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美术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农村高中美术教学
摘 要:在素质教育新课改背景下,在农村高中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美术教学的技巧,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创设美术课堂的活跃气氛,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引领下,使学生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高中美术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阶段,在这一关键时期,高中美术教师要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运用独特的教学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美术;高效课堂;思维方式
在农村高中美术教学中,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课堂引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快乐地享受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去学习,这样更有利于达到学习目标。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究农村高中美术教学策略。
一、新课改下构建高中美术高效课堂
农村高中美术教师在给学生授课之前,应该熟悉课本中的知识内容,掌握知识点并不只是对课本内容倒背如流,而应该让学生把课本中的内容叙述出来,更重要的是应该把知识点的关键之处与学过的知识点相互联系,贯穿到所学的知识中。除此之外,教师要在掌握教材知识点的前提下精心策划教学环节,应该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学习的知识点。教师可以在上课前精心构建上课的流程和框架,除此之外可以融入生活中具有新鲜感的元素。比如,在教授素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画他们喜欢的人物或是景物,从学生的个人爱好出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然后再进行引导控制练习过程中的关键学习点。这样教师在熟练掌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教学方式,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在必要的情况下跟随老师的脚步,紧紧地融入其中,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新课改下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
之前的农村美术教学方式是比较单一的,教师通常按照课本的知识框架进行千篇一律的教学传递。而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却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从来没有主动学习的机会,即没有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并不能很好地融入课堂中,也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教学的目的和对知识点的渗透。老师会在授课上白白浪费很多精力,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也会感到非常吃力,却不能把所学的知识全部掌握。但是新课改背景下,如果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在美术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会成为课堂的主宰,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这样,学生会逐渐建立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主动融入课堂,感受学习的乐趣。比如,美术教师在教授素描时,大多数高中生只会看到物品的表面现象,只会停留在物品的外观特征上,并不能对物品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理解。但是,高中美术教师采取多元化的授课方式,就会减少此类现象的发生。
三、美术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兴趣
原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挥,所以教师可以适当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而通过外观的观察进行空间想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这样学生会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愿意主动学习美术。
2.锻炼结构思维方式
美术教师在授课时让学生建立结构的思维方式,并不是只是单纯地模仿物品的表面现象,要让学生从结构上分析了解事物本质。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要着重抓住物体的外在特征和形体结构,对事物进行360度全方位观察,看得到的地方要理解,看不到的地方要进行抽象理解,通过事物表象看本质。
3.加强美术作品的练习
农村高中美术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引导学生对世间万物进行分析理解,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有效方法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的美术灵感。比如,生活中简单的物品训练,包括水果、刀叉、鞋帽、桌椅等。在训练时学生应该对描绘的物品进行全方位的理解分析,用合适的线条来表现画面的特征和效果。接着在简单物品训练到一定程度后,再转移到比较复杂的自然现象训练上。
4.培养分析细节的好习惯
美术教学是实际操作的过程,老师的讲解对于学生学习美术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通过详细讲解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向,避免学生进入学习误区。教师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亲身理解学习美术的关键点。教师最后也要进行总结,找出练习的优点和不足,完善学习美术的技巧和方法。
综上所述,我国美术文化博大精深,教师只有深刻认识美术教学策略在高中教学中的重要性,结合农村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学习美术的方法加以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勤加练习,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参考文献:
张悦.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美术教育问题与发展对策[J].科技视界,2014(18):229.编辑 李建军
第二篇: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学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学教学
周德朝(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教研室 415101)
摘要:新课改下高中生物学教学,应落实课程理念,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组织好探究性学习,重视实验教学,落实STS教育,注意学科间联系。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生物 教学
实施新课程以前,由于过分强调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因而出现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满堂灌”、“满堂问”的局面;然而在今天,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于是乎,课堂上又出现了“满堂跑”、“满堂闹”的现象。这种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的现象,都违背了原有教学大纲和现行课程标准的精神。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是效益,在新课程条件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正确处理教与学、师与生的关系,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同时又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极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新课改高中生物教学的生命所在。如果忽视了教学的目标性和实效性,形式上热热闹闹,实际上乱哄哄,教师该讲的没有讲清楚,知识教学不落实,学生思考分析小结不到位,课堂的教学目标就难以达成。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是高中学段生物学教学的基本依据,本文试就结合《课标》的“实施建议”部分提出的七条建议,并结合实施情况,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学教学。
