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王树华老师课例《海伦·凯勒》教学艺术探微(最终版)
王树华老师课例《海伦·凯勒》教学艺术探微
[摘 要]同一篇课文,不同的班级,课堂结构、教学方法都不同,但学生们都能面对文本,感受人物,品味语言,学习表达,享受成功。这是因为教师关注语文教学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却又最容易被淡忘、被忽视的话题――语文学习的起点和归宿。
[关键词]教学艺术 课堂 案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7-014
学校“一课五上”教研活动上,王树华老师先后在五年级(6)班至五年级(10)班执教《海伦?凯勒》一课。我欣赏了他在五(6)班和五(7)班的教学。这两次教学课堂结构不同,教学方法有变,但学生们都能面对文本,感受人物,品味语言,学习表达,享受成功,都进入了一种敞亮洞明的状态。
一
“倾听文字的声音
体味语言的意蕴
我爱语文”
这是两次授课前,王老师投影出的文字,并领着学生读一读,体会一下。我们的语文教学长期以来饱受诟病,耗时多,收益低。好多孩子读了12年的语文,仍然读写能力低下,甚至对语文充满陌生、厌倦、痛恨。可是,爱学习是人的天性。儿童生来就对世界万物充满兴趣。对优美、精炼、意蕴深厚的母语,他们的兴趣到哪里去了呢?原因固然复杂,但我们的语文教学也难辞其咎,忽视学生主体需求,让学生很难体会到阅读的快乐、思考的美妙、对话的酣畅、成功的快感和成长的喜悦。
在这里,王老师提出的“我爱语文”,再一次提醒我们关注语文教学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却又最容易被淡忘、被忽视的话题――语文学习的起点和归宿。只有从爱语文出发,语文课堂才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只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孩子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深厚情感,“教是为了不教”“可持续发展”等教育理想才能化为现实。
二
让学生爱语文,绝不能仅是空洞的口号、模糊的理念。“倾听文字的声音,体味语言的意蕴”――教者的“爱语文”教育有着明确的策略。
策略一:为“倾听文字的声音”,拆除藩篱,屏蔽噪音
(投影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海伦?凯勒从小就双目失明、双耳失聪。
师:你读到这段话,感受到了什么?
生:连作者都替她惋惜。
师:你读一下。
(学生读)
师:你的朗读表达出了惋惜之情。还有其他感情吗?再请一个人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天啦”这个词,你为什么这么读?
生:因为我为海伦感到不幸。
师:是的,我听到了你的同情。让我们一起把“同情”读出来吧。
以上是王老师在五年级(6)班教学第一课时开头的片段实录。长期以来,“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顺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占据统治地位,第一课时形成了一种固有的程式: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理清层次„„一般到第二课时才进入到津津有味的精读。王老师在第一课时“淡化篇章,强化语言”的做法,改变了单调机械、令人乏味的程式,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最快捷地走进文本、亲近语言。
策略二:为“体味语言的意蕴”,铺路搭桥,指点迷津
师: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意味着什么?
生:看不见,听不见。
师:从此,小海伦会是怎样的生活状态?拿起你的笔写一写。
(学生写,教师巡视)
师:下边请一名同学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结合自己所写的想一想。
(几名学生读,教师相机评点)
师: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写的。
投影: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指名读以上文字)
师:春暖花开、莺歌燕语,海伦看得见听得到吗?
生:看不见,听不到。
师:她只有――
生:“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师:蓝天白云、流水淙淙,海伦看得见听得到吗?
生:看不见,听不到。
师:她只有――
生:“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师: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海伦看得见听得到吗?
