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略论初中信息技育课堂有效性策略(推荐)
略论初中信息技育课堂有效性策略
发表时间:2015/10/22 来源:《教育学》2015年10月总第87期供稿 作者:罗剑养
[摘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初中阶段成为了一门现代化的教学课程。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利用现代化设备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初中 信息技术 策略
初中通过严谨的教学,使学生具备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现结合自己的实际教学经验,谈谈我自己在 以下几个方面的心得体会:
一、努力创设和改善学校的硬件措施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有效的硬件设备,学生的理论知识再硬,也终将是纸上谈兵,信息技术不比其它科目,必须要让学生亲身体会,才能感悟各种软硬件的工作原理。要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我认为一是学校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二是尽可能做到学生人手一台计算机,三是让学生有充裕的上机时间,四是多建立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官方网站。只有硬件达到了要求,软件方面的工作才能跟上脚步,学生才能在信息技术这方面有所突破。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老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得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了相应的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方式多元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传统教学方式在某些时候会压抑学生的积极性,起到负面作用,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才会用心去思考,才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没有兴趣的教学,学习动力将不会得到持久,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有相当一部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令人发笑,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在辅导过程中,我们尽量做到教师口叙,让学生动手,教师应注意与学生站在平等的高度,对学生的教育我们最好以鼓励和表扬为主。“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给桌面改换图案、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因此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花样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若教师发现后,对这些学生加以批评,甚至处罚,学生就会由扫兴到无味,一旦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有效的做法是:宁可自己的教学进度受影响,也要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不仅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告诫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所以是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的。在教学中,应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这样,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三、学生互助互学 “学生互助互学”是指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就向其他会的学生请教,再把自己的知道的告诉不会的学生,以此传递的教学方法,毕竟课堂上学生那么多,而教师只有一个,教师只在普遍性问题上作出解说就行了。目的是通过同学之间的教与学来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互教互学,以便促进全体学生成绩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意识,形成合作互助的精神。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只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教育落到实处。
其实,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主要是因为最初的学习条件、理解力、动手操作能力等各方面存在的差异而造成的,只要给予他们适当、适时的帮助,再有一定的时间和条件,每个学生都能够达到信息技术课所规定的基本要求。但是由于信息技术课的特殊性和学生基础知识、兴趣等方面的差异,要想在目前班容量大、教学设施尚未完善、采取班级教学形式的条件下达到课程所要求的程度却有相当大的困难,因为同一个教师不可能同时兼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而且一般学校都不给予信息技术教师安排课下辅导。而“学生互助互学”形式的出现,可以大大缓解教师指导学生的压力,弥补教师不能照顾所有需要帮助的学生的缺陷。教师可以在课前把教学要求和内容要点公布给学生,这样可以使他们做到有的放矢,以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上课时教师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精解细讲,并作示范演示,然后将大部分时间回归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和上机实践。在教师讲授完后,可以选择学习成绩好、有耐心、有热情的学生作为“学生互助互学”,辅助教师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在他们遇到问题时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共同来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这种“师生关系”可以在课上存在,也可以延续到课下,这样大大拓展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四、注意分层教学
