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

时间:2019-05-13 00:03: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

第一篇: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

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

本色语文,是针对语文教学的种种偏颇认识和违背语文教学基本规律的种种异化行为提出的系统的教学主张,该成果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和国家教学成果奖。语文共生教学,是立足于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运用共生理论,从丰富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能体现母语教育规律和本色语文教学主张,具有原创性和推广价值的教学方法。前者是主张,后者是方法;前者主要是理性思考,后者主要是实践操作;前者侧重承继,后者着力创新。

我们一贯以为:教学主张的提出一定要立足于实际问题,一定要能够解决问题,人云亦云、自娱自乐、有名无实、标新立异的教学主张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是没有多大意义的。回顾语文本色教学一系列主张的提出,以及语文共生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总结,它始终是为了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一系列迫切的问题。

审视现状:语文课怎么了

2001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地启动了。

语文作为一门备受指责的学科,更是得到方方面面的关注。各级领导无不高度重视,各类专家纷纷高调介入,各级教研部门更是全力推动,各个层次的名师也积极投入,各种教学研究活动纷纷登台。很快,公开展示的语文课,面貌焕然一新:以前语文课很少听到读书的声音,现在语文课上有了形式多样的朗读;以前语文课基本上是一支粉笔一张嘴,现在是声光电色五彩缤纷,PPT更是令人目眩;以前是语文教师唱独角戏,现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已是家常便饭,历史教师、物理教师、地理教师一起上语文课,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不少人赞叹:语文课就应该这样丰富,这样精彩,这样有魅力。可是,在少数课改弄潮儿登场表演奉献出自己的拿手绝活的时候,不少教师并不为所动,他们感到茫然,感到困惑:这是语文课?语文应该这样教?进行新教材培训时,不少教师说:接受的培训越多,听的讲座越多,看的公开课越多,越不知道怎样上语文课。

有些教师的确是拒绝、惧怕课改的,他们希望按照多年不变的方法教语文,既省力又省心,所以对新的理念和方法本能地有排斥心理。但绝大多数还是欢迎课改的,他们的困惑反映课改出了问题。毫无疑问,课改以后的语文课,出现许多非常好的变化:学生的地位突出了,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手段改进了,课堂空间拓展了。但一些不正常的理念也开始滋生,一些畸形的课堂教学观开始蔓延。

2003年,江苏省在连云港组织了一个大型的教研活动,我应邀执教了一节课。下课后,我去外省参加一个活动,在火车上接到活动现场一位教师的电话,说大家正在评课,一位教师对我的课提出不同的意见。我急切地问他是什么意见,他说那位年轻教师并没有针对课提出什么具体意见,而是说:这样的课,他也能上得出来,他们那里很多教师也能上得出来,黄老师作为特级教师,这节课“特”在哪里?作为新课改的课,这节课“新”在哪里?说真的,听了这位年轻教师的意见,我的心里很难受。不是说自己的课很好,也不是说自己的课别人不能提意见,而是他的说法让我吃惊。后来,我渐渐地发现,这竟是不少人的想法:上公开课就要与众不同,就要标新立异,就要运用平时不用的、别人不用自己也不用的新方法;很多教师听课也是唯新才好,唯奇才妙。只要是自己能上的课,都不是好课;只有常人上不出的课,才是好课。其实,新课改的课,一定是很多人能上的课,否则注定要失败;我们组织活动,就是要研究家常课怎么上得好。语文没有多少新方法,更没有什么奇特的方法,只有没有用好的方法。令人欣喜的是,我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我们在看到新课改带来的许多可喜变化的同时,也为语文教学严重的两极现象而担忧:一部分人越走越远,一部分人甚至是大部分人一切照旧。那么,到底什么是语文?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教?学生到底应该学习什么样的语文?

