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个人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的理解

时间:2019-05-13 00:3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个人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的理解》,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个人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的理解》。

第一篇:浅谈个人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的理解

浅谈个人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的理解

永发中心学校永灵小学

语文科

卢启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小学生的作文实质是练习用笔来说话,实现口头到笔头的转化,把写作变成一种由内到外的自由倾吐,使学生乐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毫无拘束地写下来。

三年级的习作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这些目标对于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来说,可以归结为一句话: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文。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这时作文教学也成了老师们耗时最多、费力最大、效果最微的工作。作文也成了孩子们最头疼的“难题”。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促使他们自发自觉的经常练笔,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想写、有东西可写、会学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三条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学生对身边的事物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就让他们去描写,去评论无疑是很难的。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种水果,可以在学《石榴》这篇课文时,让学生看关于石榴园的资料图片,使学生对石榴生长过程和景象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对石榴花的色彩、形态,石榴子儿的形状等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拿出实物让学生观察、品尝,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种水果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时,再请学生拿出自己喜爱的水果,让他们说说应从哪些方面观察,就比较容易了。这时,教师应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有顺序的观察和了解水果的外形、色泽、味道、吃法等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写起作文就不会觉得难了。

二、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丰富的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之外,引发学生的想象思维也很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象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象思维,培养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例如习作七用玩具编写童话,教师可以利用课件展示很多可爱的玩具和动画,激起学生的兴趣,请学生小组合作为其中的一些玩具确立关系,编故事,编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想象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在这种情境中,学生得到了自主学习,充分表现的机会,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作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作文也比较充实生动。

三、鼓励学生自主积累语言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的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可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课外向学生介绍一些名言、古诗词、儿童诗歌,要求他们熟读成诵,并学习运用。在班队课、体活课、放心班时,开展读书交流会、朗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成语接龙等有趣有益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加深他们对语言本身及其应用的印象。除了让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之外,还应督促他们养成良好的自觉学习习惯,从生活中去领悟,去积累,引导他们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比如从互联网上查阅资料,做实验,咨询别人,在旅游或外出时留心观察并做记录等等,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见闻,又帮助他们获取了真实生动、记忆深刻的素材。这样经过长期的积累和内化,学生写作的语言资料库不断丰富完善了,写作时遇到的障碍就会大大减少,作文也能生动起来。学生产生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之后,如何引导他们写作文,学会写作文就成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1、开放题材多样性

三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帮助他们树立写作信心很重要,所以作文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教师要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开发学生的写作潜力,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素材可选,使他们觉得写作文并不太难,逐步树立写作信心。此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以增强学生的写作信心和兴趣。

2、生活的积累和发现。

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教师应引导他们从中挖掘合适的写作素材。学生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和家里度过,接触外界的机会不多,所以教师在指导写作时,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深入发掘题材,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演绎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例如描写秋天的景物,教师可以诱导学生谈一谈曾经参加过的秋游和秋季的实践活动,帮助他们回想见过的景物,产生一个直观的认识,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和老师讲解等方式引导他们掌握描写景物的基本思路、方法、好词佳句等等。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

3、做到情感发自内心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有感情的的作文才显充实,才有内涵。教师还要善于引发学生的创作情感。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近学生的生活去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困惑等等。比如可以出一个《说说我的心里话》或是《我最想说的话》之类的作文题,让学生倾诉他们的喜悦、忧伤、委屈、建议、感想……,让学生产生沟通的欲望、需要和热情。每次作文都要引导学生生发感情,真实的写作。有时教师也可以因势利导,利用学生的某些疑问或好奇心理来完成一篇作文。比如学完了《三袋麦子》,学生觉得写童话并不难,很多人跃跃欲试,就可以让学生去改编课文,或续写课文。这样写出的作文,真切生动,充满感情。

4、注重修改

作文的修改也很重要。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修改草稿的良好习惯,并根据每次作文情况讲解一些修改要点,修改方法等,逐步引领学生学会修改作文,提高文采。

