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
文摘: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个性。他们由于不同的生活背景,千差万别的心理状态造就了他们各自独特的心理体验。表现在作文中,就是他们对事物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要珍视学生的这种写作个性化,鼓励学生放手去写,大胆地去表现自己的个性体验,积极创设新的作文评价机制,为学生营造一种愉快宽松的作文环境,全面训练,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学生
写作
创新
个性化
培养
当前,在我国小学作文教学中,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干扰,学生的作文刻意追求立意、格式、写法上的所谓的格式化,忽略了作文是学生主体的独立创造行为,使学生的创作思维受到严重束缚,严重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翻开学生的作文本,千人一腔,千人一面的现象随处可见。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强调指出“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作潜能。”就写作教学而言,我们要摒除应试教育的影响,可以从引导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入手,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
一、尊重、鼓励个性化体验,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提供动力
在教育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内心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他们的心理都有着千差万别,不尽相同,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对于同一件事或同一个事物,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独特心理体验,都有着自己强烈的个性特点,表现在作文上就是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和 见解。对于学生的这种个性化写作行为,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给予充分尊重,而且还要给予恰当的肯定和鼓励。当我们的老师拿出一张纸让学生写一段话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有的同学会联想到这张纸的由来历史,有的同学会想到纸和它的兄弟“笔、墨、砚”,有的同学会想到发生在这张纸上的一个故事,有的同学会想到人情关系,做人的道〃〃〃〃〃〃〃〃〃总之,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凡这些教师都应给予表扬和鼓励,因为这些都是来自于孩子们内心的真实感受,是他们独特的个性化心理体验。正所谓“一花一世界”、“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当我们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遇到学生在作文中发出“做人好累!”、“做人好难!”时,可千万不要感到惊讶和不安。
二、树立全新的作文理念,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提供基础
作文理念是指导作文创作的思想。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习惯于教师指导固定选材,片面追求立意上所谓的升华,而没有发挥自身的主体能动性,作文成了教师的一家之言。学生的作文一脉相承,一个腔调,没有新意。让其写好人好事,要么写拾金不昧,要么写扶老太太过马路,要么写下雨天给人打伞,要么写公交车上给人让座〃〃〃〃〃〃〃学生写作文完全成了从‚一个鼻孔出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教师的依赖:老师不敢放手,学生不会写,一切按老路子走,创新和个性化自不必言。素质教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要想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还学生一个良好的创作氛围。
2〃
1、以学生为作文主体的理念。在以往的应试作文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他决定着学生作文的选材、结构,甚至语言和表达。学生只能按固定的模式套写甚至是照抄文章的内容,这样写出的文章虽然也能字句通顺,有时分数也很高,完全可以对付一般的考试,但学生不能写自己的文章,扼杀了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培养其创造力,就必须明确这样一点:学生才是写作过程的唯一执行者和完成者。也就是说,从写作动机产生之初到文章构思立意,再到动笔去写,最后到完成整个作品,都是学生一个人自觉、独立的行为,教师只能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特点和学习特点,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去鼓励引导他们的个性化写作。
2〃
2、以生活原型和阅读积累为作文素材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的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这就要求我们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之时,要让学生积累,占有丰富的作文素材。要达到这个目标,摆脱过去应试教育中学生‚无东西可写‛、‚为文而造情‛的通病,首先就要让学生感悟生活,学会观察。生活是作文的源泉,任何文章都是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反应产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随时观察和定时观察相结合,养成认真观察、随时观察的好习惯。这样,他们可以随时感受生活中的新鲜事物,随地去捕捉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对于观察到的新鲜事物,经过感悟思考之后,以周记、日记等形式加以记录。平时空闲之时,还可以让学生以时间、优劣等类别加以分类,以便随时想用方便提取。其次,阅读积累也是丰富创作素材的重要途径。常言道‚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可见课外阅读也是开阔学生眼界,巩固课内学习成果,丰富学生创作素材的好方法。课外阅读是一种习惯,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让学生专心致志,一边读一边想,不动笔墨不读书,主动使用工具书,要把‚多读书,读好书‛落到实处。在阅读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指导,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科学的读书计划,向他 们推荐优秀读物,为他们创造阅读机会。当然,对于生活实践和阅读所得,要引导他们进行个人材料的展示、交流。由于学生个人收集的存在着差异性,个性化和片面见解,组织展示、交流是必要的。通过交流,学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启发,达到个人材料新的感悟和思考。
