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真实的教学问题
关注真实的教学问题,追求朴实灵动的本色课堂
临浦镇一小 陈百峰
作为教导主任,我们经常把自己的视角锁定在课堂,这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一种必然。不知道是谁说过这样的话:“有本事的教导主任抓课堂,没有本事的教导主任抓名堂。”我觉得这句话讲得挺有水平。因为教导主任只有关注教学中真实的问题,和广大教师一道研究课堂,研究教学,研究学生,才真正有可能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的教学行为,从而实现教育影响的最大化。
今天我想借四年级数学《垂直与平行》这一教研实例简单阐述我们“关注真实的教学问题,追求朴实灵动的本色课堂”这一教研思想,希望得到各位专家与同仁的批评与指正。
随着课改的推进,我们可能都有这样的同感:目前多数教师在理论上能够理解新课程,也初步建构了新课程理念,教师角色逐渐也在转换。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尤其注重通过大量精美的课件呈现,滴水不漏的教学设计把课堂组织得热热闹闹、红红火火。但是只要我们留心观察,透过表面不难发现,一些课在学习时间分配、话语权占有、传授权威性等方面教师仍占绝对主导和控制地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舍不得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担心“放开就会收不拢”。
那是在一次教研共同体课堂展示活动中,我校一位青年教师选择教《垂直与平行》一课。《垂直与平行》这是一个非常传统的数学主题,我发现许多教师挺喜欢上这个内容,因为这一学习内容能比较直 观地从现实中抽象出垂直和平行这两个数学概念,课堂教学相对容易组织。但在该教师的教材分析中我发现了一个普遍性问题,即教师在教学中较多地关注直观的呈现和概念字面解读,而忽视了学生知识形成的体验过程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毕竟儿童的空间观念还是很不完善,他们只能从二维空间认识图形,觉得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就是平行线。
解读新课标我们不难发现,课标将原来的“几何”这一模块拓宽为“空间与图形”,这不仅是字面上的改变,更深刻的变化在于——新课标中,已将传统的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为主旋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拓展,课标把“空间观念”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空间与图形”的领域中,垂直与平行是学生以后认识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形体的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载体。
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学生主动探究,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更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激活创新思维,实现轻松学习?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基于以上考虑,我决定以此为研究主题,组织中段数学教研组老师集体备课,分析教材。通过研讨,我们发现“垂直与平行”这一学习主题具有直观、易记但难懂的特点,而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在我们广大农村小学却是个陌生事物。这无疑给学生理解这个知识点设下了障碍。考虑到四年级的学生对直线的特点已有了初步认识,有一定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对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会有更丰富的想象,我 们形成了一个教学设想——“折纸”。通过借“折纸”这一简单的操作,让学生在折纸画线、观察比较、分类阐述三个层面的梯度性学习中,自主发现垂直与平行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经历“感知——比较——理解——发现”这一认知过程。
经过讨论完善,我们形成了“折三张白纸”化解平行与垂直概念建构中“同一平面”与“永不相交”这两项难点的教学思路:
第一次折纸,研究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拿出第一张白纸,让同学们将白纸任意折出两条折痕,并用尺将它画下来,接着展示各种情况,最后,通过观察分类,将它们分为两类:相交的和不相交的。
第二次折纸,探究平行线的特性:让学生拿出第二张白纸,要求折出两条永远不会相交的直线,通过讨论,在明确了同一平面内这一认识基础上,揭示了互相平行的概念。
第三次折纸,探究垂线的特征:让同学们拿出第三张白纸,要求在这张白纸上折出两条相交成直角的直线。通过交流,形成了垂直的概念。
„„
本堂课的教学在结对学校的共同体活动中获得了好评。我们整理出来的课堂教学教学实录还发表于浙江《教学月刊》。
在课后反思中,我们总结出《平行与垂直》一课的亮点有二: 其一、三次的“折纸”活动,不仅凝练了教学环节,更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第一次“折纸”活动,教师让学生通过思考、想象、动手操作,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位置关系的各种情况,最大可能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在复杂多样的情况中逐步认识到: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不相交两种情况,相交中有成直角和不成直角两种情况。之后,通过两次分类、分层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初步的问题研究意识。这样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展开探索与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教学评价与教学过程和谐融合,促进了学生积极的思维、主动的探求。