1、把握方向,落实课程理念。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必须依据一定的理念。《课标》确定的课程理念是: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当今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大众教育”,强调科学为人。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就是要求学生理解生物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理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相互关系。具体来讲,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本课程的核心任务和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教师应该赋予他们同等的学习生物科学的机会,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同时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充分发展。它既是一种理想观念,又是一种行为准则;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学科,科学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在生物科学课程中的学习方式也应该体现自然科学的这一特点,这就要求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 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精神,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生物科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密切相关,我国党和政府明确提出要走科学发展的道路。因此,生物课程的学习要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原理和方法参与讨论或作出个人决策,了解相关职业,为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因而,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要针对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将学习过程变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过程,打破了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价值取向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合格的人为最终目标。
2、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是在课堂教学中落实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学目标主要是追求“双基”的落实,而《课标》中提出了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能力三维目标。因此,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首先要依据《课标》,准确定位,确定并落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在传统的教学中,重知识的传授,重结果,新《课标》提出了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强调过程和方法的学习;在过去的课堂教学评价上,主要看教师的讲,教师对知识的讲解是否透彻到位,而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中,主要看学生的学,学生的参与面和参与程度,学生学得什么,学得好不好,能力是否提高。因此,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体探究,培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合作探讨解决问题能力。优化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选修3专题2中的《动物细胞培养》这一节,过去教学的“双基”目标一般定为:掌握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过程、条件及应用,能解决动物细胞培养方面的实际问题。教师会依照教材,先讲概念,然后出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挂图依次讲解其过程,再讲动物细胞培养的条件及应用,最后是课堂练习,做2-3道题。学生普遍反映,上课听得懂,题目做不来。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学生没有主动思考理解的时间和空间,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针对这一情况,我和区一中高三备课组的教师一起讨论研究,确定了这节课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是了解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过程、条件及应用;能力目标是通过分解动物细胞培养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是让学生关注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接着和他们一起集体备课,设计教学过程,并推选一名教师上课。在授课前,让学生在家里上网或到图书馆查找人造皮肤及其应用的事例,并思考:“科学家是怎样获得人造皮肤的呢?”上课后先让学生在班上交流,其目的是激趣。然后出示动物细胞培养过程课件,让学生在识记其过程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起来,再交给学生分组讨论,表达交流,教师小结。第三步,让学生根据动物细胞培养过程独立尝试表达动物细胞培养的概念。第四步,教师提问:动物细胞体外培养需要哪些条件?它与细胞体内生存存在哪些异同。第五步,学生自主学习动物细胞培养技术的应用,完成情感目标。最后是课堂练习。上课结束后,我在该班做了随堂测试,测试结果是及格率100%,优秀率57.3%。通过这一活动,我和一中高三生物备课组的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关键。
3、精心策划,组织好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念、树立科学精神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倡导探究性学习,并指出:探究“是学生认识生命世界、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式之一”。其目的是要改变学生被动,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会在观察中提出问题,乐于对问题进行探究、学会在探究中收集和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从而获取新知。怎样组织好探究性学习,这是老师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对发展高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出了11项要求,这实际上是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基本要求。
在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必须精选内容,让学生有效探究。高中生物教材上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类:生物史探究、实验探究和调查探究。生物科学发展史相关知识的探究,主要是经典事件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探究,高中生物教材中诸如孟德尔遗传规律、光合作用、生长素、酶的发现等典型的科学发展史,通过剖析这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批判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寻着科学家的足迹,学会开展探究活动;生物实验探究主要是教材中的探究性实验,科学探究的逻辑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主要依靠实验验证,因而实验探究是探究性学习的主体。在这些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根据已有知识或经验作出假设→依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撰写报告。高中生物教材上“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探究酶活性的条件”、“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等探究活动都可依据上述一般方法进行。“探究脱氧核苷酸序例与遗传信息的多样性”和“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等利用数学的方式进行的探究的活动亦归于此类。通过学生的实验探究,让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领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体验成功,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调查探究主要是对教材知识的拓展和延伸,高中生物教材上“调查社区常见的人类遗传病”、“调查当地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流量流动情况”等探究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在社会中培养学生通过调查,收集、筛选和整理数据,分析判断得到结论的能力。
在组织探究性学习时,必须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探究性学习是学习生物课程的有效方法之一,并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不同的教学内容学习方法不同;二是探究性学习要结合当地实际,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一般高中和示范性高中,他们在学生的能力水平和学校硬件设施上存在差异,不可一概而论,应设计灵活多样的活动方案。三是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换位思考,对学生在探究过程的具体细节不细化,让学生去观察、思考、尝试,但要成为探究活动的合作者,并给予学生适时适度的指导。
4、明确目标,搞好实验教学
《课标》指出:教师应尽可能多地让学生参与实验和其它实践活动,首选现实环境条件下的实验,使学生身临其境,亲自动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发展学生在观察、实验操作、科学思维、识图和绘图、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搞好实验教学,首先要明确实验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随着高中生物实验的增多,实验教学已成为高中生物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的有效手段之一,同时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实验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各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和生物知识的理解,必定会事半功倍,全面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两个情况,一是学校生物实验室建设不完善,仪器设备和用具配置不到位,教师仍凭“三寸不烂之舌”在黑板上讲实验;二是少数教师对学生动手实验认识不够,让学生读实验、背实验,这都是违背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的。
