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改在机械教学中的魅力文档
课程改革在机械教学中的魅力
金坛市职业教育中心
陈冬芳
内容摘要:在对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与途径、与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中,培养出具备本专业所需要的专业关键能力、并具备对不同工作岗位环境的适应能力,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灵活性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学生。
关键词:教材
专业
技能
实用
模块
演示
案例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以实际应用为重点。它典型的应用性、突出的技能性、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课程设置应始终围绕培养对象的职业能力这一主题,将课程与培养目标以及专业能力有机地结合,不单纯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能力因素和岗位需求,筛选出学科中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内容,配合实践性教育环节,形成一个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体,突出技能和岗位要求为目的的课程教育体系。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机械专业教学中,我在专业教学中加大改革力度,实施特色教学,提高专业技能,进行了专业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和尝试,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模块化结构的教学在机械专业中的应用
如今,人才在流动、生产在发展、技术在飞跃,用人单位的多元化,用人单位“够用为准”的人才观及人才投资策略必然会催生订单式教育的来临。订单式教育是选择式教育,是遵循市场经济法则的市场行为。因此,我认为呆板的传统教材结构(传统百货店式)将会从职教领域内淡出,而具有大量职业技术基本理论的、职业技能基本功的、反映时代进步的新技术、新工艺、可供选择(弹性)的(现代超市型)模块式教材一定会达到较快的发展。
在模块化结构的教材中,通过模块的变形和组合,可以充分地表达职业教材的灵活性和伸缩性,有教育专家认为:“教科书应不应该有弹性,不是凭主观臆断,而是应从我国地域广阔,学校、教师、学生的情况不尽相同的实际出发来考虑。有弹性,更适合国情,更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学校整体教学体系采用了“前后两段式”的“宽基础、活模块”结构,与此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了模块式结构。机械常识这门课原理性强,知识难以掌握,学生学得很费劲。经过课改后把整本书分成了三个模块——齿轮减速器;内燃机气阀的开合;常见四杆机构的案例教学。这三块几乎含概了整本书的内容,只是内容简化了,学生更容易接受了。针对这三个模块学校也为此配置了实物模型,每个同学都可以去拆、装,去观察实物的形状、结构、运动原理,直观、形象。对于四杆机构中缝纫机的运转、汽车门的开合,同学们更是司空见惯,对自己熟悉的知识接受起来总是比较容易。而且动手搭模型本身是小孩子喜欢玩的游戏,这样的学习氛围还担心他们学不会?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动力,以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深入讨论为手段,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含金量,引导了学生进行创业性的实践。二.演示教学在数控教学中的魅力
注重演示教学。演示教学是展示数控教学魅力的有效手段,它化枯燥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平谈为神奇,为理解和掌握好新知识创造条件进行演示教学。这样在教学中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模拟演示中,就可以不拘泥于教材或教参的安排,由学生自己动手,比如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和使用数控软件,在自我编程和操作中发现问题,并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这样让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动口,自主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乐趣。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实践和独立地思考,并通过事实来否定错误的加工工艺或修正不完善的工艺,强调正确的操作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实践的信心。使用数控机床的人都知道,用立铣刀在数控铣床或数控加工中心上加工工件时,可以清楚看出刀具中心的运动轨迹与工件已加工轮廓不重合,这是因为工件轮廓是立铣刀以运动包络的方式形成的。在数控加工中,是按工件轮廓尺寸编制程序,还是按刀位点的运动轨迹编制程序,显然是完全不一样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处理。在全功能型数控系统中,可应用其刀具补偿指令,按工件轮廓尺寸,很方便地进行编程加工。在经济型数控系统中,可以根据工件轮廓尺寸、刀具等计算出刀位点的运动轨迹,按此编程,也可按局部补偿的方法来解决。这样的知识点学生自然很直观的接受了。
鼓励学生“善于质疑、敢于想象”。“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即使是无疑也要寻疑,将自身置于特定实际情境之中,给自己提出问题。宋朝思想家张载说:“于不疑处读书,定能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就有新的发现、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以人为本”的今天,总结经验比检讨过失更加重要,所以在反复的编程操作加工工件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得意之处、成功之处、感动自我之处。
三.实用主义教学——案例教学
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潮运用到教育领域,产生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主张教育要培养学生“创造的思想力”,提倡学生“在做中学”,提出了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做事里面求学问”比“专靠听来的学问好得多”。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情景学习、合作学习等理念,都吸收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精华。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习的价值取向,是学习的直接动力。职业技术教育是紧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应用型专门技术人才,和经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形态。因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学生们学习的直接动力。从大处来讲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从小处来说为毕业后就业、立业和创业而学习,或者说为更好地谋生及提升社会阶层、谋求向上流动、实现个人价值而学习。