总的来说,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作文途径,让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在作文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写出一篇篇文笔优美、生动真切的好文章。这是一项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教学任务,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教育是一项科学、复杂的系统工程,来不得半点随意和盲目。因此,我们一开始就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话无疑在提醒我们:在学生刚刚迈出第一步的时候,作为他们的引路人,要以百倍的热情,科学的理念,正确的方法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满足他们成长的需要!今后的路要靠他们自己走,无论前途平坦还是坎坷,让他们冲出起跑线,走好第一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二篇:再读《语文课程标准》,感悟习作教学

每当捧起儿童的习作,老师们都有一种心痛的感觉,白纸上涂抹的文字是那么枯燥无味,毫无生气,格式统一的文字堆里满是儿童对习作的逃避。儿童是“完整而又具有丰富可能性”的生命个体,在拥有最五彩缤纷的世界的时候,却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完成“习作”,那真的是一次愉悦心灵的笔端倾诉吗?那真的是自由思维的灵感火花吗?那真的是童心飞扬的美好情趣吗?„„一连串的疑问使我重新捧起《语文课程标准》,联系近二十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梳理出自己的教学追求。

一、讲自己的话——“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语文老师都有共同的体会,那就是抄袭习作现象太严重。学生此类的表现实际上暴露出一个问题,那就是自我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隔离,本应是“牵手相伴”的理想指向与“貌合神离”的现实指向产生冲突,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内心来表达,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书写,在有限的时间内只能选择“格式”和“抄袭”。一次次的被拒绝,学生很有可能不会讲自己的话,更多的是迎合老师和大众的口味,跟上了“潮流”。

记得,叶圣陶老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强调过:学生作文必须“我手写我口”,作文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其实,“儿童是天生的哲学家”,内心的情感很丰富,有时简单的话语可以直抵问题的本质,可为什么就写不出来?原因在于我们不经意间掐断了他们内心通向世界的通道,堵塞了心灵,学生在被迫接受种种指令下照着别人的意图去写。反思一下,我们是否做到了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案,是否为他们建立了与生活的联系,是否让鲜活的花朵、可爱的田野进入他们的视界,是否让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苏醒,是否熟知他们的话语体系,是否有了与他们对话的语言密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他们“进入”自己的意义世界,讲自己的话,哪怕是大白话,不拘形式,只要讲清楚、有条理就行,相信朴素平实的话语里肯定能流淌着智慧和深刻,谁又能怀疑小哲学家的能量呢?

二、培养兴趣——“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当内涵丰富的文本真实地呈现时,儿童的哲学天性随即被点燃,“可能性”挣脱“现实性”的束缚,人格走向相对的自由和独立,用诗人的语言,审美家的欣赏,哲学家的理性,真切而深刻地感悟语言的力量。课内外大量的阅读实践决定了习作教学需要用这种理智的方法有效教给处于任何发展阶段上的儿童。我们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要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学生读的书多了,知识活跃起来,也就有了写作的基础。这个“基础”是写作兴趣和自信心的重要基础。当然,课堂也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的主要渠道。联系课内课外,让习作的触角延伸进学生的生活世界,梦想也就走进了现实,澎湃的话语伴随着兴趣滚滚而来,一切水到渠成。

三、学会观察——“注重培养观察能力”

儿童是富有探求精神的积极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观察发现带来的“惊讶”正是儿童的情绪,是认识世界一切的开始。当视野中流淌出有趣的动植物、神秘的科学现象时,学生出于第一眼的惊异之感,不自觉开始了“观察”的探索之旅。在此过程中,语言的符号意义渐渐转化为思想、情感、想象,以及儿童敏锐目光所能捕捉到的一切。

