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低年级写话教学目标的理解
谈谈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低年级写话教学目标的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低年级写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其建议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写话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小学写话教学,应首先激发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实践,让习作成为学生快乐的事。
一、引发兴趣,以说助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所以,在写话教学中,首先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对写话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要想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老师的写话教学要有兴趣,布置写话内容要有趣,要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话,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氛围,放松学生身心。帮助儿童提高写话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说是写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准确和规范的说话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写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写话兴趣的培养可以让孩子在观察中说话,从身边的事物说起,哪怕就是“介绍我自己”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会对学生的说话训练起到很大的作用。利用口语交际或随堂有机结合等让学生说说自己最亲近的人、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和补充,这样持之以恒,学生的写话训练就能水到渠成了。
二、重视训练,提高写话能力。写话训练是作文训练起步的重要途径。教学时要由浅入深,从学生的小练笔、生活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教给方法,因此在指导写话的过程中,要注重灵活多样的指导、练习方式,让孩子主动写、乐于写。
1、写话从字、词、句入手,循序渐进。
写话开始于词、句、段。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因此,低年级在课堂教学中要抓好这三者关系。从造句入手。根据一个词写一句话,要求把话说完整。下一次在这个基础上把话说具体。如用“小鸟”造句,有的学生写:小鸟在天上飞。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小鸟是怎样飞的。以扩句的形式,逐渐训练学生写话,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另外,可以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句想说的话,或每天把发生在自己身边事情说一说,写一写。哪怕只能写一句完整的话也行,要求无错别字,句子通顺。只要坚持天天写,一定能提高。让学生用极其简短的话语用拼音或字把自己看到的和最想说的写下来,虽有几分幼稚而可笑,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后会感到格外高兴,这样习作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2、画写结合,快乐写话。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有的时候虽然有强烈的表达热情,但是由于识字量的有限而阻碍了他们写话的前进脚步。因此,在低年级中将绘画与写话有机结合起来不妨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说的、喜欢的用画笔画下来,然后再写对照着画面写出来;当然也可以边画边写,以汉字为主,不会写的字可以鼓励他们用简单的画来代替。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画写结合中,学生能真正享受到写话的快乐。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1》以及第二单元的课文后,我让学生也用自己的小眼睛去找找身边的春天,然后写(画)下来。于是小河、青草、柳树、桃花„„都成了他们写(画)话的题材。色彩艳丽的简笔画和文字融为一体,画画和写话结合起来,学生们自然兴趣高涨、得心应手了。
3、激发想象,个性写话。
儿童喜欢听童话,讲童话,也喜欢编童话。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创设特定的童话情趣,带他们走入童话。在学生与童话产生强烈共鸣时,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续写或改写童话故事。如教学《龟兔赛跑》、《井底之蛙》、等故事后,可引导学生在对故事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想象,改写《龟兔赛跑》,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除教材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内容编写童话故事。如听说有小朋友在家挑食,不吃蔬菜,可以编写《蔬菜的哭泣》等。学生置身于童话,与童话中的人物一起成长,从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写话也成了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需要。
总之,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有许多训练说话写话的素材,我们要把握机会,及时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说写能力。这样,学生的写话水平就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第二篇:浅谈个人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一年级写话教学目标的理解
浅谈个人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一年级写话教学目标的理解
永发中心学校永灵小学
语文科
