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门峡灵宝市一中课题提升初中教师教学有效性实验报告
提升初中教师有效教学的实验研究报告 本课题组 执笔人:雷强卫
关键词:三级解说 “自主-合作”五步教学模式 集体说课制度 四课研讨 学生培训 内容提要:
教师的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是课堂高效的保证。初中教师的高效课堂来源于教师的专业提升和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师的专业提升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即“三级解说、系统把握”、“优化模式 规范流程”、“结对共赢 学案优质”、“四课研讨 聚集课堂”、“加强反思 内化提升”。学生素质的培养包括自主管理意识、班级管理模式、学生评价方式、自主学习、纠错能力的培养课堂评价方法等方面等具体做法。
一、制度保障
为了激发广大教师的课改热情,营造浓厚的课改氛围,我校出台了《2009—2010学年度下期教材研究实施方案》制定了我校高效课堂活动实施方案及奖惩方案等。
1、完善课改工作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备课组长、任课教师、班干部、课代表及小组长在课改中的作用,使课改工作的重心下移。
2、责任明确,监管督促。年级组负责常规查课、优秀学习小组、优秀个人的评奖;教科室负责四课研讨以及优秀导学案、教研反思、课例分析的展评、小组长和课代表的培训;教务处负责预习、纠错的落实;备课组负责说课质量和组内研讨课。
二、具体措施:
(一)教师专业提升:
1、“三级”解说 系统把握
坚持教材的“三级”解说,即解说学段教材、解说单元教材、解说课时教材。
学段教材解说——每学期初,教师要研读课标,通读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的结构体系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特点、内容和要求。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对照课标,找准知识点,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以学科组为单位形成各年级各学科的学段知识网络,并对学段教材的课标要求、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情分析等进行系统把握。绘制系统知识树,分科解说教材,达到人人对整册教材都熟记于心,系统把握。
单元教材解说——主要由各学科骨干教师主说下下周要讲的单元教材,主说教师依据绘制的单元知识树,分析明确单元的知识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探讨课与课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学情,设计教法。在此基础上,备课组长分配下周初备内容。
课时教材解说——任教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每周说课研讨两次,每周一说周二、周三的课时内容,周三说周四、周五及下周一的课时内容。各学科备课组长要提前一周分好说课章节并通知主说教师,主说教师要充分准备,写好说课稿,主说人必须依稿说课,要说透三点:(1)明确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教什么),(2)实现目标的策略(怎么教),(3)有效评价(教的怎样?)。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导学案进行修改补充。
目前我们已经完成初中阶段所有学科的学段教材解说及单元教材解说,有教师详实的说课稿及制作精美、实用的课件,并附有淡雅、清新知识树。
2、优化模式 规范流程
“自主---合作”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是我校在长期的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在自主预习环节,师生、生生合作讨论,解决疑难。展示提升是知识运用和落实环节。然后巩固测评,反馈知识信息,最后是知识的运用和创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通过师生充分有效的互动合作,实现了师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总结出语文、数学、英语等八个学科的具体课堂操作流程。模式运用使教师上课更加有序,环节更加科学合理;备课环节更加齐全,备课效果更加明显,课堂评价更有针对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更加深入更加灵活。在课改实践中,老师不断探索创新,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打造了一节节精品课堂。强红瑞、唐晓燕、纪莉、耿永芳等老师课堂环节已经成为经典。
3、结对共赢 学案优质
我校一直实行集体备课、说课制度,备课组教师在组长和主备人的组织和调控下,分别陈述各自备课思路,对学案的得失进行分析比较取长补短,去粗取精。在说课的基础上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特点和所在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的把说课中的精华融入于自己的学案,形成既有统一性,又有个人特色的学案。
导学案的流程:“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个人复备---课前复案---教后反思”。
个人初备:在初步统一课时目标、重点、难点、可考点、易混点、易错点的前提下,每个合作小组初备一课时学习内容,一人执笔,另外一人补充、修改、把关,拿出导学案初稿并有修改痕迹。
集体研讨:每周说课时间,大家拿出导学案初稿,由主备人主说,备课组进行集体研讨。一人主说,其他成员补充,研讨重点是重难点的突破策略及各环节教师学生活动设计、巩固测评及各环节时间分配等。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人人再次完善导学案,在初稿上直接修改,形成定稿。
个人复备: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所任班级的学情特点,将初备的导学案予以补充完善,彰显个性特色。用红色笔补白,补白要具体、详实、有效,有自己的独创。补白包括:教师的知识储备,每个环节的落实措施,以及教师追问、点拨、总结、拓展的预设,课堂学生收获的预设等,知识的查缺补漏,以及时间分配等细节问题。
课前复案:上课前,教师对导学案再次熟悉,结合自己班级具体学情特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
教后反思:上完课,备课组或教师个人及时反思,总结教学中得失及应对措施。
五个步骤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每一份导学案都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
优质的学案是课堂高效的前提。杨力老师说:“集体备课将个人的才智转化为集体的优势,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使我对数学学科的课程标准审视更加准确,改变了我以前只知道叫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去教,从以前的抄教案、教书本到现在研究教法研究教材。”
八年级数学组认为,导学案可缩小教师在教材把握上的差距,学案确定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年级整体教学质量提高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九年级政治组认为,“一份翔实、细致、严谨的学案不光能折射出主备者个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起到引领、指导、示范的作用,能促使同学科的老师以更积极的心态和务实的教风投入到最起码的常规教学中,能使每一位同学从中受益,汲取更多的养分。”
导学案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石,扎实的导学案使教师能有效的组织教学,实现优势互补,让教师的课堂变成和谐的课堂,紧张的课堂,优质的课堂,高效的课堂。