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还要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一次联合国组织的诺贝尔奖颁奖大会上,记者问一名白发苍苍的老者:“您有今天的辉煌,请您告诉全世界,哪个人对您的影响最大?”这位老科学家思考了一下说:“是幼儿园的老师。因为从那时起,我知道了饭前便后要洗手,我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四、激发想象力——“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人类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力的学生思维必定被扼杀,想象力是学生重要的生命特征。尊重学生的想象,这是对创造天性的最大保护。每篇习作、哪怕是一段浅浅的文字都有巨大的想象空间,承载了学生语言发展的可能性。在自由的语境中,学生的想象力插上了翅膀。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也有明确要求:低年级“写想象中的事物”;中年级“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习作和想象习作,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实施建议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有位老师教学“秦兵马俑”片段,布置小练笔:面对几千年前的秦兵马俑,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的笔下精彩极了:“我仿佛看到威武的将军带领士兵在战场上冲杀,他们把敌人杀得片甲不留,哭爹喊娘,狼狈而逃”“我仿佛看到那些兵马俑一个个都复活了,唱着战歌,挥舞着旗帜,人人脸上挂着胜利的喜悦”“我仿佛听到有个士兵在低声哭泣,因为他实在太想念亲人了”“我仿佛看到那些能工巧匠正在雕刻兵马俑,他们是那么的投入”“我想到了秦始皇当年灭齐国时,第一次打败了,后来在大将王翦的请求下,派兵四十万,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才灭了齐国”„„学生在移情移境中通过想象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赋予了人的情感,有声有色,充满审美意味,文字变得鲜活。想象是对文本情境的还原,是学生对话文本的方法,也是训练语言的重要手段。教学中,我们有必要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如,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对比联想、再造想象等。

五、强调“修改”——“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关于习作批改的评价,我认为至少要做好两点:

第一,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中年级学生要“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高年级学生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自己修改习作。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自己去获取事物的意义和对问题的根本性的解释;让每个学生带着自己的语言,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走进课堂,引导思索,发展思维能力。

第二,老师批改习作要珍惜学生的劳动成果,要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也就是说,教师要有一颗童心,不要看不顺眼便大删大减。“切不可误读童心”这个故事应该对我们有所启迪:在一次习作课上,老师布置的题目是“梦”,一个小男孩怯生生地举起手:“每当黑夜降临,我总做一个梦,就想变成一只老鼠,偷回„„”没等说完,这位教师“好心”地说:“坐下!我们的梦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不能是大家都反对的、丑恶的!”十多年后,那个当年的男孩已大学毕业在省高院工作,在一封信中把当年没有说完的“说话习作”写给老师:“我想变成一只老鼠/偷回冬的光辉/还给迷人的金秋/盗去夏的鲜花/装扮春天的风流/我想成为一名瞩世大盗/把世间的黑暗统统偷走/哪怕寒风把心刺痛/我也决不缩回已伸出的‘黑手’”。

多么奇特的想象,多么雄武的胆魄,多么善良的心灵!面对诗句,这位语文老师追悔莫及。不无遗憾地说“可我把它判了死刑!当年我就像小偷,偷走了这孩子的梦。”

这位语文老师为什么会“偷走孩子的梦”呢?我以为,他缺少一颗童心。做小学教师的,应该认识到:童心是孩子的精神特征,它是孩子认识事物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赋予任何事物以生命和理想,孩子是以纯真而善良的童心和世界对话的。我们拥有童心,才能读懂童心,才不会偷走孩子的梦,才能让孩子“进入”自己的意义世界。

第三篇:浅谈个人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一年级写话教学目标的理解

浅谈个人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一年级写话教学目标的理解

永发中心学校永灵小学

语文科

曾丹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低年级写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其建议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写话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小学写话教学,应首先激发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实践,让习作成为学生快乐的事。

