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杜甫——活动式教学研究探微

时间:2019-05-13 00:5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知杜甫——活动式教学研究探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知杜甫——活动式教学研究探微》。

第一篇:认知杜甫——活动式教学研究探微

安徽师大附中语文组朱诵玉

常言说得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二十一世纪人才提出四项基本要求,即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实践。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应是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依据我校“活动式”教学实验研究课题,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实践”的能力。实验对象:初二(2)班全体同学 实验经过:

一、前期准备 每课一诗,即每堂语文课学习一首杜诗。所学之诗由学生自己准备,于课前抄录于黑板右侧,上课铃响之后的课前三分钟,由抄录的同学上台朗读所抄录的诗,并就该诗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等作一番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其他同学如对该诗熟悉,也可以作补充或反驳,允许更多的同学参与讨论或争论),再带领大家朗读一遍。同学们在自己的本子上记下来。如此为之,按学号轮流。这样在将近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总共学了近三十首杜诗。如《八阵图》、《曲江》、《蜀相》、《复愁》、《天末怀李白》、《望岳》、《登高》、《登岳阳楼》、《赠花卿》、《旅夜抒怀》、《月夜忆舍弟》、《前出塞》(二首)、《戏为六绝句》、《江畔独步寻花》(二首)等等。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和监督作用,几乎不发表意见。

二、深化研讨

在学习了近三十首杜诗之后,便开始着手研讨。首先由教师提议同学们收集有关杜甫研究的资料,撰写小论文。可独自完成,也可两人合作。教师就撰写论文应注意哪些问题(譬如如何选题、如何查资料等)作必要的指导,至于收集资料及撰写则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经过一个星期左右时间的准备,同学们纷纷写出了自己的小论文。

三、交流总结

(一)教师将所有的小论文收集评改,从中选出优秀的文章,准备课堂交流讨论。

(二)推选一名学生做主持,并由其安排课堂发言顺序。最后大家推选田雨同学担任本次活动的主持,因为她在班级举行的辩论会中获得过最佳辩手的称号。

(三)课堂实录(以下是杜甫研究总结课实录)

田雨:在经过对杜甫诗近一个学期的学习,今天我们在这里作一个总结,待会儿在发言的同学朗读完自己的文章后,其他同学可以对其发表自己的看法。第一位上台发言的是齐西茹同学,她的题目是《一位热爱大自然的伟大诗人——杜甫》

第二篇:】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

【 标 题 】研讨式教学研究评述 【 作 者 】李年终

【内容提要】五步研讨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它一提出,就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和兴趣。一些专家学者先后发表论文对其进行探讨。文章从研讨式教学内涵、特色、意义及有待研究的问题等四个方面作一简要评述。【关 键 词】研讨式五步教学法/内涵/特色/意义/评述

【 正 文 】

推行素质教育是当代教育改革的主潮流。素质教育如何实施?广大教育工作者正在进行积极探索,研讨式教学正是这种探索的成果之一。研讨式教学是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郭汉民教授为探索在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从1997年开始大胆进行教改实践而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由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显著效果,它一提出,就引起了广大师生的注意和兴趣。《湖南师大报》先后以《教师“搭台”,学生“唱戏”》、《教改园地—奇葩》为题报导了郭教授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现代教育研究》杂志开辟专栏评介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一些专家学者先后在湖南师大、湘潭大学、湖南教育学院、湘潭师院、吉首大学、衡阳师院等院校的社会科学学报和中国科技大学《教育与现代化》杂志上发表论文,从不同角度对这种教学模式的科学性、特点、意义及作用进行探讨。为了使广大读者对“研讨式教学”的研究有一个全面了解,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学改革,有必要将研讨式教学的研究状况作一个简要的述评。

一 关于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一)研讨式教学的概念

概念是反映对象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如果研讨教学?郭汉民认为,研讨式即研究讨论式,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1]在我国教育的百花园中,“讨论法”和“研究法”是作为两种单独的教学方法长期在课堂教学中加以运用。讨论法,是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集体中相互交流个人看法,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讨论活动是以自己的活动为中心,参加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有自由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每个学生都要听

