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3 00:13: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1、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1、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

第一篇:11、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

教学建设与改革“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精神,根据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关于学院办学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及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的有关要求,特制订本规划。

一、客观基础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我院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1号)文件精神,把教学工作做为中心工作,加大教学投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质量,为“十二五”教学建设与发展打基础的重要时期。

1.教学基本条件明显改善。数字化媒体教室已达74间,使2/3以上课程教学手段实现现代化;新建20500平方米、高标准的实践教学中心,可供2700多学生同时进行实践教学活动;集教学、训练、群体活动为一体的体育馆项目投入使用;新建图书馆,目前藏书超83万余册,生均达到113册;各系部都设了资料室。

2.教学建设开始起步。在教学建设中,学院开展了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和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建设;其中院级重点建设专业3个,特色专业2个;院级重点建设课程20门;双语教学课程10门,并从重点建设课程中培育院精品课程。“十一五”期间,共出版教材43部,其中获省高教学会以上奖励 6 部;学院启动了教学名师、教学优秀团队建设项目。

3.教学改革逐步深入。教学改革与创新深入进行,获得阶段性成果。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在三个专业进行试点并全面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引进国内外、特别是国外合作院校优质教育资源,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考试制度的改革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学生自主学习纳入教学计划并开始实施,实践教学得到进一步加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4.教学成果开始显现。截止2009年,教学改革与创新方面获省高教学会以上级别奖励的科研项目有5项,教材6部;省内公开发表论文21篇,其中获省高教学会奖3篇。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根据学院在2009—2010学年度全院学生网上对开设的263门课程评议,满意度达到90%以上。有一批中青年教师获得教学优质奖;多名学生在全国和地方组织的学科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大赛中获奖,其中2006级学生张辛获全国BEC标准级大赛第一名,并奖励到英国剑桥大 学留学一周;2009年我院有两名学生参加全国新概念英语大赛,其中信息科学系学生赵安获得全国总决赛大学组第二名;2010年4月艺术系教师指导学生原创动漫作品获第三届全国动漫游戏产学研合作讲坛“最佳提名奖”(进入前7名);数名教师获得全国和省、地区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学基本建设仍需加强

随着在校学生规模扩大,新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增加,从学院未来发展竞争的需要来看,目前学院专业教室、实验、实训场所仍然紧张、功能还需进一步完善。

外语类专业课程、公共外语课程的教学班额偏大,缺少小班(15-20人)教室。经管类专业、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应用类专业等的实验、实训场所规模及设施功能尚难完全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

数字化多媒体教室与数字化网络教学功能建设需进一步提高。2.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待进步树立

传统陈旧的人才观、质量观、多未完全突破;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观念不牢固;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教学目标,不够突出。

3.教学建设的一些项目水平仍需提高

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尚未突破;

双语课教学整体质量有待提高;

出版教材数量不少,但高质量的不多; 教学研究项目、教研论文总体水平不高; 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尚无显著成果; 4.教学改革与创新需进一步深化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还处于探索、研究、试点阶段; 课程体系的改革有进展,但创新尚无明显的突破;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与创新应进一步深入;

以能力培养为主,多模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尚需提高质量,校外实习基地应进一步规范;考试、考查制度应加大改革与创新力度。

(三).改革和发展环境分析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人才市场的国际化,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在我们走向世界的同时,发达国家的教育机构,跨国公司、集团,特 别是国外有实力的高等学校通过招收和互换留学生,合作办学,专业培养,职业资格认证等形式进入我国高教领域。他们的国际化视角、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不但促进中国高校的改革,而且使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房门面临严峻的竞争挑战。

2.国内生存压力加大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巨大,促使了国内高等教育超常规发展,全国普通本科高校1000多所,其中仅独立学院就达300多所,特别是独立学院存在着专业雷同,特色不鲜明,在招生、师资队伍、教学基础条件等方面存在许多困难。“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成为普通高校特别是独立学院生存和发展中必须面对的严重问题,都面领着生存的巨大压力。3.学校自身动力不足

主要是对教育形式的正确认识不够,缺乏紧迫感;学习不够,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慢;学校经济基础不雄厚,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缓慢;学校历史不长,处在成长过程中;文化底蕴不够深厚,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逐步形成中;学校的激励机制尚不够健全,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步伐不够大。

我院是一所新兴的民办学院,不但面临众多独立院校的激烈竞争,同时也面临公办高校不对称的强大竞争。但在广大人才市场的需求面前,各高校的机遇又是平等的。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支持下,坚持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培养目标,发扬我院国际化开放方式办学的优良传统,在教学改革与创新上下功夫,打造专业特色、课程特色,打造师资队伍特色、教学特色、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质量创新人才,我们就一定能在高校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占有一席之地。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以贯彻落实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为契机,以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为根本,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学建设为保障,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观念,增加教学建设投入,加大建设与改革力度,建设具有恒星鲜明特色的高水平、富有前瞻性的教学体系,全面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提高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核心竞争实 3 力,为学院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发展思路

学院在“十二五”期间,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转变观念、深化改革、强化管理、突出重点。

教学建设要以三个为主:

教学建设要以加强内涵建设为主; 教学建设要以提高质量为主;

教学建设要以突出特色,以提高核心竞争实力为主; 教育教学观念要实现四个转变: 从传统人才观向现代创新人才观转变; 从传统教育质量观向现代多元质量关转变;

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向现代具有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转变;

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观念向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念转变;

教学建设与改革要统筹规划,分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在2011年—2015年的“十二五”期间,以继续完善和加强教学基本条件为基础,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在特色专业、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双语课程建设及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教学综合实力有所提升。

第二阶段:在2016年—2020年的五年间,以培养高质量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重点,全面提高教学建设与改革水平,建成一批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培育出一批教学名师队伍和一批优秀教学团队,形成教学的一定优势和特色。教学质量大幅提高,教学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使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在省内独立学院中处于先进行列,达到省内普通高校中上水平。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目标

根据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学科专业发展建设规划的要求,教学建设与改革的主要目标:

(一).继续加强教学基础条件的建设

“十二五”期间,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教学基本设施形成一定规模,教学仪器设备的数量、质量和功能等方面,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指标,能够满足全院不同专业、不同层次教学的需要,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质量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保障。

(二).努力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念,以素质教育为前提,以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构建“产学研”结合、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国内外教育相连接,以培养涉外型、复合型、应用型为主的具有恒星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加强课程的分类建设,推进双语课程教学,打造精品课程 1.“十二五”期间,学院加强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的建设和管理,加强系管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建设,努力使全院60%的课程达到良好以上的标准。重点建设20—40门院级重点课程,其中25—30门达到校级优秀课标准。

2.推进双语课程教学,提高双语课程教学质量。“十二五”期间双语教学课程达到15门左右,其中50%的双语课程达到良好的标准。

3.精品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在院级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遴选出10门左右的院级精品课程,努力争取1-2门课程进入省级精品课程行列,实现省级精品课零的突破。

4.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完成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为主,10—15门网络课程的立项建设。引进国际、国内网络课程 5门。

(四).加强教材建设,强调编写出版和引进使用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强、质量高的教材和辅导教材。

1.“十二五”期间,编写出版较高质量的教材和辅助教材,其中自主编写出版具有学院特色院内使用的教材和辅助教材20--30部;院校之间合作出版的教材 14部,争取有11部教材纳入国家规划教材。

2.“十二五”期间争取正式出版大学英语多媒体教材,争取编写出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系列教材和辅助教材。

