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形势下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新形势下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2013年12月19日08:48 来源: 大河网
移动用户发送HNZB到10658000,订阅河南手机报。早报+晚报,每天一角钱。
随着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渐多元化和复杂化,对机关干部的个人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没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就不能更好的适应实际工作需要。要增强机关干部综合素质,就必须加大培训力度,健全培训机制,不断提升机关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一、干部培训工作的整体现状
(一)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增强。机关干部由以往陈旧被动的学习观念逐渐转变形成自觉学习、勤奋学习、善于学习的新风尚。
(二)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学习培训,机关干部增强了理论素质,提高了知识水平,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
(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学习培训,机关干部的思想认识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能够用学到的各种理论知识,全面、客观地审视各项工作,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途经和办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推动机关工作顺利开展。
二、干部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方法单一,针对性不强。教学内容侧重于理论性和知识性的比较多,与机关干部希望得到以实用性、操作性内容为主的培训需求还有差距,培训缺乏针对性,在制定培训内容和时间上,不能针对干部的年龄、岗位、文化水平的差异而开展针对性培训,存在“一刀切”的现象。在培训方式上,主要以固定时间、固定师资、“灌输式”授课为主,课堂气氛不活跃,参训学员学习兴趣不浓。
(二)部分干部对新形势下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参加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常以工作繁忙、人手短缺、经费紧张等为由,不参加培训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培训教育工作。
(三)培训缺乏严密的考核制度,与干部日常管理、使用结合不紧。虽然在开展各类干部培训时,都要求结业时统一进行考核验收,但由于许多培训课目不能制定量化考核指标,仍存在只注重学习、不注重考核验收的现象。同时,在对干部培训结果的运用上还不够灵活,与干部的日常管理和使用结合不够紧密,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少数干部认为“学好学差一个样”,缺乏主动性和紧迫感。
三、干部培训工作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从培训课堂的授课过程来看,由于一些课程内容单一乏味,缺乏吸引力与学习价值,教师授课水平不高,存在照本宣科现象,缺乏生动性与灵活性,影响了授课的高度、深度和广度。有些教师知识面不宽,缺乏相关专业方面的实践经验,给领导干部授课,自然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讲起理论来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
(二)从干部本身来看,部分干部适用主义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对眼前有利、短期内见效果的培训就积极参加,短期内派不上用场的即使参加培训也是“人在曹营,心在汉”。少数领导干部对干部的培训学习支持不够。因工作繁忙而较少安排干部参加培训,缺乏干部培养的长远意识。
(三)从培训机制来看,缺乏严格的学习考核制度和有效的制约机制,对学员考核不够深入,要求不够严格,相关措施不健全种种,这些弊端造成了干部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差一个样,使部分干部学习缺乏动力。
四、改革创新干部培训教育工作的方法和措施
(一)创新培训方法
改革创新干部教育培训方法,是提高机关干部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机关干部来讲,日常工作较为枯燥,如果培训的方法单一,就很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式和单一的理论教学方法,创新培训方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培训效果。
1、授课方式多样化。据有关培训机构研究,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启发式教学、对策研究、双向交流等方式比较受学员欢迎。一些发达国家的公务员培训,主要方法就是案例分析法,其目的就在于让受训者参与具体的案例分析和讨论,以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课方式多样化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参与程度,增强学员与教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2、课堂教学与实践锻炼结合。这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问题,理论离不开实践,脱离实践的理论只能是空洞的理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对机关干部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常年在机关工作,下基层实践的机会不多,因此当前许多干部培训都加入了实地考察内容,这一做法不但要坚持下去,更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3、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功能和优势,把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起来。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给学员们“耳目一新”的感觉,有助于调动学员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工具,将图、文、声、光等集于一体,更容易调动起学习者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轻松和愉悦。
4、扩大培训机构主体类型,使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多元化。在强化党校培训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要探索加强与各类院校合作的方法,拓展境内外培训,建立和形成多元化、开放型的培训基地,努力提高机关干部教育培训的层次和水平。
(二)转变学习观念
新的历史时期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应当首先在理念上与时俱进,以理念的创新为先导,促进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发展。
1、引导广大干部自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充分调动干部的学习积极性。要围绕解决培训动力机制问题,强化终身培训、素质培训和人才培训等观念,完成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将开展培训作为提高干部素质、增强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积极鼓励干部通过自学、函授等方式,提高学历、职称和工作水平。要通过大力开展岗位练兵、竞争上岗等形式,切实增强干部参加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树立“人才战略”理念。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干部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更好地推动工作开展。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干部培训工作,要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项强化干部素质、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工程,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中积极支持。
(三)改革考核机制
要从严格培训管理、完善考核机制、注重结果运用入手,不断增强培训工作的科学性、实效性。
1、加快干部培训档案建立,形成规范化管理。建立干部个人培训情况档案,充分掌握了解机关干部的培训情况,为全面统筹安排干部的培训工作打好基础。
2、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把学习培训与干部的评优选优、晋职晋级结合起来,把领导干部参加学习培训情况作为干部实绩考核、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内容,促使干部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把学习当成一项涉及自身利益的工作,学实学好。
