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数学思维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数学思维
数学思维是人们对数学问题的间接概括过程,它主要表现在人们对数学的概念、原理、命题等进行深加工和重新概括。在数学活动中,思维是人脑与数学对象的相互作用,借助数学语言与其它形式,以抽象概括为基础,对客观事物的数学模型进行间接概括的反应。而初中学生对于具体形象数学的易于接受,对于抽象的事物难以理解,因而初中数学思维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师需要探究的刻不容缓的问题。因此数学思维作为数学教师对学生培养和启发的内容之一,越发的变得引人注目。下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展开探讨。
一、设计知识的传递情景,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
中学数学教学的课堂教学大部分时间用于讲授新知识,要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将教材中潜在的知识思维转化为学生的思维。数学知识是前人思维活动的结果,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适当将前人如何得出结论的过程展示给学生,把思维活动的方法作为深层次的目标,潜移默化地寓于启导之中,这样学生能在不断发展认知结构的同时,逐步学会思考方法,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下面就 “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的教学内容谈谈自己具体的做法。
1、在复习的过程中设立新问题的情境
学生原有的知识或技能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引入新课前安排必要的复习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
(1)我们学过哪些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是对所学知识的归纳和总 结)(2)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为证明根与系数的关系做准备)(3)说出下列方程的根。(板书设计要便于下一步学生的观察)第一组方程 x1 x2 1)x5x603 22)x6x80
-2-4 23)x3x40
4-1 2第二组方程 x1 x2 1)2x6x40
2
22)1xx30
2-6
243)5xx0
0
25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习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2、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
教师的职责就在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为了避免“单枪匹马地作战”,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教师就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或关键之处,深掘教材的思维因素,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出学生们似懂非懂,似通非通的问题,令他们感到既意外又合乎情理,不乏真知灼见,能让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最大的满足。
如设计问题:
(l)观察第一组的3个方程,它的两个根与常数项有怎样的关系?(2)第二组方程的系数与第一组方程的系数有什么不同呢?做怎样的转化可将第二组的方程变成第一组的形式?上面所研究的结论对第二组方程是否同样适用呢?(3)若x1、x2为一元二次方程xpxq0的两个根,那么根与系数
2有怎样的关系?(4)若x1、x2为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那么根与系数有怎样的关系? 教师要组织和发动学生围绕上述问题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地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的方程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发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当学生完成这一发现时,他们的表情是欣喜和愉快的。它的一般流程:
3、让学生独立完成结论的证明
正值学生沉浸在发现的乐趣之中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遗憾:我们的发现还只是猜想和假设,它要成为真理是需要经过证明的,否则就是再用十个、百个具体的方程来验证也是徒劳的。你们能用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证明吗?这时学生情绪振奋,积极完成证明。
教师总结板演后随即指出:这个结论已经过了证明,现在可以作为定理应用了。同时指出这是16世纪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的,被称为“韦达定理”,此时学生充满了自豪,觉得自己有能力去发现一个重要定理。这样经历了一番科学家发现一个定理的“浓缩”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拓展习题的隐含价值,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
解习题是一种独立的创造性活动。习题所提供的问题情境,需要探索和整体思维,因此,可以多方面地培养人的观察、归纳、类比、直觉数学以及寻找论证的方法,精确地、简要地表述等一系列技能和能力,数学习题能给人以施展才华,发挥潜能的机会。习题教学是巩固、深化、理解数学知识必不可少的环节,是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窗口,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有效途径。
教材中的许多例题、习题往往隐含着一些学生尚未发现的“奥秘”,而这些“奥秘”又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拓展引伸的关键。因此教师就要挖掘教材上的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引导学生向更广的范围、更深的层次去联想,纵横引伸,把所学知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归纳、演变,使知识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网络;使例题、习题中的方法形成一个更加灵活的能够举一反三的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总结解题规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有些问题属于某类问题的特例,它具体反映同类问题的客观规律,具有从特殊向一般开拓的功能。这类习题的教学应从习题出发,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得出一般规律,用于指导同类型与之有关问题的解答。