其二、本课的教学设计也实现了让数学用自身的魅力来吸引、感染了学生这一目的。《平行与垂直》是一堂牵涉较多数学概念和术语的新授课,本课的教学并没有动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整个知识探究过程就围绕着三张白纸展开。但就是这简简单单的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的探究活动反倒洋溢着一种活力盎然的课堂气息!反思当前的课堂教学,有的教师习惯于运用大量的感知材料,力图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模型。但在组织教学时,很多活动仅停留在直观操作上。教师在揭示了一些几何概念的基本特征后便直接进行大量的辨析练习,缺乏师生、生生间的交流,这对学生建立几何概念是不够的。
我们认为课改的目的在于提高课堂效益和教学质量。教导主任,作为学校教学业务主管,我们应当引导教师尽量规避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只重视表面而忽视效益的 “豪华版”公开课,努力寻求朴实有效的本色课堂。
第二篇: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 正视课堂另类问题
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 正视课堂另类问题
虽然新课改已经推行了许多年了,但是在思品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仍然习惯于“知识本位”的教学思想,将学生当作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常会发出一些不同的声音,向教师提出另类的问题。这些“节外生枝”的问题,有可能会偏离主题,有可能与正面的价值取向相悖,甚至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观点,时常被教师所忽视。
实际上,学生提出的另类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动态生成,它反映了学生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也是我们教学的源头活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是思维的开端,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思维的动力。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并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教师面对这些另类的问题应当如何处理呢?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简略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学生困惑,聆听另类问题
中学生所处的成长经历、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是复杂的,网络和社交媒体对他们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他们每时每刻都与周围的人和事物发生着联系,思想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疑问和困惑。而这些疑问和困惑同样存在于课堂之中,在特定的情境中,一些另类的问题就会被激活。
例如:在“自觉维护正义”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在让学生阅读课本中“徐洪刚的英雄事迹”后便提出了问题:“徐洪刚事迹体现了什么情感和精神?又带给你什么启示?”一位学生回答道:“正义的精神,见义勇为的精神。我们要做一个正义的人,在遇到抢劫等行为时应该挺身而出。”显然这正是当时我想要的答案。也是教师想通过这则案例为学生所树立的正确的道德取向――向榜样学习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但是这时候,班级中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学生乙说道:“现在哪里还有这么笨的人?为什么去做这样的傻事?”学生丙:“既然要我们珍爱生命,为什么要牺牲自己去救助别人?”更有胆子大的学生问道:“如果老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又会怎么办呢?”
正如上述教学过程中一样,学生课堂上的回答,可能与老师原先的预设大相径庭,甚至有故意为难老师的嫌疑。其实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这些另类的问题源于学生的心理困惑,是他们真实想法的一种体现。学生质疑实施正义行为的正确性,认为这一行为已经过时了,或者正义是遥远的,与他们毫无关系,就算碰到类似的情况也应该有人会挺身而出。还有学生认为这与所学珍爱生命的内容相矛盾。可以看到,这些困惑、疑问并不是凭空出现的,是来自与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来自学生已有的道德认知。
课堂教学不应该是老师的一厢情愿,课堂的实效性不应该仅凭个别学生回答的准确率来判断,应该着眼于每个学生在这节课中是否得到充分的尊重,是否有了思考和感悟,是否有了发展,不然,老师的良好出发点无法真正达到实效。作为老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学生真实想法的眼睛,有一双善于聆听学生另类问题的耳朵。因为这些问题是学生真实想法,心理困惑的体现,也是教育的契机。
二、立足学生体验,追根另类问题
诚然谁也无法预见在课堂上,学生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但是我们可以从学生的体验出发预设和思考学生的这些疑问可能是从何而来的。为了能在课堂上采取及时有效的策略积极应对和处理学生提出的另类问题,就需要教师能够追根溯源,换位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提出这些另类问题?