3、引入竞争机制。通过一定程序的评选,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干部给予一定奖励,对学习表现不佳的干部要采取指导谈话、批评教育等措施。
总之,在新形势下深化和完善机关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意义重大,是建设新时期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更是推动国家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面对当前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深化教育培训改革必将成为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张鹏)
第二篇: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机关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街道机关干部是党和政府联系农村、农民的桥梁和纽带,是干部队伍中做好农村工作的重要群体,他们担负着直接宣传群众、团结群众、动员群众、服务群众,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责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声誉,关系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关系到党的事业的成败。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着力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在新形势和新任务下,进一步加强街道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说,当前多数机关干部都能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特别是近两年在作风建设年活动、学习实践活动的开展下,机关干部队伍在个人素质以及服务能力上都得到了很大提高,但与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与任务相对照,还有较大的距离,在少数机关干部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一方面政治理论素养较低,立场不够坚定,缺乏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轻易被表面形象所迷惑,对党和政府的存在疑惑;另一方面宗旨观念薄弱,勤政廉政意识不强,享乐主义思想严重,办事不讲原则,只求个人利益,缺乏做人民公仆的意识。
二、理论学习不够。一方面理论学习积极性不高,机关干部中忽视理论学习的倾向一定程度存在,不重视知识更新,靠老经验决策办事,思想不解放,缺乏改革创新意识,与时代发展要求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践不够。有的干部虽然也在学习,但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学用脱节,不注意联系实际,难以虚实相结合,效果不佳。
三、组织纪律观念淡薄。机关制度不遵守,工作无纪律,上班迟到,下班早退,自由散漫,影响了机关干部的整体形象;
四、作风不够端正。有的干部工作作风浮夸,深入务实不足,解决问题只停留在表面,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照搬照套,不动脑筋,办事无立场、无观点、无原则,遇到困难绕道走,碰到问题拖、拉、推;有的干部问题矛盾全上交,认为权力不够,一摊了之;有的干部抓工作流于形式,不求实际效果,只凭主观想象,缺少了解实情,难以解决实际问题。
五、精神不够振作。有的干部工作无精打采,不求上进,对自己无要求,做天和尚撞
天钟;有的干部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只图安逸,不思进取,只图享受不讲奉献,只比待遇不比贡献,总感到自己吃亏,处在一种不平衡的心态之中。有的干部自我调节能力差,不能有效疏导压力,导致自身情绪以及行为异常。
(二)问题的根源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受当前新形势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街道工作面广、量大、任务重,使机关干部工作压力大。和平和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党的十七大会议更是特别强调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和谐社会。街道作为最基层一级的地方政府机构,和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其服务职能不断深化和拓展,因此街道机关的工作量不断增加,而又因精简机构的影响,导致基层出现一人兼职多个“专职岗位”现象。另一方面,为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街道涉及的重点工程增多,它们普遍有时间紧、难度大、任务重、考核严的特点,无形中增加了街道机关干部的不少压力。
二、改革开放30年使我们国家得到了发展上的巨大进步,但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在改革开放的条件下,一些腐朽思想文化必然会乘机而入,对人们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产生冲击,滋长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生活方式等消极现象,腐蚀甚至毁灭自意志薄弱者。机关干部因工作的特殊性,一不小心就容易受引诱,在政治立场和思想作风上疑惑、动摇。
三、近几年物价上涨速度比较快,特别是房价的急剧上涨等,使机关干部在生活上的压力越来越大,而自去年起“阳光工资”实施后收入的相对减少,更使机关干部生活消费受限制,部分机关同志迫于还贷压力,而导致工作情绪不稳定,更有的因此在工作时间参与炒股、投资等,以缓解经济上压力。
四、基层工作难度的增加。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和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群众的视野和知识面逐渐拓宽,他们对宣传教育再不是你讲我听,而是敢于提出质疑,施以逆向思维。另一方面农村群众素质处于特殊的“半桶水”阶段,对民主制度、法律法规一知半解,加上其特有的盲目性,容易被有心人误导。而推动街道各项建设,必须要求我们干部面对面地做农民群众的工作,这样就给基层干部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干部管理、考核激励制度存在不均衡性。一是对机关干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督查机制不够完善,渠道不畅,一些不符合纪律的现象未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在机关干部中产生不平衡心理;二是基层中普遍有“能者多劳”的现象,也确实存在默默干事的好同志,但多劳者未必多得,在政治上的激励或物质上的激励制度难以体现他们的工作程度,也导致了一定不消极和不平衡;三是对干部的考核重实轻虚,对实际工作量化有余,对务虚工作约束不足,奖惩措施偏奖轻惩。基层工作既有实的方面,也有虚的方面,两者必须有机相结合,但务虚工作也确实存在难以考核的现象,因此在务实与务虚工作考核中存在不平衡性,容易导致干部思想发生偏差,只认工资奖金,不注重工作作风、思想道德建设。
(三)对加强机关干部队伍的几点思考
针对上述问题和原因,我认为应进一步加强街道机关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当前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切实加强政策理论学习,树起学习风。新形势下,街道对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比群众学得好,学得深,用得准。目前学习的重点是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十七大”精神。我认为建立并坚持切实可行的学习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如三甲街道现有的“中心组理论学习会”制度、“我来讲一课”学习活动、“周前会制度”等必须持之以恒,切实树立起良好的学习氛围,解决机关干部思想收敛、分析能力差等问题,力求在学习中理思路明方向,在学习中寻依据解难题,在学习中找差距求突破。
二、切实加强理论联系实践,练好务实功
基层工作直接面对的是群众,因此把理论转化为实践,提升基层工作能力,练好务实功,是机关干部深入基层、熟悉基层,服务好基层的关键之一。一方面机关干部要坚持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整体工作素质,主要是提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能准确把握和适应形势的能力。要通过学习和实践,善于分析和认识发生了深刻变革的农村新形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掌握和运用新的工作方法处理问题的能力。解决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矛盾,“老办法不能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
管用”,要求干部尽快学会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三是善于民主决策、科学规划的能力。另一方面街道要结合实际,创新各种活动形式,促进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务实工作,如深化驻村联户制度,开展“固定办公日”活动,及时解决村里的各项矛盾;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落实走访调研、民主恳谈工作,破解难题办好实事;访贫问苦送温暖,走访“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老先进、老专业户)问良策。通过这一系列活动,使更多的干部进群众门、知群众忧、解群众难、办群众事,真正把群众当成一面镜子,不断地审视自己,提高工作能力,练好务实的工作作风。