4、四课研讨 聚集课堂
实行四课研讨,突出全员性、常态性、示范性、成果性四大主题。实行“四课推进”。即全员推门研讨课、组内常态研讨课、校级主题研讨课、对外交流研讨课。
全员推门研讨课。重点落实模式使用情况,旨在形成“节节有亮点,人人树形象”的全员课改氛围。本级研讨主要是使全体教师牢固树立课改意识,积极探索和尝试。
组内常态研讨课。重在活用模式上有什么亮点,旨在形成“节节谋高效,人人是形象”的高效常态课堂。本级研讨主要是让全体教师在模式活用高效上做点探索和尝试。
校级主题研讨课。重点模式活用上什么高招,旨在形成“节节有特点,人人有特色”的特色课堂群体。本级研讨主要是给全体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平台,同时要探索和解决课改中的突出问题。
对外交流研讨课。重点是全方位展示我校课改成果,旨在形成“节节是精品,科科是特色”学校品牌课堂,体现出我校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改特色。
四课研讨是我校打造高效课堂的核心我们长期坚持雷打不动,效果显著,本学年教师四课累积480余节,撰写的优秀课例分析已达165篇。本期四课策略是全员推门研讨课突出解决好高效常态课堂;组内常态研讨课突出解决好达标教师提级;校级主题研讨课突出解决好教学标兵及能手的引领;对外交流研讨课突出解决好校级之间的同课异构。
5、加强反思 内化提升
“抓反思”是我们校本研修的重点,抓每节课反思、每周学情反思(学习错点、疑点、难点),每期课例反思;有计划进行高效课堂论坛及备课组长讲研活动。
抓好标兵教师、能手教师的提高,发挥其带动和示范作用;对于达标教师,通过备课组的互听互评课,结对共赢教师的集体备课、互相备课,在备课组长的组织和带领下,促进达标教师的进一步提高;对于暂时不达标的教师,以年级组、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帮助,主要通过共同说课、备课,组内研讨课的方式促其进步。
邵春燕老师在反思中写道:“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我觉得应该突出情感教育,爱打扮的女生,让她努力“做个有香味的女孩”;“超级女声”的粉丝,让她“想唱就唱,要唱得响亮”;坐在教室角落的学生,“给他一个机会,还你一份惊喜”,这样,学生就会亲近你、信任你、依赖你,有了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刘 捷老师在反思中写道:面对日新月异的教材改革,作为英语教师,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也要了解现在非常流行的超级女声/快乐男生,既要了解发明家爱迪生,美国总统-奥巴马,还要熟悉火箭队姚明及NBA球星。
(二)学生素质培养: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不让一名学生掉队,课堂上要尽可能的多地给予每个学生机会,让其展示自我,体验自我价值。”学校采取各种措施唤醒学生自主意识:
1、学生会干部、团委会干部竞聘唤醒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每年我校举行一次学生会干部、团委会干部竞聘工作。全校报名,年级初聘,学校竞聘,全员投票,学校终聘。旨在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2、实行班主任统领下的班干部、小组长、课代表班级管理模式。班级自主管理的尝试与研究。在课改中,班干部、小组长、课代表经过专门培训后上岗,课堂上的学习组织、讨论、监督均由这些学生完成,教师进行适时的追问、点评、总结。
3、灵活的评价方式,打造活力课堂。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小组长给组员打分,班干部给各组小组长打分,每周总结评比一次,评出班级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并在班级公布表扬。每月,年级评出班级优秀学习小组,在年级集会时进行表彰奖励。学生的课堂实践分纳入学生的期中、期末学业成绩。“展示之星、课堂表现秀、文学之星”等等都是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每周班级要评出优秀合作小组两个,优秀学习之星5个进行表彰,每次期中、期末我们要评出优秀组长、优秀班干部、优秀课代表、进步之星进行表彰,多层次的表彰,极大的唤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4、“两本”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纠错能力。
强化学生预习本的指导工作,促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强化学生纠错本的整理工作,促使学生养成“向错误学习”的纠错品质,充分发挥课堂实践分的评价、引导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学会自主,更善合作。
5、课堂评价打造激情课堂
为了凸现学生主体地位,调动学习学习积极性,我校重视学生的自我激励与教师的激励作用,实施课堂实践分制度,对课堂进行评价。每天班主任、任课教师在黑板上写一句对学生鼓励的话语,营造班级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激情。
三、课题研究的成果:
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在打造高效课堂方面我校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
在课改理念方面,教师更好地发挥了设计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从师本向生本迈进了一大步;
在教材把握上,教师能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课标确定学习目标,凸显了知识目标;能适当补充教材,调整教材先后顺序,有机地整合教材,很好地体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重激情感染学生,激发调动学习兴趣,积极创设氛围课堂。
在模式活用方面,教师能立足组模式,活用主模式;能立足三维目标依据学情,精心设计教法、学法,发动学生策略,不只关注知识,而且关注方法、能力、体验;学生自学时有明确的具体要求,合作时,有明确的分工、程序;教师的倾听、追问、点拨、总结、拓展能力得到了锤炼。在课堂效果上,教师讲课更好地追求了精炼、启智;学生的投入度、思维量、参与度大大改善,目标当堂实现,训练当堂完成,测评当堂进行。80%的课堂效果明显。
潜能生拥有了自信。潜能生原来那种无所事事、睡觉、厌学的情况大有改观,他们也能回答、展示简单的问题,主动参与到小组学习中,课堂表现明显好转,自信心得到保护和增强。
目前,我校荣获河南省级优质课赛讲一等奖的教师有18人;省、市级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21人;2008年在灵宝市首届教学名师评选中,我校8位教师荣获灵宝市教学名师的荣誉称号,人数居全市之首。2009年10月在天津说教材活动中,我校参赛教师刘晓静、赵瑞娟等九人均获一等奖,我校优秀的教师团队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在峡市说教材活动中,我校魏金丹、焦慧玲两位老师荣获一等奖;在灵宝市初中九年级解说教材活动中,我校参赛教师王斌峰、荀青松等七人均获一等奖。在我校的高效课堂赛讲活动中,共评出教学标兵17人,教学能手32人。
四、问题及对策
课改,让我们收获了很多,但同时,我们也发现了课改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是教材处理上:学习目标表达不够准确,没有纬度,忽视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
二是课改理念方面: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教学效率不高,其表现是:过于关注教师怎么教,十分看重学生与我怎样配合,将学生绳之以案现象严重,教师角色定位发生扭曲,生本不足,师本有余;讲得多、学时少、重知识、轻方法、能力和体验;
三是模式活用上:自主学习不够深入,合作学习缺乏实效,探究学习很少使用,学习方式有名无实,教学方式单调,课堂缺乏活力;
五大对策:
一是学习目标的制定要符合课标要求,要符合学情实际,要有鲜明的三个维度。同时,教师能用学生的眼光审视教材,并找准节与节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合理地用好教材。二是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力求达到学生学到知识、方法,形成了能力,有成功的体验,能质疑问难。教法的设计力求突出重点、难点,学法的设计力求自主、合作、探究并行,问题的设计力求激活思维,训练的设计力求对点强化,举一反三,学情的设计力求找准最近发展区,作业的设计力求学生会学,时间的分配力求讲、学、清更加合理。三是教师讲解力求讲的是思路、联系、方法、衔接点、所以然,追问能使学生深入思考,点拨能使学生发散思维,总结能使学生发现规律,提升能使学生更好探究。既不缺失讲解,也不过度讲解。教学缺失指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到位,使得课堂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四是课堂模式是整体优化课堂结构的有效载体,各学科要坚持用模,主动开发不同课型的灵活运用,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为高效的常态课堂奠定基础。五要牢固树立“问题即课题”的研究思想,一方面加大自主合作五步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实实在在地开展好学初各学科既定课题的探索和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为高效课堂注入活水。
2011-5-28
第二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师教学论文 浅谈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
浅谈信息技术有效性教学
【摘 要】:七年级信息技术教育作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阶段,有着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七年级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的获取、传输、加工和存储的能力。本文阐述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信息技术 有效性 教学
【正 文】: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强调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使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加工信息和储存信息技术是信息时代中学生必须具有的信息素养和能力,信息技术的教学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实践性,理论知识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出来的,并且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必须研究如何搞好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下面我将浅析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性教学。
一、中学信息技术现状分析及问题
1、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环境是顺利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保障。若无软、硬件环境保障,如何能开展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学。但对大部分中学而言,信息技术在师资与设备方面都属于稀缺资源,导致班级容量较大,一个教师往往要同时面对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学生,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2、信息技术课程目前已成为中考必考科目,占了总分的15分,但很多学生还是不重视,认为信息技术课没有必要花时间来多学习,学生需要认识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中学生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从学生角度来分析,由于学生在家庭环境、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使得传统的同步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有限。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技术文化的内化,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3、信息技术作为一个专门的学科开设,主要是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工具的使用,然而,信息技术课程并不仅仅是简单地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应该学习自己思考,动手操作,不少教师采用“教师讲解,学生跟着学”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依
赖教师手把手教操作,不习惯自己通过自己学习或从其它途径来获取学习信息,以解决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二、解决方法
苏联教诲科学博士尤·克·巴班斯基提出:教学历程最优化的两个基本尺度是最大可能的效果和定额的时间消耗,即是“效果”和“时间”。也即是说,教学历程最优化主要在较少时间消耗上,求得较高的效果。那么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分析本校信息技术软硬件设备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利用软硬件环境和选择处理教学内容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教学容量要适量、难度要适中,适合学生的现有知识和能力水平,不拘泥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应该经常地与同业的教师做交流,去听有经验的老师的课,总结对方的教学经验,从他们身上感受其独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心得,多听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经验的中学信息教师的讲座,感受其对信息技术的见解,根据其经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
2、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淡化信息技术课的“边缘学科”思想,强调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综合服务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其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加工信息和储存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对中学生来说,“兴趣是知识的源泉”。从培养、提高、发展学生的兴趣入手,并贯彻教学过程的始终,首先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欲望。其次,使用学生熟悉并感兴趣事例联系到课堂上的知识,使学生的求知欲望被进一步激发,能够在兴奋状态下进行自主与探究学习,提高课堂效益,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4.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灵活运用任务驱动