3.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内外先进教材;鼓励、支持教师与外籍教师合作编写满足语言类专业和涉外专业需要的双语课程教材和辅助教材。“十二五”期间,争取在经管类专业、对外汉语专业、计算机应用专业共编写出3—5门双语课程教材。

(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达到规模适当、功能较健全、效益较高的指标 1.校内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以院实践教学中心为主

重点加强建设外语、商学、信息与艺术、“蓓蕾”、“SIFE”五大实践教学区和学生自主学习区的软硬件建设,充分满足校内各专业实践教学需要,最大限度发挥其人才培养功能。

在“十二五”期间,扩大专业实践教学区的规模,进一步完善教学功能,建设1个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争取外语、计算机应用两个实践教学区建设规模、功能和效益名列省内独立学院前茅,进入全省普通高校先进行列。努力争取达到省级示范中心标准;建设1个院级示范实验室;到2020年争取建设院级实践教学示范中心6个;有院级示范实验室10个,其中3个达到省级标准。

2.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要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选择专业针对性强,设施条件好,具有一定指导能力,数量规模有保障的社会企事业单位,建立一批长期、稳定、实践效果显著,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起重要做用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十二五”期间,每个专业至少要建立2—3个标准较高、具有一定规模,效果较显著、长期共建关系密切的校外实践基地。

“十二五”期间,外语类和其他涉外类专业,特别是中外合作专业,努力争取在语言所在国建立学生的实习基地,实现国外实习基地的突破。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团队的突破 1.在“十二五”期间,培育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院级教学名师10人,其中1—2人达到省级教学名师标准。

2.“十二五”期间,建设院级优秀教学团队6个。

(七).大力提升教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1.进一步提升外语、计算机应用、大学语文、数学等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在校际间可比项目中,大幅度提高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提高计算机应用等级考试的合格率。

在“十二五”期间,在校际可比项目中的通过率和合格率,要居全省民办高校的前列,争取我院英语教学水平进入全省优秀行列。

2.在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积极参加全国及全省学科竞赛活动,继续保持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等大赛中的领先地位,继续保持商务英语、计算机应用、汉语言文学等有关方面的知识、能力在全省竞赛中的优势地位,争取其他学科专业有新的突破。

3.巩固和发挥学院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

注重职业资格、岗位技能及应用能力水平的认证,培养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高素质、高质量创新型人才。

努力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巩固和提高学生就业率,提高社会的满意程度。

(八).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学建设改革

1.进一步实现教学研究课题立项的评审、检查、成果评定、实践推广的管理,使其制度化、规范化。

2.教学研究项目在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同时,还应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使教学研究更好的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3.在“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院级教学研究课题 33 项、获省高教学会优秀成果奖 8 项,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争取到2020年达到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标准1--2项。

五、重点任务

(一).继续加大教学基本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满足教学需要

1.加速4#教学楼工程建设,争取在2011年新生报到前投入使用;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扩大教学用房面积,满足外语类课程实现小班(15—20)教学的需要。在“十二五”期间,逐步解决因教室紧张等因素造成的排课不合理、教师连续集中上课、学生忙闲不均及部分课程只能利用周六、周日上课的现象。

2.抓紧以实践教学中心为主的后续建设工程,扩建外语实践教学区;建设俄语、日语、计算机软件工程等新增专业的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3.进一步完善以外语、商学、信息与艺术、“蓓蕾”、“SIFE”等实践教学区和学生自主学习区为主的软硬件建设,实现规模适当、功能较健全、效益较高的“十二五”建设目标。

(二).教师队伍建设要保持规模、实现结构优化、综合素质高的标准 1.“十二五”期间,专任教师的规模达到500人,生师比为18:1,专业课教师中三种类型专任教师的比例争取为6:2:2,即:专职教师约300人,外籍教师100人,外聘教师100人。

2.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在保持研究生以上学历、副教授等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均达到30%以上的同时,注意引进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注重引进有深刻专业背景,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专业视野开阔、较强指导能力的高级人才,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每个专业配备1—2人。3.继续加强教学名师、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

在“十二五”期间,每个专业至少培养1—2名校级教学名师,每类公共基础必修课争取培养1名校级名师。加强教师培训和专业考核,充分发挥名师、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注重教学团队建设。“十二五”期间,建设6支院级优秀教学团队。争取实现每专业、每类公共基础必修课建设一支以教学名师为龙头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团队。并在省级教学名师和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建设方面实现突破。

(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通过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授课时数;逐渐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调查、社会实践、参与科研、参加学科竞赛、进行创新型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十二五”期间,涉外专业要形成“课程互设、师资互聘、学分互认、学位互授”为特征的开放式、国际化办学特色。在试点基础上,各专业都要构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的个性化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推进“三种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

积极推进“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首先把“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就业教育” 等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思想和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7 中,制定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推进应用教育与创新、创业、就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其次以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平台课程为基础,学科、专业教育平台课程为依托,素质与能力拓展模块为导向,实践教学环节模块为平台,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涉外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建立创新、创业、就业教育实践基地,营造创新、创业、就业教育氛围,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五).推进学分制的改革与创新,积极研究探索弹性学制。进一步完善目前我院实行的不完全学分制,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立符合我院实际和特色的学分制管理体系;逐渐扩大选修课范围、完善主辅修制、贯彻落实“平台+模块”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积极研究探索弹性学制模式,在“十二五”期间,争取在条件成熟的专业试行分阶段(基础课阶段、专业课阶段)的弹性学制。

(六).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紧密围绕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目标,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根本、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需要,结合专业实际,将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充实到教学内容中,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改进教学方法,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启发式、讨论式、演示、操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在因材施教上下功夫。在教学手段上熟练掌握应用数字化多媒体设备,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设一批自主研发的质量较高、教学效果显著的数字多媒体课件。加强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将重点课、精品课纳入网络课程建设。

(七).推进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对我院外语类、汉语言文学类、经济与管理类、计算机应用类、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行分类指导的方针。以实践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的有利条件,加大实验、实训、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各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规范管理,提高质量,注重实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省和全国的学科竞赛和社会职业资格和专业岗位能力水平认证的考试。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在大学英语能力等级考试通过率、计算机应用能力水平考试合格率有较大提高。争取在全国、全省学科能力竞赛中有新突破。

(八).推进考试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继续推进考试多种形式(笔试、口试、大作业、小论文、实验操作、网上考试等)、多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成绩、期中、期末考试等)、多种类别(院内组织考试、校际间考试、社会公共考试等)、多种成绩评定方式(主考教师评定、考评组评定、学院组织专项考评、校外评定等)等方面考试制度的改革。

在考试内容的改革上,注重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技能、对认识问题、8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的考核,有利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九).进一步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机制

1.进一步加强院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的建设,充实经管类、计算机应用专业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督导成员,增强教学质量监督的针对性;“十二五”期间,争取增加3名以上所缺学科专业的督导教师,以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加强系部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建设、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立系教学质量监控督导组,配备1—2名兼职督导教师,以系为主配合院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工作形成院系两级教学质量督导体系。

3.进一步提高三级评教工作质量,对三级评教的形式、内容、可操作性进行认真的总结,使三级评教能够更客观、更准确的反映教学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加强领导及时更新成员,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及时了解和掌握教学动态、为各级领导的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4.建立和完善评估质量标准。要建立课程、毕业论文、试卷、实验实习等专项评估的质量标准和评估办法;要逐步建立评教、评学、评管的三类评估体系。

(十).启动国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

1.启动国外实习基地项目,努力争取“十二五” 期间,在英语、日语、俄语等外语专业和涉外专业语言的所在国,有选择地建立国外实习基地。“十二五”时期,首先选择在日本、俄罗斯试点。

