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模块教学的认识
对模块教学的认识
董磊
模块教学作为一种课堂教学基本模式,成为全区区域性推进高效课堂的载体和途径。自唐山市布置成立课题研究以来,我们教研室建立了《模块教学课题研究》专题博客,全区70所小学,从语文、数学、科学、英语、思品、校本课程5大学科进入研究、实践。现有98人申报了研究课题,98人都建立了自己的教学研究博客。第二阶段研究已结束,完成了寻路,以模式化推进课堂教学模块的任务,收获研究日志192篇,研究成果93篇,案例设计98篇。模块教学为我们的课堂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1、模块教学的实施,起到了对课堂教学的规范、引领作用。解决了许多教师上课无目标、无思路、无实效的无作为现象。现在的课堂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思路,回答问题有了表达的思路,整节课堂教学有了问题导学的思路。最主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发生了巨大的的变化,由原来的不在意、不主动,被迫接受到逐渐有兴趣并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交流。
2、学生会提有价值的问题了。以前课堂提出问题的是老师,老师问学生答,现在的情况变了,学生由提不出问题、不会提问题逐渐发展为能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了。而且在小组合作中能进行交流了,能把一堆小问题进行梳理概括合并成几个大问题了。孩子的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得到了突出表现。
3、学生学会合学交流了。再看小组活动,孩子们从一开始不爱说、不知道说什么,现在变的能说、会说了。在大组长的组织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分工,一个人说其他人都在倾听,一个人说错大家都能去补充纠正,在组长的带领下,整个小组都能达成共识。
4、学生的展讲总是充满着兴奋和精彩。每次到小组展讲的时候。每个小组的小老师都能带着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展板来展讲,他们讲得绘声绘色,大家还互相质疑、补充,使得发言更精彩。
可以说,推进模块教学,让我们的课堂面貌焕然一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师生关系融洽了,学生问题意识增强了,合作交流主动了,自主探究深入了,知识落座有了保证。现转入第二阶段的研究,我们将围绕两大主题深入思考。
在深刻领会、把握模块教学思想实质,清楚教学模块具体联系和操作的基础上,紧扣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推进教学模式的具体化。具体化,指研究具体模块的运作方法,让每个模块的研究细化,使每个模块教师有“法”可教,学生有“法”可学。在教学中不断地总结方法,运用方法。
如整体感知模块教学我们总结提炼了5层次感知方法:一是从标题、课题入手,感知题文关系法。二是从文章脉络入手,把握作者思路法。三是从全文入手,感知主要内容法。四是从重点语句入手,感知语言特点法。五是从中心句入手,感知作者情感法。整体感知我们不仅仅限于全篇,而是对文本的每一部分、每个段落、每句话都是如此,事事处处把握整体感知的理念。
再如提问题模块我们帮助学生用5问法提出问题:一是看到文章的题目会提怎样的问题,二是读完全文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三是具体到每一段文字会提出怎样的问题,四是细化到一句话可以从哪些方面提问题,五是针对重点字词应该怎样提问题。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去读书,这样才算得上会读书。才能读好书。
模块教学的实质,不仅仅是形式上把课上成一个个块,而是通过各个模块,从内涵上打造学生智能结构的全面性、完整性。让学生的智能结构不残缺,协调、全面地发展。所以要关注课堂中模块的相对完整性和联系性。所谓完整性,指课堂五大模块,一明确目标模块;二自主学习模块;三碰撞提升模块;四收获整体模块;五学以致用模块。综合在一起是完整的学习过程,是完整的智能结构。哪一项,长期出现缺位训练,缺项训练,那学生的智能结构就不完整,那方面的能力就缺失。所谓联系性,指模块间的运作、实施,要关联;模块间的学习要前后形成逻辑关系,形成完美体系,而不是彼此孤立的板块。
“模块教学”这一概念,是针对“线式教学”而提出的。所谓“线式教学”就是教师把问题串成串,教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问,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答。问完了答完了,一节课上完了,回答问题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解决问题不给学生自己学习分析的实践机会。知识是在灌输中获得,能力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这样的课堂模式反映的教学实质是“问答灌输式学习”。
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用“模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模块”进行结构。“模块式思路”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学习思路,清晰的学习活动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目标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表达意识,一个个践行,一个个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模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思路清晰,目标扎实。
“模块教学”这一概念,是针对“线式教学”而提出的。所谓“线式教学”就是教师把文本内容串成串,教师一个问题一个问题问,学生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的答,文本内容问完了答完了,一节课上完了。回答问题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解决问题不给学生自己学习分析的实践机会。知识是在灌输中获得,能力只是停留在理论上。这样的课堂模式反映的教学实质是“问答灌输式学习”,以文本内容理解为主。
