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时间:2019-05-13 00:34: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在语文教学中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在语文教学中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第一篇:在语文教学中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在语文教学中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是人与人思想上的沟通,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又加上各地区方言的使用,在很多情况下都很难听懂对方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就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很大困难,为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推广就很重要了。

一、区域、民族不同带来的语言障碍

我国有56个民族,又加上人多地广,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山川阻隔,交通不便,封闭的小农经济使得各地、各民族人民之间很少交往,语言上也渐渐有了隔阂,形成了汉语言文字以外的一个个方言。最有代表性的像东北话、北京话等,虽然方言很重,但至少还能听懂,而像上海话、藏语、苗话等语言,我们听起来就是一头雾水了。就算有人很乐意于去学习、去模仿,但又有多少人能学得会、听得懂全国几十种语言呢?

我县教师队伍中湖南老师很多,我校也有,在闲聊中得知她们的方言与祖国的通用语言差异较大,比如,湖南话中,“同志们”说出来是“兔子们”,“乡亲们”说出来是“虾米们”,“讲话”是“酱瓜”,“开会”是“太贵”,“上课”是“向课”等等,这样的话,我们只能靠听觉去联想了,谈什么交流呢?比如上网吧,与网友闲聊时,蒙古文,看得 懂吗?藏语,认识吗?新疆文字,会写吗?等等这些都给我们的交流带来了不便,所以啊,规范我们的语言文字是多么重要!如果全国上下的人都会讲普通话,都会写规范字,那么我们的交流就再不用愁了。

二、错别字泛滥,形近字、多音字乱用较为普遍 有一次我布置作文,主题是向亲人说说心里话,其中一篇作文有这样一段话:妈妈我好响(想)你,你什么时侯(候)回家呀!这几天我们这里老下雨,放学厚(后)别的同学有命(伞)我没有命(伞),你借(寄)点钱来给我买命(伞)好吗?……我看了哭笑不得,我想,要是他的母亲看到这封信肯定会吓得魂都没了。这样的故事常发生,就在今年的开学不久,课堂上,我发现有一位男生老看手机,我收上来一看,是七年级的一个女生发来的,信息内容是:老工(公),我们上周六去大丰洞完(玩)了回来,被我妈妈知道了,打了我一吨(顿),当时我真响(想)死,你说我们(啷个)办,这里的“啷个”是贵州方言(什么)的意思,但在其它地区很多个是不会懂的。这种现象不光是学生中有,生活中也会常常听到。有一次,我们一家人结伴出去上坟,我的同宗族小叔看见人没到齐,就说了一句:真没意思,人来的“参差不齐”,他把“参差”(cēncī)说成了“cānchā”。像这种错写错读的现象多如牛毛,只要你稍加注意,就随处可见,如电视、各类板报、招牌等。总之,错别字看起来似乎是小事,其实小事不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五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应当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想想,没有沟通,哪来的团结?没有团结,能有和谐和文明的社会吗?作为老师,我们不能看着它任其泛滥下去。为了让所有中国人都了解、掌握和运用好祖国的通用语言文字,我们教师就应该担负起这一重任,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孩子抓起,让我们每个人都以祖国的优秀语言文字为荣,每个人都规范地使用祖国的通用语言文字,使我们中华文化更加辉煌!

作者姓名:朱仕荣 联系电话:*** 通讯地址:瓮安县永和中学 邮 编:550400 邮 箱:zsr4662@163.com 3

第二篇: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推行素质教育

浅谈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推行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的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本身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全面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任务。

本人从事体育教学工作二十多年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认真学习体育课程标准,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对在本校的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深有体会。现在,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首先,素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素质的提高。在体育教学中推行素质教育,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做到: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规范

要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从思想上、行动上要高度重视职业道德行为规范。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从来就不是一种孤立的行为,它总是要受到某种教育思想的自觉指导或深刻影响。体育教师要尊重学生,要考虑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不能凭借体育课的特点,变相体罚学生。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为了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的目的,就必须建立教育过程中良好的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为此,教师在整个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就必须坚持摆正自己的位置,坚持时时处处把“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当作自己一切行为的准则。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对教师道德提出的更高要求,最集中地就体现在教师能否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这个问题上。