机械原理性的知识很多存在于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之中。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收集、分类和整理。比如汽车车门的开合、汽缸活塞的运动传递都属于四杆机构;自动加工的传送带、送料机、运输车上的翻斗等等这些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机械知识我们可以让学生对已掌握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相似性、寻找差异性。这个过程是“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最显著的差异性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很精彩,分析很细致,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教师反而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在案例教学法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师生互补,教学相辅”的关系。教师将分析案例的 “主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去分析这些问题,从而把枯燥的理论知识消化于心。教师在此时所起的作用类似于“导演”,只对学生的分析、讨论加以归纳和总结。
四、实践技能教学——实训 实习基地是实践性教学的载体,是学校的“练兵场”,是学生的“习武地”。所以实习基地要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和水平,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不仅要产生教育效益,而且要产生经济效益,形成教学、实习、生产、服务一体化。从职业技能的掌握过程来看,实习、实训环节是关键环节,尤其是其中的默会知识,学生必须通过亲自实践才能真正掌握;实训中,学生最需要的就是探索的精神。在实训中发现,学生技能学习的最大障碍就是在实训学习中缺乏解决问题的动机和勇气,也就是一种探索的精神,遇到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往往不是努力尝试着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退缩。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做到
1、对学习动机的激励,2、兴趣的培养,3、情感交流,4、意志的磨练,5、对勤奋的培养,6、自信心的树立。事实上学生对课程的态度主要取决于该课程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因此,改变态度的一种有效的策略就是唤醒学生的动机,使他们的特定的需要显性化,导致态度改变。就业则是我们的敲门砖。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在机械技能教学的改革上要更新观念,合理调整教学计划与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致力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受到用人单位欢迎的机械技术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美]J.L.费里德曼,D.O.西尔斯,J.M.卡尔史密斯著,高地等译.社会心理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
2、[美]詹姆斯·H·麦克米伦,何立婴译.学生学习的社会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2,(3).
第二篇:洋思课改在教学中的实施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的推广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每一项课改的推广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刚开始实施时,存在着颇多的疑问和不解,甚至是担忧。这样完全“放松”的学习真的是学生需要的吗?这样的“自由”学生能把知识融会贯通吗?我们在课堂中尽其所有的讲解学生有时都是一知半解,这样的学生能相信吗?怀着这样忐忑的心理,我开始了自己的“洋思”课改之路。
第一阶段:准备。
我从网上查阅各种有关介绍洋思课改的资料、教学实录,结合我校老师在洋思中学的学习体会,先对“洋思”模式有了一个浅显的理解,我的头脑里出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样的“洋思”教学模式。在网上,各地“洋思”模式的实施中,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一模式是切实可行的,增强了我在课堂中实施的信心。“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实质是:从上课到下课,学习的全过程都是让学生自学,教师由讲授者变为组织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原则,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思想不解放的人课堂教学改革是搞不好的。因而,我先从自己的思想入手,通过前面调查的结果显示,“洋思”课堂教学模式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对它实质的理解,我掌握到这是我们以后在教学中必须推广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是组织者,但不是主体,我们在几年前都提出了这一教学理念,但在教学中的体现是微乎其微的,“洋思”教学模式把这一理念发挥 的淋漓尽致,因而我们要学。第二阶段:实施。
