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阅读教学小学阶段题型总结
考察内容
小学阅读的重点是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的运用能力。高年级的阅读重点是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等。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考察的内容包括:
1、理解加点字、词,体会句子的含义(三年级
暑、秋、春)
2、概括文章(段落)的主要内容
(三年级
暑、秋、春)
3、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年级)
4、对文章关键人物的评价以及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四年级)
如何读懂文章
要在阅读上有所突破,首先要培养习惯,读懂文章后再动笔。
“读懂文章”:即读完文章后,(1)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写人还是写事,写景还是写物?(2)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表达某种情感还是说明某个道理?(3)我能概括出文章的内容
(4)我能用几个词语说说主人公的品质或心情。
(5)文章的题目是想表达什么?是主人公,还是主要内容,还是中心?题眼很重要,不能放过。
一、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词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例如:瞻前顾后。所谓“瞻前顾后”具体是指联系文章前后文的句子明确词义,在具体语境中揣摩词义的变化,用自己最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答题方法:应先答出本来意思,再答出在文中的意思。
解释词语的方法有很多,找近、反义词;抓住关键词解释等。
2、直接理解加点字、词,表达作者什么感情?
(举例:《梅花魂》中祖父“轻轻地用刀片刮去,慢慢地抹”这几个词体现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你如何理解这几个词?)
方法:解释字、词在句子中的意思,结合文章中心。
3、加点字、词换成另外的字、词,好不好?
4、加点字、词删去,好不好?
方法(3、4):表态,解释原字、词的意思,在句子中有何表达效果,换(删)有何效果,所以不能换(删)。
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用得很好,可不可以将它换成“吹”字?为什么?
答:不可以。(表明态度)“绿”在文中是作为动词,有“吹绿”“染绿”的意思,(解释字的意思),更能体现春风所带来的生机(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而“吹”只是表示春风的动作,如果换了就不能体现这种生机,所以不能换。
二、理解句子的含义
1、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谈谈自己读句子的体会——字面+中心,所谓“字面+中心”指的是,先理解句子的字面意思,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连词成句;联系文章前后的内容来解释句子,联系文章中心来理解句意,作者写文章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说明一个道理,希望与我们达到共鸣,我们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来谈体会。
方法:从文中理解,把文章中的这句话用最通俗的方法再说一遍,可以给这个句子换说法,也可以给这个句子作解释。然后根据文章的中心再理解句子,说出自己的看法,最后可以联系生活再说说。
举例:《窃读记》中国学老师说的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如何理解这句话?
成长需要物质和精神都有保证,吃饭保证了我们在身体健康方面的成长,而读书保证了我们的精神方面也会成长,二者缺一不可。
2、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感情?(也可问你印象最深刻的句子)方法: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例:小溪唱着歌,欢快地跑向了远方。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溪的水声悦耳,充满生机活力。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例: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强调了万事万物都有再来再生的时候,从而更强调了时光的匆匆和珍贵。
3、划线的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方法:记叙、抒情、描写(细节)、议论、说明+表达了中心思想。
细节描写:也有可能是突出了关键人物的某种特点和品质。(见下文关键人物的评价)
4、划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开头:很可能是文章的中心句,一般起到总起全文(统领全文)的作用。
中间:一般有承上、启下、承上启下等作用。
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5、文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①从环境本身的特点(怎样的风光,什么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②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衬托人物什么心理,交代人物什么身份,表现人物什么性格)
③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埋伏笔,作铺垫。)
(举例:分析《穷人》中“屋外狂风大作,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和《詹天佑》中“塞外狂风怒号,黄沙满天”这两句环境描写的作用)
6、“为什么”的题型:为什么说……
方法:写清楚“因为……所以……”,这是答题的习惯。因为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文章内容,二是文章中心,每一方面至少都要考虑两点以上,或者记住文中有几个人物就从每个人物身上找要点。
7、“从哪里看出来……”的题型
方法:首先找到问答中的关键词语,要就是“抓手”,然后在文中中间勾画出来,再在这个关键词语的前后找语句回答,跟着记住一定要先把语句抄下来,最后写自己的理解。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概括段意(越来越少这么考)
1、组合法:将每一段(层)的意思叠加起来,就是这一段的意思。用谁干什么的语句来表达。
2、摘抄法:找到这一段的中心句,一般是总起句或者总结句来概括段意。
3、拓展法:文章中心句可以帮助你进行概括段意,找到每一段的中心词和文章的中心词挂钩,用拓展法来概括即可。
4、概括段意的要求:
(1)从文章内容的角度出发,不能直接从写法和中心出发,如写《少年闰土》:不能写成,本文叙述了鲁迅和闰土的友谊。
(2)不能写成提纲式,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一起玩的故事。
(3)用陈述句的形式表达,不能用疑问句的形式写,如:本文写了鲁迅和闰土怎么玩的故事。
(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还要求多少字以内)
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是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要太具体,要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主要事件或叙述的几个要点简要地写出来。抓主要内容的方法有:
①要素综合法(记叙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谁干什么怎么样?
②标题法:根据文章的标题,加以补充。
③段意连接法:把各段的段落大意连起来,稍加整理;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写了这个内容,请你简要概括出来。
方法:把握文章大意,抓住关键字、词、句加以概况。如:《家园落日》,概括几种落日的特点。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相关内容,在原文直接找到答案,必要时加以概括。
四、对关键人物的评价
1、填空题:要求将人物形象特点填在横线上。
方法:回到原文找到与人物有关的关键词、句,必要时加以概括。
2、从某个句子中,你可以看出某个人物有什么特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方法:抓住人物的细节描写(动作、神态、心理、语言、外貌、侧面烘托等)来分析人物的特点,概括出人物的某种品质。
3、你觉得文中的某个人物是什么样的人?你从他身上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同上。启发:这个人的何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像这个人一样,要……
4、文中某个人物的做法你赞同吗?说说你的理由。
方法:表态+(从文章的中心考虑)+联系生活实际
五、理解文章中心的方法
1、文章的中心是什么?(很少直接这么考)
2、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方法:(理解文章中心+生活实际)
(1)写人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思想、品质、精神,自己读文章的时候用几个词语通俗的表达一下,提醒自己这几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不能忘记写。(《一面》)
(2)写事情的文章,主要表达的目的是情理,自己读时要多想几点,尽量考虑周全,从文章中不同的人物身上找情理,站在不同的人物角度思考问题。(《窃读记》)
(3)写景的文章多半是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祖国,对家乡……的爱或者怀念。(《山中访友》)
(4)寓言、童话多半是说明一个道理,一定藏在文中,自己要好好领悟。
(5)诗歌阅读多半抒情,自己看看作者是向谁抒情,根据不同的对象抒发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要清楚。
3、读完这篇文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方法:结合中心谈启发。
4、文章以什么为线索,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找线索的方法:
一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有的标题包含线索的因素);
二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三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5、文章中的某个句子或是说法,是否矛盾?说说你的理由。
方法:表态+分别对立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结合文章中心
6、文中表达了某一种情感,你能写出关于这个方面的诗句吗?
