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线型在中国画与书法中的作用(共)
浅析线型在中国画与书法中的作用
思南县宽坪小学:李维忠
众所周知,中国书法和绘画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因为书法和绘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均重视对“道”的体认,它们在表达宇宙万物的真正本质时,共同体认着对“道”的理解,通过书画共同的用笔技巧和魅力十足的线条艺术,从而表达艺术家内心深处的感悟。近现代书画四大家吴昌硕、黄宾虹、齐白石和潘天寿,他们都是这方面的成功典范。可见,中国艺术在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上的相通性,影响着中国画向艺术品质比较接近的书法学习,并已形成传统。可以说,中国画的书法性影响着中国画“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文化内质,这是因为书法艺术是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具有比较抽象而空灵的艺术,所以,书法和绘画作为心灵的艺术,两者是可以相互借鉴的。
永乐宫壁画中的线描艺术,是中国古代壁画的奇葩,画师以简练、严谨、流畅刚劲的线条刻画了众多生动的形象,这些形象按不同的年纪、性格和表情,变化多样而不雷同。线条在疏密有致的组织中、刚柔相济的变化中,创造了和谐的韵律和装饰性效果。在壁画中,运用了传统的中锋,圆滑流畅的铁线描,表现了一种“力”的刚柔并济之美。在画画的线条观赏中,感觉到“笔力”功夫之所在和节奏韵律美之所在。以线的神韵,把壁画所在的内容与形式的内在气质、内在力度完全的表现出来,贯穿着整个画面的气韵生动,装饰色彩浓厚之效果,使之充分体现了线条的进化与发展。
中国书画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书画艺术是线条运动的造型艺术,即强调“骨法用笔”,强调以线界形、以线造型。书画艺术本身具有的线的美、力的美,是最容易发挥其个性的一种艺术形式。这种凝练的笔墨线条。可以说中国书法影响了绘画艺术,使画家们从线条的运动组合中找到了新的灵感。中国绘画对线条的使用与理解,无疑受到了书法的影响。因此,中国绘画很早就有“骨法用笔”之说。中国画的作画之法,也同样非常讲究用笔,其方法在很多方面同于写字,所以说中国画强调以“写”法作画,称之为“写意”正因为中国书画艺术的完美结合,才更加拓宽了绘画艺术的表现空间与审美领地。书法用笔入画,不但是绘画表现力的需要,同时也是绘画表现性能的需要。擅长书法的画家,将他们积累的书法功力运用于绘画之中,拓宽了中国绘画的表现空间,这无疑是发现一块绘画的新大陆。其实,书与画在发展中是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在现实中我们清楚地看到,擅长书法的画家,能非常巧妙自然地将书法运用于绘画之中,丰富了绘画表现力与表现空间;同样,擅画者作书时也能将绘画的布局、虚实安排等画理运用于书法之中,使书法作品更增加韵味及可读性。
笔墨线条所蕴涵的丰富内涵和生命力,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落笔成点,运笔成线。中国书法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仅锤炼、纯化了笔墨线条,而且赋予了线条生命力的象征意义。骨、筋、肉、气、血都是其形象化的体现,还有那“屋漏痕”、“锥” “画沙”、“绵里针”、“铁画银钩”、“万岁枯藤”等等,这些明指暗喻,都有一个共同的指向,这就是说毛笔的笔画运行并不是轻飘地一滑而过,它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以说有功力的书画家,在运笔挥毫中能将其功力与修养尽情展现;反之,暴露出来的可能会是病笔、败笔。所以在书法中常常以“力”来概括就是笔力,就是骨力,更是表现了人的生命之力。
总之,线在中国画中即“实”又“虚”的概念,说其“实”,它是成就一幅画的关键所在;说它“虚”,线深含哲学意味。“线”在中国画中感染读者的,已经不是绘画本身呈现的技术,而是画家深沉的精神内涵了。这种“线”的意味,弥漫出自身独到底视觉感染力,是中国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线是绘画和书法的灵魂,画无“线”不活,无“线”不美。是富有精神意义的符号,它使人神游,使人陶醉,渗透了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意识,线型是绘画和书法的“生命”如何把线用好我想将成为艺术家终身的追求。
第二篇: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苏小平
一、书法的概念和发展历史。
书法,从广义讲,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
书法的起源
本来我国文字在殷周时代就具有艺术风味。殷代的甲骨文除了刀刻的“刻辞”以外,还有用笔写的“书辞”。西周的金文(铜器铭文)在铸造之前,先要写好字迹。其中有好些作品字体美观,可以说出于当时无名的书法家之手。但是,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使文字艺术化,是从春秋末期开始的。春秋末年吴、越、蔡、楚等国往往在作为仪仗用的兵器上,镌刻(或者错金银)美术字体。它和当时的草率字体正好相反,力求工整美观,或者在笔画上加些圆点,或者故作波折,或者在应有的笔画之外附加鸟形的装饰。这就是“鸟篆”、“虫篆”或“缪篆”的起源。战国时代除了广泛应用的草篆以外,许多重要铜器铭文都用工整的篆书,讲究美观。例如战国初期韩国制作的编钟,所有铭文都先划好方格,在方格内写着工整的篆书,很是精美。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铜器铭文也都是工整的篆书。这就是书法的起源。