2〃
3、营造氛围,宽松命题,淡化审题的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小学生作文有这样的要求‚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有实用价值‛。要达到这些要求,首先要营造宽松氛围,诱发学生创作热情。心理学研究发现: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有宽松氛围。为此,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表演,音乐渲染,播放多媒体等形式,并用充满感情的教学语言,营造平等、和谐、愉悦、民主的氛围,激发学生个性的张扬,让所有学生进入‚我想写‛,‚我要写‛的境界。其次,要淡化审题,给学生一个自由的创作空间。学生的作文表达的应该是自己最想说的,最急于表达的感情。过分强调审题,就与学生希望在作文中表示自己意思的要求背道而驰了。恰如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所言:‚试想我们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哪里还有什么题目让他去‘审’?他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写东西的时候,不是写别人出给他的题目,而是写他自己知道的事情或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等写好以后,由自己给文章安上个题目。那么,为什么交给他一套终生用不着的‘审题’的本领,而不用这份精力给他终生要用的‘怎么写’的本领呢?‛也就是说教师应当让学生懂得作文是为了应用,是一种‚应用文‛。最后,我们在题目选择上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命题要‚新一点‛、‚活一点‛、‚近一点‛,而不要把题目规定得太死。最好是以学生自主命题为主,让学生多一点个性化的发挥。即使是命题作文,也应该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做到题目新奇,能使人产生疑议,能使人动情。2〃
4、全新的作文评价理念。作文教学评价在作文教学中担负着导向和监控作用。我们评价学生作文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辨别优劣。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作文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评价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时,在语言上应该多一些激励性的话语,且评价要有针对性,要坚决摒弃过去教师常用的那些诸如‚中心明确,能按要求写,语句通顺,思路清晰‛之类,学生不愿意听和听不懂的评价语句,要针对学生的作文实际,指出不足和优点,给他们恰如其份的评价。如在评价学生的续写作文《凡卡》时,有的学生写凡卡被爷爷接走,有的写凡卡继续受着压迫,有的写凡卡被人救走,有的写凡卡逃走参军了〃〃〃〃〃〃由此凡卡有了一个个奇异的经历。对于前两种写法教师应从作品的语言、结构、表达上给与肯定,对于后两种教师应对其新奇的故事给与肯定。这样,既避免了传统作文评价方式使学生麻木于表达,作文千篇一律的怪圈,又使学生分享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热情。在作文评价标准上,我们要软化过去那种‚班级成员参照‛标准,强化学生的‚自我参照‛。也就是说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自我为参照,以学生自我的各阶段作文能力发展为对照,评价学生进步与否。另外,还应多一些‚过程性评价‛,如学生在作文过程中是否努力,是否深思,充分发挥能力〃〃〃〃〃〃〃少一些‚终结性评价‛,特别是否定的评价。
三、全面训练,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提供保障,作文的写作过程是学生的体力劳动过程,更蕴含着学生辛勤的脑力劳动过程,一篇文章饱含着思维之花结出的智慧之果。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特别是个性化写作能力,就要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训练。
3〃
1、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化习作能力。
17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笛卡尔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中国古人也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能。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学生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阶段性、层次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离开了学生所必备的写作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教师要从每节课、每个环节实实在在地抓好,在学生的素质能力方面下功夫,以逐步接近和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读写结合,扎实地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力求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读中体味,把阅读中学到的习作技巧灵活运用到习作练习中,每篇写人、写事或写景状物的文章读后及时进行迁移拓展训练,每次口语交际、习作练习要精心组织,指导学生写好日记、周记、小评论、办好手抄报、黑板报,同时推荐习作给报刊杂志刊登,全方位训练学生的习作技能,让学生见多识广,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3〃
2、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化习作能力
3〃2〃