分层不光是学生分层学习,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任务都得根据学生计算机水平分层。如在教学PowerPoint即幻灯片制作时,我所教的几个班中有两个衔接班,这两个班的学生都是从小学直接升上来的,经过了解发现在小学阶段他们已经如何制作幻灯片了,而其余几个班的学生来自全省不同的地方,很多学生根本不会。于是针对不同情况,我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衔接班的学生,他们已经学过的幻灯片知识我就不再重复讲解,直接给出一个综合性作业,比如以科技创新为主题,自主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某一方面制作一份电子报刊,同时把学长们做得好的作品展示他们看,让他们心中大致有个努力的目标。当然在这个制作的过程中他们会遇到各式各样没有见过的问题,比如模板的制作,等等。这时我并不是急于给他们解决,而是首先让他们上网查找资料,或者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如果还不能解决,最后才给他们讲解。这样通过问题来引发他们自主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对于其他班的学生我也进行了分层,已经学过幻灯片制作的学生直接进入电子报刊的制作,电脑不受老师控制,而其他学生则必须听老师讲解如何制作幻灯片如文字图片的插入,动画的设置,以及幻灯片的处理和播放,等等。同时我又把能力强的学生分到各个小组当小老师,辅导其他学生。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不仅每个学生都学习到了新知识,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
教学科目中,难勉会有些地方是枯燥乏味的,为了让课堂更具诱惑力,我个人觉得我们可以适当的为学生布置作业,给能提前完成任务的学生开通绿灯,让他们可以玩些小游戏,或者上上网。这样学生就会积极的完成教学任务了,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科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是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一门艺术。
五、前置作业的必要性
现阶段九年义务教育过程中,信息技术课还不是必考科目,大部分学校为了抓教学质量,一学期所开设的信息课科目节数少,有些学校到九年级甚至会停止信息课的开设,由于课程时间紧张,我觉得前的前置作业就有这个必要性,网络素材的准备,制作过程的一些原始材料都可以提前准备好,把课堂时间充分的让给学生。学生探究的时间越长,把握的知识就越牢。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六、难易结合,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找出已经学过的知识与正要学习的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推进,有利于教学中突破难点,也能使学生轻易地掌握教学重点。教师通过让学生围绕课题自学、讨论、交流、实践,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只有做到了难易适度,才能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让优生找到解决难题的突破感,让后进生有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由于信息技术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要想通过信息技术课来的满足每个同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是很困难的,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考虑这个差异性。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看计算机书,至于上课,主要是用于解决平时看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地决定学习的进度,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咨询,查找相应的资料,与教师共同研究,鼓励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课本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去学习课本以外电脑知识,让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担任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辅导员,组织学生信息技术经验交流,等等,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都能取得到进步。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贻”。反思即在学习教学过程中不断审查自己,进而培养自己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对广大教师谈到:“如果学生不理解某种知识,如果他的思维犹如笼中之鸟无援地颤抖着,那就请你们留意反省一下自己的工作。”对教师而言,反思极为重要,只有对自己的行为深刻反思,才能使教学水平更进一步。教师应多学习,多思考,可以通过撰写教学日志、博客、教学随笔等形式来反省自己的教学工作;也可以用BBS论坛,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看法、观点积极思考,总结教学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结束语
总而言之,要上好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还需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刻苦钻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精心的设计每一堂课,想方设法让学生想学、乐学、爱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打造高效课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打造高效课堂的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广大教师的主观愿望。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在老师。只要教师心中时刻把握住“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愉快学习是成功的保证”,再加上努力践行,不打无把握之仗,打造高效课堂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山西经济出版社
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初中版第二册揭秘工作原理84页 【2】布鲁纳(Jeroms.s.Bruner1915——)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过程》
【3】苏霍姆林斯基
(1918-1970),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第二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寻求有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个中学教师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传统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原因。笔者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师的教学设计,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探究,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反问式,延伸式等教学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关键词】: 课堂教学 有效性 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材设计的改变也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出现多样化。然而,来自教研部门的大量调研证明:在一些中学,无效的课堂教学现象也普遍存在。有些课堂时间有效利用率只有40%,其余时间都在不知不觉之中浪费掉了。可见课堂教学质量是不容乐观的。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学校物理教研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对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此愿与大家共享。
