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谈如何实现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试谈如何实现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音乐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发展起来的,音乐文化又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提高而提高,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因此,在音乐课的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到愉快,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在趣味横生的教学过程中爱上音乐、感受音乐,从而学会简单的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才是音乐教学的关键。要使受教育者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
一、创造音乐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也是美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育则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声音形象和风韵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精神力量去激励学生,逐渐培养学生欣赏美、审视美、创造美的素质和能力。而传承式的音乐模式往往只重视知识传授,忽略了必要的情境设置和兴趣的培养,结果是学生学习枯燥无味,教学效果功半事倍。因此,打破传统音乐教学的常规,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资源,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必由之路。比如,上知识课和练习课时,我把事先制作准备好的音乐知识图片和幻灯片挂出来或投影出来,学生学习轻松愉快,掌握知识牢固迅速,做作业准确及时;上音乐欣赏课时,把学生分成小组,再把根据教材配制好的录像放映给学生看,学生领略情境,增进情感,便于讨论和交流;学生在各种情境中学习会更有兴趣,也会更主动一些,音乐素质自然也普遍提高得快一些。
二、音乐教学中应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
课堂教学中,师生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这种心灵的接触主要是通过情感的交流而实现的。而音乐教学是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共同合作,通过听、唱、奏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再把对音乐的美、对音乐的情感体验共同表达出来,以达到师生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活动。
现代教学过程,不仅是受教育者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还是一种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是师生间多向、多形式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的过程。而现代教育又十分重视师生关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融洽、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是音乐教学中的重要因素,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赖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合作充满温馨、充满民主、充满平等,让师生在合作共处中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在课堂上营造一方自由、充满想象力的空间
音乐是一门艺术,是技能性较强的学科,虽然人人都喜爱音乐,但每个人对音乐表现出的感受、情感、态度却是完全不同的,有的喜爱民族音乐、有的喜爱流行音乐、有的喜爱戏曲音乐……在音乐教学中,要尽量减少对学生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给他们自由、充满想象力的表现空间。音乐不像其他课那样要求安静,音乐课要创造轻松活跃、欢快的氛围,让学生在自由的空间里,让想象力张开翅膀翱翔于音乐的天堂,因此,在上音乐欣赏课时,要尽量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比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苗岭的早晨》,学生在闭目聆听乐曲的第一部分之后,让他们分别说说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感受。有的说:“幽静的大山里,晨雾轻绕,一缕霞光穿射而来……”有的说:“学生背着书包,欢歌笑语地走在崎岖的上学路上:”有的说:“枝头的小鸟叽叽喳喳地和同伴们在歌唱……”这样的情境,我们只有给学生说:“音乐的魅力就是可以带给我们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想象。”
给学生自由的空间,不单单是局限在思维一个方面,还要适当地给他们形象、具体或行动上的自由,以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挑战性。如在即兴舞蹈的教学中,让学生随自己的理解随意发挥创编,尽管有的动作是那么的稚嫩、笨拙,却使每个同学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作能力。
音乐教学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使枯燥单调的课堂变成一段欢乐愉快的惬意时光,既给学生紧张的学习提供一张一弛的调节,又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
四、强化双基训练,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提供开放的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无论什么学科都能进行,问题在于掌握时机是否得当。就音乐教学而言,在歌曲处理这一环节中进行双基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一般来说,要教的歌曲如果处理不当,也就失去了音乐以情感人的重大作用。传承式音乐教学中,歌曲处理这一环节只是老师提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如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是欢乐的还是抒情的,或者是这首歌的力度和速度有什么变化哪些地方该强哪些地方该弱、哪里加快哪里渐慢……学生回答后接着就按正确答案进行演唱教学,或者指点学生对歌词做一下分析,从词意上去处理歌曲,而不是从音乐本身去理解和学会演唱。