1、作文教学中贯穿发散性思维训练。在应试教育的作文中,为什么会出现学生的作文常是“一个鼻孔里出气”的现象呢?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统一的“标准”下形成的一种作文的思维定势。要打破这种定势,让学生的作文有鲜明的个性,就要训练学生沿着不同方向思考,以一物为支点产生大量的新思路,新思想。在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时,教师可以从选材、立意、体裁上对学生加以训练。从选材上来说,可以是一题多角度选材,如在写《路遇》一文时,大多数学生写路上的见闻和景物。教师可以启发写路上见到的好人好事,坏人坏事,把《寻隐者不遇》编成一个故事等。也可以是一中心多种选材,有些考试作文限制 了文章的中心,学生在作文时更容易出现雷同。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选材上下功夫。如在写《生日》一文时,课堂上很多的学生都写自己和家人过生日时的热闹场景,我看到这些很着急,忙启发他们:你见过的生日场景都是这样的吗?你有没有见过老人过生日时不能闲下来,做饭给不过生日的家人吃?你有没有见过那些特殊的生日?你每年的生日都一样过吗?〃〃〃〃〃〃〃通过启发,学生的文思泉涌,作文百花齐放。从立意上来说,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材料多种立意来克服学生思维单一,如在指导《“井底之蛙”读后感》的写作时,为了突破“井底之蛙,见识短浅”的通识,我启发学生:①井底之蛙并非见识短浅,而是条件限制,假如他有小鸟的一对翅膀也会目光远大。②井底之蛙,我们应该去说服教育他学习,而不能一味地讥笑他。③假如这只青蛙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井底之蛙拥有了电脑又会怎么样呢?体裁来说,可以指导学生一个题目多种体裁。正如多元智能理论指出的:学生具有不完全相同的智能,他们是不同智能的组合,有的长于逻辑思维,有的长于形象思维,有的长于直觉思维。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和个人在写作上的兴趣差异,引导学生在选材、立意、体裁上下功夫。如在写以“家”为材料的作文时,可以引导学生把他写成以说明为主的《我的家园》,以议论为主的《我的家》,记叙、抒情为主的《我的一家》,假象未来的《未来我的家》。通过这些发散性地思维训练,学生的作文就会变成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3〃2〃
2、作文教学中,渗透丰富想像力和快速联想能力训练。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从远古的岩画、玉文化、神话人物到现代设计师根据海燕的特征将飞机机身设计成流线型,都是人类丰富想象力的结晶。由此可见,想象力是人类创造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与创 新和个性化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写作文时,思维只有借助联想、想像的翅膀,意境才会更开阔,认识才会更加丰富。因此,学生在动笔之初,教师可以让学生快速联想到有关事物———生活积累和阅读所得。当我们带领学生去参观公园时,启发学生想像:夜晚公园的街灯亮了,公园怎么样了?到了春暖花开,秋风萧瑟,冬雪飘扬时,又会怎么样了?如果公园发生过变化,还可以启发学生联想到原来公园是怎么样的?通过联想和想像,学生相互启发、补充,他们的思路更开阔,作文内容更丰富。
3〃2〃
3、作文教学中渗透类比推理能力训练。类比推理就是让学生应用相似原理,产生新的思想、方法的重要思维方法。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就是训练学生看到一个题目时,会产生与题目有关的“由此及彼”的想法,对事物由浅到深的认识,从中看出新意。当教师布置一篇以“妈妈”为题目的作文时,可以发挥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启发学生想到:我的妈妈才、残疾人妈妈、动物妈妈、植物妈妈、祖国妈妈〃〃〃〃〃〃这样学生的思路由“人------非人------祖国”,思路不断开拓,思维更有个性,作文的个性化写作也更明显了。
3〃2〃
4、作文教学中渗透逆向思维能力训练。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逆向思考”,正确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让学生运用“批判的眼光”,去颠倒常规,让他们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从选材上来看,逆向思维是一个新路子,如在写《我的朋友》时,多数同学写了自己的同学和伙伴朋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去写老师朋友或动植物朋友,大自然朋友,会使人感到新奇、难忘。从结构上来看,逆向思维是一种好方法,如写《家乡变化》时,多数同学采用直叙法来写,如果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写给别人的一封信,一篇通讯报道等特殊结构方式来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构类型显示的只 是某种文体的一般结构特点,事实上各种文体的结构既存在着差别和界限,同时又是彼此渗透,相互影响的,因而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应纠正学生忽略和拘泥的态度,指导学生学会打破这种结构界限,学会从结构上逆向思考。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教师一般要求学生运用正面材料写人写事,如果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反弹琵琶式”来写,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立意上看,逆向思维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一般的学生写作文都是在老师的统一要求下,从大处着笔,“以大见大”。如果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反其道而行,“以小见大”也会取得不错的效果。如在写《快乐的一天》时,很多学生会写去观看大型展览或帮助别人,而我们如果让学生写自己的平时日常生活,通过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一点点感想,也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避免学生写作时的无病呻吟。
总而言之,作文是学生个体独立的创造性行为,作文也更应该是学生表达不同见解、抒发真情实感的个性化行为。作文创新源于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但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的培养绝不是一件简单的技能性知识,而需要教育工作者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认知特点,科学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
2、崔峦、蒯福棣,《小学语文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版
3、金振邦,《阅读与写作》,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版