这一阶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我按照自己的对“洋思”模式的理解,开始在课堂中实施应用。刚开始我是完全的照搬“洋思”模式,结果我的代价也是惨痛的,由于我带的是九年级学生,两年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他们的心里已经根深蒂固,想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学习“洋思”,对“洋思”理解不深,学习只是流于形式,没有掌握它的理论精髓。这是我当时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在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说就是浪费时间,他们拿着书不知道看什么,思维不能集中,大部分时候,花很长时间而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导致我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总是拖拖拉拉到自习。课堂效率根本谈不上,我思考这种模式是不是对我们的学生不适应,有了消极的思想,不想再实施了,但是教育局、学校对这一课改举措非常重视,所以我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实施,通过查资料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先学阶段”我缺乏指导和引导,学生不知学什么,怎样学,“后教”也是教师讲,没有发动学生讨论质疑,交流发言等等,于是,我认真解读“洋思”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出示后,他们强调以学为本,努力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习的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揭示,知识让学生自己探索,规律让学生自己发现,学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效果让学生自己评价。从而形成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模式,其教学过程分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三个基本步骤。我们的学生缺少洋思学生高度的自觉性,旧的教学模式已经深深影响学生,在课堂上懒惰,不思考,等着老师讲,学习完全靠老师等等遗留问题。教师不相信学生,讲解太多,形成了形似而神不似的“洋思”教学模式。怎样才能结合我班学生实际,形成有我们特色的“洋思”教学模式呢?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中。第三阶段:创新。
“洋思”教学模式存在着许多好的方面我们需要借鉴。
⑴、结合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力量对学生进行教育。从生活的点滴 入手,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⑵、课堂教学模式的完全自主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是“洋思”教育教学中的第一生产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产生,体会知识形成的过程,自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提高素质。⑶、一视同仁的教学思想。
洋思中学牢固地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面向全体学生”的现代教育观念,真心实意地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学好”创设良好的环境。在洋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让每一位家长满意”、“没有差生,只有差异”诸如此类的话编织成了师生之间的一条条感情纽带,让每位踏进洋思的人都感受到一种温暖。”
以上这些先进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每一种课改理念的实施,都有一定的独特性,有它自身结合本地教学的特点,完全的照搬,是不可行的,就像邯郸学步,可能会忘了基本,学得四不像。那么就要改变,结合我的实际,我在下面做了一下的改变。⑴ 分块教学。
把一节课,根据知识点的不同,分成相应的块,但一定要保证后面的自主检测的实施,留8分钟测验。我们的学生自觉性差,一节课不能长时间根据所给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分块后,基本内容不变,但给学生的感觉是课程内容变轻,把原来的集中学习变为分个突破,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变强,课堂开展的效果很好。在每一块,实施洋思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当然这里的时间就要根据内容重新设定,训练只包括第一阶段的训练。⑵ 分组合作。
我们的学生前面在课堂中也进行讨论,但基本都是流于形式,没有实质的锻炼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为了使学生在“后教”阶段的学习有更好的发展,我决定采取老师分组的形式。组员要少,四人一组或者六人一组,确定组长。根据对学生的了解,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考虑到。在“兵教兵”时,分层次的讨论和讲解,使每一位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体现没有教不好的的学生。这样对消灭“差生”意义很大,使得他们有了学习的动力,同时也更巩固了优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讲的少了,但效果更好了。在这期间要着重强调组长的作用。教师在此期间充当引桥的作用,引导学生不要走岔路。教师现在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激发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改革。课堂改革的成功与否不是一日之功,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我们要有信心。在“洋思”教学模式的实施中,问题很多,在实施中学习,在学习中变革,人常说“穷则变,变则通”。我们要有勇气将这一改革进行到底,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洋思教学模式。
“洋思”课堂改革在教学中的实施
赵
晓
春
贾 曲 乡 初 级 中2010、1、11
学
第三篇:浅议作文修改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效率,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是语文写作正要探索的急要问题,本义就如何在训练学生作文中,如何让学生修改作文,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质量问题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修改;重要;地位