取他人发言,都要准备个人的发言;学生在活动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样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研究法的结构和顺序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相互讨论研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教师总结提高。这种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使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主动探究问题,提出见解,发展思维能力。郭教授的研讨式教学模式吸收了前两种教学方法的精华,结合高等师范院校大学生的特点,将研究讨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进行大胆突破创新,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研讨式五步教学法”。这种模式的创新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讨论法”以及其它一些教学方法都是如何上好一堂课所采用的方法,而研讨式教学,它不是如何上好一堂课的方法,而是将研究讨论贯穿于一门课程始终的方法。二是“讨论法”、“研究法”及其它一些教学方法,它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研讨式教学的宗旨“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互相结合,是当代教学方法改革的发展趋势”。[2 ]研讨式教学概念的提出就适应了这一发展趋势。实际上,研讨式教学是将研究法、讨论法和其他一些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并加以创新的结果。但也有学者从不同侧面对研讨式教学的概念提出自己的看法。曾宪皆认为,研讨式教学是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提高来获取知识和强化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3]这种定义主要是根据郭教授在教改探索中,强调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而教师的指导则表现为作示范性讲授,平时启发思维,解疑析难等。还有学者对研讨式教学法这一命题提出不同看法。薛其林认为,郭教授的这套教学模式科学丰富的内涵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过程的五个步骤;二是知识结构、学术水准的三个梯级;三是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研讨诘难;四是教与学的立体交叉。所以可以称这一模式为“五步三级讨式立体教学法”[4]由此看来,研讨式教学的概念究竟如何定义更为准确,更为科学,还值得深入探讨。

(二)研讨式教学的步骤

研讨式教学将整个课程分为五个步骤,故又称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指导选题:教师用两三周时间先讲导论,使学生对该课程的线索有所了解,再讲两位思想家作为示范。然后,将全部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别讨论一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几位思想家,指导学生分别选择一位作为研讨对象,告知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要求。第二步,独立探索:学生按教师传授的方法独立自主地去查找索引,阅读资料,撰写4000字左右的讲稿,要求写出该思想家的生平概况,主要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三步,小组交流:学生在小组内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交流,展开讨论。然后每个小组推选几位同学在班上集中讲课。

第四步,大班讲评:用若干周时间由各小组推选的学生在全班登台讲述。每人讲35分钟左右,然后师生一起评议,教师作阶段综述。

第五步,总结提高:每位学生根据切身体会写一篇评学议教文章,总结经验,改进教学。二 关于研讨式教学的特色

关于研讨式教学的特色,不同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郭汉民从高校总的培养目标出发,认为研讨式教学有三个特点:一是将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生检索文献,阅读资料,撰写文稿,宣讲的全过程就是在学习如何做学问,也可以说按照做学问的路径对学生进行训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突出科研地位,以科研活动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二是增进师生交流,密切师生关系。在以往的注入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师生关系比较淡薄。采用研讨式教学法后,教师从独唱演员变成了“导演”,学生从消极的听众变成了积极的“演员”。“演员”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时常请教“导演”,“导演”为了“演员”表演到位,也时常加以指导。这样一来,师生之间的交流加强了,距离变近了,有助于真正建立起尊师爱生的良好关系。三是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即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教学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实行研讨式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和主要归宿,也是实行这种教学改革最突出、最根本的特点。能力的培养只有在实践,在“做”(做事、做学问)中才能得以实现。在大学高年级实行研讨式教学,突出的特点就是“做”,教师在做学问中教,学生在做学问中学。上述多种能力的培养正是在研讨式教学中得到强化的。[1]陈钧从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出发,认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至少具有下列四个特点:第一,在教学形式上,变“讲授式”为“研讨式。”这是五步教学法的核心所在。整个教学过程围绕问题展开,以问题的提出开始,以问题的解决结束,以问题解决五个进程为步骤,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第二,在教学目标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这是五步教学法的目的之所在。五步教学法兼顾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注重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注重专业知识提高的同时也增加了文化素质和师范素质。第三,在教学形式上,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的“群言堂”。不论是研究学术,还是评学议教,都要学生广泛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第四,在师生关系上变“主—客”改造关系为“主—主”合作关系。师生关系是良师与益友并存的关系。五步研讨式教学法反对把教学过程理解为教师作为主体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作为客体的学生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主张教学过程是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自主探索、合作研讨、相互沟通、解决问题的过程。[5 ]马立鹏主要从突出师范特色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出发,认为研讨式五步教学法最突出的特色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专业知识学习与师范技能的训练有机地统一起来。由于某些原因,师范院校普遍存在着重“学术性”轻“师范性”的现象。这种绝对分工和不应有的轻“师范性”现象,导致二者长期分立。教专业课的,不管师范技能的学习训练,搞师范技能训练的,一般也不去过问专业课的教学。但这次专门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教学和研究的专家郭汉民教授打破学科壁垒,将学术性课程和师范技能的训练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二是学生自学为主与教师的适时指导相互结合。在研讨式教学改革中,学生们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整个教学活动主要是学生在进行。教师只作示范性的讲授,平时主要是启发思维,解答疑难等,并不象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6 ]薛其林主要从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教学相长的角度出发,认为研讨式教学的特点有四:一是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构成了这一教学模式的三个梯级。本科生是主体,博士生、硕士生是助教,这既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又可以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低学历层次可以从高学历层次那里获得理论知识和学习方法,而高学历层次的则反过来从与低学历层次的交往中启发思维,从而深化和升华原有的知识。这种方法,既充分利用了人力资源,又双向获益,可谓匠心独具。二是教学方式上变“讲授式”为“研讨式”,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客”改造关系为“主—主”合作关系。三是在教学目标上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四是变单一平面的教学形式为立体多元的教学形式。传统班级授课制,教师一讲到底,学生一听到底,学生完全成了听课笔记的机器;根本不知