1、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物理教学中的实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获得物理知识和实验技能。可是,在现实实验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演示的实验多,学生参与的少。事实证明教师演得再好也没有学生自己动手更有效率。学生自己动手做的过程,实际上也包含了思维与探究的过程,而且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乐意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把实验的权利留给学生,把创的机会让给学生,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中的人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活动中人是最重要、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具有亲和力。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还要传播人生的信念,力争做一个热情、期望、值得信任的教师。这样我们才能深入学生的心理才会知道学生想什么、怕什么、喜欢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创造性、注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的经历和体验,勤于动脑,独立思考,重视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实现对知识的再创造,培养创新品质〕。
3、“以学论教”全面改进教师角色和教学行为。
教师首先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做到如下转变:由单纯的知识传授向知识探究转变,树立问题意识;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树立主体意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树立训练意识;由“师道尊严”向“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转变,树立情感意识;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树立特色意识;由研究教师教什么和怎样教向研究学生学什么和怎样学转变,树立角度转换意识。从有效课堂教学的表象看,学生的学习情绪是否高涨,学习态度是否积极,师生、生生思维碰撞中有无新火花的迸现,课堂上是否做到了动口、动手、动脑,从反馈中知识掌握是否牢固等方面都要求教师随时调整课堂的教学行为。
4、精心设计教学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有力保障 我们要坚持集体备课,通常按四个阶段进行集体备课:
一、集中备课。(1)引领:由备课中心发言人在教研活动会上以“说课”的形成发言。说教材、大纲、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件准备、习题精选、教学理论等。(2)合作:讨论发言人的内容。(3)交流:由个人代表或小组代表发言交流。(4)整合:由教研组长整合大家意见,小结备课情况。做好整个过程必要的发言记录。
二、实施教学方案。统一时间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观察。让研究课真正回归到日常教学中来。
三、教学反思。执教教师执教后对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学生表现以及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分析,自我反思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必要环节,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四、形成新教案。同一教案多人次上课。多人次教学反思,反复讨论。结合不同班级的情况,最终讨论定稿。把上次研究积累的经验作为下一次实践的起点。实现螺旋式上升。
5、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1)“反问式”教学。
课堂教学中,我经常提问学生一些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常常反问学生,追问学生。学生们都不知所措,又重新审题,回顾所学的知识,甚至有时我肯定地把正确的结论回答成错误的,有好多学生就立即与我辨论,从而强化了对知识的掌握,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延伸式”教学。
在教学中,不同程度地掩盖课程思维过程是造成学生感到难学,教师感到困惑的一个主要原因。初三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阶段,初中课程培养目标的定位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毕业生是普通高中教学的优先目标,无论教材编写还是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因此贴近新课标,搞好初中与高一教学的衔接对学生学好高中物理课具有积极意义。
6、讲究学习方法,注重学习效率(1)指导学生阅读
现行初中新教材,图文并茂,知识丰富,阅读性强。我在每节新授课前都坚持让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尽量安排学生自学,在自学前明确阅读内容及自学要求,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启发学生思考
善于思考才善于学习。为了启发学生的思考,应为学生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如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设问;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
住那些关键的知识点、疑难点设问;对较难或较综合的问题,用按认知层次分化知识点的方法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地发问;对学生错误或不全面答案进行反问,不断加大问题的思考力度等等。(3)组织学生讨论
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学生从中可以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及时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讨论,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
(4)引导学生总结
归纳总结是对课本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和归类的过程。为了使学生掌握总结技能,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充分挖掘不同章节知识的内在联系,将所学的知识“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地构成一个动态的知识网络。