“模块教学”是指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用“模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模块”组成。“模块教学”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课堂学习的思路,是按“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表达感受—扩展应用”的模块顺序,一个个践行,一个个向前推进。清晰的学习活动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二是具体的模块内容,是依据目标意识、问题意识、探究意识,表达意识,应用意识,整合优化文本,以目标为核心重构新的学习板块,用一个一个的学习模块来落实三维目标的达成,实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转变。将全课的教学模块连串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对认知结构形成的思维训练。此教学设计,除凸现出“分层推进”的清晰思路,和“目标扎实”的效果特点外,反映的教学实质是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主。
模块教学具有电子集成板块的性质,能实现对学生信息输入、素质提升的整合,便于操作。他不仅仅体现观点、要求,更是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实施思路、方案。能让师者,很好的体现课标的意识,体现教材的处理原则,体现以人为本的生命教育。
第二篇:浅谈对教学的认识
浅谈对教学的认识
自工作以来,就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 作为一名教师,我服从领导分配,根据工作需要,哪里有重担,我就挑哪里,哪里有困难,我就教哪个班级.我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我能够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
我在工作中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热爱学生,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组织教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备课上课之余,便广泛涉猎专业书籍和相邻学科的书籍,把读书看报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我深切体会到,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只有登上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只有技艺高超,方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在参与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后,我自觉跃升到新的境界。于是,在我的课堂上,不乏生动和激情,不乏智慧和深刻,因而广受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记得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在读中发现问题,又在读中解决问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个“读”字,浓缩了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人生不也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吗?需要每个人用心去解读,而学生,则是我最需要读懂的“书”了!悟到了这一点,我似乎对一个长久以来困扰着自己的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兼班主任,站在新旧教材、新旧观念的交叉点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合理,乃至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巧妙地融合在教学环节的细枝末节中,从容、睿智、幽默、深刻、简洁地把课上的平实、朴实、扎实,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
“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尊重之心,而这种关爱、理解、平等、尊重常常渗透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举动之中。我深深地知道,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让学生记一辈子,甚至影响到他的人生。于是,在教育教学中,我便时时注意警醒自己:不要伤了学生的尊严和人格,不要伤了学生的上进心、是非心、羞恶心;同时,教育引导学生要讲究方法,不宜大张旗鼓,众人皆知,而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有自卑心理,就设法让他确信老师尊重他、相信他,然后一步步帮助他解开心里的枷锁,放飞自己的理想。
人活着不是为了痛苦,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目标,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没有人能将自己不具备的东西奉献给别人。教师要给学生以幸福,自己首先应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许多家长重智轻德,造成现在许多青少年对祖国缺乏荣誉感,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他人缺乏善心,对父母缺乏孝心,对自己缺乏信心.而这正是道德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品德是人才的灵魂.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被社会接受承认,才能让他人喜爱,才能有幸福快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道德修养应该从两方面养成.一方面需要把人类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孩子,依次作为生成道德个性和道德主体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要结合道德规范,引导孩子自觉地加强道德养成.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八荣八耻"既蕴含着人类的传统美德,又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不光靠言传,更多的应是长时间作出榜样,身教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我在教育教学中重视道德教育,言传身教.放下因巨大的历史文化惯性而留存于我心中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学生相处,与学生交流。