俗话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贾岛曾骑着驴作诗,得到“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第二句的“敲”字又想改用“推”字犹豫不决,就用手做推、敲的样子,无意中碰上了韩愈,问韩愈说明原委,韩愈想了一会就说用“敲”字好,后人就用“推敲”来比喻斟酌字句。可见任何文章都是改出来的。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说“作文教学要达到‘自能作文’、‘自改作文’的理想境界”,“给学生批改作文的目的在于使他们达到自己批改的地步”,由此可见,作文教学的任务不仅仅是单纯的教会学会写作文,还要教会学生学会改作文。当前的语文作文教学大多采用“学生写、教师改”的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并且有的学校还要求教师在改学生作文是要做到精批细改,规定教师要在一月之内必须批改学生作文多少次,长期下去,所培养的学生只会写作文,而不会改作文,作文水平也不会有大的提高,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笔者认为,让学生参与批改作文,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改作文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批改作文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鉴赏作文、判断作文优劣的水平,提高写作能力,这是作文教学的宗旨。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批改作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就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谈一点个人的做法和体会。
一、批改分工,即教师精批,学生细改,以批导改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修改后的作文是“鱼”,教师精批的作文是“渔”,就是教师在作文课上,抽出
一、两本作文在先读出来,再把文章中的字、词、句、标点符号进行修正,对文章的标题和内容是否相符、中心是否突出、书写是否规范、立意是否准确等进行评价,好的词、句、段落进行分析评判,对语句有问题、立意不准确的进行修改,最后作出评语,先让学生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就是授之学生以“渔”;第二步就是再拿出几本作文,让全班同学按上述的方法集体进行修改后,学生集体修改后,教师再把未修正或修改不准确的地方进行修改,让学生知道差距,并提高修改作文的水平和技巧,这就是“鱼”。
二、作文互改
让科代表把学生的作文本按教室座次顺序发给每一个学生,一人一本(注:自己不改自己的)。然后对学生提出要求:
1、每个同学先看所改同学的作文的书面情况,包括有无错别字、书写是否规范、标点符号是否正确等。然后对照自己的作文书面情况进行比较。因为作文的整体书面情况犹如商店的门面,直接关系着给人的第一印象的好坏。通过比较,可以改掉自己书写不规范的习惯;
2、每个同学以自己的饿理解水平对文章内容是否相符、内容是否具体、中心是否突出给予判断,对用词较好、语句表达准确的句子和段落用波浪线出来,并适当写出理由。
3、写出对整篇文章的评语;
4、改个的作文必须在后边签上名字。由于提出了签名要求,同学们改得特别的认真,前检查,后观察的,弄懂每一步骤的来龙去脉,稍有异仪便画线标出,有的对这篇作文要看三、四遍,唯恐评判错了,让对方嘲笑。这样的互改放开了学生的手脚,打破了学生的习惯思维的束缚,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增强了责任感。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无形中提高了学生鉴赏作文的能力;
5、物归原主进行自查,就是每个同学拿到自己的作文本检查情况:一是检查有无签名;二是检查有无错改、错判,即错的改对的,而该对的地方改错了,评语是否适当。有这样的自查,避免了草率、搪塞应付和不负责任的现象,使互改作文真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三、自评自改
即学生在集体评改的作文中受到启发,认识到自己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再去修改自己的作文。通达上述几种方式后,学生能掌握了修改作文的基本技巧,在修改自己的作文时,能主动找写作文的步骤、方法,能注意用词、句的准确性,注意文章的立意,在自评自改的作文中,不但提高了修改作文的技巧和水平,而且也在修改作文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
四、小组评改
学生对别人的文章反应敏感,并能从多方面发现问题,所以教师根据作文训练要求,提出批改的要求,然后让四、五个同学组成一个评改小组,用修改作文的“三步骤”,即首先“读中改”,在默读中修改字 词 句 标点符号等方面的错误;其次是“想中改”,看内容是否具体,描写是否形象,中心是否明确等,并做修改;最后是“朗读定稿”,直到文章叙述流畅,内容满意才算修改完毕。共同评改组员的文章,书面上的聚体修改出作者亲自操作,这种批改作文的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使学生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时通过修改后的文章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有助于学生提高修改作文的积极性和写作的主动性。教学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批改作文中的主体作用,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文字驾驭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和作文鉴赏能力,使作文教学取得显著的效果。
第四篇: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插图的魅力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中插图的魅力
摘要: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知识的吸取者,作为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研究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如何才能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中学历史教材中插图很多,是历史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具体的史料。如果将它有效地利用起来,那么学生学起来就会有一种联想的空间和余地。因为它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同时插图与文字相互照应,图并茂,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对历史插图的教学,加强对历史插图的研究,进而发挥其在历史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关键词:中学历史;插图;教学作用
历史知识的特点之一是过去性。历史教师无法使过去的史实重演。而人们的认识, 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 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 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 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历史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而人们的认识,大都从感性认识开始,尤其是初中学生在记忆内容方面,具体形象识记仍占主导,抽象识记正在逐步发展。这就决定了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
