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信息技术在高中课改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对你爱不完
―浅析信息技术在高中课改政治教学中的作用
论文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高中课改政治教学信息化是信息社会对教学改革的客观要求,传统的政治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为更好地体现师生互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交流平台,有助于实现“以生为本”、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提升教师个人素质。关键词:信息技术 “以生为本” 能力 素质 实效性 正文:
教育部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中指出:“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高中政治课是中学德育教育的主渠道,而传统的政治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为更好地体现师生互动,为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和创造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和交流平台,使教学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变成动态,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时间和空间、微观和宏观、历史与现实的限制,大大增强了高中政治教学的实效性,对高中政治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笔者从学生、教师、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等方面就信息技术在高中课改政治教学中的作用浅谈几点看法。
一、有利于做到“以生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兴趣,想方设法使每一个情境设计融入趣味性、思想性,从而更能符合实现教学目标要求。在教学中,由于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能吸引人,教学一开始就处在教师“导”的作用之下,学生大都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陈设的每个情境,学生都愿意观看、认真观看,对所提的问题积极加以思考,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
2、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精神负担。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创设贴近生活实际的生动情境,集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对所要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把静态、枯燥的材料融入到三维空间,会产生极其活跃的动态画面,能直接 刺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之感,使表现的内容更加充实,更具有吸引力,学生乐意学、也容易学。
3、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用信息技术创设出一种以形象为主体的,具有很强感性色彩的场景和氛围,能引起学生一定程度的感性体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使他们自觉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4、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热点问题。政治课教学要求教师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中去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懂会用,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信息技术创设情境的材料往往是来自现实生活中,是一些现实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热点问题,用这些材料创设的情境能使学生感到新鲜,有吸引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5、利用信息技术有助于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素质。信息技术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工具,从提高基本的学习效率到完成较复杂的研究任务都可以使用信息技术,从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资源中查找、评价、收集信息;学生利用虚拟技术模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和方案等。学生依托网络在时空上超越了课堂范围,加快了知识增量与更新的速度,并建立起与教师平等的自我学习方式。在这一层次,主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的过程中,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并且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合作学习,把自己的观念和信息有效地传播给其他人。这种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原有单
一、被动的接受模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通过学生亲历实践活动,自主选择,动手动脑,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直接经验,培养锻炼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实践性、体验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多种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多种能力。
二、有利于立体交互、实现资源共享、丰富教学资源、加强合作。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政治课教学可以使传统课堂的师生交互发展到网上的师生交互、人机交互、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三位立体的交互模式,人机、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了交叉网状的交流渠道,实现多方互动。在这里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请求指导,并发表自己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的思想,教师始终是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如请同学到网上浏览并摘录能体现课本知识点的事例,发表评论并在全班交流;请学生利用收集到的资料等设计成网页,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展示交流等活动无一不是体 现强劲的交互功能及资源共享的特点。不仅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连接起无数的纽带,既有热烈甚至激烈的讨论气氛,又呈现出互相支持、互相补充、互相协作的特点。
多媒体、网络资源纷繁丰富,能够不断为政治教学提供最新的知识材料,促使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把握和综合多种信息并渗透到各种知识原理中,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有助于突破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只是学习课本上的内容,使学生能开阔思路,看到百家思想,有利于教学向课本外延伸。
三、有利于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的应用必然引起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变化。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作被动的知识容器,这种教学观的稳定性,除了因为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教出发、容易被教师接受外,还因为教师把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当作主要任务。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教师和适应教师的教。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在这种被动学习的习惯中将会泯灭。新课程倡导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主动追求知识,学会学习。因此教师的角色应从传播者、权威者转换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支持者,信息技术则成为教师辅助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多媒体、网络教学中的多元化、开放式和交互式特点,给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师生所面对的热点信息因为有了网络,在时效、范围上变得完全平等,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自主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实际上是师生关系转变的表现。信息技术使师生由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变为平等、和谐的关系。网络的自由、公开和互动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开放的思考、探究和交流的空间。凡是积极参与、努力思考、敢于创新的学习都得到鼓励和尊重,遇到疑难问题时,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使教学过程由灌输型、传授型转变为探究型,充分实现了教学民主。真正体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变革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一名教师与多个学生的互动,学生可以随时向教师提问,教师可以实现针对每个学生特点进行个别性的辅导;信息技术可以实现跨时空的师生交流与合作;信息技术强大的管理功能可以提高师生之间评价与反馈的质量与效率。