教师的生命是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待学生是教师事业成功的前提,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可以这样说:教师工作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教师调度学生与自已合作的兴趣与能力的程度。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真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针对个别学生学习懈怠,不愿及时完成作业,我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吃饭去体验,告诉学生学习是在为大脑用餐还编了歌谣学生学生,以学为生.学业优秀,万事亨通.让学生明确目标,树立远大理想.看到班级里有许多学生将没有吃完的烧饼和方便面扔进垃圾桶,我利用班会,晨会课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编了儿歌金光灿灿麦儿黄,颗粒饱满待进仓.农民伯伯真辛苦,一日三餐爱惜粮.告诉学生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我一直在德育渗透、心理辅导和后进生教育上进行有效的探索.名教育家 霍懋征 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语文教学重在育人。”我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以这些前辈的事迹督促教育自己.记得那是上完一节写字课后,我在批改作业时感觉孩子们大都进步了不少,连平时书写潦草的学生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最后我发现几个本子的书写却“惨不忍睹”。看得出,这几个本子的小主人在书写时态度极不认真。我指导得那样详细,可他们......想到这里,一股无名火一下窜上了脑门,我准备下节课前 “狠狠”地批评批评他们。当我表情严肃地站在讲台上,正准备开始“电闪雷鸣”时,忽然,一个小小的、非常清晰的声音传入我的耳畔,“快坐好,老师要批评人了!” 顺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 “小机灵鬼”王建正在提醒他的同桌,我目睹了他那张可爱的小脸硬邦邦地板了起来,身体笔直地坐在那里,俨然一副小战士“勇敢”地迎接“暴风雨”来临的样子,那小模样真可爱!我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刚笑出声来,就后悔了,呀!这可怎么收场?没想到我笑声刚落,教室里的笑声也随之此起彼伏,尤其“故事大王杨总的笑声更是格外爽朗,看着他小脸上露出的迷人的微笑,仿佛觉得一束阳光照进我的心田,顿时觉得暖洋洋的。记得诗人们常爱说:微笑是阳光。的确,我此刻真切地感受到了,用它来形容我那时的心境再恰当不过了。一转念,我脸上自然露出了一丝微笑,恰巧又被“小机灵鬼”王建最先看见了,他又忍不住地对同桌“交流”他的“最新发现”。“瞧!胡老师又笑了,肯定又要表扬谁了。”“唉!这个可爱的孩子,我心里想啥,他都知道,真不愧是我班的„小机灵鬼‟。”其实,细细想来,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微笑着就意味要表扬,严肃着则意味要批评,孩子们最喜欢多表扬,少批评,最喜欢面带微笑的老师,反之表情严肃的老师则不受学生欢迎。换句话说,是孩子们这灿烂的微笑深深地启示了我,一个老师,上课时的面部表情是多么重要啊!
第三篇:浅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浅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弹指之间,我踏上讲坛已近七年,还记得第一次踏上讲台时的激动;更难忘记第一次面对学生成绩时的无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可为什么学生考出来的成绩却是不理想呢?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思索着这一问题,并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探索其中的奥秘。如今我对如何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率有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下面是我的点滴体会,在这里提出来与各位同仁商榷。
一、激发兴趣是落实有效教学的前提
有句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学习起来往往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要想学好数学,我觉得很关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数学课对于好多小学生来说,学习起来没有兴趣,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就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例如:我在讲授六年级数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充分利用电教设备,展示多种学习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昂,都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2、创新教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为了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手段,采用直观教学方式、游戏教学方式、小组合作方式、情境教学方式等,活跃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如我在讲授《分数除法应用题》时,针对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活动“旅游”,先用课件展示九寨沟的图片及视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适时出示拓展题目,让学生选择旅行社,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挖掘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材是教学的基础,讲授前我们应该认真挖掘教材,研读教参,准确的把握教学目标、重难点和关键,在此基础上认真备课。根据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整堂课的教授方法。使每一个教学步骤都能很好的服务于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避免做许多无用功。还要熟悉你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的变通你的教学目标,教无定法,只要学生能很快的接受就行了。否则只能事半功倍。