生:看不见,听不到。
师:她只有――
生:“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
“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到底是怎样的不幸?“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学生是没有亲身感受的,教师也是无法通过讲解让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但孩子们知道“有声有色”的世界,教师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通过一连串情境导读,让孩子逐步强化“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的痛苦体验,从而真切地感受到“无边无际的黑暗”与“死一般的沉寂”到底是怎样的悲惨世界,真切地体会到小海伦经历的到底是怎样的巨大不幸。
以上两个片段,教者在课堂上的角色似乎截然不同,一个“放手”,一个“牵手”,可两者其实都遵循了依学定教的基本理念。许多的语言,并不需要教者进行喋喋不休的讲解,让孩子们自己去阅读,他们便能了解;让他们自己去感悟,便能体会情感。也有一些语言,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这就需要教者的巧妙点拨,引导学生突破障碍,进入情境,感悟语言。放手还是牵手,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倾听文字的声音,体味语言的意蕴”,一切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尽情感受语言之美、学习之趣、成功之乐,从而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爱上语文。
三
在语文课堂上,“爱语文”的情感不是教师空洞的讲解、繁琐的分析和机械的训练所能产生的,也不是华而不实的教学手段能够激发的。王老师的“爱语文”教育,着力于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处理好过程、方法和目标的关系,把更多的时间、空间、机会交给学生,把学生更多的注意力、精力、情感集中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去倾听、体味,进行师生、生生、生本的对话。
教学片断一(五年级6班)
师:到底是什么改变了海伦?
生1:因为沙利文老师的帮助。
生2:我认为是海伦自己改变了自己。
(6个学生说了自己的看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生1:“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她心中充满了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这段话说明海伦变化靠自己,靠自己的感悟。
生2:我认为因为沙利文老师。(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假如沙利文老师不来,海伦就不会有这样的发现„„所以说,沙利文老师从根本上改变了海伦。
师:就要像他,能把道理说明白。
生:我认为沙利文老师重要,海伦自己也重要。
„„
教学片断二(五年级7班)
师:文章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生1:珍惜眼前的生活。
生2: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
生3:打不垮的信念。
生4: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生5:乐观是一种好的人生态度。
师:我不由想到了刘伟。你了解刘伟吗?
(指名说说刘伟的故事。投影出示:感动中国――刘伟的故事,组委会给刘伟的颁奖词。教师引导学生读颁奖词,体会颁奖词的写法)
师:下边,请你做“感动世界”组委会委员,给海伦?凯勒撰写颁奖词。要联系课文,注意颁奖词的特点:概括、精炼、赞美。
第一个片段,教师创设好冲突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辩论的过程,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是口头表达训练强化的过程,更是学生回顾课文,进一步理解文本内涵,积累语言材料和组织运用语言的语文学习过程。第二个片段,教师创设出一个写颁奖词的情境,让学生兴味盎然地去读课文、梳理事件和感悟人物精神,斟词酌句地表达,并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两个环节形式不同,但异曲同工: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深厚意蕴,体会语言表达的无穷魅力,让学生迷醉于语文,欲罢不能。
总观这两次授课,课堂结构简洁而流畅,教学方法灵活而实用。第一次侧重于海伦内心世界变化过程以及原因的探秘;第二次侧重于围绕写人文章的特点,在事件、场面的了解和想象中感受人物的形象。整个教学过程以中心问题贯穿前后,删繁就简,突出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并获得对语文学习的享受。不同的教学模式,却都有同样喜人的效果。
(责编 韦 雄)
第二篇:《海伦﹒凯勒》教学设计
一、复习回顾,激发情感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从课题我们就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写人的文章就要通过一个或几个事例,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等来凸显人物的品质,那谁能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写了关于海伦凯勒的什么事情。
(课文主要写了海伦凯勒在遭受了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极大不幸以后,在沙利文、萨勒老师的鼓励和指导下,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刻苦地学习的事。)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海伦凯勒?(板书:不屈不挠)
4.文中有句话也概括了海伦的这种品质,请你把它划出来。
(出示课文中心句:海伦·凯勒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二、走进文本,走近人物
1.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近海伦凯勒,去感受她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能感受到海伦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的句子,最能打动你心灵的词语圈出来,有感想的地方写写体会。