四、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高中课程改革提倡的以学为主、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中的每一个环节要真正落到实处都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发挥在情境创设、信息资源提供、合作学习的组织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以及自主学习策略设计等方面,所以,在这种情况 下,教师的主导作用如果发挥得越充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必然会体现得越充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课堂精心设计和构思上,对网络教学的课堂组织上,对网络教学的材料的选择上。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垃圾也很多,反动的黄色的都有。老师如果不事先去仔细挑选,不去引导学生进入相关的学科站点,那肯定会浪费很多时间,而有用的东西却没有学到多少。而绝大多数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对于突如其来的现代信息技术,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不适应和水平低的问题。目前,大部分教师上网仅仅局限于从网上下载教案、练习题、课件等,对于更加丰富的与教学相关的知识,由于搜索引擎使用不熟练而不能迅速地查找,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不高;同时,利用网络获取的文字、声音、图像等资源因水平的限制,不能合理地整合成有效的教学课件,直接影响了网络下的教学效益。在信息技术与政治课教学结合中,就极大地促使教师去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同时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为教师提供了学习条件,不少教师也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使整个教师队伍素质得以提升。
总之,笔者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多次尝试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并灵活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教学特征,在实际教学中效果比较显著,希望高中政治教学的同仁们大力推广,对信息技术说“对你爱不完”。
第二篇: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作用论文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微课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较多的问题,已经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在深入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特点的基础上,详细地阐述和分析了微课的具体应用策略,希望对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微课;高中信息技术;应用策略
随着教育形势的发展,传统的高中教学模式暴露出了诸多的缺陷和弊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微课教学逐渐在高中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微课的应用,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一、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在高中教学实践中,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一直以灌输式的课堂教育方式为主,并且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所有教学活动也都围绕这一目标来开展,不重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也不例外。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也受到较大程度的影响。而微课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对提升教学质量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微课是基于互联网技术而产生的一种教学形式,具有较强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除此之外,信息技术教师在利用微课进行教学时,可以从海量的教学资源中进行选择,运用适合学生学习习惯和学习特点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计划,从而有效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二、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强化高中教师的微课应用意识。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微课应用效果不甚理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微课教学意识。因此,要想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应用微课的意识是首要问题。当前绝大多数教师存在教学理念陈旧、缺乏微课教学意识的问题,学校应该积极地开展教师的教育培训工作,将微课教学的理念传达给教师,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且鼓励教师及时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对于在微课应用过程中表现突出的教师,应该给予适当的嘉奖,以此来鼓励教师积极地进行微课教学。另外,学校应该定期组织教师的学习和交流活动,并且聘请有关领域的优秀教师分享创新经验,从而不断提升教师对于微课教学的认识。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及时调整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标准,降低应试成绩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使教学评价标准更加科学,也为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开展微课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
(二)应用微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课堂讲解只是提升信息技术基础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一个方面,要想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还要结合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强化教师的引导作用,才是高中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所以,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通过应用微课,不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时转换自己的角色,由传统的课堂主导者逐渐向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引导者转变,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引导,让学生掌握利用微课进行课前预习的基本方法,并且在此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教师在正式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重点讲解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知识,从而大大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另外,教师还可以运用微课的多样化教学形式,激发学生探索信息技术知识的欲望,从而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逐渐摆脱对教师的依赖,养成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三、结语
将微课应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对微课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强化微课教学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改进微课的应用方式,从而促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郁选民.浅谈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以教科版选修教材“IP地址及其管理”教学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4(11):17-18.
[2]马南南,周茜,帅建英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同课异构中探寻微课的价值[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6,15(3):33-34.
[3]喻文红.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5(8):190-192.
[4]金婧.因地制“微”,以“微”促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微课应用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6(8):39-42.