三、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实现有效性,上好课是必须的。一堂好课不仅使学生掌握到许多知识,而且对于我们教师的成长和教学经验的积累也是非常有益的。在经过了精心的备课以后,接下来就上课了,我们应该努力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结合一些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添加一些图片、声音、动画等编制一些教学课件,来辅助数学教学,老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动手制作教学用具为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的减轻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这些情境和教具、课件等辅助手段,能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有效、科学的课堂管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
课堂是进行教学的场所。有效地进行课堂管理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保障。尤其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课堂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可以要求学生都认真听讲,可是学生毕竟是学生,年龄还很小,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如果课堂上出现了一些不令人满意的情况,比如做小动作、说话、影响他人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对这些学生采取一些措施,进行一些暗示。如眼神、手势等。也可以很自然的边讲边走到他的跟前,这样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给他起一个警示作用。
以上是我对有效教学的一些肤浅的认识,总之要上好一堂课,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的积累和运用已有的经验,不断的体会和揣摩,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改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更多地支思考如何有效的去上好一堂课,真正把有效教学贯穿与教学各个环节当中。
第四篇: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中心小学
卢进华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特别提到对古代优秀诗文的诵读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诵读古诗词,加强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并“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育家于漪老师对古诗词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她说:“教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古诗词,既不能放任自流,又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①目前中小学古诗词教学状况是不令人满意的,相当一部分教师无意中走了极端,不是放任自流,就是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以致于古诗词这颗最香甜可口,营养最丰富的果子,还没被咀嚼品味,就囫囵吞了下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方法问题,也有认识问题。下面我谈几点认识。我认为,古诗词教学:
一、要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偏入教材中的古诗词,应是诗中极品,既是学习语言的典范的例子,又是育人的最佳工具,所以古诗词教学,古诗词签赏向来受到重视。但古诗词是陈年宝珠,产生的年代距现在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距离,加上古诗词所具有的特殊的规律、结构特点和表现方法,要让学生去鉴赏它,领悟其神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古诗词教学首先面临一个学习材料(即古诗词)知识结构与学习主体认知水平的沟通问题。著名认知派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其所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妄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学生知道了什么呢?这看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似乎每个教师都可以回答,而事实上,又有多少人能说清楚?又有多少教师从这方面去研究过学生?面对我们的学生,你能够大致清楚他们思维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有怎样的学识水平和认知结构?学生的生活阅历、人生理想、情操和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准备怎样?等等这一切又恰恰是古诗词学习和鉴赏的重要前提。
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抒倩饱满郁浓,意境丰富深远,语言精练含蓄,声律和谐优美。从笔者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古诗词的这些特征,对中小学来说,还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障碍。要让学生顺利地学习、鉴赏古诗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跨过这些障碍。
与其它文学作品相比,古诗词的语言更为精练,容量更深广。鉴赏古诗词,必须先过语言关,要把握词的意思,以及词与词的组合关系,这是鉴赏的基的和先决条件。意象是诗人摄影人诗词中并被升华了的客观物象,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凭籍和媒介。它虽是具体的,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古诗词中经常出现花鸟虫草,日月雨露,孤帆长亭,流水浮云等物象,虽然作为诗人创造物的意象在不同的作品中有着不同的内涵,但都与物象的基本特征相关联。帮助学生了解作品中不熟悉的物象的基本特性是必要的,如果学生从未见过梅花,也不知道梅花特性,又怎能理解梅花的品质?