二、扎实深厚的知识和能力

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博学多识,一专多能,具备多学科的知识。而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还应该有过硬的体育专业知识和体育专业能力。信息时代的一个特点就是社会成员获得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即时化。目前,由于卫星通讯、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教师在信息和知识占有上的优势已经不明显。许多新出现的事物,教师可能还不了解。在当今时代,教师真正需要的是虚怀若谷的态度,要敢于承认自己在某些知识和经历方面的欠缺,要虚心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只有具备深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其次,要实施新课程改革。21世纪全世界的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只有不断地推进教学改革、开拓创新,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作为一名教师,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实施新课程改革,要在实践中实施和理解体育课程标准,必须改进教育策略,提高教学效率。就学校体育目标而言,强调“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又必须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要充分重视学校、社会、家庭三者在体育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传统的思想观念是学校教人、家庭养人、社会用人。而现实证明对人的教育仅仅依靠一个时期、一方面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再次,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中提的最多的教学手段,具体运用到体育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好处:

当学生进行学习训练时,必定需要指导学生掌握专项的运动动作技术,这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学生在掌握专项运动技术动作的初期主要靠教师的示范讲解。但是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由于身体素质的诸多原因,有些动作自己也不太标准。况且,任何一名教师不可能在每一个专项上的表现都非常突出。现在利用电脑多媒体技术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光盘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多、快、好、省地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质量,也可以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提高学生对重点和难点的把握度。

由于时间和空间等原因,田径队运动员在训练时,教师不可能将每一个项目的技术动作都准确、无误、及时地示范给学生。运用多媒体将那些在国际赛场上驰骋的体育健将的英姿展现在运动员眼前,既解决了教师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困难,同时亦改变了学生单一模仿教师示范动作的枯燥教学,使学生能从中得到美的享受并刻苦训练。

最后,本人认为,不能忽视对学生体育理论的传授。要重视学生对体育理论的掌握,重视学生养成自觉积极参加体育运动并科学地进行体育训练的习惯。同时要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总之,体育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已是一个普遍趋势,人们看到体育不仅能使青少年获得健康的体格,而且对他们性格和意志的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组织纪律的形成,都具有其它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理应积极思考,更新观念,开拓思路,不断改革体育教学,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精神;另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用教育改革的要求结合实际发展自己。我们相信,只要我们体育教师锐意改革、勇于探索,体育教学的春天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第三篇:浅谈在语文教学中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摘要﹞:创新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对于文章的写作来说,创新则是文章的生命;对于文章的阅读来说,创新则是思维的火花;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来说,创新则是探究学习的根基,所以说创新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靠后天的开发和培养的。教师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兴趣,大胆改进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新世纪的教育是创新的教育,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提高个体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激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是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责任且必须为之的任务,由于普通中学学生,阅读少视野不广阔,思维狭窄,制约着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整体素质,又由于近几年考试的压力,教师的着眼点放在了提高学生的分数上,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不能深入地探究问题,致使学生认识肤浅,缺乏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型人才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主要表现为敢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能力则表现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知识和疑点。主要特征表现为:独立性,好奇心,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和健全人格。素质教育需要创新型的学生,这决定了语文教学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职责;教育改革强调创新教学,这促使语文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它的基础性、工具性决定了它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目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和谐情境,激发创新兴趣。

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气氛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创造力的火花。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的流露出来,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愉快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创新教育必须要有创新教育的氛围。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人在熙熙攘攘的闹市就会洒脱不羁,身处庄严肃穆的环境,就会庄重严谨。创新教育也是如此。语文课堂的创新教育,就要有创新氛围,需要构建一种和谐自然的课堂环境。创新必须让学生与教师是在一种平等、民主、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交流。反之,是不可能激发出创新火花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欣赏学生,构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的创新热情会得到极大的激励。有了创新的课堂氛围,不等于学生就能创新。它还需要老师因材施教的引导,运用恰当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如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设置,应注意两点:

一、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与学生的和谐,即是要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善于以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和赞许的目光,肯定的手势去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敢想、敢说、敢问,充分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师生关系融洽,在教与学、主导与主体间形成一种激励机制,营造一种教也愉快而学也愉快的和谐教学情境,教学过程便真正成为教学一体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