书法的发展 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秦始皇兼并天下后,统一全国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相传李斯就是个书法家,“号为工篆”,许多刻石和十二“钟鐻金人”的铭文都出于他的手笔(《水经•河水注》引卫恒《叙篆》)。从这时起,作为书法艺术的文字和作为应用工具的文字,分别遵循着各自的道路而向前发展。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此时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书法家如:张芝、蔡邕、崔瑗、史游。张芝善章草,后脱去旧习,省减章草点画、波桀,成为“今草”,张怀瓘《书断》称他“学崔(瑗)、杜(操)之法,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脉通于隔行”。晋王羲之对汉、魏书迹,惟推钟(繇)、张(芝)两家,认为其余不足观。对后世王羲之、王献之草书影响比较深。蔡邑除通经史,善辞赋等文学外,书法精干篆、隶。尤以隶书造诣最深,名望最高,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蔡邕因负盛名,所以后世把一些碑刻和论著附合成蔡邕名义的伪作也不少。据说其真迹在唐时已经罕见;崔瑗尤善草书,师法杜度,时称“崔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被誉为“草圣”。对于崔瑗的草书,后世评价很高。“草圣”张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国时魏人韦诞称其“书体甚浓,结字工巧”,即书体非常浓密,结字精致美妙。
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这一时代,造就了两个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此后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钟繇据传是楷书(小楷)的创始人,他的小楷最大的特点是“古”、“活”,而小楷的最高境界莫过于此。小楷要写出“古”意,字体必须往上靠,点画结体尽
量带些分书意味,除此外,汉字结构是否受到偏旁部首概念的影响也是它有无古意的一个重要标志。也就是说写小楷如果抛弃偏旁概念,反楷法而行之,也能加强字体的古拙趣味。而钟繇小楷,正是如此,由于钟繇生活在隶书普通使用的时代,写惯了隶书,因此,当他创新写楷书时,总还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其中运用一些隶书的笔法与结体,使楷书质朴而显古意。王羲之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俱入神妙之境,成为后世崇拜的名家和学习的楷模。他擅长楷书、行书和草书,他的字端秀清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孙过庭。欧阳询史上著名楷书四大家之一,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其他书体,也无一不佳,唐张怀瓘《书断》中说:“询八体尽能,笔力险劲,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犹龙蛇战斗之象,云雾轻宠之势,风旋雷激,操举若神。真行之朽出于大令,别成一体,森森然若武库矛戟,风神严于智水,润色寡于虞世南。其草书迭荡流通,视之二王,可为动色,然惊其跳骏,不避危险,伤于清雅之致。”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史称“草圣”,其草书当时与李白诗歌、裴文剑舞并称“三绝”。张旭书法功力深厚,并以精能之至的笔法和豪放不羁的性情,开创了狂草书风格的典范。他的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自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颜真卿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他的楷书一反初唐书风,行以篆籀之笔,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概凛然,端庄雄伟。他的行书遒劲郁勃这种风格也体现了大唐帝国繁盛的风度 是书法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例。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形成了自己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
宋元是书法艺术的发展和转折时期,书家追求笔墨情趣,文人意识成为书法的主流。
宋代出现了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卓然独立的大家;元代以赵孟頫、鲜于枢、倪瓒等成就最为突出。苏轼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黄庭坚行书凝练有力,结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画,并尽力送出,形成中宫紧收、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在结构上明显受到怀素的影响,但行笔曲折顿挫,则与怀素节奏完全不同。在他以前,圆转、流畅是草书的基调,而黄庭坚的草书单字结构奇险,章法富有创造性,经常运用移位的方法打破单字之间的界限,使线条形成新的组合,节奏变化强烈,因此具有特殊的魅力,成为北宋书坛杰出的代表,与苏轼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就是针对他们在运笔、结构等方面更变古法,追求书法的意境、情趣而言的;米芾擅篆、隶、楷、行、草等书体,米芾对书法的分布、结 构、用笔,有着他独到的体会。要求“稳不俗、险不怪、老不枯、润不肥”,大概姜夔所记的“无垂不缩,无往不收”也是此意。即要求在变化中达到统一,把裹与藏、肥与瘦、疏与密、简与繁等对立因素融合起来,也就是“骨筋、皮肉、脂泽、风神俱全,犹如一佳士也”。章法上,重视整体气韵,兼顾细节的完美,成竹在胸,书写过程中随遇而变,独出机巧。米芾的用笔特点,主要是善于在正侧、偃仰、向背、转折、顿挫中形成飘逸超迈的气势、沉着痛快的风格。字的起笔往往颇重,到中间稍轻,遇到转折时提笔侧锋直转而下。捺笔的变化也很多,下笔的着重点有时在起笔,有时在落笔,有时却在一笔的中间,对于较长的横画还有一波三折。勾也富有特色。