方法:明确文章中心,写出与这种情感对应的诗句。
小学1~6年级160道百科知识汇总 百科知识,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教给孩子的一些信息,对于孩子知识的增长很有帮助。本文就搜集了160道小学1~6年级应该了解的一些百科知识其中涵盖了国家常识、文化常识、地理常识、理化常识、生物常识、体音美、计算机常识、人身安全百科知识等各个门类。文化常识
1.唐代诗人中被称为“诗圣”的是谁?(杜甫)
2.《丑小鸭》这个童话故事是谁写的?(安徒生)
3.戏剧中的角色有生、旦、净、末、丑之分,你知道戏曲中的女演员一般被称作什么?(旦)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唐朝哪位诗人的诗句?(王之涣)
4.《红楼梦》的作者是谁?(曹雪芹)
5.明朝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写的一本医学名著叫什么?(《本草纲目》)
6.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的仪器——地动仪是谁发明的?(张衡)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哪位古代教育家的话?(孔子)
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唐代哪位诗人的诗句?(李商隐)
9.活字印刷术是北宋的谁发明的?(毕升)
10.文房四宝指的是什么?(笔墨纸砚)
11.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是什么?(《说文解字》)
12.请说出我国的四大个主要戏剧剧种?(京剧、越剧、豫剧、黄梅戏)
13.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诗经)
14.请说出语文中常用的四种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拟人、排比)
15.苏东坡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请背出他写的一首诗或词。
16.请说出《红缕梦》中的三个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
17.唐宋八大家是哪些人?(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徇、苏辙、曾巩)
19.中国的六大古都分别指什么?(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
20.“读书被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是谁说?(杜甫)
21.1860年,是什么军队烧毁了圆明园?(英法联军)
2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句话是谁说的?(岳飞)
23.“赤壁之战”讲的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请问“三国”指的是哪三国?(魏、蜀、吴)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什么教?(佛教、基督教、伊斯教)
24.“三顾茅庐”是出自哪个历史时期?(三国)
25.下面的称号各是谁?(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山水诗人——孟浩然、田园诗人——陶渊明)
26.按顺序写出我国古代都有什么朝?(夏、商、周、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27.谁发明了麻醉术?(华佗)
27.书法有哪些种类?(正书、草书、篆书、隶书、行书、楷书)
28.《哈姆雷特》的作者是莎士比亚。
29.《战争与和平》是一部长篇小说。
30.“韦编三绝”讲的是孔子勤奋读书的故事。
3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
32.奸臣秦桧陷害抗金英雄岳飞的罪名是“莫须有”。
33.成语“卧薪尝胆”讲的是勾践的故事。
34.宋江(及时雨)、林冲(豹子头)、吴用(智多星)、李逵(黑旋风)、鲁智深(花和尚)
35.王羲之(书圣)、张仲景(医圣)、张旭(草圣)、吴道子(画圣)、杜甫(诗圣)
37.加拿大(渥太华)、美国(华盛顿)、印度(新德里)、法国(巴黎)、俄罗斯(莫斯科)、德国(柏林)
38.《刘巧儿》(评剧)、《天仙配》(黄梅戏)、《花木兰》(豫剧)、《赵氏孤儿》(秦腔)
39.我国第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是西汉时的司马迁。他著有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40.中国四大古典名著是:《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
41.“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节选自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2.世界上最古老的寓言是伊索寓言。
43.我国古代流传下来诗歌最多的是宋朝诗人陆游,他留下了近万首诗。
44.《封神演义》中有一个可爱的儿童形象,他大闹龙宫,剔骨还父,以莲托身,他的名字叫哪吒。
45.维吾尔族民间文学 《阿凡提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叫阿凡提的聪明人的故事。
46.我国著名的高原有:青藏高原、黄土高原 和云贵高原。
47.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
48.宋代文体成就最高的是词。
49.“鸿雁”在古代是代指书信。
50.有一个皇帝,害怕大将军夺权,就摆下酒席,婉转地让各位将军辞官回乡,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这个皇帝是宋太祖。
51.《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之间的战争故事。
52.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天文学家是谁?(张衡)
53.世界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若贝尔奖的是谁?答案: 居里夫人。
地理常识
1.七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南极洲
2.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3.我国最长的河流是什么?(长江)
4.晚上,天空中出现的形状像勺子的七颗星叫什么星?(北斗星)
5.中国位于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北半球)
6.我国战国时代出现的最著名的一部军事理论著作是什么?(《孙子兵法》)
7.被称为“五岳”的是哪五座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8.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星体,哪个是行星、哪个是恒星、哪个是卫星?(太阳是恒星、地球是行星、月亮是卫星)
9.我国最大的城市是哪里?(上海)
10.我国的三大平原是什么?(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11.我国的四大高原是什么?(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
12.中国的哪个城市被称为日光城?(拉萨)
13.地球是不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之一?(是)
14.地球自转一周所需要多长时间?(1天)
15.我国的第二大岛是什么岛?(海南岛)
16.请算一算,一年之中的第三季度有几天?(92天)
17.UFO是什么标志? 答案:飞碟。
18.第一个预报彗星的是谁? 答案:哈雷。
19.月亮围绕什么东西转?转一周期多长?(地球)(24小时)
20.什么是流星?(指太空很小的固体或尘埃闯入地球大气层所产生的光迹。)