曾丹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低年级写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其建议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象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写话教学应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小学写话教学,应首先激发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多观察、多积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引导学生多阅读、多实践,让习作成为学生快乐的事。
一、引发兴趣,以说助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也是最直接的学习动力。所以,在写话教学中,首先是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学生对写话训练有浓厚的兴趣是教学的最大成功。要想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老师的写话教学要有兴趣,布置写话内容要有趣,要让学生写他们感兴趣的话,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氛围,放松学生身心。帮助儿童提高写话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说是写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准确和规范的说话习惯,逐渐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为写话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写话兴趣的培养可以让孩子在观察中说话,从身边的事物说起,哪怕就是“介绍我自己”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会对学生的说话训练起到很大的作用。利用口语交际或随堂有机结合等让学生说说自己最亲近的人、物,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引导和补充,这样持之以恒,学生的写话训练就能水到渠成了。
二、重视训练,提高写话能力。
写话训练是作文训练起步的重要途径。教学时要由浅入深,从学生的小练笔、生活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兴趣,教给方法,因此在指导写话的过程中,要注重灵活多样的指导、练习方式,让孩子主动写、乐于写。
1、写话从字、词、句入手,循序渐进。
写话开始于词、句、段。低年级识字教学中要求,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因此,低年级在课堂教学中要抓好这三者关系。从造句入手。根据一个词写一句话,要求把话说完整。下一次在这个基础上把话说具体。如用“小鸟”造句,有的学生写:小鸟在天上飞。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小鸟是怎样飞的。以扩句的形式,逐渐训练学生写话,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另外,可以对学生进行说话、写话训练,要求学生每天写一句想说的话,或每天把发生在自己身边事情说一说,写一写。哪怕只能写一句完整的话也行,要求无错别字,句子通顺。只要坚持天天写,一定能提高。让学生用极其简短的话语用拼音或字把自己看到的和最想说的写下来,虽有几分幼稚而可笑,在得到老师的表扬后会感到格外高兴,这样习作的自信心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2、画写结合,快乐写话。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有的时候虽然有强烈的表达热情,但是由于识字量的有限而阻碍了他们写话的前进脚步。因此,在低年级中将绘画与写话有机结合起来不妨是一个很好的尝试。我们可以先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想说的、喜欢的用画笔画下来,然后再写对照着画面写出来;当然也可以边画边写,以汉字为主,不会写的字可以鼓励他们用简单的画来代替。爱画画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在画写结合中,学生能真正享受到写话的快乐。在教学一年级下册《识字1》以及第二单元的课文后,我让学生也用自己的小眼睛去找找身边的春天,然后写(画)下来。于是小河、青草、柳树、桃花……都成了他们写(画)话的题材。色彩艳丽的简笔画和文字融为一体,画画和写话结合起来,学生们自然兴趣高涨、得心应手了。
3、仿写课文,降低难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低年级学生对外界事物缺乏敏锐的观察、思考能力,因此常常为“写什么”而烦恼。让学生模仿课文来写作,就是指在写作形式上、思路上、语言组织或表达方式上有相仿之处,而具体要表达的语言和词语运用等方面还需学生自己思考。这就是说,既要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阶梯”,又要他们用力攀登。学习了《乡下孩子》后,学生也能模仿出几句像样的小诗:拔几个萝卜,撑圆了小兔的肚皮;拾一篮稻穗,喂饱了吵闹的小鸡„„教材是学生练习仿写的肥沃土壤,学生们笔下产生的生动形象的语句正是他们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后长出的一棵棵茁壮的小苗。因为有课文的参照,写作难度大大降低,这种仿中有创,仿中有新的方式可以带动学生向完全独立性的作文过渡。这在低年级写话练习的起步阶段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4、激发想象,个性写话。
儿童喜欢听童话,讲童话,也喜欢编童话。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童话故事,创设特定的童话情趣,带他们走入童话。在学生与童话产生强烈共鸣时,启发他们展开想象,续写或改写童话故事。如教学《龟兔赛跑》、《井底之蛙》、《狐狸和乌鸦》等故事后,可引导学生在对故事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自由发挥想象,改写《龟兔赛跑》,续写《青蛙跳出井口后》、《肉被骗走以后》。除教材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内容编写童话故事。如看见小朋友乱扔瓜皮、纸屑,可以编写《瓜皮旅行记》,听说有小朋友在家挑食,不吃蔬菜,可以编写《蔬菜的哭泣》等。学生置身于童话,与童话中的人物一起成长,从中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写话也成了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需要。
三、标点符号的教学要求与实际需要脱节。