明清两代是书法艺术继承和求变的时期,明人书法大多以姿媚为上,标举高格,有祝允明、文征明、徐渭、董其昌等一大批杰出书家。清代书法经历重大蜕变,开创了碑学,傅山、朱耷、王铎、郑燮、何绍基、康有为等都在书法史上有崇高地位。
中国书法得发展大致就是这样几个阶段,书法是我国五千年文明的结晶。
二、书法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及作用
中国书法具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独有的艺术门类,其影响具有世界性。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书法历史最悠久、传播最广泛、同民族文化的关系最密切。它所显露出的或古拙、或秀媚、或端雅、或玄妙、或艰深,其方与圆、收与放、疏与密、刚与柔、虚与实、奇与正,意境无限,美妙无比,与绘画一同统领着中国美术的其他门类,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艺术之魂,在当今社会中,有着很高的价值和地位。
(一)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意义
书法艺术在当代的价值意义很宽、很广,我觉得它的价值首先来源于它本身的美。书法的美表现于多方多面,不同的欣赏者站在不同的角度,欣赏着不同的技艺,感悟着不同的境地。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它是综合了文学、史学、艺术、哲学等内容,其一笔一画都有起、行、转、收的运笔动态和抑扬顿挫的旋律节奏,如行云流水,似平沙落雁,或激昂慷慨,或笔断意连,或余意不尽,或无声胜有声。所以我们说这样一幅真正不朽的艺术作品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中国书法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美学的灵魂,其艺术作品不仅可以表现出中国艺术最为潇洒和灵活的自由精神,而且能展现出历代书法大家当时的社会风尚、人生处境以及空灵的艺术趣味、精神人格价值等方面的许多内容。然而也正是书法艺术的这种独具风格的魅力,使它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出类拔萃、脱颖而出,成为了当代艺术之坛中东方人精神所追求的艺术,以达到更高层次人生境界的提升。
中国书法那飞动的线条,直接是书家个人情感的迹化。线条的粗细、曲直、干湿,墨痕的轻重坚柔、光润带色都能传达出作者内心的焦灼、畅达、甜美、苦涩等情感,是作者的个性风貌和精神意志的表现。而用笔、用墨、就所谓的笔意墨象使中国的书法成为一种精神形式,完全出入书家那无言独化的气韵境界和美学意境,是其他手段和工具都无法替代和实现的。
我是学国画专业的学生,非常地喜爱书法,在学习和其他时间都时常地练习书法,也知道学习书法和写得一手好字的重要性。可是我曾经有听到一些同学说,现在练字已没什么重要性了,因为到了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写什么大多用的都是电脑,因此练字只是那些书画家的事情了。况且中国书法艺术博大精深,要把书法练到一定的水平,不是短时间之内所能达到的效果,所以与其花费时间来练习毛笔字,还不如把时间拿来做一些对将来自己的人生发展有帮助的事情。有时想想,别人说的的确有些道理,在从前,书法的实用性与艺术性密不可分,人们写书信、写文章、写碑文等都离不开书法的运用。可是现在,随着各种硬笔和电脑实用功能的普及,书法的实用性被取代了,使得它逐渐成了一种纯艺术的创作。
因为书法的实用与艺术产生了分流,自然失去了像从前那样的群众基础,不再有那么多的人去运用它,接触它,关注它,欣赏者也就会跟着大大减少了,有人便产生疑问——书法的发展前途会不会因此而产生局限性或者直接受到牵制和威胁?对于这一点我们现任于北京大学书法艺术研究所所长的金开诚教授结合当前的时势分析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说对于这点到不一定,因为喜欢听音乐的人未必会唱歌,喜欢观赏绘画的人未必会作画,那书法也一样,喜欢书法的人不一定就练过字。以前的古人,凡是有点知识文化的几乎都不同程度的练过字,但他们不是为了当书法家,而纯粹只是为了书写起来更流畅和美观些。而到了当代,包括很多有文化的人中,为了实用而练
(1)字的人少之又少,但是为了艺术练字的人却越来越多。”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人致力于书法艺术,书法艺术的传统文化精神和独具的艺术魅力使它站牢了根基,也有了广阔的群众基础。中国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代表着中国的文化精神,在中国占有很大的文化地位,它不仅负载着丰富而复杂的文化心理和文人气息,而且蕴含和浓缩了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地位和价值。
经历了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发现和感受到,像我们这样一个具有独立文化体系的国家,无论社会形态怎么变化,只要有中国文化存在的一天,其实用性就不会完全消失。因为书法本身就是书写汉字的艺术,所表现的内容,形式字样,从简单的成语、整句、诗词、歌赋、楹联、散文、传记、游记、文献等都具有文化信息传播的功能。民间楹联,旅游题词,个人签字,家庭装饰,文化活动等,使书法具有广大的空间,让我们看得到在接受与使用层面上,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二)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的重要作用
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中国书法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它集中反映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被许多人视为必备的文化修养。在实用功能被逐渐取代而凸显其艺术价值的今天,它以独特的方式影响和作用于我们,如人性精神的提升和书法教育方面的陶冶等。