2.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争取现与英国伦敦南岸大学、英国贝福德郡大学(原鲁顿大学)、马来西亚双威学院合作的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两个本科专业实现与国外院校所在国共建学生实习基地的目标。

六、保障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一).保障措施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院系(部)两级管理体制,保证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顺利进行

(1)明确院、系(部)的管理职能,管理中心下移,在院长统一领导下、教学副院长直接负责,实行院系分级管理负责制。形成规划科学可行、管理规范、监督机制灵活有效、教学质量提高、规模效益显著、特色鲜明的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管理体制。

(2)明确教务处在教学副院长直接领导下、全面负责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的规划和日常管理工作,各系、部负责本部门的教学的具体实施、建设和监督管理职责。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教学督导与评估中心,负责学院各项教学建设与改革规划项目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工作。使教务处成为学院教学改革和管理的参谋部、指挥部。

9(3)实行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负责制,确定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落实责任制。对经专家审定、学院批准立项的,其所在部门,要根据建设与改革规划制定详细可行的实施计划,保证建设目标明确、责任到人,按要求实现预期目标。

2.深入开展高教形势和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大学习大讨论

(1)通过对高等教育形势的学习和讨论,使广大教师认清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民办高校面临的严重挑战和发展机遇,认识到优胜劣汰竞争规律,进一步明确高校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人才培养质量的竞争,是教学质量的竞争,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树立良好师德和严谨务实的教风,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学院教学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2)通过对现代教育教学观念的学习和讨论,突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实现观念的转变。树立新的现代创新人才培养观念、现代多元质量观念、现代具有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和以人为本,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观念。建设具有观念新、中外视野宽、基础厚、教学手段先进、创新能力强、教学水平高,具有鲜明我院特色的教师队伍。努力打造一批品牌特色专业和品牌特色课程;建设一批以专业为中心的优秀教学团队。增加学院核心竞争力,实现“十二五”教学建设与各项改革规划目标。

(3)通过学习和讨论,在全院进一步明确树立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劳动的浓厚氛围。各部门同心协力、密切配合,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目标的实现贡献力量。

3.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重点选聘高学历、高职称、可作为学科专业带头人或专业背景深厚、有丰富的行业实践经验、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

(2)进一步实施学院《教师培训制度》,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合作办学院校有利条件,采取在岗培训和脱产进修相结合,重点培养中青年双语教师,注重培养“双师型”教师。

(3)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引进外语课程和涉外专业课程的外籍教师,保证引进外籍教师质量,满足教学需要。

4.加强管理,对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实行有效的质量监测与评价

(1)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院级重点课程、双语课程、精品课程评估标准;院级教学名师、教坛新秀、教学技能等奖项的评选标准和院级优秀教学团队的建设、评选标准,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2)要建立和完善院、系(部)两级领导听课制度、教师听课制度、教学 10 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及教学检查、教学质量评估、教学质量奖惩、课程考试考核、教师培训、新教师岗前培训等制度。

(3)严格按教学建设的评估标准和评选标准,加强教学在建项目的跟踪管理。对建设项目成绩显著的部门和负责人给予相应的表彰奖励;对建设项目因主观原因不能按时完成应给予告诫。

5.加大投入,切实保障各项建设项目经费的落实。

为完成“十二五”教学建设与改革各项任务的完成,学院要在保障教学基础设施投入的同时,还要加大对软件建设经费投入的力度,保障师资培训、教研科研费用的支出。

(二).实现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在校生规模,专业发展规模适度

(1)学院在“十一五”时期,在校生规格已达到7600余人,“十二五”规划目标在校生本科稳定在8000人,平均每年增长为80人,增长比例平均1%多一点,按我院“十一五”年招生计划和实际报到率,实现8000人的在校规划是适度的,是可行的。

(2)学院现有专业12个,专业方向29个,“十二五”规划专业总数为30个左右。在专业设置上,“十二五”期间平均每年新增专业3-4个是切实可行的。

(3)适度的学生规模和专业规模,为教学建设与改革目标和重点任务提供前提条件。

2.教学基础条件建设有保障

(1)在“十一五”期间,教学基础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院图书馆工程、体育馆工程和实践教学中心楼三大基础工程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3#教学楼工程也将于2010年10月正是投入使用,各主要项目指标达到或超过生均指标。进一步扩大和改善了教学条件,满足了新专业教学需要。

(2)学院70多间数字化、多媒体教室的进一步完善,为全院教室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的进一步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3)以学院先进的、多功能、高档次、适应多学科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心为主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和134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建立多模块、多层次、具有我院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3.现有教师队伍数量较充足,结构有特色,质量有保证

(1)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十一五”时期的2009年,师生比已达16.4:1,优于18:1的国家标准,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副高级以上专任教师分别达到64%和50.1%,均超过30%的国家标准。

11(2)“十一五”期间,常年聘请英、俄、日、韩等外籍教师担任外语及涉外专业课程,每学年平均25-30人,整体教学质量较高,受到学生欢迎。根据我院专业特点,学院拟在“十二五”期间,加大外籍教师数量,达到专业任课教师的20%,承担40%左右的教学任务,使专职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有充分的业务培训及从事教改科研的精力,有利于他们的成长。与重点引进高级专业人才相结合,有利打造一支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队伍。

(3)近几年,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院教师教学质量,特别是中青年教学质量一直保持稳步上升趋势。据2009年学生网上评教评课结果,满意度保持在85%到90%以上,教师的整体素质较好,为“十二五”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打下了良好基础。

4.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学基本建设深入开展

(1)“十一五”期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已在三个专业进行试点,其他专业也积极开展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学院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了“平台+模块”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各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认真修订。使之更加符合学院办学定位,突出办学特色,以利打造特色专业,进一步构建更为完善的涉外型、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2010年,学院又启动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2010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工作,把我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向深入。

(2)在“十一五”期间学院先期批准立项一批重点专业、特色专业、重点课程、双语教学课程,并积极培育精品课程。教学建设中打牢基础,增强实力,突出特色上下功夫,为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实现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课程的突破打下坚实基础。

(3)学院在“十一五”期间启动了教学名师建设项目和教学团队建设项目,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建设力度,按省级教学名师和优秀教学团队的标准积极建设一批以教学名师为龙头的、具有我院特色的优秀教学团队。使教师队伍在适度规模基础上,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实力不断增强,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这些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的启动和试点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实现“十二五”教学建设与改革规划目标提供可靠保证。

5.有较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

(1)学院注重加强教学管理组织建设,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建立了完善了由院长负责、教务处牵头、系(部)为基础、各职能部门相协调配合的教学管理组织体系。建立了院、系(部)两级管理体制。

(2)“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出台了关于师德教风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实践、实训环节教学工作质量、12 推进学生自主学习等十个教学管理方面的文件,构成了较完整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使学院的教学与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使教学与管理行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学院教学活动在长期良好、稳定有序的条件下顺利进行。(3)“十一五”期间学院建立了常规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评估、三级评教、教师评学、教学成果评选、教学优质奖、外籍教师评选及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教学问题工作反馈等制度。大力表彰奖励先进教师;教育、批评、处理违规违纪教师。调动了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管理体系、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为实现“十二五”教学建设与改革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提供了制度保证。

6.学院开放式、国际化办学传统为特色建设奠定基础

我院建院以来,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发扬改革创新传统,坚持走开放式、国际化办学之路,加大与国外合作办学力度,在合办专业的基础上,引进国际考试项目,大力引进外籍教师,引进借鉴国内外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形式和内容及先进教学理念等优质教育资源。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营造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在人才培养质量和特色上已初步被社会接受和认可,并被列入高教强省“1115”工程的民办高校。这一优良传统和这些特色的培育和形成必将为我院教学有优势和教学特色的进一步建设改革奠定良好基础。