21.尼罗河下游散布着约80座金字塔,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国王胡夫的金字塔。
22.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是什么湖?(鄱阳湖)
国家常识 理化常识
1.电灯是谁发明的?(爱迪生)
2.把水加热,通常到多少度会沸腾?(100摄氏度)
3.矫正近视应该戴的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凹透镜)4.空气中支持燃烧的气体叫什么?(氧气)
5.水的三种体态分别是什么?(液体、气体、固体)
6.工业所说的三废分别是什么?(废水、废气、废渣)
7.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光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速快)
8.自然界中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生物常识
1.会飞的蝙蝠是属于鸟类还是哺乳动物?(哺乳动物)
2.青蛙的幼体叫什么?(蝌蚪)
3.潜水艇是模仿哪一种生物来制造的?(鱼)
4.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37℃左右)
5.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靠的是叶子中的什么成分?(叶绿素)
6.人身上的骨骼共有多少块?(206块)
7.地球上最大的动物是什么?(蓝鲸)
8.企鹅主要生活在七大洲中的哪一洲?(南极洲)
9.海洋中最聪明的动物是什么?(海豚)
10.代表着和平的植物是什么? 答案:橄榄枝
11.巧克力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可可树上果实里的种子成的)
12.人有多少块肌肉?(一共有600多块肌肉)
13.鸟类的祖先是什么鸟? 答案:始祖鸟。
14.最大的哺乳动物是什么? 答案:蓝鲸。
15.最早的农作物是什么? 答案:小麦。
16.我国四大油料作物是什么? 答案:油菜、大豆、花生、芝麻。
17.驰名全国的三大饮料是哪三样?答案:茶叶、可可、咖啡。
18.超声波是人们受到蝙蝠的启发而发现的。
19.“岁寒三友”指的是梅、竹、菊,古人常用它们来写诗,比喻人的高尚品德。
20.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小鸟专门把蛋下在别的鸟的巢中,让别的鸟儿帮它孵化并且养大。这种狡猾的鸟是杜鹃。
体音美、计算机常识
1.《二泉映月》是一首用什么乐器独奏的曲子?(二胡)2.美术中的“三原色”指哪三种颜色(红、黄、蓝)
3.音乐课中使用的钢琴是民族乐器还是西洋乐器?(西洋乐器)
4.我国现代著名画家中,最擅长画马的是谁?(徐悲鸿)5.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的作者是谁?(达芬奇)
6.在参加短跑比赛时,最常用的是哪种起跑方式?(蹲踞式起跑)
7.美术中,最基本的透视原理是什么?(近大远小)
8.被称为我国“国球”的体育运动项目是什么?(乒乓球)
9.号称“花草四君子”指什么?(梅、兰、竹、菊)
10.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是几年举行1次?(四年)
11.游泳是一种田径运动吗?(不是)
12.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名称叫什么?(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
13.如何行队礼?请表演。队礼表示什么意思?(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14.被称为“足球王国”的是哪个国家?(巴西)
15.使用裁判最多的比赛项目是什么?答案:羽毛球。
16.办公软件Word、Power point、Excel。
人身安全常识
1.飞机上为什么要装黑匣子?(它是用来记载失事时飞机上的各种情况的,帮助人们了解事故的原因。)
2.药瓶为什么是浅色的?(因为浅色能反光,深色的受太阳光一照,吸收光多,药品容易变质)
3.地震 :在学校要听老师指挥,有秩序的迅速离开,避免踩踏;在家里要注意寻找角落藏匿,并寻找柔软物品保护头部。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4.遇到火灾时:趴在地上,用湿毛由捂住口、鼻;切记使用电梯,或者高层跳窗逃生。
5.煤气泄漏:不能点火、开灯、打电话,先关闭煤气阀门开窗户,然后撤离到安全地点再电话求助。
一、联系上下文词句字面义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
一些新词在出现时,前面或后面已形象地概括出了词意,触手可及,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语时,就应放手让学生读,边读边思考。“书读百篇,其意自见。”
比如《翠鸟》一文“鲜艳”一词下文有“头上的羽毛像橄榄色的头巾,绣满了翠绿色的花纹;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衬衫”这么一段文字。它本身已能够说明“鲜艳”了。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下面的语句,再提炼出“鲜艳”一词。勿急,否则适得其反,精讲更是画蛇添足。
又如《将相和》一文中“负荆请罪”前文有“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亲自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张冠李戴”一词前有“……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安在那个人身上。”都可以直接感知词意,理解词语。这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最直截了当的方法。
二、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
语句间关系错综复杂。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虚词想通过口头释意,有板有眼,唯恐丢字漏字,挂一漏万,则会显得“吃力不讨好。”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应是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崛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比如《海滨小城》一文中“人们把街道打扫得干净,甚至连一片落叶都没有”一句中要理解“甚至”,先要弄清“打扫得十分干净”与“连一片落叶都没有”的关系是:后者表前者的程度深,值得一提,非常突出,所以用“甚至”。
又如《鱼游到纸上了》一文中“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要理解“唯一”,先要让学生弄清“大家赞叹着,讨论着”和“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的关系是:“大家”是“除他外有反应的其他人”,表示只有他一个没有反应,所以用“唯一”。
联系上下文语句间关系理解词语可先去掉需理解的词语,读懂句子,悟出关系,再说明用这个词语来表示这层关系。
三、联系上下文语句所述事件情节发展理解词语。
这些应理解的词语大多是在记事的课文中,学生往往特别关心故事情节的发展。此时,学生对维持故事的完整性、延续性有强烈欲望。教师可抓住契机,无论这个词是在故事开头或某一段的开头、故事中、故事结尾,分别起统领,过渡还是总结作用,都应利用故事发展理解词语。
比如《养花》一文中的“循环”一词,从字典中找解释,显然行不通。由于“我”爱花,又有腿病,所以“我”想借养花来调节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于是,总是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看看,……然后回……然后再……,就是“循环”继续往下发展,遇到突变天气,全家抢救花草,第二天,天气好转,又搬出来,再次形象地理解了词语。