回望原点:语文到底是什么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梳理了自己30年的语文教学,研究了于漪、钱梦龙等一大批语文教学名家的教育实践,尤其是他们的课堂教学,惊喜地发现:新课改从理念到实践,不是凭空而来的,也不像有些人所理解的是从西方引进的(其他学科或许可以引进,但母语教学是不能引进的),而是在继承中发展的。新课程的很多理念在这一批教育名家的课堂上早就有了充分的体现。

在此基础上,针对种种偏颇的认识和异化的教学行为,我们对母语教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渐渐地形成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系统的观点,得到很多课程专家的认可,尤其是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高度认同。他们说,如果这样教语文,进行语文课程改革,他们能努力做得到,也愿意一步一步去做。我们认为,语文学科的课程追求有两个:一是让学生热爱语文,能够很好地运用语文;二是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为学生建设精神的家园。语文课堂教学的最基本特征应该是: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目的。我们一再强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教师要按照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要按照语文的规律去学。至此,语文本色教学的核心主张已经基本形成。

提倡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是有感于语文教学高位化、形式化、低位化、应试化越来越严重的现状。我们认为,不提倡本色语文,语文教学就没有出路,教师就没有办法教语文,学生也没有办法真正学好语文;不提倡本色语文,语文课程改革就会南辕北辙,越改离我们的目标和初衷越远。在强调语文本色教学核心主张的同时,我们还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和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中学生的写作不是狭义的实用写作,不是自由的业余写作,也不是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不是培养获得高分的作文高手,更不是培养写作天才和作家,而是培养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让他们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能够写好平常文章。

此外,我们也对语文教学的一些热点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比如,工具性与人文性如何统一,一直是语文教学纠缠不清的问题。我们的观点是,语文不只是学习的工具,不只是工作的工具,不只是交际的工具,而是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工具;语文的人文性主要是培养学生对母语和民族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丰富健康的情感,培养独立的人格意识和良好的审美趣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在工具价值实现的过程中体现其人文性。

我们还从实践层面总结出解决具体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我们提出:阅读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以文本理解为基础,以语言活动为主体,以问题讨论为引导;写作教学的基本策略是自由写作和规定性写作相结合,系统训练和选点训练相结合,建立立体的写作教学机制,培养学生非写作状态下的写作意识,作文教学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更重要的是,我们努力通过课堂实践和理论阐述,将这些定位和策略实践化,将教师的文本阅读、教材处理、教学活动设计、语文课堂价值取向、教师教学诊断,甚至将语文学科考试的应对等一些问题都操作化,使得语文本色教学得到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广泛接受和课程专家的高度认可。

实践本色语文,提倡本色语文,首先是由这样的一个“我”决定的。因为我是一个有着强烈现实感的人,是一个实践主义者,是一个中庸主义者,喜欢用原点思维的方法思考问题。最重要的,我是一个平民语文人。换一个角度说,我提倡语文本色教学,是从和我一样的普通教师和普通学生的立场出发的。

我们一直从学理上不断完善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并努力寻找它的理论根据和思想基础。我们以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本色语文的哲学依据;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是本色语文的文化依托;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是本色语文的学科思想基础;本体论,是本色语文的主要理论凭借。

我们将“本色”的内涵界定为:一是“语文本原”,即立足母语教育的基本任务,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定位;二是“语文本真”,即探寻母语教学的基本规律,实践体现母语基本特点的语文教育;三是“语文本位”,即体现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语文课程的基本价值。本原,是目标和任务;本真,是规律和途径;本位,是方法和效果。

追寻共生:语文课应该怎么教

在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得到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越来越多的人投入语文本色教学的实践和探索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对它形成了肤浅的理解甚至误解。有人以为,本色语文就是不折腾;有人以为,本色语文就是不用PPT;甚至有人以为,一切故我就是本色语文,一切为了考试也是本色语文。有的教师说,语文本色教学真好,教学可以轻松省力。也有的教师问我,如果都提倡本色,那还要课改干什么?特别是在主张林立、概念漫天时,有些教师对语文本色教学的实践也产生了新的困惑。

面对种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很多人无法弄清真相。应该说,这不是老师们的问题。因为语文本色教学,不管怎样系统全面,不管怎样立足实际,它还只是一个教学主张,而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为了推动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也为了更好地满足教师实践本色语文教学主张的需要,我们必须总结出能体现语文本色教学主张的教学方法。

2010年,在语文本色教学获得江苏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后,我们开始潜心进行教学方法的总结。2009年,在全国中语会出版的汇集30年来的优秀语文教师的成果和成就的《中国语文人》中,我已经将自己的教学方法概括为“和谐共生教学法”。其实,2008年,我在专著《黄厚江讲语文》中就明确提出:“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相关内容和语文的和谐。一切恰到好处,一切浑然天成,一切顺其自然;应该有的都有,不该有的都没有:是为至境。”应该说,这里已经蕴含着我对理想的语文课的理解和追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新课改理念理解表面化、肤浅化的现象越来越少,语文教学高位化和形式化的教学越来越没有市场,但应试式、结论化的问题依然非常严重,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不少教师的备课就是抄教学参考书上的现成结论,上课就是直接或变着花样和形式,将现成的结论再传递给学生。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上课被动接受现成结论,课后通过做各类题目强化结论的记忆。很显然,这和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是大相径庭的。本色语文并不局限于语文教语文,好的语文课应该什么都有而一切又为了语文。可教师们常问:这样的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上?