4、郭德俊,《小学儿童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5版
第二篇:浅析如何培养中学生写作能力
浅议如何培养中学生写作能力
云南省镇雄县五德镇第二中学 周显
【内容提要】学生作文难写确实是当前中学生写作的一大障碍,如何让学生作文由被动转变为主动,是本文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 键 词】观察 思考 模仿 修改
【正文】
初中生作文分在中考卷面分的比例大致为30%-40%,抓好作文,等于就是抓好了语文这门学科。可见,写好作文对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大多数执教语文的教师都犯了一个毛病,只注重学生的遣词造句的华丽,换句话说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学生作文难写确实是当前中学生写作的一大障碍,究其原因,大多数学生觉得生活太平淡,每天就是学习书本文化知识,教师怕学生学坏,不准上网,不准看电视。学生写作文就无事可叙,无理可说。为完成老师布臵的任务,胡编乱造,脱离实际。其实,我们只要多留心观察,多看优秀作品,多看电视新闻,多上网查询,走进生活,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就能够从生活中获得鲜活生动的写作素材,激发出写作的灵感,写出优秀的文章来。笔者根据多年从事语文教学的经验,浅析以下几点肤浅看法:
一、细心观察
观察是中学生写好作文的必经之路,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可能都一样,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设计,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注定了生活就是丰富 1
多彩的,如果学生养成对周围一切事物都进行认真观察的习惯,就会为写作积累很多丰富的素材。很多学生总是认为别人有很多有趣的事,而自己身边的有趣事儿往往视而不见,总认为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不过是一些普普通通的事情,没有什么可写的,感觉写出来怕被人笑话。生活中并不是时时都会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反而写好一些小事情,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效果。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作者也只是写了“教室”周围的小事,翻开断砖,找小虫,扯起树藤找何首乌而也。在写到冬天的百草园时,也只不过写了捉麻雀的小事。但是却表达了不一样的效果,事实证明,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注意对自己造成影响的事,就能获取生活中的活材料,激发出写作的灵感。同样,观察不能仅仅只停留在表面,法国作家莫泊桑说过:“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你要长时间注意观察,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最细致的事物里也会有一星半点未被认识的东西,让我们去发觉它。”观察得细致,透彻,才能写出思想深刻,寓意新颖的作文来。
二、用心观察
我们生活中常有很多“闪光点”,一不留意,稍纵即逝。作家独特的才智就是抓住生活中的亮点。这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也具有同样的意义。我们要锻炼敏锐的眼力,捕捉生活中现象,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值得一写,富有深意的写作素材。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三、善于思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说的是学习和思考并重。如何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能力,运用到写作中去,靠的就是思考。会不会学习,爱不爱学习,绝不仅仅取决于读了多少书,做了
多少笔记,更取决于能否从书本中跳出来,不读死书,不死读书。善于思考,则事半功倍,不善于思考,则事倍功半,甚至走向学习的反面。善于思考,就是要对照知识,结合实际,在面对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只要我们对待事物都认真思考,就会有写的,就会写出新颖文章来。
四、多看好作文
看优秀作文时把书中写得好的词或句摘抄下来,可以在旁边做赏析,掌握文章的写作手法。还要勤记日记,把自己见到的认为比较有意义的事记下来。这样,写作文时你就觉得有东西写了。
五、多模仿优秀范文
实践证明,模仿有下列好处,一是可解决作文上写什么和怎样写的问题。因为好的范文可以引起学生的联想,使他们在生活中选取题材。例如教《春》之后,可以让学生们仿照这篇课文写家乡的《春天》,多数同学肯定会写自己家乡花开草长,鸟语蜂飞的不同春色。在讲《白杨礼赞》之后,让同学们仿写家乡的《杨柳》《垂柳》《槐树》等说明文,多数同学会写出这些树好栽,易活,十分普通,但又极其有用的特点,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二是巩固学生的知识。学生接受客观存在的知识相当繁杂,但不管怎样繁杂,只要在作文中经常运用就可以很好掌握。
模仿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一先仿写记叙文,初二主要仿写说明文,初三主要仿写议论文,这是整个文体上的循序渐进,这是符合初中教学标准要求的,在模仿某一种体裁时也应由简到繁,逐步提高。课本上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好的,但不是每篇课文都易于模仿。这就有必要筛选。同时,还可以选取报刊、杂志上好的文章、每次作文前翻刻打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作
文时有借鉴模仿的对象,心中有数。
值得注意的是仿写行为并不是万能的。因为我们只能模仿某些精采的句式或巧妙严谨的布局,模仿的只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写好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能够真情感人。
六、写作说心理话,说真话
纵所周知曹植七步诗的故事,这不仅体现了他思维敏捷,功底深厚,还在于他说的是真话,所以才感动其兄,免遭杀生之祸。清代名士江堤说:“一切文字皆贵真,真情作诗感动人,”说真话确实是作文的一个诀窍。那么说真话到底好在那里呢?首先,真话出素材。要你吐真情 ,真话出激情。闻一多先生《最后一次讲演》,充满了爱、充满了恨,他没用讲稿,但每句话都发自肺腑,因此,每个字都有巨大的征服力、威慑力、号召力。作文的力量也在于说真话。其次,真话出技巧。生活是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篇巧妙的文章,那么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习作文的技巧就应该从写真话开始,生活质朴,而质朴就是难得的技巧,当感知某种事物时,引起与它性质、特点上相反的事物的联想。这种联想主要在于强化对两事物对立关系的感受与理解。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一种强烈的对比,使人对当时的残酷现实获得鲜明深刻的感受。要求学生比照这个例子,回忆过去所学的课文中有关文段是怎样运用这种方法,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如果说,观察的目的是解决文章的内容,那么,“联想”就是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凡有一定深度的文章,都离不开作者丰富的想象。没有联想,文章也不会具有灵活性和深刻性。因此,要使学生能写出立意新,境界高的好文章,教师在指导时,一定要学生开动思维的机器。
