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认识

时间:2019-05-12 17:38: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认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认识》。

第一篇: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认识

一、我对新课改的认识

我认为“语文新课标”是在对我国已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套更具科学性与前瞻

性的高中语文教改方案。虽然其中条目繁多,但我觉得是最根本的有两条:一是彰显了语文的“育人”功能,二是更科学健康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以往的语文教学功利性太强,为了让学生挤过高考这个独木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得不把一篇篇课文或美文像医生解剖肢体那样分割开来,然后逐字逐词的去分析解读,汉语优美的韵味和意境就在这样的“肢解”中荡然无存,原本应该充满活力和生机的语言课也因此变得乏味枯燥,也难怪一些学生对语文作出了“弃之可惜,食之无味”的评价。这种教学模式过分强调技巧的训练,几乎完全淡去了语文的思想教育功能。

于此不同,“ 新课标”则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中除了积极有效的努力促使学生知与能的双重发展外,还必须

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引导与培养,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百年意识,懂得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及未来其个人生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必须克服既往语文与生活脱节的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一切教育都应是出于生活的需要,人性的需要。

就语文的具体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内容又是形式,语文不管教什么,最终都要落脚到这四个方面上来。语文的教学效果最终也必须通过这四个方面来检验,所以对这四项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

总而言之,我觉得让学生成为一个心智情感都健康的热病人,然后能正确使用合理优美的语言方式表达自己,也许就是这次新课改的真正宗旨吧。

二、我的教学尝试

1、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有人作过的一个调查显示,当前高中尤其是农村高中主体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男学,难找到感觉,收获感差,约有五份之二的学生上语文课经常不认真听,思想开小差或做其他事。而在课堂互动的进行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在课堂上,绝大多数教师仍以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为主,平均每节课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大约仅占八分之一,多数语文课仍然是教师“一言堂”。在调查中,几乎所有老师都承认升学压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点。这个调查结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尤其是我们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还处于较严重的被动状态,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题参与权实现不充分,教师没有赋予学生参与的氛围,没有给与他们充分的时空,致使学生谨小慎微,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处于压抑状态。

针对这些现状,在新学期的第一讲,我安排了一个课时的专题讨论课: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通过我自己对语文的感悟,我首先让学生明白了语文的内涵涉及现实的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它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我告诉学生,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也是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作为一个中国人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眷恋。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科,学好了它,也就能更好的学习其它课程,何乐而不为呢?通过这次讨论,我发现学生轻视语文的现象有所减轻,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也普遍较高。

现在我们知道一套教材一统天下格局已被打破,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弃置不顾。我认为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语文与逻辑性很强的数、理、化不同,教学中多上一课,少上一课,对语文知识的继续学习影响不大。但不管怎样也不能把文本变成课堂上的点缀。回归文本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对文本进行解读、阅读品味,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和根本任务。课堂上我尽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让学生体会解读文本的快乐,改变以前那种“满堂灌”的形式。如讲《故都的秋》,在带着学生抓住“清、静、悲凉”分析了“庭院清秋图”后,我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分析其他四幅图画是怎样体现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讨论以小组形式展开,再选派代表发言。我只要最后点评一下学生的表现就可以了。这样做既解决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又体现了新课标中合作、探究的精神。

2、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课本来学习语文也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进而对学生学习语文提出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对此大部分学生还是听进去了,课内课外都做了很多的积累,平时该熟练背诵,该完成的训练内容都做得比较到位,绝大多数人没有出现“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我想,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的学生不想学习,而是他们缺乏一条进入学科大门的路径。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条路,并不断鼓励他们。

3、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参加工作以来,我发现我们农村高中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窄、生活经验也相对很少。我们都知道“读”是一个人获得知识曾加经验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来说尤其如此。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离不开“读”这个根。古语云:“本者,根也。”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能有能。而且“读”本身也是一种紧张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像、思维等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读”别人的文章,才可能自己努驾语言,表情达意。我在班里也作了一些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很高,但阅读范围很有限而且阅读质量普遍不高。我觉得这个问题成了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由于环境所限,我无法在短期内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于是我想到了一本杂志,那就是《读者》。我把每期的《读者》发给学生让他们轮流阅读,然后每周开辟出一定的课时对学生最喜爱的文章进行讨论和赏析,在讨论赏析的过程中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项活动中,我发现原来一些害羞内向的学

生变得比以前活拨,而一些原本较有主见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变得更有自信了,口头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开始,学生对此并不热心,有些学生甚至反感这个要求,但我仍坚持要求他们写,并及时评阅,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我发现学生的知识面有所拓展,写作的兴趣增强了,写作水平也略有提高。对于这样的变化,我感到很欣慰。

除过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的文本,我也充分利用课本的内容作为阅读的对象。在5本必修课本中,绝大多数的课文是从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或名人佳作中精选出来的。对于这些文章我提倡学生要边读边思考,边读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的越熟,就能够越进一步的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课文的语言熟记于心,才可能有一天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如《荷塘月色》这篇课文,刚开始我要学生起来读的时候,学生读得非常快。等学生读完我做过这样的评价:“大家读的很流畅,但我感觉朱自清是在跑步,不是在散步。既然你们知道朱自清此时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在读的时候应该.....”“缓慢一点,低沉一点”,反复了几次之后学生读得效果果然要好多了。

其次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阅读,我经常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这个学期主要把教材中要求阅读的三本名著《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家》读完。前几天询问了一下:75‰的学生已经看完了其中的两本。在学期结束的时候准备再搞一个“阅读沙龙”活动,给学生创建一个交流所读书籍内容及心得体会的平台,如果这个交流平台得以真正创建起来也可以带动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除了读名著之外还引导学生读一些名篇名作﹑经典美文。我跟学生提出过这样的要求:高中三年要读一千篇文章,也就是每天读一篇文章,读书必须要循序渐进。

除此之外必修⑴还有一本很好的配套资料《阳光课堂》,上面很多很好的文章都可以作为阅读的对象。在读文章的时候要求学生用圆圈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用波浪线标出自认为写得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并且有时会要求学生就文章自主设问,并从文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最后要学生就文章作了出自己适当的批注。让学生养成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在学生读了文章之后我会进行相应的检查:第一步我们只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与以及在阅读时是否做标记、批注。第二步我们就检查批注的字迹是否工整,批注的语句是否通顺。第三步我们就寻找出批注得相对精妙的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在给批注个体鼓励的同时也给全班学生示范。第四步个别整顿批注不甚理想的学生。(注意:我们特别强调“个别”整顿,维护学生颜面,保护学生自尊,很是重要)。我希望通过以上活动能引导学生热爱读书,使他们在青少年阶段打下一点“精神的底子”,好终生受益。

关于“听”方面,我花很多精力下载了课文的配乐朗诵和语文相关的富有人文气息和积极情感的歌曲(如在讲《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关于歌颂母爱的诗歌时,放了《母亲》这首歌曲);还有课外的配乐散文、配乐诗歌朗诵以此来丰富语文教学。我记得有一次在放一组几首关于汶川大地震的配乐诗朗诵时,全班默无声息,但我可以看见原本青春洋溢的脸上此时个个表情沉重,有的学生眼里还不时闪出晶莹的泪花。这充分说明学生已经进入到了文本所需要表达的境界,同时对学生人文生命也是一次提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是老师施教的对象,而是和老师一起经历一段生命情感体验的伙伴,这也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吧。我总感觉语文教育更是一种生命教育,一个人生命的姿态、生命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接受了怎样的语文教育的方式与内容。所以我想用这些好的音频素材使学生的人文生命在充满平等气息、文化内涵的语文课堂上尽情的生长绽放。

关于“说”方面,除了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踊跃发言,参与讨论外,我也借鉴了目前在城市较流行的一个活动,那就是在课前设计“课前五分钟演讲”的环节,每天安排一个学生,不设主题,自由畅谈。但由于效果不是特别理想现已搁置下来了。下学期我打算重新调整一下,搜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来把这个“说”的环节进行下去。