如七年级下册P137问题: 两根木棒分别是3cm和10cm,要选择第三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第 三根木棒长有什么条件限制? 分析:由题意联想到“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定理,感知这个问题可能转化为不等式组解决,于是设第三根木棒的长为Xcm,得不等式组: 3+10>X 3+X>10 10+X>3 解得7 (1)观察结果7 如:①如果三角形三边的长a+ 1、a、a一1,则a的取值范围是()。 A、a<-2 B、a>0 C、a>2 D、0 通过上述从特殊到一般,再推广、应用,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最大 发展。 2、启发学生拓展习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题能力 一切事物与周围事物都有着有机的联系,我们要启发学生从事物的联系上去分析问题,由表及里,以增强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 如八年级上册P56习题12.3第11题: 已知如图1,△ABD,△AEC是等边三角形,求证:CD=BE。 B C B D E A M A N C D E 图1 图2 此题可以通过证明△ACD≌△ABE,得CD=BE。若就题论题,到此便结束,对此题的认识就未免有些肤浅。因为当A.B.C三点在一条直线时候,如图2,BE=CD还是成立的,同时,由于△ACD≌△ABE可以知道∠AEB=∠ACD,这就促使问题向前发展,再与AE=AC、∠DAB=∠EAC联系就会发现图中还隐藏着全等三角形,再由此及彼可以引出与之相关的结论,其实可设如下的问题: 1)观察图中,∠DAE等于多少度? 2)若AE与CD交于点N,BE与AD交于点M,图中除△ACD≌△ABE还有全等三角形吗? 3)连结MN,图中有几个等边三角形?是哪几个? 4)MN与BC的位置关系如何? 通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不仅使学生增长知识,开拓眼界,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又如己知关于自变量X的函数,Yx22ax2a3与X轴有交点,且最多有一个交点在X轴的正半轴上,则a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对于这个问题,数学思维肤浅的学生能写出△≧0后就无从下手,找不到条件中隐含的全部含义。教学中教师不应直接给出结论和解题过程,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最多有一个交点在x轴正半轴上。”还可以相互交流,得出: 1)方程x22ax2a30最多有一个正根; 2)方程不能有两个正根;3)方程有两个正根的a不满足要求。 同学们通过充分显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后,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思维产生共鸣,使教师思维为学生思维过渡到科学家的思维,架设起桥梁,变传授知识为发现过程,这便是现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 三、利用差错信息反馈,完善学生数学思维 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往往“老师一讲就懂,自己一做就不会,就错”这种情况的出现,教师是有责任的,因为老师在课堂上总是演示“成功’夕,总是什么问题都会,而且思维和方法都正确,很巧,而很少演示“失败”。在教学中,教师若能适当的演示一些“失败”,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而且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很有益处。 如果有意制造错误,并让学生发现纠正,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公式的不熟练导致应用失误是思维不深刻的体现,也是解题出错的主要原因之一。若能抓住学生常错的地方,有意制造错误的结论,让学生发现,以加深对公式特点的记忆。 如在学习利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时,可造出下列问题: 这些错误的式子,让学生发现其错误所在,这样能使学生对平方差公式的特点有了较深的印象,从而培养了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思维具备着抽象性、严谨性、统一性等几个特性,所以促成了它的深刻性、概括性富有哲理性和创造性等几大功能,同时数学思维还具备了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目的性和批判性等几个特征品质。数学思维品质的好与坏、高与低又衡量着数学思维的质量,决定了人们数学思维的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在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思维的培养,使他们的智力和思维都得到很好的运用和发展。为了教好数学这门课程,教师必须从传统的轨道中走出来,以适应信息时代社会的要求。因此,数学教学的研究重心应该由过去的偏重于内容取舍,转向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对他们进行创新精神的教育。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当代教师应该更好的遵循科学的理论原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自觉地、科学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及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新时代的优秀人才。【参考文献】: 余永安: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2008年4月;邓友祥:《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层面分析[J]数学通报》 2007年5月 ;戚春志:《注重方法反思 培养探究能力[J]数学通报》 2005年5月;黄尉:《培养学生反思能力的实践与认识[J]数学通报》 2006年11月;樊洪涛、徐义明:《数学解题中的特殊化方法[J]数学通报》 2005年11月 ;龚世俊、张雄:《中考探究性数学试题类型及其探究[J]数学通报》 2005年11月 ;王申怀、赵武超:《“再创造”“发现法”与“启发式”[J]数学通报》 2005年12月;孔亚峰:《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两个转变[J]数学通报》 2005年12月;张有德、宋晓平:《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若干途径[J]数学通报》 2005年12月;朱东晓:《走进新课程 培养创新能力[J]数学通报》 2005年12月;顾定安:《学生数学思维的常见障碍[J]中学数学教学》 2006年1月;李倩文:《数学创新的课堂教学建构观[J]中学数学教学》 2008年1月 ;谢全苗:《数学解题思维的起点、方向和策略[J]中学数学》 2007年10月。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数学教学大纲指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这就是说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思维的创新是思维品质的最高层次,只有多种品质协调一致发生作用才能有助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有哪些变化(1)注重知识来源,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新的数学教材中,每一章节在引入新的知识时,都非常注重新的知识来源,让学生知道要学新的知识是由于要解决新的问题的缘故,例如在引入有理数时,课本从温度,海拔高度,表示相反方向等多个角度,立体化地说明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有利于教学中的重结论轻过程向既重结论又重过程的方向发展。