第三篇:探讨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及案例分析
探讨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及案例分析
【摘要】微课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具有时间短、主题明确、重点突出等特征,将“微课”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能够帮助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本文就“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和具体的案例分析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微课;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0.引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课”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更加广泛,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堂学习,提高教学的质量[1]。信息技术教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微课”形式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操作训练,帮助学生掌握更多有关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以下本文就“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和案例分析进行具体的探析。1.“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作用 1.1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微课”指的是微型视频课程,其一般只有15分钟左右的时间,可以实现某个专题或者重点课程的视频讲解。将“微课”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能够可以帮助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个性差异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这样可以切实帮助实现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2]。在过去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为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对所有的学生均采用同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进度也保持一致。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教学时间成本,但是却不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微课”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却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计算机媒体进行个性化学习,有助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1.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能够教授学生必要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具体的计算机操作,以提升学习效果。但是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更加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上机操作,即使让学生进行视频操作,教师也无法对所有的学生进行一一指导[3]。“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实践操作,还能够及时为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加强其他学科和信息技术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1.3 能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方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进行交流和互动,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在过去的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一直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学生也不敢与教师有过多的交流和互动,结果导致师生关系疏远,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微课”教学则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和互动,有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2.“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案例分析 2.1 做好课前导入工作
在使用“微课”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要采用有效的课题导入方式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例如,在信息检索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微课”学习兴趣,教师首先需要为学生设置合理的教学情境[4]。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设置有趣的问题情境:“大家觉得世界上有UFO吗?”学生对这类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会积极参与教师的提问,然后教师开始导入课题:“事实上,究竟有没有我们是没有办法肯定的,但是我们可以参考别人的意见,包括科学家的意见对不对?那么怎么去查找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呢?我们就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然后教师开始对学生进行掩饰,并引入“微课”教学,指导学生利用“微课”视频进行学习。2.2 加强对“微课”制作的重视
要想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合理运用“微课”进行教学首先要求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独立完成“微课”的制作。“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几分钟时间,但是教师在制作过程中不仅要参考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把握“微课”内容的合理设置,还要重视练习题和内容的比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训练[5]。例如,在图片剪辑的“微课”制作过程中,教师总共需要花费十分钟左右的时间为学生进行重点知识的讲解,期间还需要空出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布置实践训练任务,这样学生就可以一边学习,一边训练,实现“微课”教学质量的提升。而在十分钟的主要内容设置中,教师需要重点为学生讲解图片剪辑的具体操作,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当然,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补充学习,帮助学生消化所学知识。3.结语
综上所述,“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一定要用心制作“微课”,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设置“微课”的内容,并重视练习题的设置,充分发挥“微课”的重要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参考文献】
[1]王国辉.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1:94-95.[2]卢蓓蓉,赵琳,任友群.高中信息伦理教育现状探析——国际视野下我国《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材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02:88-93.[3]金婧.因地制“微”,以“微”促教——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微课应用探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6:39-42.[4]田鹏飞.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亚太教育,2016,25:65-66.[5]喻文红.重视引导,微处入手——微课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J].通讯世界,2015,08:190-192.
第四篇: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提高学习兴趣 促进学习效率
河北蒙中
【摘要】:"多年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实践也证明,信息技术能够显著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特别对广大农村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为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缩小教育质量差距,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使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过程策略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网络化。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教师如何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合理有效的教学,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多媒体 学科整合 直观