由于高考的关系,现在的话题作文很盛行,在高考仍然至关重要的现在,我必须要重视这种形式的作文训练。所以在“写”方面,我采取了让学生练写提纲的方式。我要求一个完整的提纲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步,先确定话题范围,确定自己认为合适的话题有哪些;第二步,从确定的话题中选出自己决定写的一个,并拟好作文题目;第三步,分层写出写作的思路;第四步,至少写出一个自己认为最证明核心观点的典型的事例。开始让学生写时,他们显得很为难,有些学生说自己简直就是绞尽脑汁去写的。因此我在批阅提纲时也格外的仔细,发现一点闪光点,我都会用笔认真的勾画出来。当我把那些提纲再发到学生手里时,我发现他们分外的兴奋,由此,我意识到鼓励在写作教学中的重要性。之后,我再组织学生进行探讨,我也会将其中优秀的作业拿出来让大家交流分享。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基本能做到审题准确,不跑题脱题。写作思维也敏捷了,如果高中三年能坚持练习,相信学生能在高考中写出较理想的作文。

如果学生“读、听、说、写”的能力基本形成了,应该算是有着较好语文素养的学生。这样我们的中学语

文教学的目标应该说是基本达到了。

4、注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入一点人文色彩

中学语文课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课程,它不仅应教给学生课本知识,还更应注重语文的文学性,给学生更多的人文精神的教育,完善学生的人格操行,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用语文中点点滴滴的美感去感染学生,用课本内外多姿的情感去浸润他们的心灵,让学生学会用一颗爱心关心他人,用一份责任心来审视自己。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我尝试利用教材及课外辅助教材,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引导学生对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爱恨、憎恶、善恶、美丑产生共鸣,从而得到心灵上的震撼,得到教益和启迪,实现新课标中“育人”功能的要求。

三、我的一些困惑

新课

1、标出来后,到底怎样的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

2、以后选修课该怎样教?学生要读150万字的课外书,时间不够怎么办?要不读对高考又有怎样的影响?

3、考试怎么考?高考方向在哪里?语文知识面太广知识量太大,课改后开放性试题增加,考题答案随意性大,对教师独立思考的素养及对待参考答案的能力提出了挑战,更对目前语文年的考试内容提出了挑战。我们能不能少一点功利色彩,为语文教学创造一个宽松美好的环境?

4、在信息技术日益现代化的今天,多媒体这一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如何在教学中有益有效的开展? 课改实践,我们遇到的问题很多,课改之路,并不平坦。尽管如此,我还是相信,无论如何,新课改都将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都将促进教师不断的进步和提高。未来的语文教育一定会比现在精彩,为人师表的我们,在以后的课堂上一定会比现在拥有更多的激情和幸福感。我对这一点充满期待也充满信心。

第二篇: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认识

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些认识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应鼓励学生将自己或同学的文章加以整理,按照要求进行加工,汇编成册,回顾和交流学习成果。

实际上高中作文教学长期以来,囿于旧教材的体系,依附于阅读教学,逐渐形成一种初高中按文体循环的难以突破的模式,高中阶段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补初中的作文课。这样就使得高中作文教学无法跟上来。现在虽然高中教材在作文教学上有所改进,但要真正扭转作文教学的误区任重而道远。这里,我就自己在作文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几个基本问题,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很多教师无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

制订明确的作文教学计划,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应不成什么问题。但很多教师上作文课没有作文教案。作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目的和明确的难点、重点,随心所欲。一学期下来,满足于作文的次数,根本不去管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这样进行作文教学只能使学生成为作文任务完成的机器,学生很难明白自己作文的闪光点;很难有重点的进行作文能力训练,使他们找到自己的新起点,激起学生写作的动力。

二、大多数教师作文教学方法陈旧

大多数教师重行文、轻过程,重讲评、轻操作。每次作文剩下“知识——行文——讲评”的简单循环,从认识始,到认识终。既砍去了行文前对生活的一系列的准备活动,又割断了行文反复修改的再实践机会。这样就使学生作文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为闭门造车的假大空的典范之作。每篇作文都成了单纯的应试之作,行文处于突击状态,讲评成了作文的结束。在这种教学指引下,学生对自己作文的不足只停留在抽象认识上,怎么有实际

能力提高呢?更有甚者让学生对作文望而生畏。

三、作文批改停留在形式上,且批改方式单一

作文难改是所有的语文教师的心声。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教师认真仔细的批改每一篇作文,那他花的时间一定不比所有学生写作文所花的时间少。正因为作文难批改,很多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和敷衍学生企盼的目光,纷纷用“阅”和“分数”来代替点评。这一点我认为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师来说,应该舍去,毕竟我们应该要对得起学生的心血。相信这样批改的教师心理一定也明白——这样批改对作文教学毫无益处。学生一学年下来作文的收获可能也只有几个分数罢了。

再者大多数教师在批改方式上单一——全批全改。没有采取一些适应实际的批改方式。全批全改是作文批改的一种重要方法。但这种方法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只是教师一言堂,不能多方面再现学生作文的优点。

四、作文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任务

教师为了完成学校的作业大检查不得不要求学生写作文。学生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也不得不去写作文。可想而知,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作文,我想作文训练的要求一定不会落到实处。这样的作文训练只是耽误了学生的大好时光。因为在写作的全程训练中,除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之外,还要教师得力得法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理解作文的要害,突出重点,指导学生完成作文训练。

当然以上所指不可能概括作文教学的全部误区,但可以说所反映的问题大体是普遍存在的,那么针对以上误区该如何改进呢?我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改进:

我们一定要有一个整体作文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作文能力方面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提高的过程。每次作文都应该有重点的训练一两项写作能力,让学生通过一次作文训练在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使他们每次都能找到自己作文的闪光点,找到写作的新动力,变被动写作为主动写作。

二、改进作文教学方法

教师应针对不同类型作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尽量让学生更形象

更客观的去感受身边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积极性。否定那种向文章套用现成的模式,忽视从生活中提炼、取舍、改造。让学生懂得从生活中吸取素材,学会按中心组织材料。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人才最高的本质在于创新,而创新的有利工具就是思维。创新作文就是要抓住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打开学生思维的“黑箱”立足于一个“创”字;植根于现实生活,强调一个“新”字,重视积累,看好一个“活”字。从这三个方面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求异思维方式以及丰富的想像力,使他们有创新意识。但要真正改观作文教学方法,靠的是我们这些耕耘在一线的语文教师。可喜的是我们当中有许多优秀的教师探索了很多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比如“三段六步作文教学法”,具体内容是:

1、识别文体

2、初步作文

3、接受指导

4、再次作文

5、参加研讨

6、正式作文。其中1、2步为第一段,属于初孕外观,3、4步为第二段,属于沉思调整,5、6步为第三段属于强化创优。“三段六步”紧密配合,构成中学作文新的教学模式。

三、作文批改应采用多种形式,有重点突出训练能力

作文批改应针对学生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批改方式,如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次修改自己的作文,让他们自己学会修改作文。这一方面提供了学生对自己的作文重新认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如此,学生下次作文时就会注意这些方面。再如抽组批改,将更快更有效的反映学生的作文水平,因为一个小组基本可以反映全班的学生在作文时出现的普遍问题。当然,作文批改方式有很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作文教学的每个环节,让他们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体,让他们自发的产生写作的欲望。

作文批改要有评语,而且要求评语要有重点,因为一篇作文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去批改,这就要求评语与本次作文训练目标相符合,再者,应特别强调表扬学生作文的优点,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兴趣,是写作的源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兴趣要靠老师去激发,一方面应多表扬学生,另一方面应

尽量使作文训练与学生生活贴近,使他们有东西可写,有写东西的欲望。

兴趣的激发方式有很多渠道,如积极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演讲比赛、诗歌朗颂比赛、古诗词欣赏等。让学生真正参与语文教学活动,锻炼他们的能力,扩大学生知识面,让他们对语文产生浓厚兴趣。再如要求学生写社会调查报告,使他们作文有东西可写,能对生活进行思考,能洞察社会现象,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当然,在培养学生兴趣的过程当中,教师必须与学生俱进。

当然,作文教学是一项异常艰巨的系统工程,要想让作文教学迈上新的台阶,使作文教学实现里程碑式的改进,既要与时俱进,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构建中学作文教学的理论体系或框架,也要扎扎实实推荐介绍管用有效的作文实践范例及操作方案,切实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第三篇:认识高中语文

认识高中语文

一、理解“语文”:从汉语文到语文

1、谈一谈你对语文课的认识?

