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隆阳区教育局集中连片规划上报材料Microsoft Word 文档
隆阳区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
教育专项规划(2011-2020)
保山市隆阳区教育局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录
一、“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回顾…………………………….1(一)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1(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三)教师素质明显提高………………………………………………….4(四)教育改革稳步推进………………………………………………….4(五)常规管理全面强化………………………………………………….4(六)学校安全常抓不懈………………………………………………….5
二、隆阳区面临的新挑战、新形势及教育发展的环境分析………....6(一)隆阳教育面临的新挑战…………………………………………….6(二)隆阳教育面临的新形势…………………………………………….6
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7(一)指导思想…………………………………………………………….7(二)发展目标…………………………………………………………….8(三)主要任务…………………………………………………………….8
1、学前教育……………………………………………………………..9
2、小学教育……………………………………………………………..9
3、初中教育……………………………………………………………..9
4、高中教育……………………………………………………………..9
5、职业教育……………………………………………………………..9
6、教师队伍…………………………………………………………….10
7、办学条件改善……………………………………………………….10
8、提高教育质量………………………………………………………..10
四、保障措施……………………………………………………………11(一)落实责任,完善教育管理体制…………………………………….11(二)整合资源,加快教育均衡发展…………………………………….11(三)抓好就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2(四)突出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五)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全面发展(六)抓好培训,着力提高教师素质(七)项目带动,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八)强化保障,确保规划有序实施
…………………………………12 ……………………………………13 ……………………………………13 ……………………………………13 ……………………………………14
隆阳区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
教育专项规划(2011—2020)
按照胡总书记提出的“生产条件有大改变、生活条件有大改善、社会事业有大发展、社会保障水平有大提高、生态环境有大改观” 的总目标,抓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加快建设面向 西南开放桥头堡,明确2011一2020年建设任务和重点项目布局,是隆阳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 发展、构建“和谐隆阳”进程中担负着重大历史使命。为了有效地 指导全区教育事业全面、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根据《国家中长 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一 2020年)和省、市做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通 知精神,结合隆阳区教育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发展回顾
隆阳区的教育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核心,以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按照教育部“巩固、深化、提高、发展” 的八字方针,基本构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格局,为经 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不断优化学校布局。“十一·五”期间,全区共撤并校点259个,学校数由2005年的789所减少到2010年的530所,校均规模由176人提高到297人。到2010年底,全区有一级完中1所,一级幼儿园3所,一级示范小学12所,一级初中3所,拥有二级完中7所,二级示范小学85所。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系统完成固定资产总投资3.515亿元,新增学校占地730亩,新建校舍29.7万平方米,排除危房1 7万平方米,砖混结构教学用房比例由2005年的40.8%增至80%。完成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装备,新增中小学计算机4800台,全区中小学拥有计算机的生均比从2005年105:1提升至2010年的20.5:1,新增图书60万册,生均拥有图书由2005年的11.62册增至2010年的13.28册。
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分别从2006年的生均100元、70元提高到生均500元和300元,享受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的学生从2005年的400人增加至2010年的35628人。
(二)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学前教育。全区幼儿园达26所,有省一级一等幼儿园1所,民办幼儿园20所,幼儿教师808人。在园幼儿(含学前班)达18369人,幼儿入园率64.94%,比2005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全区共有小学生7.65万人,初中学生4.41万人,小学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达99.99%,初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达119.03%,巩固率分别达99.79%和99.15%。
——高中教育。全区普通高中在校生达1.36万人,比2005年纯增3801人,高考上线率达97.04%,重点本科上线650人,上线率15.88%,高考总体水平跃居全市前列。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4552人,比2005年纯增3451人。高中毛入学率达56.39%,普高与职高在校生比例由2005年1:0.4提高到2010年的1:0.65。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8.3年。
——民族教育。全区有少数民族人口12.8万人,占总人口的13.59%。“十一·五”期间,新建、扩建少数民族校舍1.2万平方米,完成少数民族地区投资1.3亿元,在校少数民族小学生1.11万人,初中生6329人,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巩固率达9 9%,初中毛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达103.26%和97.15%。
——特殊教育。以第三小学特殊教育为示范,重视抓好视力、听力、智力残疾儿童少年的随班就读工作,2010年,全区共有残疾儿童、少年总人数499人,入学、巩固率分别达95.42%和98%。
——成人教育。以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阵地,多形式开展 实用技术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班897期39.6万人次,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班562期3.3万人次,组织专业技能培训284期1.36万人次。全区已拥有省级示范性成人技术学校7所。
——民办教育。研究出台了《隆阳区关于进一步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了在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定、进修、学生转学等与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坚持一年一度的年检制度。到2010年底,共有民办幼儿园20所,1所合作办学模式的天津高级中学,1所民办曙光学校。
(三)教师素质明显提高
把师德师风列为对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专门成立了“隆阳区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多形式开展校长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完成了新一轮中小学教师综合素质、现代远程教育、班主任、骨干教师和西发项目“参与式”教学培训等工作。五年来,新招聘教师1258人,其中特岗教师870人。培训教师1.5万人次,还完成了10名“隆阳区名校长”、200名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和500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的选拔考查和培训准备工作,全区涌现了国家、省、市、区级优秀教师700多人。
(四)教育改革稳步推进