1.源于师生之间的认知差异。长期以来,教师习惯于课前预先为学生拟定好一条教师诠释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的路线,规定好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路径;随后,教师在课堂上千方百计牵引学生遵循这一路线,去顺利完成学生认知结构优化的历程,达成预定的教学目标。但是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当中,他们对知识和道德的理解与教师不同,与老师之间往往存在着认知上的差异。例如:当老师讲到教育能为人们未来的幸福生活奠基时,有些学生就提出了疑问:“读书再多也是给别人打工,又当不了老板,为什么要读那么多书?”“读书就是为了赚钱。”“就算考上大学,难道一定会过上幸福生活?”当学生已有的认知与教师想要学生接受的观点出现差异时,那么各种疑问和困惑就会表现出来,一些质疑和疑问就会随之浮现。
2.源于学生在生活中的知行不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可能与学生内心掌握的规范标准有一定的差距,学生知道不该做的事去做了,该做的事却没做。这种自身认知和实践之间的矛盾,在课堂情景中就会被激发出来。例如:在讲到“网络游戏给学生带来的危害”时,学生也认识到沉迷网络游戏的危害性。但仍然会提出“大家都在玩,为什么我不能玩?”“偶尔玩一玩应该没关系吧?老师难道平时不玩吗?”这样的问题。如果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就会发现,他们只是简单地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却不清楚为什么要做,为什么不做。这种知行上的不一,也是课堂另类问题的缘由之一。
3.源于学生在学习中思维的发散性。某些另类的观点并不是出于学生认识的不足。而是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体现。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多样灵活,不受传统观点的束缚,更具有发散思维。在课本知识的学习和对材料的分析过程中,学生有时会突破常规和经验提出一些新颖、出人意料的观点和问题。这些另类的观点,另类的问题其实并不另类,正是学生创新意识和思维的体现。
三、尊重学生实际,解决另类问题
教师应直面课堂中的另类问题,但同时又不能做课堂的“霸主”,不能强制学生的思维、观点完全合乎自己的教学要求。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当是共同学习、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为答疑解惑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积极的学习环境。而这一过程正是学生与教师心灵相会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寻求真理,平等对话的过程。
那么教师又应如何铺设走向问题解决的“路径”?基于学生的实际,我有些心得:
1.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学生的另类问题大多源自于其自身的生活体验。“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在课堂教学外,教师应当积极地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不回避学生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在生活中体验到的道德思想取向。只有这样面对另类问题才能做到胸有成竹,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
2.鼓励学生提问。问题是学习的起点,思维的动力,没有问题,就没有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知识。正如上文所提到的“自觉维护正义”这一课中,如果教师直接驳斥学生的另类问题,无疑会扼杀学生的另类的问题意识,更无法化解学生的内心的困惑。相对应的当笔者回答道“同学能提出的问题很好,也很客观大家有疑问都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学生的兴趣马上被激发了,提问更加积极和理性了。朱熹指出:“读书无疑者,比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塑造学生的提问精神,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声音”出现,是新课程“学生为本”理念的直接体现,也是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特征之一。
3.平等对话,教师参与。对话不仅是语言表述,更是思想碰撞、感觉交换。课堂上的对话要讲究平等,只有平等的对话才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例如:当学生质疑到:“教育真的能为幸福生活奠基吗?”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布置一个小小的辩论会。不仅学生参与辩论,教师也平等地参与到辩论中去。在平等对话,共同参与的氛围下,真理总会越辩越明的。
教师在对话的过程中要避免对学生的看法简单的批判,要能乐于听取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自我感悟。教师也可以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师生之间共同分享感情和想法,也有助于厘清问题。
