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色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美丽
本色教学让语文课堂更加美丽
摘要“本色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倡导了人文、民主的教学思想,让语文教学回归自然,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训练,踏踏实实地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上他们探索、发现,自己获取知识,研究问题,开发潜能,张扬个性。这是生态的课堂,是学生“快乐的小天地”。
关键词本色教学 语文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本色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权威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应是学生知识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中走出来,成为孩子眼中的“情人”。教师甜甜的微笑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一剂良方。微笑是一种期待。当学生羞于开口时,教师期待的眼神,真诚的笑容能张开学生自信的翅膀。微笑是一种赞许。当学生滔滔不绝陈述自己观点后,教师赏识的语言、由衷的微笑会让学生兴奋不已。
在教学中,我深感微笑的妙处,让微笑流淌在课堂中,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使课堂充满人文关怀。下面,我就以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教学为例,谈谈笔者对本色教学的理解感悟及实施运用。课堂,因体现人文关怀而美丽
诗歌教学可谓举足轻重。只是我们传统的古诗教学,无论在教材编排上,还是在教学形式上,都不免有些单调。再者,诗歌语言凝练,透过简简单单的几十个字,传递给读者的却是丰富的意蕴,常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处,对于年龄小,阅读水平、理解能力都相对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学习诗歌有一定的难度。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种人文情怀。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优美的情景,引领学生遨游于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学生置身于浓浓人文关怀的课堂,怎能不忘我?不“诗兴大发”。
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歌时,以名曲《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厚情意。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感情。当再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他们声情并茂,依依不舍之情溢于言表,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教师此时顺势引导,让学生背背其他的送别诗。学生被古人浓浓的惜别之情所感动,有种“一吐为快”的感觉。于是,再让他们仿照课文的写法选一首送别诗扩写成文。学生写出来的作文情真意切,情意绵绵。课堂,因丰富多彩的朗读而美丽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朗读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好教材。同时,读是思的凭借;读是悟的前提;读是说的储备;读是写的基础。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让“读”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课堂上书声琅琅,用形式多样的读引领学生自由愉快地畅游文本,用“读”为学生营造一个绿意葱茏的心灵花园。
2.1 读中学文
心理学研究表明,成熟的阅读心理过程应是:初读感知―研读理解―诵读抒发。阅读教学的规律也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经历从“整体→部分→整体”这样一个过程,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传情达意地读。教师在“整体感知,读通诗文”、“文意对照,品读词句”、“精读语段,感悟体会”、“表情朗读,回归整体”的每个环节,始终坚持以读为主,不断引导孩子读对、读懂、读活,读出意思,读出内涵,读出感情,读出智慧。
2.2 读中激情
学好语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情感的培养,而朗读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每一篇文章,都饱含着人物或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从而受到教育。美文还要美读,利用多媒体,展现了古诗的配乐男声吟诵,课文第4自然段的教师配乐范读,声情并茂地朗读,既引领学生更快地走入文本、喜爱文本,又启发学生开启想象的大门,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反复诵读,积累语言。主要形式有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师生评读、古乐伴读、反复的加温式引读等。读,让文章的精彩语言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让课堂达到“情到深处自然鸣”的境界。
2.3 读中促思
阅读是个性化的心灵活动,但是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文本反复深入研读的基础之上的。只有读通了,读深了,读宽了,才能真正读懂,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体验,也才能让课堂涌现“一千个哈姆雷特”!