又如《一定要争气》一文中童第周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情况下,校长让他退学,经他再三请求才同意跟班试读。事情必然有所发展,童第周“发愤”了:他在清晨路灯下,深夜厕所里,到处都有他学习的身影。后来发生的事已能说明“发愤”了。
运用这种方法先出示这个词,不详讲,引导学生通过前后文字融汇贯通地体会。不能破坏它,争取一气呵成,这样学生印入更深。
四、联系上下文语句创设的情境理解词语。
这类词大多出现在写景,状物或渲染某种场景的课文中,老师能否引导学生真切地进入那情那景中去,是能否理解该词语的关键。
比如《荷花》一文中对“活”字的理解,如在教学时让学生身临其境,结合第二自然段的一些动词,就不难理解了;《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对“不约而同”的理解,如在学生沉浸于失去总理后的悲痛欲绝的氛围中,就不难理解“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中他们的“不约而同”了。
当然,显而易见,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远不只是以上罗列的这四种。总之,无论运用何种方法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不在乎能否完整解释出词意,而在于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运用,适合怎样的语境,为培养学生语感打基础。
有一棵大树,它自命不凡,常常吹 嘘自己的本领。一天,它对大地说:“谁也没有我本领大。夏天的太阳多热呀,像个大火球,可我能用我的手臂遮挡住炽热的光线,给那些走累了的过路人提供凉快的歇脚地方,我的枝杈还能为爱玩的年轻人来搭秋千,让他们愉快地荡来荡去……”
大树越说越得意,它环视四周,讥笑房屋矮小,大地的低下,自认为伟大无比。人们经常在它脚上浇水,在它树荫下点蜡烛,它把这些都看作是对它的崇拜。于是它更加飘飘然,目空一切。天下雨了,人们为了躲避雨淋,成群结队地挤在树下,但它却摆出一副傲慢的架式,拼命地摇晃,以示自己是那么了不起。月夜里,当月亮透过大树的枝叶照到大地的时候,大树就说:“大地,你看看,月亮都是先由我来享受,然后才轮到你。”大地对它的无理挑衅根本不予理睬。
一天傍晚,乌云翻滚,不一会儿,刮起了特大风暴。大树一看,四周一片混乱,过路的人们四处跑个不停,可是却没有一个人到它下面来避风雨。小鸟也进了远处的房屋。大树在风雨中抖动着,它慌得不知所措,但怕人讥笑,仍故作镇静,硬挺着腰杆,不一会儿,它开始感到力不从心,脚跟松动了。它羞愧地对大地说 真没想到 世界上还有比我更有力量的 从此以后 它不再也不敢吹嘘了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目空一切:
不知所措: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阅读教学中扫除阅读障碍的一种重要途径。在实际阅读中,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帮助理解有疑问的词语。
一、根据词语所属的语言环境,把难懂的词语换成其他词语。
如果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语句的基本意思不变,那么就说明这个替换的词语与原词意思相同或相近。例如,“前些天天气还如同阳春三月,今天清早,气温骤然下降了10度。”对“骤然”一词的理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想一想,把“骤然”换一个词,看是否能讲得通,这样学生会很自然的想到“突然”“忽然”,问题就解决了。再如,“京张铁路不满四年就全线竣工了,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这句话中对于“竣工”一词的理解,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读这句话,通过琢磨、思考,他们会很自然地想到“完工”。
二、想象语言环境所描述的当时的情景,在上下文中理解词语,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悟”。
这种“悟”出来的意思,学生可能说不准确,但已经不会对阅读造成障碍了。例如,“武松走了一程,酒力发作,热起来了,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敞开,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在理解“踉踉跄跄”一词时,教师可指导学生想象当时武松吃醉了酒,不听店家劝告,独自走上景阳冈的情景,一路上东倒西歪,走路不稳当的样子,那么“踉踉跄跄”一词的词意便迎刃而解了。再如,“他(叙利奥)写到一百六十张,算起来值两角钱了,方才停手,把笔放在原处,熄了灯,蹑手蹑脚回到床上去睡。”理解“蹑手蹑脚”一词,我们可让学生想象在那静悄悄的夜里,叙利奥为减轻父亲生活的重担,深夜起来替父亲抄写签条,又怕让家人知道不让他这样做,所以抄写完之后,他悄悄回房去睡。在走回房间时,他的动作一定很轻、很慢,怕惊醒家人,放不开手脚的样子,那种动作就叫“蹑手蹑脚”。
三、词语的上下文中往往就隐含着对该词语的解释。
例如,“地球是无私的,它慷慨地向人类提供矿产资源。但是,如果不加节制的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这段话中的“慷慨”一词学生不易理解,我们指导学生可着重理解“地球是无私的”,那么很自然地学生便会理解“慷慨”的意思了。再如,“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的叫着,那歌声真好听。”对于“应接不暇”一词的理解,学生如果读书经验丰富了,会发现后面一句话便是对这个词的很准确的解释。
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远不止以上几种,我们要指导学生从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不断感悟,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三部曲
词语是构成课文的细胞。词语的理解离不开它所在的特定语境,一旦离开,它就如同搁浅在沙滩上的小鱼,没有生命力。因此,课标中对第一学段的要求是:“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但是对第一、二学段的学生而言,“联系上下文”还是个抽象的概念。该联系哪些句段?找到相关的句段后该怎么做?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怎么概括?这些都需要教师一一指导。笔者指导学生通过“找语境,知外延,悟内涵”三个步骤来理解词义的。因为小学阶段,学生理解的一般都是实词,而每个实词表达的是一个概念。每个概念既有明确的外延,也有其特定的内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就是要在语境里把握词语的外延和内涵。以上三步怎么操作?下文以理解《秋天的雨》一文中的“五彩缤纷”为例,浅述如下:
一、找语境——哪些句段
即读课文找出能诠释所要理解的词语意思的句段。师:“五彩缤纷”在课文的哪一自然段里? 生:在第二自然段里。师: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词语具有概括性的特点,而小学生又具有形象思维占优势的特点。理解词语必须要依托文本中具体形象的语言环境。因为语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能把第二信号系统和第一信号系统联系起来,使抽象的词语成为可感知的对象。再者,有些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着其浓郁的情感色彩和特定的含义。因此,只有在语境里,词义的学习才能水到渠成。
二、知外延——写什么的 读词语所在的句段或跟词语有关的句段,思考词语在语境里是写什么的或写谁的?每个词语都有它描述的对象。这对象就是它的外延。了解了词语的外延,其一可让学生知道词语可使用的对象、范围,使用时才不会张冠李戴。其二可让学生顺着外延由表及里地深入到词语的内涵。
师: “五彩缤纷”在课文的第二自然段里是写什么的? 生:秋天的雨的
师:写秋天的雨的什么的?再读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五彩缤纷”写秋雨的什么?