4.灵活利用教学资源,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是有限的,而学生的生活的体验是无限的。面对学生各种各样的疑惑,就要求教师能大量地运用身边的资源,热点的资源,多角度全方位的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丰富的教学活动,例如:辩论会,故事会,短剧的排演甚至可以延伸到课堂之外,吸引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解决另类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自己的耳朵听,自己说自己做,自己思考感悟。让不同的学生提出疑问,也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在对另类问题思辨的过程中升华自身的道德品质。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总的来说,教师应正视课堂另类问题,立足学生体验,通过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等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最终走向师生思想的共鸣。
(作者单位: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东湖镇中学)
第三篇:招聘关注问题
眼下,正是应届生毕业就业签约时,在就业过程中怎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届生就业应注意哪些问题?百大应届生就业网有几点提示.毕业生档案一定要有着落
中国国际人才交流中心的周冰梅经理说,毕业生档案里具有很多原始材料,不可复制,一定要重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约时,要问清单位性质及其主管单位是否具有人事管理权,是否可以接收档案.一些非公企事业单位、民营机构并不具有人事管理权,要通过人才交流中心接收档案;如果应届毕业生户口不能落在工作所在城市,则最好是到生源所在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委托办理人事代理.北林大就业服务中心秦艳茜老师提醒,有些毕业生不注意自己的档案投递去向,工作多年后忽然发现自己的人事关系仍无着落;有的虽然与工作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但没有到人才交流机构办理有关手续.这都使得工龄、档案、保险等受到影响,职称不能及时申报,需要考研、出国政审等证明时无处去开,造成许多不必要的损失.社会保险应问清办细
很多毕业生对“社会保险”了解甚微.“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障和生育保险等项目.如果毕业生到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工作,一般单位均会给予解决.如果毕业生到私营企业、民营机构或被聘用到不占其行政编制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就需要向用人单位提出社会保险问题,至少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用人单位不为员工办“基本养老保险”是违反《劳动法》的.部分用人单位薪酬较高,建议雇员以个人名义参保,毕业生应主动参加.询问有没有特殊体质要求
北林大就业服务中心秦老师说,常常有毕业生在签约前被告知“某项身体条件不合格”,从而不能顺利签约.这样,造成了毕业生浪费了求职时间,错失了就业机会.因此应聘时要咨询清楚,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提出哪些特殊体质要求.签约时,要求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说明体检情况.按照相关规定,报到后,如果毕业生发生疾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的,要按单位在职人员有关规定处理.违约金等事宜需讲明
工作地点、岗位、服务期限、违约金,养老金、公积金等国家规定的正常福利待遇等问题与用人单位商定后,最好在就业协议中标明.今后一旦发生劳动纠纷,这些都是劳动争议的判定依据.秦老师提醒毕业生,用人单位、毕业生、学校三方签订就业协议后,任何一方不得擅自毁约.如用人单位无故解约,毕业生有权要求对方履行就业协议,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针对侵犯自己就业权益的行为,毕业生可向用人单位上级主管部门进行申诉,并听取他们的处理意见.同时,也可提交给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构进行调解和仲裁.情况严重,可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篇:养老问题关注
81岁的筱奶奶在给自己注射胰岛素。
郭燕摄
目前,北京市京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达245万,即每6人中就有一位老人。“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集中养老”,这是2008年12月北京市《关于加快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意见》中描绘的蓝图。
在这一蓝图推进下的养老现状如何?面临哪些困境?这1/6的北京人生活得怎样?近日,笔者走访了北京的一些家庭、养老机构和社区,一探究竟。
家庭养老
子女有心 赡养乏力
通州区宋庄镇的张爷爷,今年82岁,一直住在子女的家里。