三、切实加强机关作风建设,树立新形象。
1、加强制度执行力度。一方面要健全完善各项纪律行为制度,通过对原有机关纪律制度的修订和完善,确保机关干部能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对照自查,进而自省、自改,也为制度的执行提供必要依据。另一方面要加强督查机制建设。机关同志之间的“友谊”使他们有时互相隐瞒各自的违纪行为,不利于制度公平公正的执行。为此要加强督查机制建设,确保违纪行为能及时发现并受处理,体现制度的公平公正,进而在机关同志心理上实现公平公正,不使嫉妒、侥幸、不平衡心理影响干部情绪和形象。
2、加强工作作风建设。通过建立行为规范机制,提升机关党员干部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群众满意度,以此树立机关干部的新形象。基层机关同志直接与群众接触,其服务质量、服务作风直接影响到机关在群众中的形象,通过建立类似“三零工作机制”的作风行为规范,深化和拓展“工作零差错、服务零距离、落实零障碍”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机关干部能力素质、推动驻村干部工作重心再下移,密切联系群众,及时解决群众难点、热点问题,提高机关干部在群众中形象。
3、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切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作用,组织组织开展各种文体友谊比赛、外出参观学习等各项活动,增加凝聚力和团结力,活跃工作气氛、舒缓工作压力、振奋工作精神、开阔工作思路。如工会等可以结合工作组织开展“公仆杯”竞赛,对工作纪律、服务态度、工作质量办事效率等方面开展评比,进一步激化机关干部的公仆意识,使干部
四、健全干部队伍管理机制,激发工作力
1、规范选人用人机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选人用人制度,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环境,增加选人用人的科学性、合理性、全面性,让更多“肯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好共事又不出事”的有志人才挑大梁、担重任;要注重培养选拔在基层默默奉献,业绩突出的干部,不能让老实人吃亏、干事的人心寒。
2、完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要激活机关干部的工作热情,始终保持事业需要的良好精神状态,非常重要的是要建立完善考核评价和奖惩机制,做到科学、合理、全面地评价机关干部的思想和工作,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奖惩培养和使用的重要依据,以此来激发干部的工作激情,使干部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工作精神状态,更加务实工作。
3、健全待遇保障机制。一方面加大政治激励力度,以公平公正的考核机制为依据,对考核优秀和工作突出的,要加大表彰、奖励和使用力度;对考核不称职或平时工作表现差的,采取告诫、降职、免职等约束措施。另一方面加大物质激励力度。在充分考虑街道基层工作特殊性和艰巨性的同时,适当提高街道机关干部的津补贴标准,激励街道机关干部扎根基层工作。在激励形式上要建立干部目标考核机制,改变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打破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使干部人人想干事,人人会办事。
干部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随着形势变化,建设的内涵也将发生变化,以上的几点思考只针对目前形势,但无论在什么时期,何种环境,人的因素决定着事物发展的主要方向,因而机关干部的政治思想工作都必须长抓不懈,并且必须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甲街道组织办
第三篇: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探索与思考1
新形势下共青团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作为党的助手,青年先锋队的共青团组织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和严峻挑战,企业共青团作为企业的组织机构,其内外部环境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团员青年作为企业共青团的主要目标群体,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随之产生新变化,呈现新特点,企业共青团工作面临着新问题。在这一新形势下,企业共青团组织要想实现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就必须坚决破除“就团论团”的旧模式,创新思维、创新载体,突出引领、服务的职能作用,团结凝聚青年,引导青年全面投入到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心任务中,为企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从而赢得企业的关注和支持,实现企业团组织的良好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时期企业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进一步提高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能力。2010至2012年,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争当优秀共产党员活动,是全党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之后的又一重大活动。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紧跟党的部署,必须坚持党建带团建的根本原则,在基层团组织和团员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下面是我从事企业共青团工作以来的几点思考,与大家交流:
一、做好企业共青团工作,必须明确团工作的定位
1、思想观念上要定位准确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的中心任务和追求目标是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共青团必须围绕服从、服务于企业这个中心任务。作为党组织的后备军和企业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企业共青团应该定位为围绕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和经济效益提高来开展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团员青年生力军的积极作用,千方百计地提高产品质量、产品价值和产品利润,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各级团干部要站在企业改革、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使工作能力与企业所需要,为党组织所欢迎,为团员青年所接受,与企业的改革、发展同步。
2、工作内容上要定位明确
团组织面临的工作领域十分广泛,但这并非要求面面俱到。因此,要把握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原则,努力做到两
个坚持:一是必须坚持服务企业生存发展的定位,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调动团员青年的积极性,促成企业总体目标的实现;二是必须要坚持服务青年成长成才的定位,团组织要代表和维护青年人的合法权益,为青年成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之提供切实的帮助和服务。
3、组织目标上要定位准确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培训课程上,一位外国教授问一位团委书记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她说从事共青团工作。教授就问共青团的产品是什么?这位书记当时被问住了,因为确实从来没有思考过共青团也能生产什么,也有产品,也有品牌。此后经过不断的摸索实践,总结归纳出共青团组织工作目标的定位,即:共青团是生产青年人喜爱的优质的精神精品!团组织是生产“产品”的车问。我觉得在现有的企业制度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所有的团干部都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结合科研院所的实际情况,我们的目标定位就是要打造一条适合****特点的青年精神精品生产线,将青年的力量凝聚到这个方面上来,保证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共青团工作面临的现状分析
1、企业共青团无明确的职责分工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按照科学管理的原则,职责分工比较明确,企业不会脱离自身的实际和需要,专门给共青团组织划一块任务。因为。共青团实质上是一种群众性、自发性的组织,既没有权,也没有钱,开展各项工作就必然存在方方面面的困难。这就需要企业共青团干部多想办法,寻找最佳切人点和着眼点,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建设中,开展各项有效的活动。
2、企业共青团在职工心目中的认识