语文是一门枯燥无味的高考必考科目,语文是字词句段章,语文是语言文字、语言和文学,语言和文化、语文是听说读写,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是人灵魂的修炼场,语文是静听先贤遗留的心跳和呼吸,语文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如何给它定位将决定语文在你心目中的地位

2、从“汉语文”到“语文”:语文的共性——语言、文字

(1)听(听懂别人的话,别人说话自己能够专心听,会听课【笔记听课两不误】)(2)说(大胆说话,大声说话,说得条理明白)

(3)读(表情朗读,理解阅读)

(4)写(能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

3、高中语文的特点及学习要求:

(1)教材:高中教材分为固定部分叫“必修”,不固定部分叫“选修”。高一上半学期完成必修一、二。

高中的学习量加大,读写的要求明显提高教材内容增多,课文篇幅加长,深度也明显增加,课文大多要从哲学、人生的角度来解读,思辨、哲理意味浓,高中教材选入的文言作品,数量和篇幅都有较大增加,有长篇的人物传记、论说文等这些给同学们带来学习上的困难

(2)初中学习只要阅读理解,会写600字作文,高中是“阅读赏析,表达与交流,会写不少于800字或1000字的文章”;

4、语文学习的四种境界:文字――文章――文学――文化(板书)

汉语文从基础学起,从实用(考试)的角度学起,所以我们理解的语文就是字、词、句、篇,就是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

高中语文,一下子就提高到了文学的高度,强调心灵的感悟,除了要求对文字更深刻的领悟之外,还有对“美”的欣赏。认识文字是容易的,理解内涵是需要悟性的,比如: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顾城《一代人》 语文知识是有温度的,它融入了写作者深厚的生活体验以及丰富的情感与思想,语文教师是在二者之间搭一座桥梁,让我们体验靠自己也许一生都无法感知或体验到的生命。比如死亡、比如离别、比如爱情。一段文字,一位作家,在你最快乐,最痛苦,最孤独,最无助的时候突然想起了它,而它又给了你温暖和欣慰,这时的文字才是你的,你才真正的理解了语文,或者文学,这时文字――已经融入你的生命中。

二、语文学科的特点

1、不容易考坏,但最难学好,因为更强调自学,老师可以帮助你理解,但不能代替你感受与表达;

2、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它的周期性很长,决定它不能一蹴而就,学习语文不能急功近利,它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必须明白持之以恒才有收获。有时进步缓慢,个人成绩会时高时低,不能迅速达成;需要坚持。

三、学好语文需要好的学习习惯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1、阅读―― 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伟人促膝长谈。

外在的视野与内心的力量提升个体境界。

2、写作――记录精神成长。但书人生悲与欢,管它湮没与流传。

四、具体要求:

(1)讲普通话的习惯;书写清楚的习惯。凡是写给别人看的东西,都要养成书写清楚、文面整洁的习惯。让看的人一目了然,不能让人家难辨认,看得烦躁。中考阅卷、高考阅卷,书写马虎、文面不清的,都是吃亏的。写一手端正而潇洒的字,消灭作文中常见的错别字

(2)预习新课的习惯。老师教新课前,学生一定要先预习,做到:

1、主动查生词,能流畅地读出课文;

2、围绕课后练习,做出基本思考;

3、找出难懂的地方,准备提问;

4、可以根据课文查阅有关参考资料。有了预习,才能提高听课效率,才能学得主动。

(三)记笔记的习惯。首先,做好课堂笔记,1老师讲的要点;2一时还弄不懂的问题答案都要先记下,这将有助于自己课后复习理解和总结积累。语文知识点(含各知识点的概念、运用实例、高考例题等),诗词名句、对联、名人名言,佳作美文及写作技巧归纳,错别字、病句搜集,文学常识„„这些都值得我们抄在自己的语文笔记簿上在测验时候收集错题,集成“错题本”,到高三的时候就会成竹在胸!

其次,做好读书的笔记,可以写在书上(自己的书),也可以写到笔记本上。可以是抄录的词语运用或美言警句,也可以是自己的赏析点评。俗话说得好“好头脑子,不如懒笔头子”,有时听过、看过,却不如“记过”。笔记可以长自己的记性。

(四)勤用工具书的习惯。《现代汉语辞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作为中学生这两本工具书应必备,条件好的还可以置办一些其他的工具书。遇到陌生的或模糊的字词,要勤查,不要想当然。例如高中语文课本《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中有一处:“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这里“龟”是个易读字,“龟裂片”一词,结合实物,虽带模糊,好像也能懂。如果放过去,错读产生了!查一下工具书就知道,这里“龟”有两个读音,前读“guī”后读“jūn”,又认识了一个古地名“龟池”的读音。俗话说“平时学习懒一懒,考试分数减一减”,你容易错的,也是考试容易考的,为什么不勤用工具书呢?

(五)勤写勤练的习惯。多写,手不生疏;勤练,熟能生巧。每周坚持写随笔,记录青春的精神成长。写多了,思维就敏捷练笔的题材广泛得很,校园中,家庭里,社会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成为练笔内容;文体也可不限,记叙文、小说、散文、议论文、说明文、诗歌、剧本、对联„„什么都可试试长短也可随意,每次既可写全篇,也可写片段,还可写“小说连载”式的文学作品写作时间最好固定在某个时间段的十分钟左右,如中午饭饱之后,傍晚遐思之时,晚自修结束之前回顾一天的点点滴滴,展望明天等等如此坚持,高考作文到时就像写日记一样思如泉涌,一两千言,一挥而就在高一阶段,我们首先要有量的积累,养成写的习惯,我相信同学们习惯形成之后就会对自己思想情感的抒发欲罢不能的!每周完成一定量的《文言文助读》的翻译作业,隔周进行测验检查。

(六)思考和说话的习惯。课堂上,有的同学懒于思考,怕回答问题,总是等老师最后“真情告白”。有的同学虽然对答案有所知,却怕当众说话。口语训练本身就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现代社会离不开交际,说话既可以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又可以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一个经常在公众场合说话的人,其口头表达能力一定优于那些公众场合说话少的人,这也是“用进废退”的道理。

(七)课外阅读的习惯。要学好语文,仅靠《语文》书远远不够。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就规定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规定一个高中生三年的阅读总量不少于300万字,并开列了课外阅读的书目。高中语文教材还配备了《语文读本》给学生课外阅读。几年下来,我们发现不少学校、不少同学并未好好利用,基本上是处于放任式、束之高搁式。可以说,缺少课外阅读,很难形成语文的悟性。

(八)整理积累的习惯。这是要求学生对自己学习的知识,或是课堂笔记,又或是做错的题进行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识库。比如,整理文言文“为”的读音:

1、wéi①当动词用,②表被动,③句末语气词;

2、wèi当介词,表示“为了”或“替”讲。经过总结整理,形成深刻的印象,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积累。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非目的,而是手段。这样做的指导思想是“自主学习”的意识,同学们在习惯养成中走向“要学、会学、坚持学”的路子,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最后达到“不教自会”的境界。

五、具体要求:

(1)工具书齐全(《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不能少);

(2)课前先预习,不预习不听课;(3)课上认真听,身心投入勤用脑;(4)课堂记笔记,课后看笔记;

(5)作业天天做,不等老师布置自觉做;(练习册、随笔、文言文翻译、)(6)晚自修的语文课计划安排有效率;

(7)朗读的习惯(课前3分钟,每天一个人,课代表布置)

其实,这些都是学好语文的常识。记得马三立先生有段相声,说一个小伙子晚上一睡觉就浑身痒一天,他恰好看见路边有小贩卖家传秘方,小伙子禁不住诱惑买了回来晚上,浑身又痒起来小伙子赶紧拿起秘方,打开了一层又一层,最后出现在眼前的是一张小纸条,纸条上写着两个字:“挠挠”。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去坚持不懈地做好这些常识!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命运之剑,就握在大家自己的手中,怎样使用它,完全在于你自己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着坚持去做!

