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绿山水画课程的当代转向
青绿山水画课程的当代转向
【摘要】当代艺术文化形式向多元化发展,人们审美追求不断变化,对青绿山水画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认识不断提升,促进了传统青绿山水画向现代转型,同时青绿山水画教学也需要同步变革,只有这样教学才不会与时代脱轨。
【关键词】当下;青绿山水;教学;转向
青绿山水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在各个朝代的兴替中传承和发展,在不同思想兴起和文化传入中碰撞,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形成了不同风格。与西方艺术史的发展不同,中国画在历史的发展中更加注重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继承先人的绘画技法、理论,我们秉承在前人的艺术成就之上进行创新和发展,这并不意味着对传统绘画的全盘肯定,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艺术形式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对于青绿山水画的继承主要是师承。如何将当代文化语境融入传统青绿山水中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发展具有时代气息的青绿山水画教学,开阔学生们的视野,突破旧有的教学观念范畴,并吸取世界当代艺术教学中新的元素,丰富完善当代青绿山水画教学语言。
一、青绿山水画在教学中传承
针对当下青绿山水画教学而言,首先在教学的过程中传授学生基本的绘画技法和绘画语言,而在当今时代传统语言与绘画技法已经无法承载时代变迁的要求,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这样就要改变传统式教学方法,加入现代的绘画技法与绘画语言。其次我们要认清楚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和当下文化的走向,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在教学中帮助学生们梳理青绿山水画的脉络,让教学与时代接轨,树立当代中国画的艺术形象。
我国最早的工笔画出土于长沙,刻画入微,雅俗共赏。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必须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传统青绿山水画是工笔画的一只分支,是表现古人生活的自然环境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下我们的画应要表现现实生活,传统要继承但必须发展、必须创新,不能在原地踏步。当代语境中山水画获得的艺术表现空间远远超过以往,无论是创作观念还是艺术语言,似乎都没有什么限制。以自身绘画语言的精微和对事物描写细腻的现代版青绿山水画呈现出超强的包容性,符合当下艺术审美需要和艺术价值观。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论争中,我们需要寻找立足当代语境的表现内容、表现形式、新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法,对传统进行再阐释,寻找传统文化与现实生存的新关系,寻找艺术自律在新时代的新表达,展现对当代社会生活的感受,创造出符合时代审美需求的新青绿山水,使山水画教学与时俱进。
二、青绿山水课程转向的探索实践
青绿山水课程要与写生课程和临摹课程结合起来,一方面青绿山水画的创作元素来源于大自然中的山川湖泊,在自然山川中寻找创作素材,只有来源于现实生活的符号才能保持作品的时代性、保持艺术作品生命力始终旺盛与持久。另一方面,青绿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富有独特的装饰性和审美价值,是意象和情感的高度结合。传统青绿山水的制作与表现技法丰富,还需要我们努力去学习、继承,但在色彩语言搭配方面比较单一,有一定的创新空间。古人的经验以及他们总结的技法,应用于当下的教学中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在教学方法上针对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而进行调整,在教学内容上要随时更新,把最新的技法和创作理念传递给学生。
在教学中把自己的观点与创作心得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学生,这是很自然的过程,也是不可避免的。本人在青绿山水画的创新实践上,首先选择从色彩语言着手,改变传统青绿山水画单一的色彩模式,融入西方绘画色彩语言与绘画技法,提升青绿山水画的艺术品质与艺术精神,创作出与前人完全不同的青绿山水画。作为女性画家我在青绿山水画的色彩上本着与男性画家拉开距离想法,把女性的柔美和细腻用绘画展现出来。把女性灵魂深处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和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结合起来,展现别开生面的女性艺术。其次从画面构图、技法、绘画材质等方面入手。学习外国新的绘画概念,将当代西方艺术创作理念与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相融合,学习借鉴日本画中的撞水技法、撞粉法和没骨法相糅合,创造出雄劲奔放、焕然一新的风格,使传统的青绿山水画焕发出新的生机。这正如教育家徐悲鸿在其《美的解剖》一文中“欲振中国之艺术,必须重倡吾国美术之古典主义,如尊宋人尚繁密平等,画材不专上山水。欲救目前之弊,必采欧洲之写实主义,如荷兰人体物之精,法国库尔贝、米勒、勒班习、德国莱柏尔等构境之雅”提出融贯中西的设想。这种设想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前进方向。
三、当下青绿山水画课程的现实意义
当代青绿山水课程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学生的创作意识和审美方向与当代社会结合得更加紧密,形成了一种文化思想意识开放的生态系统。当下学生的绘画表现出比以往更关注个人情感与精神世界的叙述,所以我们在教学中所要传递给学生的信息不再是死板的刻画,更重要的是对艺术本身与人文社会深层的挖掘和解读。
青绿山水课程模式的改变是由当下艺术形式的发展形势所带动,对于传统中国绘画艺术的转向和探索是中国艺术家一直都在探索和追求的一种状态。青绿山水画的当代转向也随之展开,由于中国青绿山水画的传统悠久,发展的过程需要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中国青绿山水画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和底蕴,上个世纪开始,西方文化的传入使艺术家们拓展的同时也掀起对中国画创新的思考,中国画何去何从,是否要保留传统,如何创新成为了不断被争论的话题,中国绘画创新是一个历史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画的发展出路。只有这样青绿山水画才能走向世界,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张名片。同时青绿山水画教学内容也必然随时代的发展而发生改变,绘画要与时俱进,同样这句话也适合于教学。
绘画教学是延续性的发展,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很难在短时间内呈现教学的全貌,这也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对青绿山水画课程的当代转向同样如此。任何课程的变革上短时间都会存在一定的弊端,这是正常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正所谓利弊相随。但随着我们不断改变,会一点一点把不足之处填上。
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新的艺术观点、创作技法与创作的时代变革融入其中,不能以个人在创作技法上的偏好而妄加评论,作为老师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不可以强加于学生。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艺术作品中创新一直是画家在艺术道路上的追求。但是,过分强调和促进创新是不行的,因为艺术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过分执着很容易使其误入歧途。过于激进反传统与完全排斥继承传统的创新艺术语言都是难以成立的。现今中国画的发展日新月异,表现手法与技巧也更加丰富,这些都得益于中外文化交流与绘画条件的改善。采取创新的方法来绘制与中国文化相符合的现代青绿山水画。艺术越具有民族特点就越具有世界性,其作品的艺术风格才是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艺术的立足点。
参考文献:
[1]丘 挺.山水画笔墨技法详解[J].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2]李才根.细分模式系统设置合理流程――以山水教学为例[J].美术观察,2009年12期.[3]张谷?F.从写生走向创作.山水画[J].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4]郭志炜.山水画教学谈[J].美术大观,2009年6期