“我和孩子住一起几十年了,子女们工作忙压力大,得体谅他们啊,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洗澡让他们先洗,看电视随他们的意。”面对我这个采访者,张爷爷念叨着自己的“幸福经”。平日,张爷爷还帮儿子儿媳跑跑腿,买个菜,充个话费啥的。
在北京,像张爷爷这样身体健康、腿脚利索精神好、儿子家的房子也大的老人并不多。很多老人上了岁数,或身体不好,或脑子已不太好使,或子女的生活条件不太好,养老便成为大问题。“现在房子那么贵,成家的子女多数挤在巴掌大的空间里,把老人接过去让他们住哪儿?”家住东城区的吕女士说。
“我的孩子有的正吃着低保,能不补贴他们就算不错啦。”72岁的王大爷一脸无奈。碰见王大爷是在去崇文区体育馆路托老所途中。他正拄着拐杖拎着买好的馒头往家走,抬脚落脚显得格外吃力。10年前,王大爷还骑着单车去买菜,现在,100米的路他足足走了10分钟。与王大爷身体同样每况愈下的,还有他的储蓄。不久前,老伴儿因急性脑溢血被送进医院住了一个月,10万元钱就没了。省吃俭用一辈子,都不够手术住院费。王大爷每月能取到退休金和养老金共计3680元,除去每月药费还剩2000多元,用于日常消费也还基本凑合,但如果再补贴子女、买服务请保姆就无能为力了。
从事保险工作的王女士下月就要被提拔为业务经理了,可事业上的成就并没有抹去生活上的隐忧。她家中现有3位老人:60多岁的爸妈和80多岁的奶奶。老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住家保姆照顾。“3年前的一天,奶奶半夜上厕所不小心摔了一跤,把腿摔断了。我平日到处跑业务,根本没有时间照顾他们。没办法,只能找个住家保姆。”王女士说,这两年保姆费用越来越高,找个可心的素质高的保姆并不容易。
长期研究家政服务问题的中华女子学院教授刘明辉指出,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家政业的劳动力资源逐年递减,而需求量年增20%。绝大多数家政服务组织缺岗率达10%—30%,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在许多城市普遍存在。
在老年人中,空巢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的居家养老风险巨大。“许多城市出现了老人死在家中却无人发现的情况,这说明以家属照顾为依托的居家养老功能是残缺和不完整的,已经难以应对空巢老人越来越多的挑战。”北京大学人口所穆光宗教授说。今年全国老龄工作会议指出,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65岁以上空巢老人将超过5100万,占全国老年人口的23.08%。
机构养老
补贴有限 护工短缺
昌平区太阳城银龄公寓,是一家专业化的民营养老机构,房间很像酒店标准间,有床、电视和独立的卫生间。
“能够自理的老人住在这里,每月须交1680元。旁边有超市,买东西也方便,一个电话就送来了。”今年81岁的筱珀奶奶,是位老干部,每月退休金6000多元,如今孩子散居在其他省市,还能自理的她,选择了公寓租住式的养老模式。
笔者在筱奶奶的房间看到,物品摆放凌乱,两张床一张睡人,一张放物。患有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她,腿上绑着许多药袋,手腕上贴着膏药。每天她还要定时给自己注射胰岛素。
为失禁老人换屎尿垫200元,帮助洗澡擦身整理室内日常用品100元,扶着老人上厕所、端屎尿盆100元……在朝阳区颐园老年公寓,很多服务项目明码标价。工作人员表示,老人每月所交费用和其享受的服务紧密相关。
配有超市、休闲中心的养老机构在北京城内并不少见,但仅基本费用每月就在2000元以上。位于朝阳区十八里店的北京康梦圆国际老年公寓是一座已经投入运营的中高端养老机构。公寓大院内有超市、美容美发中心、按摩中心、水疗区,享受这些服务都需额外付费。在提供的不同档次的养老服务中,笔者看到,两人间床位费每月2700元,单人间5100元,空中豪华四合院每月费用竟达20万元,租后可容全家人一起入住。
坐落在崇文区西厅胡同32号的体育馆路地区托老所是街道办的养老机构。笔者来到这里时,托老所的铁门上着锁。在征询负责人同意后,笔者被允许入内。据负责这家养老机构的李女士介绍,该托老所可以容纳60位老人。现有老人32位,其中年龄最大的89岁,最小的61岁。
托老所的院子十分狭小,大约只有十几平方米。每个房间配有床、桌子和电视。住在这里的81岁的刘爷爷说,在这里养老每月的床位费、伙食费加起来共1500元,有护工服务并定时打扫房间卫生。
调查中笔者发现,在北京,大多数老人选择的是公办性质的中低端养老机构。这些机构的价位在900元—3000元之间,床位入住率在75%—90%之间。然而,据了解,公办养老机构基本上是保本经营,只能在低收费标准、低工资标准、低服务条件的状态下维持。“希望政府能在政策上给予养老机构更多的支持。”李女士说。
护理人员短缺,也是当前养老机构面临的较为头疼的问题。朝阳区颐园老年公寓负责人杨女士说,现在护工难招,她们24小时监护着老人,不能让老人磕着碰着,喂饭,喂药,翻身,给老人洗澡洗衣服,换被罩换床单,一个人照顾一群人,这样的活多数人都不愿意干,希望国家能在工资待遇、培训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据悉,北京正在制定政府办和社会力量办养老机构补贴政策,今后养老机构设置医务室有望得到相应补贴。
社区养老
配套不够 落实困难
行动不便,可享受上门陪护服务;空巢老人,白天可去托老所消遣;子女无暇做饭,可去社区食堂专享老年人食谱……老人住在家里,享受社区内提供的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这是北京目前正大力推行的居家养老模式。
“打电话叫餐会收5毛钱,我一般都自己去买。”79岁的张奶奶说。笔者了解到,像张奶奶这样的老人很多,尽管她们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很大,但多数舍不得花钱买服务。
在朝阳区红庙路口的东北角处,有一个露天隔间。两墙之间约有2米宽,能容两三堆人聚着打牌,贴墙有三条长椅。这样的角落成了附近老人休闲的好去处。聚在这里的,大都是附近的老人。