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质和潜力,这要通过一定的培养方式或培养途径才能发掘出来。在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中应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完美结合起来,在教学上,我们必须采用有别于其它学科的传统教学方法,采用 适应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思想、方法与手段。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创新性都非常强的学科,我们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以任务来驱动的方式,对于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让学生自己去搜集去处理,并且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这种学习方法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并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的机会,同时用拓展题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设计出环环相扣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永恒主题,教师要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处处关注教学环节,总之担任这项工作的教育工作者任重而道远,只有不断进行探索研究,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才能使这种课程改革适应时代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第三篇:教师反思对教学提升的有效性
教师反思对教学提升的有效性
徐涛
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整个社会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局面,进入了网络时代,学生接受信息、获得知识的渠道很多。作为当下的教师,不能再用生硬的条条框框及其陈旧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去束缚新的思维方式,不能再千篇一律地重复昨天的故事。传统教学中在教学生“学会”的理念下培养出来的“高材生”已很难适应社会,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作为转型时期的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突破出来,探讨与时俱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开辟新的教育教学路径。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今天,特别强调教学反思,因为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一种强有力措施,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只有不断地审视自己的教学,质疑自己的教学,才能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行为与思维方式的再认识,再创造,从而找出教学中低效或无效的教学,展开行动研究,生成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使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转化成高效的教学。
教师反思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叶阑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从这句话看出,一名教师辛辛苦苦干一辈子工作,但如果不经常回过头来审视自己,只埋头教书而不进行课后反思,那只能是年复一年地重复同样的工作,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这样,到头来一辈子只能是一个教书匠。只有经常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反思,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不断进步,最终成为教育教
学专家。因此,教师的反思,对提高教学艺术和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帮助。
教师的反思有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首先教师的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可想,一个专业能力低下的老师,能有高质量的教学吗?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发现自己专业知识的局限性,才能不断地学习提高,提升自己掌握相关知识和运用相关知识的能力,驾驭课堂的能力和传授知识的能力。如果教师专业知识丰富而扎实,则可以在教学活动中不断绽放“智慧的火花”,产生“教学灵感”。反之,预想的策略再完善也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已。专业能力的提高,有助于高效地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其次,教师的反思,有助于教师突破教学常规,更新教育思想,重新构建适合自己的教学理念。使教师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规范和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将新的理念来指导具体工作,能自觉地为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工作服务,使教育教学能与时俱进,为社会服务,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
再次,反思教学,有助于将自己和其他教师的经验相结合,并转化为行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教育教学没有明显的模式可套。我们是教人而不是教书,教书育人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能一味地照搬别人的模式,只有不断地将自己和别人的经验相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教育日臻完善,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教师积极有效的反思,能有效地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经常滴写一点教学反思,与心灵对话,做个体的主人,学会从自己的经历中学习,长期坚持,定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反思,而反思促进教学更有效。教师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才能进步提高,只有逐步前进和提高的教师,才能逐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至更进一步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四篇:(课题)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信息技术在初中物理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冯宝珠