我们坚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的扶持,在学院理事会全力支持下,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全院教职工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勇于改革创新,奋力拼搏,就能够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在未来十年内,实现学院第二步发展战略,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上形成一定优势和特色,提升学院的综合实力的目标。

附表:

1.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学科专业群及拟建设新专业发展规划表

2.教学建设规划量化表

第二篇: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学院现状

1、师资结构

学院现有专职英语教师79位(含大学英语教师)。其中教授3位、副教授19位、讲师53位、助教4位,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比例=22:53:4,副高以上职称教师占专职教师的28%。具博士学位的有4位,具硕士学位的有39位,具硕博士学位教师占专职教

师的32.81%。在人才工程方面,1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第三层次,3人次入选浙江省青年教师资助计划,1人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2人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3人入选温州市55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

专任教师职称-年龄-学历-结构汇总表

类别

职称职称年龄结构职称学历结构

小计≤30岁30---50≥50博士硕士学士

教授30311

1副教授190190211

5讲师531736013319

助教4400040

小计7921580449252、专业与硕士点设置

目前我院有本科英语专业和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其中,本科专业下设英语教育和商务英语两个方向;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有英语语言学、英语文学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三个方向。另外,我院还有教育学二级学科下设的英语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目前英语专业本科生428人,两个硕士点三届共58人。

3、专业定位

本英语专业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既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较广的英语专业知识,又有较强的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能在中等和初等学校进行英语教学和研究,同时也能在商贸部门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

本科教育坚持“重基础、抓技能、强素质”的理念,确保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学专业、师范教育以及商务英语专业水准,同时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4、课程建设:目前有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四项,包括“笔译”、“美国文化”、“英语教学论”、“大学英语”。各级教改项目24项,其中省新世纪教改项目一项。

5、科研项目:近几年我院获得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目,厅局级课题10项左右。

6、课程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基本符合国家要求,所用教材达到本科及研究生教学规定标准。经过近年来的改革与探索,教学管理在硬件和软件上已按教育部和英语专业委员会规定,基本达到学科规范。

7、专业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完整、管理规范、操作有序。校外师范与非师范专业见习、实习有固定的基地和管理制度。毕业论文工作制度完善、目标明确、计划合理、要求达标、管理有序、措施落实。学生在省市级各类竞赛中取得较好成绩。

8、生源与就业:一本、二本生源充足,近两年本科就业率达86%,毕业生能适应社会工作需求。许多毕业生已成为中小学教学的骨干力量,还有部分毕业生考上研究生、出国深造、进入公务员行列或从事自主创业。

二、存在问题

从学校发展要求和社会需求来看,我院在专业设置和建设工作尚存以下不足:

1、学科专业单一,专业方向数不足,学生数偏少。

2、无省市级精品课程。

3、高职称、高学历人数偏少,师资队伍建设有待于大力加强,学科团队有待于整合和引进,科研创新能力不足。

4、缺少能提高英语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实训基地和实验室。

5、缺少学科发展所必需的最新资料。

6、专

四、专八考试通过率波动较大,考研升学率较低。

7、二外(法语、日语)师资力量薄弱。

三、专业建设定位和指导思想

制定外国语学院“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规划的原则为:在**“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规划的总体原则的指导之下,尊重历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

在“十二五”规划建设期间,学院将遵循高等教育建设和发展规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融入和配合**新时期办学思想的“三大转移”,加大人才培养的复合性、应用型力度,提升创新能力和精神,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模式。在确保毕业生具有较高的英语语言技能、语言文学专业知识、人文修养、保持英语专业特色的同时,使毕业生具备从事英语教育或经贸英语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

现有英语本科专业一个,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分师范教育专业与非师范专业。本科师范教育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中等和初等学校进行英语教学和研究,同时也能在商贸部门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非师范专业培养能在商贸和政府文化部门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翻译、研究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和应用型专业人才。

四、专业建设目标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通过改造旧专业、增设新专业、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使在校生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复合型和应用型特色更加鲜明,学生

第三篇:大连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大连外国语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年3月23日大连外国语学院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

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

第一部分 “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学校围绕建设“位居国内同类院校前列的以外语为主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的发展目标,以人才和队伍建设为基础,以提高和保障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重点,以国际交流合作为平台,以新校区建设为保障,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统一的原则,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较大提升,较好地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任务,为 “十二五”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办学规模

2005年,学校本专科在校生为8871人,研究生在校人数为451人。2010年,学校本专科生人数已达13505人,研究生人数已达816人。“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接收来自56个国家和地区的9320人次留学生前来学习、进修,其中:长期生5594人次,短期生2436人次,学历生1290人。学校共培训继续教育学生57322人次,其中:自考学生20068人次、外语培训学生35538人次、成人教育学生1716人。

二、办学条件

“十一五”期间,为了彻底改变办学空间狭小、制约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难题,学校在旅顺建设新校区。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经过建设者的艰苦努力,一座占地面积1500亩,建筑面积34万多平方米的新校园于2007年3月落成并投入使用。为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学校新建了一批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新建了同声传译实验室、财务管理实验室、艺术设计实验室和现代化的网络设备等,彻底改善了办学条件。

三、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

“十一五”之前,学校只有二级学科硕士点6个。到2010年,学校在2个学科门类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0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个,获得推荐优秀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省级重点学科2个,现有省级重点学科4个,其中:辽宁省一流学科计划立项学科1个,辽宁省优势特色突出计划立项学科3个。

“十一五”期间,比较文化研究基地成为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外国文学研究基地成为大连市社科研究基地;国家汉办在学校设立汉语国际推广多语种大连基地;同声传译实验室获批省重点实验室。

四、专业建设

“十一五”期间,学校本专科专业从18个增加至26个,其中语言类专业10个,非语言类专业16个,涵盖了文学、经济学、管理学和工学等4个学科门类。

学校不断丰富和充实专业建设内涵,修订和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利用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多元化。学校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并在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中取得丰硕成果。5年来,全校共有154项教学改革项目获得校级立项支持,22个教学改革项目获得省级立项支持;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获得多媒体课件大赛国家级奖3个、省级奖2个;有1门课程获得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8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课程称号;韩国语、日语、俄语、英语4个专业被评为教育部特色专业;俄语、英语、韩国语、德语4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示范性专业;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4个;6

部教材被评为省级精品教材;5人被评为省级教学名师;5人被评为省级专业带头人;15人被评为省级优秀青年骨干教师;获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试验区1个。

2007年9月,教育部专家组来我校进行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给予较高评价;2008年3月,教育部发出通知,2007年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结论为“优秀”。

“十一五”期间,我校学生在国内诸多专业大赛上屡创佳绩,为学校赢得荣誉。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经验得到教育部领导的肯定,国家主要媒体做了宣传报道。

五、科学研究

“十一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完成市级以上各类科研项目135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部委项目14项,辽宁省教育厅各类奖项53项,辽宁省社科基金和社科联项目29项;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744部,其中包括普通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14部。

学校先后举办了“外语教育国际化论坛”、“中日韩文化教育学术研讨会”、“中国高校俄语教学国际研讨会”、“中俄大学校长论坛”、“中国英语教学法研究”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30余场。

六、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把人才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经过引进和培养,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教师队伍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