1、人性精神提升
中国书法发展史是人性不断觉醒、生命不断高扬的历史。人们在欣赏和创作书法中,把自己还原成了历史、传统、文化的倾听者和追问者,在书艺审美和书艺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和发展自身。历史上每一卷书法珍品都是一个人性的深度,都向我们叙述那个世界的故事并使我们发现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不是在读“古董”,不是在一味怀古幽思,相反,当我们用心去感悟了、领悟了,就是作品向理解它的欣赏者敞开之时,它就是将艺术和世界双重奥秘展示出来,并指明走向人的精神提升的诗意栖居之路。
当今世界笼罩着一种形式化、规格化的气氛,人变得空虚并被虚无化,如何在日益信息化、科层化的文明中,保持住人间的诗意、生命的意义和艺术的憧憬,是面向现代化的社会必须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中国书法是一种超越表象模拟而直指心性的艺术,有极丰厚的文化历史意味和文化精神。当我们在看一块拓片、一帖古代书法的时候,透过那斑驳失据的点画,那墨色依稀的笔画,感悟到的不正是中国文化历史的浑厚气息么?其次,书法在点线飞舞、墨色枯润的表现手法中能将审美情感迹化、将空间时间化,以有限去指涉无限,并通过无限反观有限。再者,中国书法深蕴中国哲学精神,就是老子的为道日损,损而又损,至于无为,“反者道之动”,庄子的“心斋”“凝神”。北京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国际书法家协会副会长王岳川教授总结的:“书家们仰观万物,独出机杼,将大千世界精约为道之动、道之气、道之迹,而使人在诗意凝神的瞬间与道相通,与生命本源相通,使那
:(2)为日常生活所遮蔽的气息重返心灵世界。”
练习书法,学习书法简史,能使我们了解到祖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史,能感受到古诗词和优美文章中的诗情画意,不仅陶冶情操,得到艺术享受,而且还能提高艺术素质、强身益智。正如大书法家沈尹默说:“世人公认书法为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旷神怡。”千百年来,根植于民族土壤的书法,贯穿于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渗透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
2、书法教育陶冶
一部中国书法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其实就是一部文人书法教育史。一方面,书法有着深厚的文化地基,从文字形式、从结构到精神、从感悟到人性修为,可谓从无到有、无中生有,最终结穴于人文陶冶的教育上。另一方面,它也是书法传承的历史,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都是要拿那种为人们所共识、所认同的东西作为规范性教材,所选用的教育范本都是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精神高度,艺术高度和经典高度的作品。所以在书法教育的过程中同时就达到了书法传承的意义。
书法艺术属于中国特有的艺术门类,在教育领域中,书法艺术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塑造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魅力,人们常说:“书如其人”是指一个人所写的字与他的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就是书品及人品。正如近代于右任先生说的:“气质变化学问深时”。学问达到一定的程度气质则自然不同了,说的正是通过书法艺术素质教育能培养和完善大学生的优良品质。
从书法的训练技能方面来看,直接有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书法艺术人人可以学,各个阶层、各个职业、男女老少都可以通过学习书法获得收益。夫人《笔阵图》称:“下笔点画波撤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就是说书法训练时要用力气,而且讲究一定的姿势,全身运动的协调,这无疑是一种很好的体育锻炼,更重要的是挥毫运笔须凝神静思,排除一切杂念和干扰,精神集中,专心致志,心境处在一个相对松弛平和的状态。是一门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艺术。
从书法艺术的欣赏角度来看,它是书法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书艺欣赏来抒发情感、陶冶性情,使得他们在精神上远离了现实的喧嚣,进入忘我的境界,从而获得身心上的愉悦。不仅可以增加食欲,有利于睡眠,而且也能提高工作和生活的兴致。通过书法教育,受教育者感受到陶冶,心灵得以净化,不断开掘和培养了人性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的东西,使得在与人交往中,能够以更纯洁的心灵相待,这同时也是和谐人际关系的根本前提和重要途径。
就我们现在的教学教育发展而言,许多学生都非常的聪明,可是大部分却做什么都草草了事、粗枝大叶,不认真和专心于学习或其他很多重要的事情。而练字时强调的刚好就是必须全身心投入,必须心静气和的去对待,还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毅力…这样一来,久而久之便可养成学生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精力专注、耐心细致的好习惯。同时,就我们自身可感受到我们大学阶段是相当缺少耐力和坚韧的时期,而又恰恰是我们人生跨步的重要阶段,因此这个问题不容忽视,而且迫切有待解决,然而恰好通过书法艺术的一点一画的练字的过程来获得了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事实证明,接受书法教育及练习书法还能获得一种极强的协调和自控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基础。现在许多学校已经把书法教育列入了一门重要的课程,书法将在中国重新获得价值和地位等方面的认同。