信息时代以迈进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生活,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十五”期间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课程整合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视点,也是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应用的普及,现代化的深入进行,信息技术更为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高度交互、因材施教;信息量大、重现力强;激发兴趣、培养能力;自主控制、操作简便等优势与课程整合,这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固有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以及教学内容、方法、模式,毋容置疑,这是课堂教学的一场革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引进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过程的策略化、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资源的网络化,借以更好地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涵义。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整合”中“整”这个语素。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 是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如何进行学科的整合呢?我认为,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使教学活动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同时,还要注意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有利于教师的教。课程整合有了信息技术作为技术支持,能使课堂教学大幅度提升,提高教学质量。
直观教学是最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课堂中,我们合理开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围绕教学内容,分散教学难点,突破教学重点,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采用开放性、全球化的学习,思接于载,天马行空,任意驰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热情,让学生自觉地加入到获取知识的活动中去。例如英语课Module 2 shopping《How much milk do you want》一课中,教师通过演示Flash课件,运用直观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在边看边学中,掌握购物时的对话,突破本课的重、难点。然后再让学生自己进行一次操作,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发,课堂教学氛围一下子活跃起来。学生通过自由点击Flash课件中的学习按钮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听课率和参与率,同时也为教师轻松解决了上课中准备教具而犯愁的问题;又如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制作互交式课件,对课文进行教学,教师通过点击课件中的图标,对学生进行教堂教学,极大的减少了教学的工作量,减少无笔化教学,运用有声有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通过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减少了无笔化,教师的身体健康得到了保障,学生的学习氛围得到提高,实现双羸的局面。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愉快地去探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而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指导者。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处理好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关系,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否则,就会出现教学偏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考虑的不是教师,更不是计算机媒体,而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过程中,就要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意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制作相应的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才能通过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如二年级语文教材《四季的脚步》一课教学,作者主要描写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及特征,把一年四季的悄然变换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有关四季变化的课件。在课前导入过程中,教师通过提出“你们知道四季是什么样子的吗?能告诉老师,你喜欢哪个季节?”问题时,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然后教师在演示课件的同时,进一步提出问题,“我们看看四季的变化是怎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各个季节的神奇变化,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进入学习课文时,教师点击课件中的朗读按钮,让学生跟着优美的影音进行朗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阅读能力,感悟四季的美;再如三年级教材《东方之珠》一课教学中,教师先收集不少有关香港市场、美食、旅游、回归等的图片、文字,并利用PPT软件制作课件运用于教学中。教师先提出问题“大家看完后谁能说说图片中向我们介绍了香港哪些好地方。”然后播放课件让学生观察香港的美景(配乐),整体感知香港的繁华。学生边看、边说,课堂气氛好。在感知完香港的美最后,老师运用小导游的形式对课文各段落进行学习,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然而在学习生字词的时候,通过点击相应的词语(琳琅满目
物美价廉
璀璨无比等出现特殊标号)解决了课文难学的生字词,为学生都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读打下良好基础。整堂课,学生在活跃、快乐、新奇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充分发挥其自身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且能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学习,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获取大量信息,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这样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仅培养了他们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兴趣,还不断提高他们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也是面向信息社会的每一个成员所必需的一种基本素养。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兴趣是创造一条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文学泰斗托儿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足以说明,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对学习产生兴趣,产生求知欲望,才能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常言道:“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就是要在四十分钟的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知识量和恰当的信息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中提高他们的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就能再观其特点。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这一个特点,运用信息技术与网络,制作可爱的、漂亮的、有声有色的课件吸引学生。通过绚丽的色彩、清晰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将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全方位的感受,使抽象变得具体、静态变成动态,虚幻变成真实、想象变成可能,既可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景,又能将学生引入想象的空间,使教材活起来,使课堂动起来。例如在小学一年级语文S版第七课《风》的教学中,互交式课件为学生提供了自学和巩固的条件。就像英语点读机一机,只要有电脑,学生自己可以通过点击课件学习课文,同时在学校没有记牢的知识点,只要课件上传到网络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找到相关课文的课件,在家也可以进行学习巩固。
在“整合”过程中,教师通过借助信息技术这把“利器”,开展探索和研究性学习,通过人机互动、协作学习,把信息技术贯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大极限地提高教学效益,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面对缤纷的世界,面对海量的知识,面对复杂的场景,成为老师能通过计算机多媒体展示无疑是最好的办法,通过网络搜索无疑是最快捷的做法。新课改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势在必行,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过程中,通过人际交流,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很自然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必然会给课堂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就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教育发展研究》,2001年7期;