至2010年12月,专任教师总数535人,其中教授50人、副教授141人、讲师28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0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87人。现有师资队伍中,拥有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7人,省级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3人,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人,省级优秀专家4人,大连市优秀专家12人。

七、国际交流合作

“十一五”期间,学校新增境外合作院校68所,境外合作院校达到133所;新增交流国家和地区7个,交流国家和地区达到20个;派出各类学生赴国外学习、实习共3107人,比“十五”期间增加了近6倍;派出教师赴国外学习、进修、工作90人,增加了1倍;聘请外籍专家、教师439人次,增加了近3倍;新增了本硕连读、硕博连读、海外实习、远程国际教育等国际化人才培养项目,在海外合作建立了4所孔子学院,俄语中心、韩国文化院、法语联盟、日本茶道里千家等国际合作项目进展顺利,丰富了教育教学资源。2010年9月,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问我校,扩大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

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十一五”期间,按照中央和省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等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得以提高。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和谐校园、文明校园、平安校园建设得到发展。

过去的五年,全校师生员工奋力拼搏,助推发展,取得了新校区建设、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重大国际交流项目顺利推进等显著成就,基本实现了“十一五”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十二五”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充分肯定“十一五”期间取得成就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困难和问题。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经费保障压力将进一步增大;学校核心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人才队伍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管理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师德建设仍需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并解决。

第二部分 “十二五”总体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秉承“崇德尚文、兼收并蓄”的校训,坚持“育人为本、质量至上、突出特色、科学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开放兴校战略、文化立校战略和学科建设工程、教学创优工程、基本建设工程和数字化校园工程,走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办学之路,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在国内同类院校的层面上争创一流、追求卓越,为把大连外国语学院建设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奠定坚实基础。

(一)办学理念

育人为本: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创业素质的国际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是立校根本,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服务于、服从于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工作。

质量至上:牢固确立质量是生命线的观念,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永恒主题,把工作重心由外延扩张转变为内涵提高上来。

突出特色: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凝炼和发展办学特色,特别要形成学科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管理特色。

科学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三大战略

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的原则,千方百计凝聚人才、吸引人才,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建设结构优化、综合素质高、富有实干和创新精神的人才队伍。

开放兴校战略:大力推进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等的合作与交流,在开放中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文化立校战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牢固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创造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大学文化。

(三)四大工程

学科建设工程:完善学科建设机制,大力扶持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精心建设新增学科,努力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机制,提升总体办学实力和办学层次。

教学创优工程: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教学投入,大力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基本建设工程:建设融合办学特色、环境优美、功能齐备、条件一流的现代化大学校园,提升校园建设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味。

数字化校园工程:科学规范地整合和集成信息资源,实现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全面数字化、信息化,构建数字化校园。

(四)学校定位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龙头,以专科教育、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为补充。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辽宁,服务东北,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办学目标定位 :未来五年,全面推进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基本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再经过10年的发展,力争到2024年建校60周年时,建成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建设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是我校的长期奋斗目标。

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专门人才。

发展路径定位:坚持走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办学之路。开放式即面向社会开放办学,提高与社会尤其与辽宁和大连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以贡献求支持;国际化即融入国际教育发展潮流,注入国际先进办学理念,吸纳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我校地处东北亚的地缘优势,以合作增活力;多科性即建立以外语为主的多学科、多专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打造学科专业特色,以实力强作为。

二、工作方针:夯实基础、适应需求、扩大开放、强化特色、深化改革、提高质量

夯实基础:夯实人才队伍基础、教学基础、科研基础、管理基础,从根本上改变办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局面,适应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要求。

适应需求:紧密跟踪辽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在学科专业发展、科研项目选择、人才培养规格与质量以及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方面主动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水平,突出地方大学特色。

扩大开放:坚持走国际化办学之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推进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培养具有宽阔国际视野和较强国际理解能力的国际型人才。

强化特色:在高校功能的发挥、人才培养途径、学科专业建设、学校的服务面向以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突出本校特色。

深化改革: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中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后勤社会化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提高质量: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和永恒主题,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把质量至上的理念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各环节。

三、战略目标

全面推进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到“十二五”末即建校50周年时,基本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再经过10年的发展,力争到2024年建校60周年时,建成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到2034年建校70周年时,力争使大连外国语学院成为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际化水平高的教学研究型外国语大学。

全面推进由教学型大学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基本进入国内同类院校先进行列主要是指:在确保本科教育的主体地位和本科教学水平持续提高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研究生教育,形成较完善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和较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科学研究,形成专兼结合的科研队伍,创造若干高水平、有特色的科研成果;在坚持把专业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科建设,创建若干在国内有影响力的辽宁省一流学科;在保证师资总体数量充足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师资质量,高职称、高学历师资比重明显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办学指标位居国内地方外国语大学前列。

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十二五”时期需努力完成的主要工作指标有:

(一)形成科学完善的复合型、国际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成为国内最具特色的应用性外语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

持在9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

(二)新增省级优势特色学科3个,新增省级一流学科立项1个。

(三)新增本科专业10个左右,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获得国家级教育教学质量工程项目6个,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个。

(四)新增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10个。

(五)自2011年起,科研经费每年递增15%,科研经费五年总和达到1400万元。五年内,出版学术著作150本,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50篇。

(六)人才培养和引进经费每年安排300万元。到2015年,力争使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数94%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34%以上。教师数量和教授数量达到大学更名要求,并与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相匹配。

(七)实现大学更名。

(八)力争成为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九)建成数字化校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水平。

(十)图书购置经费年均以10%的速度递增。

(十一)完成中山校区的校产置换和改造工程,实施新校区建设二期工程,确保教师公寓建设工程完工并惠及教职工。

第三部分 “十二五”发展基本任务

一、办学规模

(一)本专科教育总规模2015年确定在15000人,专业总数到2015年力争

达到36个。

(二)研究生教育总规模2015年确定在1500人,硕士点总数到2015年力争达到30个。

(三)留学生教育发展规模2015年确定在2400人(包括进修生)。

(四)自考助学、外语培训(含出国预备人员培训)及成人学历教育总规模2015年力争达到7000人。

二、本科教育

(一)调整和完善专业结构和布局。稳定现有外语类专业布局,适当增加新建小语种专业和非外语类专业招生规模。力争五年之内本科专业达到36个。适当增加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数量,形成以外语专业为主的多科性外国语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格局。

(二)加大国家级特色专业和省级特色专业建设力度。创造条件,使日语、英语、俄语和韩国语等专业逐步达到国内同类专业先进水平。设置专项资金,加大新设小语种专业的建设力度,使新设小语种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具有优势与特色。重视非外语类新建专业的基础建设,强化外语特色和专业特色。

(三)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积极扩大与政府、企业及社会相关机构的合作,探索外语加辅修、个性化培养以及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保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加强实践教学。完善艺术类专业实验室建设,建设好新闻学、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实验室,拓展专业实习实践场所,完善对实践教学的管理。

(五)密切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改革和调整现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大力扶植双语课程、新开课程,加强公共必修和选修课程建设,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体育课建设力度,积极构建科学先进的课程体系。

(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做好各级教学改革立项与成果申报工作。加强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更新教学内容,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构建多媒体和网络教学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七)积极开展教育教学质量工程的建设工作。建设校级重点课程50门,精品课程25门,建设省级精品课程8门;力争获得省级教学改革立项支持项目40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建设省级教学团队5个;评选校级名师15人,力争6人获得省级教学名师称号;力争5人获得省级专业带头人称号;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

(八)做好教材建设工作。力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数量达到20部,省级精品教材达到10部。