根据省、市教育改革与发展会议的精神,研究出台了《关于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关于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教育“三制”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理顺体制,激活机制”为重点,完成了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和各学校的校长公选。向社会公开选聘完中、中心学校校长61人,完小校长320多人。建立了校长选聘工作的长效机制。改革中教师队伍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教师流动机制更加合理有序,教师队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五)常规管理全面强化
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后,紧紧抓住“常规、环境、资源、文化”等核心要素,狠抓常规管理,使教育管理迈上新台阶。以“三生教育”为抓手,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全力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2010年,经组织中小学素质教育水平抽样测试,全科合格率达90%,较2005年上升15个百分点;中考平均分515.1分,较2005年上升76.1分,高考上线率97.04%,较2005年上升35个百分点。
(六)学校安全常抓不懈
始终把师生安全工作放在教育管理工作的首位,率先在全省县 区教育局成立中小学安全监督管理股,聘任学校安全监督管理员61人,定期召开会议,层层签订责任书,学校安全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健全完善了安全应急预案,建立了学校安全值班制度,经常性开展学校安全教育和师生心理安全疏导教育,强化中小学食品安全管理,配合公安等部门进行了校园及周边治安、消防安全隐患、学校交通安全等专项整治工作,确保了师生的安全。
五年来,隆阳教育发展呈现出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管理不断加强,教育结构不断优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育实力不断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主要经验是:更新观念是前提,“一把手”负责是关键,加大投入是基础,深化改革是途径,科学管理是核心,推进均衡是方向,狠抓队伍是根本。
隆阳教育在取得成效、积累经验的同时仍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教育管理体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教育发晨不平衡,城区和农村、坝区和农村之间教育发展极不平衡,山区、农村教育较为落后,发展难度较大;三是教师队伍现状适应不了教育发展的需要,现有教师总量不足;四是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五是教育投入不足,教育发展缓慢。
二、隆阳区面临的新挑战、新形势及教育发展的环境分析(一)隆阳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一是教育优质、均衡化水平还不能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就近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
二是教育发展欠账较大,老账未去又添新账,投入与需求矛盾突出,加之自然灾害频发,学校危房率仍较高。
三是校安工程建设任务较重,地方配套资金筹措难度较大,特别是没有安排任何的前期费用与工作经费,实施速度较慢。
四是高中教育及学前教育缺乏政策及项目、资金支持。高中及学前教育发展任务重、难度大,已适应不了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
五是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山区校点撤并压力大,校点撤并缺乏资金支持,寄宿制学校建设满足不了发展需要。
六是教育仪器、设备、图书配备率较低,难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二)隆阳教育面临的新形势
一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今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下发和实施,特别是国家对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教育事业发展迈向由普及走向提高的关键时期,实现教事业均衡、优质、持续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要,成为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在此背景下,为隆阳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二是党中央、国务院实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是新阶段扶贫开发所处历史地位进行科学判断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开展扶贫开发以来扶贫模式的重大创新,也是贫困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
三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人们对更新知识、充实自我的要求增强;随着竞争日益激烈,提高自身受教育程度应对不可避免的竞争已成为人们的要求;随着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且大量劳动力也迫切需要接受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
四是新一轮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将为我区教育快速、健康、协调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将进一步理顺教育体制、激活教育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让人们满意的教育成为隆阳教育发展的主旋律。
面对新的挑战和新的形势,隆阳教育必须坚持改革创新,发掘新动力,确定新战略,创建新机制,实现新突破。
三、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省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战略目标,以均衡发展、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重点,不断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多形式发展学前教育,加快高中教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教师培训,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解决好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为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区幼儿入园率达85%,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85%,高中毛入学率达85%,基本构建各级各类教育相互衔接、协调发展和布局结构较为合理的现代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各类教育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按照“做强基础教育、发展职业教育、扶持民办教育、协调各类教育”的思路,实现“整合资源、均衡发展、精细管理、提高质量”的目标。
到2020年,全区幼儿入园率达9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0%,高中毛入学率达90%,基本实现“学校建设标准化,师资配备均衡化”,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教育规律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质量水平显著提高,全区教育水平步入全省先进行列。
(三)主要任务
1、学前教育。结合城市、集镇规划和幼儿入园实际需求,全区新建幼儿园4 7所,改扩建幼儿园161所,基本形成以公办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优势互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在园幼儿达3万人,适龄幼儿入园率达90%。
2、小学教育。按照“一村一校,片区集中,中心示范”的思路,扩建中心示范小学16所小学,新建工业园区小学、城南小学等30所片区示范小学,扩建片区示范小学及村级完小152所。到2020年,在校生小学达6.6万人,100%适龄儿童入学,在校学生年辍学率控制在1%以内,适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
3、初中教育。按照初中一乡一校并逐步向县城集中的原则,新建东城区中学和坝湾民族初级中学,扩建18所中学,到2020年,在校初中生达3.6万人,适龄少年入学率达99%以上,在校学生流失率控制在2%以内,17周岁人口中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达99%以上。同时,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与教育,初中毕业后升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及参加技术培训的比例达95%以上。
4、高中教育。按照“扩容、提质、创优”的原则,结合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异地新建隆阳区民族中学,扩建11所完中,将区一中,保三中、坝湾中学、保八中办成高级中学,区民族中学、实验中学、芒宽中学、瓦房中学、保九中、保七中、保十中、曙光学校办成完中。使6所高完中达到省一级完中标准,6所高完中达到省二级完中标准。到2020年,普高在校生达1.8万人,高考上线率达90%以上,高中毛入学率达90%以上。全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