生:“五彩缤纷”写秋雨的颜色。
三、悟内涵——怎么样
每个词语貌似静止的符号,却有着无比深刻的内涵。词语的内涵是词语的本质,是它区别于其他词语的分界点。到了第二、三学段,学生不仅要把握词语的内涵,还要将其用语言概括出来。(试卷上会出现联系上下文写出词语的意思的题目)把握和概括词语的内涵都需要教师花大力气指导。一是,词语的内涵隐含在句段里,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对有关句段进行抽丝剥茧,才能揭开词语的真面目。二是,概括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而小学生又以形象思维见长,要用恰当的语言提炼词语的内涵,对小学生来说确实不容易。怎么指导学生概括呢?笔者采用的是“问题导路”的方式,指引学生概括。
师: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五彩缤纷”在这里是写秋天的雨怎么样的?要知道答案要先找到描写秋天的雨的颜色的词语,找到后用笔划出来。
师:秋雨有哪些颜色?你们说,我写(板书):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
师:秋雨只有这些颜色吗? 生:还有很多,因为这里有省略号。
师:还有哪些颜色?生补充教师板书:翠绿、浅蓝……
师:秋雨的颜色有()。(要求学生把黑板上写秋雨颜色的词填进括号说一说)这些只是秋雨一部分的颜色,秋天大自然有多少种颜色,秋雨就有多少种颜色,可见秋雨的颜色怎么样?
生:很多
师:秋雨有很多颜色,课文用哪个词来概括? 生:五彩缤纷
师:“五彩缤纷”在这篇课文里是什么意思?
生:“五彩缤纷”在这篇课文里的意思是秋雨的颜色很多。师:服装店里衣服的颜色很多,可用(),春天,大自然的颜色很多,可说()的春天。
生:五彩缤纷。
师:再读第二自然段,作者用“五彩缤纷”写出了秋天怎样? 生:“五彩缤纷”写出了秋天很美。师:朗读 “五彩缤纷”,读出它的意思来。
理解词语也需走个来回。当学生把握了词语的外延和内涵后,须让学生反复朗读词语或词语所在的句段,读出词句蕴含的意味。“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叶圣陶语)只有这样在词语中“出生入死”,才能让一个个无生命的抽象的符号融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里,才能成为学生表达的鲜活元素。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阅读基本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阅读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通过“手把手”地教授,让学生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步骤及每步的方法,让学生从一开始就有正确的方法的引领,并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内化,逐渐熟能生巧。
第二篇:阶段教学总结
——抓好课堂教学效果点滴谈
开学至今已经有接近2个月了,学校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鼓励学生人人争做文明好少年,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可是我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时有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发生,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我们课堂教学的质量。
现象一:
上课铃声响,体育委员在认真的整着队,学生们精力特别集中,可在报数时却发现班上人数少了很多,有的学生在5分钟后能来到操场,而有的学生课上到一半才下来,个别学生体育课上很难看到他的身影。
现象二:
各小组学生分组活动时,总出现一些不参与活动的学生;个别学生显的非常疲惫,精神状态极差。
现象三:
教师在讲解、示范动作的时候,孩子们玩的玩,说的说,班上有一半的学生精力集中听讲已经不错了,有的学生的注意力根本就不在课堂上,眼睛傻乎乎的看着其他地方。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教师要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育孩子是我们每位老师的职责,关注每一个孩子更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应有的责任。仔细观察,那些上课从中捣乱课堂秩序的人往往是我们批评的对象,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就“适应”了老师的批评,而年幼的孩子们往往认为他们的所做所谓都是给老师们干的,老师越是批评他,他越是不好好表现,一种“逆返”心里自然生成。班上有一个孩子还好说,假如遇上3-4个,那产生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而体育课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所以最好不要剥夺孩子享有锻炼的权利,把时间还给孩子,把健康还给孩子。我们体育教师要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每节课要进行点名,对没有来上课的学生要调查清楚是什么原因;我们要把慈母般的爱洒向每一位学生,不仅要欣赏学生的优点,而且更重要的是接纳学生的缺点;用平等的眼光看待这些“小大人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用爱心感化他们,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抓好课堂秩序
1.重视新学期的第一次室内课。这学期,因为学校有特殊活动,所以二年级六班的第一次室内课没有上。为了赶进度,把第一次室内课与第一次室外课并在一起上,2个周过去了,我发现这个班级在课堂秩序明显不如另一个班级,没办法,我特意又拿出一节课的时间专门进行“补课”。对于老生来说已经习惯了学校的环境,对体育课堂常规要求也有大概的了解,他们往往产生一种不在乎的心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针对这种现象,更不能忽视,让他们明白没有良好的课堂秩序,课堂教学是无法进行的。教育的形式不是空洞的进行灌输,而是多以事例为主,列举平日课堂中发生在他们自己身上的小故事,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之所在,然后对症下药。
2.重视课前的2分钟。
按常规要求去做,对小学生来说是个难题。他们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差,因此,需要我们教师进行耐心的引导。在我的课堂上,每次上课之前先拿出2分钟的时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传授的内容可以结合每周一升旗的话题进行,也可以结合电视节目中的小故事进行引导,还可以结合发生在学生身上的小故事进行熏陶。让学生明白哪些行为是错的,哪些习惯是坏习惯;告诉学生每做一件事之前都要去想一想它的利与弊,对班级、对自己、对同伴有好处的事情多去做,影响他人的事情不要做;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们身上存在的细小问题,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思想品质教育,帮助他们给予正确的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帮助他们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当代小学生。
3.课中学会调控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有意注意力时间持续的时间很短,因而课堂上往往出现乱的现象。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千万不要发火,因为发火往往会降低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不妨试试采用其他小方式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做些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小游戏《报数筷子头》;做转移学生注意力的小游戏,如:教师吹哨喊口号,学生马上会习惯性的随着教师喊起来等等。课上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到随机应变,把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时间内集中到学习中来。
三、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手段,激发学生的上课欲望。
我们应该反问自己,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喜欢我们的课?我们的课堂教学手段方法是否符合孩子们的心理?常年不变的老一套的徒手操,常年不变的准备活动,让孩子们感到枯燥乏味。我曾经留心的观察了一下,在一节课上我让孩子们做一直做过的老游戏,虽然孩子们喜欢做,但是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高,他们往往用说话、拖延时间的方式来表达不满情绪。而当我要对学生介绍做一个新的游戏,学习新的内容的时候,学生们是那么的乖,都静静的在听。所以说孩子也喜欢新鲜的事情,对新鲜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常新常变,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上课兴趣,把练习的内容着重以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去做。比如练习单双脚跳的内容,利用划好的“田字格”进行“青蛙捉害虫”“机智找‘家’”的比赛、这样避免了学生产生枯燥的情绪。