因此,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对于中学生写好优秀作文
特别重要。向学生承诺:写真话,即使语言不畅也给高分,写假话,即使词藻华美也不能得高分,这样一鼓励,大部分同学觉得有话可写、很好写,学生就能当堂完成。实践证明,写真话是作文教学的最佳人口,只有它才能打开创作的源泉。鼓励学生写真话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七、精心修改
鲁迅曾经说过:“一篇好作品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贾岛为了用“推”还是用“敲”绞尽脑汁,卢廷让作文竟到“吟安一个字,拈断数根须”的地步。因此,学生作文不可能一做便佳,一蹴而就。本着这种精神,对于文中与主题关系不紧的可以大胆舍去。这是看一两篇就可以发现并解决的。至于表情达意不够确切,用语不得体,可用朗读法精心修改。这里说的是“朗读”,而不是“默念”,即是“念”而不是“看”,文中有些细小的毛病不易看出,一读,就可以发现了。
综上所述,重视并在作文教学中从以上几个个大的方面着手,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作文是没有多大问题的。
【参考文献】
1、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3、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4、鲁迅曾经说过:“一篇好作品是改出来的,而不是写出来的。”
第三篇:《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与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写作技能的运用息息相关,这两个重要因素决定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强弱。所以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老师要以学生的自信心为依托并首先要从树立学生写作的自信心做起,为学生以后的命题习作与生活写作奠定有效的基础。
一、加强入门技能指导,培养写作的自信心
老师在写作训练上,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从易到难,从简到繁,有计划的指导学生写作,这样一来就可以树立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树立写作的自信心。通过有效的读、背,积累大量的写作材料
一个人的能力最终体现为笔语和口语的相辅相承、缺一不可。教师首先让学生明白英语写作能力的高低强弱,与大量而有效的口语的输入息息相关,大量有效的口语的输入是形成笔语的关键。要想下笔成文、立文成章,从而达到思维张弛有度、语言材料运用自如,首先要有语言材料的积累。一个人如果平时少说少读,绝对不会出口成章。在学习新知识后加强读、背,能形成快捷的语流、语感。语流、语感一旦形成,就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良好的语言思维是决定良好的语篇能力的前提。
;加强指导与点评,放飞学生的写作之梦
有了一定语言材料的输入,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有一定的语言材料去判断、去运用、去组织,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而这时在老师的有效指导、及时评价与合理点拨下,学生的写作就会由一句话到两句话,一小段到一段话。学生在老师赏识与鼓励下、在同学的欣赏与学习下,会激发更大的写作动机,英语写作的兴趣会更加强烈。
;抓住有效教育契机,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归纳整理不同教学topic中的信息来转化为有效的写作契机,从而有效的指导学生写作,形成学生的写作技能与自信。
二、加强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有计划的、有步骤的积累写作素材,可以给学生提供有效的写作参照、为学生提供仿写的轨道,从而为学生写作自信心的树立奠定良好的基础。
造句对于小学生,英语写作可从写人、写物开始,鼓励学生从替换名词、形容词做起来,从简单的短句写起,从单数到复数写起,老师也可多听写有用短语使学生熟悉,并进行用词造句。造句是英语写作教学的主要练习形式之一。
在这个句子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让替换不同的简单的动物或者人的单词,如bird, dog, cat,或者boy, girl...及方位词on,;in;beside, behind,;in;front of...(也就是我们术语说的介词)来指导学生扩展写下去。
这样深入浅出的写作指导方法是培养学生写作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总之,说应领先于写,会说的多了,自然会写得出。在说的过程中,尽量培养学生说话精确。而学生写句应结合生活的情景,避免注重语言形式,忽视内容,脱离一定的情景与主题。
看图写作是根据给示的图片信息,用直观的、具体的文字、简单的思维来与描述图片内容。这种写作是培养学生语言思维的有效途径。它是有效的培养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读图能力的方式。如老师出示一幅自己学校教学楼的图片,把一些单词省略,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东西特别感兴趣,很快就会动起手来写出来。
让学生坚持每天用英语写**记、周记,这些都是自由发挥学生写作水平和培养他们的笔头表达能力的最佳练习方式。他们用三、四句话记录下每天、每周发生的事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来再回头阅读,会有快乐感、成就感。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实用性强,学生愿意写,也为写作文积累了充分的写作素材。写自己熟识的人和物让学生写自己熟识的人和物,是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很好方法,也是形成语言思维的有效途径。在学生已有的简单的写作水平的基础上,可对他们进行一些熟识的人和物的写作训练,这样可以为以后的英语作文打好扎实的基础,让学生由简单的短语到长句来写。
