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读图思维方法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读图思维方法
祝廷远 贵州省石阡中学 555100 培养读图析图技能是地理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也是最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读图与析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地理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问题讨论来掌握知识,运用地图,据图设问,启发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读图能力。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针对学生有望图生畏,读图能力差的现象,能否总结出一些简便的,易懂的读图析图的思维方法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和归纳:
(一)形状观察法:在地理教学中,把教材中描述性的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形态落实在图上,形成初步的地理概念,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轮廓、形状,看是否有明显好记忆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的把图形记住。如长江黄河干流呈“V+W”和“几”字形。国家省区轮廓形状也颇有特征,细细观察,准确判读,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了解该图的空间结构,相互联系,进而掌握其分布规律,从而进一步解决有关问题。
(二)特征描述法:在阅读各种地图时,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其特征描述和说明。如认识五种陆地的基本地形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地形素描图,然后分别用海拔高度、相对高度来描述,学生们很容易记忆并理解这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平原海拔低,相对高度小;高原相对高度小,海拔高;丘陵海拔不定,相对高度不大;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通过这样的描述学生的具体归纳,又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概括过程,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三)有序读图法:是指地理事物按一定的顺序读图的方法。根据读图的顺序的不同,有序读图法可分为二种:
1、空间顺序读图法:凡是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差异的插图都可采用此法。(1)按东西顺序读图,如三级阶梯示意图;(2)按南北顺序读图如《南亚地形》图;(3)按上下顺序读图,如气温垂分布图;(4)按左右顺序读图,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图;(5)按上下顺序读图,如《气温垂分布图》;(6)按先后顺序读图,如《玻璃温室图》;(7)按海陆顺序读图,如《我国降水量分布图》;(8)按中间向两边的顺序读图,如《太平洋海底地层年龄分布图》;(9)按中心向四周的顺序读图,如《北半球气旋、反气旋图》;(10)按反顺时针顺序读图,如《物质循环图》;(11)按高低纬顺序读图,如《地球五带分布图》;(12)按上下顺序读图,如《气温垂直分布图》;
2、时间顺序读图法:凡用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和特点的插图都可用此法。中学地理课本里的气温曲线图、降雨水柱状图、地球运动图、人口统计图、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图等,这类插图都有明显的时间顺序特点。
(四)重点突破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中的重点与关键,并把它牢记住。这些关键点往形成今后的析图的“切入点”。如讲述高中地理上册“地壳物质循环略图”时,教师启发学生发现图中的关键点——各种岩石形成新的岩浆时箭头均指向变质岩,这一重点一旦被突破,学生便能自觉地作为突破口,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另外,在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的基础上,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截取所要强调的重点内容的图幅,排出整体干扰重点突出,使人一目了然,清楚易懂。如在讲述大洋环流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世界洋流分布时,可截取所要强调的重点内容北太平洋中低纬大洋环流作重点讲述。
(五)点、线、面结合法:就是以线状事物为线索将点面事物联系起来。有些图,必须从点(港口矿产地城市等)、线(山脉河流铁路等)、面(国家省区自然带等)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帮助记忆和判读,引导学生从“线”来记住“点”。教学中应注意线状地理事物与其它区域的空间联系,即就是用河流、洋流、山脉、交通线、重要地理界线等线状事物,将区域知识串联起来。如利用特殊的经纬线经过的区域掌握如国家、城市、地形、河湖、海洋、气候类型、自然带等点面状知识。又如在复习长江流域时以长江干流为线索带动整个长江干流上的点面上的内容。用长江干流由上而下将钢铁基地、特大城市、大型水电站等;长江流域由上而下的自然保护区、商品粮基地等各自连起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六)对比归纳法:某些地理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统计图,因此,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比较归纳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地理事物的数量变化并进行对比或区域地理事物现象、特征影响因素的对比来判断出具体的结论。此法适用于柱状、坐标图以及有关地理事物对比的区域图等。如海洋表面盐度、温度随纬度变化为例:第一步,读图名,弄清图讲的内容。第二步,看图例;第三步,读特殊点的数据;第四步,寻找规律分析原因,然后,根据上得出的数据引导学生总结盐度和温度规律。
(七)综合分析法: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个地理区域的特征或一个地理综合体的形成,都是由各种事物或现象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在高考考查的区域地理教学中,阅读地区或国家的地图的时,通常上的方法是第一步,先确定区域分布。第二步,确定区域特征或现象。第三步,根据区域特征或现象进行成因分析或椐此运用地理观念进行评论、进行演变趋势预测以及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八)逻辑推理法: 就是运用已掌握的地图信息,使用和分析地图资料并进行信息的提取认定和推理,经过分析比较之后,对地理事物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不是只停留在地理事象的表层观察,而是包含着对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的深层思考。凡用以揭示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的插图或逻辑关系或因果联系的读图题的判读,都可采用此法。诸如中学地理课本时的地理特征图、地理成因图、地理联系图、相关模式图、等值线分布图等。