5、职业教育。结合保山市职教园区建设,规划异地迁建隆阳区职业技术学校,切实改善办学条件,使办学规模达1万人以上,推进隆阳职业教育基地化、集团化、专业化、多元化发展。到2020年,职高在校学生达1万人,加上在区外就读中职在校生,使普高与职高在校生比例达到1:0.8。
6、教师队伍。狠抓校长、班主任及教师特别是名师队伍建设,异地新建隆阳区教师进修学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每年完成在职教师培训8000人次,完成10名“隆阳区名校长”、500名区级以上学科带头人、500名区级以上骨干教师的选拔培训。全区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5%以上,并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5%以上,其中本科学历教师达60%以上;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以上,其中专科以上学历教师占80%以上。
7、办学条件改善。按照“统筹规划、注重实效、优化资源、积极推进”的原则,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建设寄宿制学校为重点,结合危改、校安等项目建设,加快薄弱学校的改造,多渠道筹资。到2020年,完成教育固定资产投资63亿元,新征土地6000亩。新增校舍总面积220万平方米。新建中小学计算机教室360个、多媒体教室3200个,新增中小学实验设备290套、图书260万册、音体美器材280套,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8、提高教育质量。争取申报实施国家及省级课题15项,市级课题20项,区级课题50项,着力实施《中小学综合素质测评方案》,进一步提高小学“双科”合格率,初、高中会考合格率和按时毕业高考本科上线率和高考各科平均成绩在现有基础上逐年提高;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明显增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社会输送优秀人才。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责任,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成立由区人民政府区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财政、教育、发改、扶贫、审计、监察,国土、建设、人事、气象、环保等部门负责人及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基本建设规划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发挥乡镇对教育的规划、指导、督查和协调职能,落实政府办教育的责任。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健全教育工作领导责任制,将年度教育目标责任纳入乡镇主要领导和学校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中,奖优罚劣。继续实行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制度,为教育发展排忧解难、办实事、办好事。加强社会监督,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营造全社会关心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整合资源,加快教育均衡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基础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把巩固提高“普九”水平作为教育持续发展的重点。通过培训提高校长、教师素质,加强学校管理,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不断整合高中教育资源,加快优质高中建设,实行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助学力度。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的政策。抓好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办学效益,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解决好布局调整给学生带来的入学不便及残疾儿童入学难的问题,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三)抓好就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结合隆阳经济和社会发展实际,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三教”统筹,实行农科教结合,增强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增强为三农服务的能力,增强为就业和再就业服务的能力。把职业教育的发展纳入责任目标考核体系进行考核,努力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机遇,重点抓好招生和就业工作,努力形成进出两旺的良好局面。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等现有条件,积极开展成人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等各类岗位培训,完善广覆盖、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网络,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四)突出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通过多种渠道,加快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注重设备和技术的应用推广,全面提升教育的信息化水平。结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把农村中小学校办成当地文化科技、信息传播、党员教育和卫生知识普及的平台,努力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着力加强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整合,努力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带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改革。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五)深化改革,促进教育全面发展
教育改革是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推进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发展民办教育。推进以“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教师聘用制,绩效工资制”为主要内容的学校内部管理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逐步实现教职工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聘用关系转变。继续深化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努力实现课程管理规范、课堂教学高效、校际发展均衡的目标。有序推进高中课改,努力实现教学质量稳定,办学特色鲜明、学校文化深厚的目标。严格按照新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使用,充分挖掘课程资源的特色和潜能。
(六)抓好培训,着力提高教师素质
继续加强教师新课程培训,不断完善校本培训机制,注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树立培训的精品意识,提高教师实践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积极探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学校评价方法,形成科学完善的评价机制。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每年坚持开展师德主题教育月活动。通过评先选优、典型引路、榜样示范带动,全面提高师德水平,建设一支师德素质过硬、学科结构合理、教学能力较强,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确保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七)项目带动,全力改善办学条件
抢抓教育项目投资的良好机遇,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按质按量完成项目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义务教育经费的审计和监督,最大地发挥教育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在实处。继续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以示范校带动,全力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程,按照“凸显文化,注重绿化,合理硬化,保持净化”的原则,创建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抓好教学设备配套建设,确保直接服务于教育教学设备的购置经费。按国颁标准切实抓好图书资料、常规教学仪器、音体美器材和电教设备的配备、管理和使用。
(八)强化保障,确保规划有序实施