“社区里没有休闲设施吗?”笔者曾问这里的老人。“我们这些人都是上世纪的老工人,住在八九十年代厂子给建的家属院里,房子太老太旧,没钱配物业。”一位大爷说。
北京市民政局曾要求,2011年底前全市70%的社区要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如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并在社区内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健身中心等文体活动设施,但实际落实起来相当困难。社区工作人员少、任务重,日常工作普遍忙不过来,很难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笔者走访的管庄丽景苑社区,工作人员只有6名,承担大小事务却达100多项,而且工作经费捉襟见肘,根本无力顾及养老服务。一些已建成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也或多或少存在运营问题,在服务空巢老人方面力不从心。
“设施的建设也是问题。小区的老人一直呼吁建老年食堂,可是谁来投资?”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社区党委书记向笔者反映。她说,按规定,新建改建居住区要配套建设社会福利设施,其征地拆迁费用由承建项目开发公司承担,基本建设费用由区县政府负担,产权归区县政府所有,但由于没有操作性办法,政策的刚性不足,很多新建小区养老服务机构未能落实。
目前,有关部门对社区老年服务的扶持力度正在加大。据了解,市老龄办今年已争取到7700万元资金,“以奖代补”资助社区养老服务商的良性发展。
第五篇:关注诚信问题(范文模版)
题目:关注诚信问题
郝玲玲
理念综述: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处世一项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要求,针对目前社会及校园中存在的失信问题愈演愈烈的现实情况,课程通过对诚信的概念,列举大学生存在的诚信问题,分析大学生诚信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阐述了提出解决扭转大学生诚信危机的对此,从而对大学生的诚信问题进行教育。主要内容:
一、诚信的内涵及诚信的案例
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三、大学生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
四、扭转大学生的诚信危机的对策 教学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缺失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向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提出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要求。其中,诚信问题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既是个人道德的基石,又是社会正常运行不可或缺的条件。导入:
近年来舆论媒体频频爆出来自社会各领域的诚信问题令人堪忧。从地沟油、上海染色馒头双汇瘦肉精事件、三鹿等多家奶企的毒奶粉、修正毒胶囊、冠生园月饼事件、唐骏学历“造假门”事件,到最近的郭美美事件、“达芬奇”天价家具造假等等,无不拷问着社会道德,难道现代社会,在利益面前,诚信已一文不值?!显然,答案是否定的。诚信问题已是中国所必须面临的重大国情之一。
诚信缺失的破坏性是触目惊心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这不是耸人听闻。就拿最近扑朔迷离的“郭美美”事件来说,郭美美的炫富事件让红十字会陷入诚信危机之中。由于公信力的缺失,红十字会之后很快就见到了颜色,据媒体报道,事件发生近一个月来,中国各地部分红十字会收到的社会捐款大幅缩水,其中深圳红十字会几乎为零,佛山红十字会医院学校更再无捐款入账。联合早报网以“郭美美事件之后你还会给红十字会捐款吗”为题,开展了一项读者投票,截至8月3日调查共获19.5645万个有效投票,当中高达77.67%的读者表示不会再捐款,会选择其他渠道,10.75%选择“视情况而定”,仅11.58%的读者表示“依然信任红十字会”。可以预计,诚信缺失对红十字会的影响在短期内是无法平息的。
“郭美美”事件或许只是中国诚信问题的一个缩影,从层出不穷的诚信危机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诚信缺失已渗透到个人、企业、政府,这已演化为当前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子《论语》中就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名句,意思是人若不讲信用,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什么事情也做不成。不管是交友、齐家,还是经商、为政,都离不开诚信二字。总之,诚信是立人之本。
一、诚信的内涵
诚信就其内涵而言,包括诚和信两方面,表示诚实无欺、恪守信用之义。“诚是一种内在的德性与修为,而信则是一种外在的确认与表达。内在的德性与修为会通过外在的言行加以确认,而外在的言行没有内在的涵养作为基础那也是难以持久的。正基于此,诚信经常互训连用:诚信需要内外兼修。
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于诚信的名人故事流传千古。案例:曾子杀猪立信;晏殊殿试;季布一诺千金;商鞅立木取信的故事等