在讲授传统工业区时,引导学生阅读《鲁尔工业区图》,可以按鲁尔工业区的发展条件→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中心→工业区的地位→环境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推理。引导学生运用影响工业区位因素这一原理分析鲁尔工业区发展条件,可以重点从原料、能源、水源、交通运输条件、市场、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九)填图绘图法:让学生在空白地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名称,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的良好方法。如填充世界海陆分布图、山河分布图、气候图等,不仅可以帮助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帮它们理解它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绘制教学用图也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运用简图添绘辅助线或进行图图转换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使地图反映的地理规律(运动、分布、演变规律)和隐含的信息直观化,从而,有利于思维障碍的解除和解题的顺利进行。绘制简易地图,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发挥想象,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指导思学生绘制有关简图。此法往往应用于抽象的规律性较强的读图(如光照图、有关地质构造的地形图、部分等值线图等)。在“昼夜长短”内容学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参考课本插图绘声绘制“二至”的太阳光直射地球的示意图。以“夏至日”为例提醒学生注意以下问题: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与极圈的关系;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天北半球各地昼夜变化;赤道上的昼夜变化情况南北极圈内的现象有何不同。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一、本课题实施的意义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含有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理知识的基础,也是地理教学的基本工具。地图是学生汲取地理知识的一个源泉,又是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的基本手段。新课程要求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对终身有用”地理,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学会阅读地图、使用地图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古人用“左书右图”来说明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地图是地理知识的一种形象、直观、综合的表达,也是地理学科独有的一种语言。地图中包藏了众多的知识点,许多地理特点、规律都可通过观察、分析地图得出。新课程理念的目标取向是“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对初中学生而言,教会他们读图、用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是本人确定的研究小课题,我计划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
二、正确认识学生初步利用地图的困难性
地理对初一学生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内容又是从整体开始,学生在学习时有很大的难度。地图对学生而言又是一个全新的事物,从认识、了解,到会看、会用需要师生付出艰辛的努力。
在开学初,我将在教室后面悬挂了《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政区图》,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了地图。在讲解《地图》一章时,意识到学生接受地图的难度,我会放慢讲课的速度,每一个知识点都落实到地图上,先指导学生看不同版本、不同图幅的《世界地形图》和《世界政区图》,再看各大洲图、地区图,城市图,通过反复地翻阅,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三大要素,逐渐在同学们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同学们对地图也就有进一步的认识。我还将并结合《敦化旅游图》,引导学生找寻各个旅游景点的位置及周围的乘车路线,并找出最近的路线。把地图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无形中会拉近书本与生活的距离。
三、努力培养学生观察地图的兴趣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老师要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我会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中国的形状象什么,是否能够找出我们的家乡——敦化。这些简单的查阅,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意在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在学完“等高线地形图”一节后,我将出示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图中标出爬山的路线、攀岩的路线、野炊的地点和可能形成瀑布的地方,学生兴致会很高涨。
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结合起来,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把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四、注重训练学生对地理事物的综合认知能力
“光看不练,功夫不硬”。地图能力的培养必须“善用地图”,进行恰当、适度的填图训练,“一图多填”是不错的方法。比如,学习(复习)俄罗斯时,我将先在黑板上勾画出俄罗斯的空白图,从位置入手,在黑板上填注周围的洋、海和邻国,然后填写亚欧两洲的分界线,再填写地形区、河流、矿产地、工业区、城市、交通线、港口等。填注地图时也要注意方法,有规律地按照一定顺序填写,效果会最好。
这样,只一张地图可以反复填写,一图多填,一方面提高了地图本身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增加了填图的乐趣,增强了记忆的效果;同时,因为各知识点之间所具有的关联性,还有利于我们培养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养成广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处理地理信息的习惯,提高综合记忆、综合理解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做到“既见树木,也见森林”。