二、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课堂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和谐,是指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的需要,创设情境,营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诱发学生以高涨的情绪,全身心的进入阅读思考的主体角色,去探索,去创新。比如“爱国”这一主题,讲授《最后一课》、《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课文时,教师可援引身边的例子,由熟知的人之常情导引到宏大主题的感知和接受,使学生意识和感觉到成功阅读的智慧与能力,体验到成功与创新的乐趣。这样就能引导学生将思维推向更高境界。

由此可知,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最终促成了学生最佳的阅读心态。而创造思维能力的出现,往往是在最佳心理状态下潜在的智能得以充分发挥的结果,而且最佳心态的形成是诱发潜在创造智能的基础。所以,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的创造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和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改进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基本模式和教法体系是“以教师讲析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和教法体系违背了“教学应以学生为本”的新教育思想。它把学生当做容器,一味向学生灌输,无视学生的存在,抹杀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抑制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的发挥,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地位,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没有注重,这样就几乎抹杀了学生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1)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是创新的前提与核心。康德说:“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想象力挖掘出来,他就成功了一半。(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3)还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4)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选用一些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质疑释难、问题讨论、创作表演等教法和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手段,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的做法,使学生在学习中改变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树立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最终目的的行为。当这种意识逐渐支配学生的学习时,学生就会在学习中去发现,去探讨,去思索,去判断,形成新的结论。

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设法引导他们在立意、选材、构思到语言表达方面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拓展发散求异思维,让他们意识到写作是体现自己独到的东西,是自我个性的直接外泄。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立意写作,以续写《滥竽充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立意着笔。如教师提出可以“不能让南郭先生再充下去”、“南郭先生溜走了是有自知之明”等说明可从多个角度立意着笔,并让学生思考确立些什么文题续写。学生们互相议论后摆出了一大堆作文题,如:“南郭先生为何混进了宫廷乐队”、“假如南郭先生不逃走”、“假如南郭先生后来学会了吹竽”、“南郭的出路何在”、“劝君莫学齐宣王”、“齐宣王听竽给我们的启示”、“以齐宣王和齐湣王听竽想到的”、“齐湣王高明在哪里”等。通过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立意着笔,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从多种思路的选择中,让学生体味到创造的灵活性。在作品教学中,教师应告诉学生不能满足于一般的感受和现成的答案,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敢于说“我认为”,要相信“我能行!”大胆质疑问难,寻找能展示自己个性的答案。如《皇帝的新装》这课,有学生提出了“对两个骗子应重新认识”的问题;骗子固然可恨,但他们骗的对象是一个昏君,更可恨,骗子反而变得可爱了,他们也许就像罗宾汉一样,专门为人民服务的,或者专门把骗来的东西分发给穷人,这些观点也许与作者的本意背道而驰,但也不无道理。因此教师应肯定并鼓励他们这种做法。

三、改进教学手段,融入创新教育。

教学手段是组织课堂教学的环节,教师要从多方面入手,创新教学手段,才能全方位的整合课堂教学。

多媒体教学诱导学生创新思维。多媒体将学习内容图像化,集合了文字、图形、动画、图像、音频和视频为一身,展示了丰富的信息和教学艺术,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借助于多媒体情境,将课文内容展现在眼前,将知识诉诸画面,达到声、画交融。教学内容更具体、更生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学得愉快。多媒体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感性思维。针对教学的难点和重点能够有效突破,加深学生的理解。多媒体打破了教学的时间、空间限制,丰富了教学信息。拓宽了教学渠道,从多方面整合学习内容,增大了学习容量。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思维。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在视觉与听觉交织的立体空间,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深化了对知识的认识,从而达到提高课堂质量的目的。例如:教学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一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就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词和诗一样,精练的语言都能反映出极为丰富的生活内容,这样的词,如果只靠教师讲解,学生只能是粗略地领会,不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果运用多媒体五彩的画面、奇妙的音乐、亮丽的色彩、变幻的图形、出其不意的拓展延伸,就能激起学生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当学生在配乐朗读中欣赏“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画面时,他们会在观察中想象词中描绘的秦晋高原冰封雪裹的动人景色,会领略作者“欲与天公试比高”的伟大胸怀,会和作者一样由衷地发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叹。如果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品读、赏析佳句,学生潜能中创新的火花就会因此而不断闪现,这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而培养学生爱创、乐创的能力。