2.师:谁来交流一下,你找到了哪些句子?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句子1: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至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沙利文老师心疼地用布把她的手指一一包扎起来。
句子2:海伦后来在回忆自己的这段学习生活时说:“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
3.交流感受
(1)师:那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这个镜头,出示第一句话。在这
里,哪些词语跳入了你的眼帘,打动了你的心。指名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谈体会
A.“不分昼夜”
师相机点拨评价(是呀,无论白天黑夜,海伦的世界中只有黑暗,也许,妈妈嘱咐了很多次“海伦,睡吧”,可海伦哪顾得上休息啊!)角色转换:此时,如果你就是海伦,妈妈又来催你休息了,“海伦,快睡吧”,小海伦,你会怎么回应妈妈呢?这位小海伦,你来——
B.“像一块干燥的海绵”(海绵能吸很多很多的水,海伦像海绵吸水一样,她要吸收很多很多的知识。)
点拨评价(你可真会读书呀,此时的海伦的求知的欲望是那么强烈。每天的开始,海伦就是“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吮吸着,直至“这块海绵”装得满满的,饱饱的。)
请你来读好这句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海伦的这份不屈不挠,一起读。
C.“拼命摸读”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拼命”?联系后面的“摸出了血”
点拨(我们知道盲文是向外凸出来的,由点数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只能靠着手指慢慢地、仔细地摸读,这样的学习远远比我们正常人来得困难。你能想象到那份艰难吗?请你边读边想象)
D、“不停地书写”(一刻不停地在写)
句子对比: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发现,把“拼命”“不停地”这两个词去掉,句子同样通顺:她摸读盲文,书写单词和句子。原句: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
体会不同点:加上“拼命”“不停地”这两个词,才让我们感受到了海伦的不屈不挠的精神。
指导朗读: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感受海伦的这份不屈不挠,一起读。E.“如饥似渴”
点拨(如饥似渴什么意思?海伦渴求什么?创设情境。
她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夏日的午后,海伦在;冬日的夜晚,海伦仍在此时知识就是维持海伦生命的精神食粮,如果这时夺去
她学习的知识,那就是夺去她的生命呀!)
F.“摸出了血”
(当时海伦年仅7岁,为了学习,她小小的手指头竟摸出了血,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即使摸出了血,海伦有没有喊一声疼,叫一声苦?倒是沙利文文老师心疼不已)
指导朗读:你能读好这段话吗?
(2)是的,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在寒冷的冬季,海伦她不分昼夜——(引生齐读上面一段话)
(3)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春去秋来,寒来暑往,海伦不分昼夜,不管严寒酷暑,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她终于学会了(引读)——“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说话这个词上面多了个标点,你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加上这个标点吗?体会这里引号的用法。
(4)回环中心句。师:海伦靠着这份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难怪——(出示中心句,学生读)
4.小结学法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刚才同学们关注了人物的动作以及文中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扣住关键词来品悟人物的品质。板书:动作扣关键悟品质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品品这一段。出示句子2.5.交流句子2:
A.夜以继日(白天黑夜都在练习)
点评(这同刚才学到的哪个词意思相似——不分昼夜)
B.反复、甚至、几个小时(体会练习的时间长)通过你的朗读,读出海伦的这份坚持不懈、不屈不挠。
C.练习,练习,练习„„(从三个练习感受到海伦在不停地练习说话。)点拨评价(比较句子。有人觉得这个句子应该这样写: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原句:我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通过比较,学生感受到原句中用逗号和省略号能体现海伦在连续不断地练习说话,在夜以继日地练习说话。)
D.指导朗读:海伦正是凭着自己的努力,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终于学会了说话。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海伦的这份艰辛和不屈不挠。生齐读第二段话。
6.回环中心句。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终于成功了。因此:——出示中心句,生读。
7.小结:刚才同学们关注了人物的语言,扣住关键词品悟到了海伦那不屈不挠的精神。板书:语言
三、深入体悟,升华认识
1.正是靠着这种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海伦获得了丰富的知识,知识打开了她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知识就像一道彩虹,照亮了她内心的五彩世界。于是,生活再也不是无边无际的黑暗,一个有声有色的世界在她的面前铺展开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心中“看”到的世界吧!