一是在基层团干部中流行这样一种看法: “生产任务忙,没有时间做团的工作。”这很明显把共青团工作与企业中心任务割裂开了;二是一些青年职工认为,团组织可有可无,有了她对我影响不大,没有她企业照样运行,而且基层一些团组织开展活动不得法,活动缺乏新意,难以满足青年不断变化的需求。
3、企业共青团在领导心目中的认识
一是企业高层领导普遍比较重视共青团工作,因为青年是企业发
展的脊梁,是企业的未来,但苦于企业经费上的困难,以及团组织本身定位,所以仍然没有解决企业共青团目前存在的困难;二是企业基层党政领导有的比较重视,大部分不是很重视团组织工作,因为基层单位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只要把生产经营抓好就行了,当然从根本上我认为还是有为才有位的问题。
三、在当前形势下,如何开展企业共青团工作才更有效,更有为
1、要善于借力,整合各方面资源。协调各部门关系,联合发展,共同提高。共青团组织在现有的各种条件下,很难独自开展或者完成一件大的、复杂的活动,只有善于借助外部的力量,才能发挥团组织的优势,扩大影响。例如,积极与人事部、党群部、安全生产部、工会等联合组织培训活动,开展“安全生产月”、职工运动会等系列活动,在上级团委领导下开展“学习青年岗位能手”等活动。这样,联合外部力量,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靠团的优势服务企业和社会,靠服务企业和社会吸纳资源,靠企业和社会资源服务青年,使企业共青团工作步入发展快车道。
2、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团干部承担着传递信息、转化角色的任务。其综合素质的高低就直接影响着工作的成效。一方面,团干部要系统地学习和把握现代管理学知识,并融会贯通到实际工作中,科学制定工作目标,合理决策活动方案,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另一方面,企业团干部要从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优秀青年工作者的角度,不断强化自身修养,团结、带领青年在工作中努力奋斗,做到有成效、有作为。
3、要跳出“就团论团”的圈子。认真分析团工作和青年自身特点,站在企业发展的高度来思考和把握
现今的条件使团组织不可能与过去一样有许多时间专门搞相对封闭的、固定的活动,应当看到繁重的生产经营任务恰好为共青团组织开展工作提供了绝好的机会。一是搞好传统的活动,结合生产任务的完成的实际情况,组织团员青年开展各种岗位练兵、生产突击、青年创新创效、争创青年文明号等活动,挖掘团员青年的内在潜质,使他们在工作中切实感到自身的价值得到实现,提高他们的成就感和归属感。二是拓宽团工作领域,给青年团干部出任务、压担子,锻炼团员青年的管理决策、社会交际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为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储备有生力量。
4、要创新团的工作方式,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外部条件的变化必然要求团的工作模式发生变化。而创新是一个企业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动力。首先,要从思想上认清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怎样创新等几个重要问题。俗活说“知难行易”,只要你真正明白了,想通了,具体去做总是比较容易的。所以,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一定要认清以上问题,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其次,要创新团委班子的工作模式,发挥团委班子的整体作用。我们采取的方式是按照团委委员工作能力和特点分工,根据各委员的工作特长,在活动的组织,后勤服务,宣传报道等方面进行合理分工。分工的基础上,及时了解、指导、帮助、反馈工作情况,这样,既锻炼了委员的组织协调能力,又提高了团委整体工作能力。最后,要根据青年的需求和
爱好,开展一些适合青年口味的新活动。例如,有的青年对技术信息、教育培训等兴趣浓厚,我们可以成立一些相应的兴趣小组等非正式组织。同时开展先进技术讲座等活动,提高青年的技术水平。有的青年也许爱好文体娱乐活动,我们就可以有选择性地在特定的节假日开展一些适合青年的文体娱乐活动,既可以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又可以活跃青年的业余生活。
第四篇:新形势下开展纠风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新形势下开展纠风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纠风工作的规范提法是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简称为纠风工作,已在全国持续开展了18年,是一项中央高度重视,人民群众广泛关注各行各业普遍参与的重要工作。下面,我从五个方面全面介绍一下纠风工作的基本概况。
一、纠风工作的基本特点
(一)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基本内涵
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这个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1990年3月,当时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六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中提出:要“坚决反对腐败行为”,“坚决刹住行业不正之风”。同年3月20日召开的七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当年的廉政建设要抓好的四件事,其中的一件就是“大力整顿和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的不正之风”。
所谓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主要是指国家和机关各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和工作便利,为本单位、小团体和个人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以及其他不正确履行职责,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
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它直接侵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研究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这个概念,应注意把握三个方面:
1.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行为主体,主要应包括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由于政府各部门间的行政权力有大有小,与人民群众的接触面大小不一,容易产生不正之风的部门主要是行政执法部门和经济管理部门。
行政执法部门在行政执法工作中,由于思想观念、人员素质、执法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极易发生滥用行政执法权、以执法为名任意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等不正之风。经济管理部门在行使行政审批、市场监管等职权时,容易发生权钱交易、刁难服务对象以及推诿扯皮等问题。这些不正之风的产生都与其行使行政权力有关,是滥用权力的结果。而有些部门,如地震局、民宗局等单位,虽然也是政府部门,但其工作与人民群众接触不多,行政权力也不大,基本不会产生对社会影响面较大的不正之风。
公用事业单位主要是指承担一定社会服务功能的行业,如供电、电信、供热、自来水、卫生、城建等。这些行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由于其服务行为大多具有一定的行业垄断性,也容易发生行业不正之风。因此,纠风工作的重点从对象来说,应是政府部门中的行政执法部门、经济管理部门和具有一定行业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单位。
2、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是带有普遍性、严重性的不良风气,是在某些部门和行业形成了风气的消极腐败现象。一个部门或行业有很多单位和人员,总会有人发生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只是个别的、偶发的,并没有在某个领域里形成一种不良风气,就不应该把它作为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提出来开展专项治理,而应该个别问题个别解决。但需要注意的是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如果对个别的、偶发的滥用职权行为不及时制止和纠正,由于利益驱动等原因,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传播和蔓延,最终形成某个领域的普遍存在的不正之风。因此要十分关注苗头性、典型性的不正之风问题的解决,把防范工作做在前面。
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主要是指某些部门和行业在对待工作对象、服务对象中所反映出来的不良风气。至于部门和行业内部发生的某些人贪污、受贿、生活腐化等问题,当然应该查处,但不宜作为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提出。
3.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主要表现形式,概括起来可以归为两类:
一类是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为本单位,为小团体和个人谋取私利。这类问题在90年代初大量表现为以职以权以业谋私,吃拿卡要、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等。如以电谋私、以贷谋私、以车以票谋私等等。在近些年则主要表现为“三乱”(即乱收费、乱罚款和各种摊派)、办事不公、吃拿卡要、刁难群众等,这些都是直接与民争利,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也为人民群众所痛恨。例如1、2004辽宁省查处“三乱”案件有2004年2月9日抚顺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交警张某在公路上拦截一辆外地汽车,向车主索要800元现金,随后又收受车主一瓶茅台酒。
2、阜新动物检疫中心站站长宋某违规带人上省级公路拦截外地运送生猪的汽车强行检查,收取检疫费4100元。
另一类是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工作效率、工作作风问题。如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生冷硬横、推倭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等等。这类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反映强烈的热点。
因此,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既要重点解决廉不廉、公不公的问题,也要注意解决勤不勤、办事效率高不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好不好的问题。既要纠正不正之风,又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二)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危害
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实质是滥用职权,以权以职以业谋私。它与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背道而驰,与人民政府为人民的根本职责格格不入。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谋
私性和普遍性,阻碍经济健康发展,腐蚀干部职工队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具有很强的社会危害性:它直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首先,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直接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它侵害的对象非常广,具有广泛性和随机性,凡是其公共权限服务范围所涉及的单位和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侵害的对象,特别是非权力单位和一般老百姓更容易受到侵害。它往往通过吃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各种摊派等手段,加重群众和企事业单位的负担;通过作风粗暴、漠视群众利益、执法不公等造成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和人身伤害。例如,据《人民日报》披露,1999年某市交警大队干警在处理一起交通事故中,以代收费为由多收事主拖车费、停车费高达9580元,其中竟有夜班加班费500元。据中纪委信访室统计,这两年中纪委信访室受理的检举控告中,与群众切身利益关系密切的占40%多,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执法不公和政府不依法行政问题。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在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同时,也极大地伤害了群众的感情。
第二,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影响阻碍经济健康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风气就是环境。一个地方党风、政风、行风和社会风气好,风清气正,人民群众的权益得到保障、维护和发展,他们参与建设、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充分发挥,这个地方的社会就稳定,改革、发展的环境就好。反之,如果歪风邪气盛行,“三乱”问题突出,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现象屡禁不止,这个地方的发展环境必然受到破坏,人民群众不可能心平气顺,也无法在稳定中求发展。
第三,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腐蚀干部职工队伍,带坏社会风气。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实质是以权谋私、滥用权力,它发生在掌握一定行政权力的政府部门和具有一定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身上,使职权不再是为人民服务的职责,而成了捞取私利的工具。它引导人们损公肥私、损人利己,一切向钱看,把小团体和个人的利益凌驾于人民群众的利益之上。它腐蚀一部分干部职工的思想,扭曲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权力观和利益观,使其信仰动摇、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把人民公仆演变为与人民争利的群体,在这方面,教训是很多的。卫生行业自古以来就是救死扶伤,深受人们尊敬的行业,但近些年药品回扣玷污“白衣天使”形象的现象屡有发生。据《人民日报》报道,某地一家铁路中心医院的个别医生为多拿回扣而丧失医德。有一种叫“培氟沙星”的药,超量使用对肝功能有一定损害,正常用量一天2支,可有位医生为了获取每支12元的处方回扣,一个白天就给一位患者用了6支。据法制日报报道,2002年浙江省永康市检察院在调查该市一家医院的药品回扣案时,该院有153名医生上缴了收受的96万元药品处方回扣,有14人涉嫌犯罪涉案金额达106万元。检察院发现,药品处方回扣问题在医职人员中很普遍。这说明,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对干部职工的腐蚀性不可低估,如不及时纠正,会毁掉一批人。
第四,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影响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这种血肉联系的基础是我们党和政府必须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坚持做到爱民、安民、富民,这样人民群众才能拥护和支持我们。但是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在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同时,也离间了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影响了他们对政府的信任。人民群众看政府怎么说,更要看政府怎样做。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只能使政府脱离群众,这个危害决不能小视。
总之,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危害非常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绝不能因为它一般不构成重大腐败案件,而忽视对它的治理和纠正。
(三)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基本特征。
l、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是政府部门和公用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过程中,伴随着业务工作产生的,是职务行为、职业行为。它可能是公务员所为,也可能是工人或聘用人员所为。如基层执法单位作风建设薄弱、法制观念和政策意识淡薄、执法不公、吃拿卡要、刁难群众等问题时有发生。但无论是谁所为,只要是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就应属于纠风工作的范畴。
2、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具有很强的顽固性和反复性。由于受利益驱动,管理、监督不到位和体制、机制性弊端等因素的影响,滋生不正之风的土壤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即使治理和纠正过的问题也还会反复发生。
3、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是风气问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人民内部矛盾,属于教育和管理的范畴。因此,不能用解决极少数腐败分子的办法来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工作与政府的工作联系紧密,行政特征比较强。大量的纠风工作主要靠政府各部门结合各自的业务管理工作去抓。是哪个部门出现的问题,就要由那个部门负责解决。一项工作涉及多个部门,也要由其中的主管部门牵头负责。纪检监察机关和纠风办进行组织协调。由各业务主管部门承担起一项整体工作中属于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任务。
二、纠风工作的重要意义