同学们,我们面前可能有不少困难,有些不适应的地方。有个故事:一位得道高僧带着门徒,在山谷里传道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人有信心,就一定能获得成功”一位门徒对高僧说:“您有信心,您能让这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到山顶吗?”高僧充满信心地把头一点,喊了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音,回声消失后,山谷又回归宁静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座山,高僧笑了笑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于是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到达了山顶

是啊,山不过来,我们过去;环境不适应我们,我们去适应环境机遇不靠近我们,我们去靠近机遇只要多一些“山不过来,我们过去”的积极思想,每个同学都应该以最短的时间来完成从预科到高中的过渡,你最早适应了新的环境,你就是最大的胜利者 高中的学习生活没有主动来,我就主动积极地走进高中生活,征服高中生活、享受高中生活不迷茫地等待,不自怨自艾,何愁学习不进步,人生不幸福!

第四篇:浅谈对教学的认识

浅谈对教学的认识

自工作以来,就投身教学改革,勇于探索实践 , 作为一名教师,我服从领导分配,根据工作需要,哪里有重担,我就挑哪里,哪里有困难,我就教哪个班级.我严格要求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在有限的时间内做有效的事情.我能够虚心地向富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同时自己也认真钻研,精益求精,因而在业务上迅速成长起来。

我在工作中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当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热爱学生,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教学是一项融科学和艺术于一体的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教师不仅要懂得课堂教学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必须课堂组织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组织教关注每一位学生,运用一定的组织艺术,努力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心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备课上课之余,便广泛涉猎专业书籍和相邻学科的书籍,把读书看报作为生活的重要内容,因为我深切体会到,厚积才能薄发,深入才能浅出。只有登上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只有技艺高超,方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在参与了大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后,我自觉跃升到新的境界。于是,在我的课堂上,不乏生动和激情,不乏智慧和深刻,因而广受学生的好评和欢迎。

记得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在读中发现问题,又在读中解决问题。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一个“读”字,浓缩了教学的核心和灵魂!人生不也就像一本厚厚的“书”吗?需要每个人用心去解读,而学生,则是我最需要读懂的“书”了!悟到了这一点,我似乎对一个长久以来困扰着自己的问题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作为一名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兼班主任,站在新旧教材、新旧观念的交叉点上,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合理,乃至于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教学目标和德育目标巧妙地融合在教学环节的细枝末节中,从容、睿智、幽默、深刻、简洁地把课上的平实、朴实、扎实,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雨果曾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我想,教师所从事的就是这种叶的事业——平凡而伟大。在学生心灵中栽下一棵尊重的幼苗,用爱心去浇灌,必将伴随其生命的成长竖起人格的参天大树。“万紫千红随风去,冰心一片载玉壶”,这就是一位普通教师的高风亮节!

“ 言必行,行必果”,行动实践远胜于说教。师德 ,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对学生要有关爱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尊重之心,而这种关爱、理解、平等、尊重常常渗透在教师的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举动之中。我深深地知道,教师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让学生记一辈子,甚至影响到他的人生。于是,在教育教学中,我便时时注意警醒自己:不要伤了学生的尊严和人格,不要伤了学生的上进心、是非心、羞恶心;同时,教育引导学生要讲究方法,不宜大张旗鼓,众人皆知,而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有自卑心理,就设法让他确信老师尊重他、相信他,然后一步步帮助他解开心里的枷锁,放飞自己的理想。

人活着不是为了痛苦,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目标,培养出幸福的学生是教师的最高境界。没有人能将自己不具备的东西奉献给别人。教师要给学生以幸福,自己首先应成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懂得如何创造幸福生活的人。

近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弊端,许多家长重智轻德,造成现在许多青少年对祖国缺乏荣誉感,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他人缺乏善心,对父母缺乏孝心,对自己缺乏信心.而这正是道德教育要解决的问题.

品德是人才的灵魂.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才能被社会接受承认,才能让他人喜爱,才能有幸福快乐.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良好的道德修养应该从两方面养成.一方面需要把人类的传统美德作为道德内容传授给孩子,依次作为生成道德个性和道德主体的重要资源,另一方面,要结合道德规范,引导孩子自觉地加强道德养成.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八荣八耻"既蕴含着人类的传统美德,又符合现代社会的道德规范.教师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不光靠言传,更多的应是长时间作出榜样,身教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我在教育教学中重视道德教育,言传身教.放下因巨大的历史文化惯性而留存于我心中的“师道尊严”的架子,学会以平等平和的方式与学生相处,与学生交流。教师的生命是与一届又一届的学生的成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善待学生是教师事业成功的前提,对学生真诚无私的爱是获取教育成功的原动力。没有学生的合作,教师的工作绝对不会有成效。可以这样说:教师工作的成功程度取决于教师调度学生与自已合作的兴趣与能力的程度。

良好的班风学风是一个优秀班集体的条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真钻研课堂教学艺术,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针对个别学生学习懈怠,不愿及时完成作业,我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吃饭去体验,告诉学生学习是在为大脑用餐还编了歌谣学生学生,以学为生.学业优秀,万事亨通.让学生明确目标,树立远大理想.看到班级里有许多学生将没有吃完的烧饼和方便面扔进垃圾桶,我利用班会,晨会课对学生进行爱惜粮食的教育.编了儿歌金光灿灿麦儿黄,颗粒饱满待进仓.农民伯伯真辛苦,一日三餐爱惜粮.告诉学生要尊重农民伯伯的劳动.我一直在德育渗透、心理辅导和后进生教育上进行有效的探索.名教育家 霍懋征 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孩子”。语文教学重在育人。”我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以这些前辈的事迹督促教育自己.记得那是上完一节写字课后,我在批改作业时感觉孩子们大都进步了不少,连平时书写潦草的学生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最后我发现几个本子的书写却“惨不忍睹”。看得出,这几个本子的小主人在书写时态度极不认真。我指导得那样详细,可他们......想到这里,一股无名火一下窜上了脑门,我准备下节课前 “狠狠”地批评批评他们。当我表情严肃地站在讲台上,正准备开始“电闪雷鸣”时,忽然,一个小小的、非常清晰的声音传入我的耳畔,“快坐好,老师要批评人了!” 顺着声音看过去,原来是 “小机灵鬼”王建正在提醒他的同桌,我目睹了他那张可爱的小脸硬邦邦地板了起来,身体笔直地坐在那里,俨然一副小战士“勇敢”地迎接“暴风雨”来临的样子,那小模样真可爱!我忍不住“噗哧”一声笑了,刚笑出声来,就后悔了,呀!这可怎么收场?没想到我笑声刚落,教室里的笑声也随之此起彼伏,尤其“故事大王杨总的笑声更是格外爽朗,看着他小脸上露出的迷人的微笑,仿佛觉得一束阳光照进我的心田,顿时觉得暖洋洋的。记得诗人们常爱说:微笑是阳光。的确,我此刻真切地感受到了,用它来形容我那时的心境再恰当不过了。一转念,我脸上自然露出了一丝微笑,恰巧又被“小机灵鬼”王建最先看见了,他又忍不住地对同桌“交流”他的“最新发现”。“瞧!胡老师又笑了,肯定又要表扬谁了。”“唉!这个可爱的孩子,我心里想啥,他都知道,真不愧是我班的„小机灵鬼‟。”其实,细细想来,在孩子们的眼里,老师微笑着就意味要表扬,严肃着则意味要批评,孩子们最喜欢多表扬,少批评,最喜欢面带微笑的老师,反之表情严肃的老师则不受学生欢迎。换句话说,是孩子们这灿烂的微笑深深地启示了我,一个老师,上课时的面部表情是多么重要啊!