五、引导学生利用地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地图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它表达了丰富的地理信息,引导学生思考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以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同学们很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环境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一部分位于热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再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较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
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同时可利用魏格纳通过观察地图,发现各大洲形状特点从而得到启发,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例子,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深入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努力学习。
教会学生读图、用图,学会分析地图中隐含的地理要素,是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最直接反映,它贯穿于整个初中地理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每个地理教师都应重点研发的课题。
六、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行动研究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研究的探索性和操作性,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研究、边总结,做到总结成果和推广运用相结合。
七、实验策略或方法
(一)主要措施
1.加强认识地图重要性的思想教育
初一学生刚接触地理这门新的课程,这时候对学生进行地图教育,认识地图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2.平常地理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和使用地图
地图读图的方法需要融入每一堂课、每一幅图,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很好的使用。
3.多使用身边的地图,从身边熟悉的地图读起,循序渐进,最终使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帮助地理知识的记忆和巩固,为学习、生活服务。
第三篇:地理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读图论文
摘要: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是地理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工具。经常运用地图,可以增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巩固记忆。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地图知识的讲解和地图的规范运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读图
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几种做法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
一、组织学生学习关于地图的知识
七上地理第一章就是地球和地图,而七年级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很差,这就要求教师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并且学会阅读地图。首先,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抽象地图形象化,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地球仪,明确地球是不规则球体而不是圆形,形成立体思维,在学习地球仪时,对经线和纬线的描述要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描述经纬线定义和特点。而经纬度的划分还要结合板图,指导学生观察纬度和纬线在南北方向的变化,经度在东西方向的变化,从而能准确地描述给定地点的经纬度位置,两点之间的相对方向。对于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教师除了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外还需要教师利用肢体语言进行诠释,尤其是在南北极确定方向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拳头演示,学生在正反两侧观察,得出北极逆时针向东、南极顺时针向东,化抽象为形象,同时明确地球自转方向永远是自西向东,但观察角度不同现象不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其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如一般情况下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经纬地图上确定方向是难点,教师要结合经纬线特点进行讲解。经线上接近南极向南,相反是向北;在纬线上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为东,相反为西。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教师要对学生明确指向标箭头指北,其左侧为西右侧为东。量算距离时要利用比例尺定义进行计算,强调计算结果单位换算为米或千米。再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地形图,地形图的基础是等高线地形图,而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是本节的难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教具,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后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再组织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得出等高线地形图不同部位的特点,如山谷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山脊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并且河流在山谷处形成,但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运用的几率大一些(教师一定要强调好地形图与卫星云图的不同之处。如地形图上绿色为平原而卫星云图上绿色是陆地)。最后教会学生看地图图例和注释,会看地图图例和注释,是看懂地图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识别一些图例并记住一些特殊的图例如:铁路、公路、洲界、国界等。
二、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地图