近年来,我们立足于语文教学的实际,倾尽全力对“和谐共生教学”这个命题进行深入研究。但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总结,主要不是研究它的理论架构,而是立足于它的课堂实践,努力用课堂告诉大家,语文本色教学的主张应该怎样体现,语文共生教学应该怎么操作。

2013年,语文共生教学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已在全国多个地区实验推广。但作为一个教学主张和一种教学方法,它还没有完全成熟。虽然我已年届花甲,但它还很年轻。

总之,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从原点走向共生,从“主张”到“方法”,一直在为了解决问题而行走和追寻。

责任编辑:孙建辉

sunjh@zgjszz.cn

第二篇:本色语文 有效教学

追寻本色语文 有效阅读教学

江苏省句容市二圣中学孔宪功

最近有幸参加了市区某校 “城乡联动,区域协作”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大主题,有两个关键词:“阅读教学”与“有效性”。

这里“阅读教学”的具体所指是文言文《三峡》教学与散文诗《荷叶母亲》的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当前比较“时髦”的话题,尤其针对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学内容泛化、虚化、非语文化现象,针对初中生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提出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常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

过去我们讲“效率”,是讲在一节课中,老师的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是不是丰富,教学环节是不是严密„„主要是看老师的“教”。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以知识为本”,为“以人为本”所取代。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的问题,现在许多学者都一致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教学的效率高不高,产生的学习效果好不好。

我很认同下面的观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同时,这种 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以上算是对主题的解读吧。

结合这个主题,审视今天的课例,观课的视角就落在课堂上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学有所获。

比如,张老师的《三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累了作家、作品知识,字音、词义的知识,巩固了写景要按顺序、要抓特点的常识。老师让学生查阅《古汉语字典》,根据语境选择义项,这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环节虽小,意义重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改进和优化教学方式至关重要。张老师在说课中提到,自己从未尝试“多媒体”制作,这次教研活动,促使她填补“空白”,“与时俱进”,对她虽属挑战,但对学生,直观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片,那山那水的意境,激发他们解读《三峡》的兴趣,并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重要字词句的列举,加点词的解释,通过屏显,进行突出与强化;文章思路的梳理、内容的概括、特点的揭示,通过点击,一目了然,又省下板书时间。虽然,阅读教学不一定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如果不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我还欣赏张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就课文中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字句,进行提问,然后在同学的帮组或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语境寻求答案。这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的学习,它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开放的环节,它开放的是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活动空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胆略。

一堂课,学生能有这样的“获得”本已不错了。而教研活动,就 是为了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要让学生在这一堂课中,更为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就要在“教什么”与“怎么教”两个问题上做理性的思考。

以《三峡》为例,我们要思考的是:文言文教什么?公开课上文言文教什么?《三峡》教什么?“教什么”的依据有课程目标、教材、学生等要素。还可以参阅考纲,它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文言文学习,要背诵优秀诗文,积累实词虚词,要会翻译句子,理解基本内容„„明白的说,文言文,要教学生需要的,考试要考的,哪怕是公开课也如此。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不少公开课,把文言文当作一般的现代文学作品来赏读,先简单梳理思路,再品读重点语段,注重文字美与内容美的感悟,而忽视了教学对象(初中生)和文言文的“特殊性”。这样的示范课,误导了一些教师,以为在公开课中,基础的内容不宜过多,于是,就“省下”了注释或翻译的教学内容。

《三峡》这篇课文,如果不疏通全文,也要翻译有关句子。可以结合主问题,在赏析的同时进行,也可以专门设计一个环节解决。句子翻译,哪怕在高中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我想这节课,应该进行句子翻译。张老师重视加点字的注释,如果在这基础上,梳理其语境的意思,落实好整个句子的翻译,学习效果会更好,大家都知道“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在“怎么教”的问题上,有一个环节,安排可以商榷: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要求四人小组讨论疏通课文,勾画不懂的字词。