(九)进一步规范国际化办学教学管理,加强国际化办学内涵建设。与国外友好院校合作,加大优质课程的引进力度,共享国际优质课程资源。

(十)强化就业指导和创业教育,进一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研究生教育

(一)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中心地位,进一步完善各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加大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力度,突出人才培养的创新性。

(二)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完善研究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与国内外院校合作培养,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三)调整和完善研究生培养方向,形成与培养方向相适切的课程体系。

(四)进一步扩大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积极探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五)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完善研究生导师的遴选、管理和考评制度。支持研究生导师参与兄弟学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六)加强研究生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

四、学科建设

(一)坚持“凝练方向、构筑基地、汇聚队伍、提升水平”的原则,构建以外国语言文学为主体,中国语言文学为支撑,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工学等学科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学科体系。

(二)努力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全力推进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建设,加大俄语语言文学、日语语言文学、英语语言文学、韩国语语言文学、法语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六个主干二级学科建设力度。

(三)积极推进非语言文学类学科建设,夯实学科建设基础,提升学科建设层次,努力形成多学科协调发展机制。

(四)积极推进学科方向立项工作。以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二级学科点为核心,凝练学科建设方向,完善学科方向立项评选、管理和考评工作。通过立项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部分学科达到或接近国内一流水平。

(五)加强学科研究基地建设。切实加强比较文化研究基地和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建设。加强俄语中心和托尔斯泰研究(资料)中心建设,积极提升中心研究功能。

(六)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海外孔子学院建设。充分发挥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和孔子学院在对外汉语教育及国际交流与合作中的作用,扩大学校的国际声誉。加强基地项目管理,促进基地项目对学科专业建设的拉动作用,争取立项项目15项。

五、科学研究

(一)进一步修订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创新科研组织和管理方式,大力营造鼓励学术创新、追求学术发展的文化氛围和制度环境,注重调动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着力打造省市级重点研究基地、重点实验室。整合校内科研机构,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十二五”期间,新建3个由专兼职人员构成的校级研究所,争取建成1-2个省级重点研究基地,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3个市级重点研究基地。

(三)加大科研投入,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创造更多科研成果。整合科研资源,探索跨学科、跨系部、跨院校的合作研究机制,积极拓宽申报渠道。加大科研资助和奖励力度。“十二五”期间,积极争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际合作项目,力争达到10项以上。争取获得10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获得1-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10项以上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0项以上其他省级成果奖,50项以上其他省级项目。年均出版发行学术著作30部以上,年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50篇以上,三大检索论文达到年均30篇以上。

(四)拓宽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渠道,每年主办或承办1-2次全国性或国际性的学术研讨会,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高校之间的科研合作。

(五)继续办好《外语与外语教学》杂志,进一步发挥其学术影响力。进一步提高《英语知识》、《日语知识》的办刊水平,扩大发行量。

六、留学生教育

(一)坚持“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方针,认真做好来华留学生教育。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把学历生教育层次作为留学生教育 的重点。

(二)建立并完善招生宣传体系,制定招生标准,保证招生经费,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开辟招生渠道。积极利用留学展、友好交流院校、海外孔子学院、留学中介等各种途径开辟和扩大留学生市场。加强政府奖学金生的招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加强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汉办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以增加奖学金生名额,提高学校留学生的办学层次。

(三)进一步完善留学生教育教学体系。深化留学生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加强留学生双语课程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体系,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利用好国家汉语国际推广基地平台,积极开发留学生教材和教辅资料。

(四)加强留学生生活设施和教学设施建设。通过改造或扩建等,加快推进留学生公寓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和环境。

七、继续教育

(一)积极创立可持续发展的自学考试助学模式。加强学生管理,加强教学建设,建立优良学风,提高教学质量,扩大社会影响。

(二)办好成人学历教育。强化外语特色,突出应用能力,深化教学改革,逐步实现向职业技术教育转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面向社会需求,搞好外语社会培训。加大广告宣传,广泛开展社会合作,精心组织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外语培训的市场化运作和管理,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四)继续开办留学相关服务项目。开发出国留学和培训的特色产品,巩固和加强与国内外教育机构、教育服务机构的合作,提高规模效益。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一)力争实现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零的突破,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超过27人;省级优秀专家2人;计划在“十二五”期间引进海外人才超过25人。

(二)切实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引进人才的政策配套。修订和完善《大连外国语学院引进人才办法》、《大连外国语学院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管理办法》等制度。实施《2010-2020年大连外国语学院人才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引才工程、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师资团队建设工程等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三)做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选拔、培养工作,大力加强学术梯队建设。进一步明确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教师的选拔条件、培养方式,在科研经费投入、生活津贴、进修学习等方面提供相关政策支持。注重培养和使用中青年教师。

(四)教师培训由基础培训和学历补偿教育逐步转变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学历层次的继续教育。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出台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办法,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种形式并举的培养方针。

(五)坚持按需设岗、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原则,做好教师职务聘任工作。改进和完善教师职务聘任办法,由身份管理转向岗位管理,建立激励与淘汰机制,打破教师职务终身制。

(六)继续深化岗位聘任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重业绩、重贡献,向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二、图书文献建设

(一)积极推进文献资源建设的网络化。促进学校图书馆与辽宁省高校图书馆和社会图书馆的共建共享。加大图书经费投入,图书购置经费年均增加10%。到2015年,图书总量达到170万册。提高图书资源对科研、教学、学科建设的满足程度。

(二)积极推进文献资源建设的国际化。重视外文原版图书和教学参考书的建设,满足国际化办学对文献资源的需求。加大与国外先进大学图书馆的交流力度。

(三)积极推进文献资源建设的数字化。以全部电子文献和数字资源建设为先导,继续引进高质量的数字资源,争取中文数据库能够完全满足需要,重要的外文数据库基本满足需要。建好日语文献共享平台和多语种交流平台,积极构建数字化图书馆。

(四)积极推进知识服务和学科服务,提升图书馆个性化、深层次、全方位的服务能力。大力开展面向教学、科研的学科化服务,建设个性化信息环境。增加自助借阅、自助复印等功能,提高图书馆现代化水平。

三、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领导,确保经费投入,确保信息整合集成规范有序进行,完善网络基础建设和软件建设,构建严密的网络安全体系,建立全校统一的门户平台、数据平台、应用平台和资源平台,逐步实现全面信息化。

(二)积极推动办公自动化。加大OA办公系统建设和应用力度,推广使用公文流转和审批系统,建立网络会议系统和会议管理系统,建立数字档案管理系统。

(三)强化信息沟通,完善信息发布与沟通渠道。进一步健全信息沟通机制,形成覆盖整个校园的信息沟通网络;拓宽信息沟通渠道,鼓励双向沟通;更新信息沟通方法,运用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完善网络信息交换平台,逐步实现信息传输的数字化、网络化。

(四)加强教学设备设施建设,加大多媒体教室建设步伐。增加50-100套多媒体教室,建设2-3套100座以上的录播教室。积极推进高标准的数字同传会议厅建设。引进数字媒体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媒资管理系统整合资源,对影音资源进行全数字管理。

(五)加强教学信息资源建设。以《教育资源建设规范》为依据,规范资源建设内容,丰富资源建设的层次和内涵,建立统一资源平台。加强精品课程为主的课程资源建设,丰富课程资源建设内容。开展课件资源建设,形成多媒体教育课件的制作体系。

四、基本建设

(一)积极推进新校区二期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新校区二期工程规划建设项目有研究生公寓、留学生公寓、食堂、综合球类馆等建筑单体,总建设规模约87000平方米,总投资约3亿元。