读图和从地图上归纳地理知识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方法。有些学生学习地理忽略了地图的运用,花费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很差。那么教学中怎么运用地图呢?首先,指导学生看插图下面的图标。地图下面的图标注明了地图的属性,新教材中地图和图片很多,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会找地图,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不同。学生只有会看图标才能快速地找到需要阅读的地图,才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其次,组织学生看地图要先看图例和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完成填图时,不是寻找代表该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死记需要填注的地理事物在图中的位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有时还出现将纬线填注在国家上的问题。这种忽略图例的作用是教学的失败,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厌恶地理,所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图例。最后,教学生读教材中的插图,提取需要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读图,要紧扣地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归纳,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还要组织学生描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适时板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记图能力,并且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利用白板展示课本中插图,指导学生读图
初一学生注意力低,在课堂上有些时候就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进度,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白板展示书中插图,教师可以指图讲解。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从缤纷的地图中提取需要的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用图能力和记图能力。
四、利用板图锻炼学生记图能力
现代教学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很方便,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过于依赖多媒体的话,这课堂就会过于五彩缤纷,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板图组织教学。板图的特点是化繁为简,有利于学生速记地图,降低了学习难度。但缺点是因为教师的板图能力弱或板图失真,就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可以板图和白板结合使用。最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填图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记图能力
很多地理老师不重视地理填充图的运用,其实填图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在读图填图的活动中就会记住一些地理事物的位置,并且能够从地图上获取大量的地理知识。总之,地理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地图的运用。利用地图组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各类地图、景观图、示意图、统计图等等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图像系统”。这些图像系统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负载着大量显性的或隐性的地理信息,一方面为教师讲解知识、演示地理原理、说明地理成因及地理分布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理解地理事物的特点、成因、分布、变化规律提供了方便,在地理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他文字无法替代的。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只有真正重视地理图像,重视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才能极大地提高地理教学效果,“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理清教材图像,解读课标要求
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地理图像可分为5种类型:
1、地图:包括各级各类政区图、地形图和专题图(如气温、降水量、资源、人口、交通分布图等);
2、示意图:包括线形图(如各类等值线图、经纬网图等)、剖面图(如地形剖面图等)、立体图(如地球自转、公转示意图等);
3、统计图表:如气温、降水量数据表格及各类扇形统计图等;
4、景观图;
5、以提示某一地理主题为内容的地理漫画。
关于地理图像的阅读,课标中有明确的能力要求。例如:掌握地图基本知识,正确阅读地图和各种地理图表,正确地从地图或地理图表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根据地理图像中的显性信息获取隐性信息等等。仔细解读地理课标,不难归纳出地理学科教学对学生读图能力培养最基本的要求,即:学会识图、学会记图、学会析图。
二、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1、识图能力的培养
识图是读图的第一步,其根本要求是学生能看懂图像,看出“有什么”、“怎么样”。
首先,要为学生识图排除“障碍”。地理图像基本知识的掌握是学生看懂图像的起点和关键。我们知道,不同图像对地理信息的表现方式是不一样的。例如:地图表达信息主要是依托其三要素,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表达信息是依靠其坐标的意义等等。因而,教学中下大力让学生理解各种图像的相关概念及其意义,是学生能读懂图像的关键所在。于是,概念教学就应该是地理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次,要指导学生有序看图。看图不能杂乱无章,而要根据各种图的实际情况,按照一定的顺序,一步步地进行。比如,看区域位置图,就应按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一步步地进行指导。通过有层次、有步骤地看图训练,一方面有利于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更有助于学生良好识图习惯的养成。
再次,要指导学生多角度看图。图看三遍其“义”自见。但是,反复看图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比如,在中国矿产资源分布图上,可以从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各区域,从黄河、长江各流域,从各地形区甚至各省区等不同角度去认识。这种变换角度的观察,不仅能形成巩固,还能使认识全面。
此外,要引导学生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看图。特别是在看区域图时,不能让学生孤零零地看一条“线”或一个“点”,而是要进行组合观察,扩大到一个“块”或一个“面”。但对于区域中的一些重点地区,又应该进行“放大”观察,细致入微地认识其细部特征。比如:观察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图,对于其“十字路口”位置的认识,就要把它放到更大的范围,看到它与太平洋、印度洋、亚洲、大洋洲,甚至美洲、欧洲、非洲之间的相对关系,从而形成“十”字形象;同时,对于“十字路口”之“咽喉”马六甲海峡的认识,又应该把其范围缩小,把局部放大,细致观察它的准确位置和细部轮廓特征。这样把整体与局部结合起来看图,有助于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