上好实验课,还要明确不同类实验的教学目标。根据教育部的划分标准,高中生物新课程的实验根据学生实验目标不同,共分为三类:技能性实验、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技能性实验的实验目标是观察对象是什么或鉴别实验材料中“有什么”?如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这类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材料用具、药品试剂、方法步骤、实验结果和能分析结论;验证性实验的实验目标是为阐明“为什么”或“怎么样”提供实验依据,或证实物质或结构动态变化,如观察细胞减数分裂,模拟植物和动物性状分离的杂交实验等。其基本程序为: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论证方法分为演绎论证和归纳论证。有教师在上“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时,就把该实验当作验证性实验,然而新课程教材是每一种试剂都检测所有的待测液,这实际上就变成了技能性、探究性实验了。
高中生物新课程中对学生实验活动的要求是建议性的,在不违背课程内容标准的前提下,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上的实验可以选做,也可以增加一些低成本或本校容易开出的其它实验和实践活动,提高实验或其它实践活动的开出率。
5、面向社会,落实STS教育。
当今社会,生物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一方面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冲击着人类社会的道德体系;另一方面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和自然界也存在负面影响。引导学生理解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关系,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教育“面向社会,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需要。STS的基本精神在于把科学教育和当前的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紧密结构起来,它既要考虑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又要研究社会成员对现代和未来社会生产和生活发展作出决策,并把这些汇集于教育。STS教育主要包括:①突出科学和技术的社会环境;②强调知识的应用;③注重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④注重逻辑推理和决策能力的培养;⑤重视伦理和价值观;⑥面向未来的教育。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必须有机渗透STS教育。一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整合生物科学知识,确立与STS相联系的内容。如围绕“细胞”的教学介绍细胞的全能性及组织培养技术和克隆技术;把“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的教学与基因工程、人类基因组计划、航天育种等紧密结合起来。二是要让学生了解STS教育的含义,让学生认识到当今生物学的新进展是在采用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的条件下取得的,而这些技术手段又是以生物学理论知识为基础,如DNA重组技术、单克隆抗体技术等,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的职能是研究自然界的未知世界,探索通往未知世界的道路;技术的职能在于改造世界,科学与技术相互支持、相互影响;三是要精心设计教学,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在这方面可选择当今生物科学发展的热门话题,或组织学生讨论或组织学生辩论或让学生演讲,这类话题很多,如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克隆技术的利与弊、生物治虫与生物农药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了解社会、知晓利弊、作出决策。增加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此外,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之间其思想方法、基本原理、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性,生物学和数学、技术科学、信息科学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生物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相互影响。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加强横向联系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当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
第三篇: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
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
蒋岚
美术教育家尹少淳说过:美术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综合性质的人类活动之一。儿童与生俱来就热爱艺术,这种活动在他们对世界还只有淡淡认识的时候就开始了涂鸦和歌舞。一个发育正常的孩子,无论出生怎样的环境,最初的涂鸦都可以带给他们无比的快乐。新的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焕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小学美术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强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参与合作、强调情感体验,注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定位自己的角色,应该怎样贯穿新课标“读、思、练”的精神?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美术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读
人们常常有这样的体验:在宽松愉快的环境里,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突发奇想,有利于个性的发挥。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和合作者。以往为了维持好课堂纪律,我们常常要求孩子们坐端正,不许讲话。其实,太多的限制会使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致。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气氛,把威严放下,做孩子们的朋友,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与沟通。我在上课时,常讲一些健康有趣的笑话作为开场白,尽量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来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而且还让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装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要有一双善于阅读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
二、思
面对一张画,除了读其中的内容,还要思考画中的意境。
1.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日记画、诗配画„„;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线的交响乐„„;与自然学科联系:表现有趣的昆虫、我和动物朋友„„,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2.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联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三、合作探究
我在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因为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同学想象力很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同学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让这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的组合了。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同时有些活动题材、内容,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插花”、“版面设计”、“画脸”等创作,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收集材料:你准备花泥我准备鲜花,我们一起来完成一束艺术插花;尝试四个人合作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相互给对方装饰一个有趣的脸面等。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在友情浓郁的氛围中,消除表现的顾虑,快乐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过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品德。这样一来,作业的时间相对缩短,作业的质量却提高了,何乐而不为?