本《规划》是今后十年全区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各乡镇、各学校要提高对规划重要性的认识,进行广泛学习宣传,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要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采取对策,不断修订完善。要建立规划实施进展监测制度,实行年度和中期评估,确保全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附件:隆阳区2011—2 02 0年列入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情况表
第二篇: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山县交通扶贫开发规划
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武山县交通扶贫开发规划
一、武山县现状及特点
(一)武山县概况
武山县区域总面积2011平方公里,辖6镇9乡,344个行政村,10个居委会,总人口 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7万人。
(二)自然条件及资源禀赋
武山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西北部,东界甘谷,西毗漳县,南邻礼县、岷县,北与陇西、通渭接壤。东西宽51.5公里,南北长59.5公里。总土地面积2011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62.01万亩,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2242.5米之间,气温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冷夏热,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9.6°C,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全年无霜期196天。武山县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自公元188年东汉时期始设县臵以来,开发建设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境内非金属矿储藏量大,主要有蛇纹岩(鸳鸯玉)、石灰石、大理石、花岗岩、方解石、白云石、滑石等,其中蛇纹岩储藏量达3.2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二位,石灰岩储量达15亿吨。武山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文物古迹众多,旅游资源丰富。分散在渭水南北的仰韶、马家窑和齐家文化遗址多达36处,水帘洞、木梯寺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县城东北30公里处的水帘洞石窟,始建于北魏,有亚洲最大的摩崖浮雕;城东30公里处的氡碳酸钠温泉,均温39℃,50年代建成的甘肃矿泉疗养院和兰州铁路疗养院,为天水著名的旅游医疗胜地;县城南2.5公里处的老君山森林公园,面积达10平方公里;草川大草原已成为全县旅游避暑的主要景区,“四点一线”旅游区正在规划兴建。
(三)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及贫困状况 1.武山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思路
2011年,武山县生产总值达到32.4亿元,是2006年的2.3倍,年均增长12.7%;大口径财政收入1.67亿元,是2006年的2.9倍,年均增长23.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是2006年的5.8倍,年均增长42.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亿元,是2006年的2.8倍,年均增长23.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370元和3250元,是2006年的2.2倍和2倍,年均增长17.1%和14.5%。“十二五”时期,是武山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优势、重点突破、奋力赶超的重要阶段。基于对十二五发展基础和形势的分析和判断,县委常委会经过认真研究,提出“十二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十一届十次全委扩大会议和市委五届十一次、十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抢抓国家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关中一天水经济区以及省市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等历史机遇,以跨越式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落脚点,继续坚持“做强农业产业,壮大工业经济,激发商贸活力,培育旅游优势,提升科教水平,推进城乡一体”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交通区位和水力、矿产、旅游、人力资源优势,全力实施 “11253”区域发展战略,即打造一强县(中国西部蔬菜产业强县)、一中心(陇东南区域性物流中心)、两示范(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示范县、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建设五基地(关中一天水经济区重要的蔬菜外销基地、全省优质绿色食品加工基地、全省新型建材工业基地、全省旅游工艺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全省品牌劳务输转基地),打造三品牌(拉梢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韭菜之乡、西北最佳温泉汤浴康体目的地),努力建设富裕武山、生态武山、和谐武山、魅力武山。
2.武山县贫困人口的数量、分布,贫困程度及主要特点 武山县有贫困人口(2300元以下收入)64089户288400人,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68.8%。其中收入在1096元以下的特困户14286户,69612人。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阴湿山区的龙台乡、沿安乡、杨河乡、温泉乡、榆盘乡,这些乡贫困率达到90%以上。城关、洛门贫困率最低,在50%-55%之间。
(四)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1.武山县交通运输发展的总体情况
“十一五”期间,武山县的公路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截止2011年底,县境内有国、省、县、乡专用公路21条490.63公里。其中国、省、县、乡道及专用道共21条490.63公里,国道1条51.2公里(G316),省道1条41.8公里(S208),高速公路1条43公里(连霍高速公路),县道7条196.99公里,乡道7条82.6公里,专用道4条95.04公里,行政村、自然村道路1373条2739.29公里。全县营运客车278辆,客座4735个,出租汽车136辆,开通农村客运线路35条,公交车58辆,每天往返县内农村各地的客运车辆达110班次,新建汽车停靠站点81个,建成武山、洛门、杨河、滩歌、四门等多个汽车站。
2.武山县交通运输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国、省道技术等级偏低,整体服务水平不高 截至2011年,武山县境内只有国道316线和省道208线的部分路段,共计93公里,为三级道路,在整个公路网中仅占18.96%,低等级路面和无路面里程占48.11%。通村公路(含通自然村道路)中等级更为低下,有相当一部分道路仅限农用三轮车通行,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了路网功能的发挥和提高。
(2)公路网总里程较低、路网密度不高,通达深度不够。
近年来,武山县的农村公路建设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与其他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低等级公路的比重仍然很大。滞后的公路交通严重制约着全县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县的农村公路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
(3)农村公路建设滞后
农村公路作为国、省道的延伸和补充。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武山县是国扶县,经济欠发达,造成农村公路的建设,尤其是山区农村公路建设严重滞后,阻碍着我县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步伐。由于我县农村公路建设基础差,欠账多,建设资金短缺,使得大部分乡道,村道缺桥少涵,排水设施不配套,公路技术等级低,抗灾能力差。因此,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是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4)农村公路养护任务艰巨
通过近几年的建设,武山县的农村公路里程大幅度增长,县、乡、村道里程2011年底达到3113.92公里(其中县道196.99公里,乡道82.6公里,专用道95.04公里,行政村、自然村道路2739.29公里)。极大地改善了农村公路运输条件,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随之也加重了管养负担,主要表现为:一是养护资金严重短缺;二是养护里程和任务加大;三是养护体制不健全。
二、武山县交通扶贫开发总体思路及发展要求 必须继续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基础;必须提升运输服务效率和水平,提高运输保障能力;必须继续提高城乡基本公共运输均等化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提高交通设施抗灾和应急保障能力,保障安全便捷出行。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自然条件、发展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特点,按照“外通内联、通村畅乡、班车到村、安全便捷”的总体要求,着重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布局,提升交通运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提高抗灾和应急保障能力,为贫困地区整体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村人口的出行要求,创造安全、舒适、便捷的交通条件。