纠风工作既是一项政治任务,又大量涉及到经济问题,处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结合点上;是一项紧贴经济建设中心,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直接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干部职工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讨论纠风工作的重要意义,必须要坚持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实现党的十七大确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大局中去把握,放在新世纪、新阶段、不断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进程中去把握。
第一,深入开展纠风工作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具体表现。
贯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体现在党和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体现在每个党员干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具体行动中。而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坚决纠正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问题,为百姓排忧解难,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基本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提出了“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重要观点,这是对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具体诠释。中国共产党无论在建党初期还是在执政以后,都把关心群众利益提到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的高度来看待。把土地、劳动、住房、柴米油盐、孩子读书、群众生病等看起来琐碎的事当作大事来办、尽心竭力地为群众解难排忧。在党执政5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更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特别要体察民情民意,及时纠正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直接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把每一件看行起来不大的“小事”都当成大事来办。不能做到这一点,就难以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会失去人民群众这个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民心不聚、国家不安。因此,虽然纠风工作解决的是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但却是一项“小”中见“大”,凝聚民心,让老百姓切身体会到党和政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工作。
第二,抓好纠风工作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迫切需要。
首先,纠风工作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虽然属于廉政建设的范畴,但与党的作风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党风正,可以带动政风和行风好转;党风不正,也会影响到政风和行风不正。党风中的突出问题大多在政风和行风中都有反映。但政风与行风优、对党风的好坏又有直接的作用。因此,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也更大。我们要自觉地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要求来把握纠风工作的总体思路、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反腐倡廉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对新世纪新阶段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规律的认识,并取得了明显的进展和成效。在当前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与时俱进,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实现十七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创造性地全面推进反腐败的各项工作,使之协调发展。也就是说惩治腐败分子和认真纠正不正之风这两个方面都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继续抓出让老百姓认可并看得见、摸得着的明显成效。
三、近些年纠风工作的基本情况
首先回顾一下纠风工作的发展历程。党中央、国务院对纠风工作始终高度重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早在80年代初期,就由中办、国办下发文件,围绕狠刹违规购买小汽车、出国公款旅游、请客送礼、以权经商和谋取不正当收人等六股不正之风,集中抓了一段时间。1990年12月6日,国务院决定在监察部设立国务院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办公室,对全国的纠风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
1990年以来,纠风工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坚持不懈地抓了近i8年,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
1990年下半年至1993年上半年为第一阶段。主要以各地区、各部门和行业为主进行自查自纠,针对各自存在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分别确定本部门纠风工作的目标和任务,重点解决吃拿卡要、办事不公、以权以职以业谋私等问题。
1993年8月至1997年上半年为第二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把纠风工作纳人反腐败斗争进行整体部署,在全国统一开展专项治理,集中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这一阶段的纠风工作在位置摆放、组织领导、力量投入、工作措施、宣传舆论等方面都加大了力度,对一些行业不正之风的整治开始取得明显效果。
上述两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以治标为主,集中精力开展刹风整纪,以遏制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发展蔓延势头,缓解人民群众的不满情绪。这在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重蔓延的情况下是非常必要的,效果也是明显的。
自1997年下半年以来,纠风工作从以纠为主,着重治标,逐步转到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综合治理上来。这个时期,刹风整纪的力度始终没有减弱,每年全国查处的行业不正之风案件和问题都达到5万件以上。在不放松治标的同时,与各项改革措施相结合,不断推进治本的进程,努力解决引发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深层次问题。
从整个纠风工作的发展历程来看,近几年来,纠风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级政府把纠风工作摆在政府系统廉政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工作重点更加注重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从源头上防范不正之风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在指导思想、工作思路、工作措施等方面不断与时俱进,使纠风工作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和深化。
目前,纠风工作主要包括:一方面是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不正之风、加强农民负担监管、清理和规范评比达标表彰活动、治理公路“三乱”、规范出租汽车管理、减轻企业负担、治理党政部门报刊散滥和利用职权发行等专项治理工作;另一方面是进一步落实“官行业必须管行风”原则,督促各部门各行业强化对本系统的监督责任,切实纠正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问题;围绕依法行政、规范服务行为,大力开展创建文明行业和人民满意的政府部门活动;进一步规范和深化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和正风行风热线工作,促进部门行业作风建设。
近几年来,锡林浩特市开展多项专治理工作,主要有:治理教育乱收费、治理公路“三乱”、减轻农民负担、减轻企业负担、纠正医药购销中不正之风等。这些治理工作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阶段性成果。近三年我们锡市清退的教育乱收费金额达25.23万元。
四、纠风工作的基本思路
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全国纠风工作会议上指出纠风工作的基本思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纠风工作的决策部署,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不断开拓专项治理的新途径;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基本要求,不断强化行风建设的新举措;以民主评议为载体,不断搭建密切联系群众的新平台;以源头防治为着眼点,不断完善预防不正之风的新机制;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不断取得纠风工作的新成效。