总之,要真正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只要我们教师深入学生心理、关注学生主体、注重课堂设计、更新教学方法、讲究学习方法等,一定会使课堂教学最有效。
姓 名:杨志恒
工作单位:宁夏彭阳县第四中学
邮政编码:756500 联系电话:***
第三篇: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课堂讨论有效性的策略
陡子峪明德小学:王金山
小组讨论学习是一种以小组为形式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多向信息交流活动,是探究式科学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在课堂内进行有效的小组讨论学习,能引导和推动科学探究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科学概念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对培养学生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等起着积极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提高讨论的实效,是实现讨论学习的优势的关键。
一、精心设置不同层面的问题或情景,是保证有效讨论的前提。自主学习的课堂就是一个充满问题的课堂,课堂里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新的问题走出教室”,在解决问题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小组讨论是围绕各种各样的问题展开的,巧妙地设置各种层面的问题是保证讨论有效性的前提,也是评价讨论有效性的重要标准。
下面按不同的教学需要及教学目的,谈谈本人在教学中如何设置讨论问题或问题情景的一些做法及效果,从而反观讨论的有效性:
(1)在学生自学之前,可设置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或情景,让学生略做讨论,各抒己见,带着多层次的问题和疑惑,投入到下一步的探究中。
(2)对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关键问题,可适时设置问题引起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培养他们细密严谨的科学精神。
(3)设置一些发散性的问题,让学生举一反三,集思广益,触类旁通,有利于学生在不断的互相其启迪中加进自己的思考,使学生对科学的规律及概念理解更全面、更深刻。
(4)在进行小结归纳时,设置一些对比性或归纳性的问题,有助学生更好地区分相似或相关的概念、总结实验规律和本质,培养学生尊重证据的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的能力。
(5)对一些比较抽象、难度大或学生日常了解甚少的知识,巧妙地设置一些有趣味的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学习的热情、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摆脱枯燥的记忆活动,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
二、良好的讨论习惯是实现有效讨论的有力保障。
良好的讨论习惯要从低年级就开始抓,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低年级的学生尤其喜欢一起讨论学习,却往往不能合作学习,更难以有效地开展讨论学习,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容易忘记了对自我的约束、放-1-
任自流;又或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做“主角”;又或讨论中观点缺乏科学的根据;又或讨论过程中容易“跑题”;另外,部分同学怀着 “听众”的心态参与活动等,所有的这些都会影响讨论学习的优势的发挥。针对这些情况,我在教学中实施了一些小策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小组讨论活动的意义,尽快地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小组讨论习惯,为提高讨论质量建筑一个有力保障。
(1)首先要树立学生的时间意识,使教学过程保持一定的紧凑性。
刚开始接触小组讨论的同学(如三年级的同学)容易进入到一种放松的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教学进程会出现滞后,影响教学的质量。这时,教师需要帮助学生调整好对待小组学习的心态,帮助学生理解讨论学习的意义,要做到这一点,可先让他们明确讨论活动的时间约束,让他们意识到这一活动的紧凑性,意识到这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环节,而非自由和放松。
我是这样处理这一问题的:在小组活动前明确提出讨论的时限是多少,可在讨论前口头说明或者在讨论的记录表上注明,根据情况,讨论活动一般以3-8分钟为宜。另外,本人还通过比赛的形式增加学生对讨论时间的认识和重视。如让小组间的同学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掘出最多的宝藏”,给学生一种要抓紧时间讨论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带着任务进入到讨论的,摆脱了刚开始较易形成的那种随心所欲、不受约束的学习状态,这是首先让要学生明确的、也是最基本的讨论习惯。
(2)帮助学生不断形成的良好讨论习惯。
良好的讨论习惯需在活动中不断形成和巩固。如我在学生刚接触信息课的时候,就请几位小演员分成两组,表演关于讨论礼仪的情景剧,然后学生评评哪个是“明星小组”?他们在讨论中有哪些礼仪值得我们学习?在小组讨论中哪些行为不可取?为什么?你们想成为“明星小组”吗?说一说你们小组要怎么做?这个活动能帮助学生初步认识良好的讨论习惯及其重要性。另外,我要求学生把小组讨论的礼仪记录在书本的第一页,时时提醒自己在活动中遵守这些共同制定的礼仪,并让这些礼仪最终成为一种习惯。我还鼓励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讨论礼仪,要是哪个小组提出的讨论礼仪通过了班级的“审核”,这个小组将会得到适当的加分、表扬或者奖励,而这条礼仪也将被增加到讨论礼仪的条例里。
(3)引用生动活泼的讨论礼仪,让学生乐于接受、易于理解。中低年级的同学对说教式的条例都不感冒,常常对它们“视而不见”,要让学生易于、乐于接受这些条例,就得让这些条例接近他们的思想,用他们的语言跟他们沟通,用活泼生动、具有童趣的礼仪条例代替说教式的规定,让学生在实施、培养这些礼仪时容易理解和接受,并为他们营造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
为了培养不同的讨论习惯,我是这样跟学生沟通的。例如:①为了发挥小组成员积极性,保证小组成员的参与度,我们制定了这样一个礼仪:每一个小组都有一棵“智慧之树”,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要发挥自己的智慧给“树木”浇水,这样才能让自己小组的“智慧之树”长得更高;②为了控制学生讨论时的音量,避免讨论声音越卷越大的现象,我们又制定了这样一个礼仪:为了避免“交流信号的互相干扰”,小组成员讨论时的音量在小组范围内听到就可以了;③为了避免小组发言时的“交通阻塞”,我们规定小组内一次只能有一位成员发言;④我们要做一位文明的“小律师”,遇到不同的意见,要以“科学之理”服人等等。这些礼仪让学生感到非常有趣,都努力争当明星小组。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还用简笔画的形式来表达这些礼仪,以便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随时提醒,提高效率。如用“喇叭”符号来表示控制讨论音量的问题;用“嘴巴”来表示每个同学都要积极参与发言的问题;用“博士帽”来表示讨论时要运用科学的道理,不能强词夺理等。在课堂上,我认真观察和倾听学生的讨论,发现有需要提醒的地方,我灵活地把符号画在黑板上以示全班或用卡片出示给某小组,及时打击一些不良习惯的苗头,操作简单方便,节省了课堂的时间,还不会打断其他同学正常的讨论活动,另外,这些礼仪和做法还可以延伸到讨论活动以外的教学、实验当中,非常实用,效果也很不错。