音乐课堂教学要通过课外活动来展示。现有的音乐教材中包含了唱歌、欣赏、器乐、识谱和综合训练等多项内容,这一切不仅有自身的系统性,而且密切相关、互补互修,同时与其他学科又不联系,所以仅靠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若使课堂教学和课外音乐活动相脱节,就起不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反之,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的课外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践中得以巩固和提高,而且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音乐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创新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帮助学生在音乐艺术和活动中建立起以艺术创造力为核心的审美心理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心理素质,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二篇: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教学有效性
简析《我爱我家》教学设计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的核心,每一节课当中教师都应力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领悟到真真切切的知识,避免乏味的说教。在我看来,所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体现出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即有效率也有效果。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思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想结合季鸿儒老师《我爱我家》一课的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有效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学生厌学情绪较严重,如果能在一节课的开端就能吸引到他,那么后面的教学就会有很大的帮助。这就要我们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学会利用导入快速把学生引入到所要学的内容中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产生求知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想学”。《我爱我家》的导入以一首温馨的歌曲《让爱住我家》引出“家”这个课题,以优美的旋律、学生喜爱的形式成功吸引到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新知的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思考。
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我爱我家》教学设计中情境教学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学生展示全家福照片,并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家的温馨;接着自然而然导出父母的关爱,在“夸夸自己的父母”活动中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容易忽视的父爱母爱,两则故事将父母之爱的各自特点展示出来。《丢丢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抚养教育子女是父母的法律和道德义务,明确了我们的法律权利。最后以公益广告结束“爱的责任”这一知识点。课堂情境设置环环相扣,不断创设问题,引发思考,一步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家庭的温暖及父母的爱。短短的教学时间内使原本简单的知识变得丰富起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比较透彻,真正实现了课堂的高效率。
三、注重学生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课堂上教师切忌一言堂,应该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随着教学节奏,积极参与,动脑、动笔、动口。《我爱我家》教学设计中通过“爱的回忆”“爱的奉献”“爱的责任”“真情告白”一系列活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了教学中来,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作为一个引导者,不断地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探索新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只要我们精心准备,还课堂给学生,注重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一定会有效率有效果。
第三篇:如何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1.转变教学理念,端正教学目标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目标要定位于“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领域的发展,还要关注学生情感领域的进步。为此,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具体做到:变“教师主宰”为“教师主导”;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为“学生主动”;变“注重知识接受”为“注重知识发现”。只有注重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参与性,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有稳步提升。比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概念”时,先在黑板上列出两道紧贴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然后让学生将式子列出来,再仔细比较两个式子之间的异同点,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一次函数的定义”。这样的教学让学生可以让学生经历“一般——特殊——一般”的过程,有效掌握了一次函数的概念。
2.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有效性,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不能仅仅依靠单纯的模仿与记忆,而是要促使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为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举一些学生身边的实例来促进教学,比如存钱的计算、树木高度的测量和土地面积的计算等。这样可以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数学教学中渗透符号口诀表述思想。众所周知,初中数学符号是很多的,教师可以教会学生利用简洁的口诀来表述复杂、抽象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时,根据取值情况,可以总结为“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小小大大取无解”。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利用口诀教数学,可以化抽象为具体,提升教学效率。
第四篇: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发学生思考,通过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判断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可以使课堂教学科学合理、轻松有趣。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必能轻松实现。
