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环节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解读

时间:2019-05-13 00:33: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五环节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解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五环节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解读》。

第一篇:五环节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解读

小组合作在初中思品课中 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苏村一中马喜学

我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之发生根本性的转变,教师必须针对学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为目的,采取多项措施,并灵活、交互使用,收到良好的效果。

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本次课程改革六项具体目标之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以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前提的。因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因此,教师必须针对学情,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等为目的,采取多项措施,并灵活、交互使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将学习兴趣的培养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习惯的形成。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内在需要和动力。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自然就会产生“我要学”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是教师要给学生带来人格、知识的魅力,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精彩的导入、恰如其分的名言、典例的佐证等都能收到料好的效果;二是要通过教学改革,增强学科的感染力,使学生产生

学而有趣、学而有用、学而有意的感知力量。如:设计“生活在线”教学环节,以解决学生交往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学习交往艺术、以反映学生各自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承担责任的情况,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等都能使学生深刻感知到学习本门知识的实用性、现实性;三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逐步培养和实现。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是学生进行一切学习活动比之学习兴趣更为高层次的学习内在动力。培养责任意识,主要的渠道是思品课教学过程。其次,以学生身边正反素

材为例启示学生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主动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首要特征。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责任意识结合起来并落到实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定会有一个跨越式的转变和提高。

二、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培养学生的学习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也是成长中的学生心理发展的显著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其表现为“我能学”。科学的教育方式必须是在尊重人的心理发展特征的基础上才能称之为科学。把学生当作纯粹的被教育者或“容器”,明显违背了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所以,我们只有尊重了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的独立性愿望,才能让其有意识、有目的地表现;才能彻底改变传统的高压、低估、漠视学生的教育观弊端。发挥学生的独立性,一要给予鼓励,使学生不断地产生成就感,使之形成自主的行为习惯。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展示——课堂交流“环节后,及时给与评价和鼓励,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要创设机会与条件,让学生感到“可以学”、“我能学”的意识。如:学生讨论教师出示的或课本中 的材料后附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予以“友情提示”——阅读课本的相关范围;进行社会调查、辩论会前予以适当的辅导等;三要给予帮扶和矫正,使之健康发展,防止出现偏差。如在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时,要防止学生列举的事例起到负面效应,教师要恰如其分地“为我所用”。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个性差异是人的本质特征。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我们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一刀切”,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让不同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等得到最佳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独特的学习方式,一要帮助学生总结认识和了解自己,寻找“切入点”和“入口”,趋优避劣。如:学生学习过程中,有的善于独立思考问题、有的善于在讨论中内化知识;有的擅长默读,有的喜欢朗读。所以,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尽量给与自由的空间,不可盲目的“一刀切”;二要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不能“一口吃个大胖子”,防止“恨铁不成钢”,步入极端;三要针对目标,分层要求;四要注意评价及其评价的导向作用。

四、突出教育教学的活动性过程,培养学生的体验性学习方式。

体验性是新的课标“三维”目标之一,也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传统的教学过程以及受到考试出绩的需要,人们往往注重了学生知识的积累过程,而忽视了学生身心和人格的品质的健全与发展过程。充分体现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特点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性学习。体验的获得的主要途径是:“感知—

内化”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的体验性主要是要创设场景和条件使学生在参与的活动中进行感知,从而内化为体验。现有的北师大版思品课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活动性、实践性、探究性、可读性较强。将思品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及其各课时的教学过程设计为自主学习、实践、探究、、考察、、调查、讨论、交流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以眼、耳、鼻、舌、身、脑直接参与和体验的平台,就能使学生在听、说、议、评、做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亲身感悟,获得理性的体验。

五、以开放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性学习方式。

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维、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的钥匙,所以现代学习特别强调问题性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开放的世界造就了人们开放的思想和意识。以开放的态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性学习,不仅是学习活动本身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任务。培养学生问题性学习方式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是教育者要针对学生实际善于发现问题、确定问题,使学生通过自学、实践、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求异思维、创造思维的能力。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设计自学题、为安排的社会调查设计调查的问题、学生讨论交流中点拨语的设计等;二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实践发现和生成问题,再让学生自主地再学习、再实践去探究、创造新的问题,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完成课标要求的“三维”目标。如:让学生提出预习活课堂自学中,自己认为应该明确的问题、新发现的问题、应该重点明确的问题、该联系的社会现象、需要联系自己生活实际的问题等,都是切实可行、有效的方法。