三、创建二次交流的平台,强化和提升讨论的质量。
在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间的二次交流对促进小组讨论的质量有明
显的帮助。组间的二次交流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的,可作为讨论后的总结或二次讨论,也是展现小组成果的舞台,它能提高小组成员的凝聚力,促进组间的竞争和学习;它还能展现不同小组的学习风貌,利
于组间的取长补短,利于发挥模范小组的示范作用,利于提高学生讨论的热情、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这些最终使得讨论的质量得到强化和提升。
(1)如小组讨论结束后,不同小组讨论的结果会有较大区别,甚至会出现相反的结论。这时,可组织一场小型“辩论”会,正反方各选出代表的小组,以组间辩论的形式再次展开讨论。根据情况,正反方可请1-2个小组作为代表,其他同学可做评委,老师作为总裁判,看哪个代表组的理由更充分的理由,能够讲服对方及其他小组,最后再请所有小组举手投票,也便于老师做最后的总结。一般来说,证据、论点充足又科学的小组常常在“辩论”中获胜,而这些优秀的小组便成为了小组学习的好榜样,老师的好帮手。通过组间交流会这样的环节,学生看问题的角度会更完全面,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会更全面和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素养也渐渐提高,而这些素养无疑能使讨论更富成效。
(2)一般情况下,小组讨论的问题是中等难度的,小组间讨论结果不会相去太远,只存在一定的区别,完全错误的观点不多,不同的小组都有各自的可取之处。有时候,一些小组的理由更全面或者更详细些、一些小组的表述更科学些、一些小组的解决方法更灵活或更可行一些等,老师此时只要请个别小组作为代表总结,或者有针对性地请两、三个小组做总结,引导学生对比和思考,达到小组间互相学习、促进和完善的目的,提高了小组讨论的质量,促进小组讨论的发展。
实践证明,精心设置的问题、良好的讨论习惯及组间的交流和
讨论对实现有效讨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有效讨论学习对实现学生思维的转变和优化,发展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等科学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篇:浅议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浅议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浅议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策略
[前言]
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主题是实现有效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摘要]
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我们的教育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新课程改革的十年里,课堂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推进,改革的核心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要促进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新课程理念的正确指导下,科学、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活动的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近年来,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无论从实践还是理论研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人们关注的重心转移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效教学是什么样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内涵是什么?如果衡量教学的的有效性?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教学?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教学 课程改革
为了落实自治区教育厅2012年教师继续教育全员岗位培训有关精神,我参加了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培训。培训的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教育厅杨宏轩老师通过讲授、案例分析、合作交流等不同形式进行培训,让我感受很深。也使我回来后在思索一个问题,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怎样进行有效教学?
一、有效教学的内涵及特征
余文森教授的《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中指出,有效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的教学。总体来说包括三个方面:教学有效果、教学有效益、教学有效率。
有效教学的特征
有效教学的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发展是衡量有效教学的唯一标准,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是有效教学的出发点和基础。
二、创设生动有效情景导入新课是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之一
一节成功的好课是从引人入胜的精彩导入开始的。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是决定一节课上的成功与否,同时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学习欲望。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上信息技术课比上网玩游戏、聊天更有趣更有意义。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知的参与,更需要情感的投入,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刺激学生感官,使学生身临其境,集中注意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引入学习的殿堂。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生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我在参加自治区继续教育培训中,曾看到这样一个案例《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位教师是这样设计导入新课的:
这位教师的导入新课是以“甘肃校车交通事故为案例”进行导入新课的。刚开始一看,这位老师导入新课题材选用如今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而且是与学生有切身利益的话题进行引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仔细一看,“校车事故”是一个深重的话题,学生刚一上课,就看到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听到这么深重的话题,学生还能有学习的兴趣吗,而且这个话题与本节课的授课内容又能有多少联系呢?