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往往不容乐观。教师的提问很多情况下得不到学生的配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低下。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低效呢?我认为造成课堂提问低效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所提出的问题没有抓住重点,不能围绕教学目标设定问题。问题空、杂、偏、难,使得学生无所适从。这主要是因为一些教师对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到位,因而提问偏离航向,导致教学形式主义和假大空,教学效果低下。
2.在课堂提问的设计上没有联系学生实际。课堂教学中班级学生的差异性是不可避免的,存在好中差的阶梯状是大多数班级存在的共性。一些教师盲目借鉴教参、教案等教辅资料上设计出来的问题,忽视了班级现状,导致问题的设计与现实脱节。从而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有少数几个优等生在回答问题的现象。
3.所提问题枯燥无味,前后连接不够紧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问题简单,随意性大。很多老师喜欢问:是不是、好不好、对不对、怎么样等对错式的无效问题,这种问题过于简单,随意性强,指向不明。使学生长时间处于简单的应和状态,长此以往导致了学生思维疲劳,从而不愿意思考也不愿意再回答老师的此类问题。
4.问题设计忽视了学生年龄的特点。问题要么过难,要么过简,对于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不够。
提问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把握课堂的教学目标,围绕中心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住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设立,所提问题要紧密围绕课文中心而展开。当这些问题得到解决,教学目标将轻松达成,课文的中心也得以凸显,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圆明园的艺术价值不可估量,从而感受到圆明园毁灭的可惜以及振兴中华,勿忘国耻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我抓住“不可估量”这个词进行提问。“课文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损失是祖国文化史上,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你从哪些描写中知道损失不可估量?”学生通过读文了解到圆明园的宏伟壮观、精美绝伦以及艺术珍藏,感受到价值巨大,感受到损失巨大。在学生这种理解的基础上,再问“圆明园为什么会遭受毁灭?”使得学生明白落后就会挨打的道理,因此要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思想。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和中心思想设计问题,对于一些简单的表面性的问题少提或者不提。如“圆明园大不大啊?美不美啊?”这些缺乏思维强度的问题,很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做到少而精,目的性强,这样才不会降低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二、掌握班级的实际学情,面向全体提问
教学过程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课堂教学要做到全面性,在设计问题时注意提问的梯度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大家在共同参与的情况下轻松解决问题,共同进步。如教学《难忘的一课》这篇课文时,“为什么这一课是难忘的?”这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个问题抽象而复杂。这个问题放在后面,先不出现。首先提问“‘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个问题简单,只要在文中找答案就行了,留给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的一些学生回答。“‘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我们该怎么读这句话?”这里要结合前一个问题来理解,留给中等生来解决。最后,提出“为什么说这一课
在前两个问题解决的基础上,孩子们已经初步感受到台湾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理解力强的学生更能领悟。此时,再解决这个抽象的问题也就易如反掌了,课文的重难点得到解决,教学目标在无形中实现,更重要的是提问面向全体,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注重问题的前后衔接,层层推进提问
课堂提问既要有效又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得学生始终能围绕老师的问题展开思考。提问要沿着文章的思路,抓住主要人物、主要线索及主要特征,提出关键性的问题,能从一个问题引到另一个问题,使问题前后连贯,形成整体。如《鱼游到了纸上》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线索,记叙了他画鱼“鱼游到了纸上”、观鱼“鱼游到了心里”,刻画了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坚持不懈的品质。根据文章内容,我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
1.没看到青年之前,你听到了什么?
2.从“哟,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从对青年作画描写的哪些词句说明青年技艺高超? 4.你看了青年作画的过程之后有什么感受?
5.从人们的表情动作你想象一下,当时人们会说什么?
6.从残疾青年身上你明白了什么?你以后要怎样做“才能让鱼游到心里”? 以上问题层层深入,随着课程的推进,问题环环相扣,由闻其声到见其形再到感其心。使得学生逐步了解残疾青年做事专注、勤奋的品质,从中受到启示和激励。
四、注意学生的身心发展,科学合理提问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不同学段的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程度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低学段教师的提问就要尽量具体形象,易于学生的理解,问题的提法也要易于学生作答。如在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时,生读文后,首先问“那个农夫为什么把禾苗一棵棵往高里拔?”(他巴望禾苗快点长高)“他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焦急)“他焦急,他有没有想出办法?是什么办法?”(把禾苗一棵棵往高里拔)“这个办法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禾苗都枯死了)此时如果问孩子们“学了这篇寓言你知道了什么?”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这个问题太抽象,他们总结不了。孩子们虽然知道了农夫的做法是错误的,对于寓言的含义也有所了解,但是他们仍然不会用“急于求成、违反规律”这些词语来说的,教师再加以引导说明就行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高学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的思维判断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这个时期,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理解性的、抽象性的问题要有所体现。问题过于简单,反而会挫伤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如课文《将相和》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组成,在学习了三个故事的基础上,提出“三个小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深思,从而深刻体会到文章结构的精巧以及蔺相如和廉颇两人的爱国心。