当引导学生感受诗中作者与孟浩然二人的深情厚意时,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的哪个场面、哪些语句最能让你感受到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读完之后,不急于让学生交流,而是再请他们把最让自己动情的语句提笔划一划,用心读一读,简单写一写。让他们有静下心来读书、思考的时间,速度快的学生还建议他与同伴交流交流。充分地读,静静地思,必将收获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必将收获学生成长的喜悦!课堂,因走进心灵深处的对话而美丽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自觉地为师生、生生、文本之间的互动创造条件,通过对话,将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深入到文章的精髓。
3.1 找准切入点,架设对话的平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文质兼美,以情动人,字里行间充满了浓浓的“别意”。教学中,重点让学生品词析句,感受诗人间依依惜别的深情。学生能很容易地找到词句,但要围绕词句谈出怎样深情,却有一定的难度。此时,教师就应该找准文本的切入点,为学生架设对话的平台,让学生有话可说。
例如,学习“话别前的沉默”。先由学生交流各自的感受,对于“从哪儿感受到情意深”谈不出更多时,教师可以追问:“李白和孟浩然真的是在看风景吗?不,他们都有各自的心事。猜猜看,他们的心事是什么呢?”(此时此刻,他们心里可能会想……,甚至希望……)
又如,学习“话别”时,组织学生围绕“情意深”交流。围绕“满饮此杯”架设对话平台:君子之交淡如水,只是薄酒一杯,他们却是真正的知己!这杯酒中盛着的是什么呢?(敬仰、不舍、感激、惆怅……)学生自觉地围绕其中某一点联系文本、联系资料、联系生活谈感受,从而更好地悟到了“情意深”。
事实证明,如果教师善于抓住这样的切入点,再加上教师撼人肺腑的话语渲染,恰到好处的轻轻点拨,就能努力缩小学生与文本间的差距,用对话在文本、生活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3.2 点击兴奋点,搭建对话的舞台
诗中描写了李白与好友孟浩然话别的场面,情景感人。教师利用小学生模仿能力强、表演欲望高的特点,鼓励他们扮演文中人物,移情入境,再现话别场面。学生兴趣盎然,在举手投足中,与诗中人物进行心灵的沟通,产生共鸣。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歌意境。
课堂上,学生模拟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再加上自己的话语、神情和动作,再现话别的场景。一组学生演下来,分明读懂了文本,也演出了几分豪气,但教师并没有满足平面的推移,而是自己当起了李白,与学生合作表演。
师:(双手抱拳,表情充满敬意)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真令我佩服得五体投地呀!
师:孟兄,说实在话,自从结识了您,您给予我许多帮助,您是我的兄长和老师,请满饮此杯吧!
师:江边繁花似锦,烟雾迷蒙。与孟兄畅饮真乃人生一大快事。看,这是一坛陈年的女儿红……
师:“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干杯!祝您一路顺风……
在教师的引领和推波助澜下,合作的学生灵活地回应教师的语言,更为其他学生的表演起到了榜样作用,学生的兴致更浓了,表演也更精彩。捕捉兴奋点,使得语言、情感和智慧在阅读对话中交融共生,使语文教学直抵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到“书是甜的”,“语文是甜的”!
“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对于学生是如此,对于我们教师更是如此。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遵循着脚踏实地的原则,必将让课堂收获更多的美丽,让学生收获更多的精彩,也必将让我们自己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第二篇:如何还语文课堂本色
如何还语文课堂本色
语文学科的性质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争论多年的问题,也是一个引起所有语文老师足够重视的问题。关于语文课程性质,我曾经做过一个小小的调查,其中有43%的老师持“工具性”的观点,25%的老师持“人文性”的观点,还有32%的老师持二者结合的观点。在持二者结合的观点中只有13%的老师深入思考过二者之间的关系,大部分老师对自己的观点只有着模糊的认识,到底什么是语文的工具性?什么是语文的人文性?二者究竟是怎样结合的?语文课程的特点又是怎样落实到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中的?他们并没有做过深入的思考。
关于语文的工具性,86和90版的大纲上的表述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新大纲和新的课程标准的表述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是把语文当作“工具”来使用。在阅读教学中,把“语文”仅仅当作“语言”,过分注重语言的训练,即字、词、句的积累和运用,文章篇章结构的分析,内容的把握,一篇文章常被解剖得面目全非。我曾经听过一堂公开课,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教学重点是根据一般悼词的特点分析文章的行文结构,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作的巨大贡献。一篇结构严谨、情感深沉悲痛的经典悼词被异化成了一堂简单的文章结构思路分析训练课。一篇文质兼美的《谏太宗十思疏》,有些老师也仅仅围绕文言基础知识的积累和文章的翻译来组织教学。