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化教学策略 促进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优化教学策略 促进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西陵区葛洲坝实验小学 李爱华
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计算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人合作的意识,更要关注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们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更要注重对学生的计算习惯,思维创新及解题策略优化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发展应用意识,发挥计算教学的功能。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仅作引玉之砖。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生活又促进了数学的不断发展,我们只有经常引导学生接触并解决生活中的数学计算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实用价值,才能避免计算与应用割裂的局面,才能改变以技能训练为主要目的误区,让计算教学充满活力。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校服的上衣64元,裤子36元,我们全班52人,每人购买一套,共需多少元?”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有的学生分别算出买上衣和裤子各需的钱数,再相加求出“共需多少元”,也有的学生先求出一套校服的价钱,然后再乘52。通过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当上衣和裤子的单价正好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时,把它们结合起来再乘显得简便。显然,这里的“简便计算”,源自学生独立判断后的一种自我选择,是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经过观察、分析、比较后自行悟出的,产生于他们自己的解题实际需要,实现了计算的实际意义,学生了解了哪些地方可以运用规律简算,体会了简算带来的便利,他们才会积极地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再如,在“连加”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课件出示情境图):十字路口,红灯亮了,许多型号不同,颜色各异的车辆在不同的车道停了下来。先让学生把这些车辆分类,学生的分类标准各不相同,有按汽车排列顺序分的,有按车道分的,有按颜色分的,有按汽车型号分的„„,再让学生算一算共有多少辆汽车。由于学生分类标准不同,列出的算式也各种各样。这样,不仅实现了活跃与多样的统一,同时也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多样化是生活中一种实实在在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各种各样的连加算式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整体就是各部分之和”提供了契机和可能。新课结束时教师再次创设情境:“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连加的数学问题吗?”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并用数学本领解决问题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身边的事物及用数学的意识。后来在小组交流中我发现学生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连加问题。如:我早上吃了2个苹果,下午吃了1个,晚
上吃了1个,一共吃了4个苹果;教室前面有2盏灯,中间有2盏灯,后面有2盏灯,一共有6盏灯;我第一周得了2颗星,第二周得了3颗星,第三周得了5颗得,一共得了10颗星。
结合教材内容,创设贴近生活的学习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不再是枯燥无味,周而复始的计算。
二、注重自主探究,提倡算法多样化及优化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从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中吸纳别人的经验,让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教师,要正视每一种算法,创造条件去组织引导学生互说、互评、互学,在比较中求真,在应用中内化。同时要组织学生在认真观察比较各种算法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佳的解题策略,提高计算的效率。如:“9加几”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讨计算方法,因此,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探究活动真正是积极主动的,思维空间是广阔的,经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到了“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从9接着数;先将9补成10,再算”等多种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我先充分肯定了这几种算法都很不错,接着又提出了“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来计算”的问题,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又把学生的探究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得出了“凑十法”是最简便的计算方法。这个过程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了学生的选择,体现了“算法的多样化”,同时让学生自己“多中选优,择优而用”,更有利于解决问题,这也是初步的数学方法意识的培养。
再如:教学“25×44”,在“25×4×11、25×(40+4)、(20+5)×44、25×2×22”等算法中,第一、二种方法更能体现巧算的简便效果,因此,这两种算法在学生目前的计算运用中是最可取的。总之,教师的指导不是要让学生学会多样化的算法,而是要让学生经历对各种算法的再认识过程,构建起优化的思维方法,真正使学习与交流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运用服务。
计算教学一直都被认为是枯燥的,学生算起来没有兴趣,算法又单调,所以课堂中我们应让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说说自己的算法,体验与他人共同交流算法的过程,也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调动,达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他们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
三、加强习惯培养,提高计算能力
很多的学生在计算问题产生的时候,往往会以“我都会的”,“一时粗心”来解释,教师对计算问题解决的指导策略也是让学生通过验算来发现问题,大量事实证明,缺乏认真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计算习惯是学生在计算上产生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先从源头上抓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1、规范书写的习惯,认真书写是学生静心计算的前提,是学生看清数据和计算符号的基础,计算练习时要指导学生按格式书写,不潦草,不涂改。
2、审题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迅速的前提。一要审数字和符号,二要审运算顺序,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然后才动手解题。
3、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掌握验算和估算的方法,把它们作为计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让学生切实运用估算和验算来发现自己的计算问题,养成验算的习惯。
总而言之,计算教学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计算的实用价值,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时空,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方式,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亲身经历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提高计算技能,培养计算习惯,训练思维能力,体验算法多样化及优化筹略,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发展其数学应用意识。