道,也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讲,讲的对不对;同样教师也不顾学生实际,眉毛胡子一把抓,更谈不上从学生那里吸收营养。无疑这种讲记授课制显得单

一、平面、枯燥。而郭教授的这一教学方法,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既有主导者(教师)总揽全局指导主体者(学生),又有助导者(博士生、硕士生)辅导主体者(本科生)。学生不再是简单地听课记笔记,而是带着问题,去查阅、比较、甄别、取舍资料并启动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教室、图书馆、寝室、成了学生钻研和解决问题的阵地。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围绕问题展开讨论,评学议教,关系更为融洽。[4]

彭平一从培养素质教育所需师资的角度出发,认为研讨式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和贡献是在专业课程教学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上有着重大突破,研讨式教学法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教学能力、教师自学能力和教师的科研能力上。特别是对未来的人民教师进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适应了时代需要,可以为素质教育的实行提供合格的师资保障。[7]刘冰清从开发学生非智力性因素的角度出发,认为研讨式教学突出的特点是注重学生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非智力性因素包括兴趣、意志、情感等要素。研讨式教学一改过去单向的讲授式教学,使之变为研究与讨论结合式教学,允许学生在课题的选择上有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我要学”,体现了对学生兴趣各异的尊重。这种教学方法也改变了学生的定位,它要求学生象教师一样上台讲课,因而学习目标较高,有很大的刺激性和挑战性,可激发起高度的热情,强烈的参与意识,全身心投入学习以求达到目标。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迫使学生为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紧张活动,告诫自己不要懒惰松懈,从而有利于他们意志的磨炼。[8] 三 关于研讨式教学的意义

研讨式教学作为高校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之一,一开始就深受学生欢迎。对于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的重大意义,不少文章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讨。陈钧认为,研讨式教学法的提出不仅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而且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多层面的启示。[5]马立鹏认为,研讨式教学对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改革,将会产生积极影响。首先,它为高等师范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紧密结合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其次,它打破了在一个世纪中盛行的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传统班级授课

制,而代之以个人自学为主,小组讨论切磋,然后由学生在全班轮流汇报学习成果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新形式。这种新形式符合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转换了教师的角色,实现了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中的良性互动。无论在知识、能力还是思想意识方面都有着可喜的收获,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6 ]薛其林认为,研讨式教学是对旧模式的突破和全面创新,是充满活力、显示威力的教学模式,其价值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第一,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善学、会学、活学。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为始终,能够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视学习为乐事,主动学,积极学。而问题的解决要求独立思考,开动脑筋,展开理性思维,这样以问题来启动思维,以理论来指导思维,最后以思维来推出合理的结论。通过这一方法,学生能够逐渐掌握学习方法,善学、会学、活学。第二,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实践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郭教授的这一教学模式,从本科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出发,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变“讲堂”为“学堂”,变被迫性“要我学”为主动性的“我要学”,通过提出问题,布置任务,限定时间以及个人钻研,公开讨论等实践训练步骤,压力与动力双向趋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着力培养以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主的综合素质。第三,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让学生在水中学会“游泳”。这种开放式的教学,的确能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它有助于解放学生的大脑,让其独立思考钻研;有助于解放学生的眼睛,让其亲自查阅原始资料,收集证据。有助于解放学生的口,让其去问、去说、去讲、去辩。可谓是,手脑眼口齐发动,看说写思同提高。[4]易伟新、罗庆康认为研讨式教学有助于建立“主—主”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无疑会对素质教育产生重要影响。[9 ]上述关于研讨式教学意义的探讨主要围绕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来进行,至于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对高校教学改革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还涉及不深,特别是这种模式对促进高校课程体系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方面产生的影响以及基础教育领域推行素质教育,大胆进行教学方法创新方面所提供的启示等方面还没有涉及。看来,加强在这些方面的探索是大有必要的。四 几个值得加以研究的问题