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儿童可塑性强,有着非同寻常的创造力,我们不要忽视儿童个性化的表现,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中,我常用比赛、做游戏的方法,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所感所想,大胆地对一些事物进行联想,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我常自编一些有助于挖掘学生创造潜力的教材。比如我编了《谁想象的本事大》这一课教材,在上课时首先把几个简单的几何形状让学生猜一猜,这些形状表现的是什么?然后请同学们思考:通过你的想象,这些形状还可以表现什么?接着在这基础上提出你能用这些形状创造什么形象?你能用什么方法表现出你的想法、表达出你的意图?我通过这样的方法训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艺术的天空自由翱翔。我还常让学生对我们身边的事物进行自由的创意联想,比如把静物、植物拟人化,给它们加上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形象;在塑造形象的时候,我反对孩子们套用公式,千篇一律,大家画得如同一个模子翻印出来一般;我要求孩子们别出心裁,即使画同一样东西,也要画得跟别人的不一样。通过一连串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形象思维表现的训练,培养孩子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同行们,现今,我们适逢美术新的课程改革时期,应该更加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走出过去美术教学的传统模式,展示全新的自我。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有精彩的体现,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第四篇:浅谈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的美术教学
赤峰市宁城县苏木皋民族联合小学
温富德
――――――――――――――――――――――――――――――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小学美术教学教学理念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给小学美术教学带来重新整合的机遇,美术教师应以新课程理念改革传统美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让美术焕发出新活力。
――――――――――――――――――――――――――――――
当前正在全国范围全面推开的新课程改革,给学校各学科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并为素质教育思想在普通教育中的全面落实创造了新契机。一直以来处于学校教学之薄弱环节的美术学科教学,更应该抓住这次新课改的契机,以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为提高学生素养,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传统观念影响下的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美术课在普通学校中地位的弱化,除了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外,还与人们普遍对美术学科缺乏认识不无关系。人们一般认为,美术课就是教会学生一定的绘画等美术技能,提高学生的造型表现能力,这是偏颇的认识,在这一观念的影响下美术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学校普遍重视不够,教学设备投人不足;教学方法陈旧简单,重技法轻素养;美术课成为学校开展素质教育的装饰品,表面上丰富多彩,实质上空虚苍白,远未发挥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新课程理念下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再认识
学习是快乐的,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更是快乐的。曲折的线条,跳跃灵动的点,变化无穷五彩缤纷的色彩,让孩子随心所欲地自由挥洒,或是鲜花草原,或是飞机大炮,或是超人、奥特曼,或是美丽的家园校园。孩子是天生的创意大师,即使是世界艺术大师毕加索,也曾从孩子的绘画作品中参悟创作的灵感。
小学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个性,启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爱好,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儿童由于性格天真活泼,有着最直接的感受能力,他们的作品无拘无束、任意驰骋,没有成人式的思维模式,全然是他们自己充满活力的感性体验。虽然他们的作品会有许多“出人意料”或“不真实”的“错误”。但是这些“美丽的错误”却让我们为之心动,孩子们的才能是如此让人惊叹。传统的美术教学严重地阻碍了他们灵动的才华的发挥,《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三、新课改下小学美术课教学应采取的措施和思路
在“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理念的指导下,为充分发挥美术的教育功能,发挥美术教育特有的魅力,改变当前美术课教学的薄弱势头,我对美术教学所采用的策略提出以下几点探微。
1.“蹲下来看孩子”