一、引发兴趣,以说助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所以,在写话教学中,首先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对写话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要想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老师的写话教学要有兴趣,布置写话内容要有趣,要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话,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氛围,放松学生身心。帮助儿童提高写话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说是写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准确和规范的说话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写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写话兴趣的培养可以让孩子在观察中说话,从身边的事物说起,哪怕就是“介绍我自己”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会对学生的说话训练起到很大的作用。利用口语交际或随堂有机结合等让学生说说自己最亲近的人、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和补充,这样持之以恒,学生的写话训练就能水到渠成了。

二、重视训练,提高写话能力。

写话训练是作文训练起步的重要途径。教学时要由浅入深,从学生的小练笔、生活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教给方法,因此在指导写话的过程中,要注重灵活多样的指导、练习方式,让孩子主动写、乐于写。

1、写话从字、词、句入手,循序渐进。

写话开始于词、句、段。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因此,低年级在课堂教学中要抓好这三者关系。从造句入手。根据一个词写一句话,要求把话说完整。下一次在这个基础上把话说具体。如用“小鸟”造句,有的学生写:小鸟在天上飞。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小鸟是怎样飞的。以扩句的形式,逐渐训练学生写话,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另外,可以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句想说的话,或每天把发生在自己身边事情说一说,写一写。哪怕只能写一句完整的话也行,要求无错别字,句子通顺。只要坚持天天写,一定能提高。让学生用极其简短的话语用拼音或字把自己看到的和最想说的写下来,虽有几分幼稚而可笑,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后会感到格外高兴,这样习作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2、画写结合,快乐写话。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有的时候虽然有强烈的表达热情,但是由于识字量的有限而阻碍了他们写话的前进脚步。因此,在低年级中将绘画与写话有机结合起来不妨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说的、喜欢的用画笔画下来,然后再写对照着画面写出来;当然也可以边画边写,以汉字为主,不会写的字可以鼓励他们用简单的画来代替。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画写结合中,学生能真正享受到写话的快乐。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1》以及第二单元的课文后,我让学生也用自己的小眼睛去找找身边的春天,然后写(画)下来。于是小河、青草、柳树、桃花……都成了他们写(画)话的题材。色彩艳丽的简笔画和文字融为一体,画画和写话结合起来,学生们自然兴趣高涨、得心应手了。

3、仿写课文,降低难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低年级学生对外界事物缺乏敏锐的观察、思考能力,因此常常为“写什么”而烦恼。让学生模仿课文来写作,就是指在写作形式上、思路上、语言组织或表达方式上有相仿之处,而具体要表达的语言和词语运用等方面还需学生自己思考。这就是说,既要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阶梯”,又要他们用力攀登。学习了《乡下孩子》后,学生也能模仿出几句像样的小诗:拔几个萝卜,撑圆了小兔的肚皮;拾一篮稻穗,喂饱了吵闹的小鸡„„教材是学生练习仿写的肥沃土壤,学生们笔下产生的生动形象的语句正是他们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后长出的一棵棵茁壮的小苗。因为有课文的参照,写作难度大大降低,这种仿中有创,仿中有新的方式可以带动学生向完全独立性的作文过渡。这在低年级写话练习的起步阶段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4、激发想象,个性写话。

儿童喜欢听童话,讲童话,也喜欢编童话。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创设特定的童话情趣,带他们走入童话。在学生与童话产生强烈共鸣时,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续写或改写童话故事。如教学《龟兔赛跑》、《井底之蛙》、《狐狸和乌鸦》等故事后,可引导学生在对故事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想象,改写《龟兔赛跑》,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肉被骗走以后》。除教材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内容编写童话故事。如看见小朋友乱扔瓜皮、纸屑,可以编写《瓜皮旅行记》,听说有小朋友在家挑食,不吃蔬菜,可以编写《蔬菜的哭泣》等。学生置身于童话,与童话中的人物一起成长,从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写话也成了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需要。