教学中的情景创设可以有很多种方法,例如:故事情景创设法、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景法、温故知新创设情景法、创设问题情景法等等。信息技术课有它的特殊性,一般情况下教师都重视操作技能的训练,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要求较低,所以我提倡应用创设问题情景法,可以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说话。教师有意识地层层设置一些递进式的问题,在课堂上不断地随机抽问学生,并根据回答情况不断追问,及时捕捉有利的生成性问题加以设问,就能使学生表达出来。这样,也迫使学生思考、探究。
三、有效指导是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二 信息技术课有它的特殊性,动手实践的时间多,我们在引导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去学习,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学习,而不是讲授,不是灌,而是导。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自学课本,让学生带着疑问去阅读,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在重点、难点上多分析多思考,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信心是根本的保证,方式是突破的法宝。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做到善疑善问,激发学习热情,使其获得小疑小进、大疑大进的效果。例如:《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个案例,本节课的重难点是“选择恰当的图表呈现数据”。我在听了好几位老师讲这节课,教学设计有新意有思路,教学环节设计的也合理。但却忽略了这个细节,没有突出重难点。而本节课这位老师,在讲授过程中,让学生翻开书本,引导学生去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诱使学生在进行了分析和思考。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提高了教学效率。
三、分层指导、小组合作学习是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之三
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在备课时就应该提前备学生,在布置任务时,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学生合理搭配,积极探索问题,让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带动手操作慢的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得人人有兴趣,个个有所得,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在2011年全市优质课比赛中,小学组有一位王娟娟老师讲的《在幻灯片中插入艺术字》,学生在进行练习制作作品时,教师在班上巡视指导学生,并注意发现学生在制作作品中出现的问题。挑选代表优、良、中三个层次的作品,在适当时机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全班同学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评价。学生根据这些反馈不断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调整修改,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的效果。因为学生能力的差异,必定会有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先完成作品,所以这位老师要求这些先完成作品的学生去帮助同组的未完成作品的同学。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发挥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小组协作活动中的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它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它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协作学习过程,学生之间为了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来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我们见到的很多课堂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教师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任务一布置,就不在管了,小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动手操作的总是那几个同学,不爱动手的依赖性强的永远都当旁观者。如何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首先,要教给学生合作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当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后,可能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可是往往却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合作。
首先课前备学生,课中让学生学会分工与协作是合作学习效率提高的先决条件。教师要进行科学分组,以4-6人为一组,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成绩、能力、性格诸方面的差异组建成若干个优化的合作学习小组,并让学生推选成绩较好、乐于助人、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小组长。接着,让小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给自己的小组起名字,激发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勇于承担任务,既要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教师在指导合作时,还要注意观察,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在班级或小组中较少发言和胆小内向的同学,应当多加鼓励和支持,使他们有信心参加到合作活动中来,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自己的意见,能用自己的语言规范地、流利地发表见解。
“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努力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空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自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持续健康地发展。
综上所述,兴趣、创新、实践、合作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性体现的基础,只有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提高化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廖明均
(童家乡中心小学达州市大竹县635135)
【摘要】介绍从那些方面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在课堂中恰当实施,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真正体会化学带给他们的乐趣,树立学生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 ;氛围;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通过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化教学设计(如学案导学),化学分组实验,搭建展示平台等方式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学习” 变为“爱学” “会学”,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获得了更高的分数,更好的学习技能和更高的化学素养。有些情况是许多教学准备的不充分和计划的不科学造成教学的低效, 传统课堂教学评价的弊端严重制约着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教学没有顾及学生在学习中知识和能力以及个性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教师没能做好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促进者、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只重“认知目标”的完成,忽略了其他教学目标的达成,使学生厌倦了学习, 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这种不利于学生成长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教学方式也困扰着学校和教师。