第五篇:我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认识与尝试

我对高中语文新课改的一点认识与尝试

一、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制定与实施是及时的、切实的,我是坚决拥护与支持的。连续数年的高三语文教学之后,06年我之所以坚决要求回到高一来,就是出于对新的课程改革的满腔热情,因为从中我看到了中国语文教学的希望。

很多多权威人士对“新课标”做了很是详尽的解读,但解说纷纭、仁智各见,有中的之论,也有一家之言。作为始终站在高中语文(乡村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我对“新课标”也有自己的解读,尽管我对“新课标”的认识是肤浅的,有的甚至可能还是错误的,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行为很可能还是理想化的甚或是不够科学的,但既然有这样的一个让我表述的机会,我还是十分珍惜的,极愿意在这里把我个人的一些不成熟更没有系统的想法与做法向领导做一个汇报。

二、我的思想认识

我以为“新课标”是在对我国既往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总结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套更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的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方案。这个方案对既往的高中语文教学有因有革,绝对不是推翻既往的一切的“另起炉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遵循着“因革”、“中庸”之道,这是规律,同样也应该是我们这些站在高中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们对“新课标”进行认识和定位的指针。

纵观“新课标”,条目林林种种,我以为其最根本的就是两条:一条是彰显突出了语文的“育人”功能;另一条是“多、快、好、省”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迅速提升。具体一点说就是:

1、克服(消除)既往一段时期内因为急功近利而造成的中学语文只有“教学”而没有“教育”的错误倾向。“新课标”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积极有效的努力促使学生“知”与“能”的双重发展外,还必须注重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激发、引导与培养。一个“智”、“能”双全而情感、态度与值值观不健康的人是很危险的。

2、贯彻落实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地位。“新课标”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百年”意识,懂得从学生现在的心身特点及未来其个人生存与整个社会的发展需要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并以此来制定我们的教学方略、设计我们的操作行为。让对民族负责的“远虑”取代只顾眼前利益的“近忧”。

3、克服既往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与生活实际建立起极其紧密的联系,一切教育都应该是出于生活的需要,离开了现实与未来的人类所有活动都是没有意义的。这是学生个体的生存需要也是整体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

4、就语文教学而言“听、说、读、写”既是形式又是内容,语文教学不管你怎么改,也不管你走什么路,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最终都必然的要归结落实在“听、说、读、写”这四项最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上,语文教育教学的成效也只有在学生的“听、说、读、写”中才能得到最真实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语文能力就是学生的“听、说、读、写”的水平与能力,“听、说、读、写”既是整个语文教学的起点也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语文教学改革的根本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多、快、好、省”,最大限度的消除既往语文教学过程中长期存在着的“少、慢、差、费”的现象。

我个人以为这些就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实质。

为了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迅速生成,我个人以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致力促使学生这样几个方面的健全发展:

1、不断拓展学生知识面,促使学生知识结构不断走向完善。

2、设法促进学生良好的思维品格与思维能力的形成。

3、加强训练,不断促进学生积极能动地接受信息与反馈信息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则贯穿渗透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与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绝对不是两张皮,而是一只钱币的正反面,准确一点说“听、说、读、写”的能力训练与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是一表一里,互为因果,交互为用的,积极健康的语文教学总是能够保证让两者同生共长,并行发展的。

三、我的教学尝试

(一)为了有效拓展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知识结构,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与能力,我十分重视学生自主性阅读习惯的培养与方法的指导。我们发现现代中学生知识的匮乏、生活经验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要有效地补充学生的生活经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仅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拓展、引带是绝对不够的,这必须依靠学生自身的课外阅读进行补充。教师在课堂上,除了对教材涉及到的知识做必要的顺势拓展和触类引带而外,更主要的任务是鼓励学生求知增知的热情,设法让学生产生求知增知的内需。这种热情和内需一旦产生,必然会形成学生求知增知的驱动力,紧跟其后的一个任务,就是积极有效地指导学生读什么和怎样读。实践告诉我们:缺少指导引领的课外阅读所产生的效益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很低的。现在有人主张读经典,这确实是很有见地的。(最近我在一篇《读经典·厚德行·创新知》的小文章中也顺带提到了这个的问题。)现在流行的很多书,思想平庸、趣味低下、知识含量很少,但对十七、八岁的少男少女的又往往极容易形成诱惑,听任学生读这样的书,我个人以为除了挥霍学生的时间外,对学生几乎没有其他的补益,起码可以说这是一种高投资低收益的阅读。

为了引领学生积极有效的进行课外阅读,我们在每周有限的语文时中,特辟出一节来向学生推介古今中外社科名家名著。主要是教师推介(也有学生推介的),从孔子到现当代学人陈寅恪,从《苏格拉底对话录》到西方政治之父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等,都向我们学生进行介绍(我们并不注重系统性),除了介绍这些学人或他们著作的主要内容,更介绍这些著作或作者在人类社会思想领域的贡献与地位。教师以生动浅近的语言介绍并加鼓吹,让学生心里除了有影视明星、球星之外,更升起几颗璀璨的学术明星、思想明星、文学明星,(这样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那些影视明星、球星等的热情渐渐淡退之后,不至于心理空空如也,精神上没有依归)让学生在心中产生这样的一种意识:读书档次是一个人的品味高低的标志。我们这样做不仅是为开拓学生的眼界,更主要的是帮助学生确立一种正确的读书观,促使学生提升自己的读书品位。

有了这样的准备之后,我要求学生自己去新华书店或在家里爸妈的书柜中挑选一本自己比较喜欢的,估计自己能够看懂的,有一定档次的图书自行阅读。(开始阅读一定要让学生从他自己比较喜欢的入手,教师可以提供书目供学生选择,但绝对不要指定)规定他们每天阅读不少于5页,用自己认定的一种色笔,涂出认为要识记的那些知识(我们有一句口号——“对语文学习而言,世上没有绝对没有用的知识”),用“g”标出自认为精彩的段落,用浪线标出自认为写得特别好或自己特别有感觉的语句,用圆圈圈出自己觉得用得特别精当巧妙的字词,并要求学生在自己有感觉的地方用蓝色的笔随文作出适当的批注。第一步我们只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与以及在阅读时是否做标记、批注。第二步我们就检查批注的字迹是否工整,批注的语句是否通顺。第三步我们就寻找出批注得相对精妙的正面案例进行表扬,在给批注个体鼓励的同时也给全班学生示范。第四步个别整顿批注不甚理想的学生。(注意:我们特别强调“个别”整顿,维护学生颜面,保护学生自尊,很是重要)在一本读完之后,我们鼓励学生再回头读两遍,并分别用红笔和黑笔作出第二次和第三次阅读的批注,然后请学生交流再三阅读之后的感觉认识较第一次阅读有了什么不同。这就是我对学生提出的所谓“三遍阅读法”的要求。

就这样我们有效的促进了学生自主阅读兴趣的形成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方法的有效运用。“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在知识的增长、经验的补充这个方面,教师对学生来说是没有办法越俎代庖的,必须依靠学生自己,所以我在高一年级引领学生如何进行课外阅读上作了较大的精力投入。到去年11月30日止,我对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了统计,除看报刊杂志以外,最少的学生也已经看过了两本书,多的学生已经看到了五本书(包括正在阅读中的)。我所教两个班的学生大约有75%的学生都主动地配备了一至三部经典性名著,坚持每天往前“啃”。