第二篇:低年级计算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计算是小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数学学习和数学能力发展的根基。但据调查发现,近几处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出现弱化趋势,折射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存在着效率低下等令人担忧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使计算教学扎实、有效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策略一:创造恰当的教学情境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学习的兴奋剂和催化剂,它能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活学生的思维状态,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计算教学同样需要创设情境。教师要结合计算教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恰当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计算的需要,感受计算的价值,引发学生探究计算方法的欲望。但情境的创设必须为计算服务,以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为前提,力求简捷、有效。
策略二:充分运用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同时伴有一定的直观动作思维。因此低年计算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直观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算理,发展数学思维。要运用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时不能忽视算法的抽象概括。教师要注意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在算理直观化与算法抽象性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算理直观化到算法抽象性之间的过渡和演变过程,从而达到对算理的深层理解和对算法的切实把握。
策略三:安排适时的跟踪练习。
计算是一种技能,它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数量的训练才能形成。所以,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教师应及时组织适当的练习进行巩固。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使学生逐步形成计算技能。教师设计计算练习时要紧扣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上标要明确;题目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数量要适中不能过多,也不能太少;形式要富于变化,不让学生感到枯躁。此外,基础性的计算内容不仅要练,而且要熟练,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为后继学习扫清障碍。
策略四:重视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及良好的计算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习惯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保证。因此,教师在计算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平时可以结合计算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及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平时可以结合计算教学内容不定期地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计算比赛右数学实践活动,还可以将计算练习设计成学生喜欢的游戏活动。像走迷宫、钻山洞,送信,玩扑克等,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良好计算习惯的形成。
总之,教师要正确认识计算教学的作用与价值,重视数学的计算教学,在扎实有效的计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三篇: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有效性初探
小学低年级计算教学有效性初探
邵烨
内容摘要:计算教学历来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作为低年级教师急需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让带着研究的态度进行学习,重视口算和估算,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在错误中不断提升,进行有效地练习,为低年级的孩子们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
关键词:计算教学计算能力有效
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的数学知识是什么?毫无疑问当然是--数与计算了。计算教学历来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但仔细观察一下很多时候作为教师的我们上概念、应用题的数学课或活动课的喜欢程度可能就要远远超过对计算课的喜欢程度了;同样很多学生也不喜欢上有关计算教学的课,对他们来说,计算就是做不完的习题;甚至于到最后,计算教学就沦为了“题海战”。
一、计算教学背景研究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1.计算教学本身就比较枯燥乏味,而且在新课过程中难以上出新意。可能老师准备了很充分,挖掘教材也很深入了,但是上出来的课未必能波澜起伏,也许更没有语文课的那份“一波三折”的韵味了。2.计算器引入课堂,在数学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淡化计算教学”这样的声音。计算器成了学生完成计算作业的工具,而且生活中我们的很多计算也正是由大量的计算工具完成的。3.计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很大程度上是与学生的学习态度有直接关系的。学生的态度问题也会很大程度上影响计算过程中是否有漏写答案、数位没有对齐„„粗心的现象。
如此一来计算教学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就出现了地位下滑的趋势。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是:1.无论是什么样的数学试卷,与计算有直接关系的分值不低于50%,甚至达到70%。2.计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形成的基本技能,它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乃至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也是一个人必备的数学素养之一。3.计算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二、计算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新课程标准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使计算教学充满了生活气息。计算教学不但要关注计算能力,还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更要关注与人合作的意识,学生的情感体验„„ 那么,计算教学应该如何做才能扎实而不失灵活,我们一线教师又应该如何做才能克服计算教学重结果轻过程中的弊端,从而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
1、带着研究的态度进行学习。
玻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计算的教学中,应该是精心设计,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带着研究的态度去自主探索,主动地获取知识的。所以我们不仅应该重视计算的法则、计算公式,更应该让学生掌握并理解算理。如我在上人教版三上年级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如果现在老师有16个苹果,每人5个,可以分给几人呢?该怎么分?最多可以分给几人?
(通过情境的延伸,让学生体会到有余数的除法在生活中的实际背景,使学生感觉到计算问题的提出是有现实意义的)
2.你是怎么想的?可以在你的纸上画一画或借助小棒来代替苹果摆一摆。请一学生到黑板上分一分苹果实物图。
3.提问该同学:最多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
生:最多可以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5个5个分,最多可以平均分3个5(学生结合自己分的苹果图操作分析讲解)
4.师:有没有小朋友没有分就知道答案的?