2、重点突出“服务经济”:强化农村公路对于农村地区资源开发、区域协调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着力打造“综合运输”:注重综合运输协调发展,使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公路密切连接,进一步实现农村运输枢纽的无缝衔接,打造综合运输体系。
4、努力保障“应急通道”:把农村公路纳入全省应急救援综合体系,努力保障救援通道畅通,全面提升农村地区应急救援效率。
5、全面服务“科学发展”:进一步促进农村资源的集约利用、环境保护和能源节约,有效支撑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三)发展目标
完善县域公路网主骨架,提高道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实现所有县道和乡道达到三级以上标准,主要的通村公路实现联网,并实施改造铺油或硬化,“十二五”期间完成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85%的建设目标,“十三五”期间建制村通油路(水泥路)的建设达到100%。基本完成县道和乡道的危旧桥梁加固维修改造,完善县、乡、村道桥梁,基本解决有路无桥的问题。
四、主要任务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对外通道。根据武山县域经济实际,以国家高速公路及普通国道建设为重点,加快武山对外通道建设,优化对外通道布局,全面提高对外通道运输能力。
2、区内干线。加快县域公路网络建设,以省级高速公路、普通省道及重要县道建设为重点,打通省际、县际断头路,完善区内路网布局及等级结构,加强区内交通联系。
3、农村公路。在农村公路路网规划工作中,我们坚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全面提高全县道路网络化水平。坚持做到“三个优先”:即优先建设受益面广、受益人口多、带动作用大、社会经济效益明显的道路,优先建设连接干线、支线公路的联网道路,优先改造已开通客运班线的道路,“四个结合”:一是公路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打破乡镇、村组地域界限,形成与主干线相匹配、上下衔接、四通八达、完善优化的公路交通网络。二是公路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优先解决省、市、县列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整村推进项目村,农业、林业产业示范区,重点农田保护区的道路问题,以点带面,推动整体发展。三是公路建设与农村客运发展相结合。坚持“车头向下”的原则,争取公路修到哪里,班车就通到哪里,着力解决群众出行难、坐车难的问题。四是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按照先急后缓,先通后畅的原则,优先发展旅游路、扶贫路、产业路、联网路。
4、客货运输场站。加快县域客货运输场站(点)建设,要依托国家和省级枢纽,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尽快形成以县级客运站为龙头、以乡镇客运站为重点,以建制村停靠站或招呼站为辅助,层次化、高效率的农村客运网络;同时,根据农业生产物资运输时段性强,农产品及时、保鲜要求高等特点,加快发展农村物流,构建农村货运网络,确保农产品物资流通渠道畅通。
(二)提升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
1.客运服务。统筹城乡客运发展,重点推进建制村通班 车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建乡镇客运站6个,建制村停靠站或招呼站120个。“十三五”期间新建乡镇客运站4个,建制村停靠站或招呼站137个。2.货运及物流服务。构建公路货物运输网络,大力发展 农村物流。“十二五”期间新建三级以上物流园区3个,农村物流节点18个。“十三五”期间新建三级以上物流园区4个,农村物流节点17个。
(三)增强抵抗灾害和应急保障的能力
一是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抵抗灾害的能力,重点突出实 施安保工程、危桥加固、灾害防治,努力提高交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和安全水平;二是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完善公共信息平台,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完善应急指挥平台,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应急动员能力,完善应急保障措施,提高应急处理能力,五、保障措施
(一)加大各级政府、部门对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视和支持。各级政府要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加大宣传《公路法》和公路建设行业管理有关法规的力度,推行目标责任管理,步步落实,奖优罚劣。
(二)通过多种渠道筹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积极争取中央投资补助,以交通运输部“五年千亿元规划”为契机,将争取国家补助作为跨越式发展农村公路的重要资金来源,并积极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探索多方面资金筹资渠道,满足农村公路建设资金的需要,严格遵循“一事一议”政策,坚持“民需民建”的原则,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损害农民利益。
(三)加强法律、法规宣传力度,进一步明确管理责任。随着《公路法》的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逐步走向法制化,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国家颁布的公路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适合当地实际的农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责任,使农村公路建设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四)积极改善和完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运行机制。随着农村公路的发展,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任务更加繁重,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公路养护机构,加大养护经费投入力度,将农村公路的养护经费纳入县、乡财政预算,建立稳定的公路养护资金来源渠道。村级公路的养护经费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进行筹集。
六、附表
武山县交通发展主要指标表(见附表1);主要建设项目(见附表2-5);
第三篇:环境连片整治规划
目录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1
二、临湖镇基本情况……………………………………………………2
三、主要工作任务与目标 ……………………………………………… 7
四、投资测算与资金筹措 …………………………………….……… 10
五、预期成效…………………………………………………….……..11
六、运行管理…………………………………………………………...12
七、保障措施…………………………………………………………...12
八、附件清单…………………………………………………………...1
4前言
吴中区临湖镇位于东西太湖之滨。2010年被确定为江苏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国家典型示范县(市、区)——苏州吴中示范区的一个整治工作实施镇。根据国家有关要求和财政部、环保部与省政府签订的连片整治示范协议,及苏州市吴中区2010年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方案,编制临湖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2010年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中央提出的“两型”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认真贯彻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农村环保机制。通过“抓点、带线、促面”,将村庄连片整治作为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方式,不断促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筹集资金,努力投入一批,见效一批。切实解决我镇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有效改善农村环境质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镇村联动,全民参与。镇政府作为责任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严格落实政府农村环境保护责任,紧密街接“十二五”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规划,制定全镇辖区内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规划、计划,综合运用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积极协调全镇各村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相互配合,引导全镇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教育发动广大农村居民,形成整体合力,扎实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不断美化家园、改善生活环境。