“蹲下来看孩子”是目前教育工作者的口头禅。其实怎样蹲、怎样看有很大的区别。首先,要尽量争取把握所教年龄段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基本,多从他们的视角观察和理解问题,这样才能充分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其次,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处于和他们平等的位置,与他们在宽松、自由、平等、愉悦的气氛中互动、交流,教学相长。新课程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既意味着每位学生都有接受同等的权利,不论他们的背景、基础、个性等如何不同,都能通过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基本能力和素养,并获得不同的成功,使得人尽其才,各得其所。优秀的儿童作品散发着孩子花季般纯真可爱的芬芳。一位优秀的美术教师应极力维护孩子这种天性的充分发挥,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干扰孩子的行为。研究证实,让儿童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意志自由地表达和表现对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有利的。教师在美术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援助者”而非“教导者”。优秀的美术教师会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兴趣和个性进行创作和表现。在这种美术教育中,我们在了解学生精神价值的同时也会认识自我,当我们把学生放在首位的同时,也就会尊重他们。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怎样培养?有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个房间,他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只从房间里往外拿东西,总有一大房间会变得空空的,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教孩子学习画画,首先应该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让孩子学会看,这就如同不断地往房间里装东西。在学生画画时,教师不应催促他快画,或者要求他们按成人的意思或已有的概念去画,而应提醒他们时时停一下笔,仔细把所画的事物同自己脑中原有的概念比较一下,让孩子在画的过程中提高比较和求异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鼓励孩子在画中充分发挥想象力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旦孩子养成了从周围世界的细致观察中扩展自己想象的习惯,他们的想象力而然地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细致地观察周围世界的机会,这样做,既可以让孩子充分地发挥想象力,又可以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让他们对更多的事物产生兴趣,强化孩子对学习的渴望。
3.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一个人基本素质能力的最高体现就是创造力。要通过画画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教师首先就要把“孩子是否能画一张漂亮的u,/“能否得奖”、“能否成像画家那样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后面,而将“孩子是否敢于画”、“是否敢于面对真实的世界画”、“是否敢于画与众不同的画”这样一些目标放在前面。有了这些目标,教师就可以把孩子今天的画同他们过去的画相比,看今天的画是否有了更多的内容、更多的细节和更多的情趣,不难发现这其中闪现着孩子创造力的火花。
为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在辅导孩子画画时,教师应尽可能地鼓励孩子画自己周围一些常见的事物。因为创造力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往往是对一件平常事物的再发现和重新组合。孩子在画周围事物时,往往会自然而然地在观察、记忆、分析、理解和再现的过程中加人自己的想象,补充新奇的内容,这正是孩子创造力最好的锻炼。
总之,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美术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更富有鲜活的时代气息,美术教师更应大胆开拓教学活动,实现美术教学从以学科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寻求优化美术教学的真正出路,使学生得以更生动活泼地。
创 造 与 想 象
——美术课堂教学琐谈
赤峰市宁城县苏木皋民族联合小学
温富德
――――――――――――――――――――――――――――――
摘要:很难想象没有创造社会将变得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想象,争取他们有更多的创造,培养人才。
关键词:兴趣激励想象
――――――――――――――――――――――――――――――
在今天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里,只有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才能获得发展的机遇,成为社会的高级人才。情感是创造的灵魂,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想象是创造的核心,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造,我们的社会生活不知会变得怎样。黑格尔认为: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而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关键。
一、兴趣的激励。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只有学生对美术感兴趣,才能主动去吸收美术知识和技能,并更多地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而知识和能力是创造能力的基础。兴趣也是信心的推动力,对美术兴趣盎然的儿童,总是信心十足敢于大胆表现,他们思想活跃经常表现出创造的欲望和热情。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让学生去感受事物并对事物产生充分的联想,从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一年级新生入学的第一课《神奇的口袋》中,我故弄玄虚的带了一个不透明的袋子去到教室,我问:“你们会隔袋猜物吗?”“会”这时学生的情绪已经高涨,我立即请一名学生上台摸袋子中的物品,其余学生则负责猜物品。开学后的第一节课就让学生上台,学生的兴致当然高了。在展示用不同材料的绘画作品时,我没有采用教参中的建议拿大师的作品来欣赏,而是拿前几年学生的优秀作品来欣赏,大大使学生的陌生感和畏难情绪下降。