第二篇:初中思品课教学方式浅谈

初中思品课教学方式浅探

一直以来,思品课不受学生欢迎,上课气氛沉闷,学生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普遍厌学的现象突出,极大地影响了思品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如何改变老师教学很辛苦,学生学习很痛苦的现状,使学生愿意学,乐于知,这恐怕是所有思品教师思考探索的共性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方面的一些做法误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巧妙设置话题,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七课《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时,讲授第一个问题:“感受身边的变化”,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谈自己的家、家乡及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祖国近几年发生的巨大变化。通过讨论,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祖国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提高了他们积极参与学习的热情。

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学习生活相关的、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如,你的零花钱是如何花的?你是如何面对考试的?你会交友吗?当你购买了假冒伪劣商品时,你会怎么办?你跟父母的关系好吗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往往热情高涨,积极踊跃发言。在讨论这些问题时,老师再导出要学习、要掌握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知识。

二、根据教材内容设置情景剧,指导学生表演

通过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情景,用简单的生活情节再现课文知识点,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上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在讲八年级上册第七课《礼仪展风采》时,让学生表演小茅的行为及课本所讲的标准的坐、立、行姿势。通过正反例的对照、比较,看哪个种姿态美,强化学生对礼仪重要性的理解与认识。再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开放的胸怀》这一内容时,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小雪和Mary,通过生动的表演展现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认识到如何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使学生懂得,对不同文化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这种方式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挖掘和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还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在愉快的过程中学习到知道,培养能力。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多媒体介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因其直观新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也能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方便、快捷、高效地演示课件,节省了教师的授课时间,并且图文、音像、表格等资料制成课件演示,也使得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点直观而形象,从而提高了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时,先播放国庆60周年阅兵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强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然后又把反映中国发展变化、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中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的图片、表格、影像资料一一展现出来,让学生感悟、领会,认识到我们祖国的伟大、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再用多媒体展示反映我国买房难、读书难、出行难、看病难、就业难的图片资料,认识到我国与发达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而激发学生的忧国忧民意识,增强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责任感。整堂课气氛热烈,轻松愉快,效果也事半功倍。

四、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社会调查活动,使课本知识生活化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中去,用课本知识解释社会问题,让学生感到课本上的知识不再空洞,而是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三课《党的基本路线》一节内容时,我就组织学生对我镇改革开放30年前后的变化展开社会调查。同学们通过亲身调查实践,看到了家乡的巨大变化,明确了我们家乡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性与重要性,从而坚定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决心。

五、案例导入先声夺人教学法

利用学生好奇心强,渴望追求新知识的心理,精选与教学内容关联密切的案例导入新课,容易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讲解九年级第三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我就引入去年11月3日开始的海协会主席陈云林访台事件,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以陈云林访台为切入点,将有关台湾问题通过讨论等形式讲解得丰满而透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整堂课在欢快而热烈的气氛中将有关台湾问题的知识点与学生分享,不仅增强了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情感,而且加深了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

六、小组合作学习法

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各小组讨论完成,比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既快又好。这样的学习方式,既有助于培养学生互助合作、探究学习的好习惯,形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更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习创新潜能的开发。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第五课《灿烂的中华文化》时,开展一个“中华文化知多少”的小组竞赛,让学生列举方方面面文化事例,看哪个小组列得既多又全,分享中华文化特有的文化情趣、品出中华文化的第一个特点:博多精深。这样的学习方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轻松愉快,又能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也深受学生喜爱。

七、创设活动情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特点,爱玩好动,而游戏是青少年普遍喜欢的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可行性,筹划并组织相关的活动。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珍惜就起点》这一内容时,我开展一个“校园情况知多少”活动,采用比赛看谁了解知道的情况多的形式开展,并结合开展“认识你记住我”的活动,让同学互相熟悉,为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了基础。通过游戏,既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团结协作能力,又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其心理状态达到理想境界。