2、新课改,信息技术教育与你同行 蒋联明
第五篇:浅谈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王丽娟
摘要:信息技术利用它强大的获取和处理信息的优势,在教学中发挥了提高质量,提高效率的作用。更把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物、情景和过程等收集整理,重新整合,通过声光视听的多渠道刺激,让学生在变化中产生兴趣并获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即为教师丰富教学方式和手段,并为其能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提供了保证;又为学生的学习降低了难度,新颖的刺激让学习由被动变主动还能保持长久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信息技术
美术教学
作用
方式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显示信息、分配信息等各种相关技术。信息技术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或扩展人类的掌握信息的能力。而现在的美术教学是要求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使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其目地也从单一的技法训练转变为集欣赏、绘画、工艺制作等多方面的综合学科。这样的学习方式必然就要接触大量的信息资源,而信息技术的多媒化、资源共享化和环境虚拟化等优势恰恰为这种课堂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条件。在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的这种特点,充分刺激学生的手、眼、脑和耳等多种感官,多方面传递信息,大大提高学生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化的知识信息,加强了知识 的吸收率。分解了知识技能的复杂程度,使抽象的概念学习明白易懂,有效地节约了时间。我认为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使其成为既是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方式,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手段。
下面我就对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实际作用谈一谈我的粗浅看法:
正是信息技术能把文字、图像、视频综合处理,幻灯片、投影、录像、录音、立体模型的功能特点集中体现的综合能力,才能极大地丰富美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它摆脱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情景、过程等等重新整合,并把整合后的内容再现课堂。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形、色、声的变化和发展获取新知识,掌握技能。使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的各个学习领域中都发挥了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作用
欣赏教学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审美修养。欣赏更需要有切题的资料,切题的资料是完成欣赏教学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功能和资源共享化正是保证教学顺利完成的重要手段。但欣赏教学的图片是二维的,静态图片加以枯燥的讲解,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即使有激昂的音乐也不能改变这种状态。而动态的事物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配合声音或音乐等则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利用信息技术的资料收集、多媒化功能重新整合内容,来摆脱枯燥空洞的讲解,改变教学中昏昏欲睡的状态。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利用信息技术的图文并茂、声光视听效果创设情境,通过视听效果的画面再现能使讲述更具表现力,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更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也为欣赏教学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和新的教学途径。
例如在欣赏《格尔尼卡》,这是毕加索为抗议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时而创作的具有鲜明政治倾向性的巨幅油画。但幸福的生活和优越感早以冲淡了学生的情感,对他们来说战争的苦难只是故事和电影、电视里的情节而已。无论多动听的故事还是激情的讲解,都不能让他们产生多大的兴趣,所以学生不能感受作者对法西斯暴行的憎恨,枯燥的讲解、二维的静态图片那怕有音乐都会让课堂变成卧床,高昂的激情成了催眠曲。所以在整理收集作品的时代背景、创作背景等资料的同时,再收集9•11恐怖袭击事件、汶川大地震等资料进行对比;再利用3D技术让二维的图片“活”起来,并把这些资料重新加以组织、修饰再进行对比。利用视频使大量的历史场景交互出现,再配合悲愤的音乐节奏和风格来渲染情境,加之生动的讲解强化情感,同时刺激着学生的眼、耳等感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时,学生面对这些邪恶势力的猖狂逞威,同情、哀怜和愤怒便油然而生。正是这种感受使人鼓舞,情怀也随之高扬,更激发人内在的努力向上的意识。通过声、光、视听的感官刺激既提高了欣赏教学的趣味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作者是采用寓意、象征等手法来揭露敌人的残暴,表现了作者对法西斯暴徒们的强烈憎恨和对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的作品主题,了解了再现性艺术的欣赏方式。
二、信息技术在美术技法训练中的作用
透视是绘画的伴生物,要在二维平面上塑造自然空间的三维空间形体,就必须学习透视的基本知识和表现方法。透视是绘画活动中的观察方法,通过学习透视可以掌握空间表达的规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师达•芬奇认为“透视是绘画的缰辔和舵轮,”并提出“青年人应首先学习远近法”。透视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教师既便是浅显的方法,在初涉透视时只用语言和视觉符号来讲角透视的基本方法、规律及在作品中的作用,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很难理解和消化,也很枯燥无味。而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爱动,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还不够长,对于他们喜欢的事物他们有极大的热情,而对于他们不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看都不会看一眼,这就更增加了他们学习抽象知识的难度。所以在实际的技法训练中,学生常会忽略或忘记透视的作用及方法,甚至画出根本没有透视的作品,这必然要给学生在发展和在进行欣赏活动时造成一定的影响。美国教育家埃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取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在课堂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的FLASH实现环境虚拟,以立方体或实物为例使概念形象化、立体化。虚拟人(视点的位置)、物品、画面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讲解,这就在极短的时间里解决了学生对近大远小等透视规律的理解,解决了因三位置不同而产生的变化的关系。正是信息技术使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活泼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降低了学习难度,难懂的问题在重复播放和重点反复演示中变得轻松快捷,使教学更具生动性。在讲解优秀作品中的透视关系时通过对比正确的透视和错误透视进行讲解,让学生直观了解透视在作品中的作用。利用多幅作品的对比让学生了解透视在东、西方的绘画作品中的作用和影响。在对学生进行水彩画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的功能使画面实现放大缩小、拉近放远、剪切重组和改变色彩等方式,化解了难点,强化了知识、经验的积累,有利于记忆的形成,强化和激发了学习和创作热情。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教学活动使美术知识的讲解和技法学习简明了,丰富了教学活动分解了学习难度,并实现了在短时间内完成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教学过程,使美术学习由几个人的学习变成全体学习的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这样的教学形式不但提高了学习效果,还给学习者以更多的、更新颖的,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三、信息技术在工艺制作教学中的作用
《美术课程标准》中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里“要求学生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防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既要准备大量的图例,又要考虑在有限的课时内解决难点问题,学生练习、反馈的时间明显不足,在不能增加课时的情况下,对教学质量的要求则明显降低,教学形式的多彩与教学方法的单调等种种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使美术教学真正达到短时高效,丰富多彩。新课标的实施,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使美术教育真正成为一种艺术享受,教师爱教,学生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