(2)创设问题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同样在新的教材中,课本亦相当重视提高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新的几何教材中,就有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几何中立体图形的初步概念的实验课,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中考中亦有类似的题目,如,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可以拼出多少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只要动手比划一下,就可以得出结论,这对促进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二)近年中考的命题有哪些变化 (1)注重对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近年的中考试题可以看出,由于中考是高中阶段的学校招生考试,具有一定的选拔性,因此,在试卷上重视对“双基”考查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对数学能力,就是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概念和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试题强调应用性,开放性与创新意识,试题新颖,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例如广东移动通讯公司开设了两种通讯业务,“全球通”使用者先缴50元月基础费,然后每通话一分钟,再付0.4元;“神州行”不用缴月基础费,每通话一分钟付话费0.6元。若一个月通话X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分别为X和Y元。 ①写出两种通讯方式的函数关系式。 ②一个月内通话多少分钟,两种通讯方式的费用相同? ③若某人预计一个月内使用话费200元,则应选择哪种方式较合算?(2)注重对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获得知识考查 近年的中考中,亦出现了不少的题目注重对学生通过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例如,①请同学们在已知三角形中截取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相似。②已知一条河流的同侧有A、B两村庄,如果要在河边建一供水站,应如何选址才最节省通水管?这些问题,都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考查,学生只有灵活地掌握数学知识,才能运用这门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和中考命题的变化,我们在备考时就要有的放矢,从着实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入手,为此,我们应该注重提问的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另外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A、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B、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C、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D、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 以上可以看出在设计上注重了结论的探求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的研究,由于学生亲自参加于知识的产生过程,由此对知识产生有一种亲近感,由此而陶冶出来的基本态度和思维能力则可以长久地保持并对变化的情况有广泛的适应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摘要】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数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激发和培养,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践等良好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探讨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初中数学 思维能力 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94-01 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初中数学教学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也是素质教育和中学数学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核心内容之所在。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越来越普及的今天,数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数学思维能力是学生数学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和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该是学生潜能和聪明才智的培育者。教师启发诱导得好,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发展得越好,对事物认识的能力就越强,自制能力、自学能力和自立能力就越强,这将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良好地促进作用。初中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会对他们自身的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起着非常正面的影响。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在实施新课改标准后学校都开始注重和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过度追求新奇的方式而忽略学生扎实的数学基础,过度追求全面而忽略培养的重点,过度追求质量而缺乏熟练性。也有一些教师为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过度重视一题多解的数学模式,但并不重视方法的归纳与总结,导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 1.教师方面,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法 大多数老师重知识传授,重机械训练,课堂教学严重忽视学生自主思维创新;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上仍没有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上趋向单一性,为了保证中考升学率,多数教师不敢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法,从教学各个方面制约着学生独立思考的发展,成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败笔。 2.学生方面,处在机械的思维界域内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就是多做题,沉浸在题海里,就像大多数的参考书也就是取名叫“题海”,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得到好成绩,做得最多的事就是背公式、背定律、定理,对同一种计算题反复打磨,最终来达到考试高分的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下,往往有一套定格的思维模式把学生的思维框定在机械的思维界域内,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也僵化了,日久天长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和依赖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对策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方法,初中数学教师还需要先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同时初中数学教师还要重视学生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的学习。