八、设置正反话题,组织学生开展辩论

辩论,能培养学生灵活应变能力,能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应用知识,旁征博引的能力。例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做诚信的人》这一课时,我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进行辩论,正方:实话实说;反方:实话不一定要实说。学生结合课本两则情景材料,引导他们把诚信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帮助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充分认识诚信的复杂性,让学生在辩论中展示自己的观点,在比较鉴别中辩识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澄清观点,在自主探究中提炼观点,从而完成课文知识目标。

总之,教无定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很多。日常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身边的各种教学资源,运用多种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积极提升课堂品位,使思品课鲜活、丰满、多姿多彩。我感到,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行之有效的。

第三篇:《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运用的研究》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运用的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法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灌输和道德行为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其必要性。通过探讨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以及要处理好的四对关系,利用视频展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语言描述情境、表演体会情境和问题深化情境发挥情境教学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其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运用 思考

本课题题目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运用的研究》。课题组通过对目前在校初中生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研究,了解初中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从而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本课题于2014年7月被县教研室批准为立项课题以来,经过一年的努力,在各级教育部门的精心指导下,我参加了县级的培训,最终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背景: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堂因过于追求理性化,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忽略了学生自由自觉的活动,也疏忽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结果带来了教学中重知识轻生活、重认知轻情感、重服从轻自主等倾向。我校是农村初中学校,在全县评比中整体不错,但思品学科名次偏后,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利于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法存在的弊端,促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让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的、自觉的活动。

二、研究目的:

几乎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教学情境中进行,离开了教学情境,也就难以高效地进行教学,我们选择“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情境创设与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的研究”这一课题,意在探究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加丰富多彩的组织教学,通过选择实施合适的教学情境等活动,寻求既有利于学生对学习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又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方法。最终使思想品德课堂变得更加新颖、宽松,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思想品德课堂主动展现自己的窗口和舞台。

三、课题界定: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激发学生情感的教学方法。“情指洋溢在境中的教学双方即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情境是教学双方的关系,情由境生,学生对道德情感的共鸣离不开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是指将情境教学法运用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具体教学中,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和社会现象创设情境,设置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以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政治道德情操和认知活动完美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

四、研究的理论依据及意义。

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大,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因此,思想品德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和生活体验,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丰富多样的、自主参与的活动,提升生活经验,完善知识结构,扩展知识技能,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创设情境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常用策略,情境教学犹如一缕清新的春风,给看似沉闷、说教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1、是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弊端的需要,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书本知识是教师上课的范围,是学生学习的内容,是教师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课堂气氛沉闷,不利于达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而情境教学法有利于克服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的弊端,其本质是通过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呈现积极化的状态。

2、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兴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力。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了合适的学习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感继而有强烈的学习动机,让每一位学生慢慢对《思想品德》 产生兴趣,提升学习欲望,慢慢爱上《思想品德》 这门学科。

3、是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的需要,初中阶段是学习的“黄金” 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也是科学世界观形成的初步时期。学生进入初中后,便同时进入了人生的青春期,随着生理的发育及心理的发展,错综交织的矛盾和激烈振荡的内心世界,使他们产生了诸多不同于以往的显著特征: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兴趣广泛、爱玩好动等等。运用情境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感性体验,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规律。

4、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需要,坚持“以学为本”真正摆正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如今的教学课堂上再不是教师机械地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逐渐转变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指导下自主地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以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作诱发物,经老师之情作导体,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教师组织、引发、释疑、激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思维活动进一步向事物的纵横延伸,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让学生主动地思考、探索,成为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知、发展能力、体现自我。

5、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需要,“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注重将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与行为实践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进而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实现学生知识内化,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和内容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等文献资料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更科学,并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上有所提高和突破。

2、行动研究法

结合课堂教学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对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课堂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3、访谈法

通过个别谈话了解学生在参与教师教学中暴露的诸多问题,加以详细的分析,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策略,并在备课时仔细斟酌这些问题,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

研究内容:

1.(1).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2)情境创设类型的探究。(3)情境创设的效果的研究。(4)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的研究。(5)师生合作意识的探究。