课件出示:“我常常感觉到一阵微风吹过,花瓣散落在我身上,于是我把落日想象成很大很大的玫瑰园,园中的花瓣从空中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她用这样动人的笔调描绘着她心中“看”到的世界。
指名读,读后说说感受。(海伦对生命充满了希望,在她眼中,世界是那么美好。)
体会“看”上引号的用法。同学们,海伦真的能看到东西了吗?所以这里“看”上面的引号表示——。同刚才讲到的“说话”上的引号的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这段文字,复习第一段内容,出示: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请男生来读读这段话。是什么让海伦前后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呢?(是知识,是周围人的爱,是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海伦从黑暗沉寂的世界回到了有声有色的世界。板书:黑暗沉寂有声有色)
2.回环中心句:不屈不挠的精神能让一个人发生如此大的变化,难怪
—— 出示中心句,学生读。
3.总结拓展
师: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考上了哈佛大学;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决心像沙利文老师那样把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残疾人身上; 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海伦一生写下了 14 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 20 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海伦凯勒是一个不幸的人,可是她靠着自己顽强的意志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成就了自己的伟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海伦文章中那些感动世界的文字。(生读)
只要朝着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冲出黑暗》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
四、巩固深化,学用延展
1.推荐阅读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观看影片《海伦·凯勒》。
2.积累有关表示要有顽强的毅力方面的名言警句。
3.了解我们身边的“海伦·凯勒”。
张海迪:中国残联主席
邰丽华:千手观音领舞,05年感动中国人物
板书设计:
9.海伦·凯勒
学盲文动作扣关键
不屈不挠
学说话语言悟品质
第三篇:《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品读文字,走进人物内心
----《海伦·凯勒》教学反思
张芳
《海伦·凯勒》是一篇写人的文章,它以感人的笔触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这是一个正常人眼里的奇女子,虽然盲聋哑,可却创造了奇迹: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女子学院;一生写14部著作,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怎样让海伦精神震撼学生的心灵?怎样让人物形象深入学生的心灵?怎样使教学结构简单化,教学思路清晰化?只有真切地体验,走进人物的内心,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文字,深刻认识海伦这一坚强的人物形象。
一、强化情感体验,做好铺垫。
只有深入了解海伦的不幸,才能很好地感悟她不屈不挠、热爱生活的精神。教学一开始,我设计了“你从哪里读到了海伦的不幸?"让学生走进文本;接着提出:“在我们看来,世界是有声有色的,你听过哪些美妙的声音?你又见过哪些美丽的色彩和景色?”我又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捂住耳朵装成聋子,学生身临其境,切身体会到海伦学习说话之艰难,对海伦的不幸感同身受。正是这样一位又盲又聋又哑的不幸的姑娘,却创造了奇迹,怎能不令人敬佩?怎能不令人震撼?从而为顺利理解全篇课文做好铺垫。
二、教学结构简单化,教学思路清晰化。
课文比较长,人物较多,需要理解的地方很多,有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父母的心疼、沙利文老师的关爱等等,可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什么都抓不好。这一课我抓住“不幸的海伦为什么能创造奇迹”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自读自悟,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刻认识了海伦这一坚强的人物形象。
三、阅读文字,大胆想象。
在学习海伦克服困难的情景时,我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层层推进,深入感悟文字,用想象走进海伦的世界。我用语言描述:也许这是一个早晨,太阳还
没有升起,可是你看到海伦已经在——早过了吃午饭的时间,但海伦还在——夜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梦乡,海伦——一阵阵倦意袭来,海伦打起精神,她仍在——食指摸麻了,就换中指„„左手的五个手指都摸麻了,都摸破了,血一滴滴滴在书上,海伦忍住疼痛,她就用——右手„„体会到人物不屈不挠之奋斗精神与如饥似渴的学习品质。
四、品味文字,个性化阅读。
本课的重点是研读词句,学生对文字进行多元解读,个性化阅读。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学生一次次与文本对话,不仅体会出环境的美,体会出海伦的勇气和信心,体会出她敢于独步森林,敢于大胆想象未知的世界,更体会她对生活的热爱。教学伊始,学生初读仅体会出海伦的不屈不挠,随着品读的深入,体会逐步全面,海伦敢于与命运抗争,热爱生活和关爱他人的形象深入学生的心灵。
五、课内延伸课外。
除了让学生走进文本,我还引导学生走出文本,从课内走向课外,阅读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把积极的学习状态,渴求知识的心境带到课外,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要务。我向学生介绍《海伦凯勒自传》,开展“走近海伦”的读书活动,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明亮了学生的心灵。
第四篇:《海伦.凯勒》教学设计
《海伦.凯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语言环境,了解课文中引号的用法。
2.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等句子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
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
(PPT
课前出示海伦画像)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已经认识了她(学生齐说名字)
2.请你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下这个名字,这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海伦•凯勒。
3.让我们一起轻轻地满怀尊敬地念这个名字——海伦•凯勒。
二、品读课文
(一)请读读课文第一小节,看看小海伦遭遇了怎样的不幸?天哪!谁能想到当时她才是一个一岁半的娃娃呀!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课件出示(她面对着的是……她不能……也不能……)这就是隔绝。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捂住耳朵,一起来体会一下。此时的你有什么体会?