四、改变教学观念,大胆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

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因此应转变教学观念。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也要大胆尝试、探索,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同时也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1、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总怕出错,不说。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听的现象。因此,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有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分段来说吧,面对一篇文章总得先分清层次脉络,然后才理解赏析。同一篇文章,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会划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的,教师就要给予及时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能力。而且阅读一篇课文,不要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划分层次,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久而久之,学生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如在《七根火柴》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来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有说一个关于长征的故事;一个关于中国红军战争的故事;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长征途中茫茫草地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保护和传递七根火柴的故事„„。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了几十种答案,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渗入了不少的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学生受益终身。

2、创造性地进行阅读指导与作文训练。

阅读作为从文字作品中提取、加工、运用信息的心智技能,被尊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语文课堂中的阅读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阅读能力,教会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帮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丰富思想、陶冶情操、扩展视野、增添智慧,形成良好的创造品质。这对于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学生终身发展来说,意义是重大的。

在课文中适时地对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可有针对性地出一些问题来让学生回答,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但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开阔视野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有创造性地指导。(1)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这是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标志,可一个学期订一次计划,中途也可以做必要修改,使其顺利进行,保证阅读的质量。(2)指导学生获得基本阅读方法。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积累运用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3)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适当使用工具书。(4)阅读后要及时写出自己的体会和心得。(5)要指导学生适时检查阅读情况。自己阅读了哪些文章,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篇,从中你学到了什么。实践证明用以上方法达到创新阅读并得到良好效果的目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对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也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因此,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沃土。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特别重视鼓励自由表达,放开种种束缚,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针对当今的作文教学状况,如何引导学生的作文力求别具一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作文只有“读书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有了材料,才能“行万里路”,作文重在积累材料并运用材料。在作文训练中,我认为应当这样:(1)提前明确作文任务,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准备材料。(2)写作时间宽裕些,不必局限于两节课,可适当推后。(3)每天一篇日记、每周一篇作文,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4)为保证大面积提高写作水平,就要加强检查力度,增加交流次数,提高评析质量。另外,还可借办黑板报、手办小报,学习长廊等方式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提高写作水平。

3、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亦称扩散思维、辐射思维,是指在创造和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从已有的信息出发,尽可能向各个方向扩展,不受已知的或现存的方式、方法、规则和范畴的约束,并且从这种扩散、辐射和求异式的思考中,求得多种不同的解决办法,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结果。这种思路好比自行车车轮一样,许多辐条以车轴为中心沿径向向外辐射。发散思维是多向的、立体的和开放型的思维。一直以来教师大多主宰课堂,学生大多怕问怕答、高分低能,何谈创新呢?为此,要把学生的活动变为“思维体操”,强调学生“跳起来摘果子”。课堂上,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如讲《我的叔叔于勒》,教师首先肯定菲利普夫妇的自私、虚伪、贪婪、冷酷,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是于勒自己败坏家产才引起这样的结果的看法。通过多重问题,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还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前面对《七根火柴》故事的概括,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4、在语文教学中有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理想,即通过语文审美教育培养个体对于语言的形式美、语言性文艺作品的艺术美、语言交际中的社会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以树立个体崇高的审美理想、高尚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趣味,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和人格完善,造就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而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很多,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荷塘月色》是一种自然美,《琐忆》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结构美,内容美、音乐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叶圣陶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语文学科是基础性工具学科,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在语文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教育理论上曾说到“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教书育人,古往今来都是为人师者的天职。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内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如在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介绍了诗歌的背景,当时中国国土沦陷,而本诗的作者艾青在诗中就用“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来表达自己可以为祖国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操。陶渊明的理想世界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可他曾经为官的朝廷是充

满黑暗和贪污的,于是他决然的告别了官场,辞官回家种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是忠肝义胆的仁人志士,他们流芳百世,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不朽的赞歌!此外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丛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总而言之,时代在进步,教育在发展,而教育的发展在于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只要教师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多给学生一些引导,多给一些思考的时间,多提供一些展示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探索,品尝到创新的甜美,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增强,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得到提高,那就一定能实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美好理想,就一定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玉秋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姚本先主编:《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3、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理论》,2005年5月第2版。

4、薛萍:《为学生插上飞翔的翅膀——浅淡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广西教育》,2004年第35期,第32页。

第四篇:两种无声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两种无声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

课堂教学效果是在教师与学生信息交流中得以实现的,而课堂信息交流的形式主要言语交流和体态交流构成。教学言语包括口语和书面语,是师生教学信息交流的主要方式。书面语主要指板书,它与态势语一起构成了语文教学中的无声语言,它们或是伴随口语,或是代替口语,甚至“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态势语言

教学态势语包括教师的精神面貌、表情、动作、手势、外表修饰等,对教学口语的表达起着重要的配合、修饰和补充作用,它能使数学语言表达得更准确、更丰富、更易于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有个传播学者经过大量分析研究,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有声语言的冲击力仅占45%,而无声语言却占55%。教师处在学生注意的中心位置,他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动作,都向学生传递着信息,影响着教学效果。我们的语文教师该如何做呢?