三、标点符号的教学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节。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这是课标在第一学段对于标点符号的教学要求。但这显然有问题,从学生写话需要来看,冒号和引号的使用非常频繁,甚至比问号和感叹号还要多,因为人物对话是写话的重要资源。从学生掌握的难易程度来看,逗号和句号最易混淆,在段落中句号最难点准,因为这与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关,需要相当的理解能力,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另外,随着课外阅读的深入推进,书本内容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学生的写话资源,对书名号的使用自然也就成为写话需要。事实证明,掌握书名号的使用办法也不难,因为这也是标志性的。

因此,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有许多训练说话写话的素材,我们要把握机会,及时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说写能力。这样,学生的写话水平就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第四篇: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专题讲座

2011年版课程标准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袁志勇(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特级教师)

一、如何理解新课标修订稿

1、新课标修订稿与原来新课标的区别 前言

原来新课标中的“前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从现代社会的要求,说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说语文课程改革的宗旨、作用。

新课标修订稿中的“前言”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从语言文字的作用、及其当今社会带给语文课程的新挑战,说语文课程再次深度改革的背景。

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说语文课程的三维基础目的、及其作用和地位。课程性质

原来新课标中的“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新课标修订稿“课程性质”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①保留

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②变化

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性质 说语文——说语文课程 ③强调

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语文课程的目的和作用 课程的基本理念

原来新课标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新课标修订稿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应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学生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要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原来的新课标与新课标修订稿中的“课程的基本理念”比较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修改: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上: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加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语文课程还应加上: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重视提高学生的修改:使他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删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删去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修改: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修改: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修改: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修改: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加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删去语文又是母语教育修改: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修改: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修改: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删去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修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语文综合性学习加上修改: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修改: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修改: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修改: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删去(24/261——据不完全统计,下同)

2、新课标修订稿到底修改了什么 ⑴表面上看 ①删去 ②加上 ③修改 ⑵深入分析 ①时代的发展 ②语句的条理 ③追求的变化 ①删去

时代的发展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删去。(课程的基本理念)

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言语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删去(课程的基本理念)语句的条理

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删去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课程的基本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删去的主体。(课程的基本理念)追求的变化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删去(课程的基本理念)②加上

时代的发展

内容的价值取向,加上: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课程的基本理念)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加上: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课程设计思路)追求的变化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删去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上: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程的基本理念)

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加上: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加上: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综合性学习加上修改: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既符合语文教育的传统,又具有现代社会的学习特征(课程的基本理念)③修改

时代的发展

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修改: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修改: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同时应密切关注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的基本理念)语句的条理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是深广的修改:广泛而深刻的(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修改:使他们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课程的基本理念)追求的变化

语文又是母语教育修改: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修改: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修改: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修改: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课程的基本理念)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修改: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修改:特别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修改:爱护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修改:素养(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够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修改: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怎样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落实新课标修订稿

1、找准学生缺什么 ①从广义而言

学生的认知发展,缺少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学生,其实不仅是学生,包括我们成人,学习者在最初学习某一新知识的时候,都是从感知入手的。从感知入手之后,介入注意、记忆、想象、言语,最终达成思维。

感知,是认知发展过程的序曲,它是形象的,感性的,具体的,直接的感觉、知觉,也可以理解为“知道”。注意,是方向,学习的方向。记忆,是遗留,在大脑皮层留下痕迹。想象,是联系,遗留在大脑皮层那些痕迹相互之间的联系。言语,是工具,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包括后面的思维,均以它作为工具、作为帮手。思维是学习的终极,它是抽象的、理性的,拥有间接性、概括性这一突出特征。

学生的认知发展,缺少促进认知发展的图式。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是个体受环境刺激,通过同化图式、顺应图式这两种过程,不断形成和发展“平衡——失衡——新平衡”的过程。

这里说的图式,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固定下来的、留在大脑里的认知结构。它是个性的,不过应该是具体的。这里所说的同化、顺应,指在学习过程之中的认知结构的扩充与改组。新认知与旧认知同类,则同化、则扩充。新认知与旧认知不同类,则顺应、则改组。