对研讨式教学的研究,由于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种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广泛而深入的开展,特别是有几个重要问题至今还无人涉及或涉及不深。一是如何看待研讨式教学的评价体系。研讨式教学以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为主旨,在具体操作上分为五个步骤依次推行,并且按照学生在每个步骤中所做的工作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际能力计算成绩,改变了以“一张试卷定高下”的传统评价办法。这是一个大胆而有益的探索。柳斌同志曾经指出“推行素质教育,要形成素质教育的机制涉及很多方面,有教育思想问题,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问题,还有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评价制度”。[10]如果在评价制度方面的改革不能有一个突破,也就是说新的评价制度如果不能建立起来的话,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就很难建立起来,也将严重阻碍素质教育的实施。郭教授在创制研讨式教学模式时对评价体系所进行的探索,其科学性如何,还有哪些地方有待完善,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二是研讨式教学模式在运行过程中如何组织的问题。研讨式教学模式打破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班级授课制,而代之以个人自学为主,小组切磋交流,然后由学生在全班轮流汇报学习成果三种方式有机结合的教学新形式。但这种新形式究竟如何组织,尤其是小组交流以讲课评课的形式进行,必须给学生提供有讲台,有黑板的教室,这就需要许多小教室来解决这个问题,如何妥善解决,是值得研究的。三是研讨式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是否需要进行教材建设以及如何进行教材建设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种观点主张应编写相应的教材,这样可帮助学生节省时间,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另一种观点认为,没有必要编写教材,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检索文献,阅读资料,虽然时间花得多一点,但对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是有好处的。教材究竟编不编是有待研究的问题。如果编写,应该如何编写,既有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又要有利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也是有待研究的。诸如此类问题,亟待教育界同仁加以探讨。【参考文献】

[1]郭汉民.探讨研讨教学的若干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2). [2]刘舒生.教学法大全[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0.16.

[3]曾宪皆.试析郭汉民教授的研讨五步教学法[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9,(5). [4]薛其林.高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与突破[J].现代教育研究,1999,(4).

[5]陈均.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教学模式[J].湖南师大社会科学学报,1999,(6). [6]马力鹏.试论研讨式教学的特色与意义[J].教育与现代化,1999,(4). [7]彭平一.专业课程教学与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机结合[J].教学研究与实践,2000,(1).

[8]刘水清.一种值得在大学推广的教学方法[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3).

[9]易伟新,罗庆康.论研讨式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4). [10]柳斌.关于素质教育的思考[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6.

第三篇: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铁岭市实验学校

崔学深

关键词:初中

化学

探究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的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涉及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过程。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对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能力。

一、化学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面向全体”教学目标的实现

我国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传统的化学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差异。通过探究式教学,学生以自己的经验和思考方式来完成学习,可促使每个人都能得到积极的发展。

近些年来美国在化学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也是考虑如何面对全体学生,强调科学为大众的思想。美国的《教育周刊》报道:“一项民意测验表明,在理科课堂中使用身边实验的学生和参加问题解决小组的学生,比那些通过讲授和阅读教材的方式学习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好的态度。年龄在10-17岁的中学生中,60%的学生说,如果他们能做更多的实验,并且和同学极其他人进行交流,就会觉得科学更加直观。有54%使用以探究为基础方法的学生说理科是他们感兴趣的学科之一。相对而言,接受传统教育的学生这样认为的比率为45%。同时,在传统教育中接近25%的学生认为理科是他们比较难学的学科,而经历探究教学的学生这样的情况仅占18%。”

2、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探究式教学,在一定情景下进行科学知识学习,可有利的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亲自动手参与,可以加强学生的设计能力,以及加深对科学和技术的理解,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的学习,可以对科学在环境、能源、健康等方面的作用的两面性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更深刻的认识到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的历史,可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合作,形成自己的观点,尊重其他人的观点和经验。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按不同层次设计问题,分组既注意组内间的配合,更注意组际的合作,相互关注,共同感受探索的焦急、艰辛,承受探索失败的挫折。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和喜悦。

3、有利于学生在体验成功经验的同时体现自我价值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H.Waslow)认为:人类的所有需要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同时,也让他们感觉到了自我价值。

在《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一课中,学生探究出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和装置后,对探究结果是否可行还有疑惑。此时让学生亲自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制取出气体并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根据观察的现象学生马上就可以马上判断自己的探究结果是可行的。当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所带来的喜悦后,自我体现的需要得到了满足,这种满 足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的影响。

二、探究式教学的特征

通过对探究式教学内涵的研究与分析,笔者认为,探究式教学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征。

第一,以问题为中心,激发学生的思维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发现和提出问题是探究式学习的开端。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思维,只有当个体活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麽办”的时候,思维才真正启动。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通过实验、观察、阅读等途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景中,使获得新知识的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第二,强调自主参与

探究式教学不是教师直接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自身主体构建与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与发现者,成为主体构建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生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探究活动如观察,调查,制作,收集资料等亲自得出结论,使他们参与并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可以使学生从多角度深入的理解知识,建立知识间联系,从而他们面队实际问题时,能更激活知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第三,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

认知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教学上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出发,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才能是主动的。

例如,做酸雨危害的模拟实验来开展探究时,让学生从已掌握的“化学反应时常会看到气泡”这一知识,在探究实验时从金属和大理石分别与酸反应放出气泡,探究出酸雨对金属制品和建筑物等会造成腐蚀。第四,注重合作交流