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5×()<16,小括号里最大能填3,所以最多能分给3个小朋友。生2:直接用3×5=15,可以知道16里面最多可以平均分完15个。
5.完成题目:现在我们回过来看,该怎么来填呢?
出示:一共有16个苹果,每人5个,最多可以分给(3)人,(还多了1个)。(黑板苹果图片演示时着重说上这一句)
(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并动手操作分苹果,有一个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体验,通过多种方法理解分的过程,使学生从自己的动手操作中自然内化对3×5=15含义的理解,从而理解“最多可分完几个”的过程,形成一个形象的知识体系)
学生通过这些动手操作平就分小棒,来进一步理解除法和余数的算理,从形象直观中提炼出“余数比除数小”的算理。相信学生对于有余数除法的算理不会仅仅停留在记忆法则的基础上了,而是真正对这个算理有了一个基本的推导与理解,而我觉得这不仅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教给孩子的数学知识,而更是一种数学思维的培养与渗透。这也为学生学习计算提供了研究探索的途径。
2、重视口算和估算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打好口算的基础。有人说:如果笔算是一幢高楼的话,那么口算就是这一座高楼的一砖一石。其实很多时候,小学数学课程里的相加减乘除,以及以后要学习的乘方、开方,有什么能离开20以内的加减法、表内乘除法等等这样的基本口算呢?而且口算也有训练学生思维敏捷性的功效。
在我们平时教学中口算的形式可能会出现过于单一的现象,每天就是练习口算本中的训练题,对于培养学生口算的兴趣是没有帮助的。那么我们数学教师在口算训练过程中的形式上要创新,在训练的时间与空间上要积极拓展,把口算训练可以放在家里与家长一起来完成。如当一年级小朋友学习了“10以内的加减法”,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玩色子”小游戏来进行“1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训练,又如当二年级学生学完了“表内乘除法”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与家长一起在家里玩“算24点”的游戏,也可以在班级中同学间进行。这样将原来枯燥无味的口算训练与学生喜欢的游戏结合起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高口算的速度与正确率。
同时“加强估算,淡化笔算,引入机算”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我们在计算教学中要加强估算应用的广泛性。
例如:很多时候数学课上的估算老师们更喜欢把它放在如:买上衣每件48元,裤子每条33元,如果买一套这样的衣服,带100元钱够吗?等等类似的生活中的应用题里。其实在我们的计算课中也有很多地方可以好好利用这个估
算。比如:在教学除法试商就是在利用估算;还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计算前先进行估算的良好习惯,然后将估算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发现计算的错误及时改正;而且估算可以加强学生的数感„„很多计算都在无形地运用着估算。看来估算在计算教学中也有其不可忽视的地方,希望我们都能更好地利用它。
3、在游戏活动中进行学习
(1)组织比赛。
孩子们总是非常要强,不论做什么,都想争个第一。教师便可对学生的这种心理善加利用,使单纯而枯燥的学习变得富有激情和活力。例如,在学习了两位加两位数计算以后,我便在班级里组织了一次计算比赛。在比赛时,学生们个个信心十足,以平时十倍、百倍的仔细检查着自己的试卷;成绩出来以后,成绩好的学生春风得意,而那些失误的学生是懊恼万分,只恨自己当时没有再认真一点检查。
(2)开火车。
低年级练习口算的时候,大多会采取开火车的形式。“开火车”练习面广量多,且富有童趣,小朋友们都非常感兴趣,参与性很高。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在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既获得了玩的乐趣,又使知识得到巩固,那真是一举两得的美事,甚至在玩的过程中,更大大提升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更加喜爱数学。
4、在错误中不断提升
心理学家桑代克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在学习的过程中,犯错是在所难免的,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而关键之处在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教训,使自己下次不再犯错。
在计算中,学生的错误总是层出不穷。不是抄错数字了,就是背错乘法口诀了,要么是小数点点错了,都是一些极小的错误,但却经常出现,让人忽视不得。也因此,课堂作业我总是坚持进行面批,每每批到错题,我常会多问学生一句:“来,检查一下,你这题哪里错了?”可是,却往往有学生对我说:“老师,我看不出来,你让我重新算一遍吧!”看来,有些学生还是不善于进行检验。针对这一情况,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更该注意对学生进行计算方法和检验方法的指导;碰到错题了,要追着问一句:“错在哪里了?”要求学生在原题上找出错误,找不出来,就师生一起找;同时我要求学生将自己的错题记录下来,整理成错题集,以提醒自己和警戒自己。
5、有效的练习