而在写作教学中,大多数老师的做法是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写法指导和训练后,再抛给学生一个文题,就让学生着手写作,而忽略了写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思考和提炼。其实,这些课堂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也都不错,但是把“工具”使用得过于实在,过于枯燥了,语文课就失去本该声情并茂、多姿多彩的本色。语文课在完成对学生基本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应该有适当的“高位”追求。当然,更有甚者,用大量的练习题代替对文本的阅读、感悟和思考,简单地把语文扭曲为考试的工具。这绝对是语文教学中误人子弟的大错误,是万万要不得的。
喜欢走“人文性”路线的老师,又把语文等同为“文学”“文化”,把文化启蒙、情感熏陶、趣味培养、人格完善当作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教学重点。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有的老师就把了解美国黑人历史,以及他们反抗悲惨命运争取自由民主生活的过程,学习马丁?路德?金的贡献及其为梦想敢于斗争,甚至献出生命的精神作为教学重点,拓展部分还让学生大谈自己的梦想和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忽略了本课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学习本文的艺术手法,品味本文的语言艺术。教学杨绛的《老王》时,又在关注我们身边的老王,批判现在社会道德缺失上大做文章,远远背离了这篇散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这样的语文课被拔高了,也被架空了。新的课程标准里是规定了语文在文化传承、情感熏陶、趣味培养、人格完善等人文方面的重要作用,但并不等于要求老师把每节课、每篇文章的学习都要设置一个人文教育的目标,或者干脆把语文课上成人文教育课。
还有持二者统一观点的老师,在设置教学三维目标以及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的做法,就是对语文性质的错误解读。他们认为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简单的叠加,在备课的时候,在备课本上做了明确的划分,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又采用一个一个去完成三维目标的方式。其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是语文课程基本特点的具体体现。三维目标的关系不是截然分开的,是互相融合的关系。
以上做法都造成了语文课教学的严重“错位”,都与语文课程改革的目的完全背道而驰,严重背离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
那么,语文的课程性质到底该如何定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内涵该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到底是什么?黄厚江老师在《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里做了比较明确而又科学的表述:“语文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这样的概括包括了‘学习’、‘工作’和‘交际’,涵盖了人们一直放心不下的‘人文’。”这样的表述,不仅摆脱了“工具”和“文化”都难以表述的两难,而且更准确地揭示了语文的学科性质。
唯有正确认识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树立正确的语文课程观,才不会使语文教学“错位”,才不会背离语文教学的规律,才能把语文课上得像语文课,才能还语文课堂教学本色。
辛红梅,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第三篇:还语文课堂之本色专题
还语文课堂之本色
灵宝市苏村乡第一初级中学
张彩茹
自从我任教九年级语文以来,带领学生分析了很多课文,鉴赏了不少诗词,做了许许多多的习题,尽管如此,却还是放心不下,又为他们总结了许多答题格式和技巧,语文就如同数理化一样,有了公式,学生只要灵活运用就行。这样一来学生俨然成了做题机器,课堂上没有了琅琅书声,没有了学生面红耳赤的争论,没有了仔细的揣摩和品位…..再看看周围,这样煞费苦心的语文教师何止我一个?
没有情感支撑的语言只是一种苍白的符号,没有情感流淌的教学只是一种冷漠的训练。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还语文课堂一真实的面孔,才能和学生一起享受语文的快乐,感受语文的魅力。我觉得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给朗读一把钥匙——教师指导
阅读教学的基本教学手段就是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诵读文本,感悟文本”。阅读教学只有突出朗读,才能使课堂焕发活力。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整个地球。”那么,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给朗读一个支点,是不是更能撬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呢?这就离不开教师的方法指导。那么,在朗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做些什么呢?