为什么美术课就一定要在教室里上呢?其实有的时候将孩子们带出教室那样会更有趣。《泡泡飞呀飞》中的泡泡会在阳光下显得五颜六色,一阵风吹来,数不清的泡泡慢慢飞远,飞到树上、楼顶上„„泡泡飞到天上去干嘛呢?来来来,大家再围在一起做一个泡泡浴池。这些不光让孩子们有了真实体验,更让美术课别具一格。
二、让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爱因斯坦虽然不是个画家但他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鲁迅先生说:“孩子是可敬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上的情形,想到花卉的用途,想到昆虫的语言,他想飞上天空,他想潜入蚁穴。”学生常常在生活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又罩上纯自我的神秘色彩,创作出的作品有稚拙美,有时像童话一样引人入胜,不要看不起小学生捏泥人,小时候有想象力,思维得到了健全的发展,以后才能够有更好的创造。玩沙子、捏泥人、看蚂蚁搬家,对孩子来讲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的必要营养素。
如《闪烁的烟花》时,正值国庆节,布置学生在国庆期间去观赏烟花表演,学生一听这个消息,愉快的接受了任务。在节后上课时,学生们象一群无拘束的小鸟,共同分享自己观赏烟花时的乐趣。在作画时,学生不仅从教师的课件感受烟花的生动形象,亦让学生对烟花形象产生联想,让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改变教学方法,变照葫芦画瓢为引发。照葫芦画瓢——即老师挂一张范画,学生照着画;或老师画一笔,学生跟着画一笔,谁画得像谁的分就高。这些传统的,错误的儿童绘画教学方法只能扼杀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教学中,要强调引发,引发学生内在的感受、情绪、想象、气质和才能等等。由引发然后产生联想,联想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法之一,美术作品恰恰就是形象思维的产物,通过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得到形象思维训练,而且能提高创造思维能力。
我在讲一年级的《彩线连彩点》一课时,就是通过引发而运用了类比联想,类比联想是指由这一事物的形象联想到另一事物相同或相近的形象。首先我给学生们看一张画满了线和点的范画,然后让孩子们联想你觉得像什么,由此联想到其他物象。学生积极动脑筋,学生:“像下雨一样”“还像密密麻麻的小蚂蚁”“又像小蝌蚪”“也像树纹”“有点像远处看上去塞住的车”“像一大群正在飞行的小蜻蜓”“像星云”„„我高兴地说:“太好了,太美妙了。”又如在讲一年级《美丽的印纹》一课时,让学生通过这个印纹,联想有什么其他物象并把它画下来,想到多少就画多少,到最后结果出来的时候学生们的画面真是好丰富,有皮球、太阳、苹果、西瓜、橙子、纽扣、鸡蛋人、轮子、钟、风扇、救生圈、花、瓢虫、各种小动物„„等各种样子,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酝酿出理想的构思,在随意的拼搭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
四、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益。美术教学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运用电教多媒体可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把教学的重难点通过图文并茂来传达给学生,唤起他们的审美知觉,开启他们的联想,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特定情感,且有益于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既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我在讲一年级《鱼儿游游》一课时,让学生欣赏老师制作的小电影和课件,孩子们被那生动有趣的电影画面和精美的课件制作深深地吸引住了,他们有如身临其境,而且思维也很快跟着活跃起来,在接下来装饰可爱的鱼儿时,他们大胆想象,大胆表现鱼儿身上的图案和色彩,到最后当学生把一条条的鱼儿“游”到黑板上老师特制的大海里时,呈现在你面前的好似一群活灵活现的美丽的鱼儿,这时你一定会惊叹孩子们的想象力竟是如此特别与丰富。
总之,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而创造型学生的培养必须先有创造型的老师,多学习多思考,不断地创新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让我们的学生都成为绽放的多姿多彩的花朵。
第五篇:论新课改下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00
论新课改下的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
华山学校 李辉
一、农村美术教学发展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稳步深入,“重智育轻美育”的思想和现象逐步得到了转变,但在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却还广泛存在。同时由于受到经济、观念、师资等诸方面因素的制约,美术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小学的实施和推广中面临着比发达城市中小学更大的困难和挑战。许多学校都还没有真正落实美术课,只是把美术课作为“搭配课”、“副课”,老师们大多都是兼职代课,只有极少数的学校配备了专职的美术教师,还有一部分老师几乎可以用“赶鸭子上轿”来形容。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学校,美术课基本上是“有名无份”,待到要应付上面检查时,方才偶尔“客串”一把。即便是在城镇的中小学,特别是中学,由于一味的追求升学率,忽略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还出现一方面是美术师资严重不足和美术教师及美术课不被重视,而另一方面是大量美术教师为改变自身现状或因学校需要转而改教其他学科的不良现象。