总之,在实际的教学中,影响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因素还有很多。如问题提出的时机把握,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时间,如何抓住课题或者文眼进行提问,如何创设情境提问等。教师在教学中对每堂课提出的问题进行精心预设,删繁就简,去粗存精,必能极大地促进课堂教学,科学合理高效的课堂提问也必将带来轻松高效的课堂教学。
第五篇:结合教学案例谈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实现生活、社会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二、说说我喜欢的动物
1、介绍我的动物朋友(让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动物图片先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然后指名到台前展示图片并介绍自己对动物朋友的了解。)
2、播放一段《动物世界》短片,让孩子认识更多的动物。
三、体会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1、课件出示书38页两幅插图。(引导学生说出马是古代战争和草原人民的交通工具;大象是热带丛林的运输工具。)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也能帮人类做事,给人类带来贡献的?(如骆驼→沙漠之舟;鸽子→送信、和平使者„„)
3、说说自己和小动物和谐友好相处或亲密接触的经历和故事。如果有和小动物的合影会更好。
4、学生讲从电影、电视、书上或听别人讲起的人与动物相处的故事。
四、关爱动物,善待动物
1、课件出示《小鸟的故事》(引导学生体会:正因为有了小明发自内心的关爱,小鸟才有了自由。)
2、课件出示《长颈鹿妈妈的诉说》(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再上动物园时,不能随便喂动物。而且要和动物交朋友,就要关爱动物,善待动物。)
3、拓展,保护珍稀动物
4、填写爱心卡。
五、总结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吧,把动物的可爱之处说给爸爸、妈妈听,说给身边的人听,让大家都来和动物交朋友。用我们的真诚和爱心还大地一片绿色,让小鸟自由飞翔,让小鱼快乐游玩,让所有的动物都能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猜谜导入,激发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对学生情感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与探索的动力。本环节,以猜谜导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孩子的注意力,这样不仅让学生对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语言得到了发展。在教学中,我还对学生的回答作赞赏,而赞赏学生是人文精神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体现了学生和老师人格尊严上的平等,让老师看到学生积极向上的一面,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亲切、和蔼,在课堂上真正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使课堂上让学生能表现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闪耀着智慧的火花。在教学中我努力找到文本中抽象知识与学生形象思维的切入口,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有效教学。
二、课内外结合,提升认识
课堂上,让学生每人都试着说出几种自己喜欢的动物,孩子们的兴趣很浓,积极性非常高,一个个都很想把他(她)喜欢的小动物介绍给同学和老师。可以展示自己家喂养的小动物照片,也可以是自己画的一幅画,还可以是搜集的图片。在介绍的时候可以介绍小宠物的生活习性,喂养方式,也可以介绍一些有关资料。这一环节的设计其实是让学生能够开展小小探究性的学习,有目的的去了解自己喂养的小宠物的有关知识。展示交流图片的过程是让孩子把喜欢的动物说透,使儿童在源于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中认识自然,并在互相展示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对动物世界的认识,达到喜欢动物的目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并让活动扎实有效地进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的活动设计和教学达到了课堂的实效性。
三、联系生活经验,引发思考
在理解“为什么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问题时,教师通过媒体画面的提示,启发学生动物可以帮助人们做很多事,如:马是古代战争和草原人民的交通工具;大象是热带丛林的运输工具,打鸣的公鸡、沙漠之舟骆驼、庄稼的好朋友青蛙等动物形象,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画面,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就能说出这些可爱的动物能够帮助人类做很多事,引起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能够互相启发找到很多答案,学生的活跃思维再一次把课堂带入了高潮,可以感觉到学生对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观点产生了更深切地认同,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了提升。通过认识动物给人类做出的贡献和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好,激发与动物交朋友的意愿。这样给学生一个体验参与的机会,就能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思考,在体验中表达,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四、辨析行为,明理导行
展示教材中一正一反两个事例,出示珍稀动物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辨别行为,思维碰撞,使其心灵对话,并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地与动物相处,与动物真正交朋友。而且要和动物交朋友,就要关爱动物,善待动物。最后,填写爱心卡的环节,用美好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提升儿童的生活价值,让学生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下,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从而为每一个孩子学会做人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