一、问题的提出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提高课堂效率、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习的学习能力方面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史上的一次革命。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教学的网络化、多媒体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大特征,多媒体网络教学代表了现代教育的一个发展方向。
但是在教学中如果盲目地依赖于多媒体技术而把所有的教学环节全部使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出来,那么教师就会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只起到了播音员和解说员的作用而起不到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声、光电等多种信号刺激,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如果不顾实际教学需要,盲目使用各种媒体,使课堂中的信息过多过滥,则会造成无效信息的泛滥,同样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不能辅助教学,反倒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那么有效性就变成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最重要的注意点,怎样在物理的教学中达到最大的效率就是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课题的界定及理论依据
随着素质教育在全国的推行,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实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手段,怎样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和,怎样达到最好的效果,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信息技术有效性的研究就是为了优化教学方法,探索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途径。
教育信息化,以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标志,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发展的制高点。计算机的运用和互联网的开通,给教育信息化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新的技术手段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教育模式,教育信息化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教育的美好前景,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幅神奇美妙的画卷。多媒体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为中心,对文本、图形、音频、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获取操作、编辑、存储)并能以单独或合成等各种形态呈现交互结果的技术及方法,它为我们提供了传统教育模式永远无法实现的教学手段,给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带来新的变革和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主题教育理论为理论依据。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育当中,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单调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以学习者的发展为中心,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主动性,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内容,同时也丰富、拓宽了学科的学习内容,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课题的研究,试图探索信息技术如何在物理课上发挥最大的热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各样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能力。从信息技术应用要素中的多媒体应用上的误区、网络资源应用上的误区和从人的要素中教师教学方法和思想的误区三方面来作粗浅的探讨。物理难教难学、课时减少内容增多,已成为中学物理教学迫在眉睫需要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为突破这些难题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基于信息技术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是以探索、研究物理规律为出发点,以实验活动为中心,2 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探究能力的培养为根本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探究式教学模式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中学物理中信息技术的特征研究
2、中学物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3、中学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教学方法及其操作策略的研究
4、中学物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有效性应用的典型案例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思路是根据新一轮课改的要求,通过计划、调查、实践和总结反思等几个环节,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的策略、方法途径,本课题研究可分为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一个月)
通过搜集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形成课题研究方案
2、实施研究阶段(五个月)
综合运用调查研究、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调查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的现状,通过典型案例研究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特征、方法和操作策略。
3、总结、解题阶段(一个月)
运用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对研究材料进行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论文,加工修改研究案例,完成结题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
本文的创新之处是针对一部分人认为,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仅仅只是一种工具,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依然是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以教师为主体,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更加鲜明的“填鸭式”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只注意到课堂内容,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提出的素质教育说法是背道而驰。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主体才能从根本上说是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能更有效的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习效率,达到课改要求。