首先,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精神饱满、和蔼可亲。实践证明:教师的精神状态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气氛的形成和学生的学习情趣。很难想象,一位无精打采、满面倦容的老师,用有气无力的语言,能上好语文课!能带来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用好眼神、表情、动作、服饰等来辅助课堂语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教师通过这扇“窗户”向学生传达语言不能充分表达得信息。教师对学生的眼神,应该是“有教无类”的,不管对哪个学生都应该是亲切和蔼、充满期待、包含信任和鼓励的。为提醒某个学生要集中注意力,应投去注视、提醒的目光;学生回答问题时,投去期待的目光,回答正确时投去赞赏的目光,回答错误用鼓励的目光。要坚决克服在“应试教育”中只看重少数学习好的学生而冷淡、歧视大多数学生的弊病,特别不能对缺点较多、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投以嘲笑、鄙夷的目光。优秀的语文老师应该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善于运用眼睛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表示态度、组织教学。

表情即从面部或姿态变化上表达的内心情感。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绝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教师的表情既要保持亲切自然的常态,又要具有善变性。善变,不是因自己的心情好坏而变,教师无论遇到什么个人困难,千万不要把心中的愁云摆在脸上,带入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的喜怒哀乐要由教材内容而定,讲解高兴的情节内容时则眉开眼笑,讲述愤怒的内容时则咬牙切齿,分析悲伤的内容时则庄严肃穆……至于和蔼可亲,始终微笑则是常态。教师缺少了微笑,就如花园失去了阳光和春风。特级教师于漪的教态总是和颜悦色,极富吸引力,她一走进课堂,使学生如沐春风,身心愉悦,学生也就对她的课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动作,指教师的身体动作,即体势、手势、头势等。课堂上教师恰到好处的动作有助于表达自己的意思。如昂首挺胸,表现的是自信自豪;身体微向前倾,表示谦虚恭敬;伸出拇指,表示赞赏钦佩;举起拳头表示决心、愤怒、警告……这些动作和手势,能化抽象为具体。有时一个动作可以起到语言无法替代的作用。如一位老师在讲《孔乙己》,课文讲完时快下课了,黑板上只剩下课题《孔乙己》三个字,老师一边说着“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时,不是用脚,而是用手,用一双满是污泥的手走了,走出了咸亨酒店,走出了生活的舞台……”,与此同时,一边随着话音拿起黑板擦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字擦去了,留下一片空白,望着一片空白,学生由沉默而变得戚然。多么巧妙的一擦呀!包含许多的潜台词,留给学生去思考、去体味。可见,一个精妙传神的动作,收到多好的教学效果。

服饰,指教学情景中的服装、发型、化妆等。服饰是一个教师内心修养、品格气质的外部流露,虽然在大多数教学情景中,它不直接传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信息,但它是影响教学活动和教学效果的一个潜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若上课时教师不修边幅,衣着不整,头发杂乱,会给学生“不负责任、粗鲁无礼”的印象,从而对这门功课失去信心;若刻意打扮,浓妆艳抹,奇装异服,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会使学生对老师形成“轻浮浅薄”的印象。因此教师的服装应该朴素、整洁、雅致,发型应该整齐、美观、大方。

教师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衣着打扮、风度气质都润物细无声、无声胜有声地感染和感化着学生的思想情操,对课堂教学起着不小的辅助作用。

二、板书语言

板书,是指教师在上课时在黑板上书写的文字、符号、图像等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言语方式,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语文教师基本素质高低的体现。板书是一种凝固的语言,能体现文章的思路,教者的教路,学者的学路。它往往以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地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这种浓缩往往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式、点睛之笔、文章思路来设计,能把最重要的信息传给学生。因而语文教学中板书语言,在形式上要新颖精巧,在内容上要精炼传神。

