉无从下手。

“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手机卡?”就摆在了师生面前。(出示课题:选择方案)小组讨论,形成决议,首先大致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几种手机卡,然后进行比较,从最简单的比较做起,先初步从中选出两种收费方式,进行比较。

学生独立解决,小组内交流解法,派代表发言,汇总后展示出方法一:用方程不等式解决,方法二:用函数图像解决。

统计两种解法的人数,请学生说说选择方法一或者方法二的理由。大多数学生认为方法一简单。在学生普遍认为方法二(画图像)太慢后,老师提出新问题:“如果选出了三种手机付费方式,该怎样进行比较呢?”紧接着用幻灯片出示新问题。

学生讨论后发现如果用方法一解决,就要进行三次解方程和不等式,比较麻烦,如果用方法二就要简单一些了。接下来,不用老师提醒,学生就积极投入到列函数解析式的问题中,这个问题属于分段函数,对八年级学生而言比较困难,但是在大家积极的讨论中,难点很容易就被攻克了,在小组合作中正确列出了函数解析式。

接下来面临的是“怎样解决画函数图像慢的问题呢?”老师导出《几何画板》软件,进行一步步的绘图操作,然后引导学生从图象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学生之间交流收获,智慧共享。

作业分类布置便于课外拓展:1.书面作业:独立解决《课题学习》问题1。2.实践作业:(1)帮助父母选择最合算的手机卡。(2)收集身边的选择方案问题,尝试解决。

在这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几何画板软件与幻灯片软件交互使用,圆满的完成了教学目标。要解决的问题与已得出的结论在幻灯片上显示,直观且有动画。几何画板解决PPT无法实现的功能,就是快速绘出函数图象。同学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被几何画板强大的绘图功能所吸引,注意力高度集中,动口、动脑、动手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同学们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不断的在发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愉悦的心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不断的产生飞跃。同学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实现了引导学生正确使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探究学习的初衷,同时也达到了改变学生对函数知难而退的心理。

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几点优势。

一、信息技术能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指在数学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呈现采用特定的方法,以达到以下两个目标:①激发学生主动地联想、想象,积极地思维,以获得某种与新学内容有关的形象或思维成果;②使学生产生某种情感的体验。达到这两个目标的目的是激活学生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激发起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从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

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繁为简,让学生真实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

美国国家教育委员会的皮亚杰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实在说来,没有一个人能教数学,好的老师不是在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数学”,“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才能真正学好数学。”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繁复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信息技术具有无以伦比的优势,可以使几何概念真正“活”起来。

三、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以进一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领悟知识,并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川国藏更认为,学习数学知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比学习知识本身更为重要。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来源于对周围的事物的理解和对知识的观察和分析。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很难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更毋论拥有领悟和掌握知识的时间,使他们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信息技术就能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想象空间和相对宽裕的学习时间。

四、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提供丰富的课堂资源,扩大师生的信息量,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是教学改革的手段和方法。如今,计算机网络教学实现了资源共享,多媒体教育教学资源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海量素材,例如数学家的故事,丰富的图形,数学与艺术的的结合等等,这在以前的传统教学中都是无法实现和不可想象的。同时在网络上孩子们可以自由地耕耘、涉猎,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掌握许多终身受益的方法。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真切的感受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优化课堂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的最佳途径。在教学观念、教学模式不断发展推进的今天,作为教师,应该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努力探求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注入新的活力,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第五篇: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呢?

一、创设有效情境,体验数学“生活”之味

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主要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不能一味追求华丽的画面、动听的音乐、漂亮的动画。而应更多的利用新教材本身,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一)用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如:教学二年级上册《我们赢了》。铃声过后,教室里还是热闹非凡,我也不作声,悄悄的走近电脑,当“中国申奥成功”的录象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时,教室里“刷”的安静下来,孩子们个个摒着呼吸,认真观看。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申办奥运会的国家是“中国”,这一声音在班级里传开时,全班的孩子都沸腾了。这时,我趁势抛出一个问题:北京申奥成功的具体时间是几时几分?(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时08分)将这个令千百万人民永生难忘的时刻与时、分的认识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接着,我又播放了许多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中国明星夺冠的精彩画面,每出现一个画面,孩子们都非常兴奋的直呼明星的名字,随着孩子们的惊呼,教师适时出示“中国选手刘翔于希腊时间8月27日几时几分夺得金牌?”这类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钟面,初步接触几时几分。把本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切身体验融合在一起,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爱国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使学习成为他们迫切的需要。

(二)把生活情境贯穿全课

如:在教学一年级《分类》时,我首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已准备的自己最喜爱的东西(同学们带来了布娃娃、机器人、苹果、小汽车、奥特曼、梨子„„等许多自己喜欢的物体。)教师提问:“同学们都带来了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应该怎样分类摆放呢?”这时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生1: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起。生2:摆整齐。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好吃的放在一起。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导入课题,探求新知。然后通过小组合作把学生带来的东西进行分类,并说明分类理由,总结分类的方法。各小组操作完后,小组代表汇报结果,生1:我们组整理玩具有:汽车、火车、手枪„„生2:我们组整理图片有:奥特曼、机器人、哪吒„„生3:我们组整理水果有:苹果、梨子、香蕉„„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东西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验,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理解掌握了分类的思想方法,获取了学习数学的经验,成为数学学习活动中的探索者、发现者、创造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教学内容大多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适合小学生接受的原型,因此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运用有效教法,感受数学“抽象”之趣

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教师要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有更充裕的时间去参加一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学时,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去吸引学生,用多种教学方法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喜爱数学,愿意学习数学。

(一)拨一拨,为学生释疑解惑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当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有时候就像是及时雨,能令孩子茅塞顿开。