在探究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定探究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争论和意见综合等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基于已有的经验来构建对客观事物的理解,由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不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有着不同,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也各有不同。合作学习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和批判,从而构建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第五、重视收集实证资料

实证是科学与其他知识的重要区别。科学探究学习中,学生要根据实证资料作出对科学现象的解释。如开展“酸雨对植物的危害”的探究时,除了部分同学的资料介绍,教师还可以准备好用“酸雨”浸泡时间较长的植物叶子,让同学们观察到较为明显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认识就更真实了。

二、探究式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一)创设情景,诱发探究

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一切化学知识对于他们都是新奇而陌生的,但是他们对自己身边的事物都是非常熟悉的。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贴近学生生活,接近社会的实例或现象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让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探究酸碱中和实验时,先出示给学生一束白颜色的绢花,就像魔术师在变戏法一样先给它喷上一点“水”(无色的酚酞试液)然后再喷上氢氧化钠溶液,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白花变成了红色,带着悬念继续上喷稀盐酸,红花又奇妙地变成了白色,这一反一复的颜色变化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了酸碱反应的欲望。

(二)激发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疑问是思维的先导。学生只有善于质疑、提出问题,才能形成善于动手和动脑的好习惯。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造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的条件。例如,第一个探究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中,按教材中的做法,检验水时烧杯发烫,且学生难掌握倾倒石灰水的时机,看不到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有的学生提出: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最后师生经过不断的尝试,研究出不同于课本的实验方案:(1)将蜡烛放在装有石灰水的烧杯中点燃。(2)在三角架上放一张铁丝网,将蜡烛点燃放在铁丝网上,蜡烛另放在一盛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中,在小烧杯和火焰上方罩一个大烧杯。两套实验装置都能看到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学生第一次体验到创新的喜悦,这种喜悦要比学生照方抓药做完实验后的感受更加猛烈和持久,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利用管理策略,促进科学探究

在管理、教学和学习之间存在着重要的联系。在探究活动中,应用有效的管理技能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以探究为基础的教学允许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去创造,但学生的探究应该在一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利用管理策略为学生提供良好、积极、和谐的环境框架。在这里,学生能学习和理解核心内容。

教师通过在教学中的走动和与个别学生谈话的方式来积极的管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在多样化的学习的前提下,与尽可能多的学生进行合作,教师强调学生要积极的参与,并选择保证他们积极思考的活动,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查找资源。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去指导学生学习,使学生完成任务,知道什么时候进行讨论和转化新的问题,保证课堂进程向学习目标前进。

(四)通过教师对话,鼓励学生探究

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诉说与表达。教师的听和说同等重要,有时教师的听比说还重要,教师真诚的倾听,可以使学生觉得自己受到重视,价值得到肯定,即使教师没给学生什么指点和帮助,但有了耐心的倾听,教师就是心灵上给了学生十分丰厚的精神馈赠,它的意义原远远不是仅仅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更深层次的意义,它带给了学生的人格尊严,点燃的是思维的火炬,铸就的是价值与信念的追求,倾听是理解,沟通是尊重,是接纳是期待。教师与学生对话过程中,要善于宽容,允许学生出错,不求全责备,不能使学生感到气馁,要使 探究性学习有一个宽松的环境。对话要善于等待,尊重学生的差异,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取得成功,对学生要说“你能行”,对于学生说错的问题,要鼓励学生再想一想,用另一种方式再试试。

所以,我们在实施化学新教材,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过程中,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进行开发,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整合与提升,改变传统的教师一桶水,注满学生一碗水的教学行为方式,让学生自己取水,而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自己寻找水源在哪里,自己寻找取水的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化学培训资料 [3]《中学化学教与学》2005.10

第四篇:语文“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探微(精选)

语文“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探微

摘要:“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新教育观的教学方法,本文从它的教学论依据、基本特征、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来加以论述,以“探究式问题导入——探究式问题设计——探究式问题解决”为基本流程的语文教学方法的实施与运用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发展的能力。关键词:问题

探究

自主

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工具和基础,也是人类文化思想的载体。语文教育承担着对人进行塑造,培养综合能力和品质,为其发展奠定基础的重任。基于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和语文学科的性质任务。《新课标》明确指出:“中学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是全体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语文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获取知识,而是为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语文的这种独特功能在要求学生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今天,应该表现为“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学突破传统上偏重知识的取向,不但要培养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还要使学生“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是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关注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之相应,实施语文问题教学应是体现新课改理念,培养学生敏锐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新课标下中学语文“问题——探究”式教学的教学论依据 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重视学而有疑,学而宜思。他提倡启发式教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虽然只有八个字,却深刻的揭示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将依次出现的两种矛盾心理状态以及正确处理矛盾的方法,生动的表现出启发式教学的完整过程。