学生在学习过程,恰是通过这样一个图式的扩充、图式的改组,从一个不平衡,走向另外一个平衡;再从一个新的不平衡,走想一个新的平衡……的过程。②从狭义而言

学生认知发展,面对任意一个新知识点,又拥有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

学生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它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或者说学生上某一节课的背景之下,教师务必了解你的学生学习这个知识到底缺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折纸,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折成正方形的纸,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折纸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折纸飞机,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折纸飞机,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折纸飞机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画小兔子,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画小兔子,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画小兔子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唱一首儿歌,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唱一首儿歌,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唱这首儿歌到底缺少什么?

比如我们教学生算一道数学题,比如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算一道数学题,请问,作为授课教师,你是否了解学生——不是一般学生,而是你的学生,学习算这道数学题到底缺少什么?

…… ③广义、狭义之间的关系

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比如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六元素,比如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从感性到理性的特征,比如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图式、同化及其顺应、平衡……属于广义上的了解学生缺失。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学生在学习某一知识、或者说学生上某一节课的时候,教师务必了解你的学生学习这一知识到底缺什么?属于狭义上的了解学生缺失。广义上了解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性规律,我们得到的,是了解学生缺失的背景,是了解学生缺失的基础;狭义上了解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认知发展的特殊性规律,我们得到的是具体情况。这两种了解相辅相成,互为支撑,互为依存,缺一不可。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前,只有深入洞悉于学生而言,一节课、一节课中任意一个知识点的——学生缺失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新课标修订稿中主动性、创造性的口号才能化为行动!2.想清到底教什么

教师拥有了上面广义、狭义两种对学生的“了解”之后,对于学习者则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对于学习者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就不会出现主观臆想,从而,也就为避免——凭教师自己脑门儿一热而设定武断的教学内容——加了一道保险。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则应该深入研究“自己到底教什么”。①遴选主要矛盾

想清“自己到底教什么”,首先需要遴选出主要矛盾。还以我们前面说过的“折纸飞机”为例:

你作为教师,要教学生学习“折纸飞机”,你了解了学生一般性的认知发展规律,又了解了学生——应该说是了解了你的学生学习“折纸飞机”到底缺什么,接下来,你的任务则是深入研究“教——折纸飞机——的什么”:

“折纸飞机”到底使用什么材料,应该采取什么步骤,不同样式的纸飞机有什么共同特征、又有什么不同特点,以某一纸飞机为例,它到底需要多大的纸,第一步需要做什么、怎么做,第二步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在折纸飞机时,哪个步骤学生学习起来最为困难,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应该怎样避免……

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要有深入的研究。

研究之后你会发现,上面诸多“内容”,对于你的学生,并非在一节课、或者说并非在第一节课的时候,你都需要教给他们。实际上,你面对上面诸多问题,也不可能一次性全部都教给学生。这时,则需要教师进行甄别,则需要教师进行筛选啦!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在教师设计、测算教学内容的时候显得十分关键。

于一个知识点而言,学生学习它,一定有许多矛盾,那么,教师分析清楚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就显得十分关键了。只有分析清楚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你才能牵住牛鼻子。反之,不能分析清楚什么是主要矛盾、什么是次要矛盾,不要说你不能牵住牛鼻子,甚至,你所有的动作,不会有一个动作能够真正到位。②切中思维规律

想清“自己到底教什么”,其次需要根据思维规律入手。思维规律何在?思维是“三位一体”的。——想什么,即思维的方向。——怎么想,即思维的方式。——怎么答,即思维的答案。

人在想问题的时候,其实有一个十分微妙的过程:先确认方向,再寻找方式,后完成答案。

比如,我们教学生把“我成功了”写具体,教师到底需要给学生“什么”,学生才能顺利完成这一任务?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是有效思维的三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注意下面的“三位一体”:

——想什么:我干什么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怎么想: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是不是却夺得了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怎么答: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却夺得了第一名。在“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这三个阶段之中,“怎么想”是一个重点: “怎么想”是分层的:

——我干什么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什么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外语比赛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什么样,可是我却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却什么样就算是我成功了?

