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第2节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共1课时)课题 质量守恒定律
备课教师:韦延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的测定,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及守恒的原因;
2、在理解守恒定律的基础上能解释一些简单的实验事实并能推测物质的组成和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3、初步培养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敞口容器中气体的排放,从而引发环境问题,渗透法制教育。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
2、初步培养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总结的能力;
3、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树立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合作实验、讨论交流,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2、通过科学家发现定律的艰辛历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探究、归纳、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本质;
2、对一些生活中的化学变化的解释。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引入]
1、由成语:“点石成金”引入课题----《质量守恒定律》
2、通过播放物质化学变化的短片,引入化学反应不仅在质的方面有一定的规律,而且在量的方面也存在一定规律。
二、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实验] 白磷燃烧实验
[讨论与思考] 这个实验所得结果是巧合,还是具有普遍意义? [活动与探究]
1、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 [讨论与思考]
分析实验现象和测定的数据,试着总结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从实验中总结出具有普遍性意义的结论。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讨论与思考]
1、铁生锈后的质量大于铁的质量,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2、蜡烛燃烧后就没有了,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矛盾? [练习]
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C物质,现有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A、44克 B、32克 C、22克 D、12克
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B物质和C物质,当一定量的A反应片刻后,生成56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A物质的质量为()
A、12克 B、44克 C、56克 D、100克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际消耗空气的质量为16克 C、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指导学生画重点] 讲解:①参加反常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的“总和”二字是指真正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有的反应并未全部参加反应)②反应物、生成物的质量应包括气体、沉淀等全部物质的质量 ③审题时要注意关键的字,如“充分反应”“恰好反应”“足量反应”等表示的意义。
[讨论与思考] 为什么“质量守恒定律”能够成立?(质量为什么会守恒)[投影] 播放水分解的动画模拟图 [讨论与思考]
学生分析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分析质量守恒的原因。[板书]“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练习]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石蜡的组成中一定含有、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A2+B2=2C 中,“C”的化学式用A、B可表示为。[讨论与思考]为什么要学习质量守恒定律? [板书]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进行有关的计算;
2、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3、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三、反馈练习:
1、已知2克氢气与16克氧气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水的质量为 克
2、已知A与B反应生成C和D,(A+B=C+D),现有80克A与一定量的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4克C和36克D,则参加反应的B的质量为 克
3、某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
4、在4X +5Y2 =2Z2的反应中,Z的化学式用X、Y表示为()
A、X4Y5 B、X2Y5 C、XY2 D、X4Y10
5、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共A克,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B克氧气和C克氯化钾,则混和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A、(A+B-C)克 B、(A-B-C)克 C、(A+B+C)克 D、(A+C)克
四、课堂小结:
请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收获。
五、板书设计:
质量守恒定律
(一)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二)“质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原子的质量都没有发生改变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1、进行有关的计算;
2、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3、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六、作业布置:巩固本节所学知识;完成课本P103练习与实践:1、2、3、4
七、课后教学反思:
通过前面对氧气性质的学习,为本节打下了基础,学生学习起来较容易理解,同时充分运用了探究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另外,由于时间较紧,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太少,在以后应加强这方面的实际操作。
第二篇: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一、教材
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在整个初中化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
了解学生是针对性教学的基础。
初三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且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经历过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小组探究、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通过小学阶段科学的学习以及初中物理生物的学习,熟悉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做出假设”“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所以在教学中会加强学生概括推理能力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并且能用质量守恒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提高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形成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学习,初步形成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确立本节课的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和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五、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探寻科学规律,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
六、教学过程