语文问题教学的过程是对启发式教学思想的体现与运用。教师提出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认知冲突而进入“愤”的心理状态,教师适时提示;然后让学生继续认真思考,等进入“悱”的心理状态,教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问题柳暗花明,使学生豁然开朗。教师要善于使学生呈现“愤”、“悱”状态,善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想和情感。教师不强牵硬拉,不压抑束缚,不代为求得通达。

二、新课标下“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相对于传统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单纯的接受关系和只重学习结果,新课标下的中学“问题——探究”式教学显现出明显的自主性、创造性、过程性等特点。

(一)、自主性

学生的发展应该是自主的。语文问题教学在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也注重学生情感、意志的培养。问题教学离不开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问题教学激发着学生主体精神的张扬。《新课标》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提出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实践”、“考察”等活动,重视学生的直接体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问题教学鼓励和引导学生用大脑思考,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一学习过程在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养成了他们主动参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品格。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强弱对其主体性的发展有直接影响。因此语文问题教学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二)、创造性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有教师介绍,分析课文背景和作者,解释新概念,分析课文段落,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规律等,教学是教师自导自演的过程。学生细听并领会教师的讲解,通过记忆掌握新知识,通过模仿教师行为掌握新的活动方式。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问题教学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窠臼。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产生问题意识进而提出问题,使学生创造思考的成果。“一切能考虑到从前没有被认识的事物的思维都具有创造性意义。”从学生成长的角度而言,即使学生在思考,解决某一问题的活动中并没有什么新鲜见解,但如果能从他人的成果中获得某种启发,是自己的经验或学习方式发生哪怕是任何细微的增长或改善,都具有创造性的价值和意义。语文问题教学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建构、充满创造的过程。

(三)、过程性

布鲁纳说:“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传统语文教学只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也忽略了过程对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在“问题——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以问题为契机和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学生认识的角度、思维的方法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问题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取情感体验、感悟的过程。甚至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否掌握了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从而有所发现和提高,有所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形成质疑探索的精神品质。所以,从语文教学效果这一角度看,过程性特征是语文问题教学的基本特征之一。

三、语文“问题——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支配下,师生为实现预期的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及所采取的行为的组合。教学策略的选择是否适当,对能否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问题教学中,教师首先运用一定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调整学生情感倾向和学习注意力;然后编拟出适当的问题,或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和矛盾,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师生、生生间进行合作交流,不同观点进行讨论争辩,解决问题;左后师生总结,拓展应用,巩固成果。整个过程包含问题提出和问题解决两大环节。(一)、问题提出策略

问题提出策略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创设问题情境,调整学生情感倾向和学习注意力,让背后提出问题,或激发学生问题意识而提出问题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和矛盾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包含了深刻的道理。“教”是为使学生最终养成独立学习能力从而达到不许教的高境界。而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经过老师的“教”。因此在问题教学中,首先由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认知的冲突和思考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1、教师创设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要使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向学生呈现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是学习能够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似的情境中发生,使学生情感的内部心理条件得以激发,达到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鸣,自然进入“愤”、“悱”状态,及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状态。

教师可以用来创设情境的手段方法很多,尤其是当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使得教学由静止而到活动,平面而为立体,单一而为多维,给学生以全方位的视听冲击和强烈的心灵震撼,整个课堂因而成为一个巨大的教学磁场。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感染下,自然会对课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生发出良好的学习动机,产生持久的注意力,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与审美创造,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关键在于老师问题设置是否合理,是否能让学生思考的同时朝正确的方向去探究,能否让学生与作者形成和谐的对话。在这里教师提出问题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要有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是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境或一个思考性问题,要求学生理解和发现问题的不同内涵,寻求不同的解答思路和方法。语文是丰富多彩的,理解也应是多样的。(2)、要有启发性。问题应能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触动认知上新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引发或集中学生的思维活力,引导思维、讨论的方向。要使问题具有启发性,不能只是追问,陈述事实,而要包含矛盾与逻辑推理。学生只有通过深入思考研究,其中的矛盾才能得以排除,必要时还要教师的点拨与指导。

(3)、难易适度,体现层次性,问题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设计问题应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其在分析、思考的过程中都有所发现,从而激发与保持旺盛的求知欲。(4)、角度要新颖。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引发的思维效果不同。设计问题注意变换角度,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使其具有新鲜感,有利于引起学生深思、多思的兴趣,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5)、数量适宜,少而精。教师要通过课文教学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形成。因此,问题应该是教学目标的转化形式和现实存在,问题的设计应该紧扣教学目标,做到数量适宜,少而精。(6)掌握提问时机。什么是最佳提问时机?最佳提问时机应该是孔子所说的“愤”“悱”状态。这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被激活,对教师的提问往往能入耳入脑,取得良效。