这就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解题思路的引导。 1.要强化数学思想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翅膀,拥有它才能在数学的天空里翱翔。学生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才能真正的掌握数学知识,从而发展出相应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数学思想的强化。初中阶段的数学思想一般包括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这些数学思想的渗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践 数学能够提高人的推理能力、创造能力和抽象能力等。数学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并在实践中得到发展,而数学的应用又促进了实践使实践实现最优化。如数学定理和公式都是人们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而来的结晶。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应用观,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有目的性地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情境是数学教学的前提,没有情境,数学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所以,要重视教学情境,教师要以鼓励学生在教学情境中进行创新和实践,以问题为突破口,精心设计问题,才能达到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教师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并将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等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意识,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使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参与者与知识的探索者。在教学中,突出数学思维的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感觉和实际的数学应用能力。主要的训练方法包括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逻辑思想,判断数学公式和定理是否应用合理在证明推理的过程中,要做到每步都有理有据。数学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和严谨性也是相互影响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综合与渗透提倡学生进行反向思考、换位思考,让学生在解答数学习题时尽量做到思路清晰、逻辑正确、阐述完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四、结论 总之,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的积极引导,更要致力于长期的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此来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在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努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正确的思维,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健康发展,学生的素质才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何祖珠.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32 [2]刘艳伟.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思考[J].学周刊,2015.27 [3]刘德君.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3 [4]简焕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J].考试周刊,2013.53 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日期:2006-6-5] [字体:大 中 小] 江山市贺村镇中心小学 杨芳 内容提要: 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是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孩子智力的关键所在。本论文首先阐述了有序思维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意义。其可以使孩子考虑问题有条理、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可以优化思维过程、提高孩子思维的敏捷性。接着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有序思维的几种策略。主要从教师的引导语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活动操作过程、解决问题时、解答应用题时五个方面进行阐述。其中采用了例证法来论述策略的可行性及操作性。如何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应成为广大教师积极探索的课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 有序思维 ; 策略 有序思维是指学生按照一定的条理,朝着有利于解题的思维方向思考。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发展孩子智力、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促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认为关键在于平时教学过程中对孩子进行有序思维的培养。 一、有序思维对于孩子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序思维可以使孩子考虑问题有条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同时使语言表达趋条理化。 2、有序思维可以帮助孩子有效地掌握基础知识。 3、有序思维可以优化思维过程,使孩子既掌握基础知识,又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具体过程。 4、有序思维可以提高孩子思维的敏捷性,可以更好地训练和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有序思维的几种策略 由上述可见,有序思维对于提升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孩子的智力是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的。