2.当时的小海伦还是个孩子呀!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话,感受她当时的孤独与无助。
3.所以她变得——暴躁起来,脾气——越来越坏。
4.海伦的一生那么长,作者是从那两个方面来写海伦的呢(学盲文;学说话)又是从哪几个自然段来写她学习盲文的?(2—5)
(二)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沙利文老师的脚步一起走进海伦,请同学们默读第2---5自然段,看看这样一个失聪失明的人是如何学习盲文的。
1.(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课文中写了她认识哪个字的体验?(水)沙利文老师是怎样来教海伦的?(一次,她们路过……单词)
这时候的海伦竟然是“猛然醒悟”(点红),她醒悟了什么?(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呀)谁来读读这两句话,读出海伦内心的惊叹?
2.请你再读读第四自然段,找出令你感动的语句。
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句感动所有人的句子,感受海伦对知识的渴求。就这样,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在这里你感受到她有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板书:(不屈不挠)
海伦的手指真的可以说话吗?这里的“说话”指什么?
(表示不是真的用手指“说话”,而是海伦学会了摸读盲文和用盲文与人交流)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如“泥土”“种子”(表示着重指出的对象,能让读者知道海伦学会了哪些词语。)
3.就这样,知识打开了海伦的眼界,增强了海伦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海伦从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中走了出来,她是怎么做的?(出示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5自然段。你能完成下面的这个填空吗?
海伦从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中走出来了,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看到一个怎样的海伦?让我们再一次一起来读一读,感受感受。
(三)在沙利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创造了一个奇迹:那就是——学会了盲文,学会了用手指说话。(出示第6自然段)然而,海伦并不满足,她越来越强烈地想开口说话,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母帮她请来了盲哑学校的萨勒老师。那么,在萨勒老师的帮助下,小海伦是如何学习说话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6自然段和第7自然段。
1.交流:在萨勒老师的帮助下,小海伦是如何学习说话的呢?
2.她付出的努力,只是为了能让最亲密的伙伴听懂他的话。我们知道,最亲密的伙伴,是最能听懂海伦说话的。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怎样的海伦?(不屈不挠的海伦)请通过你的朗读告诉我们。“她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从这个省略号你读出了什么?(读出她那份如饥似渴,读出她那份夜以继日、孜孜不倦……)这种精神就是一种什么精神?(不屈不挠)
3.过渡:那个一岁半就双耳失聪、双目失明的小海伦,完全靠触觉学习发音,现在,她所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海伦回到家里,大声喊道,(出示:“爸爸,妈妈,我回来了!)