2.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在情境创设中的角色。(1)设计者(2)组织者(3)引导者(4)促进者

3.全面评价情境创设的效果,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1)课题准备阶段:

2014年7月----2015年10月;(2)课题实施阶段:

2014年11月----2015年4月;(3)课题总结阶段: 2015年5月---2015年6月。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实到实处,真正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我们认真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在不同的年级组调查当前思想品德教学中,对教师创设情境和学生参与能力培养的实施情况,并针对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制定出切合实际的试验计划和活动安排,以保证课题研究能顺利开展,且达到规范化、常态化。

2.组织全体成员广泛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定期进行交流,结合日常教学进行有关课题研究方面的专题讨论。如:《深挖教材资源,培养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的能力》等,经常围绕课题研究决一些教学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并在不同年级组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大力实施情境创设教学。

3.配合学校重大教研活动,从学生只在课堂学习知识突破到从社会各个领域获取新知,注重课堂延伸加强新课程与社会、科技、学生发展的联系,树立“从生活到思品,从思品到社会”的思想意识,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并形成良好习惯,注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发展了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七、课题研究的结论与不足

1.一年的课题研究,我了解了师生在思品课堂上的一些不足。⑴课堂上教师教学时时事材料运用的少。

⑵学生对情境材料的分析大多运用语文语言,而思品语言运用较少。语言表述抓不住重点,口语化严重。

2.同时探讨出了材料分析题的常见题型

文字型材料题。这是中考材料题的传统题型。较好的运用教学法后,中考中的大难题材料分析题也就迎刃而解。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

⑴教师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展示时事材料。

⑵师生在切入教材时要学会找出材料中的关键词,人物等,联系所学,找出与之相关的思品概念。

⑶规范学科语言,尽量使用思品术语来回答。

本课题研究的出发点是为了研究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的运用,调动学生学习思品的学习积极性。课题研究虽接近尾声,但问题的思考与实践仍在继续,教学研究还在继续,为了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和学生的能力,我将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

在实验的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的确遇到了一些问题: 1.教学任务紧,进行调查分析的时间不够充裕。课题组教师为此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反复琢磨精心设计,以期能使调查分析顺利进行。

2.部分学生对这次调查认识不清,态度不端正,出现了一些无效的问卷。

3、从问卷调查来看,学生在材料分析题解答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大部分学生对材料分析题的理解不够重视,答题技巧欠缺。

4、情境教学法在运用技巧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

八、参考文献

[1] 于水婧.浅谈问题情境教学法[J].素质教育论坛, 2010,(4): 102.[2] 吴少荣, 曾宪志.思想品德九年级全一册[M].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11:12, 25, 56.[3] 徐建云.情境教学法在政治课堂中的教学初探[J].科教纵横, 2009,(6): 11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2.[5] 江学文.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如何实施情境教学法[J].素质教育论坛, 2008,(6): 110.[6] 郝婷婷.运用情境教学法提高思想品德课的实效性[J].新西部, 2009,(6): 120, 122.[7] 吴少荣, 曾宪志.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9: 32, 42, 58.[8] 吴少荣, 曾宪志.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22、72.[9] 季华.论情境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中国科技博览, 2010,(6): 80.[10]

第四篇:浅谈初中思品课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浅谈在初中思品课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

教学是由教与学紧密结合而构成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是知识传授和学生认识同步发展的过程。它不仅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更要注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没有学生的亲自参与和体验,教学就很难达到新课程教学要求。在初中思品课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激发学生自主地、能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

一、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学过程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过程。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然而,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教学过程是从教师如何教、如何应付考试来设计的,是学生适应教师的教,适应考试的需要,而不是教师适应学生的学,配合学生的学。学生在课堂上充其量是“配角”,这还是就基础较好的学生而言,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他们只能算是“群众演员”。尤其在我们普通的农村中学,思想品德课堂几乎成为教师唱“独台戏”的舞台,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严重缺失,自主性、主动性受到压抑。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就教师而言,首先要解决教育观念问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一个知、情、意、信、行的过程。就学生而言,要明白发展主体是他自己,一个人的发展主要靠自己,别人是辅助而不能替代。教育学生懂得内因是根本,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在这样的思想观念指导下,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的教适合学生的学。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和帮助,而不是替代,还每个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让他们亲历学习的全过程,使他们能主动、积极地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去行动,去实际操作,创造性地进行学习,让思品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唱“主角”的“舞台”。