古诗词中运用史实和典故的例于是很多的。史实和典故的运用,一方面使语句变得更精练,内含更丰富。另一方面使作品艰涩难懂。教学中如果不帮助学生解开这些疙瘩,再好的诗词学生也会觉和索然寡味。还有背景。作品的背景总容易被教师忽视,认为学生不了解诗词的背景,对古诗词阅读关系不大,实际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学生不了解诗词的背景,有时会曲解作品原意。举个例子说,在古诗词鉴赏课上,学生就提出过这样的问题:“诗人怎样老是思乡附,想家啊,在外面可以看到很多新鲜东西,不是很有趣吗?”试想,学生如果怀着现代人重尚旅游的观念去读崔颖的《黄鹤楼》,怎么能进入“日益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境界?更不会体谅在天涯的“断肠人”的。
教师不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个 在教学中表现出这样三种情况:一是“放任自然”,对古诗词的语言、意象,牵涉到的典故、史实、背景不作交待或引导,让学生自己读,认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二是对诗词精分细割,面面俱到,想让学生把一切都弄懂弄透,以致使学生得到的是一堆零碎的字、词,而不是完整的、情景交融的美学境界。还有一种情况,是多数人所忽视的。诗词所蕴含的育人功能非常丰富,“可以这么说,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万事万物,皆入诗中。美丽的景色,做人的道理,高尚的情操,审美的趣味,应有尽有,对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无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②正因为如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恨不得把所有的有用的东西都塞进学生的脑子里,却忘了学生还是一个心具远未发展成熟的活生生的人,忘了他们的生活体验、人生阅历、思想情趣等方面的准备。这种硬塞的办法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如愿以偿的。
二、要抓住一个“悟”字
古诗词教学的目标,应是引学生“入境”。
“入境”就是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和交流。意境是诗词的生命。“境”由“情”生,“情”深则“境”丰。《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指出:“昔诗人什篇,为倩而造文。”诗人的情感凝聚和蕴含在艺术境界之中。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③鉴赏古诗词,只有进入了作品的特定情境之中,才能真正领略到作品的美。而“入境”在于“悟”,正如宋代严羽所说:“大抵禅道惟在妙语,诗道亦在妙悟。“妙悟””是一种神奇的心理感受,是鉴赏者与诗人突破时空限制,遭遇在同一艺术境界中的心灵交流,且“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悟”是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心理过程,要让学生主动进入“悟”的状态,教师要营造恰当的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氛围之中充分酝酿、启迪、萌发、展开,从而跨入意境的门槛”。
怎样让学生“悟“起来呢?魏书生老师的课堂激趣之“引导想象法”,④不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从编入中小学教材的古诗词作品看,绝大部分有丰富的意象。这些意象虚实交映,动静相宜,构成了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面,或清丽灵秀,或挥宏奔放,或沉郁厚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按照魏老师的做法,分四个步骤:l、勾勒形态。这是把语言符号转化为线条,开成物象,进行空间组合。
2、染上色彩。让物象披上诗人的主观色彩,也染入鉴赏者的色彩。
3、使画面动起来。学生如果不把自己的情感注入意象之中,画面是动不起来的,也只有领悟到了蕴含在画面之中的意兴情韵和思想情感时画面才会生动形象,才有生命。
4、使画面更细致,更逼真。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翱翔在自己创造的画境之中,触摸到诗人那颗诗心和他丰富的满神世界。整个步骤,让学生闭上眼睛用脑子作画,这样思维更集中,更深入,也更容易“悟”出更广、更丰富、更生动的艺术境界,从而得到更多的启迪和美感。
实景体验也是好方法。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开阔的特点,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把学生带出教室,让学生在广阔的大自然中脱去羁绊,放松心情,打开思路,领悟诗词的意境。比如,把《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让学生在春游时吟诵;把《望岳》(唐·杜甫),让学生在山顶上唱读;把《西江月·明月别技惊鹊》(宋·辛弃疾),放在夏夜里品味;学生将“悟”出怎样的一番感受?大自然的景,诗词中的情相交辉映,在这样情境下与诗人心灵碰撞出的火花,在学生心灵中久久不会熄灭。学生从诗中受到的感染,受到的启迪,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这是在教室里得不到的。