“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这是课标在第一学段对于标点符号的教学要求。但这显然有问题,从学生写话需要来看,冒号和引号的使用非常频繁,甚至比问号和感叹号还要多,因为人物对话是写话的重要资源。从学生掌握的难易程度来看,逗号和句号最易混淆,在段落中句号最难点准,因为这与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关,需要相当的理解能力,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另外,随着课外阅读的深入推进,书本内容也越来越多地成为学生的写话资源,对书名号的使用自然也就成为写话需要。事实证明,掌握书名号的使用办法也不难,因为这也是标志性的。
因此,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有许多训练说话写话的素材,我们要把握机会,及时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发展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说写能力。这样,学生的写话水平就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第三篇:中低年级古诗文教学目标设定的实践探究[模版]
中低年级古诗文教学目标设定的实践探究
摘要:中低年级学生年龄偏小,认知能力较低,他们刚刚开始接触古诗文,从整个初中阶段来说,属于培养兴趣、注重积累的关键时期。教师如何通过制定适宜的古诗文教学目标来培养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就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本文根据初中六、七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力求在平时的实际教学与反思中,进行中低年级古诗文教学目标设定的探究。通过探究,希望能让低年级的学生喜欢古诗文,愿意积累古诗文,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教学探索,能为中高年级古诗文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参考,使整个中古诗文教学体现清晰的层次,形成有机的整体。
关键词: 中低年级 古诗文教学 目标设定
古诗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沪版初中低年级阶段的教材中,精选了不少包括唐诗、宋词、先秦诸子散文在内的名家美文,每一首(篇)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美。然而当前古诗文的课堂教学现状却不理想,教师为了出成绩不断地让学生读、背、默,于是许多学生对于这些文质兼美、意蕴丰富的古典诗文毫无兴趣、味同嚼蜡,丝毫感受不到诗文动人的艺术魅力,很多古诗文课堂陷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境地。
究其原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教师很难制定出适宜的古诗文教学目标。目标不适宜,课堂教学效果很可能产生偏差,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难保证。语文学科自身的特殊性,促使了教材之间衔接不严密,教材变化大,同一首古诗,同一篇古文可以放在不同的年级上。例如古诗,同样是绝句,在初中低年级与高年级如何设定适宜的教学目标,给每一位语文老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因此,如何制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成为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具有整体性,体现了教学目标也是个系统,它包括了课程、单元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是一个上下贯通,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
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要求初中阶段古诗文的教学目标是:
1.能根据上下文语境解释或判定某个实词/虚词在文中的含义。2.能根据原文的基本意思,将指定的文言语段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3.能有条理的恰当的用自己的话清晰地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4.能根据诗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人笔下的画面。
5.能依据诗文的内容及情感,对诗句描绘的画面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联想,丰富画面。6.能简要地指出诗词中意象的含义。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最需要思考的是:结合具体的学情,怎样较合理地确定古诗文的教学目标,并据此确定哪些内容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最佳教学内容,这点显得尤为重要。
王荣生教授认为,语文教师是服务于具体情境中的具体学生的,他认为语文教师的“备课”(即确定何种教学内容)主要是“备学生”,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课程专家提供的“一般应该教什么”转化为“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将教材专家建议的“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转化为“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他认为:语文教学内容的本来含义,就是要关注与学生实际的契合。
根据初中阶段的古诗文学习任务,教师如何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去探索:初中低年级古诗文教学“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么教”?六七年级古诗文教学目标如何体现与八九年级的不同层次性?它与八九年级的区别又体现在哪里?这是制定适宜目标的前提条件,需要语文老师好好思考一番。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作了如下实践探究:
一、目标设定以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为基础
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所以,兴趣是学好古诗文的内驱力,是学好古诗文的根,“兴趣点”的价值在于可以营造学习主体接受心理节奏的起落跌宕,可以影响古诗文课堂教学的整体节奏、氛围、效果。六、七年级的学生在课堂中的求知欲较强,喜欢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所以教师要尊重他们自身学习兴趣的发展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并找准学生学习的兴趣点。