[5]惠 剑.当代高校的山水画写生教学[J].文艺研究,2009年7期.[6]林容生.现代青绿山水画的认识与实践[J].国画家,2000年01期.【陈 丽,衡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第二篇: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
题 目 浅谈经济转型升级必要性 姓 名__ ___冯 玉 峰 _ 学 号___ _3 1 6 0 1 0 3 8 1 7 ________ 授课教师____________ 李 建 琴_ _______ 专 业__ ___过 程 装 备 与 控 制 工 程___ 年 级_____________ __2 0 1 6_级___________
当代中国经济课程论文
——————————————————————————————————————————————
浅谈我国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余震依然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增长依旧乏力,复苏缓慢,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更是给开始复苏的世界经济当头一棒;国内方面,面临经济比较优势和经济发展约束条件的变化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这决定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此,要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总结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发展经验,以转型促发展,以和谐求稳定、以改革求出路,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关键词】:经济转型升级,深化改革,挑战与机遇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当下经济形势及变化总述、08年金融危机后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对中国经济转型影响、我国经济之间内部存在的问题。
一、背景及经济变化总述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加速经济发展,逐渐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惜巨大代价,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确定巨大成就,总量位居世界
二、国际经济环境重大变化给我国经济转型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格局和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挑战和机遇两个方面决定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十分紧迫。
国家正在实施的再工业化,一方面是为重振制造业,提高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以增加国内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是要抢占新工业革命的先机和制高点。由于在刚刚兴起的高技术领域,我国与发达国家总体上处在相同的起跑线上,因而新一轮工业革命也为我国提供了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慢一步就可能错过时机,快一步才能赢得主动。
间、产业内部之间的结构和比例不协调。产业间,农业和服务业跟不上工业发展,相对落后,农业机械化程度低,从事农业的人文化技术素质低下,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的机械化、信息化、生态化;而服务业领域,今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速,人口老龄化加剧,对服务业的要求水准提出了很大的要求,但各种服务业依旧没有跟上需求。产业内部,以工业为例,我国工业主要集中在一些相对低端领域,以重工业为重,多数为技术导入型、劳动密集型,而高新技术产业相对落后,特别是在核心技术领域更是受制于人,比如今年中美贸易战,美国拿中兴的芯片开刀,中兴唯有束手就擒,毫无还手之力。所以我国经济产业结构形势严峻,我们不得不转型升级来改变现状,掌握自我发展的主动权。
(二)我国人口红利在消退,企业需求与人才结构不匹配
我国劳动力成本已大幅增长,单位小时劳动成本由2000年的0.6美元增加至2011年的2.9美元,已相当于泰国的1.5倍、菲律宾的2.5倍、印尼的3.5倍。同时,我国“人口红利”正在减少。2012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有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绝对数和比重双下降。预计2015年我国15~59岁劳动力将减到9.28亿人,占总人口的67.6%;2020年减到9.16亿人,占比65.3%。这说明,我国依靠劳动力低成本及土地、能源、资源、环境等低成本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不加快转型升级,经济就不可能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新的比较优势正在形成,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必要条件。一是我国劳动力素质明显提高。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我国教育和培训水平在世界的排名已由2006~2007的 越大。虽然单GDP的能耗在降低,但能源消耗总量仍然增长很快,2012年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6.2亿吨标准煤。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化石能源占 90.8%,煤炭占 70% 左右,导致空气污染问题突出。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雾霾现象凸显。
我国碳排放总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
(五)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
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 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参考资料:
[1]林兆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经济纵横·2014 年第1期。
[2]朱毫安,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2013年经济新视点 [3]浙江大学李建琴教授当代中国经济的课程PPT [4]贾康,迟福林,等.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时事报告,2012-11-08:24-35.
第三篇: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课程论文
浅谈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前途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我们新的社会发展目标。而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风景园林学是其中重要的建设发展内容,是将人与自然、生态紧密联系的桥梁,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本文简要分析了风景园林学的学科内涵,探讨了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以及发展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学;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人居环境