三、运用有效赏识教育,树立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是指一个人对其自身能力、自我发展的肯定。大凡自信心强的人,对自己的做事的能力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办事的效果及存在的价值,因此这些人往往敢说敢干,易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英语的写作自信心可以说是与其同**而语。对自己写作有自信心的人往往是敢写、敢言。
如笔者以“ Yesterday”为题,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列举了几篇发表在《现代中小学生报》和《英文早报.小学生版》的文章。它们都留有笔者精心批改的笔迹,红色波浪线圈点的段落、句子、语法问题。用这样的范文原稿来评讲,引导同学们用心思考、细心观察、有效运用字、词、句,能够提高他们的写作自信。如下文:这样一来,有效的赏识教育,让学生首先知道我们身边的同学都能写出好的东西、好的文章,他能行,我也能行!在评讲时,让学生知道这一题目的写作是要根据题目内容要求,明白是要写一件发生在过去的事件。除了有效的运用字、词、句,还有结合语法来完成。经过这一系列的赏识示范,大大的激励了作者的写作信心,提升了集体写作的动力。
老师在评阅学生习作时还要引入激励手法,在学生习作上适当加上一些评价语言,或者对写得比较好的学生作品给以等级,评价级别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等级式量化。
小学生写作自信心的培养需要老师一个长时间的辛劳培育。“冰冻三尺,非一**之寒”,可以说是需要英语教师付出大量的心血和劳动。而在培养学生写作自信心的过程如俗语所讲,“教无定法,教必有法”,只要教师肯潜心钻研,勤于耕耘,持之以恒,就定能收到丰实的教育硕果。
第四篇:生物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本站推荐)
生物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近几年的生物高考和会考中,加大了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考察,要求学生能较熟练地表述一段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如在理科综合考试中的实验设计题,要求考生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把实验过程、结果等描述清楚。写作过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通过写作,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积极思考、分析和解决一定的问题,并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与单纯的阅读、记笔记相比,学习效果大不一样。这些都要求我们在生物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在中学生物教学中,使学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从身边的事物出发,以学生熟知的生物素材或背景为写作素材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大有裨益。
一、写作能力培养的途径
1.课堂写作小练习
在课堂教学中,口头语言是重要的交流工具,学生通过运用口头语言与教师和同学对话、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谈论自己的体会、接纳他人的思想观点,建构自己的知识。如果将这些口头语言表达内容加以适度引导,就可转化为写作,这就是课堂写作小练习。
课堂写作小练习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课时的多少及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的高低适度把握。如在讲述“生态环境”一章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写一段话,描写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再如在绪论课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一些特征,顺势引入新课题。在实验课上讲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后,要求学生利用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原理来检测植物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写出实验设计方案。
课堂写作小练习要从最简单的写作训练开始,如对某一观点的赞成或反对意见、学习的体会等,然后再不断地提高要求,逐渐达到小论文的要求,要求一段文字有中心论点,有论据,并有一定的格式。
2.课后综合写作训练
课后综合训练往往出现在完成一节、一章或全书的教学任务之后,针对整节、整章或全书内容设计的综合性练习。
课后综合训练可以以书中已经学过的具体生物知识为背景或素材展开,如在讲述完“生物的起源和进化”后,要求学生围绕最初的生命是什么,写一篇小论文,有些同学在课后翻阅了大量资料后,写出了“是先有鸡然后有蛋”的生物小论文,该文论点正确,论据充分,很有说服力,我们还专门为他开了一节专题研究汇报会,让这位同学主讲,效果非常好,后来,这篇小论文参加了生物学小论文评比,获得了全国二等奖,高中毕业后,他进入了北京的一所重点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学习。
3.科学讨论会
在节假日和双休日,为了丰富学生的假日生活,我们进行了科学讨论会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科学讨论会的具体操作如下。
确定主题主题由教师、学生或师生共同确定。选择的主题要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学生对此有一定的兴趣。主题主要来自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现象的探究;可以是证明了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撰写论文教师确定主题后,向学生布置主题,并提示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介绍有关书籍、杂志和网站地址。如在“植物的生命活动调节”的主题中,笔者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些资源:生长素的发现过程、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生长素的作用机制,以及生长素的应用等资料,提出论文撰写要求:任选其中一项内容进行撰写,体裁为科学说明文,要以科学事实为主(不限于课本),可以做出合理的推理,但必须行文逻辑清楚,字数不少于2000字,题目自拟。主题布置后,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在仔细阅读教材,广泛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写出科学小论文,完成后上交。