历史插图作为一种直观教材,是中学课本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虽然,它没有自己的序列,只是按照文字教材的需要编入,但是,历史插图却有着在直观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就决定了直观教学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历史教科书中插有大量图像, 有些是彩色的, 有些是黑白的, 除历史地图外, 还有关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文化遗迹等多方面丰富多彩的照片、图画和示意图, 它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 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丰富的历史信息, 形象地再现了过往的历史, 给历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形象素材, 给人以鲜活的立体感, 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
一、激发兴趣,加深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历史插图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等方面有其独特的魅力。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象中国历史“大泽乡起义”、九年级下册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中“ 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等,认识这类插图按照“整体——局部——整体”原则拟出“观察提纲”,用“问题链”的形式来引导学生。如“赫鲁晓夫和美国总统肯尼迪的较量(漫画)”一图可用以下问题来引导认知。①“图题”是什么?②此事件发生于何时?③图上的人物坐的是什么?④他们正在干什么?他们左手食指将要按到的是什么?⑤谁累得大汗淋漓?⑥此图说明了什么?事实表明,运用这种观察提纲来指导学生认知插图,既能帮助他们掌握历史知识,又能培养和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
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专家布鲁纳说过:“对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某种憧憬和追求。在教学中利用教材的插图创设生动、形象的历史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万千气象的宋代社会风貌》一课,利用多媒体把整幅《清明上河图》搬上银幕,同时进行配音解说。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追寻着历史的足迹,看到了宋朝汴河两岸的风光和繁荣景象,耳边仿佛听到了街上小贩们的叫卖声,再配合课文中的几幅插图和设置的相关问题,使本课的知识点很快得到了落实。
三、简单实用,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课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也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利用插图导入新课,可谓形象直观,学生喜闻乐见。
1.利用插图, 培养观察想象力。
教材中的插图有不少是漫画图片, 而漫画最具有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和教育性。它蕴涵着深刻的寓意, 给人以无穷的历史韵味, 不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兴趣, 而且是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能力的珍贵教学素材。如《辛亥革命》一课, 讲同盟会革命纲领与三民主义紧密地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照讲解的同时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雄鸡一唱天下白 , 图中竹叶由三民主义的某个主义四字组成。先让学生仔细观察竹叶组成的特征, 想象其涵义, 再进行讨论, 2 你一言我一语, 学生很快说出是族字, 即民族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这样加深了学生对三民主义的理解。
2.利用插图, 培养学生思维分析能力。
比较法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 才能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特点。在教学中让学生把具有共同主题或表示共同内容的插图进行比较分析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向广度、深度发展, 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如, 在讲北宋东京城.时, 让学生把唐长安城和北宋东京两幅图进行比较, 通过仔细观察, 学生发现了两座城的不同点, 并得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超过了唐代的结论, 从而培养了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思维分析能力, 并学会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在世界历史.第二册中, 关于《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节。可让学生先对比本课中的两幅扇形图, 会很自然地得出美、德经济发展迅速, 英、法相对缓慢的结论;然后再引导学生观察两幅柱状图, 又很容易地分析出英、法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 从而加深学生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四、资源整合,优化复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历史插图作为考试内容中一个重要板块已不容置疑了。利用教学插图来复习历史知识,不仅能起到很好的巩固作用,还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很多时候,一幅插图可以反映一个历史事件或者一个知识点,而多幅相关插图放在一起则可以反映几个相似或相关的事件或知识点。结合运用不同历史阶段相同方面的图,来加深对历史知识线索或专题的理解。例如,中国近代史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开辟通商口岸,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领海主权、内河航运权,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综合比较地图册或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帝国主义国家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示意图》(《马关条约》的内容可以结合此图分析)等图。