刹那间,(引读)爸爸和妈妈紧紧地抱住了海伦,留下了兴奋的泪水。是啊!小小的海伦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磨难,付出了百倍的艰辛,终于学会了说话,而且还和一般人没什么两样了,她的这种努力怎能不令人兴奋呢?这正是因为父母对她的爱。
(四)他不仅学会了盲文,学会了说话,更了不起的是还考上了大学,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最后一段。
(出示课件)她把自己全部的爱都倾注在残疾人身上,“倾注”是什么意思?(感情、力量集中到一个目标上)文章中还有一个倾诉,谁来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
海伦把所学及全部的爱心都献给了残疾人事业,让我们再来大声而响亮地喊出这个创造了生命奇迹的女英雄的名字——海伦凯勒。
三、心中充满了爱,充满着光明的海伦,写出了那样多感动世界的文字(音乐渐起)
PPT:(自己读读这些文字,把自己特别喜欢的多读几遍)
只要朝着光明,便不会看见阴影。——《冲出黑暗》
在我四周的一切也许沉默黑暗,但在我心中,我的性灵里却有音乐和光明,我的一切思想都都闪耀着色彩。——《敞开的门》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作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作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作我的快乐。——《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三、课文学完了,但我相信,当我们合上书本的时候,海伦•凯勒不会离我们而去。(出示海伦图片)
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再次次凝视她,感谢并记住这位感动我们、感动世界的人吧!(引读)
记住一种精神/不屈不挠/战胜命运的精神/请记住——海伦•凯勒
记住一种品格/热爱生命/忘我付出的品格/请记住——海伦•凯勒
记住一个人/一个值得永远怀念的人/一个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人/请记住——海伦•凯勒
四、拓展作业,激情总结
今天,我们撷取的仅仅是海伦•凯勒生命历程中一朵小小的浪花,然而它却足以震撼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如果想更完整地了解这个长久与光明、色彩、音乐隔绝的人,如果想更深入地了解她感人至深的成长经历,那么就请你翻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翻开《我生活的故事》等书,相信你一定能从中得到启迪。
(出示书籍封面:《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
板书设计
学盲文
海伦•
凯勒
不屈不挠
学说话
教学反思
《海伦.凯勒》这课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强化情感体验。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特别多,必须力透文字张力,引导学生领悟文字内涵,读懂悟透文本,把学生置身于浓浓的情感氛围之中,营造烈烈的语文味道。“从此,小海伦与有声有色的世界隔绝了。她面对着的是无边无际的黑暗和死一般的沉寂。她不能喊一声‘妈妈’,也不能倾诉心中的希望和要求。”让学生说说读了这段话,此刻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情感?为什么?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整体感悟,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想象并走近海伦的内心世界,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学生步入一个学习语文的状态中。
二、适度展开想象。充分利用文字空间,拓展文字的张力。让学生紧密结合文本,展开丰富的想象,走近海伦的内心世界。“海伦猛然醒悟,原来‘水’就是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啊!她心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喜悦,感到生命有了新的开始。”引导思考海伦此刻心中会想些什么?文中这样的空间还有好多。
三、反复朗读感悟。文中写海伦学盲文“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的如饥似渴,以至小手指都摸出了血。”写海伦学说话“为使我的伙伴——即使是最亲密的伙伴——能听懂我的话,我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朗读某些词语获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我每天坚持练习,练习,练习……”这两个重点段落先采用整体感悟,给了你什么感受?为什么?然后把你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反复读,读中悟,悟中读,能读好,就说明读懂了。
四、课内延伸课外。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出文本,阅读与之相关的背景材料,把积极的学习状态,渴求知识的心境带到课外,拓展学生的视眼,明亮学生的心灵。推荐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
第五篇:《海伦。凯勒》教学案例
注重读写结合,创课堂之精彩
----------《海伦凯勒》教学案例
一、背景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渐渐地发生着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读写结合,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我试着以文本教材为载体,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发散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写话训练,强化语文之根本---写作。因此,我让学生贴近于课本之中,参与到文本之内,在读中写,在写中悟,赋予语文课堂以力度和深度,使学生得到扎实的语言训练,语文课堂教学就更有实效。
二、案例描述
《海伦凯勒》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课文通过描述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小海伦学盲文、学说话的故事,感悟海伦凯勒不屈不挠与命运作斗争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案例中,我力求引领学生反复品味语言,透过文本语言,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课文第四自然段“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集中体现了海伦的“不屈不挠”。但是,课文语句凝练概括,要读出其中内涵,则需要创设情境,营造适合学生想象与读写的最佳氛围。
师:无论白天黑夜,海伦的世界中只有黑暗。所以她对知识的渴望越来越强烈(出示句子“她不分昼夜。。。摸出了血”),所以她学起盲文来如饥似渴。盲文是向外凸出来的,由点数和点位的不同来区分,只能靠着手指慢慢地、仔细的摸读,这样的学习远远比我们正常人来的困难。你能想象到那份艰难吗?但是海伦年仅七岁,为了学习,她小小的手指头竟摸出了血,她会喊一声疼吗?她会哭着去找妈妈吗? 首先,请想象海伦当时学习的情景,边读边想象,肯定可以读得更好。(生各自自读第四自然段。)
师:她是那样的如饥似渴,她是怎样如饥似渴呢?