自1990年以来,纠风工作实践中,我们不断增强全局意识和政治意识,围绕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不断摸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积累了一些基本经验,也确定了纠风工作的基本原则,工作方针和基本方法。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纠风工作要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把纠风工作与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中,服从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注重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行业不正之风问题,努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多办实事,不断使群众感受到反腐败斗争带来的实惠。
(二)把人民群众作为纠风工作的主要依靠力量,充分发动人民群众有序参与到纠风工作中来,注意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呼声,并以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是否受益作为检验纠风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
(三)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依靠地方党委和政府,依靠各部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抓、条块紧密结合,纠风办组织协调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四)坚持常抓不懈,既做好长期抓的思想准备,在战略上总体部署;又要有现实紧迫感,在战术上分阶段实施。从具体事情、具体问题抓起,涉及面广、危害性大的问题坚持开展专项治理,不断取得解决实际问题的阶段性成果,积小胜为大胜。
(五)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综合治理、注重预防的方针,即要纠风、又要防风,高度重视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逐步建立健全纠风工作的长效机制。紧密结合部门和行业的业务管理及体制机制改革,进行标本兼治;整合政府部门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
(六)坚持反复抓、抓反复。纠风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做好反复抓的思想准备。
(七)把坚持明察暗访、抓正反两方面典型、抓舆论宣传和抓重点作为重要工作方法。
总之,要用刹风整纪的手段遏制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发展蔓延,以依靠人民群众的方法加强对政府部门和行业风气的社会监督,靠健全法规制度的途径巩固纠风工作的成果,用改革的思路解决产生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体制性原因。还要探索用市场经济的规律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五、纠风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对策思考
对纠风工作的形势必须做出客观的分析和判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和各部门的艰苦努力下,纠风工作始终保持了健康发展的势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发展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在某些领域的纠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明目张胆搞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少了,敢于抵制不正之风的多了,正气占到了主导地位。这说明纠风工作的力度加大,搞行业不正之风的机会减少,对行业不正之风的制约监督措施更加有效了。
二是人民群众对部门和行业风气的满意度逐步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的问卷调查显示,2006年群众对纠风工作的满意度比2005年提高5.4个百分点,是近几年增幅最大的一年。
三是人民群众参与纠风工作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党中央、国务院对反腐败工作的部署已深入人心,广大人民群众对政府部门与行业的监督意识和抵制不正之风的自我保护意识日益增强。据统计,全国省、市、县各级每年参加民主评议行风的群众和社会各界代表都达到千万人以上。许多群众对行业不正之风问题的态度由忍耐、沉默转变到积极举报,大胆监督。去年全市参与民主评议行风的群众有1050人,比2005年增加630人,比2004年曾加650人。
四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级党委把纠风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各级政府把纠风工作作为重要工作,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抓,对纠风工作进行具体指导。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主要领导也十分重视,有的亲自调查研究,有的亲自组织协调,使纠风工作在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下顺利开展。
五是各级政府部门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得到较好落实。专项治理的牵头部门和参与部门都认真履行职责,其他部门也都把纠风工作作为部门和行业业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可以说目前已基本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局面。近几年锡林浩特市的供电、税务、公安、征费稽查等部门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座谈会,邀请服务对象参加并现场发放政风行风征求意见表,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明确了方向。
虽然纠风工作发展势头良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不可盲目乐观。要清醒看到,困难还很多,问题还不少,我们必须毫不松懈地把纠风工作抓紧抓好。从人民群众的反映来看,当前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仍然还很严重,老百姓意见最大的主要是以下几类问题: 一是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和各种摊派。“三乱”现象大量存在,屡禁不止,并且由个人行为向政府、部门和中介机构的行为转移,由分散的行为向集中的行为转移,由不合法向合法的形式转移。“三乱’”的要害是利益驱动,造成利益驱动的原因非常复杂,这个源头不消除,“三乱”现象就有存在的动力和土壤。
二是一些基层站所干部职工不依法行政,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刁难勒卡群众,办事不公,不给好处不办事,甚至给了好处也不办事,漠视群众疾苦,作风野蛮粗暴等。
三是群众对部分领域中的行业不正之风的反应仍很强烈。如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教育乱收费、公路“三乱”。据统计去年各级监察机关纠风办会同有关部门查处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问题2535个,涉及金额6.06亿元。医务人员上交“红包”,开单提成金额2.4亿元。例如:包头市达茂旗医院原院长将某从2001年2月至2006年9月,利用职务之便,在医院药品采购过程中,多次收受贿赂共计人民币33.5万元。辽宁省某县新立镇10所小学的校长,就因为向学生收取1元钱用于印刷“学生素质教育评价表”,受到党纪处分。
以上问题都是治理多年的老问题,要进一步深入治理,必须实行标本兼治,进行综合治理,解决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因此,治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了,可以说是进人了新的攻坚阶段。针对当前纠风工作面临的形势,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做到在继承中有创新和发展,在巩固中有深入和提高,把纠风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在指导思想上,要坚决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大局,坚持以人为本、以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和“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建立健全纠风工作责任制和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坚持“标本兼治、纠建并举”的方针,既要从严治标,切实解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又要着力治本,把改革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常抓不懈,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工作措施上,要继续强化部门的纠风工作责任制,把每个纠风专项治理任务逐项分解,明确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工作任务、工作目标和完成时限等,并按责任制进行检查落实;要坚持抓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和重点问题,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要进一步扩大纠风工作的透明度,重视舆论宣传,动员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监督;要及时查处严重的行业不正之风问题,将查处与预防相结合,建立举一反