第三篇: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阶段总结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是指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能够获得真正的发展,这是课堂有效与否的唯一指标。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达成最有效的教学?下面就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活用数学教材,让教学资源更有效
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要学会“跳出教材教教材”,结合数学内容的特点将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并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其实就是用数学知识解决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
二、合理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的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状态。例如,教学两步计算应用题:一个商店运进2箱热水瓶,每箱4个。一共有多少热水瓶?教学时先以故事导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天,小熊商店开张了,小猴子开着汽车来送货。它送来了2个箱子,每箱热水瓶4个,。这时小熊问小猴:“你带来的热水瓶一共可给多少个朋友?”小猴子犯了愁,忽然,从天而降了一位智慧爷爷说:“不要急,小猴子你能回答出下面的问题,就可以算出来了。”要知道总共有多少个热水瓶,就是要先知道每个箱子可装多少个?多少个箱子,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了新知的教学。
三、精心设计有效教学活动,提供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
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精心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参与中体验,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前我安排学生收集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有角的实物或图片,下一节课进行交流展示,这样学生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课前准备当中。课堂上,让学生交流展示,并组织讨论、探究,抽象出角的特征,然后通过找一找、指一指、摸一摸、说一说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角的认识由形象感知过渡到表象的建立。
四、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建构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例如:在教学“十几减几”时,当老师张贴出主题图,并宣布课题时,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了一个声音:“老师,我已经会了。”随后,又有七八个这样的声音,并有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起来:“十减九得一,十减八得二...”。面对此景,我虽一愣,但是并没有抑制学生的个性,一带而过。而是,及时调整预设的程序,有效地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情境。我说:“老师已经看出来了,大部分同学已经会了,但还有少数同学不会或不熟,怎么办呢?”学生:“我们教他们。”我又说:“同学之间能互相帮助,老师很高兴!但我们不能把现成的结论告诉他们,是吧?下面我们准备一下,看谁有办法帮助这些同学来发现“十几减几的规律”„„”一时间,大多数学生都带着神圣的使命忙了起来。几分钟的交流后,学生不但把十几减几的规律总结出来,而且方式各异,有画草图的,有用小棒的,有用连加算式倒算的„„ 课堂实践证明,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在教学的生成点上预设多种通道,使教学预设更具灵活性和变通性。当面对课堂中动态生成的问题时,只要教师善于抓住和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会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2011年03月23日
第四篇:小学新课程阶段总结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新塘镇仙村小学新课程实验阶段性总结
在增城市教育局的领导下,按照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部
署,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把课改实验工作深入、持久、扎实地开展下去,在总结前几年课改经验的基础上,加大了基础教育理论的推广、实验和研究,通过努力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机构健全合理整体规划切合实际
1、加强领导,校长是学校课程改革实验的第一责任人,是学校推进课
程改革工作的身体力行者。学校在课改实施前就成立了课改实施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导主任和实验教师为成员的课改领导小组,组织机构健全,结构合理,职责明确。并对全校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备课、上课、评价、课题研究、教研活动和学校课程开发等提出指导性意见,有效组织学科指导小组、课题研究小组和各学科教研组的工作,定期组织开展不同范围的学科专业培训和教学研究活动。深入新课程实验第一线,在新课程实验的过程中,及时总结推广实验成果,发现、培养实验骨干教师,为实施教师提供工作平台,以点带面、为学校和教师开展新课程实施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服务。
2、学校根据《广州市义务教育课程(实验)计划(试行)》来设置课
程和安排课时,开全科目,开足课时,安排符合课改实验标准,既不压宿某些课的课时,也不随意增加课时,课程结构体现了义务教育的基本性质、遵循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3、为使新课程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经学校行政会议研究,加强实验
年级的师资配备。根据学校教师情况和课程改革的需要,选派富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从事课改工作。
4、根据市教育局实施新课程的有关要求,在分析我校教育教学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了《仙村小学新课程实施方案》和《校本教研实施方案》,为课改的实施提出了更具体的工作目标。
二.制度健全,规范教学常规
1、为了配合新课程的实施我校重新修订了《新塘镇仙村小学学校章
程》、《新塘镇仙村小学师德考核细则》、《新塘镇仙村小学教师奖惩条例》、《新塘镇仙村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师校本培训制度》、《课堂教学评价》、《文明班评比制度》等。
2、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培养人才、实施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工作的好坏,关系到整个教学质量的高低,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素质。为了更进一步规范我校的教学工作,今期教研组对教学计划、备课要求、上课要求、作业与辅导、评价考核、学科活动、教学研究、督查指导等教学常规作了重新的规定,实施全方位的目标管理。也为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让教师有章可循。
3、为认真贯彻落实“两全”方针深化学校管理和素质教育,充分调动全体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办学层次,与时俱进,争先创优,保证我校在改革中快速向前发展,特修订以奖励分数为依据的《教师奖惩条例》。
三.狠抓培训,以研促教