下面,我主要从新课导入、新课的讲授、课堂小结以及布置课外作业四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新课导入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的设计,首先是我的导入环节。
本节课我通过提出“生日蜡烛燃烧越来越短,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变小了吗?”“将镁条燃烧后的物质收集起来称量,质量变大,化学变化中物质质量变大吗?” 两个问题引入课题“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因为一个跟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一个和学生之前所学知识有关,所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并且对“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的总质量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个问题能有一个思考,从而顺利进入实验探究阶段。
(二)新课讲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接下来我将带领学生一同走进实验探究环节。在探究前我需要向学生再次明确探究内容,即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相等?让学生心中有目标。
整个探究环节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的演示实验,第二部分是学生亲自实践阶段。
首先是第一部分演示实验,选用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在做实验之前,强调观察的角度,主要是实验现象以及天平的平衡状态。这样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不仅学习了探究过程,而且质量守恒思想在学生脑中初步形成。
接下来是学生的探究实验。学生的探究实验共分三组,首先进行的是“铁钉和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以及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结束,组织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在铁钉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可以看到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生成,溶液变为浅绿色,天枰平衡;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中有气泡冒出,天平平衡。这样通过探究实验,学生自主建构了质量守恒定律即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接着进行非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共同分析讨论在非封闭体系的“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实验和其他实验所得结果不同的原因,知道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要在密闭条件下进行。
教师解读质量守恒定律,并通过一道习题强调“参加”“化学反应”“生成” “质量总和”等字眼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深度的理解,为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反应现象打下基础。
在知道了质量守恒定律之后,我将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变,能否根据构成物质的微粒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对质量守恒定律做出解释。
在学生讨论之后,我再向学生展示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动画模拟图,让学生直观感受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拆分及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种类、原子数目及原子的质量都是不变的,从而推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
(三)巩固提高
在新课学习完成之后,我会选择几道典型的例题来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的能力,体会实验探究的成果。
(四)小结作业
在这一部分我会和学生们共同总结所学内容,并请同学们完成相关的习题。
七、板书设计
为体现教材的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掌握。我的板书比较注重直观、系统的设计,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第三篇: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教学设计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2-1-1教学设计 2018年2月16日
课题: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问题导学为主)
主备人:高一备课组 毛小红
一、高考考纲要求:
1、从微观化学键的角度来解释化学反应中为什么会有能量变化;
2、利用化学键键能的改变值估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值;
3、用符号(能量变化示意图、“反应过程—能量”曲线图)定性表征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二、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化学能越低物质越稳定; 2.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3.能根据吸热和放热判断反应物和产物总能量的高低。过程与方法:
通过宏观(实验现象)——微观(化学键的断裂与生成)——图(能量变化示意图、“反应过程——能量”曲线图)三重表征,建立化学键与化学反应过程中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相互转化的关系,形成能量守恒的观念,建立以化学键为中心的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的微观认识框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质化学反应与体系能量变化关系的学习,将化学反应的认识层次从初中的“物质变化的角度”上升到“能量转化的视角”,建立认识化学反应的能量转化观,进一步体会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和能量守恒。
三、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问题串形式呈现——学生自主完成 1.通过宏观实验现象感受化学反应中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实验视频】氢气与氯气混合,在光照条件下爆炸。提出问题: ①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镁条燃烧时放出的热量来自哪里?
③氢气与氯气混合后可以安静地共存,为什么光照后就反应?光照的作用是什么? 2:从微观角度建立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关系
(1)化学反应过程中,放出的能量来自哪里?你是怎样理解“各种物质都储存有化学能”这句话的?一个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2-1-1教学设计 2018年2月16日 确定的化学反应完成后的结果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由什么决定?(2)从化学键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教学环节3:借助图像符号帮助理解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
我们可以用图像来形象地说明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关系。请看教材图2—1。
【过渡】上述示意图可以较好地解释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的相对大小与反应是放出能量还是吸收能量的关系。然而我们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如:氢气与氯气混合后可以安静地共存,为什么光照后就反应?光照的作用是什么?我们还可以用化学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图来更好地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能量的变化。
【以反应H2 + Cl2==== 2HCl为例,投影并讲解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图各部分所代表的意义】
教学环节4:练习提升,学会利用化学键键能的改变值估算陌生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2-1-1教学设计 2018年2月16日
【学生动手】(计算,上黑板板书)
1.【小组交流】这节课学了什么?
1.断键、成键与能量有什么关系?
2.化学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由什么决定?
3.从反应物生成物总能量角度如何判断反应中能量的变化?