本人认为,此处安排合作学习“时机不当”。对于一篇新文言课文,初读后,每个学生会有各人不同的“不懂”。应该先“自主”学习,请学生用现代汉语把原文“读”一边,再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针对这些“不懂”,对照注解,查阅工具书,根据上下文揣摩,然后,就近请教,如果仍有“不懂”,做上记号,在全班交流时提出,向老师请教。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 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要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合作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取得成功的有效方式,它绝不是一种形式的追求。

舒老师在说课时提到自己为了保持“本色”而未用课件和“合作”。把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当作课堂教学的豪华时尚,视“合作”学习为“作秀”那也是一种偏见。

《荷叶母亲》一课,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模式,思路清晰:导课—作者—初读感受—重点品读—拓展延伸。教学过程很顺畅,师生互动很和谐,从中表现出教师基本素质良好,口语标准流利,教态自然大方,板书漂亮整洁,教学态度认真,预设充分;也让人羡慕:实验中学的学生基础好,反映快,真正是“优质”的生源,教这样的学生,真是老师的幸福,也是语文老师的“负担”:一方面,每天面对五十多双智慧的眼睛,不能有一点的马虎;另一方面,高素质的学生,有高要求的家长。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研修活动,我就从高标准去“解读”这两个课例。对舒老师教的《荷叶母亲》,结合大家的评议,我先说“导入”环节:

“5·12短信故事”耳熟能详,教师的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母亲”又是浅入浅出。“在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写母爱也写得很好,是谁?”这样的问题,放在上《荷叶母亲》的开讲环节,异口同声回答的当然是“冰心”。(如果,离开这个“语境”,恐怕“答案是丰富多采的”)很显然,这节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出“母爱”的话题,为了引出“冰心”这个作者。其实,本色的课,还是保持“本色”为好。《荷叶母亲》的上篇课文是《金色花》,也是“母爱”的主题,还是“温故知新”为好。这个问题王荣生教授在《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中提到“连续性考察”问题。

他认为:“但认定一堂好课,还需要把它放置在与前一堂后一堂 课乃至前一周后—一周课的关系之中。

大家知道,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等,一般都是40分钟左右相对孤立的一堂课,学生借班,名师执教。这样的课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毕竟与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公开课等所强化的一些方面,也许对日常教学并无多大价值;而孤立地观评一堂课,又极容易遮蔽日常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另一些方面。比如,注重“导入”,这对公开课等或许有其必要,但日常的语文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只需交代“昨天学了什么,今天要学什么”即可,并不需要费天大的心计这么来导那么去导。而“昨天学了什么,今天要学什么”,这本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十分关注的教学内容连续性,在寄生于公开课的观课评教习俗中,却几乎被完全抛弃了。

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问题,牵涉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呈现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十分复杂。从广大教师易于把握的角度,我们认为大致可以着眼于两个方面:第一,点与点的区隔,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那一课的教学内容有差别;第二,点与点的内在联系,在同一个学习领域或学习主题,后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前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拓宽、提高或加深。

在大部分语文课还够不上“好课”最低标准的今天,谈论语文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肯定是奢侈。但是,如果我们在观课评教中,至今还不能树立连续性考察的意识,那么也许这一辈子都不必对“好课”抱有希望了。”

有个建议:“短信”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在“荷叶护莲一幕让你联想到什么?”这个环节,通过联想,进行品读,是文学作品创造性阅读的主要方法之一。另外,“母亲与荷叶的共同之处”这个问题,也可以糅合在这个环节中,无须在解读“心绪”后,再单独提出。

大家在评课中,也都提到,在言语形式赏析上,这节课突出了“比喻”“以物喻人”,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我以为,未及表达作用或妙处的“浅尝辄止”的揭示是不够的,真正的语言品味,不仅要揭示言语形式的特点,还要深入体味其“意、趣、情、理”。

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操作,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对一堂课乃至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 必须有一个理性的思考,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表达就是:“我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不应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这样做效果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这就是理性的思考。

让我们真正确立人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正确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正视教学现实,理性地回归本色语文,关注基础目标的达成度、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内化的深度、教学个性的亮度,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实现“轻负高效”。