中学生性格活泼好动,喜欢发言争辩,而且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固定死板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若我们在板书设计上,力求形式新颖美观,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把直线、曲线、圆、数字、箭头、括号、方格等美术、数学方法合理运用在板书中,同时将归纳式、解析式、串连式、表格式和图表式等多种板书形式交替使用,使学生没有单调、呆板的的感觉。如有位老师在讲《我的叔叔于勒》时,板书是这样设计的:

把故事情节浓缩为四个来自课文的动词,把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势利、虚伪的性格放到“钱”中,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在新颖别致的板书中,学生把握了课文的精神实质。

板书语言还要做到画龙点睛、以少胜多的简洁美。在板书设计时,能删除的绝不留下,能用一两个字说明的,绝不用第三个字。板书语言不要求面面俱到,而要求恰到好处,即所谓的“点睛”。这样教师在备课中要认真筛选提炼,力求达到以简驭繁。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板书仅用“盼”、“赞”、“骂”、“躲”四个准确的动词,便集中概括了菲利普夫妇对自己亲弟弟的情感变化,刻画了两个金钱至上的变色龙形象。再如于漪老师设计的《春》的板书:

整个板书仅用七个字,便把朱自清的散文《春》的全部内容恰当概括出来,学生还可以通过板书中的三个词区别为三大部分内容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也突出文章主旨“春”。

精炼传神的板书,有时还有利于学生理解、把握文章的主题。有位老师在分析完课文后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孔乙己为什么会走向死亡?”,同学们展开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丁举人的毒打、群众的冷漠(其表现形式是嘲笑)、自己的麻木、科举制度的抛弃造成了孔乙己的最后死亡。老师把这些分析板书成:

准确传神的表达出孔乙己的死因。

另外,板书还应该具有字迹工整、美观大方的规范美。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的板书应该字体工整、笔顺准确、结构匀称、大小适宜、美观俊秀;字与字、疏密得当,字画搭配平衡,版面清洁整齐。切忌错字别字。必要时,为突出主干内容,可适当运用彩色粉笔,能增强色彩美。总之要把新颖性、简洁性、规范性结合在一起,才能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板书,使学生得到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是课堂上师生交流的主要手段。教师通过有声的语言描述、分析、讲授来传授知识,又通过无声语言――态势和板书来强化表达效果,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对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来说,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此语文教师既要重视教学口语的锤炼又要重视态势语、板书语表达技巧的提高。

黄悠纯,湖南湘南学院教师。

第五篇:浅论体态语言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论体态语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在语文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体态语,如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关键词】体态语 语文教学 作用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教师教学教育的重要工具,语言表达得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教育的效果。一直以来,人们对语言的学习只强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然而,对于非语言(主要是体态语)交流则不太重视。根据国外一项研究表明:人在交流中,语言传达的信息只是一小部分,非语言因素传达的信息则占了65%—93%;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是靠声调和面部表情,即非语言来传递的,而体态语就是非语言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恰当地运用体态语,必能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体态语,如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笔者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掌握体态语这一教学艺术,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1、运用手势。一位教师在念契科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巧妙的运用了体态语。只见教师的手势像指挥者那样:时而高、时而低、时而轻、时而重、时而急——再加上教师适当的点拨,学生的激情被充分的调动起来。又如,另一位教师在讲《守财奴》时,一跨进教室就死死盯着讲桌上的粉笔盒,两臂微举,身子一重,扑向前去,一把将粉笔盒抓住,说:“我抢到了一个金字做的梳妆盒。”接着,再叫学生翻开课文学习《守财奴》,从此,葛郎台抢梳妆匣的形象便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针对不同情况,运用好手势,就可以有效的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