三、查防并举的工作机制;要加强纠风工作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构,提高人员素质,以好的作风抓纠风,不断提高把握全局及分析和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不断富纠风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第五篇:新形势下公安机关干部监督的对策与思考
十七大报告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提出了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目标,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的新要求,是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根本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按照这个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工作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牢固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建设反腐倡廉的制度体系,加强监督制约,形成权利正确行使的有效机制。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干部在严格自律的同时做一名经得起考验,让党组织放心,人民满意的好干部,对领导干部来说,既有监督的权利,也有受监督的义务,即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对象。因此,在行使监督权利的同时,应时刻把自己置于党的组织的监督条件之下。
一、强化公安机关党内监督的必要性
总书记同志把能不能解决党内监督问题,尤其是对各级中、高级领导干部监督问题、提高到是加强党的建设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的高度来认识。特别是党内监督条例的实施,是我们党在党内监督上的一次飞跃,我们必须按照总书记同志在中纪委第三次会议上讲话精神,在新的高度上认识党内监督问题,从而增强搞好党内监督的自觉性。
1、加强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基础环节。任何一个政党,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政治凝聚力的政治实体,都必须在党内建立一套约束机制和监督机制,使之坚持一定的组织力量和政治方向。总结建党以来的经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党内监督是党的建设一个基础环节。它与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都是密不可分的,把党内监督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党的建设建设才能更加切实有效。
2、加强党内监督,是防止党内出现腐败现象的强大武器。强化党内监督,是增强党的肌体免疫力的关键所在。党内监督失之过软,失之过宽,就会导致党的肌体免疫力功能下降,腐败现象就会滋生蔓延。成克杰、胡长清、慕绥新、王怀忠等一些腐败分子的自我毁灭,究其原因,从主观上看是他们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背离了党的宗旨。从客观上说,是党组织没有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使他们手中的权利变成了谋私的工具。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我们必须吸取经验教训,理直气壮地拿起党内监督的武器,同腐败行为做坚决的斗争,以维护党的纯洁性。
3、加强党内监督是保证改革开放和加快经济建设的需要。我们已经确立了未来五十年的宏伟蓝图,要把这个宏伟蓝图变为现实,离不开党的领导。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强化党内监督,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党的政治凝聚力,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充分地调动起来,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建设。
二、当前公安机关党内监督工作存在的几种倾向
1、认识不到位,监督意识薄弱。一是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着不要监督,甚至不让监督的思想。认为现在是经济建设时代,要多讲保证,不讲监督,监督多了就是干扰,希望不要监督。二是部分党组织负责同志和纪检监察领导干部存在着不想监督、不愿监督、不能监督的思想,有的领导干部把官气带到党内,容不得批评,我行我素,不让监督。三是一些纪检领导干部存在着畏难情绪,考虑到纪委在党委领导下,不好去监督。这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导致监督工作难以到位。四是监督表面化,有的单位监督只注重表面化,只注重监督程序、形式,不注重效果,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不予理采。出现“空转”、“假转”、“空挡”现象,导致制度溶于形式、难以落实。
2、现行监督体制不顺,工作难以开展。一是监督机构不独立,缺乏权威性。在先行监督体制中,监督机构受同级党委、行政的领导,处于从属地位,导致了对同级党政班子监督难以实施。二是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与使用相脱节。现行干部管理制度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对廉政状况的一票否决重视不够,在实际操作上也存在着对领导干部的监督与使用想脱节,出现监督、使用两层皮现象。三是监督机构的权限,因而监督只能解决表面问题,对个别领导干部滥用职权问题就难以解决。
3、党内好人主义不断滋生蔓延,从严治党严不起来。有的地方搞家庭式的党委,不讲原则讲义气,不讲批评讲和气,上对下瞒着护着,下对上捧着抬着,同级之间让着包着,出了问题压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能坚持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严格监督,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批评的不批评,该制止的不制止。二是部分领导干部怕监督影响关系,批评自己又怕丢面子,在生活会上对自己讲情况,涉及别人提希望、不解决实质问题,有的官官相护,不讲组织原则,使党内监督难以正常进行。
三、强化公安机关党内监督工作的措施
1、各级党组织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制,实行分级负责。一是要健全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党政齐抓共管,主要领导亲自抓、纪检监察协调抓,有关部门逐级负责、依靠群众支持参与的监督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监督整体。二是责任到位。按照《党内监督条例》要求,党政一把手要切实负起责任,做出表帅,要在党内带头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及时纠正不正确的思想行为。
2、深化党性观念教育,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监督意识。要从强化教育入手,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党内监督条例》,通过深入学习,使大家清醒的认识到,党内监督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不受监督制约的权利必然导致腐败的思想,不断强化监督意识、明确自己既是监督者又是被监督者;既是监督的义务和权利,真正形成一种勇于监督、自觉接受监督的良好氛围。
3、充分发挥执纪监督机关的职能作用。一是要创造和提供必要条件,各级党政组织要大力支持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保证纪检监察机关行使监督职权。二是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自身建设,首先,要强化监督意识、克服不敢监督,不愿监督的思想,发挥敢字当头、知难而进的精神,在现行体制不顺的情况下积极履行职责,三是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理论、方针政策、党纪政纪条规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搞好监督的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党内监督工作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