——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是不是却夺得了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怎么想”是思维过程的主体,务必需要落实。落实过程之中,分层的方式适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也是教师格外需要关注的问题。

拥有“想什么”、“怎么想”之后,拥有明确的“想什么”、实在的“怎么想”之后,思维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怎么答”,也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 3.落实课上怎么教

找准学生缺失什么,想清自己要教什么,之后必然要落实到“怎么教”上。教师到底如何落实“怎么教”,有三个的阶段需要引起大家高度关注:第一个“教”的阶段,是“固化”;第二个“教”的阶段,是“变易”;第三个“教”的阶段,是“生成”。

“固化”,指给学生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力求让学生学会。“变易”,指给学生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力求让学生学好。“生成”,指让学生从死知识、变易知识过程之中得到正向心智模式的积淀,力求让学生会学。①固化

“固化”,指给学生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力求让学生学会。

什么叫做“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即思维方向明确、思维方式具体的知识。举例:

比如,我们教学生如何把“我成功了”写具体。

如何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把“我成功了”写具体?使用“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即给出诸如下面这样的知识——

请你回答:我参加英语比赛得没得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试想,学生面对如此这般方向明确、方式具体思维任务,怎么可能完成不好任务!②变易

可以肯定,学生面对上面如此这般方向明确、方式具体思维任务,完成任务绝对没有问题,但是,随之却一定会出现另外一个新问题:那就是——学生这样回答出来的答案,一定千人一面,一定千篇一律。

于是,“变易”也就到了应该出场的时候。

“变易”,指给学生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力求让学生学好。

什么叫做“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即“多个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举例:

比如,我们教学生如何把“我成功了”写具体。

比如“固化”的知识是——请你回答:我参加英语比赛得没得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那么,“变易的——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则可以是:

你也可以回答:我参加作文比赛得没得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你也可以回答:我参加绘画决赛得没得最高分就算是我成功了? 你也可以回答:我参加航模大赛得没得第一名就算是我成功了? 你还可以回答:我参加航模大赛战胜所有对手没有就算是我成功了? 你还可以回答:我学游泳一天就学会、还是没有学会就算是我成功了? ……

想想看,学生面对上面这些方向明确、方式具体思维任务,怎么可能写不出形形色色的答案!③生成

“固化”,是“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是思维方向明确、思维方式具体的知识。“变易”,是“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即“多个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

因为有了“死得不能再死的知识”,有了“死中求变、死中求异的知识”,在此基础之上,达成“生成”这一目的,才能梦想成真。举例:

比如,我们在教学生把“我成功了”写具体“固化”和“变易”之后,再让学生去尝试把“我失败了”写具体,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的能力,将会自然显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精密设计好一节课、一节课中任意一个知识点的——固化、变易,教师只有真正把——固化、变易真正落实,生成——这一目的才能真正达成,新课标修订稿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拥有实在的支撑!

结语

深入解读新课标修订稿具体内容,明确新课标修订稿在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具体路径,对于任何一个职业语文教师而言,都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深入解读新课标修订稿具体内容,不仅要知道新课标修订稿与原来新课标之间“删去、加上、修改”的三个区别,而且更应该明了新课标修订稿的精神实质,明了新课标修订稿从“时代发展、语句条理、追求变化”三个方面所体现的精神实质。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过程之中,明确新课标修订稿在教学实施过程之中的具体路径,教师需要从本质上入手,从整体入手。只有从“找准学生缺什么、想清自己教什么、落实课上怎么教”三个角度逐一思考,新课标修订稿中所提出的“主动性、创造性;实践性、综合性;及其正确的思想导向、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或许才能成为现实。

——怎么答:我参加外语比赛,赛题特别难,可是我却夺得了第一名。

“怎么答”有多种多样,可以直接依照“怎么想”的最后一层直接回答,还可以采取修饰、甚至变形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只有深入论证清楚一节课、一节课中任意一个知识点的——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教师只有去教学生这个——想什么、怎么想、怎么答,新课标修订稿中的实践性、综合性,才能得以落实!