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的特点是:从东南沿海到整个沿海地区,从沿海到长江中下游,直至西南内地。总的来说就是步步深入。把以上信息放到当时中国的大背景中分析,可以得出以下认识:资本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大量的商品输入一方面造成白银外流,给中国带来灾难;另一方面,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 3 济,客观上为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就是诞生在最早成为通商口岸的沿海地区。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对中国造成的影响,既有恶劣的消极作用,也有客观上的积极作用。
五、以图铺路, 培养历史审美感
课本中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具有较高艺术欣赏价值的图片, 如人物图、文物图、复原图、遗址古迹图、艺术珍品图等。这些图片与课文内容紧密结合, 图文并茂, 烘托出浓厚的历史审美气氛, 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亲和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图片, 培养学生的历史审美感, 提高艺术鉴赏水平。如, 讲《唐朝手工业发展时》, 结合课本“唐三彩骆驼载乐佣 ”和“唐代花鸟纹锦” 彩图, 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 培养了历史情趣, 感受到唐代丝织业技术水平的高超, 认识唐三彩造型美观, 釉色绚丽, 是世界工艺的珍品。并鼓励学生谈感受, 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总之, 插图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不仅是教科书的辅助材料, 而且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插图, 在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热情、发展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插图不仅是教科书的辅助材料,而且是实用性极强的直观教材。插图教学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可以帮助学生以较感性的方式接触历史知识,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获取历史信息、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一环。图片资料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作用,这是好理解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图片越多越详细就越好我们所进行的是教育教学活动,并非寻常的图片展览,如何让学生从识图中一步步跨入历史庙堂,还需要我们做诸多的努力。关于图片资料的运用,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
第一,图片资料要精选。历史资料复杂浩繁,而我们交给学生的知识只是一小部分,如何让学生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更好的利用图片资料理解历史呢?这就需要对丰富的图片资料进行精选,要找最能够反映历史真实的,最能够反映历史过程的图片资料,切忌把一大堆内容相似而与我们要教的内容没有太多关系的资料一起罗列,让学生在学习中找不到重点和方向。例如在讲赤壁之战的时候,我认为有一幅赤壁之战的示意图就足够了,顶多再加上一幅反映当时战争场面的图画,但有不少老师又加了不少,比如今天的赤壁的旅游风光照片,这就有点画蛇 添足的味道了,学生就会被吸引到旅游景点风光当中,而减轻了对赤壁之战这个知识本身的关注程度。
第二,要对图片进行精致的指导。教师要在指导学生如何看图上下工夫,看图时注意和课本相对照或者通过图来补充课文中的相关叙述,例如:讲到赵州桥时,尽管课本上说明它的设计是如何的巧妙,若是单只课本上叙述那恐怕大多数学生都会问:赵州桥设计巧妙的原理又在哪里呢?在这种情况下,课本上的图就起到文字无法替代的作用,学生看后立即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不仅避免了文字的单纯枯燥而且使学生对于图产生亲切感;另外,还是以都江堰为例,即使有图,教师还是要将图上的每一个部分的功用讲清楚,否则学生还是很难理解。
第三,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对于课文中比较复杂的一些历史地图,由于涉及地理知识,相对学生而言要求可能会有些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各种方法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他们从多方面来读图,例如“郑和下西洋”的路线图,关于“郑和下西洋”的路线课本上的介绍不多,在学习得时候就很有必要结合地图册上的世界地图让学生进行发挥性描述。在适当的情况下完全可以由学生来进行此内容的发挥性讲解,也可以采取由学生绘制路线图的方法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图片资料的运用上,有一些误区是我们经常犯的,不得不注意。一般来说有这么几种情况:
1、图片过多过杂,主题没有能够凸现出来。
2、图片不真实。这是历史教学中的一大忌,真是是历史的灵魂,但是很多教师没有注意这一点,把一些连环画、电视剧中的画面拿到课堂上来做辅助材料,而这些图画与影视材料充满着错误。例如很多教师在讲解秦始皇统一的时候,拿电影《英雄》中秦军出场的壮观场面来说明秦国的强大,这个本意是很好的,但是电影《英雄》中秦军的形象是与历史上真实地秦军形象有着很大差距的,这样教学就有可能误导学生。
参考文献:
[1]夏子贤.中学历史教学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2]陆贵湘,何成刚.历史从插图中走出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0)
第五篇:美术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美术教学中的语言魅力
摘 要: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大量的信息传递和交换都是靠语言来完成的。本文旨在表达课堂语言(导入语、提问语、评价语、结束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分别从形象生动的导入语、启发思维的提问语、树立信心的评价语、发人深省的结束语四方面进行阐述,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陶冶学生情操,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关键词:教学;语言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知识、道德修养,还应该追求恰如其分的课堂教学用语,语文、数学如此,作为具有美感、具有艺术性教学内容的美术课更应如此。“用艺术的语言来阐述艺术”,让学生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美、理解美、鉴赏美、表现美,让课堂语言迸发出生命的光彩。下面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对美术教师课堂语言的看法。