突出重点,有序推进。从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农村生活污水)入手,把全镇农村村庄特别是沿太湖一公里农村村庄存在突出环境问题的连片村庄作为主要整治示范对象,确保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形成明显的规模效应和示范效应。
示范先行,确保实效。选择有工作基础、具备实施条件,通过连片综合整治,能够促进带有
共性的突出环境问题的解决,可以真正起到示范效果并提供经验的行政村,率先开展示范工作,确保发挥财政资金引导效果。
因地制宜,逐步深化。从实际出发,按照各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自然生态环境条件和所面临的突出环境问题,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开展整治工作。在先期示范、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计划,分步实施,逐年扩大整治范围,逐步达到片片相连、整体改善的目标。
积极探索,创新机制。通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探索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和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推动农村生态文明的全面提升。
二、临湖镇基本情况
临湖镇位于苏州西南,东西濒临太湖。全镇面积54.3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全镇人口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万人。全镇农业生产以水产养殖、粮食种植为主,部分发展经济作物;工业则以毛衫织造为特色,打造“装备科技园、新材料产业园、现代物流园”三大新兴产业园;三产注重温泉休闲、农林观光、生态旅游发展。2009年通过国家环境优美镇验收。
(一)连片整治示范片范围
“连片整治”以解决共性的突出环境问题为主线,对地域空间上相对聚集、环境问题同类或围绕相同环境敏感目标的多个村庄开展同步实施、集中整治,使环境问题得到解决。根据省、市、区关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的要求,2010年我镇确定太湖沿线重点村庄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建设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并建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对照要求,分析我区农村环境问题现状,我区将2010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的范围确定为沿太湖的3个行政村的12自然村。重点整治内容确定为示范区内的农村村庄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与完善。示范片村庄面积19800亩,人口1.33万人,直接受益人口0.74万人。
临湖镇2010年连片整治受益情况统计表
行政村总人口(人)自然村本次整治直接受益人口(人)
湖桥5442东石前、中石前、陆家炬、翔南角、小桥、后港2255
石庄
3300东洋河泾港村、北塘村、张家村2660
采莲村4583辽里村、南陈巷、陈巷2445
(二)示范片区自然生态状况
临湖镇位于苏州市西南部,地处太湖流域保护区的江南水网地带,整个地势自西向东微微倾斜。土壤性粘质硬,由下蜀黄土为母质经再沉积而成。河湖密布,水网发达。受海洋和太湖水体的调节作用,盛产优质稻谷、苗木、花卉、果品、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示范片范围内的主要河流有苏东河、定向河、黄垆港等。
临湖镇属北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内,因受太湖水提调节作用,雨水丰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干湿冷暖,四季分明。
(三)示范片区农村环保工作现状
临湖镇以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省级生态村为农村环保工作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镇确立了以经济强镇,坚持环保立镇,立足科技兴镇,建设“生态名镇”为目标,狠抓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镇村环境综合整治和争创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省级生态村”、“卫生村”创建等工作,采取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多种手段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下大力推进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治理,农村畜禽养殖、水产养殖治理,农村生态保护建设等工作取得成效。2009年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验收。全镇已建成6个江苏省生态村,4个绿色学校,今年还将有4个行政村创建省级生
态村,1个社区创建绿色社区。全镇创建省级卫生村7个。
我镇的农村环境保护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积极加大全镇辖区集中治污的力度。一是投资建设了日处理能力为400吨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一座,建设农村村级垃圾收集点50个,购置垃圾收集小车及转运车辆369辆,全镇的镇村生活垃圾实现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理”的一体化处理方式。二是积极筹措资金,在全镇范围内逐步建设接通城南污水处理厂的污水管网工程和农村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全镇已有30个自然村铺设了农村污水管网并与城南污水主管网接通。界路村的前界路自然村建设曝气生物滤池污水处理设施一座。三是建立了村、社区环保监管网络,加强了农村保洁员队伍建设,实行农村村庄、河道、公路主干道“三位一体”长效管理模式。
二、加强对辖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我镇到目前为止建成农业面源氮磷生态拦截工程5万多平方米,重点在东吴村、陆舍村、前塘村建设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沟渠塘的治理工程。
三、加强对太湖水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引导全镇渔业养殖走生态化道路,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区一期5000亩,充分展现代“生态渔业、高效渔业、设施渔业、科普渔业”。同时,加强对水产养殖尾水实施净化处理,实现了水产养殖尾水零排放。通过对全镇畜禽养殖综合整治,取缔了太湖1公里范围内的畜禽养殖场,规范了1-5公里限制养殖区内畜禽养殖,建设了300立方米沼气池2座,30-60立方米的化粪池30座。到目前为止,我镇畜禽养殖实现达标排放,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
四、加强对辖区河道的疏浚清淤工作。2009年对辖区内全长20.41公里的21条河道进行了清淤,共清除淤泥21.3万立方米;结合农村环境整治建造了河道驳岸4.5公里。
五、狠抓生态建设与保护。建设了环太湖生态林,全镇辖区内的主干道路实现100%绿化。
(四)我镇农村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村环境问题面临着新旧交替、矛盾重叠的现象。
1.仍有一批农村生活污水未得到有效处理,部分已建设施村庄配套管网没有全部覆盖到位,污水收集率低,因而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入户收集管网的建设任务还相当繁重。设施正常运行费用保障有困难,运行管理不到位。局部河道中还存在氨氮和总磷超标现象,影响到农村周边水系环境,也影响到了太湖水质量改善进度。这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村庄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滞后建设,个别村庄脏、乱、差现象比较严重,水体功能有所退化,影响了农村河道水质的好转。
3.饮用水源保护。随着农村改水工作的不断深入,太湖水将是吴中区农村唯一饮用水源地,太湖水质变化将直接影响到饮用水质。
4.农村生活垃圾、农作物秸秆、废旧塑料袋、畜禽粪便等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仍有存在,工业废弃物等污染呈上升趋势。
5.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农业面源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6.我镇经济基础较薄弱,特别是沿太湖行政村由于工业经济发展受限制,村级经济极为薄弱,而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任务压力较大。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健全,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管理的资金投入还需加大。
三、主要工作任务与目标
(一)工程建设内容与目标
1.工程建设内容
根据国家关于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要求和吴中区人民政府与我镇人民政府签订的连片整治目标责任书要求,我镇建设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
临湖镇示范片区农村生活污水示范工程主要采取两种形式:
一是依托吴中区城南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设施,实施污水接管。
二是建设分散的小型独立处理设施。分散的小型独立处理设施污水设施尾水COD、氨氮、总氮、总磷等四个指标必须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标准值见表2。
表2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标准
序号指标排放限值(mg/L)
1COD60
2氨氮*8(15)
3总氮20
4总磷1
*括号外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括号内数值为水温≤12℃时的控制指标。
根据《村庄整治技术规范(GB50445-2008)》、《农村生活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环发[2010]20号)、《农村生活污水适用技术指南(2008年试用版)》(苏建村[2008]154号)和有关技术文件要求,村庄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的技术路线是:针对区域性突出的环境问题类型,按照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和分类指导的原则,推进分散处理与集中处理相结合、城镇与周边农村污染治理相结合、农村生活与农业生产污染防治相结合,尽可能选取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环境条件和已建环境基础设施、费用投入省、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操作简便易行、维护管理方便、辐射带动范围广的实用技术,并注重总结经验、提供示范。
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选用《2009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及《2009年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推荐的农村环境治理技术,并结合我区农村生活污水实际情况和前期已实施项目污水治理的经验,进行污水治理设施建设。
参照《农村生活污水适用技术指南(2008年试用版)》(苏建村[2008]154号),以及我镇已建成农村生活污水独立设施的建设运行管理的实际情况,以上技术系统户均建设成本约为3000~5000元,设备运行费用约为0.5-1.0元/吨;工程实例验收监测表明,排放水质均可达标,属经济适用技术。
2.工程建设目标
临湖镇近几年已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根据资金筹措情况,逐年实施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建设工程。总体目标是到2011年底,全镇示范片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60%。工程建设目标计划表见表3。
表3 :临湖镇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目标计划表
镇(街道)完成建设的自然村数(个)
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
临湖24612待定
环保设施建设目标:示范片区2010年将再投入645万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示范工程项目44个,新建集中式农村污水管网14.1公里。
村庄整治成效目标:通过工程建设,国家和省要求示范片区内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并确保处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本计划实施后总受益人口7360人、受益行政村3个、受益自然村12个。
(二)能力建设内容与目标
1.农村基层环保机构建设
以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推动农村环保管理工作的延伸,我镇目前在设置环保镇级机构的基础上,已成立了全镇行政村、社区环保监网络,设立环保监管员14名。已形成了区、镇、村三级联动环保监管体系。
2.农村环保工作机制建设
临湖镇将按照“政府主导、环保牵头、部门协调、联合推进”的原则,完善农村环保工作机制,把农村环保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给以资金支持;保证辖区内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的运行经
费,确保正常运行。
3.农村环境监管体系建设
临湖镇借助区环境监测部门对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开展规范的例行监测工作,每季度监测一次。区环境监察部门加强对示范片区的环境监管,每月检查一次,确保污染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和达标排放,保证连片整治效果长期保持。
4.农村环保宣教体系建设
临湖镇将配合区环保局每年对乡镇环保工作人员、村庄环保监管员进行一次培训;示范片区所在村庄每年结合“6•5 环境日”开展一次环保活动;示范行政村的文化活动室设立环保宣传栏;在每个示范片的适当位置以及所有示范工程设立标牌,注明工程名称、治理内容和规模等信息。
5.农村环保实用技术推广
在示范片区内推广一批适合当地实际情况,费用投入省、运行成本低、处理效果好、操作简便易行、维护管理方便、辐射带动范围广的农村环保实用技术。
四、投资测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测算
实施农村生活污水示范工程项目3个。新建接集中式污水厂的农村污水管网14.1公里,工程投资645万元;投资预算具体见附表,其中工程项目汇总表见附表1,工程项目申报表见附表2。
(二)资金筹措
按照“中央补贴、省级补助、市县配套、镇村自筹”的资金四级筹措模式筹集工程建设资金。为保证工程实施,我镇在争取2010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40万元的基础上,争取区级财政配套资金355万元,镇村自行筹措150万元。
五、预期成效
(一)改善农村地区的水环境质量
通过本计划的实施,以高质量建设、规范化管理保证设施工程正常运行,为太湖水污染治理工作和总量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保障,具体体现有以下3点:
1.改善饮用水地环境。本计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减少农村生活污染源,有效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对饮用水质安全起到有效保障。
2.改善人居环境。本计划将明显改善示范区内河道水质,消除水体黑臭、蚊蝇滋生现象,美化人居环境。
3.污染物得到有效减排。
(二)改善农村环境保护机制
通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巩固区、镇、村三级联动环保监管体系,带动村级环境管理工作上台阶。村级环境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是保障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成果、持续改善农村环境的有效机制。通过中央资金支持,带动区镇村三级资金投入,形成治理农村污染的合力。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推广农村水污染实用技术,为提高治理成效提供实践经验。
(三)保障和改善民生
通过示范项目的实施,改善农村环境状况,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同时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是改善民生的实事工程。
六、运行管理
(一)运行维护资金
通过吴中区区级财政对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运行维护实行的补助政策以及镇财政补贴,保证示范片区治污设施的运行维护费用的落实。
(二)运行维护模式
农村村庄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实施主体和固定资产责任人是镇人民政府。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原则上可用招投标方式引入市场化运营机制,由乡镇统一委托专业公司运营管理。镇政府负责建立固定资产台帐和运行管理工作台帐,形成全套工作档案。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一组织
临湖镇人民政府作为示范工作的责任主体,成立由镇分管镇长为组长,环保、财政、水利、农业和相关行政村负责人组成的连片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设立文件见附件三),协调我镇连片整治工作的实施。设立由镇环保办、水利站、财政分局牵头的办公室,各部门明确责任分工,连片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编制工作计划,按时上报,认真实施;完善相应工作制度,协调相关部门形成整体合力;积极筹措落实本级配套资金并确保到位;统一组织全镇所有连片整治工程的招投标工作,配合省、市、区对连片整治区域的检查、督办、考核。
临湖镇人民政府是连片整治工作的实施责任主体,也是污染处理设施建成后的固定资产责任人,将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负责区域内连片整治具体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临湖镇已组建村(社区)环保监管员队伍(见附件四),负责本村示范项目的建设管理和示范工作的宣传发动。
(二)严格考核,落实责任
由镇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和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和考核办法,并与相关部门签订连片整治工作目标责任书。领导小组定期开展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的检查、督促和考核,落实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责任。同时对照《 关于印发江苏省农村环保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实施工作考核暂行办法的通知》(苏环办〔2009〕225号)的要求开展工程项目考核验收工作,并进行绩效评价。示范项目竣工验收前组织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管理情况以及项目绩效进行专项审计,确保资金安全和治理成效。