3、教师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古人说:情动于衷而形于言。学生在文本阅读、自主探索和师生讨论中,随时会有问题自然流露。但更多时候,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教师的唤起和培养。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认为,主动作业是满足学生自发兴趣的“卓越的、也许是无与伦比的途径”,而“如果要有能产生引起富有思想的探究的问题的情境,就需要有利用材料达到各种目的的主动的作业”。事实证明,只有在主动做事的过程中,学生才能自动的提出问题,而且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才是多种多样的和具有独创性的。因此,教师必须提供更多的实际材料、更多的资料、更多的教学用具,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情感体验。一旦产生了情感体验,学习就成了学生的内在需要,成为他们自我发展的过程,学生潜在、静态的问题意识才能外显化、动态化。

(二)问题解决策略

所谓问题解决策略是指在创设问题情境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后,师生通过解决问题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前文已着重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探讨了问题提出和解决的策略。下面着重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做进一步的研究。

1、学生自主探索

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本环节。教师向学生提供有关的背景和线索,但不明示如何解决问题和呈现问题的答案。学生在前面阅读的基础上,结合教师提供的相关内容,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与直觉思维,“披文以入情”,通过阅读文本突破语言层面的障碍,与作者产生情感心灵的共鸣,再现文本所呈现的情境与情景,在情感心灵受到熏陶的同时,感悟出语言背后的逻辑关系,形成对文本的多维感受和立体思考。此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或通过图书馆、网络等各种途径查找资料和文献,或到生活中调查研究等,由学生自己分析、整理资料,概括归纳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或获得的感悟体验。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要学生自己积极动手,教师只起引导与调控的作用。使得学生的感悟体验水平和知识经验的联想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得到发展。

2、合作交流

有些问题自主探索就可以解决,有些则需要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来解决。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活生生的实际锻炼取得的。在教师提出问题后,每个人会有不同的见解,但正确与否,这就需要大家互相讨论。在学生各自寻找证据后展开争论、交锋,在交锋、对峙中又各自受到启发,明辨真伪,判别优劣,从而补充、修正、巩固对问题的理解与解决。集体的交流活跃了,个体的思维受到刺激,又会进一步加深思考,提出一连串问题。经过讨论争辩、合作交流,学生许多创造性的观点和智慧的火花迸发出来,学生的知识得以互补、杂交,情感得以互激、升华,思维得以激化、深化,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得到发展。

3、师生总结,拓展应用

经过合作交流,各种不同观点和思想产生激烈碰撞,火花四溅。这时需要教师总结或引导学生总结,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明确有序。在师生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的同时,努力实现学生对所学知识和能力的提升,实现对学习成果的迁移。总结拓展的方式有很多,要因内容、时间、学生状态等情况而异。

语文“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是灵活多变的,结合课文类型与学生的实际加以灵活运用,教师巧妙设立问题,推进教学过程中注意把握关键环节,加强引导和点拨,教学一定能够取得实效,学生的探究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定能得到拓展。

参考文献:

1、吴秀敏《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第198页

2、陈建伟,周小蓬《语文教学与学业评价》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版,第30——33页

3、曹玥海,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58——61页

第五篇:递进式教学研究论文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它随着会计学理论、会计法规与制度以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处理与传递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对于企业的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的深远影响,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娴熟的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一名会计电算化专业授课教师,在多年的实训指导中,深深体会到,传统的实训课程缺乏系统性,各实训项目单一,没有考虑到后续实训项目课程的开展需求。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不能随实训课程的开出而得到递进的提升。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和不断探索的过程。

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旨在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在目前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已基本上成为共识。那么如何实这一教育宗旨呢?如何使学生的实践技能能随实训课程的开展而得到递进的提升?具体到电算化实训教学中,就是将“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项内容连成一体,以技能递进提升的实训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这里就会计电算化如何开展“递进式”实训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模块设计,构建“基础技能实训—岗位虚拟实训—会计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习”四项内容连成一体实训课程体系。

1.基础技能实训

基础技能实训是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即随着会计电算化课程开设时,将教材课后基础的分段实训案例在教学型的财务软件中进行分段实训操作,以达到对所学内容的阶段实验,以验证学生对所学技能的掌握。比如,可针对总账子系系统、UFO报表系统、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应收及应付管理子系统等进行单项实训,以检验学生对相关技能的掌握程度。

2.岗位虚拟实训

岗位虚拟实训是根据会计电算化课程的特色及会计业务的的流程而在完成了基础技能实训之后应进行模拟实际工作岗位,扮演不同角色的实训。即当一笔会计业务发生时应以不同的角色在教学型财务软件中进行操作,以达到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实际工作的目的。比如一项采购业务发生后,在采购应付系统由采购人员进行采购入库单和采购发票的处理;应付款系统应有应付款会计对发票进审核、制单处理;总账系统由出纳进行收款;由主管会计对凭证进行审核和记账处理等。