第三篇:还语文教学本色

还语文教学本色,造美丽语文课堂

集安七中隋慧

2012年10月20日,在长春物贸酒店会场,参加了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研讨会。尽管研讨会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半天,但我始终感动着,收获着,思考着。黄厚江,常常让我们想起大树的叶子。他说,他的每一年都是树上的一片叶子。叶子,在阳光下透出最鲜亮的色彩,那是叶子最本真的色彩。于是,说起黄厚江,当然会情不自禁地去叩开他犹如树叶的“本色语文”的大门,倾听本色语文发出最质朴然而是最生动的声音。

在语文教学谁都可以指手画脚并诘难的当下,有这样一位教师让人充满敬畏:黄厚江老师坚持语文的本原,用本体论的理论去思考语文到底是什么的问题,认为语文就是培养学生热爱母语的感情,培养学生运用母语的能力和学生的语言素养;坚持语文的本真,教师按照语文的规律去教,学生按语文的规律去学;坚持语文的本位,强调语文的学科本位,坚守自己的学科职责,以听说读写为本位。用最简要的语言概括:本原要弄清的是语文是什么;本真要弄清语文应该怎样教;本体要弄清语文应该叫什么。以此体现本色语文的三大特点,就是鲜明的针对性,突出的实践性和广泛的普适性。对我而言,我敬畏的并不是黄老师提出了本色语文的理论主张,而是他对语文教学实践的坚守。听省教研室刘华老师介绍,1987年,未到而立之年的黄厚江老师就代表盐城市参加江苏省语文教学评优课并获奖。那年与他一起参加评优课老师大部分都已经退休,其中南京的老师当上了南京市教育局长,常州的当上常州市教育局副局长以后又升任常州市人大副主任,唯有黄厚江,至今以其对语文教育的热爱,坚守语文教学一线,并以其“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在语文教学领域独树一帜。尤其令人肃然起敬的是黄老师为了践行他的教学主张,在半天的教学研讨中,黄厚江老师为与会者做了专题讲座:《本色语文教学的核心主张》、上了一大节教学示范课:《黔之驴》。生动的讲座,黄老师以其睿智和幽默不时引起全场的热烈掌声。本色的讲课,在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中诠释了他“以语言为核心,以语文活动为载体,以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高为目的”的阅读教学的核心主张。高强度的上课和讲座,展示的不仅是一个优秀教师的语文才华,更是他作为优秀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

和黄厚江老师相比,自己对语文教育本真的理解是何等的肤浅,对语文教育真谛的追寻是何等的慵懒,对语文教育策略与方法的寻觅是何等渺小。有时总以行政事务的忙碌为借口而忽略了深度的阅读,有时也会在觥筹交错中浪费了沉思的时间,虽然坚持一线课堂教学,但似乎也成了语文教学生涯的点缀。呜呼!何时才能有黄厚江老师的语文的味道呢!

第四篇: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

浙江教育学院 汪 潮

本色是内在的、自然的、朴实的、和谐的、有生命力的。

一、本色语文的依据

(一)本位

师本、生本、文本之说。

从语文的本色看,应侧重于“文本”。只有在对“文本”的解读中凸现“生本”,才是科学而辩证的。

脱离“文本”而去强化“生本”,语文教学就可能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容易陷入“儿童中心论”的泥潭之中。

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对话和解读:低于“文本”、平于“文本”、高于“文本”

“文本的原生价值”

(二)本质

有文学性、思想性、工具性、综合性、情感性、人文性等众多观点。

从理论上讲,“本质”有二个评判标准:一是这事物区别于那事物的关键属性,反映了事物的独特之处。二是“本质”只有一个,它可以兼容、带动其它有关的一般属性。据此,语文教学的关键属性不是上述的众多观点,而是言语性。就是说,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语言习得。

《做风车的故事》:“牛顿每天放学回家,„”

《刘胡兰》最后一段。

“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语文的魅力在语文里”、“语言的才是最好的”。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

(三)本源

语文教学可以这样设计,也可以那样设想,但九九不离其宗,这就是必须遵循中国语文的基本规律,体现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点。

从中国语文的基本规律看,(1)汉字的字音有400多个音节,如果采用“同音归类”的方法,就能简化识字过程。(2)汉字的字形千变万化,如果采用“据形明义”的方法,可以提高识字效率。(3)汉字的词义复杂,有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之分,如果采用“依文解字”就能快速而正确地理解字义。(4)汉语言文字还具有形象性、意会性、信息冗余性等特点,因而语文教育不仅要进行理性分析,更要重视整体感悟。

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特点看,要突出学习实践性和认识的多元性。

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的:“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语文课堂应该是学生语文学习“践行”的海洋。

山西《语文教学通讯》2007年第5期汪潮文“对课堂语文地思考”:语文意识、语文现象、语文特点、语文素养

二、本色语文的特征

(一)本色语文是简约灵气的(简约)有一句话很有哲理:把简单问题讲复杂很简单,把复杂问题讲简单很复杂。

《黄山奇石》的导课。

任教语文课,难;上好语文课,更难;能把复杂的语文课教简约,难上加难!