目前初中教学中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那就是:老师教的很辛苦,而学生学起很痛苦。我们的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我所在的学校教学资源非常缺乏,特别是教师缺编特别严重,也没有合理的教学资源优势。只能根据我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谈谈在化学方面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教学实践中有的课,从表面上看,学生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氛围看似很好,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课堂上,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为活动而活动。如果教师没有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对于这种现状,我认为有必要做一些剖析,以利于帮助部分老师走出误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地汲取知识的。”这就告诉每一位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仅要课讲得好,而且还要善于调控课堂气氛,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一)通过创设情景营造课堂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获取知识的内驱力。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此,老师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勾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吸引他们以高度的热情投入课堂。
(1)运用实验创设情景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灵魂,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实验情景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使他们感受到学习化学的愉悦性。要达到这个目的,就一定要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肤浅的“变魔术”上。这时候就要求老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适时把实验形成的良好氛围利用在掌握知识上。
(2)运用多媒体展示创设情景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创造以学生为主的课堂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各种教育教学软件给教师提供了创造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灵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给课堂注入生机勃勃的活力,使学生都十分愿意且不自觉地投入到主体性学习中去。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等各种信息传输手段为一体,具有很强的真实感和表现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设计问题营造课堂氛围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内容创设学习情景,“设置化学问题”就是一种方法。当然,老师设计的问题有很大的学问。问题太难,学生解答不了,浪费时间且没有实际效果;问题太过简单,每个学生都会,势必引起学生骄傲情绪,也容易起哄。因此,设计问题要切中要点,就如同学生站在苹果树下,眼看到苹果就在头上,可就是够不着,以激发学生想办法吃到苹果的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锻炼思维能力的作用。
二、深入研究了解学情,因材施教
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有所不同。同时,同样的教学内容,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智能特点进行教学,创造适合不同学生接受能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并能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的多元的智能发展。比如,在讲化石材料这一内容时,根据大部分学生在物理课中已接处了不少的实际情况,我就安排他们主要以自学为主。还有我的学生中有几个理科比较差文科比较强,对这一情况我应积极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让他们出一期有关化学的板报,以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有学生总的成绩比较差,但很聪明,动手能力强,我应让他作实验小组的组长。
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使学生不因个别差异所制约,又能长善救失,促进个性的发展,培养各种人才,这是教学与学生差异之间的本质联系,也是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内涵。这要求教师教学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人的才能品行获得最佳的发展。因材施教不但是我国古代教学经验的结晶,也是现代教学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实行因材施教, 对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探索和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很多教师都在探索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最有效的学习效果。然而,像我们这样偏僻的九年一贯制学校也只能从现有的条件出发,从学校的师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方法上探究:可以吸收目标教学的教学思想,采用了目标教学中一些成功的作法,教师引导,诱导,疏导,指导,始终在导字上下功夫,在导字上定位。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大胆质疑,充分讨论,当堂训练,及时矫正,始终处于课堂的中心地位,符合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
从课堂结构看,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一是学生自我探索阶段,包括了学生阅读思考,相互讨论和尝试性练习,教学目标中的大多数内容可以在这一阶段中实现。因此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二是教师讲授深化阶段,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讲重点、难点,讲规律,讲方法,消除思维障碍,指导学习方法,这是一堂课的精髓所在,也是一堂课的核心内容。三是训练强化阶段,包括练习,反馈,矫正,评价和课时小结,这一阶段的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整个过程,环环紧扣,步步紧逼,呈现出由浅入深,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感性到理性,由理论到实践,层层递进逐步向纵深发展的趋势,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四、合理使用化学教学资源
教学中能够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那么你的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的过程的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技术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注重实验原则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一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训练科学方法,培育科学素质。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施实验研究,训练科学方法,是培育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的有效的手段之一。教师如果能改变教师观念,以新的视角开展实验教学,适当的地点验质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设计性实验,挖掘实验的探究功能,优化试验教学,就可以达到既训练科学方法,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
电教媒体在微观粒子及晶体结构的放大、变静为动、化学反应历程的演示、危险有毒实验的模拟、有机物结构的分析等方面有独到的优势。但是电教媒体不能取代演示效果好的实验,比如探究次氯酸漂白性的这个实验,由于教室里完全可以安全、有效地进行操作,所以采用放映动画的方式;而次氯酸见光分解这一实验操作比较难成功,这时候采用放映动画的方式就很好。所以课件、动画等只是辅助性的教学手段,应作为积件使用而不是贯穿整个课堂,否则,幻灯片从头到尾,学生有走马观花之感,难以充分记录下重点。电教媒体的使用、软件的设计、课堂教学中任何时候穿插要讲究科学性。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将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和关注。为了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运用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M]天津教育出版社 2011
[2]上海教育出版社:《化学教师教学指导书》
[3]王天存.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J].青海教育 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