七、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研究论文。主要阐述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意义,及其怎样最大限度的利用信息技术为物理教学服务。
2、研究案例,主要通过反思总结,撰写反映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效性的具体操作方法的典型案例2-3个。
第五篇:二、教师课题教学组织和管理能力提升
青年教师如何提高课堂管理能力
一、课堂管理的定义: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人际关系,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环境达到最优化的状态,从而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二、课堂管理的重要意义。
1、课堂管理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重要的因素。
2、良好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
三、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班级管理水平。班主任管理水平,管理质量直接决定着班级面貌。
2、教师管理能力。教师是课堂管理的核心,教师的专业水平、个人素质、工作能力、教学态度、组织管理经验都直接决定着课堂管理水平。
3、学生学习行为。学生既是课堂管理的对象,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基础知识扎实,学习能力强,行为习惯规范,主体自律管理强,课堂管理自然就规范。反之,则会产生课堂管理混乱。
四、课堂管理的要素。
课堂管理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一般将课堂管理分为三大要素:课堂环境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和课堂气氛的营造。
(一)课堂环境的管理
教师与学生置身于一定的课堂之中进行活动,首先要保证课堂的表层实体,即课堂物理环境的舒适与合理。
1.教师观念的转变(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是班主任)。1.教室的卫生,学生的课桌椅排放整齐等。2.教室的空间利用
教室的各个空间应得到充分的利用,以发挥教室的最大功效。可以将学生的作业、作品展览出来,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可以布置些与本学科有关的能激励学生的排行榜等。
(二)课堂纪律的管理 1.课堂规则的制订
不管老师有多么好多么高明的课堂管理手段方法,如果没有一个持之以恒的纪律守则为基础,课堂管理是不可能高效的。课堂纪律给了所有学生最基本的课堂言语,行为规范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老师所期望,他们应做到的是什么。
例:美国的中小学教室都张贴有Classroom Rules,课堂纪律都是各个老师自己制订,根据年级的不同, 语言表达各异。课堂纪律的原则首先是不能太多, 以五至六条为宜,应言简意赅,提倡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措辞,具体形象,有的放矢。
小学常用的课堂纪律比如有:Raise your hand to speak;(举手发言),Respect each other,(互相尊重),Keep your hands, feet and objects to yourself;(管理好自己的手,脚及其他物品),Use the inside voice,(说话低声),Follow direction,(听从指挥), When the teacher is talking, be quiet and listen(老师讲话时,安静地听),等等。因为学生经常有分组学习活动, 有的老师还专门制订有work in Groups Rules小组活动守则, 强调组员互相尊重, 积极参与, 互相分享,责任分担等等。
制订课堂规则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满足基本的要求。
(1)课堂规则应符合四个条件,即简短、明确、合理、可行。首先,规则和常规一定要简明扼要,使学生能迅速记住。其次,规则要明确、合理。如“注重自己的行为”,这种规则对于学生而言是不明确的,难以起到约束与指导作用。最后,规则应具有操作性。
(2)课堂规则应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充分讨论,共同制订。课堂规则不可由教师凭个人好恶独断设立,而应经过学生的讨论与认同。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共同制订课堂规则,就会自觉遵守并乐于承担责任。(3)课堂规则应少而精,内容表述以正向引导为主。教师要对所制订的课堂规则进行归纳、删改,避免那些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规则,制订出尽量简明的、最基本的、最适宜的规则,一般以5~10条为宜。如果不够全面,也应等学生学会一些规则后再逐步增加内容。规则内容的表述坚持正面引导为主。
(4)课堂规则应及时制订和不断调整。教师应抓住学期开始的机会,制订课堂规则。在开学之初就与学生共同讨论,了解学生的状况和学习方式,征求学生对课堂规则的意见,与学生共同分享教师的需要与要求。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检查,并根据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加以补充、修改和调整。注:要让课堂纪律不形同虚设,有效地服务于课堂管理,老师要反复讲解,让学生讨论理解,练习。例
(一):今天我首先介绍对小学生行之有效的Give Me Five.Give Me Five的定义类似与我们中国人的击掌称快表示赞同,同意, 鼓励,庆贺等的意思。这一技巧只是用了这个俗话而已。
老师会张开一只手,举起,告诉学生五个手指头分别代表: 1.Eyes on the speaker(眼睛注视说话者)2.Mouth Quiet(嘴巴不讲话)3.Be Still/Freeze(不动)4.Hands Free(手不拿任何东西)5.Listen(专心听)当教室里声音很大,很嘈杂时,老师不扯开大嗓门喊:“安静”,“不要讲话”,而是镇静地举起一只手,学生看到的话也将手举起,直到大家的手都举起来了,教室也安静了。
老师要讲解,训练Give Me Five技巧,让学生知道其含义,作用,通过反复训练巩固,当学生看到老师举起手,就很快意识到他们应该眼睛看老师,停止讲话,坐好或站好不动,不做小动作,听候老师。
这一技巧很简单,很实用,其实就是用身体语言手势来替代语言的管理方法,美国小学生都知道,大人也常用,我们老师开会开始时,讲演人往往也是默不作声地举起手,慢慢的大家把手举起来会场也就安静了。
老师们不妨可以试一试,看是否适用于你的班级,有一简便方法可帮助你训练学生记住:画一只大手,在每个手指上分别写上“眼睛看好说话者”,“不说话”„„等等,剪贴在硬纸板上,每日用它讲解训练直至学生熟练,形成条件反射为止。
2.课堂纪律的管理措施 课堂规则只是静态的条文,只有这些规则得以实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将课堂规则转变成为课堂纪律,具体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结构,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争取更多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既是课堂纪律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有效策略之一。