很多时候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对于学生掌握计算能力,更多的是采取题海战术,奉信熟能生巧的教条。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一部分人的心目是根深蒂固的,很多时候会觉得算理、法则都学了,接下来就是学生不断地练了。其实,现在大家都讲究一个效率,所以我们也应减少学生单纯的技能性训练,避免繁杂计算和程式化地叙述“算理”。其实练的多,不如练的巧,练的精,也就是需要有效的练习了。有效的方法有很多,我个人比较喜欢针对性地训练。这个针对性的训练我觉得应该这样来考虑:1.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来计算,使计算多样化并进一步优化计算教学。2.对于学生要有针对性,优生和非优生的不同针对性。在很多时候部分学生对于此类计算已不成问题,那么对于他们就应该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去掌握其他类型的计算了。3.提倡同类题
目有针对性地精练。不需要同种类型的题目反复练习,可以多运用变式练习进行强化,甚至寻找每种类型的典型或最具陷阱性的练习。
三、计算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
1、合理设置计算教学的目标
在拟定教学目标时求新求全求深,重视了过程学习,却忽视了课堂学习时间的有限性,导致了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反而影响到算理和算法的掌握,不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正确区分计算与问题解决的情境
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除了让学生感受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外,更多地应服务于计算教学的教学内容,服务于计算教学的目标,有利于算法多样化,有利于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否则只能成为课堂教学的摆设。即使是需要情境的也尽量要注意简洁,只要蕴涵知识结构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算理的理解与算法的探究中。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组织、引导下的自我建构、自我生长的过程。计算教学须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起点,在问题设计中要遵循学生的知识经验基础和认知水平,也只有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开展的活动才是有效的。
4、找准算法多样化与优化的衔接点
算法多样化满足了课堂中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着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思考能力的发展。但一味强调算法多样化不利于计算技能的形成,所以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归纳,对算法进行适当的优化,形成较为高效的方法。教师必须在材料的呈现和教学预设中精心选择,巧妙安排,努力寻找知识的生长点,沟通算理与算法的关系。有了充分的体验,算法多样化和算法优化才能得以顺利衔接,从而让学生在充分发挥个性潜能的基础上形成基本的计算技能。
总而言之,纵观目前的计算教学,我们应该从计算教学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为低年级的孩子们创设一个充满童趣、富有活力,让学生乐学、爱学的学习环境,使枯燥的计算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计算课堂变得让学生有所期待,我们该为此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中“关于小学数学教材改革的回顾与思考”作者:刘意竹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美国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04年12月第1版。
3.《小学数学教学论》周玉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99年4月第1版。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
仪征市农歌小学:李晓霞
摘要:对于计算题,学生普遍都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必要的检查等造成的。怎样提高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呢?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讲清计算的算理,明确计算的方法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即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方法、意志、毅力等。
关键词:激发兴趣、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良好习惯、坚强意志。
在与不少家长和老师的交谈中,都有这样的对话:“×××头脑很聪明,可就是太粗心,太急躁了。每次考试较难的题往往不容易出错,却总是在计算上丢分。”是啊,这样的学生还真不是少数。为什么明明会算的计算题总会出错呢?