(三)传统书法艺术在当代的社会地位
全世界文字书写中可以成为审美的艺术——书法艺术,只有中国,别的国家是没有专门的书法艺术的,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特产,为中国所独具,它标志着东方文化的身份。一提到中国的书法,就会令人由然而生一种民族自豪感,精神也为之振奋,书法在当今社会中,它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呈现出华夏审美人格与心灵世界,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
当今世界是一个正在走全球化的世界,正在发生的全球化在技术一体化、经济全球化、交往跨国化等特点之下,书法艺术昔日的文化创造、传递、解读方式也遭到了重大的挑战,书法面临很大的生存危机,即汉字还需不需要?是否需要拼音化等这些问题的接踵而来....如果汉字真的拼音化,那么我们的书法将在一夜之间丧失文化地基——不能想象用毛笔写拼音的书法精品,也不能想象传统国学的拼音文化怎么保存。在之前汉字不断被简化的过程中已使得大部分的青年学生不认识中国的古籍,读不懂古书。这样一来,不仅使得中国文化萎缩,更为西方化的扩展,甚至西方文化霸权的扩张,留下了巨大的文化空洞。
照此下去可能只需要三十至六十年,中华民族一些优秀的、经典的“文化”就会无人理解。因此,中国汉字拼音化是危险的,拼音化的结果可能使两三代人之后文化素质将大大降低。所以,我们是有必要重新恢复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字。可是汉子从简化到今天,恢复起来的难度可能会比较大,但重点是幸好有我们的书法,因为书法写的都是正书,而且大部分写的都是繁体字。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说:一代年轻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弥补一下由简化字造成阅读古籍的困难。这也使得汉字拼音化局势不会再进一步加剧,巩固了汉字存在的价值和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科技争争日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的普及,书法已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其原因是我们只是从表面上很浮浅地来看待书法,只认为书法是书写文字的工具,忽略了书法还是一门艺术,有它自己的内涵和价值。
今后电脑的发展能到达何种境界,我们都难以预料,可是我们知道,电脑模拟的东西,无论特征表现得多么准确,它都终究是模式化的,不仅线条不能像书法家手写的那样生动灵活,更不能表现书家在每个特定的创作情况中所流动着的意绪和情感,因此也更加映衬对比出书法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也都知道,在科技发展的今天,数码相机的出现,绘画的发展不但没有受到威胁,没有因此淘汰,还反而给绘画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比如在写生的时候看到了美丽的风景画面却来不及画时,我们可以先用照相机拍下来,之后洗成照片或等回到家输入电脑,一张张漂亮的风景映入眼帘,如同回到大自然般的感觉,这样一来就大大地提高了写生的范围,为绘画提供了很多的素材和便利条件,使得绘画更快地向前发展。在书法上也如此,纵观书法从远古一直流传发展到今天,就足以说明书法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如果只是说由于今天电脑的使用,书法已失去了必须用手书写的功能,就自然就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话。那么我要说只要对中国书法有一定了解的人都将知道这样的说法是片面和极端的,电脑的出现,不但不会使得书法退出,而且和绘画一样,反而会促进、加快书法的发展,使书法学起来更加方便。也就是说科学和艺术是社会发展和前进的两只翅膀,少了那一只翅膀都不能飞翔。同时,我们也应该深切感触到我们平时应该多注意和了解关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精神,从心底崇尚和追求艺术之魂!
中国书法代表了东方文化当中最具有特色的一方面,也是最具有亲和力的一方面,中国人可以通过书法这种方式来进行灵魂、精神的沟通、交流。书法不仅是一门艺术,其本身已变成一个国家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重要表征,因此中国应该向世界展示东方文字的毛笔书写文化的独特魅力。中国人作为人类的重要成员,情感丰富,对生老病死有深切的感受,并试图通过书法这种艺术的方式,来获得一种灵魂上的交流,因此书法又是生命的艺术,是文化的表达。
祖国日益繁荣昌盛,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并且书法艺术作为唯一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跨国性文化的今天,我们当代大学生对其有着悠久历史的书法艺术更应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承担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当前信息数字化的普及给予了书法艺术的展示和发展提供了方便而有利的条件,所以普及和提高书法艺术,教会更多的人去学习和欣赏书法艺术,领略书法的美,是非常符合社会时代发展的需求的。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书法艺术在群众文化中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广阔,在世界上会越来越显示出更重要的国际文化传播和交流的意义。
第三篇: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
“书法入画”之我见
新疆第四师七十一团中学 张影