那么,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有序思维呢?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平时的点滴教学积累与经验,结合前人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1、教师的引导语设计要体现“序”。 教师的引导语如何设计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课堂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教师引导语设计得如何,会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是好是坏。如果教师在进行引导语设计时,能关注孩子思维的有序性,对于孩子的发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下面是我所执教的一堂公开课,内容为《全家休息日》的其中一个环节的教师引导语设计: 课始,我创设了寻找休息日的情境之后,引导孩子们提出问题。 师:每当飞飞一家人同时休息的时候,他们一家人便会一起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飞飞会想些什么呢? 生:12月份哪几天全家人共同休息可以一起出去玩? 师:要找到全家共同的休息日,首先要找到什么呢? 生:首先要找到爸爸、妈妈、飞飞一家三口人12月份单独的休息日有哪些? 师:找到了这些单独的休息日,我们又能找到哪些共同的休息日呢? 生1:12月份爸爸和妈妈共同的休息日。生2:12月份爸爸和飞飞共同的休息日。生3:12月份妈妈和飞飞共同的休息日。 从上面的片段中可以看出教师先引导孩子提出“12月份全家人哪几天共同休息可以一起出去玩”这样的大问题,而后让孩子们思考:要找到全家共同的休息日,首先要找到什么?引导孩子提出“一家三口人单独的休息日有哪些”这些小问题。进而提出“两个人共同的休息日”的问题。这样的引导可以激发孩子们逆向思维,培养孩子们思维的有序性,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非常有层次的问题,(大问题中含有小问题),这样的引导无疑对于对于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教学活动设计要突出“序”。 我们在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如能用“有序”思维作引领,每一个活动之间环环相扣,知识衔接自然有序,既可以使一堂课上得扎扎实实、井然有序,旁人听起来也不会觉得“花俏、浮躁”,又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思维的有序性。案例:角的认识 如何让孩子直观认识角,教师设计了下面几个活动:(1)、找一找生活中的角。(2)、摸一摸桌面上的角,谈感受。(3)、找一找直观图形中的角。(4)、画一画心目中的角。(5)、师示范画角,介绍各部分名称。(6)、生重新画角。(7)、辩一辩角。 上述的教学活动设计井然有序,使孩子在找一找、摸一摸、画一画、辩一辩等活动中逐渐认知了角,从“生活原形”到“直观图形”到“符号模型”,认知过程遵从孩子的认知规律,这样有序的活动设计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有序思维。 3、活动操作过程要凸显“序”。 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孩子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孩子的思维。孩子在操作活动中,经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思维的条理性可得到提高。案例:有余数除法(43÷3),教学程序分三步: 第一步操作:先拿出十根一捆的小棒4捆,及散的3根,问:把这些小棒平均分给3人,怎么分呢?(先把其中3捆平均分给3人,每人一捆。)第二步操作:把其中3捆平均分给3人,每人一捆(10根),问:剩下的小棒怎么平均分呢?(把第4捆小棒拆开与散的3根合并成13根,再平均分。)第三步操作:把13根小棒平均分给3人,每人4根余1根,问:结果是多少呢?(43÷3=14„„1) 这样的教学,体现了简单的直观综合能力的培养,边操作边思考,用操作促进思维,用思维指挥操作,整个过程非常有序,这样的操作活动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孩子思维的有序性,提升思维能力。 4、解决问题时要抓住“序”。 解决问题时,引导孩子有序观察、思考,同样可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敏捷 性,同时又能防止重复或遗漏。 例如,小张、小王、小李、小徐四个人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个人之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他们一共要进行几场比赛?可先引导孩子观察小张要分别与小王、小李、小俆进行3场比赛,再观察小王要分别与小李、小俆进行2场比赛,最后小李要与小俆进行1场比赛,一共要进行6场比赛。 我们课本中能培养孩子有序思维的题目很多,又如,在进行平移图形作画时,分成三步:(1)是数出原图形共有几点(2)平移各点(3)连一连。再如,从小到大地填空呀,找准起点,有序思考,从而获解呀。教师一定要善于挖掘题目的有序性,有意引导孩子有序地解决问题,孩子的有序思维就会逐步提高。 5、解答应用题时要依靠“序”。 应用题的教学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引导孩子利用有序思维来解答应用题,我们会发现,孩子的理解力并不是那么差,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了。引导孩子在解答用用题时,一般分三步进行:(1)是初读题目,理解题意,获知数学信息(2)是找出句子中的重点语句(3)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联系,进行作答。这样的解答程序可以增强孩子的有序意识,减少盲目性,提高解题效率。在此就不举例了。总之,有序思维是前后一贯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它有助于孩子真正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应关注对孩子有序思维的培养。而如何做好这一点又是值得我包括广大教师积极探索并付诸行动的问题! 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韩彩虹 教学中要通过有意识的语言训练,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常用的做法有:让学生说计算的过程等。学生通过看、想、议,最后正确完整地表述出结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精心设计有思维价值、能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让学生自学、自探,然后得出结论。逐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思维能力得到了切实的培养。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另外,经常让学生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类型的练习,如:思考()×()=600。有利于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还应注意发展学生的非逻辑思维,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材的改革,“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我在实际教学中主要着重以下几点: 一、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气氛,这样一个充满创新思维的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可以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已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为其创造性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驱动力,激发探索未知的欲望,诱发创新意识。