【教师点拨】(环节突出)
1.1、化学反应的本质:旧化学键的断裂,新化学键的形成(吸收能量)
(释放能量)
2、化学反应能量变化判断方法:
(1)从反应物与生成物总能量相对大小(宏观)判断
若E反> E生,放热反应 若E反< E生,吸热反应
(2)从反应物、生成物键能(微观)判断
若Q吸>Q 放,吸热反应 若Q吸 四、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 化学必修二第二章 2-1-1教学设计 2018年2月16日 五、个案补充 个案补充: 1、化学反应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有能量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反应(如浓硫酸的稀释是放热过程而不是放热反应)。 2、物质具有的能量越低越稳定,断裂其化学键需要的能量越高。 3、化学反应中反应热的计算注意共价化合物共价键的数目。 4、化学反应中反应热的计算注意与化学计量数的关系。 化学反应中的热能 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苏教版化学、必修 二、专题 二、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的热能》,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化学反应中的热能是高中化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能源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因此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充分利用能源的方法,更可促使学生找到新能源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节内容与高三的“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燃烧热、中和热”等知识前后呼应。并且学生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了解了化学反应的本质是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而旧键的断裂需要吸热,新键的形成需要放热。也就是说,学生有一定的认知基础。 因此,教材编排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即从易到难,层层推进,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 依据新课程理念,本着对教材结构和内容的深刻理解,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确定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实质。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和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合理利用化石燃料、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 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作出合理的判断。 3、学习重、难点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难点: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观点的建立。 二、说教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 本节课我将采取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课前自主查阅资料的方式来引入课题,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了解化学与社会和科技的密切联系。之后在课堂教学中我将采取 “引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总结,获得自主发现的快感,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对于燃料的利用部分内容我主要采取 “自学—讨论”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质疑、集体讨论等形式对相关内容加以理解和掌握。 这样处理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能力,增强学生珍惜资源、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说学法 在学情方面,初中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很多有关燃烧的反应,对化学反应中伴有能量的变化有大致的印象。这位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学法指导上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来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使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探究性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程序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学设计要有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增强教学工作的科学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成果的要求,本节内容的教学设计总体思路为: 1、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通过学生小组代表发言展示其对于 1、初中学过的燃烧反应有哪些? 2、生活中常用到的能源有哪些? 3、能源的利用和人类的进步? 等问题的调查报告,教师对于学生的报告予以评价总结来引入课题,这样的引入方式是课堂的开始就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能力。 2、实验探究,获取新知 学生分组对课本实验进行探究,发现总结实验现象,教师适当进行指导,根据学生所感受到的实验现象教师加以总结,得出放热反应、吸热反应的概念,并对其表示方法加以讲解。并以水向低处流很顺畅,而水向高处流则需要能量来是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化学反应放热和吸热的内不含义。通过学生自主进行试验,发现实验现象,获取新知,培养了学生动手、思考的能力,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际,做到学以致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奠定基础。 3、自主学习,了解新知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结合生活实例相同质量的煤和纸张燃烧放出的热量不同这一问题,给出两者燃烧的一些数据,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探究其原因,学生通过数据及自主学习相互小组讨论总结归纳知识点。以实际生活为例学生更容易理解并且意识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感受化学的魅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教师的设疑点拨,本节课的难点得到了突破。 4、综合拓展,开阔眼界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通过一些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到我国对于煤、石油等资源的储存、利用、开采情况,以及其造成的一些污染及危害。让学生意识到合理开采、利用资源的重要性,顺理成章的过渡到提高燃料利用率的一些新技术,了解科技前沿,进行科普宣传,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培养其科学素养。 5、课后巩固,拓展思维 在课堂结束我讲给学生布置一份关于“充分利用家庭燃料问题的调查报告”,学生主动走进生活,将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连通过设置了这份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评价,以促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使他们体会到了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这堂课就是在这样的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学习氛围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上就是我的课堂教学设计,谢谢大家!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宿城一中化学备课组 一、章节分析: 本节课的主题: 认识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只要求学生学习有关纯物质的计算,所以,本课题计算已经没有什么难度。 关键信息: 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化学方程式,明确化学反应中有关计算的依据是化学方程式,建立化学反应中宏观物质、微观粒子与符号之间的联系。 二、学习者分析: 在第四单元中,学生通过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知道了在化学反应前后反应物的质量总和和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相等。但还不知道化学反应中物质之间在质量方面存在怎样的定量关系,本节课的主要学习目的是将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相联系,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就是依据反应物和生成物间的质量比进行的。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算出生成物的质量,反之,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算出所需反应物的质量。 三、教学/学习目标及其对应的课程标准: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据此进行简单的计算。培养学生解答化学计算题的技能,明确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格式。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认识书写化学方程式的依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辨证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规范计算格式,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品质,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意义。 