中国画与书法之间的关系,一是因为两者在使用得工具和材料上相同,特别是毛笔这一工具,其执笔、运笔的方法也是大致相同,另一方面是用笔的要求,中锋为上是书法和中国画书写规则。唐代张彦远说“书画异名而同体”。书画自古就是相通,古人就有“书画同源”的说法。画家作书多将其绘画之笔墨意趣之于书,故书有画意;书家作画,擅长将书法的笔法气韵用之以画,故画有书味。无论是画家之书还是书家之画,其法与理都是相通的。
我们强调书法对中国画的影响,主要着重于书法用笔对中国画的影响。从我们的分析来看,书法用笔是一种融形式和内容为一体的兼有时空两维特性的情感表现体系。因此,我们重新整理“书法入画”历史的时候,看到的是形式自身的表现和自然物象在现之间的冲突在中国画发展历史中所激起的波澜。我们的视点将集中在宋、元、明、清这一段代上。
严格地讲,“书法入画”现象不仅仅限于宋、元、明、清这四个时代,即使上溯到春秋战国秦汉时期,已经可以看到书画之间的渗透迹象。战国帛画,西汉帛画已具有用笔勾取的意味。而西汉、东汉魏晋时期的木板画、木案画、砖画、纸画,就更具有书写的意味了。至于晋、隋、唐、五代时期诸名画家,用笔的书法意趣就越来越强烈了。
但是,宋代之前,书法本身尚处在一个发展是过程中,书法中的表现意识尚在萌醒,因此,中国画从书法中得到的好处,仅仅属于一种技术借鉴,而在艺术观念上没有太大的突破。从宋代开始,各种书体都已健全,特别是行草的盛行意味着书法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成熟是纯形式艺术,书法线条已经蕴育着强烈的表现意识。因此,在宋代以后,书法对中国画的影响,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术关系,而是一种原有“精神”意味是“入侵“了。于是,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具有绘画观念的动摇,对”形“的鄙视,对”全对象之形骨“的怀疑。
在宋代,苏东坡提出著名是论点:“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然在此之前,欧阳修也声称“古画画意不画形”,但是,把“轻形”的思想推到极致的却是苏东坡。苏东坡作为一位有相当书法造诣的人,自然对书法纯形式的情感表现有精深的体悟,他自己所具有的表现意识使作品《树石图》中物象的形体作出让步。
到了元代,便有赵孟頫那首无人不晓的“书法入画“的宣言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赵孟頫眼中,自然对象的形体无处不存在着书法用笔的迹象。这种书法意识向自然界是自觉投射,使整个自然都有可能进入一个艺术表现的世界。然而,事实上,一旦用一个有书法意味的形式框架去理解自然的时候那么外界物象就有一个经过解体,并以书法用笔的形式特征重新构合的可能,这种重新构合的形式,就是一个介于“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
此外,元人钱舜举把隶书入画作为有无士气的标准,而倪高士大呼“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在整个元代花坛,书法用笔意识基本和具象表现形成势均力敌的局面。
但是,观念是改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书法致使中国画艺术观念的根本改变起码以宋元两代作为铺垫。我们可以看到,苏东坡在批评“以形论画”的同时,却赞扬吴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旁见侧出,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而赵孟頫一边大呼书法入画,一边又说“然观之王维、李成、徐熙、李伯时,皆士夫之高尚,所画善与物传神,尽其妙也。近世作士夫画者,其缪甚亦。”或许在赵子昂看来,士夫画之妙在于“与物传神”,而“近世”的士夫画其缪甚者,是由于绘画承受了过大的书法集大成者,书法意识十分强烈,然而在表现和“物传神”二者的关系上却保持了中和态度。这一切,如果放在整个“书法入画”的渐次过程中,是可以理解的。
进入明代,书法的表现意识对中国画坛的冲击日盛一日,在戴进、吴小仙、林良、吕纪、陈白阳诸名家的某些作品中,激荡是笔触已咄咄逼人。当发展到徐渭手里,强烈的表现心理致使狂草笔法大刀阔斧地引入绘画,雄悍磅礴,大有不可一世之气概。在徐渭看来,绘画不能和“造化”比,也不应该去和“造化”比。在他的作品中事物的物质浓度淡化了,物象被类似张旭笔下的狂草一样的点线面解构和重构,什么山石、什么梅、竹、蕉叶,统统是一堆狂放的用笔。无怪翁方纲说,在徐渭眼中,“世间无物非狂草”。
徐渭开创大写意派,将狂草的精神注入中国画领域,意味着书法中表现意识在中国绘画艺术中取得压倒的优势;而董其昌则把书法表现的审美原则灌输到整个笔墨形式世界,使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从客观形象中分离出来,趋向于独立欣赏。他们二人的出现,直接导致了明末清初中国画坛笔墨表现之风的兴起。
既然笔墨形式成了中国画的中心问题,那么清代以降的画家们务必在笔墨形式的天地中寻找自己的世界。我们看到,首先有石涛和尚对笔墨形式问题做的广搏深邃的思索。他把“一画”作为宇宙万物构成的基础,“太古无法,太补不散,太补一散,而法立亦。法于何立?立于一画。画者,众有之本,万物之根„„”他从形式的角度讨论了点苔等问题,他的某些作品中,具有强烈的书法意趣,纯粹的形式节律,点线面的交织完全趋向一种抽象的形式构合。如《为苍公作山水卷》,直接以用笔、用墨表现出惊心动魄的气势。此类的作品还有《万点恶墨》山水横卷。
也许会有人反驳说:“中国画艺术从呱呱堕地之时,就是一种表现艺术,中国画从来不追求逼真的写实效果,因此,它无疑不属于再现性艺术。就现在的中国早期的绘画作品来看,上述的观点似乎无可置疑。但是从逻辑上讲,一种非写实性的艺术未必必然属于一种表现性的艺术,因为非写实性并非不可能是由于技术上限制而违背了写实的本意。在古人眼里,绘画不过是“存形”、“写真”的手段。譬如,晋代陆机有言:“存形莫善于画。”另外,中国画向来被当作理论教化的工具,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写道:“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因此,形象首先是一个具体所指,在具体指向的基础上,方可展开教育的功能。可见,形象的描述旨在一个伦理的意义,而目的不在形象本身。围绕如何理想地刻画形象,中国画论中最激烈的讨论是“写形”与“写神”孰为根本的问题。然而,“神”寓于“形”,离“形”“神”不能独存,“写神”不过是对“形”进行了特征性的把握。