1. 教学理念:简朴(1)“从简论”:删繁就简。从繁分数走向简分数 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导标新二月花”、“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2)“朴实论”:朴朴实实。朴实、真实、落实 返朴归真(3)“得失论”:有所失,才能更好有所得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放弃就是一种智慧。

(4)“效益论”:效果、效率、效益

陶行知:“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1919《新教育》)2.教学目标:简明 质疑:“学会本课所教生字新词”

“有感情朗读课文”

(1)宏观上:三维整合 “我最爱伟大的祖国!”(2)微观上:细节落实 《荷花》:“冒”

3.教学内容:简要 误把内容当目标(1)聚焦

课内外资源应整合。《寒号鸟》:“得过且过”(2)理线 《狼和小羊》 窦桂梅:《秋天的怀念》:两条主线,一明一暗。明的是妈妈的一句话:“好好儿活”,暗的是这句话浸润着儿子对母亲的敬意和怀念。抓住明线展开训练。

4. 教学流程:简化 减肥、瘦身 整体架构 流畅 卢雁红《地震中的父与子》: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一条主线是父与子始终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二个板块”:一是“父亲了不起”,二是“儿子了不起”。这样的设计,就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

支玉恒《第一场雪》给北方学生上课,通过对全文的三次读完成教学任务:第一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很大,第二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美很美,第三次读要求把这场雪读得很静很静。

4. 教学方式:简练(简易)选择:“听到的,忘记了;看到的,记住了;做过的,理解了” 多媒体的使用

简约大师---于永正:《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表演,也没有课件,却受到好评。好在师生朗读到位,对关键词的处理到位。

雍宗超:《谁把事情搞复杂了》(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6月)方军:《把难事办简单》(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年11月)

简约不是简单。它是一种课堂感受。把简单的说复杂是一种学问,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则是一种智慧。

(二)本色语文是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语文味”这一概念,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的“非语文”、“泛语文”、“串味”、“变味”提出的。

《画风》

“语文”包含“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其核心是“语言”。“味儿”有滋味、意味、趣味、情味、韵味等之义。

1.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 “黄山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区。” 语文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价值准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

语文教学首先是姓“语”的,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写字)十个方面。用言语活动表现生命活力,是语文教学的至高境界,也是智慧的选择。

当代丹麦语言学家叶斯大林帕森说的:“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

“语文味”是一个宽泛的概念,是一种总体感受,但它首先关注语言,直面语言。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契合。”

总体来说,语文课堂教学有四个主要任务:语言习得、思维培养、人文渗透和常规训练。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习得,它是底线。

思想型课文、常识型课文 《我的战友邱少云》、《太阳》

2.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教学现象 从心理学角度看,“味儿”是一种感觉、感受和意识。“语文味”就是一种语文意识,而语文意识又是一种语文行动的向导。

语文课要有“语文意识”:用语文的头脑思考语文教学现象,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教学问题,用语文的标准评价语文教学效果。

从本质上说,语文意识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心理倾向,它往往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具体言行之中。

王燕骅上《做风车的故事》“牛顿每天放学回家,„”

支玉恒上《草原》,一上课他就对学生说:“请小朋友大声自由地把课文读一遍。”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告诉大家几个要求,学生说有三个要求:大声地读、自由地读、读一遍。接着,支老师要求学生用总分结构说话,紧接着要求学生用先具体后概括的方式说话。在这个过程中,且不说让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具体要求,也不说教学设计的巧妙,单就“读一遍”的特别意义,就值得深刻地思索。对语文课堂极其平常的一句教学常规用语,演绎地如此有“语文味”,一个很重要的指导思想是心中有语文意识,引导学生说语文、用语文,在语文实践中进行语言学习。

富有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 充满生机的“语文状态”

3.“语文味”是语文教学特点的外化 “语文味”是一种语文教学个性的弘扬。

《桥》较多的使用了短句、短段渲染紧张或感人的气氛。

文章开头:“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短短的二个字构成一个句子,表明下雨的突然,雨水的凶猛。