(一)正确处理重音。
重音指示着节奏中或句子中最主要的内容。处理好重音,可准确地表达大小、强弱、轻重、褒贬等不同的概念。
(二)合理安排停顿。
停顿包括语法停顿和强调停顿。合理安排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不但可以自然地调节朗读者的气息,恰切地显示原作的语气,生动地表现语言的节奏,从而清晰地提示出原作词、短语、句子、层次、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鲜明突出地表达原作思想内容,而且还能给听者留出思索和消化的时间,以便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原作的思想内容。
(三)注意语速适宜。
朗读的具体形式,主要分为快速、中速、慢速三种,它们的运用取决于作品的体裁、内容气氛和人物个性特点。适当掌握朗读的速度,可以使语言节奏生动,形式丰富,表情达意准确。
(四)恰当运用语调。
恰当运用语调的变化来朗读,可以表达不同语气,形成丰富多彩的语调变化,从而生动地表现人物个性,鲜明地区别内容实质,形象地烘托环境气氛。
二、给朗读一次升格——录音范读
录音范读朗读者感情充沛,极具感染力,容易在课堂中形成氛围,创设出课文中所需的情境。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时,由于文章很长,小故事又多,因此,必须先播放录音范读全文,让学生通过全文叙述的诸多关于阿长的故事对她这一人物形象的基本性格有所把握,并抓住“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这一线索,顺藤摸瓜,这么一来,既能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即寻找各个故事里包含的“我”对阿长的各不相同的感情,又能引出“阿长与《山海经》”这一中心故事。而讲解到“阿长与《山海经》”这一部分时,要重复范读。本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而阿长能掩盖她睡觉摆“大”字,喜欢絮叨等缺点的闪光点就在这一节里表现,也是文章的中心所在。重复范读除了让学生明确它是重点外,也是为引领学生仔细感受“我”对《山海经》的强烈渴慕到阿长出乎“我”的意料为我买来《山海经》时“我”的震惊、激动的心理变化,那么至于“我”对阿长原先谋害隐鼠的怨恨消失,对阿长的感激的心理变化,长大后对阿长的怀念,这些感情变化的理解也变得顺理成章了。此时,学生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的整体感知和重点把握就划上圆满的句号,也能清楚作者如此安排材料顺序,详略的意图了。
录音范读是教学重点课文必不可缺的方法之一,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它来帮助学生完成不同层次要求的阅读任务。
三、给朗读一个体验——教师范读
朗读的达标要求是准确、流利、有感情。录音范读的特点是标准,规范,相比之下,教师范读的特点是能突出训练重点,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
先从“准确”这一基本要求来说,教师范读的优点是它非常灵活,特别是发现学生读错的情况下,教师可及时给予纠正,可以随时随地使用教师范读(而录音范读必须在借助播放器的条件下才能使用),它的优越性就体现于此。
第二层次,从“流利”的朗读要求角度来讲,教师更应根据学生在实际朗读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课文,有针对性地增加练习份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朗读效果。在教学工作中,碰到学生在朗读中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唱读”现象,也是朗读在流利方面最忌讳的现象,低年级中尤为突出。教师应帮助学生寻找“病源”,进而“对症下药”。
如果要谈到针对情感方面训练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比教师范读的训练效果更为突出。
四、给朗读一次组合 ——分角色朗读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就非常适合作为分角色朗读的课文。童话人物形象多样各异,对话内容多且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与心理,夸张与滑稽以及上至皇帝下至臣民的愚蠢在对话中得到充分表现。采用分角色朗读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进童话的世界,学生能更为具体,感性地去了解众多人物形象。如骗子的狡诈,皇帝的虚荣与众人的阿谀奉承,愚蠢等等。参加分角色朗读的学生必须明确自己分配到的具体人物及他的说话内容,同时要把握人物性格,心理以及在对话中如何通过语调,语气来形象地表现。通过此项活动学生能对自己分配的人物性格有更深刻的体会,高水平的学生还能充分发挥表演天赋。如果在朗读之前教师给全班学生明确听后让学生分析、概括众人物形象的任务,将会有更多的同学会被这个童话有趣又滑稽的情节所吸引。学生在听,体味的同时还注意思考,更重要的是分角色朗读能为课堂创设情境,形象教学得以更好的体现。学生在听到皇帝探问神奇衣服缝制的进度这一节时,骗子用夸张的语气,手捧着空气,装腔作势地夸耀自己织的布有多贵重,美丽时,学生大多发自内心地笑了。在这笑的过程中学生已领略到骗子的狡诈与皇帝上当受骗的愚蠢。分角色朗读的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
五、给朗读一次改变——诗文演唱
好的诗文历来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音乐家更是如此,他们把那些经典之作进行谱曲演唱,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例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放声高歌,尽情绽放诗歌的美丽,感受诗人的情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我们耐心地期待,朗读的天空就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课堂的声音也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绚丽。
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语文课堂上,那张弛有致、抑扬顿挫,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琅琅书声,必定会让学生的心在文字里飞扬,情在书海中激荡、韵在情怀间流淌!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是魅力无限!