检查交流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科学小论文进行批阅,写出评价语。对写得较差的学生进行指导,对写作态度不认真的同学进行教育。从中选出35篇质量较好的小论文,进行指导修改,重点纠正其中的一些科学性错误,然后由论文作者打印,交由教师印发给全班同学,在班级内进行交流、学习。
答辩准备要求每一位同学对印发下来的论文进行认真研读,对每一篇论文设计出35个问题,并整理成文字,一式二份,其中一份交给教师,并把问题编号,准备在科学讨论会上质询作者。同时,论文作者也要预先设想好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答辩的准备。
课堂答辩课堂答辩由学生干部主持,教师做好指导工作。为节约时间,论文不再宣读,论文作者依次上台接受质询。在答辩时,先由学生提出事先准备的问题,然后作者依次给予问答,答辩后留出时间自由答辩。在答辩讨论中,教师要适时给予帮助,进行补充或纠正,发表正确意见。
4.课前演讲
在课前留出3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课前演讲,演讲内容随上课内容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研究决定,也可由学生自行选择,但要求学生自己撰写,字数在1000字左右,演讲前三天学生把演讲稿交给教师审阅,对其中的语法、科学性等方面的错误进行修改和纠正,然后再让学生进行上台演讲。
二、写作能力的评价
1.评价原则
科学性原则生物学科是一门自然学科,科学性是自然学科论文的最基本要求,因此在生物教育中评价学生写作能力的首要原则是科学性原则,即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运用的生物学术语和符号是否符合生物学表述习惯,阐述和运用的生物学知识、方法和观察是否科学,推理是否合理等。
反复修改原则因为修改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和自我评价过程,在生物教学中,由教师指导学生对一些大的写作练习进行反复修改,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生物知识、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鼓励性原则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目标就是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培养学生用书面的方式表达自己思想和感情的自信心。所以,在评价学生写作能力时,应尽量发现学生在写作训练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如,生物学术语表达恰当、分析问题比较透彻等,帮助学生树立写作的自信心,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
2.评价内容
作品语言的科学性和连贯性因为语言是作品的第一要素。语言凝练、表述科学、得当、连贯、得体,反映了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和技巧比较强,对生物学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也比较强,反之语言(口罗)唆,词不达意,说明了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差,对生物学科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得不够好。
作品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在写作中,如果作品的内容和思想没有科学性,即使内容和思想浑然一体,也不能算作一篇好作品。如作品内容的中心不突出,内容没有围绕中心展开,则作品不能称之为作品。优秀的作品应是思想性和科学性的完美组合。
作品结构的完整性和条理性结构的完整性和条理性反映了一个人逻辑思维的严密性和层次性。一篇优秀的作品应是开头和结尾相照应、段落过渡自然有序。
3.评价方案
评价是为目标服务的,好的评价方案可以促进这项工作顺利而持久地进行下去,有利于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在具体评价时,应依据上述原则,根据写作形式,针对上述评价内容,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如在课堂写作小练习中的评价,主要采用口头评价为主,随时给学生以评价。在科学讨论会中师生一起根据学生在答辩中的表现,采用一人一票的形式,按得票多少,评选出优秀论文奖、最佳辩手和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出者等。
参考文献
[1] 周炳渠.生物学表述能力的培养.生物学教学,2001(3).[2] 杨爱玲.试论中学地理教育中的写作能力培养.地理教育,2003(9).[3] 罗德新.导自由表达 促个性发展.中小学教材教学,2002(13).(责任编辑孙晓雯)
第五篇:中学生写作心理及其写作能力培养
[作者]韩林庆/祖德维
[内容]
目前多数中学生把写作看成是难以应付的苦差使,每逢作文,颇有大难临头之感,苦不胜言。究其实,那千篇一律的文题,脱离实际的指导,不厌其烦的八股文式的批改,怎能不令学生兴趣索然,望而生畏呢?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1]写作亦然。在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是提高和发展能力的原动力。笔者认为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必须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学年的不同心理特征、不同写作水平下的不同的写作心理激发其写作兴趣,才能使其“由畏而好”,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一、中学生写作活动的心理及作文现状
作文即写话。由简单写话到学会构思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中学生的写作心理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构思能力随其变化而逐步形成。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的写作心理,初中生的作文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不同水平的写作阶段。
(一)模仿改动期。初一的学生作文多属此类。初一学生喜欢模仿而尤其注重形式上的模仿,表现在作文时,他们不满足于小学阶段的简单、单调的儿童语言和思维方式,追求更成熟更完善的表现形式。但又不善于独立思考、选择材料、概括中心、组织语言,因此往往是根据文题选找与其相适应的文章,用范文的“谱”填上自己的“词”。例如:在一次命题“珍贵的……”的作文中,初一两个班的110人中有96名同学仿写了学过的课文、读过的范文。取材构思、表现形式大同小异。但这一时期的模仿和小学的机械抄录不同,不再或很少出现张冠李戴的错误。