这一学期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我开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读自己的书了,通过鼓励学生的阅读趣味基本养成了,经过过去一学期的具有相当训练量的“三遍阅读”的训练,大多数学生也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咬文嚼字”的习惯和功夫。学期一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做出一个个人阅读规划,可以是一学期的,也可以是一年的,各人列出自己打算阅读的图书目录(书名、作者、出版社、页码),并制定出阅读进度,然后由我统一收录登记,各人自己一份留存。我对一些阅读规划制定不合理的学生(贪多的、内容过于偏远的)提出修订建议,然后我再按照他们的阅读计划进行必要的抽查。并打算在合适的时候组织一个学生阅读沙龙,给学生创建一个交流所读书籍内容及心得体会的平台,如果这种交流平台得以创建起来的话其积极作用非止一端。

不过在让学生正式进入自主性课外阅读之前,教师还必须有一个示范引导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利用课本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把一些文章演绎得妙趣横生,在浅近处发现其

精深,在平淡处看到其神奇,并告诉学生教者之所以看得如此深透的思维方式方法,并也适时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进行一些局部赏析的“尝试”,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利用这个机会树立学生对教师的崇信心理,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环节。我以为“师严而后道尊”是颠覆不破的真理,不容置疑。

其次、教师与学生同读一篇文章,教师告诉学生阅读的具体要求和操作的方法,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整体性自主阅读尝试,然后教师向学生宣读自己的阅读心得——主要是批注内容(从篇章结构到语句含义,从标点符号到修辞手法„„),教师宣读完之后让学生对教师宣读的所谓“心得”进行质疑与补充,这是一个示范性的引导过程同时又是一个激发学生阅读热情的过程,尤其是教师宣读“心得”之后的质疑补充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更是教师表扬鼓励激发赏识学生的大好机会。

最后,就进入学生自主性阅读交流的阶段,让学生各自同时阅读一篇相同的文章,让他们依据前阶段教给他们的方法去进行,然后教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并让学生对他人的评点进行评判,教师适时予以补充、评价、指点、引导。

这就是我的“三步导读法”,我就是这样在教学动态中让学生感受、认识并学会运用评注圈点阅读法的,这个方法的关键不在这种阅读的形式本身,而是利用这种方法养成了学生阅读时的耐心、细心、深入体会的阅读习惯和善于挖掘、发现的敏感。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才放手让学生进入到完全自主性的阅读阶段。当然,就目前状况看,学生的自主阅读也不是个个的表现都是尽如人意的。不管怎么样,我都将致力于帮助我的学生闯过阅读中的“啃”的关,把他们带向“品”的境界,并争取将一部分学生渐渐带进“玩”的境界。

有人说 “不是所有的阅读都是有效的”,我们站在第一线的教师对这句话是需要牢牢记取和认真思考的。学生知识的缺失、经验的匮乏,往往成为制约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生成与提升的瓶颈,对此我们除了促使学生去关注生活而外,就只有设法让学生自己学会去多读书、读好书,其他无路可走。

当然除了促进广泛阅读外,我还要求学生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所以我要求学生注意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要把对文本阅读的那种特有敏感用于观察身边的种种现象,就语文学习而言真正是:身边处处皆有益,你留心,你在意,你就会有收获。为此,我提倡我的学生坚持写生活日记。学生的自主性课外阅读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高中语文的教学可以说就解决了大半的问题,不过我以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时课外的,但阅读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养成等等,一开始还是需要在课堂设法帮助他们养成。按:关于学生阅读与知识积累的一些思考可以参阅我的几则日记,日记作为附件另行发送在后。

(二)为了有效地落实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为了积极有效地把我们的语文教学与学生的未来的人生实践能动地结合起来,我努力探索语文课堂教学新路子,有意识的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始终坚持把对语文课文的解读与生动活泼的社会生活紧密的联系,并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作为主线贯穿其中。

为突出语文的育人功能、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训练,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工作中我特别注重处理好这样的一些关系:

一、注意摆正师生间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我认识到我们是利用教学来成就每一位学生,而不是借助于教学来成就教师自己的。因此我不会为了应付某一次考试而赶进度,我不会为表演一堂公开课而私下跟学生做背离常规的沟通,我不会为哪个学生因为考差了人为他拖了整体的后腿而去责罚他,我不会因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了我的意见或“揭了我的短”而恼羞成怒„„总之我努力做到最大限度的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落实到我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这不仅尊重了学生,而且在很多方面真正的维护了教师的尊严与师生间的友好。

二、注意与学生建立“亦师亦父,亦兄亦友”的师生伦理关系,极力营造一种师生之间相互尊重平等的良好氛围,努力为课堂上学生的畅所欲言和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创造条件。因此,不论是在课上还是课外,学生都能跟我和睦友好相处,只要是学生想说的都基本上能够愿意跟我说,从学习到生活、从对别人的评价到自己的情感纠葛„„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亲近与彼此信任的良好心态。

三、注意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这是师生平等伦理观在课堂上的落实与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不以权威、法官、裁判、尊长的面目出现,而是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参与者和学生学习的鼓动者加入到学生中去„„所以,我在课堂无论是对学生的评价、表扬、欣赏、鼓励、引导等,从没有那种智者的语气、先知的神情„„我很注意我对学生学习行为评判时的措词用语、态度与神情„„不是真诚恳切的,就是协商讨论的„„除必要时宁可贬损自己,也从不把自己凌驾于学生之上,这不故作的一种状态,而是从心底里生发出来的一种认识。

四、注意正确对待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不管它是切题还是不切题的、有效还是无效的、积极还是消极的,我都认真而有区别的对待。这既尊重了我的学生,又可保证紧扣住教学的“主题”。(如果从思维训练的角度看,我以为学生只要开了口,他的思维就得到了一次训练,从这个角度看学生提出来的任何一个问题都是其思维的结果,好的教师就应该因“势”取材,尽可能的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融合到自己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来,而这些问题对整个学生群体往往更具有刺激性,这应该是一种积极的“唯我所用”思想的体现)一切从学生需要出发,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学生的需要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我是可以突破原定教学课时的限制,我可以临时调整教学计划。也因为此同样教学的内容,面对不同的学生我教学程序的轻重详略的处理甚至呈现的方法方式也多有不同。

五、注意处理好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我努力使我的评价恰到好处,保护学生的自尊、维护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我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评价时首先必须保证的。对学生的思考意见当中存在的欠缺是必须在这个前提下予以指出的——或委婉的指出、或巧妙的引导他做深入的或换角度去思考、或踢给其他学生讨论„„另外,还可以利用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向深入、激发学生获得新的发现,有时这种评价还可能成为我搭桥过渡、煽风点火、别开生面的契机„„学习最能体现你的教学理念,最能体现你的师生伦理观,也最能体现你的教育教学思想,也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