在七年级(下)教材中有一篇寓言故事:《枭将东徙》,这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以枭和鸠问答的形式连缀成文,情节完整,寓意深刻。作为一篇寓言故事,了解寓意是课堂最终的目标,怎么才能把隐含在故事中的寓意较好地传达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找到文本中学生的兴趣点,只有学生感兴趣了,他们才愿意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基于这一点,我把“通过品读,了解故事中枭搬家的原因”作为我的一个教学目标。在课堂里,我紧紧围绕这个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枭向东迁徙,是否是心甘情愿的?结果,很多同学都摇起了头,几个大胆的孩子告诉老师:“它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师接着问:“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生立即举手,找了文中的一句话:“乡人皆恶我鸣,以故东徙。”
了解了枭将东徙的原因,就离这篇寓言的寓意近了一步,接着,我又趁热打铁追问道:“在枭搬家的途中遇到了鸠,鸠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如果你是这只枭,你会有什么想法,又会怎样去做呢?请为课文叙写一个结尾。”
学生们都兴高采烈地写了起来,因为这些都是学生感兴趣的地方,所以他们都急于想要把自己的见解,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甚至,很多基础比较好的同学,尝试用文言文的形式进行续写:“枭曰:吾闻命矣。遂日日更鸣,乡人终不恶之。”
在这节课中我清晰地发现:只有找准了学生的兴趣点,在课堂中呈现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才能最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课堂才会让师生都产生一种愉悦感和满足感。
所以,低年级古文课堂前的教学设计也应突破常规:不能仅仅着眼于字、词、句的理解,这样的话,会让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文言文很枯燥,进而会产生害怕学、不愿学的情绪。那么,教师就要在备课前,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从而能在课堂上多提一些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让初中低年级的孩子能慢慢地喜欢上古文的学习。
二、目标设定以挖掘学生的生长点为关键
挖掘学生的生长点,是指立足于文本,进行作家、题材、写作手法、语言特色等多层次和多角度的拓展延伸,以突破时空限制的延伸,丰富学生感知的信息。
在教授了《枭将东徙》后,我发现学生们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在这良好的情境中,我还想在找准学生兴趣点的基础上,逐步挖掘他们的生长点。
例如在上《卖油翁》一课时我作了如下思考和实践:
《卖油翁》选编于七年级第一学期 “技艺超群”这个单元中,是一篇短小精悍的笔记小说,它通过卖油翁和陈尧咨之间的一段小故事,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这篇文章故事性强,人物对话虽不多,但人物形象却十分鲜明,值得细细品读。根据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我设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初步掌握“矜、睨、释、颔、徐、遣、但”等文言词语。
(2)、学会利用文中的“但微颔之”、“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等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感悟“熟能生巧”的道理,并逐步探究“卖油”与“射箭”之间的联系。教学重点:把握人物形象,体会“熟能生巧”的道理。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培养“由现象到探究形成过程”的思维习惯。
古文中的实词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应该贯穿于整个初中的学习,所以作为初中的低龄学段,还是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方面的积累。另外,学生通过不断地深入学习文本,很快能够得出“熟能生巧”的这个道理,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教师也不需要特意设置一个环节,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去花很多时间去解决这个问题。而目标中的“逐步探究“卖油”与“射箭”之间的联系,”是因为出于对卖油与射箭本来就是两件毫无牵连的事情,卖油翁为何出此言“亦无他,唯手熟尔。”的思考。在这其中有一个思维的过渡,所以这应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经由教师点拨学生能意识到:不管是射箭还是卖油,它们之间还是有许多的相似性:目标要准确,不断地实践,心态要平和„„教师如能紧紧抓住这样的契机,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这方面的思维训练,那就为以后高年级的古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对七年级的孩子教授古诗文中,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找准他们学习的生长点,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学会迁移,这也是初中低年级的孩子应该要慢慢培养起来的重要能力。
三、目标设定以立足学生的朗读体悟为根本
朗读是学好古诗文的本,古诗文课堂应该声声入耳,师生共同美吟诵读,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感,同时也能陶冶学生的身心,所以教师一定要根据古诗文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凸显朗读的重要性,精心设计好读的形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动起来,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读起来。