我发现对于计算题,学生普遍都有轻视的态度,主要表现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草率,不进行必要的检查等造成的。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讲清计算的算理,明确计算的方法外,还要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什么是非智力因素呢?即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态度、习惯、方法、意志、毅力等。我在计算教学中,主要从这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1、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老师仅仅出一些常规的计算题,则比较枯燥。因此,我在教学时采取以下一些形式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
(1)创设意境。“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学习的材料具有浓厚的兴趣”。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也曾说过:“按照一个人自己的兴趣组织起来的材料,就是最有希望在记忆中自由出入的材料”。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就没有主动学习和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各种情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教学了小数四则运算和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今天你当家”的活动。给学生规定一定数目的钱,再给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物品(如吃的、玩的、用的)的单价,当然价钱是有小数的。提出一些问题,比如说:开学了,给你20元钱去买你需要的文具,一共要多少钱?如多了应找回多少元?如少了还需要多少元?再比如说:你最喜欢吃的东西是哪些?准备买多少?„„活动用模拟购物的形式展开,一部分
1学生当营业员,一部分学生当顾客,由顾客挑选物品,营业员算出金额,用模拟的钱币进行买卖。活动一定的时间后,营业员和顾客再交换角色,继续进行购物活动。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可调动平时的生活经验参与计算,而且在计算时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购买,而且结果也是多种多样的。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小数四则运算和混合运算的知识,锻炼了计算能力;又可以学会购物,并从模拟购物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同时也提高了计算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计算不是枯燥无用的,而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
(2)将游戏和比赛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喜欢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没有哪个学生是不爱玩的。在进行小数加法练习中,我让同座两人各出一位小数两人争做,或让一位学生像老师一样出一道小数加小数的口算题,其余学生抢答。学生玩得很起劲,做得很有趣,练得很灵活,练习的正确率和速度明显提高。在玩中练,在练中玩既符合学生爱玩的心理特点,又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从“要我练”转化为“我要练”,变苦练为乐练。另外,小学生都有好胜心,勇于竞争,期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通过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计算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运算、计算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进行万以内加减法练习时,我运用了一个马拉松计算比赛。由教师或同学出一个三位数整数,要求全体同学在自己准备的白纸上将这个数连续加十次。再在另一张纸上,从加得的结果中连续减十次(必须写出详细的竖式计算过程),算得又对又快者获胜,获胜者可为其他同学出一个数。马拉松计算比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竞争的气氛浓,不少同学觉得意犹未尽,下课后还在练习。同时,计算过程中数字不断变化,训练的量大,能够有效地训练并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变单算为群算。
(3)成立数学兴趣小组。在班上成立算二十四点小组、巧算小组等。比如我国明代珠算家程大位的名著《直指算法统宗》里就有一道“和尚吃馒头”的著名算题:一百馒头一百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个馒头,如果大和尚1人分3个,小和尚3人分1个,正好分完,问大小和尚各有多少人?对本问题的解法甚多,同学们有的列出一个方程来求解,有的是用假设法,将100个和尚全看作是大和尚,或全看作是小和尚,然后求解。这些方法虽然都能求解,但都不够巧妙。我就在班上给同学们介绍了一种特殊的解法---“编组法”。由于大和尚一人分3个馒头,小和尚3人分1个馒头,因此我们将其合起来,即:4个和尚吃4个馒头,这样100个和尚正好编成25组,而每一组中恰好只有一个大和尚,所以我们
就可以立即算出大和尚有25人,从而可以得知小和尚有100—25=75人。成立兴趣小组不仅丰富了小学生的课外生活,而且在“算二十四点”、“巧算”的比赛中,调动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计算,使学生算的准、算的活、算的巧,增强计算情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主动性。
2、组织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学会合作”作为新时代人才必备的四个能力之一,因此可见“合作学习”的重要性,通过合作学习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取长补短,交流沟通,有利于学生建立团结协作,互相尊重的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四人小帮轮流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样做等,让同桌互相考考对方当一回小老师等等,营造了一种活泼、宽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大量演练习题的数学教学模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我在给学生布置计算练习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只留教材中的基本题;对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一些难度较大的题。这样分层留作业可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自主学习这种形式还特别适用于口算题练习。口算是计算题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做好其他形式计算题的重要保证。低年级教学中可采取火车接龙,看谁一分钟口算的又对又快的形式。中、高年级可以采取小组对抗赛,让每个小组多找一些口算题,在课堂上互相指名向各自对抗组提问,采取记分形式,比一比哪一组同学的成绩最好。结果学生的热情高涨,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体验了练习的快乐,并乐于练习。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一个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益终身,而好的习惯的养成是需要长期培养的。我对学生在计算时要求做到:
(1)计算时要一看、二想、三算、四检查。一看是指要看清题目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想是想这题有没有什么特征可用简便方法,怎么用?如果没有简便方法,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三算就是运用有关计算法则正确计算;第四步也是学生往往会忽视的一步,一定要及时检查。特别是在混合运算里在实际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具备装订好的草稿本,作业中发现有错题的,马上要求他拿出草稿本,找出错误的地方和原因。