六、注意处理好教材与生活的链接。在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解读时,我努力做到“三维延展”:促进学生对文本表层知识的理解接受,如教《廉颇蔺相如列传》当中“渑池之会”这一节,其中如何断句朗读、其中有哪些虚词实词的用法意义需要掌握、有哪些特殊语法现象需要了解,以至于这里的哪些文句进行现代文的翻译转换时应该怎样处理等等,在我看来全属于浅层平面的静态性的知识与技巧。在完成了这样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我主观上更其重视另外两个“维度”的教学内容,一个是以最大的同情向文本的深处拓展,深入理解文本所展示内容的认识价值,比如秦王约会赵王这本身就是一个“投石问路”的行为,秦王十分狡猾,赵王不赴约表明赵国“弱且怯”,“弱”无力,“怯”则无志,于是秦王就可能放心大胆的采取下一步大规模的侵略赵国的行动。所以赵王赴会之意义非同一般。在酒会上蔺相如“前”请秦王奏缶的两个“前”不仅是方位名词作动词用,更重要的是突出了蔺相如步步占据威胁秦王优势的考虑,一旦占据了这个优势就占据了说话的主动权,突出了蔺相如的“智勇”„„诸如此类的情形在我们的课文里处处皆是,在平静而有限的文字中实质上蕴藏着极其丰富而生动的情境,我以为必须引导学生向文本的这个维度挺进,进得越深,趣味就浓厚,给学生的启发就越大。再一个维度,就是促使文本内容向学生灵魂深处延伸,把这些历史生活中展示给我们的内容与学生未来可能有的生活糅合起来,在学生内心深处内化生成建构。比如这一节可以让学生知道“投石问路”的在实际生活当中的有效应用;可以由蔺相如与秦王的斗争中连带介绍毛泽东的“有理、有利、有节”的六字外交方针及其普适性,让学生懂得“外交”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可以在对由蔺相如威胁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的措辞分析中,让学生明晓什么叫做说话得体,学语文的真正意义的归结点在哪里,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蔺相如还是烛之武都应该成为我们跟他人交往时说话措辞的榜样„„我的课触类旁通的穿插引带的内容很多,与既往生活、现实生活、未来可能有的生活情境的联系特别多。知书达理、学以致用,一直是支配着我语文教学思路的一个难以改易的灵魂,我总想努力避免韩愈在《师说》里批评的那种“童子之师”引导学生习其句读不问道的“小学而大遗”的教学失误,高中的学生他们应该具有这样的探究体悟能力了,他们也该明晓社会生存的一些“明规则”与“潜规则”了,“明”和“潜”他们都应该且也必须了解,太极图的阴阳构图的原理告诉了我们什么才叫做完全、怎样才叫完善„„

七、注意教学法与教学模式的形上思考。在教学上我没有定法,我并不认为过去人们创设运用的教学法哪个就一定好哪个就一定不好,存在的总是合理的,关键在我们的审时取用上,就如同中药铺里的每一味药都有它的用处,关键看你用得是否在点子、是否在时候,对一个教学方法好坏优劣的评价,应该是放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去做动态的审视,才能得出符合“彼一时”的公正评价。我实在不知道我到底运用的是什么教法,是否入流是否归属哪个派别,我从来没有费这个心思去想,我到是以为无门无派才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当然,最容易出问题的也这种状态,关键要看使用者驾驭者自己心里是否别具乾坤,有天地则生,无天地则亡)。如果实在要说我教学中有什么方法的话,现在想起来最明显突出的恐怕就是“东扯西拉,随机穿插”,注意是“随机穿插”不是“随意穿插”,为了保证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的有效能动的联系在一起,我在课堂上的引带是很多的,常常采用“情境描述辅助法”、“切实经验置换法”、“生活矛盾设例法”、“文本情境演义法”等等„„这不仅我引带穿插,我更极力怂恿我的学生也要学会这种触类旁通式的引带穿插„„我这样做不仅就是为了获得文本与生活的广泛性的联系,也是育人的用心所在,活生生的“事实”更容易感染一个人的心灵,也更易在一个人心里产生共鸣从而在学生内心实现有效建构,(感悟、感悟,有感而后才有悟。切实的动态的才是最容易对学生产生“感”作用的)同时也是对学生语文学习思维(想象、联想与推理)和听说的有机训练。为了让我的课堂教学既充满生机又切合学生学习实际,我同样一直不追求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总是“因材施教”“因时而化”的,这里的“材”指教材,这里的“时”是指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与态势。我以为一个人果真确立了一个什么固定的教学模式的话,我就以为他距离僵化可能就不远了。如果一定要说我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什么模式的话,那么恐怕就只有叫做“随机模式”,这就如同武术当中的“自然门”一样,无门无派,没有固定的程式或套路,一切随机,自己使什么招完全取决于对方出什么招。在这个问题上我十分信从《周易》“君子随时”和老子“上善若水”的思想。《周易》就讲的一个“变”字,而水的一个重要特性之一就是善变,它没有一定的形状,完全因势赋形,也正因为此,它无所不能至,无所不能存。不过我知道,这样的课堂教学最需要警惕的就是要防止“随机”在不知觉中变成“随意”。

八、我特别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与良好的思维品格的培养。就中学语文学习而言,我个人以为学生最最需要的就是:想像的能力、联想的能力和推理的能力。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对既有知识的优化整合,还是在既有知识基础上的发明、创新,都离不开这三种最基本的思维,我们可以把它们称为“思维元”,其他许多的思维变式——如什么求异思维、辩证思维、发散性思维等等,都是以这三个思维元为基础的。就思维品格而论,我以为想象必须“丰富”、联想必须“自然”,推理则必须“严密”,但不管是想象、联想,还是推理,都必须力求“敏捷”,所谓“事后诸葛亮”“马后炮”等,都是因为思维不敏捷造成的遗憾。这是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想象、联想与推理思维训练的同时必须注意的问题。但不管怎样的思维训练,都是以思维品格的训练为前提的。比如,必须具有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有深入、细致、全面思考的习惯,要有怀疑与探究的意识,要有怀疑与探究的热情,要有求异求新的冲动,要有怀疑、批判、提出个人见解或主张、观点的勇气。当然,怀疑与探究的意识和热情,是推动我们思考的根本动力,是促进我们思维、健全我们思维的驱动器。一切积极的具有建设性的思维,即一切有价值的思维莫不是从“怀疑与探究”起步或生发的。

我以为在培养学生思维品格与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最首要的就要千方百计的促使学生思维(思考)意识的形成,思维勇气的成长,思维热情的(冲动)的产生,当然思维的方法的教育也就在其中了,至于思维的结果却在其次,可以暂时不去计较。我以为作为高中教育思维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学生思维意识、思维热情和思维品格的培养上,对方法与结果的要求应该放在相对次要的地位,高中的基础教育毕竟与大学、研究生的培养要求有所区别。比如要培养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首先必须培养他的创新意识、创新胆量、创新热情(冲动)具备了这三个基本要件之后,他自然就会想要谋求创新成果,他有了谋求创新成果的念想,就自然会能动地去寻求排比种种创新的方法。

为了让学生语文学习的思维得以健康的成长,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除了注意处理好以上所说的若干问题外,更注意提供给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相应的空间。课上我注意平抑自己过多的主观发挥,尽可能多的提供给学生发挥的机会。为此,我在高一第一学期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做到在课堂上连续讲授最多不得超过五分钟,整堂课总讲授时间累计不得超过二十五分钟。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为了矫正既往自己主观发挥过多、牵制学生过多的毛病,我在力求实现教学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尊重课堂上每一个生成性问题。(这不意味着对每一个生成性问题都得给予圆满的解决,但决不可以充耳不闻,必须给予合适的评价)在课堂上我常常是“踢皮球”的,把自己预设的问题与从学生中来的问题,尽量都踢给学生们自己去解决。我认为教师自己不妨懒一点,装得傻一点,我相信俗语说的“懒婆娘生巧女”的道理,我们相信老子的“大巧若拙”“有所不为始能有所为”(教师有所不为,学生就可能有所为了)的处事哲学,我们相信先天太极图喻示我们的阴阳消长的动态运行规律。课堂上学生动口多了,他们得到的思维训练的机会也就多了,他们良好的思维品格也就容易在这动态的课堂教学中生成。