一、导入语――形象生动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正如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的强烈欲望。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一个精心设计的导入语不仅为之后的教学作好铺垫、埋下伏笔,还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联想、活跃气氛。
如教学《我们的影子》一课时,我以儿歌“你有我有他也有,黑身黑腿黑黑头,灯前日下跟你走,就是从来不开口。”引入,很多学生在儿歌还没有结束就不停地说:“是影子,是影子!”并懂得影子产生的原因,联想到各种物体的影子及各种动态、静态的影子,为后面的教学作好铺垫。
再如《我心中的太阳》这一课,我以故事的形式导入:“以前,天空中有十个太阳,它们把大地炙烤的火辣辣的,人、畜、植物干渴难耐。十个太阳中一个是妈妈,太阳妈妈有九个孩子,各有各的模样,各有各的脾气,这十个太阳年龄、模样都不同,脾气有的温顺,有的暴躁。”我在讲故事的同时让学生欣赏部分作品,这样,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已经展开了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下一步画画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个个跃跃欲试,兴趣大增,信心十足的上好这节课。
此外还可以运用游戏、魔术、多媒体课件等方法设计导入语,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神奇的境地,去感受美,去创造美。
二、提问语――启发思维
一堂课中教师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收到“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美术课为了引导学生主动地进入课堂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提出的问题要与学生的知识水平相联系,使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地思索。如果?σ荒昙兜男⊙?生提出非常专业的“肌理、形式”、“前后遮挡关系”等问题,会让学生一头雾水。提问要避免过多、过杂,不能为提问而提问,美术课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因此,美术课堂提问要以启发学生思维为出发点,要问在关键处,问在重点处。
此外,提问的类型很多,有知识性提问、理解性提问、点拨性提问、质疑性提问等,合理的设计好、组织好各种问题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总之,教师有意识的设疑,激发学生探索求解的愿望和热情。
三、评价语――树立自信
如果说一堂成功的课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的话,那么课堂评价语则无疑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个震撼心灵的音符。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评价的意义,倡导评价方式的改革,但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有多样、灵活、生动、丰富的评价语,使学生如沐春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会让学生受益一生。就绘画而言,老师的评价语言就应富有表现力和感召力。例如:“画得很好,如果颜色再鲜艳一些就更好了。”“画得真认真,不过要是加上背景就更好了。你试一试!”“这幅画你画得多好呀!请你对大家讲讲你的创作思路,老师都被你的画感动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教会了方法。制作课,“你真是个善于动手的孩子!”“你有一双巧巧手!”„„欣赏课,“听了你的介绍,老师觉得生活变得更美妙了!”“瞧,你描绘的世界太美了!”„„总之,美术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及时表扬,适当评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不断完善人格。
四、结束语――发人深省
“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个好的结尾,不只是对一节课的总结,它能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并延伸至课后,直至课外。但有些美术教师不以为然,课堂小结随随便便,或者干脆没有小结,于是就给学生一种不完整的感觉。通常一位经验丰富的美术教师在课堂小结时将教学过程中比较零散的知识概括整理成有条理、有系统的知识,帮助学生把握教学重点,储存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一年级设计《鱼》一课时,我是这样小结的:“今天我们学习了怎样制作立体的鱼,大家还记得方法吗?(学生回答:‘对!我们先撕出鱼形,然后添画花纹,最后让鱼立起来,变成一张美丽的贺卡’。其实,不仅仅是鱼可以做成立体的,其他小动物也可以。想好形状、颜色、花纹,就能做一张漂亮的立体贺卡!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想亲手做一张送给你的朋友,那就试试吧!”
美术课的课堂小结有时还可以向学生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或是与下节课衔接的问题,让学生课后去思考、讨论或练习,既可以巩固新知识,还可以帮助学生沟通有关知识间的联系。结课无定法,妙在巧用中;结课无定式,美在变通时。
总之,教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无处不在。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把自己看作是特殊的艺术家,在课堂教学中,要彰显语言的魅力,巧妙地运用具有艺术美感的教学语言来开启学生的心灵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真正达到向40分钟要质量。
参考文献
[1]段晓蕾.成功教师语言艺术[M].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9.[2]杨欣.教学语言艺术[M].巴蜀书社,2009.[3]贾英明.用艺术的语言阐述艺术.[4]包晓特.让精彩从“头”开始――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导入艺术,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