(2)每人准备一个错题订正本。对于做错的计算题,让学生订正在专门的本子上,可以让学生经常翻开看一看自己曾经在哪些地方犯过错,犯过什么样的错,为什么有这样的错,应该怎样修改,以便预防再次发生同样的错误。
4、培养坚强的意志。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计算习惯时,也要认识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就是“五分钟热度”。对于一些活动、习惯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难以坚持下去,这就需要我们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的同时,要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在计算题教学时要提出具体要求,比如说五分钟要做好多少题,正确率要达到多少(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扎扎实实地训练好基本功。在计算时能口算的就口算,做好题后,先估算,再检查。每天中午练习,四人一组,组长负责检查,并把练习结果及时向老师汇报,老师再把学生错的较多的题型进行针对性的讲解练习。
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于简单计算题很高兴做,对于稍复杂的计算、估算、简便计算往往不善于做甚至做错,特别是简便计算中应用到乘法分配律的题目是学生的一个很大弱点,往往会出现畏难情绪。于是我经常性地出一些稍变化的应用乘法分配律的题目,如13.8×7.6-(4.29+3.31)×8.8、(0.19×5.4+2.6×0.19)×12.5、202×99-198、1.8×2.58+1.8×1.42+0.5等,进行“趣题征解”、“看谁算的巧”等形式的练习,这些题目有的是计算过程中简算,有的是二次简算,有的是变形后简算,有的是局部简算。这些题目的练习,不仅让学生认真审题,提高简算意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知难而进、不畏困难的品质。
培养坚强的意志还要从培养小学生一丝不苟的品质入手。对于学生作业书写的要求绝不能含糊,题目出错往往和书写有关,作业也是养成学生态度认真、考虑全面的好品质的重要一步。对于作业书写达不到要求的,一定要求重写,绝不能姑息。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研究认为“90%的学生的能力倾向差异只不过是学习速度的差异,而不是智力差异”,而学习速度的差异大多是非智力因素的水平差异所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第五篇:浅谈优化朗读教学策略
浅谈优化朗读教学策略
摘 要: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对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对目前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总结,以此为依据,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策略,以期为改善学生语文朗读教学的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朗读教学;方法研究
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朗读能够让学生对教学文本有更直观的体会,对文章的意蕴与内涵感受也更深切。通过朗读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更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别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地优化朗读教学。
一、根据文本特点,制定朗读教学目标。
个性化朗读教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这些朗读目标的制定应该参照哪些标准呢?一是要根据文本内容判断选择适合个性化朗读指导的材料。文章的内容不一,他所承载的感情内涵就不一样。有的是平铺直叙的介绍,有的是热烈的褒扬而有的却是激烈的披露。而这些材料中,“褒义”的文本类型就比较适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训练。因为吟咏之间,激发的是学生美好的生活情趣,熏陶的是学生健康的道德情操。二是根据文体选择个性化朗读的方式。正如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这里指的不仅是学生,学生朗读的文本也是一样,每一个文本有它的特质,有它所适合的场合,知文善用也是善用文本材料的一重境界。三是要依据文本形式,确定个性化朗读的训练点。选择了适合进行个性化朗读的文本,进行训练的过程也不是盲目的。
二、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备读。
目前很多老师在备课中根本不备朗读指导的环节,教师对课文的朗读处理心中无数,必然导致了朗读指导的盲 目性和低效率。所以,在备课时强调备读。强调教师的备读,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要在钻研教材的同时,反复训练,自己 首先读熟、读通、读好课文,进而掌握本文朗读和默读的基 本要求以及具体的技能指标。如语气、语调、情感、停顿、重音、轻声和有效速度的掌握。二是结合所教的学生实际,确定读的训练重点和指导读的方法步骤,力求做到 自己心中 有数,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从而避免教学 中的随意性和盲 目性。
三、激发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作为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提高学生朗读意识,让他们喜欢朗读,热爱朗读,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这
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要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采用赏识教学法,让学生有一种自豪感和成功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朗读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朗读想象,使学生和课文产生共鸣,并且深刻地理解课文。还可以通过各种兴趣教学方法,比如导语激趣法、游戏竞赛法、表演辩论法,以及个别读、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比较读、配乐朗读等等,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四、合理安排朗读时间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作为朗读教学更能体现出这一道理来。没有足够的时间,是不能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的。因此,作为语文老师要按照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基础、不同的年级以及学情等合理地安排时间。一定要考虑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进行正确的朗读训练,要进行有表情、有感情的朗读训练,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比如齐读、默读、试读、练读、单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读后要让学生互评,讨论,这样会使学生互相提高,共同发展。作为教师,要给学生设置有效的问题,使学生的朗读得到迅速提高。
五、利用多媒体提高朗读效率
计算机教学已经步入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它给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更有力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作为朗读教学更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如采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在教学《三峡》这一课时,学生通过看图像、听声音,更加深入的理解课文内容与感情,诱发了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持续朗读和提高朗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由教师“要我朗读”,变为“我爱朗读”。
总之,在朗读教学中需要广大语文教师积极钻研教材,研究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