2、运用表情。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运用面部表情来表现文章的内在情感。表达欢乐时,容光焕发,眉开眼笑;表达气愤时,面色铁青,横眉怒目;表达悲伤时,面容凄戚,眉目低垂;表达蔑视时,嗤之以鼻,不屑一顾等等。如学习小说《祝福》时,教师如能很好运用体态表情,就能把祥林嫂悲惨遭遇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3、运用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疑问、好问及态度。有人曾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可见,在面部表情中,眼睛会说话,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当教师的目光和教室里最后一排学生对视时,可以给学生一种“老师就在你身边”的感觉,使之精神振奋,专心听讲;当教师发现有学生不注意听讲,做小动作时,可借机走到他旁边,轻轻地拍他一下或用眼睛注视他,使之注意力集中于讲课内容,避免直呼其名批评学生,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其他学生听课;上课铃声已响,学生的吵嚷声仍未停下来,并且教师欲呼其止,讲授新课时,可暂不讲课,直视学生,吵闹声就可戛然而止。学生也会根据教师体态语言的变化,来判断教师的态度、情感和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在课堂上艺术性地用好眼神,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变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例如,课堂上学生时不时无目的的盯着天花板或窗户,目光呆滞,那表明他们心猿意马;飞眼左右,低语暗议,则表明他们发现破绽或老师讲错了;眼里欢乐闪现,表明茅塞顿开——可见,学生对自己的态度。曾有人形象的描述道:“组织课堂教学,第一流的教师用眼神,第二流的教师用惩罚。”这真是道出了体态对课堂教学控制调节的重要作用。

二、掌握体态语这一教学艺术,有利于创设课堂和谐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习是自己的事。”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发扬教学民主,创设和谐气氛,在操作上力求做到亲切、民主、平等,而这些都与体态语的运用密不可分。

亲切的态度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鼓励。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微笑和赞许,能增强学生的信心,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获得情感满足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就能主动配合教师,与教师之间达成默契。师生之间的和谐互动便于营造出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师生的教学相长。

三、掌握体态语这一教学艺术,有利于给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语文课堂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要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参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就需要教师培养学 2

生积极参与的勇气,不断实践的胆量,开放性地思维和自信自主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如能挖掘体态语功能,用体态影响学生,就会在使学生变得生动活泼、反应敏捷、聪明大胆方面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一个总是眉目含笑,用体态语向学生表示亲切和鼓励的教师,学生在听他的课时必然如沐春风,和煦宜人。这种身体力行的熏陶,也会使学生由胆怯变得大方,由软弱变得坚强,由不知变得有知,整个课堂也将会充满欢声笑语。学生畅所欲言、妙语连珠,教师欣慰愉悦。这样的课堂,有哪个教师和学生不向往呢?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学识、扎实的基本功,还要懂得“身教重于言教”学会善于运用“此时无声胜有声”式的体态语言表达艺术,熟练运用精确恰当、生动诙谐的体态语言进行课堂教学,与学生进行感情交流,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语言学概论》 李宇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2]《课堂教学艺术》 谌蓊才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9 [3]《教师体态语言艺术》 庄锦英、李振林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7 [4]《中学语文教学研究》 王尚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 [5]《教师实用语言艺术》 郑晓舜著,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6]《课堂教学中体态语言的运用》 张秦中、张江毅著,《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7.[7]《课堂上的非语言行为》 沈力甲著,《外国中小学教育》1984.4

下载在语文教学中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在语文教学中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在培智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语言训练

    在培智语文识字教学中渗透语言训练 ——《识字7》教学案例分析 扬中市特殊教育中心学校杨扬 (212200)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最高表现形式,同时语言表达又能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特别......

    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现状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应该算是一个旧调重弹的话题,但是许多人却对语言训练的认识较为片面,语言训练曾经也是对语文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如今在语......

    浅谈教师体态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教师体态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体态语,就是通过手势、表情、姿态、眼神来表达某种意思的一种无声语言。因为其具有更形象、生动、鲜明的特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扩大学生词汇量的方法很多。教学中,让学生识记生字、词语,多读课文,读熟课文,背诵课文。教会学生查字典、词典,培养学生遇到生字、新词会使用工具书帮助理解,积累......

    语文插图在教学中

    也谈语文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 --------------睢宁县菁华学校高中部张宏英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语文插图的妙处。教学之余,将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至必修五的目录前的插图仔......

    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的探讨

    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的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在护理人员中推行品管圈的应用。方法:将61位内科护理人员分为2组,研究行品管圈管理,对照组行传统轮班制管理。结果:研究组基础知......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推荐)

    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语言训练 盐城市潘黄实验学校徐国英 《语文课程标准》科学地阐明了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小学语文的特殊任务,是其他任何学科也代替......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评价语言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教师:张慧莲 本阶段,我坚持采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如:观课议课、理论学习、课堂实践、课后反思等,积极进行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