第五篇:语文三年级习作教学反思

写风景优美的地方教学反思

(一)培养审美情趣,激发爱校情感

写作文的目的不仅在写,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做人原则。那么说明文的写作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本次作文在这方面作了一下尝试。利用良好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激发他们的爱校情感。因为在优美的环境中,处处都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内涵,通过这样的活动会重新唤醒他们激情,他们会重新发现我们的校园是如此美丽,身心受到很大的感染,自己在这样的优美环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自己的言行与特定的校园环境相协调,并且产生热爱之情。苏霍姆林斯基说:“用环境、用学生自己创造的周围情景、用丰富集体精神生活的一切东西进行教育,这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

(二)、在教学实践中实行这样一套指导方法。第一步以本为据,总结写作方法。课本是范本,课文是范文,每次作文指导,老师要从课文中寻找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写作方法,作为科学依据,文本结合让学生效仿训练。第二步出示“下水”范文,进一步印证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明白运用这种写作方法并不难,很容易掌握。第三步,点拔指导,让学生明确应用这种写作技能最容易出现的几种毛病,进一步加深印象,进而掌握这种写作方法。第四步,当堂作文,强调学生实际运用新的写作方法,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学生抄袭他人习作的现象。第五步,习作改评,紧扣指导重点,凡能正确运用新的写作方法作文的学生,尽可能给予满分鼓励。

(三):精心撰写下水作文,体验学生写作的甘苦。在学生看来,教科书是专家、名家的文章,太神秘,且高不可攀。如果教师能运用新授的写作方法写1~2篇下水文给学生以示范,那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定然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感到运用新的写作技巧其实并不难。因此教师写下水文不但可以释除学生的神秘心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也可以使教师体验写作的甘苦。还能使教师经常地练练笔,给学生以勤动笔的示范,在备课与指导时更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突破。

(四)、批改作文紧扣重点,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笔者以为,批改作文必须紧扣指导重点进行。每次作文训练都有一个训练点,对运用得法的学生,老师尽可在“眉批”栏中用简短的语言予以肯定和赞许,在“尾批”处予以总结性褒扬,在评定等级与分数时尽可能往高处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行”、“我能”。

下载浅谈个人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的理解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个人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小学三年级习作教学目标的理解.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年级语文第一节习作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第一节习作教学反思 这是学生们的第一节习作课,在上午放学之前布置他们带好自己的作文本时,就已经看出了他们的迫不及待与激动,可是我的心里却没底,有些紧张,害怕孩子......

    三年级语文下教学目标.doc范文大全

    三年级语文下册个人教学目标 三年级(2)班白鸽教学目标: 1.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家乡的可爱;了解周围坏境,为保 护家乡坏境出煤献计;感受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对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学目标范文大全

    三年级语文教学目标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教材分析 1·本册有课文32篇,其中精读课文24篇,略读课文8篇。此外,教材后面附有8篇选读课文。 2·本册设有8个专题:❶丰富多彩......

    谈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低年级写话教学目标的理解

    谈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低年级写话教学目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低年级写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其建议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写作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新课程标准对小学语......

    三年级语文上册《习作8》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教学要求: 知道什么是研究报告 动手查资料后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教学重点:完成研究报告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一:1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三年级语文园地七习作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园地七习作教学设计 杉木完小 熊 涛 教学目标: 1.学生展开想象,任选几种动物来编写童话。 2.激发学生想象力,感受到童话故事带来的乐趣。 3.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感......

    三年级下语文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16个生字,会写33个字;掌握词语表里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如讨论课文写了燕子的哪些特点; 3.学习观察、展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