二、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学习是一种多边活动,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他们的发展需求和发展潜力也是有差异的。要使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就必须正确对待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1、设立有层次、有差异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习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和客观标准。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的差异,制定出相应的学习目标,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快乐。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更上一层楼;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要求达到合格要求,重在基础。

2、实施有效的学法指导。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学习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形成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不同的组织形式,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指导。

3、设置多层次作业与练习。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立多层次作业和练习,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教师则及时地向学生反馈作业的情况。

4、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实施不同的评价策略。对学困生着重肯定其闪光点,给予热情鼓励,使其增强信心;对胆小者,则帮助其克服怯弱害羞的心理,使其鼓起勇气;对优生则着重提出其薄弱点和不足之处,促使其快马加鞭。

三、保障学生的参与机会

教学过程要使学生真正成为主体,就必须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对学习的注意和需求,为学生安排必要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提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调动多种感官的机会,促进他们全方位参与,提高参与质量。

1、留足时间让学生参与。

首先,要为学生留足思考时间。只有通过一连串思维活动,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才会更深刻、更全面。教师要善于捕捉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新知识的关键点、疑难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创设学生的认识冲突,使其产生求知需要,专心思考。同时给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和途径,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时间。当学生出现认知错误时,适当进行补充,帮助暴露问题,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其次,要留给学生阅读的时间。现有思品教材是学习知识的主要依据,可读性较强,并把学生当作第一读者,按照学习者的心理规律来组织材料,注重提出问题、突出重点、点明思路、引导思考、活跃思维。因而在教学中要留有一定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并在方法上给予指导,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研究探索、自求解决的良好学习习惯。

2、提供机会调动学生参与。

首先,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开口说话。语言不仅是课堂中师生知识信息交流的工具,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同学互相评价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提供给学生说话的机会,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同时传授说的方法、艺术,以培养说的习惯、能力。通过有条理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说解题思路,说对知识的理解,说学习感受等,使学生把语言训练与思维发展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教师也可从不同层次学生的说话中反馈、了解情况,以及时调整教学过程。

其次,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实践。人的思维在很多情况下必须依靠动手实践。手脑并用更有利于人的不同机能充分应用,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思想品德课更需要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生活中去实践,去调查研究,去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让学生参与教学的总结与评价。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的总结与评价不再是教师的专利,学生也应当与教师共同进行这项活动,这样可以使学生对教学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回顾,提高总结与评价的质量。当学生对所学内容、学法、重难点及自己的掌握程度等进行总结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自己、评价同学、评价教师等,可以吸取他人之长,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和学习行为,促进思维的发展,提高参与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从而主动地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得到全面提高,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地发展。

第五篇: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高桥中学

徐盛国

摘 要: 教学面向学生,转变阅读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想问”的基础上“敢问”,在“敢问”的基础上“会问”,切实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使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真正能从“学会”变成“会学”。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 学生; 提出问题 ; 转变 ; 学习方式 ;

前言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但现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师生仍无法站在一个平等交流交往的平台上。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教师教学任何一篇课文大都是从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到写作特点的固定教学模式。学生课堂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学习上也就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学生不愿去开动脑筋,提问质疑的良好学习方式。阅读教学中只有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才能使学生从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转变成发现式的学习方式。笔者就这一问题作如下阐述。

一.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包办,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多给学生独立阅读的空间,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多让学生体验成功,学生在体验中让想问。

王充《论衡实知》认为:“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他认识到问问题的重要性,认为学习不提问就不可能解决疑难问题,也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可见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产生疑问尤为重要,做到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有想要问的问题,是保证学生真正学好语文的一把钥匙。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想问,就必须消除学生内心恐惧,保护好