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实施和课程设计的参与者,新的教学里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只有通过教师的教学工作才能贯彻落实,进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展系列培训,完善培训制度
我校采取通识培训与专业培训相结合,上级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实验前与实验中的培训相结合,严格做到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同时非实验教师也进行培训,形成全员参与课改实验意识。目前我校全校教师都参加了增城市举办的新课程培训班。通过学习,全校教师进一步提高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工作安排,确保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极开展校本教研工作
1、抓好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研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过程。为此,我校开展了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新课程研讨活动。(1)抓好听课与评课制度的落实。课改实验领导成员深入课堂听课,重视对新课程实验年级指导与调研,实验年级的教师进行互相听、评课,交流教法与心得,取长补短,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共同提高教学水平。(2)开展学科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把课改工作不局限于实验年级,而是以课改为契机,让课改之风吹遍全校,使我校教师在教研活动中感受课改的气息,深受典范、优秀的课堂教学艺术的正确导引,提高了教材处理能力,培养课堂管理能力和反思评价能力,提高全校教师的整体水平。
2、狠抓备课工作,要求教师在熟悉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按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来备课,同时要求教师充分研究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设计教案和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教法灵活。同时,我校坚持集体备课,每周定时、定地点,以教研组或备课组为单位备课一次。
3、校教师在认真备课、上课的基础上,能积极撰写教学后记、教学反
思、经验总结、案例研究和教学论文。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年至少写一篇论文等,全校进行教育教学科研论文评选,将优秀作品打印装订成册供学校教师共同研讨。
4、加强课题研究工作,把课题研究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本校结合实际进行的课题研究与实验,以课题为载体,深化我校教育科研的纵深发展。
5、重视学生的评价考核。新课程强调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以口头评价为主,坚持正面评价,多用肯定指导式。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以作业、单元练习、定向评比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6、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我校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的基础上,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并重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年龄的特点,在不同年级开设了舞蹈、心理辅导、书画、篮球、乒乓球、电脑、科技等校本课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回顾几年来我们的课改实践,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们存在的问题。课改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我们在课改的进程中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困难,存在许多的问题。发现这些问题,正视这些问题,是我们搞好后一阶段课程改革的前提。首先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减轻教师学生的负担,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成长,使我们的教师更加健康快乐地工作。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还是很重。尽量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改革中去,是教师们共同的呼声。其次,新课程,新教材,对教学条件提出了新要求。我们的教师也普遍反映,与新教材配套的学具、教具很少,而且,图书馆的适应、多媒体教室及实验教室的配备也亟待调整。办学条件要不断完善,以便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面对走过的路,我们有经验,有体会,有思考,有收获,有教训,有展望……我们会不断努力,为我们的课程改革注入新的活力,为我们更加美好的明天蕴蓄力量。
第五篇:浅谈小学阶段舞蹈教学
浅谈小学阶段舞蹈教学
舞蹈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是人类传情达意的产物,它符合人类身心需要的本质特征,具有愉悦身心,健美肢体,联络情感和团结群体等功能,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阶段,学生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教学活动,可以促进他们的智力发育,增长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身体动作的协调性,同时陶冶学生的性情和品格,通过长期的舞蹈训练,可使学生拥有匀称的体形、高雅的气质,这对他们一生的发展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学舞蹈活动课,一般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舞蹈基本训练部分,二是舞蹈教学部分。
首先是舞蹈的基本训练。少儿舞蹈基本训练一般分为地面训练、把杆训练、中间位置训练。地面训练的内容包括头、颈、肩、肘活动,勾绷脚、卧姿踢腿、跪下腰练习,通过这些训练,能使学生身体得到较自然、全面的活动,增强动作关节的灵活性。把杆训练的内容包括绷脚擦地、蹲、小踢腿、腰、大踢腿,这部分活动量大,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训练效率。例如,在进行踢腿训练时,有的学生怕踢腿疼,不舍得用劲,我就给学生讲清楚踢腿练习的目的性,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只有腿的软开度增强了,胯、膝、踝三部位的软开度也随之提高了,提高学生练习的自觉性。通过把杆上的训练,能规范学生动作,提高动作的软开度。中间位置训练,主要是学习手位、脚位、手臂姿态、基本舞步、小跳等,通过学习能使学生了解身体各部位舞蹈动作的要点,使动作轻巧、敏捷、稳重、有持久力。例如我
在教学生走步时,首先让学生听音乐走步,要合拍,能行进或原地走,然后随着学生音乐感受能力、动作水平的提高和方位知觉的发展,根据不同的音乐,表现不同的人物、不同情绪、不同节奏、不同特点走,如老爷爷走、小朋友走、轻快地走、雄壮的走等。为提高学生动作训练的兴趣,还可加入学生喜欢的动物世界中“小伙伴”的走。如鸭走、熊走、企鹅走,使学生在愉快的模仿动作过程中,达到走步训练的目的。总之,基本训练教学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句话,即:动作要领先讲清,精讲多练不放松,勉励学生勤练功,循序渐进量力行。其次是活动课中的舞蹈教学。小学阶段现行的舞蹈教学内容,主要分为律动、集体舞、表演舞。律动是指在音乐的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等变化做不同的律动性动作。律动可以单一动作重复练习。也可将几个关联动作组合练习。如,形象模仿动作:鸟飞、兔跳等。集体舞一般是在短小歌曲或乐曲的伴奏下,有组织、有规定的队形、位置上做舞蹈动作,一般可以反复进行,舞蹈时要求学生要有相互的感情交流,动作和谐一致。集体舞主要是用来培养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变换队形,在音乐中整齐、协调的动作、树立相互合作的集体主义观念。表演舞一般是指体裁广泛、主题突出、有特定的内容、情节、角色,有画面和队形的变化,舞蹈性比较强,是部分学生参加用于演出的舞蹈。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舞蹈,教师在排练舞蹈时,要给学生讲清舞蹈中的故事情节、表演时应注意什么。在教学过程要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并进行模仿,反复练习,达到教师的要求。例如,在排练舞蹈《鲜花爱雨露》时,主要动作是学生双手