文章结尾:

“他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这两句独立成段,语言高度凝练,充满了悲剧色彩,让人倍感沉痛。

这样,抓住语言表达的简约特点进行潜心涵咏,更为准确地体会到了语言不同表达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的抒情效果。

“语文味”到底具体表现在哪里? 第一,表现在扎扎实实的字词教学之中。

第二,表现在教材恰当好处的语言切入点处。

第三,表现在语言背后的文化之中。

第四,表现在语言的表达和转换中。第五,表现在语文学习方法的习得中。第六,表现在让学生用笔表达自己思想的过程中。

推荐“语文味”网站。

深圳市教研室程少堂老师创立了“语文味”教学流派,并成为“语文味”网站(Yuwenwei.net)的网主。

第五篇:本色语文

“本色语文”子课题方案

课题名称:朗读的兴趣培养与指导 课题所在学校:刘升镇中心小学 课题负责人:罗立武

课题组成员: 王世兵 张礼凤习艳 杨兴平等 课题研究时间: 2011年5月---2015年9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加强对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方法和技巧,有利于学生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所以说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它是口、耳、眼、心并用的过程。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等,起着其它任何活动所不能代替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学生都没兴趣朗读课文,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我们认为:只有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才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我校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交流与探讨,结合市“本色语文”课题方案,最终确定我校以《朗读兴趣的培养与指导》作为小课题进行研究.二、课题研究的理论认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它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读, 语文是靠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炽热、丰富的感情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可见读的重要作用。任何一篇文章,只有在反复诵读中才能体味出作品的主旨,作者的情感,以及优美词句的魅力。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对朗读的兴趣.《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一年级起,就应该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正确是指用普通话朗读,语音规范,没有错、漏、增、回的误读现象;流利就是读得自然连贯,不结巴;有感情是指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不唱读,把作品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发于外,形于声“,以声传情.崔峦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确立学生主体意识并在教学中有实质性进展之日,就是语文教学改革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之时。”他的话特别强调了学生的主体意识。那么在语文课中如何突出这个意识呢?把“读”的权力还给学生乃是第一要义。一篇课文,师生必须共同讨论,找出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然后根据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边读边想: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齐读、范读、分角色读、反复读„„哪儿卡了壳,就在哪儿读明白。最后是检查总结,通过朗读水平的高低来判断对文章的理解程度。所以说,只有培养好学生的朗读兴趣,再对他们进行正确科学的朗读方法和朗读技巧的指导,就能使他们的朗读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现在在我们的教学中,尤其是朗读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天性胆小、懦弱,平时讲话都有些胆怯,声音很低,好像蚊子哼,再加上有的学生基础差,一旦在众人面前读书就心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 朗读和表达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就差上一大截,他们自己也认为,读书水平“见不得人”,于是“沉默下去”。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朗读,其他同学也要变讽刺、嘲笑、批评为安慰、欣赏、表扬。要注意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树立信心。暂时不熟悉的课文,决不让其单独当众朗读,而应先纠正他们的错读,再集体练习,等到他们读熟后再读给大家听。

四、课题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2、如何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由不敢读到敢读。

3、如何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乐于去朗读。

4、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好主动作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榜样。

5、如何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方法和技巧指导,指导他们进行规范朗读。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理论学习研究法

“理论是先导”。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引领。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理论来指引我们的课题研究,才能使之更富有实效性,更具有创造性。开展课题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学习,是课题研究必不可少的方法。

2、课堂才能展示法

课题组的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摸索和研究,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每学期召开2—3次的公开课,选择充满趣味性的朗读材料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才能展示。其余的教师以听课、评课的方式进行反思和研究,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行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3、案例研究法

结合教师手中的两个本子,开展课题学习案例研究。围绕课题每周根据自己真实的课堂教学经历撰写1到2篇的教学案例反思,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积极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

4、网络教研法

加强教师博客的探讨和交流,要求教师以博客为阵地,结合自己或别人的实践经验,敢于评论别人,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枣阳市教研网,博客的平台优势,参与跟贴评课,讨论交流,增进认识,互相提高。能做到及时与专家联系,请求指导和解决课题研究中的所碰到的问题。

5、经验总结法

每学期进行一次小课题研究总结,并进行关于小课题研究的论文评比,及时总结积累好的做法和经验,找出研究过程中的不足或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下一阶段更有效地研究打下基础。