3.会计综合实训

会计综合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技能,是在学生已经完成了基础技能实训和岗位虚拟实训之后,将一个完整的的教学案例资料分别以手工和电算化的方式进行会计核算、业务处理和会计管理,并且能够对这两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充分了解二者对业务处理的差异性,并且能够对这两种方式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充分了解二者对业务处理的差异性,全面体会会计信息化给企业还的益处及会计信息化的先进性和现代化。

4.企业顶岗实习

企业顶岗实习是整个“递进式”实训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生将前三个实训环节所掌握技能运用于实际工作中的体现,进一步检验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企业、事业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内容,学生进入顶岗实习,要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工作,学会分析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实习报告,由学校组织统一考核确定成绩。

为了保证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应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校外实习指导教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为学生毕业后的直接上岗提供了保障,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无缝接轨。

二、会计电算化“递进式”实训教学的实施条件

1.需要足够的课时

会计电算化“递进式”实训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的专业技能,使各项分段的零散的技能能融会贯通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所以,因有充足的课时让学进行实验实训。

2.实训基地建设

会计基地建设应注重数量和质量并重。在数量上基本满足实习及实训的需要;在质量上达到优质标准。会计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注意校企共建,可以从校企合作单位请财务部门负责人,按各岗位工作流程设计实习环境,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另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尝试成立会计公司,对外提供服务,对内提供实践机会和场所。

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要十分注意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发展。实习基地要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在选取实习基地时要兼顾各个行业,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直观的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提供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现场、师资或其他条件,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企业实际工作全方位的预演。

3.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各实训环节要求实训指导教师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熟悉企业的业务处理流程和处理方法。应符合“双师型” 教师的标准。随着实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训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组建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训教学师资队伍显得尤其重要。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用以下途径:第一,建立教师定期校外实习制度,鼓励和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锻炼,让他们参加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实践活动;第二可以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等会计人员来校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也可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校兼职,承担一些实训课程的指导任务;第三,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考试,取得岗位职业资格的职称证书。

4.需要与“递进式”实训相配套的实训教材

在教材的选用上,教材的内容应与“递进式”实训所要求的技能循序递进相吻合。每个实训环节相对应的教材在内容能承前启后,教学案例能相互关联,使之成为“递进式”实训系列教材。

会计实训教材建设需要根据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目体,依照实践教学逐渐扩充的内容体系和梯次提升的层次体系的要求进行建设与开发;鼓励本专业教师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自主开发实训教材,以保证每个实训阶段有实用教材,且随着实训内容和设施的更新而不断修订与完善。同时引进国内外优秀的专业实训教材,结合教材的编写与引进,重新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使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具体来说,基本技能实训教材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任务进行实验,尽量选择实务型、设计型的内容;虚拟岗位实训则根据企业各会计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设计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项目化实训;综合实训教材则应将手工模拟实训和电算化实训相结合,选取实务中发生的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建设模拟业务部门,以经济业务相关的内、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等为模拟实训对象。使之“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总之,“递进式”实训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将有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将各项分散的技能化零为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体现出中职会计教育的特色,使中职会计教育具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下载认知杜甫——活动式教学研究探微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知杜甫——活动式教学研究探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

    初中英语“小组活动式”课堂教学研究一、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已成为现代新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而......

    探究式教学研究的看法

    学习《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研究》的看法 科学探究的重要目的:通过行为,养成习惯,形成意识,完善品格。意识单靠灌输很难形成,要通过具体的行为和感受才能形成意识。只有经过体验才......

    小学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

    小学英语浸入式教学研究 ——以陕师大附小为例 蒋慧1,于倩2 (1.陕师大教育学院教育学专业,41015022;2.陕师大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41001180) 【摘要】我国于1998年开始小学英语浸......

    初中递进式作文教学训练探微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初中递进式作文教学训练探微 作者:尤时荣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05年第05期......

    参与式教学研究主题培训文稿

    参与式教学研究主题培训(一) *如何做好听课评课的准备? 1、你了解教学进度吗? 2、你了解教学目标吗? 3、你想像过,如果你来上? 4、你了解授课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吗? 5、你确定......

    《高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中期报告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探索与研究》中期报告 ——新受概念课教学的三个环节 代金珍 顾泠概念教学突出对概念内涵的理解,注重概念的情景引入、语言转换等,逐步从概念的“标准变......

    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和计划

    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研究实验方案和计划 光泽三中王建华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教学一线的部分教师工作勤勤恳恳,一直以“熟能生巧”来鞭策自己,但事实给我们以极大的反差:许多我们......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总结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 第一阶段性总结 高桥小学数学课题组 2012年9月,我校数学教师参加了《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研究》,现将这一阶段所做工作做如下汇报: 一、努力加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