笔墨是构成中国水墨画现代形式美的艺术语言,“笔墨”是中国水墨画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认识“书法入画”中,我们体验到中国水墨画传统中继承和开发“书法入画”这一命题,是中国水墨画走向现代形式的必由之路。我们能从书法的“点”、“划”构成,达到“四维空间”的视觉效果。有如“音乐”和“舞蹈”一样,在“点”与“划”中能感受到节奏、旋律,可以讲是在可视性二维静态平面上是维一的艺术表现功能。因此中国水墨要从传统中走出来,不仅不能丢失“笔墨”,而且正待于中国水墨画艺术家进一步地开发展。
因此中国水墨画既要画又要写,只有“画”才能在形象上具有充分的自由度;只有“写”才能使作品的味道纯正。“写”、“画”结合才能达到中国水墨画的最高境界。
第四篇:浅谈教师示范在书法写字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教师示范在书法写字教学中的作用
文明乡中心小学
黄小刚
朱小程
示范性是指通过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进行参与性的练习而获得知识技能的一种教学手段。浙江大学教授著名书法家陈振濂先生说过:“在书法写字教学中最好也是最省力的办法,则是亲自拿笔做示范给学生看。”可见,示范在写字教学中的重要,它可以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入手,变抽象为具体,直观的了解范本中的技巧及技法的表现程序。笔者现就示范在书法写字教学中的作用,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直观性。直观性教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表象。直观性教学的巧妙实施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在书法写字教学中,老师的示范,能让学生直接感知。例如,指导学生写捺画,一般先要向学生讲清楚运笔过程:逆锋起笔,中锋行笔,至收笔处微顿,提笔出锋。说说简单,做好却很难。教师要在讲清要领之后,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亲眼看到起笔、顿笔、逆锋、出锋是怎样书写完成的。通过教师的示范,能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提、按、逆、转、轻、重、缓、急的用笔动作及特征。学生由感知到理解,对上述运笔方法,不再觉得抽象,而是一个可见的运动过程。
二模仿性。书法写字教学作为审美教育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不论是仿影、描红、还是临摹,其实都是一种模仿。由模仿到入规入帖,然后广涉博取,最终形成自家面目。模仿是学好书法写字的一般
规律。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所以,教师应适当应用这一特点,在书法写字教学中认真示范,让学生模仿。
三激励作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作示范,除了在黑板上范写,也可以到学生中间单独示范辅导,特别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示范辅导,让其直接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激发其学习的愿望。另外,教师要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多穿插讲述一些书法家学书轶事,这些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客观上的激励作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常言道:“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必须要有一桶水。”要在书法写字教学中做好示范,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这就要求教师平时要勤动笔墨,并注意加强理论的学习,做到言出有据,切实起到示范作用,为提高中小学生的写字水平,为普及中国的书法艺术出一份力。
第五篇:中国画教学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现状与反思
中国画教学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现状与反思
摘要:现代社会对“西方文化先进论”盲目崇拜,要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少儿美术教学活动中薪火相传绝非易事。为了解决少儿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少儿对中国画的审美感知与兴趣,以鉴赏为前提,以了解为基础,以达到让孩子们接受中国画的乐趣,同时为传承和发扬传统艺术奠定基础。
关键词:少儿美术教育;中国画教学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画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画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语言,它历史悠久,有着优良的传统与很高的造诣,在世界艺坛上独树一帜。
一、少儿学习中国画的意义
在少儿时期开展中国画教学,是让孩子们在笔墨游戏中感受传统艺术,学习传统艺术的精髓。另外一方面,中国画的核心精神是写意,画中的线条变化、墨色丰富、落笔成型等特点,以及构图透视不受空间的限制束缚,造型又是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些特征都与少儿自主创作的绘画特点十分相似。因为儿童作画不追求创作价值,只是单纯的、没有负担的抒发感情的活动。因此,少儿学习中国画就是在接受教育的同时,将自己纯真、稚嫩的感情融入笔墨之中,把少儿的纯真、童趣与中国画的高雅和深奥相结合,让少儿的童真与传统艺术相碰撞。