6成果演示法

以课题负责人为主,及时把课题组成员好的案例,反思,经验或做法及时进行收集与整理,集中建立一个小课题研究的博客,让更多的教师参与点评,不断地积累经验,搞好小课题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够做到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学资源,不断激活教师研究兴趣,拓宽研究视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寻找课堂的支点,构建完美的课堂,拓宽育人渠道,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七、课题研究组织机构 组长: 罗立武

成员: 王世兵 张礼凤习艳 杨兴平等

八、成员分工

1、负责课题的全面工作。课题申报,课题实施方案的策划、制定,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协调等。(王世兵)

2、课题资料的汇编,结题报告的撰写等。(课题组全体成员)

3、根据课题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开展行动研究,形成研究资料(报告、论文、论文集等)。(课题组全体成员)

九、课题研究理论支持:

1、语文课程标准。

2、相关的教育教学杂志。

3、网络平台等

十、课题研究的对象: 一、二、三、四、五年级的全体学生

十一、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拟从2011年4月开始实施,至2015年9月完成,研究周期为5年。分为四个研究阶段:

l、准备阶段(2011.4--2011.8)。确定研究课题,确定实验班级及教师,成立课题组织机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考评管理细则,填写课题研究任务书,撰写开题报告。学习理论,培训教师。参加“本色语文”课堂教学研究的相关理论、技能培训,组织课题实验教师听课,学习考察。通过对实验教师的理论培训和听课学习考察,使其尽快掌握“本色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教学技能。

2、探索与实践阶段一(2011.9—2012.8)。在先期探索准备阶段和准备阶段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策略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初步形成教学与研究的常态模式,撰写探索与实践阶段——研究报告。

3、探索与实践阶段二(2012.9--2014。8)。在探索与实践阶段一研究的基础上,以理念、模式、技能的提高培训为突破,以听课指导,评课研讨为抓手,抓好常规化工作和“本色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化。进一步总结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研究策略,进一步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形成教学与研究的常态模式,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4、实验成果形成总结阶段(2014.9---2015.9)在中期研究的基础上,调整研究策略,开展深入研究。全面总结实验成果,汇编结集,完成实验结题报告,开展实验成果展示活动,提请结题鉴定。

十二、预期课题成果(一)总体预期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实践,在实验研究中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增强教科研能力,逐步形成本土特色的“本色语文”课堂常规教学模式。

2、在完全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的前提下,对已完成某个年级学习的课题实验班学生来说,各方面综合能力要达到当地一类学校同年级学生的水平。

3、形成个案研究案例和报告。

4、形成师生优秀成果集和结题报告。

5、大面积提高我校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和语文教学水平。

刘升镇中心小学

2011-5-6

下载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本色语文”到“共生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

    语文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 黄厚江 (苏州中学,江苏 苏州 215007) 【内容提要】语文共生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在大量课例的基础上提炼出共生教学的课堂结构——树式共生课堂结......

    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色

    追寻语文教学的本色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

    从《天下无贼》到语文教学论文

    现在的影视非常蓬勃发展,比教育行业特别是是初等教育的状况好不止一点点。现在的人,我是说正在接受初等教育的人,要成才就好比有个很大很大的沼泽地,要非常的艰辛才走得出来,不知......

    《从修脚工到董事长》读后感:不忘初衷本色英雄

    不忘初衷 本色英雄——《从修脚工到董事长》有感作者:闫建新要不是生活习惯所限,我肯定会一口气读完这本书的,因为很多年没有读到这么引人入胜、叹为观止的书了!感谢彭玲女士的......

    《从教学对话到对话教学》学习心得

    《从教学对话到对话教学》学习心得 海丰完小蒲晓琼 一、“对话”教学有助于培育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课堂进行“对话”教学,能体现师生关系和谐、民主、平等,有利于新型师......

    语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学反思(推荐)

    这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了,从我们上中学时到现在,或者更远可以到我的父辈的中学时代,无论教材如何变化,这篇文章却为所有编写者亲睐。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我个人是很喜爱先生的文......

    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

    还语文教学以生命本色 ——《可贵的沉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 这篇课文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讲课堂上,教师从孩子们那儿了......

    《把握教学目标,突显语文本色》

    把握教学目标,突显语文本色 小 学 语 文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系统的提出了“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并要求我们从“三个维度”去具体地把握语文课程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