2、析图能力的培养
所谓析图能力,就是学生对图像展开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活动的能力。其根本要求是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分析出“为什么”。
首先,在意识上,要让学生认识到:地理图像所反应的各地理要素之间是存在普遍联系的,有的互为因果,有的相互制约,并且这些联系之间一般有普遍规律、共同原理可循。例如: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特征与其气候、河流、植被等要素之间有相互联系,并对工农业生产、建筑交通、旅游和聚落等人类活动产生影响;自然资源、能源、交通、人口分布等要素之间有相互关系,并对工业或农业生产产生影响等等。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的联系分析,放开思路,瞻前顾后,从而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和问题的分析能力。
其次,方法上,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教学中可着重进行两类思考方法的训练:一是通过同类地理事物比较,引导学生分析其普遍规律。比如:欧洲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较广,北美洲这种气候的分布面积小而狭长,这是什么原因呢?通过这一比较,可以分析得出影响气候分布的主要因素及其普遍规律;二是针对普遍规律中的个别现象,分析其特殊原因。例如:从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上,可以看到赤道及其附近一般为热带雨林气候,为什么东非高原出现热带疏林草原气候呢?通过这些问题的训练,可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方式,避免在析图过程中,片面、绝对、静止地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既要找出一般的地理规律,地理成因,又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忽视个别现象与特殊规律。
3、记图能力的培养
既然图像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那么很显然,对图像的记忆能力应是学生读图能力不可或缺的。记图能力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记忆图示的重要信息,在大脑中形成“心理图像”。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学生进行各种记忆训练。例如:
形状联想训练(如长江干流形似“V、W”,黄河像“几”字,广东像“象鼻”,黑龙江像“天鹅”),相对位置记忆训练(如四川省大致在长江“V”形中间,武汉位于长江“W”中间凸起处,太行山位于山西省和河北省之间),空白地图填绘训练(如在中国空白地图上绘出主要山脉、填注主要地形区、省级行政单位)等等。通过各种感观的结合,形成有效记忆,从而更多地积累地理信息。
培养学生识、记、析图等读图能力是地理课程的基本要求,是地理教学中重要的常规任务,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素质。作为地理教师,有责任从地理课标“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基本理念出发,坚持不懈地抓好读图的长期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的地理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注入不竭的源泉。
第五篇:怎样提高学生地理教学中的读图识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
内容摘要:地图是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等各种能力的重要工具。而读图识图是新课程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知识点,要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掌握读图识图的基本知识,怎样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尤为重要。关键词:培养
读图
识图能力
地理教学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地图作为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在地理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往往表现得很差,在地图分析、归纳地理事物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这也使得地理教学任务不能良好地完成。因此,教师要想教好地理,必须重视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掌握好读图技能,使学生熟悉地看懂地图,进而运用地图。
那么,该如何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呢?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应贯穿在平时的教学中,力求做到“图文结合”。使图上内容与文字描述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一、培养学生读图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老师要引导学生,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为此,我适时提出一些能激发同学阅读地图兴趣的问题,如在绪言课上让同学看地图册找出,亚洲在东西半球中的哪个半球,中国在亚洲的哪一部分,中国的形状象什么,是否能够找出我们的家乡——海南。这些简单的查阅拉近了地理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意在引起同学们阅读地图的兴趣。在学完“等高线地形图”一节后,我出示了一张等高线地形图,让学生通过所学知识在图中标出爬山的路线、攀岩的路线、野炊的地点和可能形成瀑布的地方,学生兴致高涨。
此外,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郊游,观察山川地貌取得感性认识,促使学生把地理事物和地图描述联系起来。使同学们感到地图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很有用的,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得力助手。把地理知识和地图结合起来,是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之一。兴趣的源泉在于知识的运用,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感。把所学知识成功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兴趣十足。
二、熟悉图表语言,掌握读图基本知识
要学会读图、识图,首先应掌握好地图的基本知识,熟悉图表语言,明确有关概念。首先是对地图要素的理解。在进行地图阅读的时候,我们必须找出地图中的有效信息,就要了解图当中各种图例和注记的含义,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比如我们根据等高线图形或分层设色地形图能够判断图区域内主要的地貌类型、分布范围、地表起伏变化和典型特征。因此,首要的任务必须让学生了解地图的三要素,为读图打下扎实的基础。