给学生机会是一个方面,我还想方设法刺激学生积极思维。我试行采用了“课堂学生学习动态评价方法”。每堂语文课,我都会带去一本学生花名册。课堂上不管是哪位学生,只要他主动站起来发一次言,不管对错,有无道理,我们都给他记一个“○”;如果问题的回答正确,或语言组织又好,就给他记一个“△”;如果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有创意,与一般学生不同,或该生主动站起来提出了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或提出了教材上的一个可商榷之处,或对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补充等,统统给记一个“☆”;对那些有创意但又存在明显缺陷的问题、意见,我们就给他一个“◇”;对那些作业态度、听课态度明显不端正的学生,发现一次则给他们一个“×”。一个“☆”或两个“◇”或三个“△”或四个“○”可抵消一个“×”。对一周下来课上都没有作过一次建设性发言的学生,教者则个别予以关心、鼓励,可以让他们利用其他时间的提问作弥补。不管怎么样,从开学到现在我们运用这种方法,最起码是十分有效的改变了既往高中学生课堂上总是被动发言的局面,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程度大大提高。当然,这里存在一个如何维持这种评价的公正性与权威性的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还是教师的即时评价机智问题。这样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质疑、渴望创新的个性就可以在这样动态的过程中渐渐养成,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创造性与探究性的阅读习惯,而且对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也是大有补益的。

这样学生们的“知”就有可能能动地渐渐转化为“识”,于是学生的思想也就会日益走向深刻和成熟。同样,学生的“听、说、读”的训练也就自然渗透在这教学过程的始终了。自然新课改的精神也就得到了应有的体现。

(三)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能力的综合体现应该说主要表现在表达上——说和写上,一个学生,一旦有了足够的知识积累,又有了一定的思想深度,同时更具有较好的想象、联想、推理的思维品格与能力,我就不必担心他的表达“言之无物”了。我以为这是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就解决了高中学生表达能力形成过程的主要矛盾。我们可以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下的工夫是引进水源的话,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形成就是水渠。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都说明阅读的学习是学生作文能力形成的上源。不过,茶壶里下饺子——有货倒不出,或表达时“言之无序”“辞不达意”这类的现象还是会有的。这不要紧,对于在以上教学过程中走过来的学生来说,如果在表达上有问题也绝大多数是个语言驾驭能力或表达技巧欠缺的问题,这类学生的表达(作文)上的毛病是属于单纯轻浅型的,与那种因知识亏乏、经验不足、思想平庸、思维混乱、语言能力又差造成的表达疾患是不可以相提并论的,后者是属于教师没抓好“过程教学”,或者是学生没抓好“过程性学习”,长期的积贫积弱渐渐遗留下来的复合型的疑难杂症,一时半时是无法治疗见效的。而对那些仅因为语言驾驭能力障碍,或表达技巧欠缺造成表达不佳的学生,只要假以适当的训练和老师适当的点拨就可以很快的收到良好效果。“点石成金”他们自己已经准备好了石头,就等我们教师去“点化”让他成“金”了。对这样的学生我个人以为可以通过这样的四个疗程——“合理”、“合法”、“得体”、“充分”的诱导,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我姑且就把它叫做“四步疗法”吧。

第一步帮助他们解决的是篇章结构上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们只要求学生把文理理顺,使他的行文符合一定的章法,其他方面暂且不计,这就是我所说的“合理”。至于评价标准,即给分标准另拟,不采用班上一般同学通用的评分标准。(以下各项与此同)第二步则是帮助他们解决作文的语言问题。文理顺了,我们就帮助他克服语病,引导他们把话说通顺、说规范,并力求把话说简洁。这就是所谓的“合法”治疗。

如果说前两个疗程尚属于消极的保守疗法的话,那么从第三疗程开始就进入积极的治疗阶段了。我们帮助他们把每句话都说得符合具体的场合,切合那时那地的人情,即要求并设法引导他们学会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的要求说话,力求做到“得体”。

最后,引领他们进一步学会修辞润饰,让他们懂得怎样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得更充分,让读者更好地接受。这便是所谓的“充分”。

我们以为到这个时候,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基本形成了。我们以为一个真正的有知识、有思想、善思维、有方法、既能说又会道、既善读又能写的学生,应该算是一位有着较好语文素养的学生。这样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应该说也就基本达到了,我们的语文教学任务也就可以算是完成了。

四、新课改与高考

这里我想顺便就新的课程改革与现行高考之间的关系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现在依然有不少人把“新的课程改革”与“高考人才选拔”完全对立起来,似乎是只要“高考选拔”制度存在“新的课程标准”就不可能真的得到落实,于是在那里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大发感慨,持这种态度的人不在少数,一些学校甚至一些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的头脑也根深蒂固的存有这样的认识。但我始终以为高考与课改不存在矛盾,高考存在竞争,如果我们的新课改会削弱我们学生的高考竞争能力,我们还要这个课改干吗?我坚信我们的语文新课改的精神(其他学科我不知道)果真能够得到落实的话的,我们学生的语文水平与语文能力是完全可以应对高考这样的考验的(有个别的平时的语文学习表现可能很不错,但在高考中却不能顺利过关的现象肯定是会有的,不过我们要看主流,看整个面)。我还坚信我们的高考模式、考试试题的制作设计上也会顺应并渗透这种新的课改精神的。在这里望洋兴叹的主要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四魔”在作祟:一是观念陈旧,没有能够适时更新。二是既有的操作行为习惯的干扰,对新的事物不肯或就不敢积极的去尝试去探索。三是对语文学科的本质与语文教育教学的规律认识不充分,缺少自主精神也缺少足够的自信。而新课改又是极其讲究教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灵活性的——于是这些人在行为能力上有了局限性。四是过于“功利”,对自我的价值定位过低,抵挡不住一些具体的蝇头小利的诱惑,始终自觉的把自己放在他人的标准下衡量,患得患失,测不深浅。于是对新课改在心里上排斥、在感情上抵触、在行为上因循守旧。我个人以为最关键的还是第四种素对新课改推进影响最大,缺少远见又难破“私欲”的人必然会他对新理念、新方法、新环境的认可接受。对这类人我想去读一读马南村写的《放下即实地》恐怕应该有些好处,真正的卸下包袱放心的下水试一试(要是至真至诚的,心诚则灵)你就会感受到这里面的无限生机与无穷乐趣。我在江苏省南通市中学语文研究会第十三届年会的发言时说就说过:

“那么如何应对08年的江苏新高考呢?我们学校要求我们的教师把眼光放远一点,心胸放开阔一点,不要把眼睛总是盯在脚尖上斤斤计较,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要求我们要有点老子无欲无求的意识,要努力克服急功近利的急躁情绪。认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的在过程上下了功夫,抓住了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质,良好的高考结局必然是不招而自致的,用我们学校领导的话说:一个真正有知识、有文化、有思想、善思维、有方法的学生,是不可能应付不了语文高考的这场考验的。所以我们学校领导针对江苏新高考提出了这样十六点的应对策略:研究课标,淡忘高考,重视过程,自有良效。”

下载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认识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认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反思(精选合集)

    对高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反思 太和中学 杨会会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多媒体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得到充分的运用。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但事物都有两面性,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也存在......

    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

    对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思考 作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太多问题,导致学生的写作心理消极,不愿意主动参加到写作教学,不能......

    对高中语文作文讲评课的认识和模式探索

    对高中语文作文讲评课的认识和模式探索 摘要:本文从作文讲评的本质作用、基本现状、课堂模式探索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交流的初衷展示观点,陈述事实,以期为高中作文讲评课带来......

    浅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浅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 弹指之间,我踏上讲坛已近七年,还记得第一次踏上讲台时的激动;更难忘记第一次面对学生成绩时的无奈,自己付出了那么多的心血,投入了那么多的精力,可为什么学......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对古诗词教学的几点认识 岳阳市君山区许市镇中心小学 卢进华 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教育部新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

    浅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精选)

    浅谈对教学反思的认识 最近读了对教学反思的一片文章才真正理解反思,下面是我对反思的认识,此文作为我教学反思的开端。 经典语录:“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

    对教学设计师的认识

    教学设计师 一、 教学设计师的定义 查阅有关资料后得知,所谓教学设计师就是负责组织教学内容以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人,也称为信息设计师、教育设计师;是从事教学设计工作的人......

    对片断教学的几点认识

    对“片段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所谓片段教学,是相对于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而言的,是真实教学场景的一个片段,也就是说,片段教学只是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一部分,教师通过完成指定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