近几年,笔者在参与各级的美术教师新课程、新教材培训的学习交流活动中,就曾多次碰到许多同样来自农村的美术教师对美术教学提出了诸多的问题,有针对教法的,有针对教材的,还有针对学生的。比如:教材内容与农村学生生活相差很大,涉及的美术知识对农村学生来讲过于专业,美术教学设备简陋匮乏,许多多媒体和教学仪器都只是“聋子的耳朵”——不灵(不能运行)等教学问题。“没有艺术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鉴于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影响发展的原因,作为一名农村美术教师,我深感搞好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应该主动勇于担负起农村美术教育的重任,立足农村美术课堂,坚守农村美术“阵地”。农村的美术教育虽然受到了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但还是有许多独特的优势是城市学校和学生无可比拟的,同时也往往被我们所忽视。
首先,农村孩子都非常喜欢上美术课,学习积极性也比较高,这是客观存在的最大的优势。其次,与发达的大城市相比,农村也许没有摩天大楼、游泳池、立交桥、博物馆,但却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等优势,结合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乡土教材。我们在进行农村初中美术课的教学中,应当发挥优势,克服弱势,变被动为主动,大胆去钻研、探讨、思考,探究能够适应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方法与途径。
二、教学探究与理念实施
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探究,最重要的是探究新教材与农村美术课堂教学的衔接与运用的问题。我省选用的美术教材总的来讲有三个版本:人美版、人教版和湖南版,在这三套新教材中,就有大量的教学主题与我们农村生活密切相关,例如:人美版的《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我和昆虫》、《发现与创造》、《色彩丰富的风景画》;人教版的《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走进大自然》、《叶子上的小“血管”》、《鱼儿游游》、《蜻蜓飞飞》;湖南版的《留住秋天》、《过大年》、《苍松翠柏》、《绿洲》等。诚然,新教材中也有一些教学课程与农村孩子的生活是有一定的距离,例如:《电脑美术》这样的课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在农村就很难开展。“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游。”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需要我们努力开发农村当地美术课程资源,大胆对教材进行增改或重组。补充一些贴近农村孩子生活的和他们喜爱的、具有生活情趣和地方特色的内容,充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自然资源,让教材与农村周围环境相联系,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相联系,从而将书本教学向农村生活教学转变。当然,这里提到的增改教材,并不是要完全抛开教材,而是在依托教材的同时,适度、适量的对其进行创新。
(一)走进生活,感受农村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第一条中就明确提出:“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1)P72 “审美的心理过程是以感知为基础,以感受为媒介,以感悟为宗旨的一种较为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1)P73要想让学生真正经历这个过程和达成此目标,笔者认为可以把农村自然景物与美术的审美法则、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以及相关教材紧密的结合起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同步展开,这样就更符合农村中小学的美术实际教学。
农村是个广阔天地,农村的美术课堂处于蓝天白云之下、奇峰秀岭当中,这里有广阔的农田、碧绿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清清的小河、幽幽的树林、起伏的山峦和数不清的动植物和奇花异草,这些自然景色本身就构成了一幅幅色彩绚丽、和谐的画卷,都是我们美术课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资源和天然教材。罗丹曾经讲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但学生们每天置身其中,虽然对地里的这些都非常熟悉,但却并没有留心和仔细观察、体会身边随手可得的“美”,例如:农民辛苦耕作出的整齐划一的田地;从高处俯瞰具有点、线、面组合的秧田;收割的草垛在田间形成的统一而变化的节奏;切开洋葱后的对称纹理、堆放瓜果的重复(特异)构成、树皮的肌理效果等等都是在不经意间就能发现的美。在这其中,梯田所呈现的美更是别有一番韵味:夕阳西下时的暖色调,风高月清时的冷色调,春意萌发时的绿色调,白雪皑皑时的黑白对比色调简直令人陶醉,不禁让人由衷感叹大自然独具匠心的创造力。因此,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向自然生活,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在绘画中创造美。
与此同时,农村自然之美和四季的交替紧密关联,每个季节所体现的美感都又各具特色。其中,又以春天给人的印象尤为突出:春天是自然界万物复苏、生命萌动的季节,更是人们辛勤耕耘、播种希望的季节。此时的农村到处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禾苗青青,麦浪滚滚,百鸟争鸣,百草吐绿,百花争艳。春天也是艺术家们永恒的表现主题,与春天有关的教学课题最为丰富,例如:《春天的畅想》、《校园的春天》、《愉快的春游》、《用春天的色彩装扮自己》、《万绿丛中一点红》、《鸟语花香》、《过春节》、《花圃》等。教师们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组织学生在操场边、田间、草地上、花丛中写生,让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感受,去寻找春天,去感受春天。