其次是对地理基本名词、基本概念的识记和理解。在地理名词当中有很多容易混淆的词汇,比如区时、地方时、时区等,必须让学生明确它们的内在含义,再加以区分。又如大气当中的气旋与反气旋、高压与低压、冷锋与暖锋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归类,对比分析。另外,要完全掌握一个名词,必须了解该名词的形成原因及特点,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比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就得引导学生理解它的形成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因此成因决定了气候特点(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气候特点必然影响农业生产(亚洲水稻种植业,正是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同时引导学生总结此类农业的生产特点及在地图上找出主要分布区。又如学习中国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时,如果仅仅看文字,就不可能形成空间概念,容易导致死记硬背,但如果结合阅读中国一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根据颜色差异就能找出中国一月平均气温分布的规律:气温由南向北逐渐降低。这些基础概念的区别,可以使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三、诱导启发学生,培养读图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多看地图,培养学生经常读图的积极性,首先,要让学生了解没有地图就无法学好地理,地图是打开地理知识宝库的钥匙。其次,还要让学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地图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特性,许多问题都需要丰富的地图知识作指导,通过读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通过读图来掌握基本知识和原理,了解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与规律。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地图册、教学挂图、课本插图、地理景观图、地理模型、黑板略图等,让学生通过各种各样的彩图,一幅幅精美流畅的板图板画、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课下让学生做拼图游戏等,同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四、加强读图识图训练,强化读图识图能力
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地图,使学生看懂地图,进一步分析地图,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读图能力。教师也可用多图并用的指导和训练,拓展学生的思维,不断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这样能培养学生利用地图找出各种地理对象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在教学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图,提高对各种地图的分析综合能力。运用技能,反复练习,最终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掌握读图的典型方法,如形状观察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象汉字“几”„„,这些方法能帮学生轻松地判断出有关图形,从而为进一步解答有关问题奠定良好基础,再有,点、线、面结合法。如非洲气候类型图,非洲气候以赤道为轴,具有南北对称分布的特点,在读图时,可以引导学生从赤道开始向南北依次找出两侧气候类型。再有,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可以设置大洲和大洋相对位置的问题进行读图,如环绕在南极洲周围的大洋,环绕在北冰洋周围的大洲等,从而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
2、在地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新课、复习旧课、回答问题、课外作业等各个环节中进行读图、识图、用图、填图、绘图和记图的练习。
学习新课的读图识图。针对讲授新课的内容,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阅读有关的普通地图,使学生学生熟悉地图要素了解地理事物,例如:在讲授“东南亚”时,首先让学生查看地图“东南亚的范围”,然后找出东南亚所处的纬度位置和它周围所临海洋,从而得知本区所处纬度位置较低,赤道从本区穿过,周围临海的地理位置特征。然后查看中南半岛的分层设色地图,可知地形特点是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所有这些特征及所涉及的地理事物名称,都能在图上反映出来。因此,如果能掌握了读图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读图识图习惯,学生将不再惧怕上新课,并且在头脑中会产生一幅幅地图的表象,学习会得心应手,地图知识也会运用自如了。
绘图、记图、填图以增强记忆。填绘一定数量的地图,是复习巩固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运用地图来分析判断、说明地理事物分布的情况及其相互联系和演替规律,是培养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良好途径。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鼓励、指导学生绘制有关简图,如世界海路分布略图、中国行政区简图等,此外,学生还应做到心中有图,因此平时还要训练学生记图。通过记图的强化训练,把空间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去,使繁琐的记忆变得简单直观,形象具体。
3、注意对地图间的联系进行分析,努力做到“以图导图”,帮助学生做到胸中有“图”。例如:在我国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我国划分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我国每个省级行政区、每个主要的地形区属于哪个地理区域,就要联系我国的政区图和地形图,要把三幅图联系起来,才能获取相关的地理信息。
总之,在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读图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读图,可在图中感悟地理事物,在图中感知地理信息,并通过读图识图,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地理事物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中,只要学生能做到经常读图用图,就会逐步掌握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地理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起来。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中学地理教育》
3、《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
4、《教师教学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