(二)加快推进教师公寓建设工程。此项工程总规划面积为12万平方米,一期建设10万平方米,投资额约3亿元,资金来源主要为教职工集资。

(三)强化自然与人文景观建设。“十二五”期间,争取可绿化覆盖率达95%以上。结合校园文化建设做好人文景观的设计和规划,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景观和室外空间。新校区自然与人文景观建设拟投入1000万元。

(四)推进软件学院所征地段的建设与开发。

(五)加快推进中山校区的校产置换和部分项目建设。精心组织,周到安排,确保中山校区校产置换工作顺利完成。中山校区建设项目主要有新建国际交流

中心和原有部分建筑改造,总投资额约为14800万元。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培养国际化人才。继续探索和创新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和素质提升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国际型人才培养渠道,寻求人才联合培养新的契合点,建立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

(二)打造国际化师资团队。增加教师出国进修和培训机会,促进教师专业国际化发展。修订和完善教师出国进修和培训政策。完善引进外国专家来我校工作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促进教师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力争五年内国际合作的科研项目达到10项。国际化师资占师资比例达到30%左右。

(三)推进管理人员的国际化培训。努力形成与国际相化对接的管理理念,增加学校各层次管理人员出国访问、出国学习机会,积极实施管理人员的国际化培训。

(四)实施国际化课程。扩大各学科专业在国际上的合作与交流,加大学科专业国际化建设力度。开发和利用国际教育资源,引入国际课程体系,扩大远程教育课程所涵盖的专业和领域,创新授课方式。

六、大学文化建设

(一)推进物质文化建设。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为重点,开展楼宇文化建设,加强校园景观建设;以学报、校报、广播、电视、网络等文化阵地建设为重点,扩大社会影响;建设和利用好文化活动场所,进一步建好校史馆。办好面向干部、教工和学生的文化讲堂。确定校旗、校标、校歌和路名、楼名、湖名。建好校园雕塑景观,搞好校园的绿化美化。

(二)推进精神文化建设。坚持不懈地推进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引导师生员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深

入开展素质教育;强化大学理念建设。

(三)推进行为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学生成为有教养懂文明的现代公民,并以此规范其行为。加强师德建设,积极引导教工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学术道德。积极倡导并践行大外教工工作生活理念,即敬业奉献,尚德育人,博学精思,善言笃行,快乐工作,幸福生活。

(四)推进制度文化建设。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大校规校纪教育和执行力度,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

七、改革与管理

(一)改革和调整教学、科研组织方式,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注重调整管理跨度,降低管理重心,激发各教学单位的活力。

(二)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全员聘任制。

(三)进一步完善以岗定薪、按劳取酬、岗变薪变、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内部分配制度。

(四)进一步做好后勤服务保障。整合后勤服务资源,理顺后勤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对校内生活服务系统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后勤服务质量。

(五)广泛筹措办学经费,加强经费管理。积极争取省政府和中央有关部门对学校的经费投入,广泛争取社会资助,提高创收能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强预算编制与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严格财务收支管理。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

(六)加强审计监察工作。深化财务收支、基本建设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做好监察工作。

(七)重视和加强档案管理。建立健全档案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立卷原则、立卷程序、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提高案卷质量和档案服务水平。

(八)优化考试中心和留学服务中心的机构设置。完善考试中心所承担的考试项目管理,提高留学服务中心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

(一)加强党委对学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保证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落实。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培养工作力度,全面提高干部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领导水平;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做好后备干部队伍的培养和考核。

(三)切实重视党的思想建设。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党员和师生员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中层干部学习制度、党员和教工学习制度,不断提高学习效果,防止形式主义。做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四)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认真执行关于民主集中制的各项规定。进一步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计划地做好组织发展工作,重点做好青年教工和学生的组织发展工作。精心准备,开好学校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做好总支和直属支部的换届选举工作。

(五)继续搞好党的作风建设。密切联系群众,改进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勤政务实,开拓进取。持续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六)加强统一战线工作,注重发挥各民主党派和非党知识分子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七)拓宽民主渠道,做好群团组织工作。坚持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尊重并切实保障教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权利。注重发挥工会、共青团的作用。

(八)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辅导员和班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素质。积极推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校重点学科予以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搞好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辅导。注重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继续做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进公寓、进社团工作。

(九)高度重视在职教职工、离退休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要求,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师生员工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营造昂扬向上、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精心搞好教师公寓的建设、分配与管理。

(十)以“隆重热烈、开放高效、俭朴务实”的原则,搞好建校50周年庆祝活动。做好校友联络和服务工作,积极利用校友资源。

(十一)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维护校园稳定。

第四篇:护理学院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护理学院“十二五”建设与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十二五”期间学院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巩固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取得的成果,继续深化各项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积极稳妥地适度发展教育规模;理清学科建设思路,优化专业结构;进一步凝聚师资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打造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学科,提升办学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护理人才支持。二、十二五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学院“十二五”期间的总体目标是:坚持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本科教育为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专业规模稳步发展,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逐步提高;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调整师资队伍结构,提升学科建设与科研水平,实现从教学型学院向教学研究型学院的转变;以社会服务为支撑,提升学院的综合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把学院建设成特色鲜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并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的应用型学院。

(二)具体目标

1.人才培养

“十二五”期间学院将按照夯实专业基础、强化实践教学、拓宽专业领域、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系统的理论知识、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院将根据学校总体要求和社会需求,在原有招生规模的基础上,适度扩大护理学研究生和成人教育的招生规模,到2015年,由目前的1个专业扩展到2-3个专业,在校生控制在1500人以内,本科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设计)达到20-30%,研究生优秀毕业论文达到1篇;毕业生总体就业率继续保持达到95%以上,本科生升研率达到10%左右。

2.学科建设

学院将在“十二五”期间,确立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学院整体工作的指导思想,从学科梯队、科学研究、教学质量、工作条件等诸方面进行建设,推进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统筹兼顾,交叉整合,局部突破,全面发展,并寻求新的学科生长点,力争将护理学科建设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3.专业建设

学院现有1个专业——护理学博士、硕士、本科、专科4个层次。“十二五”期间,该专业将在国家特色专业、省级名牌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的基础上,继续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声誉,以育人为根本,以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思路,依托综合教育资源,继续加强内涵建设,创新教育模式,进一步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优势。

到2015年之前,力争新开1个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的专业本科(助产护理)、2个专业专科(社区护理、口腔护理)和1个专业方向(涉外护理),使新办专业达到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检查和评估要求。并按照省级特色专业的标准有重点地加大对1个新开专业的建设,努力形成我院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

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继续修订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实用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将在“十二五”期间,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紧跟社会发展需要,以课程内容更新、课程整合和完善课程结构为主线,以特色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形成专业课程特色,及时调整课程内容。

第二,大力构建教学与实践、创作相结合的三个平台。一是以课程教学为主体的教学平台,二是以专业实践活动为主体的实践训练平台,三是激励学生专业创作与发表的创新平台。实现“第一平台打好基础,第二平台综合提高,第三平台发展个性与提升创新能力”的教学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力争建设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第三,重视教学方法改革和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手段上,继续深入将信息技术手段融入到教学过程当中,大力开发数字化资源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并力争吸收国外行业内的专家进课堂。在教学方法上,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探索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参与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激活课堂,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变革传统的课程教学评价方式,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课程建设

在现有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的基础上,继续力争获2-3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精品课程,重点是形成“专业化精品课程建设”,并以此进一步突出专业特色。在主干课程中进一步推动双语教学,力争将《基础护理学》建设成为“省级双语示范课程”。