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精神获得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展。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愿,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分析教育哲学主义认为: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在共同的教学 情景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探讨和共同学习、共同解决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是整体的,有机的,全面的,而不是只让学生参与练习、回答问题等局部过程。这有利于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取长补短。有利于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不要一棍子打死,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少一些打击和嘲讽。 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平等相待,和蔼可亲,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民主、愉快,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方法是很多的,例如教学中,教师把自己融在学生之中,与学生同做同乐,参与学生的操作、体验与讨论,必要时给予指导。还要鼓励学生不要盲目迷信教师,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因为在不同见解的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潜力,往往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这样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发扬民主,而且是一把打开学生思维的金钥匙。例如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教学新用语:“你是怎么想的?” “还有不同的想法吗?”“愿把你的想法介绍给同学听吗?”对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可以说:“你的发言很精彩,谢谢你”,“棒极了”,“让我们来分享你的快乐”等等。在这种民主平等气氛下,学生学习心 态是平静的、坦然的、积极的,没有紧迫感,学生可以没有心理负担而积极地投入学习,可以充分发表自己观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经常的参与到学生中间,与他们一起讨论研究活动,有时练习时我还充当学生,甚至有时故意出错,再和大家一起评。数学课堂因为有了我的参与,更何况也有了我的一些“错误”,使得师生之间既有信息的传递,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维的撞击。在民主、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学生敢说,敢想,如沐春风,如饮甘泉,人人轻松愉快,个个心驰神往,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 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喜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夸美纽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积极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打开智慧的一把钥匙,是学习的强大动力,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 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教师应抓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唤起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在教学时,我注重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教师可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导入新课,使学生一上课就兴趣盎然的进入学习氛围;培养创新的兴趣可以潜心挖掘教材中的乐学因素和“内蕴”,采用幻灯等直观手段为教学“添趣”;也可以在教学语言上反复锤炼,尽量采用精炼、风趣的语言激励学生。如针对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在群体中开展比赛、晚会、故事演说等等,借助学生的聪明才智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如我在教学“指数函数”时,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使用一张薄纸对折若干次后,“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的兴趣。“星期天以后的第22000天是星期几?也能引起学生对二项式定理的兴趣,等等。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三、引导学生大胆联想,求新探索,培养创新能力。 想象是思维探索的翅膀,是创新思维的起点。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想象是创造力”。总之,我们应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调动学生思维活跃的因素,通过多种途径,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锻炼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联想,从中发现新结论。即精心设计“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联想,唤起他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产生新的设想,提高创造性能力。但要明白,想象不等于胡思乱想。数学想象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丰富的经验的支持;要有能迅速摆脱表象干扰的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21世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团结协作,共同培养和创造富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二十一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篇: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第三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四篇: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孩子的有序思维
第五篇: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