作动态开花状,脚下做娃娃步和小碎步,初学时,学生动作做得较僵硬,我反复示范,并用启发式的语调告诉她们:“你们就是一朵含苞欲放的小花,在阳光雨露的滋润下,欣喜的开放。”学生理解了动作的含义,头、眼、手、身段、表情的配合有了,动作也就做活了。总之,在排练舞蹈时,具体动作应由易到难,由分解到组合,精讲多练,由基本动作到串联,练习速度由稍慢过渡到原速。
在教学中,我们也尝试创建了“欣赏—模拟—学创”式小学舞蹈课教学模式: 我们所构建的“欣赏—模拟—学创”式小学舞蹈课教学模式,是为教师在舞蹈课教学中提供的一个活动框架,它是依据教学过程发展规律而形成的一个正向的线性结构。该模式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知识及能力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欣赏—模拟—学创。三个阶段又包含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知及情感发展的不同的六个环节:欣赏包含“初步理解”和“情感陶冶”;模拟包含“基本掌握”和“情感激发”;学创包含“巩固运用”和“情感发展”。
(1)欣赏。这是舞蹈教学模式中的第一个阶段,它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舞蹈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后面阶段提供背景和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欣赏习惯,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
(2)“初步理解”是学生了解舞蹈知识的初始阶段,其要点是认知激活、定向准备,即要使学生在此阶段,从进入教学活动开始之时便处于认知活跃状态,积极主动地去摄取知识,激发对舞蹈的兴趣,从而达到对学习目标的理解。
(3)“情感陶冶”是通过欣赏优美的舞蹈动作,促进学生对美的认识和追求。其中美包括形象美、动作美、旋律美、服装美等。学生通过对这些美的欣赏,对美产生直观的、初步的印象,同时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使他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全身心地沉浸到情感交流和情绪体验之中,从而受到春风化雨般的感染和陶冶。
(4)模拟。模拟阶段是学生具体学习及掌握知识的阶段,该阶段主要是通过教师的教授及学生的模仿,使学生掌握舞蹈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模拟阶段,使学生了解舞蹈的思想性、艺术性,让学生的舞蹈想像力受到充分启发,使其受到舞蹈艺术形象的感染;通过模拟舞蹈基本动作使学生在生理和形体上得到发展。
(5)学创。学创阶段是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启发他们想像力和创造力的重要阶段。它是在舞蹈动作的掌握、有丰富的音乐感受和一定的舞蹈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初步按歌曲或乐曲内容自编简单的舞蹈动作并表演。
根据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上好舞蹈活动课,教师要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教师精选教材,难易适度,富有儿童情趣;第二,教师示范准确,富有感染力;第三,教师加强具体指导,及时纠正错误;第四,练习时间适度,动静交替,形式多种多样;第五,教师给学生创造表演的机会,增加舞台实践经验,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使之能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
安全伴我进校园 我把安全带回家
安全是人类演化的生命线。对于社会,安全是人类生活质量的保障;对于经济建设,安全就是一种生产力。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000千亿元以上。事故影响我们的经济与生活,损失人民的生命财产,增加了社会的不稳定性。宣传《安全法》,剖析安全文化的内涵,提高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关爱健康,关爱生命,是每个公民共同关注的话题。为了进一步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促进学生安全、健康意识的树立,切实提高自护能力,我校开设了生活课程班——斑马线班。该班的学员来自各个年级,他们参加该班的目的不同,有的因为安全意识差,有的因为关注安全话题,为此他们走到了一起。针对学生年龄小、安全意识薄弱等特点,我们依托于“安全伴我进校园”这一主题,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了“小公民安全论坛”,我们利用安全知识竞赛、主题队会、手抄报比赛„„等媒介,广泛宣传校内外安全文明常识,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安全知识普及,在活动中提高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
在参与小论坛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力求使学生成为本次教育活动的主体。比如,我们鼓励有写作特长的学生通过倡议书等向其他同学宣传安全活动的重要意义,鼓励有微机特长的学生通过上网等手段搜集有关的安全教育常识并及时通过网上小论坛予以发布,鼓励各班通过小论坛对参与安全教育活动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引导少先大队员开展了一次“我为社区服务”活动,向社区发出了“安全和文明,有我也有您”的呼吁,赢得了家长及社会积极响应和一致好评。
在广泛宣传的基础上,我们还注重了通过多种形式的自护演练,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提高自我保护和自我救助能力。我们先后进行了伤害救护、消防等自救自护演练,对于演练当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我们在第一时间内制订了更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使各种安全预案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完善,自救自护演练的进行不仅提高了学生整体的安全应急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自我救护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自护信心,防范意识得以明显增强。
为了增强孩子们的安全意识,我校专门请民警叔叔——校外辅导员,给孩子们进行安全知识讲座。当然,在进行安全教育活动的时期,孩子们的热情虽然很高,但很被动,这样的教育缺乏新意,而且在孩子们心中也不能真正地树立安全意识,缺乏主动性,如何让孩子们自己教育自己,提高认识,我发动学生寻找身边的安全因素和不安全因素,并提示他们充当安全意识呼唤的使者,随时发现,随时宣传,随时提醒,随时帮助。在这项活动中尤为重要的是孩子们心理上的转变,对他们而言,安全教育不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被动接受的教育,而成了
一种与自身密切联系的安全需要;孩子们在征集身边故事的时候知道了安全的重要,生命的可贵。此外,孩子们办起了《安全小报》,自己组稿,自己编辑,自己设计,自己誊写。《安全小报》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每个少年儿童。当需要激起人进行活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的目标时,就转化成动机。在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意识到,安全对于孩子来讲变成一种需要还是不够的,因为它仅仅是教育了孩子自己,更重要的是应把这种需要变成一种动力,推动孩子们去付诸行动,在实践中通过行动深化认识、并教育他人及社会,于是我鼓励孩子们走向社区,让孩子们来影响成年人。孩子们拿着相机扑捉生活中的不安全镜头,并走上街头给违章司机、行人上交通规则课和安全教育课,实践证明,这种形式非常有效。孩子们是真善美的化身,他们的积极行动感染了成人,影响了社会,为提高柳州市人民的安全意识做出贡献。
素质要从小塑造,品质要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当代,国家之间的竞争是一场综合国力的竞争,竞争的实质在于人才的竞争。我们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从小注重对孩子良好素质的培养。而安全意识、生存意识是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培养一个跨世纪的人才所必须的。因此,安全教育必须从少年儿童开始。安全教育应从少年儿童抓起。儿童心理表明,幼儿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个体各种素质结构的奠基阶段。从小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树立遵纪守法的意识,可以培养他
们良好的遵纪守法观念;安全联系着千家万户,保护孩子的安全健康,是家庭幸福、社会安定的保证,因此,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事关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