如:教学北师大二年级上册《东南西北》。孩子们对“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的知识不难理解,可是当出现:面向西时,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面向北时,后面是()、左面是()、右面是()„„这类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陷入了困境,几乎没有孩子能很迅速的回答出正确答案。教学时,我通过美术课,让学生制作简易的方向盘,并在数学课上教学生如何使用方向盘:当面向西时,把脸面对方向盘,并把西朝上,就能很容易判断出后面是东、左面是南、右面是北„„。学会了这个方法,只要方向盘在手,孩子们就能很快的判断出各个方向。这样经过反复的练习,熟练以后就能不用方向盘了。

再如:教学《我们赢了》。对于一些特殊的时刻大部分学生都不能准确的读出,如:9时50分、10时55分„„。教学时,我提醒学生利用手中的直尺来解决这个难点:把直尺对准时针,如果没有超过10,就是9时,如果超过10却又没有到11,就是10时„„。这样就很少读错了。教学《作息时间表》时,孩子们对“经过时间” 的计算也产生了极大的困惑,尤其是一些需要退位思考的计算,如:课间操8:45—9:05,用了()分。像这样的计算如果有钟面还好,大部分孩子都能用“数钟面上大格”的方法来计算出经过的时间,可是如果没有钟面,怎么办呢?教学时,我提示学生可以采用排竖式的方法来解决这类问题,同时强调进率是60,而不是10。另外,还可以用数“手指”的方法来解决,可以5分5分的数,也可以10分10分的数。学会这些方法,孩子们不仅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计算,错误率也降低了很多。

实践证明,教师的适时引导和适当点拨,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学习。

(二)做一做,抽象知识具体化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课堂教学要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动中,变抽象为具体,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实现有效学习。

如:教学《线的问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直线、线段和射线的特征。面对如此抽象的教学内容,我没有机械地让学生去记忆它们的定义及特征,而是引导学生去操作,去想象,去感受,去经历思维的过程:

师:“刚才我们画了一条3厘米的线段,如果我把这条线段一端固定,延长它的另一端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在本子上画画看。只要老师不说停就请同学们一直画下去。”

一段时间后学生议论纷纷:

生1:“老师我的本子不够长了。”

生2“如果这样延长下去,再大的纸也画不开。”

师:“在纸上不能画了,我们可以在大脑中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如果一直画下去,这是一条什么样的线?”

此时孩子们进入了一个无限想象的空间,我也在和学生一起想象,没人发出一丝声响,生怕打断了自己的思维。一段时间的安静之后,有的孩子悄悄地睁开眼,有的同桌二人在小声议论,有的慢慢地举起了手:

生1:老师它是一条很长很长的线,画不完的。

生2:它无边无际。

生3:不,它有一个端点另一个端点找不到。

师:你能确定这条有多长吗?

生4:它画不完就没有长短。

师小结:像这样的一条只有一个端点,而另一端可以无限延长的线就是射线。我想此时孩子们已牢牢地记住了什么样的线是射线。更重要的是他们得到了成功的体验。我想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会变得更加自主、自尊、自信和自豪。

(三)玩一玩,在玩中获取知识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的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能在“玩”中也学到数学知识。

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我先让学生模拟乌鸦喝水的实验,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学生把石子放入水中又拿出,拿出之后又放入,在意犹未尽的玩兴中,学生们说“石子占据水的空间,大的石子占据的空间大,小的石子占据的空间小”。紧接着我又问到:“只有石子占据空间吗?你能不能举出一些其它例子?”学生马上联系到生活中,说:电视机占有一定的空间,水占有一定的空间,书占有一定的空间„„,在学生意识到任何物体都占有一定的空间后,我马上指出,这就是它们的体积,你能说说什么是物体的体积吗?体积的概念就这样从学生的口中说了出来。这一模拟乌鸦喝水实验的过程看似没有什么意义,但学生正是在这“玩”的过程中体验到了什么叫做体积。

三、引导有效探索,享受数学“成功”之乐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 自主探索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感受与理解来获取知识。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营造广阔的空间,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索,让每个学生都愿探索、能探索、会探索,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意识和创新精神。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让学生对近十二年的年历通过看一看、比一比、说一说、想一想等方法进行自主探索,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在黑板上。当第一位小朋友写上“我发现一年有12个月”后,其他小朋友的激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再也按捺不住,纷纷走上讲台写出自己的发现。这时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黑板上出现了“我发现每年的1、3、5、7、8、10、12月都是31天”“我发现每年的4、6、9、11月都是30天”“我发现二月有的是28天,有的是29天”„„课堂顿时沸腾起来,进而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学书本上的知识后,再共同归纳出年、月、日的其他知识,然后教师只是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了年、月、日的相关知识,就完成了本课的板书。什么样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在学生心中自己发现的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什么样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在学生心目中自己完成的板书是最好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了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学生都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这对学生以后再进行自主探索是十分有利的。

总之,数学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之味;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从而感受数学“抽象”之趣;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享受数学“成功”之乐。

下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效性的探索 (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有效性的探索 (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珠街镇中心学校张仁德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工作与学习方式。 面对21世纪的挑......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模版)

    浅谈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 数学科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抽象思维要求高,尤其是涉及三维空间问题,动态过程问题、复杂计算问题等。传统教学手段由于以静态为主,很难在课堂上利用黑......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与实践[全文5篇]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与实践 【摘 要】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广大教师在实践中努力探索的课题。在目前的环境下,信息......

    文献综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范文大全]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的探索》文献综述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念是CAI(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自然演变和发展产物。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学......

    浅谈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精选5篇)

    浅谈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 一、教师要准确把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五条基本理念,即: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改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特别强调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只有“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张付林 内容摘要: 新课程理念中提出要改变“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观念,特别强调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只有“备”学生,才能......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 东山区第一初级中学 林耿喜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