(一)朗朗诵读入物境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生动传神的艺术语言能够带领读者进入具体可感的形象世界。诗歌中的形象丰富多彩,因此熔铸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转化为具体的图景,把握形象、感受图景是进入诗词意境的通行证。因此,当我们的学生学习诗歌时,不妨通过反复的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借助想象和联想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中,从而为感受诗人的情感波动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山居秋暝》 这首诗是王维的代表作,诗中写景生动而富有情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空寂的山,初霁的雨,略有寒意的秋风,皎洁的月光星星点点洒在松林之间,清澈的泉水在石头上淙淙流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王维诗歌的一大特点,怎么让学生在脑海出呈现出这幅画面,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丰富诗人笔下的画面。”下面我就截取教学的一个片段,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让学生逐渐地感受到诗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的:
师:请课代表读一下诗,其他同学认真聆听。生:读《山居秋暝》。
师:恩,读得不错,哪位同学也愿意尝试一下吗? 生:有三、五位同学举手。师:随机抽取几位同学朗读。
师:听了这么几位同学朗读后,你们感觉他们哪些地方读得比较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
生1:课代表前面的两联读得很好,后面两联感觉还缺少一点东西。
生2:我觉得他们前面的两联读得都不错,让我感觉特别的舒服,有一种美的享受。
师:哦?是吗?请你也来读一下吧,把这种美好的感觉也带给大家,好吗? 尊重学生的最初感觉,先重点品读前面的两联。生:重读《山居秋暝》
师:请问,在你自己读了之后,有什么要补充的内容? 生:我觉得这里的环境很清净。
生1:老师,我也同意,在他们读得时候,我感觉有一幅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特别的清新,像一幅水墨画。
师:真不愧是我们班的绘画高手,那请我们全班同学一起来诵读一下这首诗,感受一下画中有哪些景物。
生:全班齐读。
生1:我感觉山里刚下过一场雨,不是特别的大,所以山里的空气很清新。生2:因为下了一场雨,山里更冷了。抬头看到天上有一轮明月,那晚特别的亮,月光洒在一片松树林中。
生3:还有一股清清的泉水从山石上淙淙流过,叮叮咚咚特别的悦耳。师:同学们讲得太好了,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呢? 生1:有的静、有的动。生2:动静结合
师:太棒了,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还有另外的发现。生:沉默片刻
师:一轮明月,一片松林„„ 生:哦,老师,从上往下在写。师:我们再一起有感情的朗读这两联。
生:朗读“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紧紧围绕课前的教学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借助想象,用自己的语言丰富诗人笔下的画面。”随即在课堂里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朗读,王维诗中的画面就被这群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了出来,而且,每个孩子的用语是那么的真实。在这幅画面在他们的脑海形成后,整首诗所表现的清新、静谧、空灵,就自然而然地深入了孩子们的心。因为画面的呈现,所以景物的描写特点就“迎刃而解”,真可谓真正地“入了物境”,给初学诗的孩子以美的感受。
(二)朗朗诵读入诗境
例:《送友人》(《李白诗二首》其一)
诗歌语言凝练、篇幅短小、构思独特,但解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加之六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文化背景较生疏,要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对于六年级的孩子而言,不一定要在现阶段弄清诗歌创作的来龙去脉,也不一定非要字字落实,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把诵读作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记忆。另外,作为初中的起始阶段,也可以逐步培养学生个体对诗歌的初步感觉。
《送友人》这首诗选编于六年级 “唐诗精华”这个单元中,这是一首情深意长的送别诗,是盛唐五律的代表作品,作者通过描绘清丽如画的送别环境、渲染了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那么诗人的这种情感如何让低年级的孩子体会到呢?诗中并没有出现直接抒发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的词句,这些情感都需要学生慢慢地去体会,所以,在制定《送友人》这首诗的教学目标时,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我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中的情韵”作为教学的重点,让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通过读来掌握诗歌的节奏,通过读来掌握诗歌的内容,最后,通过读让大部分同学能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可谓:以读为先导,心随入耳声,复读辨感觉,逐词觅诗情,咀嚼似有悟,化育真性灵。
根据目标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中的情韵”这一教学重点,在课堂中就可以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自读、齐读、分角色读等,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在这个基础上,不同学生能根据自身的阅读感受,抓住诗中的“孤蓬”、“落日”等词语,感觉出了一种离愁别绪。而且,有些学生结合自己的味觉;“我觉得读这首诗,像在吃一块黑巧克力”“我感觉像在吃黄瓜,外硬内软”,虽然都停留于一种味觉的层面,但能让低年级的孩子讲出他们的真实感觉,这也是一位语文教师要着力培养的。而讲出他们真实感受的关键在于:让孩子们反复地朗读诗歌。
当然,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古文的特点,在教学目标中立足学生的朗读体悟:如在教学《孙权劝学》一课: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从而体会文中三位人物说话时各自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基于这一教学目标,课堂中坚持将诵读进行到底: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二)再读课文,读懂大意
(三)理解内容,读出语气„„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为理解文章的内涵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也能大大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从而有助于以后文言文的学习。