具体策略有:增加参与;保持动量;保持教学的流畅性;上课时维持团体的注意焦点。
增加参与: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需要,生动有趣,有参与性,与学生兴趣有关,学生愿意积极参与。教学方法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可采用悬念、精心提问和讨论的方法,不断变换刺激角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保持动量:是指课堂教学要有紧凑的教学结构,避免打断或放慢,使学生总有学业任务。要求教师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如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案、选择教学策略、准备好教具等;课堂上要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节奏,选择适宜的课堂密度、课堂强度、课堂难度、课堂速度和课堂激情度;此外,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精练而不拖泥带水。教学的流畅性:是指不断注意教学意义的连贯性,即课堂上从一个活动转向另一个活动时所花的时间极少,并且能给学生一个注意信号。教师要保持教学的流畅性,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以有效足够的信息量,形成序列刺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以维持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
上课时维持团体的注意焦点:是指运用课堂组织策略和提问技术,确保班上所有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都投入到学习中去。(2)区别对待课堂环境中的三种行为。
加拿大教育心理学家江绍伦将学生在课堂内的行为划分为积极行为、中性行为和消极行为三种形式。
积极行为:是指那些与实现教学目标相联系的行为。有效的课堂纪律管理应鼓励学生的积极行为,其强化方式有社会强化、活动强化、行为协议和替代强化四种。社会强化是运用面部表情、身体接触、语言文字等增强学生的行为;活动强化是指学生表现出具体的课堂积极行为时,允许学生参与其最喜爱的活动,或提供较好的机会与条件;行为协议是指教师和学生共同制订旨在鼓励和强化积极行为的协议,如“如果期中考试平均成绩达到80分,就可以奖励一支钢笔”等;替代强化是指教师所做的具体行为示范充当了替代强化物,学生会模仿和学习。
消极行为:是指那些明显干扰课堂教学秩序的行为。教师要针对消极行为的轻重程度选择有效的制止方法,及时制止消极行为。通常采用的制止方法主要有信号暗示、使用幽默、创设情境、转移注意、消除媒介、正确批评、劝其暂离课堂、利用处罚等。
中性行为:是指那些既不增进又不干扰课堂教学的学习行为,如静坐在座位上思想开小差,看言情或武侠小说,在座位上不出声地睡觉等。中性行为是积极和消极这两个极端之间不可缺少的过渡环节,教师应利用中性行为的中介作用,使其向积极行为转变。(3)正确、有效地处理课堂纪律问题。
第一,运用非言语线索。非言语线索主要包括目光接触、手势、身体靠近或触摸等。如对表现不良的学生保持目光接触就可能制止其不良行为,还可以走过去停留一下,或者把手轻轻地放在学生的肩膀上。这些非言语线索传递了同一个信息:“我看见你正在做什么,我不喜欢你这样,快回到学习上来。” 例
(二)、小学低年级老师有时会让遵守课堂纪律更情绪化,感情色彩很浓。比如:在名字后贴上笑脸,哭脸, 或在教室一角立三个有脸孔的牌子,笑脸,失望和哭的脸。刚上课时写着每个孩子名字的小夹子(就用我们最原始的衣服夹子)都夹在笑脸上,违纪一次夹子就夹到失望的脸上了,再来一次到了哭脸就有麻烦了!对小孩子来说非常直观形象。例
(三):美国小学课堂管理技巧(三)-合同
Contracting(签合同)也是美国老师比较常用的课堂管理手段之一。合同就是老师和某个学生签署的书面协议,目的是要改变该学生的某个或几个反复存在的不良行为。
在这个合同里,老师为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积极性,会列举出他/她如能做到老师所要求的言行举止合适时会受到的奖励,(应非常具体简单)。合同应有具体的时间规定或限制, 有的合同只含有对达到所期望言行标准的奖励,也有的合同是奖励,处罚并存,合同由老师,学生,还有家长签字。这种方法应该是一对一进行,在班级人数很多的情况下难度较大,但如果有一两个“顽固”分子,可以让他们“优先”试用一下。例
(四):(兑奖券制度)也是许多美国老师常用的管理方法,特别针对自控能力差,屡教不改的学生比较行之有效,尤其是小学阶段。
例
(五):课堂中间穿插小游戏,如:眼操-----同学们全体起立站好,一起做游戏,方法是我喊“一”时学生们使劲闭上眼睛,我喊“二”时睁大眼睛看着我。游戏开始,我喊“一”“二”,这样有规律地喊过几次,就连续喊“一”或喊“二”,学生们感觉有趣极了,这样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注意力。除此之外,其他的一些小游戏也可起到这个作用。当然任何方法用多了,就不会引起兴趣了,所以,我们还要不断动脑筋想适合孩子的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好办法,大家共同交流。第二,合理运用表扬和惩罚。教师要想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可以从表扬他们所做出的与不良行为相反的行为入手。譬如某个学生上课爱做小动作,教师就可以在这个学生认真学习的时刻表扬他。我们还可以采取表扬其他学生的方式来减少某个学生的不当行为,一般选择他邻座的同学或他最要好的同学加以表扬,这样可使行为不当的学生意识到,教师已经知道了他的行为表现,他应控制不当行为。在课堂纪律管理中运用表扬应注意:表扬的应该是具体的课堂行为,表扬应让学生产生积极的纪律体验,表扬应及时,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应给予及时正强化。
(三)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气氛是由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以及教室中的环境作用所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1.课堂气氛的类型
我国学者将课堂气氛划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 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格的有机统一。也就是说,课堂纪律良好,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师生双方都有饱满的热情,课堂发言踊跃。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学生保持冷静的头脑,注意听取同学的发言,并紧张而深刻地思考。师生关系融洽,配合默契。课堂上听不见教师的呵斥,看不见僵局和苦恼的阴影,有的是教师适时的提醒、恰当的点拨、积极的引导。课堂气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紧张。
消极的课堂气氛常常以学生的紧张拘谨、心不在焉、反应迟钝为基本特征。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情绪压抑、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小动作多,有的甚至打瞌睡。对教师的要求,学生一般采取应付态度,很少主动发言。有时,学生害怕上课或提心吊胆地上课。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各行其是,教师因此有时不得不停止讲课来维持秩序。2.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
课堂气氛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人格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领导者和管理者,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需要教师精心组织与主动创设。具体来说,以下条件会影响课堂气氛。