(二)直接写话期。将口语直接转为文字,形成书面的口语。初二学生作文多半属于这种情况。随着年龄的增长、口语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增强,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文题选择相应的材料,能够较清楚地原原本本地叙述事物,但往往是就事物的表面现象平铺直叙。例如:描写人物就只会直接描写,不善于通过环境的烘托、人物的对比、群众的褒贬、事件的铺垫等方面去表现人物,突出主题。语言形式上则表现为词语贫乏或生造词、滥形容、语句简略或重复罗嗦。教师给予的评语多半是中心明确而不突出,叙事清楚而不生动。
(三)突破创新期。初二下学期到初三学年是学生作文的突破飞跃期。学生逐步进入第二次模仿期,但这时的模仿脱离了形式上的模仿,而注重思考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在作文中表现为构思能力加强,更加有意地注意段落的过渡,层次的安排,首尾的照应及各种表现方法的运用。在主题表现上也刻意求新,语汇较初二时更丰富,文章常常在平淡中露出精彩的一笔。相对的,这一时期的作文语言比较繁杂,语病也较多,特别是逻辑语法毛病尤甚。
总之,初中各年级学生的作文在中心思想、组织结构以及文字表达上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确切掌握不同年龄、不同学年、不同写作水平的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因势利导地引起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因其年级的不同有着不同的写作心理及写作水平,因此作文教学应根据不同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其写作能力,这里从“命题”、“指导”、“批改”几个方面谈谈如何“导”。
(一)命题
命题作文是写作训练中经常运用的重要形式。好的文题往往起着概括全文,点明中心,激发学生写作热情的作用,所以要重视作文的命题。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好的作文题目应考虑到学生的生活源泉和知识经验,英国十九世纪教育家约翰·珞克说:“一个人在对任何题目发挥意见之前,他应该是先熟悉那个题目,否则叫他去说,就等于叫一个瞎子去谈颜色或叫一个聋子去听音乐一样愚蠢。”可见出好作文题目必须考虑使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有事可叙,有情可抒。
(2)利用和激发积极性
在当前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从初一到初三,千篇一律“我最熟悉的人”、“最有意义的一件事”、“冬天(春天)的早晨”等等老生常谈式的命题状况。丝毫没有新鲜感,不能激发兴趣,岂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作文命题应探求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初
一、初二的学生稚气,喜欢敞开思想,具有开放期少年的特点。因此,文题既要注意具体,避免成人化,又要符合儿童心理,激发其想象。例如:写《他是我学习的榜样》就不如《我希望像他那样》更符合儿童心理。写《参观历史博物馆》就不如《啊!我真开了眼界》更能引起兴趣,开启思路,把握中心。写《植树》就不如《让祖国披上绿装》更能激发学生的想象。
初三学生已向成熟过渡,具备了从本质上认识事物的能力,不喜欢儿童化的文题,追求写些较深刻的东西,来表达思想。文题应避免重复单调,公式化,以免造成写作心理障碍,挫伤写作积极性。这一时期可以多写些哲理性散文,如《镜子》、《荷花与藕》、《孔雀》等等。记叙文的文题要适应学生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构思奇巧的特点,要有新意,例如《班主任笑了》、《在惭愧之余》、《雷锋在我们中间》、《没有党籍的一个共产党员》等等,文题取材范围广,要求明确,使学生学习运用选取典型的材料,从特定角度或一个侧面表现人物、记叙事件的方法。
总之,作文命题应有层次分类型地研究心理特点,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
(二)作文指导
前边谈到初一初二年级学生往往喜欢模仿,作文内容空洞,主要原因一是无从下笔不善构思,二是材料不充实,无话可谈。对此教者可指导其先作准备谈话然后动笔。拿记叙文的写作来说,初一学生观察事物往往不精确,容易忽略主要东西,加上遗忘的影响,印象往往模糊,如果只凭自己的感知印象写,势必会空洞,无内容,产生脱漏、含糊,甚至错误。相互口头谈论,可以帮助他们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使感知印象更明确完善,补充感知不清或遗忘的东西,加上教者相机点拨,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会由感性上升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写出来的东西会比以前丰富正确得多。有一次作文,动笔前只讲了简单的要求,结果80%的学生作文不是材料堆砌,没有重点,就是内容空洞,简单叙述。后来,教者从不同的立意角度抄了谈话题令其讨论,学生们争先恐后、各抒己见,然后再一次动笔,结果绝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材料充实,重点突出,描写也较生动了。通过谈论,学生对事物获得了较完整的印象,提高了书面语言的数量和质量,然后动笔写作,绝大部分同学就能心中有材料,落笔有词汇,文章有理解了。
初三学生不喜欢轻易发表看法,而是长于深思,其观察力、思维能力较之初一都加强了,谈论对写作的作用减弱,作文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帮助他们打开思路上。如给学生提供写作材料,使学生经过分析、对比各取所需,还可以帮助学生对写作对象进行观察,提示观察角度和学生一起给获得的材料归类,帮助学生找出事物的现象和本质间的联系。另外,在打开思路时,不可忽视范文的作用,优秀的范文不仅可以给学生构思时以启示,同一文题不同构思的作文还可以激发学生另辟蹊径的创造心理。
(三)作文批改
作文批改的原则既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作文中的不足和缺陷,又应注意避免挫伤其写作积极性。至于作文批改的方法,目前还是个探讨的问题。就目前学生的作文现状看,语句欠妥,尚可评议,思路不清,实属大病,务必指出。而构思的毛病是简短的评语可使写生领悟的,所以单纯地精批、细改则将事倍功半。况且,学生在作文中如果能获得并提高自我修改的能力,那么也就标志着写作能力的提高了,这个目的依靠传统的批改方式是难以达到的。因此从培养学生自我修改能力着眼,需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批改方式。
初一学生的作文,因教师指导具体,作文结构单一,构思中存在的问题不会太多、太复杂,教师可书面批改,然后由学生写出阅后小结。文字语言方面的毛病可用符号标出,学生自己修改,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关心学习成果,培养学习责任心,逐步克服学生轻率对待自己作文的不良倾向,提高学生自修能力。
初三学生的作文,因教师指导概括,学生思维活跃,构思错误多样,教者可先行归类,按类找出典型作文,课堂共批,集思广益,找出症结然后教师小结。学生对本次作文通病有了大体了解,在此基础上,对照自己的作文,有哪些相同的不足之处,自己写出修改意见,然后老师提出具体要求,组织继续练习,巩固已有成绩。中学生写作心理及其写作能力培养中学生写作心理及其写作能力培养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