二、中国画教学在少儿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现在的少儿美术教学中,大多运用的是色彩斑斓的水彩笔、油画棒、铅笔等,真正使用毛笔作画的为数不多。许多学校或者美术培训机构教给学生的绘画方法也多是一些西画的绘画语言,很少对学生们进行中国画艺术的教学与熏陶。因此,与其他少儿美术门类相比较,中国画教学显然是弱项,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中国画工具的特殊性
中国画传统的技法要求笔、墨、纸、砚和绘画场地一应俱全,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几乎都没有配备相应的国画教室,就算在班级里进行国画课教学,课前准备也是十分繁琐,课后教室清理工作量较大。其他画种的学习,工具要求简单、方便,与国画教学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舍弃中国画教学也就成了必然。
(二)学校对国画教学的改革不够
首先,学校美术教学中弘扬传统的观念比较薄弱。一般学校的中国画教学,错误的参照和移植西方美术教育的方法,注重技能训练的教育,不是以民族文化的素质教育为基础,或同步地予以重视,结果导致学生对中国画中与文学有关的气息及书法有关的笔墨法度方面问题茫然不知。其次,当前的少儿美术教师系统不完善,缺乏相应的美术理论、专业技能和教学经验。
(三)社会对少儿国画教育的关注度不够
在发达国家,美术教育同其他课程一样受到学校和教师的重视,国画教学作为中华文明,同样需要关注。而在我国,少儿的国画课堂常常被其他课程取代,这样一来,国画课程甚至其他美术课程就会变得可有可无。
(四)家长对国画教育的认识不够
家长对传承传统艺术的意识有偏差,认为送孩子学习画画,就是要看画的像不像,是否能够学会自己画各种造型的物体,通过绘画作品来评判孩子的学习成果。甚至还有些家长认为,如今的信息化时代,像国画这种老套的画种对少儿来说可有可无。
三、如何开展少儿国画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合现代人才的培养,我们在学习中国画时要树立正确的文化立场,教师要对中国画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对中国画的教学有正确的指导方法和方向。加大社会影响力度,家长共同参与,给少儿构建完整的中国画学习体系。
(一)在中国画鉴赏教学中提升少儿的审美能力
鉴赏课上,我们应该引导少儿观察中国画作品,感受最基本的笔墨设色等特点,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描述让少儿了解和感知中国画的意境美。在学生们欣赏国画作品时,让他们了解到中国画分类包括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中国画工具有笔、墨、纸、砚等;在鉴赏水墨画时,让学生了解黑白颜色的恰当运用可以概括任何颜色的特点;在鉴赏山水画时让学生了解中国画不受空间和透视关系限制的构图特点;在鉴赏人物画时让学生了解到人物画墨线交错回旋、疏密有致等特点。另外,在教学方法上加以文字和音乐欣赏相结合,让少儿的情感体验有所增强,同时激发少儿对中国画课程的向往和对学习的欲望。
(二)学校改变教育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艺术修养
学校应该重视国画教学,文化课成绩的重要性不能作为美术课程被其他课程取代的借口。中国画教学应当顺应时代的要求,打破传统国画教学观念,推出新课程、新课标,在弘扬传统艺术形式的基础上,结合更广泛的艺术语言,提高新一代的文化艺术修养。
教师的艺术修养、美学修养直接影响着美术教学。教师是要培养少儿从小就对本民族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爱好的教育者,作为教师本身要有一定的对国画艺术的理解和欣赏水平,并且需要掌握中国画基础的笔墨技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作为一名美术教师,只要拥有和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和热情就是最理想的。
(三)社会加大对国画教育的关注力度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也是民族文化荣辱兴衰的关键。中国画教育对促进少儿身心发展,完善少儿人格,弘扬优秀的民族艺术语言有着积极地推动作用。所以应当落实国画教学的实施,将国画课程与其他文化课程摆在同一高度,只有国家加强重视程度,学校、教师、家长对国画的重视程度才有可能得到逐步提高。
(四)家长重视中国画教育
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日常生活中熏陶少儿对传统艺术的兴趣和鉴赏,提高少儿的审美观。因此,对于少儿学习中国画,家长要关注的不应是他画的像不像,形准不准,而是应该尊重少儿的天性和创造,更不应拿自己孩子的作品与其他孩子相比较,评判孰好孰坏会打击少儿的积极性,更会在少儿眼里形成一种标准,这样会严重阻碍少儿的学习。解放天性,继承传统,这些应该成为少儿学习中国画的重要原则。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传承文化。在少儿时期开展中国画教学,是鼓励少儿通过简单有趣的国画课堂,拉近与传统文化艺术的距离,感受传统艺术,接受传统艺术的熏陶。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少儿的天性可以得到解放和尊重,传统文化艺术也得到继承和拓展。所以,要想把弘扬传统的想法变为事实,就必须把弘扬传统的信念变为可操作的对策。
【参考文献】
[1]胡萍.中国画主干课程教学实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徐建.成剑,有效教学: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问题与对策[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