(1)教师的课堂运作能力。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必须具备课堂运作的能力。课堂运作即强调课堂中有效的管理与有效的教学之间紧密的联系。课堂运作能力是通过教师的一系列课堂学习管理能力实现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库尼(J.S.Kounin)经过多年的研究 认为,教师要实现良好的课堂运作,必须具备以下六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洞悉。洞悉指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能注意到课堂上发生的所有情况,并用言语或非言语予以适当处理的能力。如一位教师在讲植物各个部分的功能时,同时注意到两个学生在小声说话,这时教师就提出“植物什么部分结果实”的问题,同时迅速走到那两个学生的桌子旁,平静而严肃地说“把手放在自己身边”,然后走到教室前面的讲台上,对其中一个学生提出进一步的问题:“你看挂图上结果实的部位在哪儿?”教师的这种洞悉力,有助于避免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使课堂保持良好的秩序。这位教师一方面提出问题,以教学内容吸引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及时用言语制止了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将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教学中来,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库尼把洞悉描述为教师“脑后有眼”。它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轻举妄动,从而避免可能发生的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
第二,兼顾。兼顾是教师在同一时间内能注意或处理两个以上事件的能力,也就是在同一时间内,既能照顾到全班学生的学习活动,又能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如教师在指导小组学习时,一方面指导全组学生读课文,另一方面迅速地回答个别学生的问题而不影响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缺乏经验的教师有时会因为处理个别学生的问题而拖延时间过久,使大多数学生精神涣散而影响学习。
第三,把握分段教学环节的顺利过渡。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学活动还必须分段进行。在分段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能按计划组织学生,使他们迅速而有序地从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的能力。这要求教师向学生提出的要求明确、具体,如分组讨论时将座位较近的学生组成一组,搬动桌椅时要轻,讨论时声音不要影响其他小组,以及讨论多长时间等。这样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能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四,使全班学生始终参与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45分钟内都保持一种积极参与的状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必要的教学组织形式。一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下的策略:教师讲解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向全班学生提出问题;指定某个学生在黑板上演算一道题,同时要求全班学生在座位上也演算这道题;在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对于篇幅较长的课文可以由多个学生接力朗读。
第五,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动机与兴趣。教师可使用幻灯、投影仪、录像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直观、生动活泼;教师还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如团体比赛、合作学习、参观、访问、演说、角色扮演等,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第六,责罚学生时避免微波效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要在全班学生面前批评或责罚某个学生。但在责罚个别学生时,要避免产生微波效应。库尼认为,微波效应指教师责罚某一学生后,对班级中其他学生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如有的教师在责罚学生时,由于情绪比较激动,不能冷静对待,有时言辞过于偏激,甚至说出过头话,有损学生的人格,这样不但不能使犯错误的学生受到教育,反而会引起其他学生对这个学生的同情,甚至对教师产生反感。而如果被责罚的学生在班上部分学生中有一定的影响力,那么,教师的这种做法会引起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库尼提出,教师处理个别学生问题时,应避免微波效应。
(2)教师的移情能力。移情指在人际交往中,当一个人感知对方的某种情绪时,他自己也能体验相应的情绪,即设身处地从对方的角度去体察其心情。在课堂学习管理中,教师要有体察情感反应的能力,使自己在情感上和理解上都能处于学生的地位,多为学生着想。因此,移情是师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它可将教师和学生的意图、观点和情感连接起来,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教师的期望。期望是人们在对外界信息不断反应的经验基础上,或是在推动人们行为的内在力量需求基础上,所产生的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某种预测性认知。教师如果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形成对每个学生恰如其分的高期望,那么,教师的这种期望可能对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促使学生向好的方向发展,并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否则,如果教师对学生带有偏见,看不到他们的优点而形成低期望,那么学生可能会自暴自弃,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并严重影响课堂气氛。这种期望效应产生的方向性,以及它对学生行为和课堂气氛的影响,基本上是一致的。
(4)教师的焦虑。焦虑是个体由于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教师对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自我评估,常常使自己感受到对自尊心的威胁而产生焦虑。教师的焦虑水平是不同的。一般认为,过高或过低的焦虑对于发挥教师的能力是不利的,只有维持在中等焦虑水平,才有利于教师的水平和能力的充分发挥。在创设课堂气氛中,如果教师的焦虑水平过低,则他对教学、对学生就容易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师生之间很难引起情感共鸣,容易形成消极的课堂气氛。而如果教师的焦虑过度,在课堂上总是忧心忡忡,唯恐学生失控,害怕自己教学失败,那么,一旦学生出现问题行为,就可能缺乏随机应变的能力,作出不适当的反应,使课堂气氛紧张。所以只有当教师的焦虑处在中等程度时,他才会努力改变课堂状况,有效而灵活地处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不断努力以创设最佳课堂气氛。
五、课堂管理注意事项:
1、以育人为主。
2、尊重学生。
3、重视集体。
4、因势利导。
5、知识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