创设让学生“悟”起来的办法多种多样,有很多实例可借鉴,这里不再赘述。但无论采取哪种方法,教师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高昂激越的情绪,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好诗词是学生“悟”出来的,而不是教师说出来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都坚持把作品所传达的意义阐述清楚,那么这种阐述定是无力的、苍自的、徒劳的。艺术大师阿恩海姆认为:“没有哪些真正的艺术家能够用文字说明他们要说的事情”。这因为文学作品具有模糊性的特征,另一方面古诗词鉴赏是创造性活动。教师跟学生一样同属于鉴赏者,由于其学问、修养、生活经验。审美趣味等不同,同一首作品所创造的形象、意象和意境,在他们心中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不应向学生直接阐述作品的意义是什么,不应将个人的观点或参考书上的观点硬塞给学生,用好与不好,美与不美给作品
简单地划上句号。这样做其结果钳制了学生思维,学生无法自主地对作品进行应将个人的观点或参考书上的观点硬塞给学生,用好与不好,美与不美给作品简单地划上句号。这样做其结果钳制了学生思维,学生无法自主地对作品进行整体审美,既“悟”不了“情”,也入不了“境”。
三、要让学生“美读”作品
“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吟诵作品。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诗人所希望唤起的不是行动,而是感情,并且除感情以外,毫无别的希冀,”⑤诗歌是靠感情来感动读者的,而感情是靠语言来表达的。古诗词语言极富音乐美,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参差变化,讲究节奏和对偶,讲究平仄和押韵,跌宕起伏,乐感极强,是很适合“美读”的。
“美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 闻于耳,记于心,形成学生的主体思维,是感知诗词的主要方式,也是获得作品美感的重要途径。朱自清先生曾说:“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⑥对于古诗词来说,更是如此。“根据语文学科特征,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都不能离开吟诵。否则,就不可能真正感受文章的气势。领会与品味到它的布局谋篇、遣词造成旬的绝妙之处”。⑦既然“美读”如此重要,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多读,美美地读,读出“美”来,读出“情”来。
“美读”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了解的基础上。不了解作品,能读起来,难“美”起来,自然领略不到文章的感情,领略不到文章的美。现在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崇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认为学生多读了,问题就解决了。殊不知现代社会是一个讲效率的社会,让学生花大量时间死读,读出“美”来,这是不划算的,也是不现实的。对一个初中学生来说,从初一到初三毕业,每个学期开设的课程都在十科以上,他不可能把大部分时间用来死读。所以要让学生真正体会“美读”的滋味,就应该先帮助学生了解作品。叶圣陶先生说;“从前人读书,多数不注重内容和理法的讨究,单在吟诵上用功夫,这自然不是好办法。”⑧叶老强调把“理法讨究”与句吟诵”结合起来,“惟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⑨
古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也是一个亮点,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了解学生,把准教材,运用恰当的方法,就会收到净化人的灵魂,塑造完美人格,提高精神品质的效果。
第五篇:浅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精选)
浅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最近读了对教学反思的一片文章才真正理解反思,下面是我对反思的认识,此文作为我教学反思的开端。
经典语录:“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细细品味这句话,真是不争的真理,但是我感觉这种反思必须有一定的理论作为支撑,没有理论素养的教师对教学的认识必然肤浅,因此,反思应与读书同步进行。
理解之一:对反思的理解片面,反思面狭窄。
对反思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失误之处分析与成功的经验发现与总结。意义在于长期停留在“反省”与“悔过”打击自信,经常发现自己的亮点,有助于发现与总结经验。理解之二:反思缺乏深度,反思方式单一。
我们平常的反思很多人仅限于写反思,反思后并没有在以后的实践中持续检验,写完之后就扔掉忘记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注意对课堂教学的反思从这样三个方面反思还是不错的。一:预期目标与实际达成情况的比较,找出达成的方法或者没达成的原因。二:教学内容的处理是否得当重难点把握与时间分配是否恰当。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三:课堂意外生成,有时候课堂上会突发奇想,对教学起到简洁明了的效果,一定要把这种方法记录下来慢慢品味,细细分析其效果及其方法。
对于反思的方式可以是及时反思,即课后立即对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印象深刻。然后可以结合其他事件及理论系统进行系统反思。
理解之三: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反思成为空思。
没有理论支撑,反思方向都不知道,只能胡乱从狭隘的方面进行空想。并且想过了也就过了。只有在正确的理论指导下的反思才能走出事件的本身的局限,走出个人经验的狭隘空间,才能认识事件的本质,从而达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目的。因此反思必须与读书同步进行,必须有理论作为支撑。
理解之四:缺乏实践检验,而不了了之。
我们不仅要会写反思,而且要将反思结果付诸实践,把反思教学作为长期的一项课题研究。做到在行动中反思,在反思中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