党的十八大创造性地提出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前,进一步探索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学科“融入”的具体路径,在学科“融入”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作为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学科,风景园林学是与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具有同等学科地位的人居环境建设“三位一体”学科之一,是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我国风景园林学从创立之初,就秉承“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把尊重自然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居环境优美健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如成都的都江堰工程和川西林盘。前者是水利景观,后者是居住景观,但都反映出古人在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中所表现的高度智慧,是古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典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风景园林学也与时俱进,尤其将生态学作为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对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政策方针提出之后,风景园林学更受到政府、社会和百姓的重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探讨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于更好地使风景园林学为建设美丽中国服务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风景园林学学科内涵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科。现代风景园林学英文名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起源于美国,可追溯至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中文译名至今存在争议,在我国农林院校一般译为“风景园林学”,建筑院校一般译为“景观建筑学”,综合类院校一般译为“景观设计学”等。2011年风景园林学成为110个一级学科之一,2012年全国具有风景园林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的19所院校正式招收博士生。风景园林学是规划、设计、保护、建设和管理户外自然和人工场所的学科。其核心内容是土地的规划设计,根本使命是协调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2010年出版的《风景园林学科发展报告2009-2010》给风景园林的定义是:保护、规划、设计和可持续地管理人文与自然环境的应用型学科和行业。它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来保护、利用和再造自然,创造功能健全、生态友好、景观优美、文化丰富、具有防灾避险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从而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满足人对自然的需要,并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风景园林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查阅有关“生态文明”的资料得知,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明形态。作为一种文明形态,生态文明也有着
实体、精神、行为等若干层面的特征和要求。
从概念上看,尤其是为人类提供生存、生活和居住环境,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风景园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和重要载体。风景园林是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同时又在不同尺度上为人民提供美丽、生态、健康的生产、生活场所,保障人民的健康、安全、生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体现出生态文明的精神意识,这都与生态文明的实体、精神、行为等方面相契合。
生态是风景园林学的重要特征和外在属性。在长达2 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古典园林受到佛教、道教、哲学等影响,但始终具有朴素的生态思想,包括天人合一、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等,对自然进行合理开发利用,这些观念和思想都影响了造园理论和实践。如川西林盘指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川西的农村地区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一个个优美和谐、形如田间绿岛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是具有几千年历史川西农居生活的实例,也是古代美丽家园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例。又如现代风景园林学积极吸收了西方工业革命后面对工业文明所导致的众多环境和生态问题所采取的一系列经验和教训,如“设计结合自然”、“生态系统设计”等,又如区域性生态规划、河湖环境治理、工业废弃地生态修复、采矿区生态修复等经验,是新时期探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促使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可以说,生态已经是现代风景园林学的一条重要脉络和内在特征。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发展风景园林学就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需求,对于提高人们的生态保护思想也有重要作用。3 发展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3.1促进学科发展,发挥学科的优势
根据以上分析,风景园林学作为有生命的绿色基础设施,是生态文明空间的重要载体。通过风景园林师的努力,给我们提供了不同尺度的生态、美观、宜居的各种生产、生活场所。风景园林师既是一个引领者,也是美丽家园的建设者。风景园林师从规划设计、组织施工再到后期管理维护都是在认真履行建设美丽中国的使命。但是生态文明建设内涵丰富,与其他专业也有很大的密切关系,如环境保护行业、林业等,这就必然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从而客观上也为风景园林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3.2改善人居环境,全面建设美丽中国
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风景园林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学科理论基础上将生态学、景观美学、社会心理学作为学科的三大支撑系统,符合现代社会发展和大众需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践范围上,更是从小尺度的花园、街头绿地到中尺度的公园、居住区绿地、滨河绿地再到大尺度的国土绿化、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等,几乎涵盖所有的城乡建设环境。很显然,只要认真科学的发展风景园林学科,对于全面建设美丽中国,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完全必要而且可行的。
3.3间接促进其他学科和行业发展,从而实现协同发展
现代风景园林学科是一个边缘和交叉学科,包括心理学、生态学、美学、土地学、环境学、文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其学科发展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和其他学科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因此发展好风景园林学科,也会客观上促进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从而实现各学科
之间协同发展,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良好局面。而这些相关学科和建设美丽中国,都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结语