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千方百计为学生排忧解困,让学生体验成功。学校一次语文教研公开课让我受益匪浅,一位教师执教朱自清《背影》望父买橘的片段时根据课文的“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提出:为什么觉得心里轻松?问题抛出不到五分钟一共叫了八位同学,老师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换人”。这种“替”形同变相体罚,挫败感严重损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这八位同学的自卑直接影响了班上的其他同学,老师很尴尬地拿起参考书念了一句:“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父亲越是尽到自己的责任,心里就越感到踏实满足。”所以觉得心里轻松。老师这种急于代替学生阅读的教学方式。其实就是关上所有学生想通过探究获得情感体验的大门。课后思考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教师把这个问题进行分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去产生问题,或转换角度,另辟蹊径让学生在思考中去产生问题。效果又会怎么样呢?《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中的案例“老师是一只青蛙”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明白什么,学会什么?《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指出:“发现性学习强调过程,强调探索过程中学生的成功或失败甚至是一无所获,都是学生成长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能力发展的需要”。多给学生阅读的空间、多给学生体验阅读的过程、多给学生表达的机会、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意识。让学生在阅读中体现自身阅读的价值。

二.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有问必问,有问敢问的习惯。

哲人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 教师就要用欣赏的眼光去关爱学生。学生一定会爱上语文课,有了闪光点,我们要不吝啬说出你真行你比老师想得更仔细„„对于他们来说,一句平平常常赞扬的话语,一个和蔼鼓励的眼神,一点实实在在欣赏的微笑都会让他们得到惊喜,让他们品尝得到成功的滋味,学生就会重新认识自己。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做到尊重学生、欣赏学生,学生对自己就会充满信心,一个对自己充满信心的人,就会有

激情。如我教学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甜甜的泥土》时,我鼓励学生预习时记下自己不明白(问题)的和自己收获的。第二天专门用一节课让学生把自己读的问题和收获进行交流,前面有几个语文优秀的学生谈了自己读后对母爱的重新认识,对离异家庭中孩子的同情和呼吁。最后有一个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文说“那泥土,甜丝丝的”的问题时,班上有很多同学回过头去用异样的目光看着这位同学,因为这句话前面有两个自然段作者交代了王小亮把舍不得吃的糖埋在地下,不想,地温回升,糖化了,渗入大地。还因为提问的这个同学平常在班上不是很听话,语文课也不是很认真。此时这位同学在同学们异样目光的注视中,低下了头,好像在接受同学们的嘲讽和老师的审判。我马上说:同学们,他提出问题说明他读得很认真。我接着问,你是怎么想的?这个同学还是没有抬起头,我建议全班同学为他能提出问题鼓掌。这位同学终于抬起头说:“老师,我学《七颗钻石》时,对课文最后的句子‘而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熊星座。’就没有弄明白”。我看到他那渴求搞清楚问题的眼神,我马上建议全班同学再次为他不懂就问鼓掌。这位同学又说:“老师,我想那泥土,甜丝丝的不一定全是指泥土是甜的。”我问这句话到底蕴含着什么呢?全班一阵短暂的沉默,一部分同学被我这一问似乎带回到课文中,有的同学开始猜测,最后提问的那个同学首先发言:“王晓亮虽然现在不快乐,但他看到糖,就如同得到妈妈的爱。所以他笑了。通过大家的讨论和探究,随着同学们对课文理解的不断深入,真正悟出了作者的用意。提问的这个同学得到了成功的幸福。他得到了别人的肯定。从那以后这位同学上课就喜欢提问题了。很多同学读课文比以前更仔细了。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已越来越多了。《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明确指出:“长期以来,我国的“接受教育”严重抑制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并随着“接受教育”时间的延长学生问题意识越来越弱。”可见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把目标定在学生的问题上,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阅读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欣赏学生,让学生敢问。更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学生也就能自觉担起学习的责任,学生的学习才谈得上真正的自主。

三.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好问的示范 让学生在阅读中会问,在老师问中继续发问,在老师问前自己去问。