(学生沉思,教师继续点拨):夏日的午后。。。;冬日的夜晚。。。
指名一学生读(配乐),其他同学闭上眼睛想画面,让我们也走进海伦的世界。
师:你们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啊?(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我仿佛看到--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小海伦就早早起床,摸索到书桌旁开始摸读盲文了。
生:我仿佛看到—夜已经很深很深了,万物进入了梦乡,小海伦却还在学习盲文呢!
生:我仿佛看到---爸爸妈妈一声声的呼唤小海伦吃饭,但海伦似乎没有听见,她完完全全沉浸在盲文的学习中了。
师;你们真会想象,的确,小海伦就是这样不分昼夜,无论严寒酷暑,刻苦努力的学习知识啊。但是,我们能不能再想细致些,把其中那不言而喻的艰辛再像画面一样展示在大家眼前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众说纷纭)
生:我仿佛看到---摸读了一上午的盲文,海伦的小手已是又僵又麻,她只是揉揉双手,搓搓手指头,又继续摸读起来。
生:我仿佛看到---一阵阵倦意袭来,筋疲力尽的海伦伸伸腰,转转脖子,就又扎进了盲文的世界中了。
生:我仿佛看到—冬日里,小海伦的双手冻得像根红萝卜,她不停的把手凑近小嘴哈哈热气,又继续摸读起盲文来。
生:我仿佛看到—口干舌燥,嗓子开冒烟了,小海伦却全然不顾,为了学习,她似乎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了。。。。
师:大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经历,想的真好,说的也好。正是凭着不屈不挠的意志,小海伦学会了阅读、书写和算术,学会了用“手指”说话。这难道不令人敬佩吗?让我们再来齐读这一段。(生有感情的齐读。)
师:让我们拿起笔来,把自己想象到的,感受到的感人画面写下来吧。
(学生练笔)
(练完后,小组内交流)
三、案例反思
以上教学片段,让我看到了学生的世界是充满无限想象力的,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很强,并富有开拓性,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自己独特的感受。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和新思想,以上教学片段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念:
一、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翁,而教师却成了课堂的开发者、欣赏者和引导者。整个教学片段当中,教师不去干涉学生的学习行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的读、思、说 ……
教师只是规范学生学习行为,根据学生反馈作适当地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尽情地发言,抒发对课文的感悟: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展开了自己的想象,有的甚至把海伦的艰辛想象的很细腻很具体,可以看出学生是思考了,是探究了,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成了他们学习的演练场。
二、开放式教学思想的体现。
新课程所提出的开放式教学思想的渗透,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对教材的开放,对教学目的的开放,提倡多元化教学。以上教学片段就是体现了教师不是照本宣科,不只是对课文内容深挖深究,而是鼓励学生把文本人物、文本内容展开来,说开去,已达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的目的。教师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浓烈的情感体验中,把蕴涵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画面读懂读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也把语文教学语言训练落到了实处。
三、联系生活,激发创新思维。
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就孕育着灵感和热望。语文源于生活,读写结合,想让学生有话说,有话写,就必须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这是实施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一个出发点。只有联系生活,才能在生活的碰撞中点燃灵感的火花,有生活的积累,就有灵感的迸发。案例中,正是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状况,联系小伙伴的学习画面,才会有了那一条条精彩的发言。案例中,学生说话的过程中,也迸发出了让我意想不到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使课堂闪烁出亮点,呈现出课堂精彩。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导引下的语文教学还有许多东西要我们去探究,去实践„„
孙鹃
201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