总之,正如陈其兵老师所说,风景园林师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引领者和实践者。我们应勇于承担和勇于开拓,建设绿色基础设施,增强生态产品,提高生态承载力,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本文仅从风景园林学科角度探讨了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密切联系,对于如何更好地将风景园林学学科融入到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中,在融入中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开展更多的风景园林理论和实践研究。
参考文献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杨锐.风景园林学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园林,2011(5).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陈其兵等.川西林盘景观资源保护与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
[5]王向荣,林箐.自然的含义[J].中国园林,2007(01).
[6]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6.
[7]苏征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生态文明建设[J].世纪行,2008(01).
[8]荣开明.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基本问题[J].武汉学刊,2010(06).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课程论文
姓名:xx专业:风景园林学 学号:
学院:xx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指导老师:教授等
第四篇: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三明学院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论文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姓
名:
马菡蔚
院
系:
外国语学院
年
级:
11级
专
业:
商务英语A班
学
号:
20110461109
提交日期:
2013 年 11 月 1 日
【内容摘要】:经济全球化不仅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通过市场经济机制、政府管制机制和文化渗透机制,直接、全面、深刻和持久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生活的稳定发展。我们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通过观念更新、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建立和完善新型的社会主义体制和民主法治国家,保持我国社会政治稳定,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机遇 影响 挑战 对策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一)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新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经济全球化以新科技革命为动力和基础,彻底打破各国国家之间的自然和社会界限,把这种无限创造力进一步扩大到了全球范围,但是由于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它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更大范围内产生国际经济政治的不稳定状况,特别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新科技革命固然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但也使我国社会发展遭遇巨大的冲击,人口多、底子薄等发展劣势日益彰显。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全球性高科技竞争格局之中,我国虽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还不具备绝对竞争优势,仍然存在着许多高科技风险和隐患。这从根本上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威胁。
(二)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发展道路。这必然同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产生根本性的冲突和尖锐的斗争。西方国家始终妄图以自由市场民主模式取代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政治制度,其西化、分化中国的和平演变攻势从未停止,反而借经济全球化之名,变本加厉愈演愈烈。其实质是要瓦解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摧毁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这是对我国政治稳定的一个最大的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中国的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的发展环境,但是,当今国际局势并不十分安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是国际经济政治动荡不安的主要根源,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安全产生直接和巨大的威胁。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传统国家主权的相对弱化,国际经济政治不平等、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全球性跨国公司利用这些有利的国际条件,主导着全球性经济发展,并且不断向各国扩张和发展,甚至支配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经济主权。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参与到国际竞争之中,必然受到这个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的束缚。作为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由经济全球化引发的国际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和极端宗教原教旨主义活动,以及具有国际支持背景的台独、藏独等民族分离势力和“东突”恐怖组织,也对我国的国家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直接影响我国实行“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更进一步加剧了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政治不稳定发展状况,这也会对我国的国家安全与政治稳定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在全球化条件下如何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统一和国家安全,已经成为当今我国政治稳定发展的重大课题。
二、经济全球化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方式和特点
当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稳定发展的影响,呈现出这样一些特点。第一,在影响的方向上是国际国内双向互动。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直接的影响,我国经济政治发展也对国际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第二,在影响的内容上是经济、政治和文化交叉渗透、相互转化和全面扩展的一体化发展态势。经济全球化直接地推动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世界一体化,不仅是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一体化发展,而且是一个国家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之间的一体化发展。第三,在影响的机制上是结构—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既有功能性影响,更有结构性影响,是一个结构功能关系的整体互动或者制度化发展过程。第四,在影响的格局上是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共容并存。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既有破坏安定团结的不利一面,也有促进政治稳定的有利一面。总起来看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但是不利因素具有巨大的破坏性。第五,在影响的趋势上是政治稳定与政治不稳定交替发展。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是一种客观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现实存在。