学生已经敢于提问了,但是怎样提问题,提什么样的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呢?因此,要想学生会问,不仅要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必要时也要做好提“问题”的示范。我们语文教师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如果示范得法,长期训练,学生所提的问题自然不会表面化,肤浅化。因此,老师要想提高学生问的质量,要蹲下来看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作示范。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提问就要讲究问题的“目的性”、“总体性”、“思考性”“启发性”、“针对性”、“逻辑性”。所以教师示范时应注意:设问要问在理解课文的关键处;问在理解课文的当问处;问在学生需要处。如我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下册《三颗枸杞豆》时我让学生带着:“是三颗什么样的枸杞豆”去读,因为这个问题牵动全文,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能强化学生阅读的创造。有很多学生概括出是“ 富有教育意义的三颗枸杞豆。”“有深刻涵义的三颗枸杞豆”。“征服我的三颗枸杞豆”。“催我奋进的三颗枸杞豆。”课堂中老师再继续抛出富有什么教育意义?有什么深刻涵义?为什么征服我?的问题。进而使学生明白要读懂课文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果我们语文教师长期培养学生会问为什么,学生学习的方式会根本改变。《学习方法指导丛书——语文阅读与课文学习方法》指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自读法极其有用,学生不可能一辈子跟在老师后面听课、读书。因此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自读法的能力,对今后学生独立阅读十分有用。”

四.切实转变语文阅读教学观念、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教学和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赖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

氛。”语文阅读教学最忌古板保守。追求统一的标准答案,如果学生提出出乎老师意料的新见解,教师应平等的与学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只要言之有理,能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有一点闪光,教师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如:教学一篇课文要求学生预习时提出自己最想提的问题。课堂上把他们提出的问题拿来师生一起共同探讨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一种认真阅读的好习惯。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竞争意识。《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其实这样的环境就掌握在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手中,如果我们的阅读教学只是老师代替学生的阅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也只能机械、呆板、死记硬背完成学业。如果我们把阅读教学的课堂确定为互动式、探讨式、交流式、那就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同时也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学生就会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语文教师能将学生能力的培养溶入到这种轻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情感氛围中,语文教学则必将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沃土。如果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中的普通一员,与他们平等对话、耐心交流,共同研究探讨,就一定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建立起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师生合作,强调学法,重视研究如何学,让学生有更多学习机会,更多思考空间,更多发表独立见解的余地,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学习方式就可能转变。

结语: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语文教师的阅读教学授学生鱼还是授学生以渔,教师起决定作用。如果我们还是注重传授了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被我们锁定在给什么,要什么,给多少,要多少。那就是授学生鱼,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追求“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境界。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又带着问题去阅读的习惯。并能敢问、会问。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

方法获得过程的体验。这是授学生以渔。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适应学生将来的需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晓梅 张英宏《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2]周小山《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3]李敏《课堂有效提问方法》中国人事出版社 [4]余清臣《研究性学习》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11月

[5]冯克诚 刘以林《《学习方法指导丛书——语文阅读与课文学习方法》国际文化出版社

下载五环节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解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五环节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解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思品课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及解决策略

    初中思品课学生学习倦怠现象及解决策略 浙江省奉化市城北中学竺云庆邮编315504摘要: 学生认为初中思想品德课内容抽象,理论性强,枯燥无味,教师往往急于完成教学任务,容易落入......

    “五环节”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五环节”教学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日常教学实践,本文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五环节”教学法,尝试了以“情境导入――提出问题,任务驱动――自主探究,组内质疑―......

    五环节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体会

    五环节教学法在音乐教学中的体会 临颍县大郭乡第一初级中学 吴要锋 音乐课是一门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学科,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一线的音乐老......

    五环节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最终定稿)

    五环节教学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实践 高中部 王吉军 教学模式的探讨是当今教学改革的研究方向之一。其中不乏成功的经验,“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自主学习法教学模式”、“引......

    情景教学法在思品课中的运用结题报告

    《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思品课中运用的研究》 结题报告 摘要: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法的运用与思考 ,传统思想品德课教学法过于追求理性化, 片面强调道德观念灌输和道德行为训练......

    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中的运用与实践

    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课中的运用与实践 小学思品德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活动教学法作为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的调......

    五环节教学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精选5篇)

    五环节教学法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数学 ---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学法 塘沽滨海中学 季春霞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人才竞争的时代,谁拥有了人才,谁就会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知识经济......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研究性学习在初中思品课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研究性学习是以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根据同学们的爱好,特长与志向,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取一些有意义的问题,借助科学思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