还语文课堂之本色
灵宝市苏村乡第一初级中学
张彩茹
第四篇:幽默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幽默教学,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在小学教学的众多学科中,语文课无疑是审美性、趣味性较强的学科之一,按说它应该是学生学习兴趣较浓的一个学科。然而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很多学生都厌学语文,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它会使有的教师就像一位表演者,从一开始到结束,都是教师自己在那里机械地讲、硬性地灌,教室里听不到学生讨论的声音,即使偶有几声回答,那也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督促下勉强产生的反应。三寸口舌,三尺讲台,是每位教师得以施展才华的舞台,可为什么课堂的气氛却是迥然有异——有的沉闷乏味,有的却妙趣横生?究其缘由,我认为是因为后者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了幽默的缘故。
前苏联教育学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那么,何谓“幽默”?“幽默”这个舶来词汇的意思是人的言谈、举止有趣而意味深长。简单来说,智慧大于其所用,就形成幽默。注意,幽默大于智慧,所以,幽默的人就是智者中的智者,聪明人中的聪明人。我认为幽默是一门艺术,同理,幽默教学更是一门高超的艺术。
幽默教学是老师思想、气质、才学、视野和灵感的结晶,它犹如一根神奇的魔棒,常能使语言于瞬间闪烁出耀眼多彩的火花。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呆板、不懂幽默的人是很难赢得周围人好感的。同样,一个不懂幽默的老师,也是很难赢得学生喜爱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恰如其分地进行幽默教学,创设活泼和谐的教学情境,调节教与学的关系,从而得以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那么,我们如何运用幽默教学,让课堂活起来呢? 可以试偿以下几种方法:
一、教学方式的幽默
幽默教学法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成轻松愉快的学习心态都将起到重要作用。富有幽默感的老师,学生总是喜欢的,师生间的情感也必然融洽。但是教师的幽默感不同于相声、戏剧、电影、电视的那种幽默。课堂上的幽默是一种庄重的幽默。庄重是指教师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幽默是指教学形式和方法上的趣味性。没有庄重,幽默就会失去基本内涵;没有诙谐,庄重就会缺乏生动有趣的表现形式。具体有以下方式:
(一)说笑话。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的说些富有哲理性、知识性和情趣性的笑话,不仅可以起到弦外有音、启人深思的作用,而且有利于沟通师生情感,培育学生品德。有时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犹如喝着白开水,平淡无味;有时学生连上几节课,已经十分疲乏,老师讲课犹如唱催眠曲,学生昏昏欲睡……在这种状况下,假如老师给学生们一点微笑,讲一则笑话,搞一点幽默,那课堂一定会像洒了空气清新剂一样,变得新鲜、活跃,同时给学生的大脑也洗一个“澡”,让学生马上神清气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穿插各种故事或歇后语。学生们都爱听故事,特别是科幻故事,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神话故事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名人故事能为之树立榜样,民间故事能阐释善恶是非。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渗透一些故事或歇后语,既能使学生在思想深处留下深刻的教育印痕,又对提高作文的水平有很大帮助。
(三)做小游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好玩、好动、好强、喜欢表扬,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也说:“小学生生来是好玩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但同时语文课程也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若在课堂教学中把游戏和教学结合起来,使教学游戏化,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中练习所学的知识,在蹦蹦跳跳中学,那么学生就会学得快、记得牢,也不再觉得学习内容枯燥,就会乐于参与,自然也乐于学习。
二、教学语言的幽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机智地运用幽默。所谓机智,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处理教学过程中突发情况的方法。面临教学过程中的突发情况,我们如果运用高雅而幽默的语言进行处理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有这样一个老师,他每堂课都要开展“一分钟演讲”活动,刚开始时,同学们都很紧张,没人愿意“打头炮”,老师只好点了名。那位被点了名的同学犹豫了片刻,鼓足勇气站了起来,“呯!”—由于紧张,他起身时把凳子弄翻了。顿时,教师里鸦雀无声。这位学生尴尬地愣在那儿,看到这种局面,老师灵机一动,说:“哈!我们的第一炮打响了—— 一鸣惊人!好,请大家用掌声欢迎他上台演讲!”气氛扭转过来了,该学生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善意的笑声中镇定了情绪,获得了良好的演讲效果。幽默风趣的语言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其效果不言而喻。但我们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并不是所有引人发笑的都是幽默,应当用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来规范课堂幽默,幽默不能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不可随意乱用。教学语言幽默应具有深刻智慧,让学生在笑声中领悟教师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知识。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幽默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目的。因此,适时适当地运用幽默感,在我们教师的语言修养中是不可缺少的手段。因此,还是让我们把幽默请进课堂来吧,在幽默的欢声笑语中,给学生以智慧、情感、力量。
(禹城市市中办三友小学)
第五篇:让语文教学回归本色论文
语文是一门魅力四射的学科,那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宽阔深远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使这门学科散发熠熠光彩。
然而由于某种原因,语文教学并没有从欣赏的角度来品读优美佳作,而是单凭地注重知识的传授,上成了“语基课”。枯燥的教学剥夺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始终是师生困惑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个局面呢?那就让我们抓好常规教学,让语文教学反扑归真,回归语文本色。
一、让语文课堂传出琅琅读书声