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1、“让每一个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探索化学变化的奥秘,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态度,获得科学方法。”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直接体验。学生为主体活动贯穿始终,强调全过程参与,注重个体活动和集体合作的统一,注重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全体学生通过研究获得各种经验,培养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解决课程的多重教育价值问题,既要保证双基传统的优势,又要关注学生兴趣和社会发展需求,创设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促使学生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具有会学、会发现、会探索、会综合分析、判断、表达、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计算主要包括两种类型:用一定量的反应物最多可得到多少生成物;要制取一定量生成物最少需要多少反应物。无论哪一种类型的计算都是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进行的。所以,在教学中不能孤立地只谈计算,要和熟悉、加深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涵义联系起来,应当使学生十分明确地认识到,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什么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什么物质,而且还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这种计算要求,数学方面的知识要求并不高,只要能正确列出比例式并求解就可以了。 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通过自学、模仿演练,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充当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的角色,去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 3、教学评价方式: 通过观察学生创造性与问题意识,及时给予鼓励、指导、校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研究,发挥首创精神,实现自我反馈。五、教学媒体和教学技术选用: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和活动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二)整个教学过程叙述: 本节课一课时完成,时间为40分钟。具体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出示图片】形形色色的化工产品 【课件展示】1kg氢气就能提供一辆功率为50kW的汽车跑大约100km。18 kg水分解产生的氢气,可供汽车跑多远? 【学生好奇地开始讨论】 【说明:运用生活事例引入,采用问题导思,激发兴趣】 生1:要想知道汽车跑多远,就要清楚利用小桶里的18 kg水分解能产生多少氢气。生2:用18 kg×2H╱H2O×100%就可以求出氢气的质量。生3:他求出的氢气的质量再乘以100km汽车行驶的距离。【教师】同学们合作的很好,那么这个问题有没有其它的计算方法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 【师板书】第四节 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 【引导】每两个水分子分解,能生成2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分子,质量比为9﹕1﹕8 每10个水分子分解,能生成10个氢分子和5氧分子,质量比为9﹕1﹕8 „,显然,反应中分解的水分子与生成的氢分子、氧分子的质量比恒等于9﹕1﹕8。【说明:采用分子模型的方法引导学生去建立化学方程式中各微粒的关系,建构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与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这一重要认识】 (引导)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恒定的质量比进行。【说明:进行方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根据这个质量比关系,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解这道题的根据是什么,应该找出哪些量的关系,列怎样的算式求解。(个人完成或小组讨论都可以。) 【出示习题】工业上用电解氧化铝(Al2O3)的方法制取铝,同时产生氧气。请你算算用204吨氧化铝最多可制取多少吨铝?(相对原子质量 Al : 27 O : 16)【教师】根据刚才这道例题,讨论总结出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的一般步骤: 生开始讨论„„ 【说明:规范书写格式,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哪个小组首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结论。学生6:根据题意设未知数,一般设为X。学生7:写出并配平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8:求出物质间的质量比(即相对分子质量与系数乘积之比,)写在相应化学式下边。学生9:把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质量比的下面。学生10:列比例式,求解。学生11:简明写出答案。 【说明:启发学生找出解题的规范格式和步骤,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练眼力】投影例题,请同学们找出其中的错误并纠正。 【比比看】用2中方法计算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结果并比较分析。 【教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全面,现在通过练习我们来检验一下,看哪一位同学书写的规范。【练练看】师:投影练习题。 实验室现有50克碳酸钙(CaCO3),若和足量的稀盐酸(HCl)充分反应后,能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多少?(相对原子质量: Ca: 40 C: 12 O: 16)(请完整写出计算步骤)学生12:板演练习 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归纳并指错。要求: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 教师:各组基本完成了,请各组汇报一下讨论结果,哪个小组愿意先来? 学生13:我们组归纳的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类型,有这么几种:(1)根据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质量;(2)根据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学生14:我们还可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出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教师:我好像听到不同的意见。来,把你们的想法说出来。 学生15:我们还可以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出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说明:通过练习,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进行归类,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归纳】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16:解题的步骤要完整,可以用“设、写、找、比、算、答”六个字来概括。(生具体解释六个字的含义) 学生17:格式要规范,该写单位处一定要定写清,且单位要统一。学生18:计算的结果要准确。 教师:同学们已归纳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那么解题的关键是什么呢? 学生19:准确,规范地写出化学方程式。学生20:化学方程式要配平后才能进行计算。学生21:相对分子质量要计算准确。 教师:同学们考虑的很全面,并能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和计算,你们太了不起了!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呢? 学生22:我们学会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方法。 学生23:前面我们学习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通过本节的学习我知道了如何从“量”的方面,来研究化学方面的有关计算。 教师:同学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很强,本节课我从你们身上学到很多知识,相信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会合作的更好。【小结】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关键在于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这里包括正确书写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的配平。解题时一定要认真审题,明确题意、解题思路和步骤,书写格式要规范,计算数据要准确。【我的困惑】拓展,不纯物质的有关计算 【作业】课本上的习题。 七、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一个分化点。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然后在引言中强化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在生产和实验中的作用,从而很自然地引出主题,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精选例题,通过师生评议,进一步突出解题思路,并重视在多种方法中选出最佳思路。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必须通过较多的练习才能掌握。第四篇:化学反应中的热量-说课稿
第五篇: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