此外,夏天,蛙鸣声声,瓜果溢香,荷花竟相开放,夜空繁星点点,各种生命以自身的方式展示着独特的魅力;秋天,那堆的比人还高的草垛,晒满了稻谷的水泥场,大片大片金黄的水稻,沉甸甸的稻穗,处处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冬天的农村银装素裹,梅花傲雪绽放,和学生们一起踏雪寻梅、河上滑冰的情趣,足以让人羡慕。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这些切身感受和生活经验,收集一些与之相关的优秀美术作品,共同来欣赏和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例如:《漓江春早》(白雪石)、《春如线》(吴冠中)、《春》(波提切利)、《虾》、(齐白石)、《朝霞》(潘天寿)、《荷花》(任伯年)、《睡莲》(莫奈)、《向日葵》、《星空》、《丰收的麦田》(凡高)、《万山红遍》(李可染)、《秋菊》(王雪涛)、《报春图》(关山月)、《墨梅图》(王冕)等。
(二)积极参与,体验农村劳动乐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劳动”一词,对农村的孩子们来讲并不陌生,学生们上学、放学的路上都要经过弯弯曲曲的田间小路,路的两旁即是父辈们在田间忙碌的身影,家里比较贫困的孩子,在课余和农忙的时候还要帮助家人劳作。劳动已经成为了学生们最为熟悉的一门“选修课”,也是最为贴切学生生活的一项活动。他们不仅参与到了劳动的过程之中,还真正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和丰收的喜悦。此外,劳动题材的作品委实不少,像唐代张萱的《捣练图》、现代杜键的《在激流中前进》、马达的木刻《推磨》、米勒的《晚钟》、《拾穗者》、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以及凡高的《种土豆的人》、《两个挖地的农民》、《播种者》、《捆麦秸者》、《劳作中的休息》等。在农村美术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曾做过把这些“高不可攀”的名家之作与学生的生活劳动联系起来教学的尝试,诸如插秧、锄草、捕鱼、钓虾、打谷、晒谷、筛谷、扬谷、纺纱、拔萝卜、收蘑菇、采菱果、串辣椒等,结果学生们创作出许的作品一点也不逊色,而且更具有趣味性,例如:《背着丰收回家》、《金色的梦》、《风吹十里香》、《渔家乐》、《海滩排球赛》、《第一次割草》等。
农村的许多孩子在熟悉画笔之前,对镰刀、耙子、锄头、纺车、犁具、石碾子、打谷机、独轮车、抽水机等劳动工具更为熟悉,还有那田间的稻草人、河边的水车,下雨时穿的蓑衣这些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创作的用具,也都可以让学生利用本地材料动手将其制作成小模型,来一次再创造
(三)就地取材,利用农村自然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美术教学既是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又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与城里的学校相比,农村小学在上美术课时往往受条件限制,学生的学具材料很难齐全,常常令教师犯难。其实,只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好农村随处可见的各种自然素材,根据这些材料的特性和教材中相关的课题,再经过学生们的巧妙构思,精心制作,它们都能变成一件件富有情趣的工艺品。这样,不但能够让孩子们对乡土材料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校美术教育沾染乡土气息,突显地方特色。
(四)走村访户,调查农村文化遗存和民俗民风,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
关于“探寻农村文化遗存”,许多地方都在同步展开,不少同类的教学主题也在不同版本的新教材中出现,例如人美版《美术》教材中的《过春节》、《节日的装饰》、《绘画中的节日》、《我身边的美术遗存》、《民间面塑》、《面具的设计制作》等。其实,只要我们留心去观察、收集,就会发现这些每天和我们都要接触到的物件,个个都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内涵,都是传统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以上课例中在初中教材中出现的《我身边的美术遗存》、《面具的设计制作》两课就是尤为突出和比较典型的课例,其中涉及到的门神、门狮、木雕窗以及各式民间面具等,都是在农村随处可见的民间美术元素。如笔者家乡新化县是梅山文化的核心地带,农村文化遗存资源相当丰富,民俗民风古朴活跃。当然,这些文化遗存在不断吸引着人们注视目光的同时,也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逐渐消亡的迹象,需要我们及时的挖掘和保护。《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在农村,有许多颇具生活气息,风采各异的民间风俗、农家文化、风情和节日,他们都有着独特的风格,同时也富有强劲的生命力。例如农家的节日就别具一格,像颇具特色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元宵节等,每个节日都有各式各样的民间习俗和不同的庆贺方法,也是孩子们所熟悉而又喜欢的风俗。如杀猪宰羊、走乡邻、访亲友、放电影、看大戏、吃饺子、包粽子、做团子、逛庙会、放焰火、挂灯笼、打腰鼓、舞龙灯„„。此外,民间还有许多身怀绝技的工匠和艺人,我们可以请一些农民艺术家为学生现场传授手工技法,如雕刻、剪纸、编扎、蜡染、泥塑、面塑、农民画、渔民画等等。学生生活在这样具有民族特色的环境中,陶冶了个性和情操,增加了对家乡的热爱,同是对美术的创作增添了不少素材。
除此以外,农村也在发生翻天腹地的变化:一台台现代化的播种机、收割机挺进农田;一个个养殖场、蔬菜大棚等,这些都是现代新农村的亮丽风景线。通过观察、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找回童年的记忆,感受到家乡今天的飞速发展,此时引导学生畅想未来,为家乡设计宏伟蓝图。当然,在环境状况日趋严重的今天,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环保和宣传农村环保。
三、结语
美术课程资源在农村蕴藏着丰富的开发潜力,只要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合理地利用乡土资源,转变观念、勇于实践,就会发现身边的美术课程资源真是享之不尽、用之不竭。也许陶行知先生的一席话可以代表我们面对当前课程改革的感想:“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