“诗以言志,文以载道”,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学习的真实情景,还原古诗文学习真实积累的过程。我们只有努力找准学生的兴趣点,挖掘他们的兴趣点,并立足于朗读体悟之本,才能真正地让古诗文散发出她的“原汁原味”,让初中低年级的学生喜欢这些文学中的精粹,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学生才会有一个主动体验的过程,而这种体验是他们难以忘怀的,这也为他们今后的高年级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一篇篇古诗文,文辞优美,思想深邃,是我们中华文化中的“经典”,在教授这些“经典”时,我们如何拉近学生与先哲们的距离,让学生在读这些经典篇章时,犹如与先哲们面对面地交流,是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因为,有时,我们只需多想一步,学生就会多迈一步。
当然古诗文的教学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量的积累,就能内化为一种审美的品质。古人用他们的血泪爱恨和智慧谱写成的一首首诗词是我们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继承优秀的古诗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四篇:谈谈你对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理解
谈谈你对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理解
谈谈你对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理解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学工作的开展中,在学习和实践中,使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阅读、说话、书法、组织教学、科研等基本技能:
一、阅读技能。语文教师需要有较高的阅读技能,每个语文教师天天都要进行大量的阅读:钻研课文,看参考书,看学生的各种作业,读报刊,学习各种文件和专业进修材料等,还要指导学生阅读。这样,语文教师没有较高的阅读技能是不能很好地担负起教学任务的。
二、说话技能。语文教师的口头表达技能至关重要。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说普通话,力求标准、熟练,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因此,不善于口头表达,不能掌握教师语言的人,是很难指导好学生的口头表达的。
三、书面表达技能。教师要教会学生写作文,教师自身必须具有丰厚的写作素养,必须掌握写作规律,通晓训练程序,精于执教之道,语文教师只有会写、善写,用自己的写带动学生去写,才能体会写作的甘苦,向学生提出恰当的要求,才能切实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才能在批改、讲评写作时,抓住关键,批在点子上,改在关键处。
四、书法技能。尽管语文教师不是书法家,语文课也不是书法课,但是,语文教师天天在写字:写教案、板书、写计划、写总结、写日记也是常事。特别是教师的板书,对学生的影响极大。
五、设计教学的技能。教学设计主要是指对一单元或一篇课文的教学目的要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设定,它是教学计划的具体化。教学有了通过教学设计形式的教学方案。就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活动,也便于事后检查和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改进教学。
六、科研技能。总结教学经验的形式很多,写心得体会,写教后记,内容不求集中,只需紧扣教学,还要准确及时地记录实情。这些材料足以作为写科研论文的论证材料。总之,只有品德高尚,学问精深的语文教师才算得上是一个优秀的真正合格的语文教师,才能真正“教”出高质量,“研”出高水平。愿我们的队伍在国培大熔炉里冶炼后,不断发展壮大,我们的事业如日中天,教师教学技能说“细”了,一定是包罗万象。
第五篇:谈谈我对教学目的和质量的理解
谈谈我对教学目的和质量的理解
有位教授指出新课改下我们需要重建教育目的观,他认为“健康第一、幸福第二、品德第三、学业第四、个性第五”,我非常认同。
我国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在现阶段中国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因此也就自然成了新课程改革新的方要目标。应该说教育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了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二是为了培养能够继续学习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是赋予学生生存能力与学习能力。如果每位教师都能够努力实践邓小平同志倡导的“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把“培养能够在未来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那么学生将成为世界上最幸运的人。正因为新课改对基础教育提出了全新的目标,那么对于教学质量的评价就应当站在全新的角度来思考,正如有的教授所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树立全面的质量观,树立可持续性发展的质量观。
教育是使人成为“人”的事业,以人为本是从事教育工作的根本。确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意味着要把学生的健康和幸福作为教学质量的核心内涵和首要指标。在这一点上我体会比较深刻,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现代教育质量观的核心内涵,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又强调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有人干脆把这句话说成:一切为了学生的一切。当然,我们应当明白基础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人的成长、人的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但我们应当明白基础教育更是为未来打基础的教育。
澳大利亚未来学家伊利亚德说:“如果你今天不生活在未来,你的明天将生活在过去。”因此,我国的教育方针不能企求培养完人,而应当首先完成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全力打造合格的公民。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体现了时代要求,同时对老师和学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当更新观念,调整教学方法,用最大的热情与爱心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