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过:“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要特征必须是书声琅琅。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其中蕴涵了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当前新课程语文教学倡导朗读,要读得书声琅琅,读得痛快淋漓。做到熟读成诵,读到“其言若出吾口,其义若出吾心。”因此,课堂上我们要保证学生的读书时间,让他们在这种最基本的语言实践中走进语言,感知语言,积累语言,体会文情,体会中心思想。
朗读既是理解的手段,也是表达的手段。《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文字优美,字里行间包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教学时应充分重视读的作用,以读激情,以景激情,充分体现阅读教学的“以读为本”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表达,读中评价,读中迁移。读出对圆明园的热爱和痛惜,读出对侵略者的无比痛恨。引导学生由读中感受圆明园的瑰丽与辉煌,感受侵略者的野蛮行经,激发学生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童年的故事。这部分内容描述的是发生在“我”的母亲、父亲之间的事情,其中人物的对话、神态和内心活动的描写较多。教学时要重视朗读,注意朗读的层次性,读准、读通,读出感情读出理解,读出升华。朗读时,不同人物的身份要读出不同的语气,无论是母亲的话,还是父亲的话,都要读出“爱”,可以采用师生合作对读等多样形式交替,让学生入情入境的读,注意对朗读的激励与评价。
二、让语文课堂体现学生独特见解
语文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改进自己的“教”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直接接触语言材料,在读书、讨论中自我感悟。
《钓鱼的启示》一课,努力建够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强调独立阅读,探究性阅读,突出学生阅读行为的自主性,凸显学生的认识活动。在教学中结合难点启发学生,就“启示”提出疑问,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来解决问题。可结合钓鱼的“是”与“非”,探讨道德“实践起来却很难”的问题,引导学生作换位思考,体会“我”的心理活动,最后在师生的交流讨论中完善体验。
再如《牧童》《舟过安仁》《清平乐-村居》这三首古诗词,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生动形象,给学生提供了极大的想象空间。教学时应以读、想为主,可安排学生在小组内合作探究,获得相关情感体验,从而感受到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可见,课堂上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学生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认真听讲,积极讨论等主动参与的外显行动,才能不断地内化教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目标,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通过个人学习,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活动形式的交叉使用,增强学生主体参与的意识,培养学生主体参与习惯。
三、让语文课堂突出读写结合语文教学是学生“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听别人的朗读,听别人的感受,评价他人的观点,在情境中交流,读出文中的情,读出文中的意。在“听、说、读”的实践中,无形中学会了斟词酌局,再安排写的练习。通过“读写结合”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使学生将阅读中的所得加以实践运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桂林山水》和《富饶的西沙群岛》都是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写法上以“总—分—总”的结构进行布局谟篇,而每段又以“总—分”构段,学生掌握了这一写作特点后,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可以安排小练笔,按“总—分”的结构写一处景物,进行读写训练,达到学以致用。
《落花生》一文篇幅不长,却很精彩,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本文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并指导学生在自己周围选择像花生一样的人和物,结合本文的表达方法写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语文教学是母语的教学,母语学习的特点是实践性很强,学习语文重要的是培养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实践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要重视结合阅读教学的课上练笔,如仿写、扩写、改写、读写、写感受、启示、写自己想写的,改变阅读课上不动笔的现状,找准读写结合点,进行适时适度的小练笔。
四、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人类语言的源泉是生活,有生活才有语言,即“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如何使学生在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那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及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作文。有了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社会的观察体验,学生就会加深对这一方面语言文字的理解,同时也为写作开辟了有源之水。
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文本与生活的联系,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到底是慈祥的爱更好,还是严厉的爱更好?”进行实话实说辩论会,这样更好地加深学生情感的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学会看病》一文,巧妙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体验,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困难,又是如何面对的?启发学生说出真实想法,提升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磨练自己意志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平时能潜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热心参与教研,真心热爱语文,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会精彩纷呈,成为学生快乐的语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