当今中国社会涌现出不少诚信的好榜样。案例:林海燕的故事。2002年8月30日,广东省茂名市一位在彩票售票点工作的姑娘林海燕接受一位老顾客电话订购彩票,而顾客没有及时去取彩票,无巧不成书,恰恰是这张彩票中了500万元大奖。结果这位姑娘在巨额的金钱面前毫不动心,主动将彩票送还了这位顾客。国外也不乏诚信的榜样。案例:美国教师涂唇膏与猪亲吻 只为一诺千金
美国加州一小学的赖斯达特校长说:学生若在4个月内阅读7000本书,他会亲吻一只小肥猪。结果学生没有令校长失望,完成了阅读量。赖斯达特校长信守诺言,借在校内安排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吻猪仪式”。650名学生雀跃万分的观看校长如何履行诺言,兴奋的不断尖叫,开心之极。校长的吻猪行为就是对孩子们对好的诚信教育。
二、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的诚信问题
1、缺乏诚信,背信违约:
2、抄袭成风,蒙混过关:
3、考试舞弊,屡禁不止:
4、求职履历,泡沫重重:
案例:30人的班级诞生了16个班长
在2005年北京地区毕业研究生供需双选会上,清华同方人力资源部朱云翔向记者介绍,在一次校园招聘会中,某大学一个班30人,竟然冒出16个班长。案例:谁来担保大学生的诚信
1995年6月,河北张家口市柴堡沟师范学校担任班主任的刘余秀老师,为班里即将毕业而尚未缴清拖欠学费的6名学生提供了担保当时6名学生都表示工作后3个月内一定还钱。可是,直到2005年1月,仍有一名学生没有归还欠款,以至于学校扣除刘老师的工资4500元长达10年。现已70岁的刘老师在多次追讨无果后,把学生告上了法庭。有了刘老师的“教训”,学校老师们再也不敢为学生担保了。
大学生的诚信行为问题比比皆是,对于某些失信的大学生来说,或许短期内获得了自私的个人利益,诚信作为做人的基本准则,失信必将要为此付出代价的。案例:失信的代价
一位在德国名牌大学留学的学生,获得了博士学位,专业也是热门的计算机软件设计,但在德国却找不到工作。他每到一个企业应聘,主管看了他的材料都很满意,但一打开电脑查询他的信用记录,马上表示“很遗憾,我们不能用您”。
原来这位博士生初到德国时因经济紧张经常坐车“逃票”,因为德国的公交车不查票,只是偶尔有稽查员上车检查,被查到的概率很小。有一次实在不巧被查到了,在补交票款后被记下了证件号码,想不到从此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哪怕他学历再高技术再精也没有企业会用他。
总结: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成才,而且关系到良好的社会风气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意义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要肩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就必须自觉加强诚信道德建设,把诚信作为高尚的人生追求、优良的行为品质、立身处世的根本准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假设一下:问题互动:假如你很富有,有七件行囊:金钱、荣誉、机敏、健康、诚信、美貌、才学,但你却搭上了一只危险的船,遇上了风浪,你将舍弃哪件行囊呢? 如果先把诚信抛进水里,会导致什么结局。
人生之舟,不堪重负,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失去了美貌,有健康陪伴;失去了健康,有才学追随;失去了才学,有机敏相跟„„但失去了诚信呢?
失去了诚信,你所拥有的一切:金钱、荣誉、才学、机敏„„就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如过眼云烟,终会随风而逝。
三、大学生诚信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一方面,功利主义的兴起与传统道德的失落造成了人们不再把诚信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追求和安身立命之本,人们内心支撑结构的变化造成了诚信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契约体系不仅仅是道德要求,还是一种制度建构,而目前后者在我国尚不完善,给了违约之徒以可乘之机。在功利主义与传统道德并驾齐驱的时候,在利益算计与德性思考等量齐观的时候,公民并不能保证总是表现出诚信品质来。这便是当今诚信问题时有出现却又不至于泛滥成灾的第一个原因所在。
2、家庭和学校诚信教育缺失;
学业的压力却是古往今来从未有过的沉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促使着他们把成绩视为“一切”,使子女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书本知识上。教育体制是分数至上,缺乏对人才全面正确的培养。
3、个人动机不良、学风不正。
四、扭转大学生的诚信危机的对策:
1、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比如加强诚信教育;加强学生德育考核;
2、加强社会、家庭、学校的沟通机制,实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互动配合,形成对学生诚信教育良好的外部环境;
3、倡导慎独自律精神提高大学生诚信的自觉性。
知识是财富,诚信也是一种财富,拥有知识能使你变得充实,拥有诚信能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诚信是立生之本,诚信无价,让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做个讲诚信的人。诚实守信,快乐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