5.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学院将根据教学规模及发展趋势,确定专业师资数量,不断加强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采取多样性、多渠道的方式培养符合专业教育要求和需要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支勤于钻研业务、爱岗敬业、精诚团结,教研能力强、教书育人的专兼结合的专业师资队伍。争取专任教师达到30人,分别新增正高职称人数3-5人;青年教师中培养博导1名、硕导1-2名;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90%以上,45岁以下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50%;教师中海外名校博士人数突破1人。力争5年内打造1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培养2名专业学科带头人,培养3—4名专业骨干教师,争取广东省的教学名师1人,力推国家级教学名师,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坚持教师到医院实践的做法。

6.科学研究

“十二五”期间,学院争取获得省部级基金项目3项,科研总经费达到100万元左右;争取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项。争取省部级教改课

题3-5项,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5项以上,获省级优秀教学成果1项以上。发表论文总数200篇,其中SCI检索收录的影响因子论文2篇以上。学院将鼓励教师编写或参与编写教材,主编出版专著、国家统编教材、“十二五”规划教材2部以上。

通过学院创收、争取社会资源积极改善学院科研条件,力争建设1个能满足基本需求的护理科研实验室。

7.社会服务与合作交流

发展成人教育。争取在现有“广东省高等学校自学考试社区护理专业主考单位”的基础上将我院建设成为“广东省社区护理人才培训基地”。

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建立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留学生数达到20左右,与美国大峡谷大学、孟菲斯大学进行学生短期互换培养及师资交流合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联合的学制培养模式。同时,加大学生到国外就业的比例。

筹资兴办托老机构、护理照顾中心(对于妇女产前、产后、或因患慢性病出于身体康复的需要提供专业护理照顾)、健康会所(保健、康复、推拿保健等),拓宽学院的经济来源,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同时开辟学生的就业新渠道。

三、“十二五”期间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具体措施

(一)主要任务

1.学科、专业建设重点

“十二五”期间,学院学科、专业建设的战略重点是:新增省级重点学科1个;新增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1个、省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数1个、校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数2-3个。新增省级教学成果奖1个,建设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新增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

2.师资队伍建设重点

按照学科建设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科研梯队的配备、人员学历层次的提高和职称结构的合理。建成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力争师资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员达90%以上,45岁以下教师中博士学位比例达到50%;教师中海外名校博士人数突破1人;青年教师队伍中培养博导1名、硕导1-2名、3—4名专业骨干教师,确保学院向教学研究型方向发展。

(二)措施保障

1.规范管理,切实提高管理水平

管理水平是体现一个学院规范化建设的标志,科学高效的管理是学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前提。为此,学院将健全民主管理制度,使以人为本、民主管理、依法治校和专家治教理念在学院管理中得到充分体现,实现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队伍专业化、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效率高效化。加强学院文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建立和谐学院,形成一种刚性与柔性协调互补的人性化的管理办法,管与理并举,以管理促发展,实现制度创新。

2.继续推进专业建设工作

坚持 “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求声誉,以育人为根本,以特色求发展”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强调“以人为本,培养以德为先、崇尚科学、全面发展的人”的治学理念,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以深化教学改革为核心,创新教学体系和管理机制,构建先进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努力把学院的专业建成特色鲜明、国内有影响的专业。学院将护理学专业作为重点专业建设,并依托该专业的辐射作用,全面推进新开专业的建设。

3.加强科研工作,提升学术水平

加强科研梯队建设,以学科研究方向整合科研队伍。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学术会议,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纵向、横向的科研项目。营造的良好学术氛围,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

5.深化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全面启动课程建设与改革工程,全面推行专业课程群建设工作,积极推进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精品教材等建设工作。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研究性教学,将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6.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建立实验实践一体化、发展学生个性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增加综合(设计)性、研究创新性实验,积极推行专业实践和专业创作,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管理模式上,整合现有的实验资源,全面开放实验室,服务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

7.开放办学,扩大交流

学院的发展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还必须依靠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要做到“三个加强联系”:一是加强与专业界、教育界的联系;二是加强与国内、国际学术结构和办学单位的联系;三是加强与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联系。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丰富学术资源,扩大

学院在业界的影响;在开放办学、业务培训、横向科研合作诸领域加强合作,拓宽办学渠道,提高办学效益,改善福利待遇。

8、抓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院发展的精神动力 加强学院党委班子建设。

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领导干部头脑,增强党委班子解决自身问题、推动单位建设的能力。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学院党委会议事规则和学院办公会议事规则,大力推行学院党政联席会议制度,提高统揽全局、抓大事、谋发展的能力。推行院务公开,切实保障师生员工对学院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建立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切实增强党支部的活力。建设党支部示范点,发挥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定期对学院党务工作者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其思想理论水平和党务工作能力。进一步做好学院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注重典型的发现和培养工作,力争推出1个全校有影响的单位或个人。以党建带团建,认真抓好共青团组织建设。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及有关配套文件,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院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教师中开展“崇教厚德、为人师表”、学生中开展“立志、修身、博学、报国”的主题教育。继续深入抓好学院导师制工作的开展。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制定配套的制度和相应的措施,落实责任制,加强教育,强化监督,加大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力度。

第五篇: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发展规划

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发展规划

俄语专业成立于2010年,培养方向为石油科技俄语,经过4年建设,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与石油企业合作,制定弹性培养方案,订单式培养。俄语专业本着“高起点、校本位、国际化”的发展战略,培养具有较强的俄语基础,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和初步的石油知识的复合型俄语人才。毕业生可以在石油石化行业从事石油俄语翻译,也可以在外事外贸、新闻旅游等行业从事翻译、还可以从事教学科研及行政管理等工作。

本专业目前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3人。具有硕士学位的6人,1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本专业每年招收1个班,20人。目前本专业招收外语教育学硕士。经过4年发展,本专业的专业建设初具完成,制订了完善的培养方案,修订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基本形成自己的教学传统和稳定的实习基地,各项教学活动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

本专业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建成校级重点课2门,把俄语专业建成校级重点专业;师资队伍从现在的8人增加到15人,主要招聘俄罗斯文学和石油俄语两个方向的专职教师;招生规模从现在的1个班扩大到2个班,每届学生人数从现在的20人增加到40人。争取在十三五期间申办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国家一级学科硕士点。外国语学院俄语系2013-12-2

下载11、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11、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十二五”(2011-2015年)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济南大学教育与心理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脚踏实地 放眼未来 扬长避短 加快发展——“十二五”工作目标解析 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也是一个基础相对薄弱、发展相对滞后的学院。学院的成立为教育学、心......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院创建高水平学院的关键期、机遇期和攻坚期。为了贯彻落实河南工业大学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进一......

    桐庐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桐庐县人民政府印发《桐庐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现将《桐庐县“十二五”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印发......

    外国语学院学风建设制度

    外国语学院学风建设制度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教育引导和规范管理相结合,真抓实干,不断深化学风建设,优化育人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外国语学院科技学习部门发展规划[合集5篇]

    ◎自我要求 1. 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坚持对工作认真负责,绝不抱怨的工作态度。认真听取上级的工作指导,积极协助部长副部处理事务。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培养良好的工作能力以及......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大学生经贸协会咨询帖

    大学生经贸协会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大学生经贸协会,简称经贸协会,英文名ETA(Economic and Trade Association)成立于2013年,由学生组织、在商学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李莹老师的帮助下......

    经济与管理系“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精选五篇)

    经济与管理系 “十二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为了进一步明确“十二五”期间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凝练学科方向、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等方面整体协调发展,我系......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促进文化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