三、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对策选择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如何实现和维护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我们提出以下的对策选择。
(一)不断解放思想,实现观念更新,这是我们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前提条件。
首先,必须树立改革开放的社会政治稳定观。在全球化条件下,要维护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必须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在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实现和保持中国社会的政治稳定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以实现国内政治稳定为基础,争取实现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同时积极参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强化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地位和作用,在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中保证中国社会与政治的稳定发展。其次,必须树立全面发展的社会稳定大观念,实现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全面稳定与协调发展。
(二)是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变化,及时进行社会政治稳定的政策调整,这是我们应对经济全球化,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实行对外开放,全面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走一条全球化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之路。不断实行中国社会与世界发展之间良性互动、全面改革开放、不断创新发展的新阶段。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按照WTO的基本法律框架,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促进现代化建设。其次,不断地调整我国国家安全战略、改革我国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合作机制。要不断参与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经济技术合作,巩固国家安全合作的国际经济基础。
(三)是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坚定不移地走制度创新之路,全面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新型体制,是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发展的根本。
首先,坚持走制度创新全面发展的新道路,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和文化制度,真正实现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其次,必须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快新一轮体制改革的步伐。要及时抓住当前世界发展的有利时机,争取在2010年左右逐步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相适应的政治法律文化新型体制。其次,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民主外交路线,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的稳定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结束语:积极探索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
可以肯定,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建设和发展必将产生越来越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应对这些机遇与挑战是我国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要研究的课题。无论如何,我们要抓住这些机遇,也要积极的面对这些挑战。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一定可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实现世界与中国之间的均衡发展,保持中国社会政治稳定并达到长治久安,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必须根据经济全球化影响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性质和特点,积极探索和运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的发展规律,把中国社会推向一个更加和平、稳定、繁荣和文明的发展道路。本文的研究仅是一个开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不断开拓,取得更加可喜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黄高晓.全球化与社会主义中国的命运[J].社会主义研究,1998,(5).(19-37)[2]马贝克•哈贝马斯等.全球化与政治[M].北京:中央翻译出版社,2000.(140-146)
[3]经济合作于发展组织编:《金融市场趋势》,1997年第67期,第98页 [4]薛荣久〈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与挑战>,<世界经济〉1998.4 第3-12页 [5]刘廷忠,《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二版。第375-380页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修订版,第194页
第五篇:学习当代政治经济格局课程感想
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听后感
10月14日和10月16日听了两次王德伟老师讲的《当代世界经济政治格》课,听后感触挺多,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一是哈工大老师严谨的治学精神。我作为已工作10年的外校学生感受非常深刻,不仅仅是每次课制作精良、内容饱满、逻辑严密的PPT,还是老师为学生准备的其他丰富的相关阅读资料都体现了工大老师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尤其是在王老师课前要求课堂纪律时说到“连小声说话也不允许”,更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严肃性,所以作为求学的我没有理由不好好听课。二是哈工大老师渊博的学识。王老师从几大经济性组织的建立讲起,在讲到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到第四次中东战争美元地位的变化时,详细阐述了美元霸权实质,认清美国想一直保持单极称霸世界的本质。尤其在讲到对苏联解体起到影响作用的美国驻苏外交使官乔治·凯南时,通过对他的描述讲解详细的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资料详实,也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这段历史,受益匪浅。王老师的精彩授课在第二次课更是吸引了更多学生前来听课,也充分证明了王老师的博学多识。三是学时太短,营养吸取不足。对这样知识结构和信息量如此大的一门学科,又是学生急需吸取营养的学科短短4个学时不足以了解掌握,更别说建立当代世界经济格局意识了,深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