(三)多元投入,落实经费
按照“中央补贴、省级补助、市县配套、镇村自筹”的资金四级筹措模式筹集工程建设资金。为保证工程实施,我镇在争取2010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140万元的基础上,争取区级财政配套资金355万元,镇村自行筹措150万元。
(四)资金审核,项目监管
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公开透明、专款专用、强化监管”的原则规范管理专项资金。本次连片整治专项资金必须实行专帐管理,鼓励各村设置专门帐户。确保专项资金的规范化使用和管理;建立目标责任制度;建立污染治理工程公开的招投标工作,指导示范项目所在镇村与工程建设单位签订施工合同,签订工程项目统一监理合同,组织检查;指导村庄环保监督员对工程项目建设的日常管理。
(五)稳定运行,长效管理
镇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将要求各村根据实际,确定污染设施运行管理模式,并选择多种途径,制定示范片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维护费用保障方案,保证污染治理设施稳定达标运行,发挥应有作用。
第四篇:固阳县“集中连片”项目实施情况说明
包头市固阳县集中连片开发项目
实施情况的说明
包头市扶贫开发办公室
固阳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阴山北麓,属包头市市辖县。固阳县辖6个镇(金山镇、下湿壕镇、银号镇、怀朔镇、兴顺西镇、西斗铺镇)、104个村委、11个居委、991个自然村。总户籍人口21.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7.7万人。总土地面积5025平方公里,山地、丘陵约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耕地面积285万亩,主要以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油料、药材为主。固阳县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光照充足,降水量少,地表水、地下水贫乏,年均降水量仅为275毫米,十年九旱,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1994年固阳县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02年再次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固阳县贫困人口数量多,分布范围广,贫困程度深。2008年按照自治区农区贫困标准(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为1560元),全县有贫困村76个,贫困户11871户、38091人,占全市贫困人口的43.7%。固阳县的贫困问题成为制约包头市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步伐、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瓶颈。
为此,2008年包头市委、市政府作出“举全市之力帮扶固阳县”的战略举措,根据固阳县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把肉羊养殖和马铃薯种植作为带动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计划用3-5年时间基本解决固阳县贫困问题。每年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固阳县扶贫工作,组织动员全市256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对固阳县6个镇104个行政村开展对口帮扶,并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扶贫项目资金的支持。
2008年我市固阳县申报成功了“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项目,引进集肉羊养殖、食品加工、餐饮连锁、物流配送、市场外销于一体的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内蒙古小尾羊餐饮有限责任公司参与项目建设,依托小尾羊公司在资金、技术、销售等方面优势,对农牧民进行重点扶持,项目运行坚持企业带动、政府保障、农户参加的“企业+政府+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实行统一基础母羊购买的垫资标准(400元/只)、统一进行疫病防治、统一进行科学饲养技术培训、统一提供育肥饲料、统一回收羔羊的“五统一”管理模式,全力打造高标准示范养殖繁育小区。龙头企业与农牧户之间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前提下,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与农牧民之间签订肉羊购销合同,制定最低保护价,减少农牧户的经营风险。
项目的实施,加快了贫困地区肉羊产业化发展步伐,促进了贫困农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覆盖3个镇15个行政村595户农民,发展肉羊养殖3.3万只。
通过2008年集中连片开发项目的实施,对固阳县特色主导产业的发展和贫困人口的增收产生了明显的带动作用,2 当地政府和农民对项目的运行机制及效益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农民急切盼望扩大项目规模,得到项目扶持。但由于固阳县贫困人口分布范围广、程度深和项目资金规模限制,不能对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为了加快固阳县整体脱贫步伐,提高当地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改善当地广大农牧民的收入水平,转变农牧业生产结构,再次提出了在固阳县实施整合资金、集中连片,实施肉羊产业化项目。
2010年项目实施后,项目的覆盖区将涵盖固阳县6个乡镇56个行政村2300户农民,人均增收6230元,固阳县肉羊养殖规模达到124万只,为全县农牧民脱贫致富,增加农牧民的收入,提高项目区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作出较大贡献,并可带动周边地区肉羊产业的共同发展。优质肉羊产业将成为振兴当地经济的支柱产业,农民增收致富的优势产业。通过2008年和2010年两个集中连片项目的实施及包头市“举全市之力帮扶固阳县”战略的实施,固阳县去年已摘掉国贫县的帽子,初步实现了当初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用3-5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固阳县的贫困问题的目标。
第五篇:连片集中保护优质耕地--专家对话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新概念
连片集中保护优质耕地--专家对话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新概念
来源: 作者: 2008-04-14
连片集中保护优质耕地
——专家对话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新概念
编者按: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保护。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严审查调查各类规划的用地规模和标准,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理制度。”
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已经成为土地利用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以往的基本农田规划存在“保优不保劣,保近不保远”等倾向,导致基本农田零散分布,增加了土地流转过程中建设用地占用零散基本农田所引发的纠纷。对此,有专家建议,应引入“连片性”的规划技术与概念,对基本农田实行“优质集中”管理。本版围绕这一问题,请有关专家从行政管理、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三个层面展开理论探讨。
主持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尤其要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郧文聚:基本农田是指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长期不得占用的农用地。根据我国《宪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不同位阶的法律授权,土地行政管理中关于基本农田的保护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土地利用规划中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的基本农田划定;二是对划定后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格控制基本农田流转,保证基本农田数量;三是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的监督,制止并纠正破坏基本农田的行为。
引入连片性概念,有效保护“优质且集中”的基本农田
主持人:目前各级政府的土地利用规划中均将基本农田规划作为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实际工作中,基本农田规划存在什么问题?
郧文聚:纵观几年来对基本农田管理工作,存在着一个“忽略”,即忽略了“优质集中”耕地保护方针中涉及的“集中”管理模式。基本农田保护区中必须是优质耕地,这已经在基本农田划定过程中得到了认识和贯彻。但在整个划定过程中,往往忽略“集中”管理的方针,容易导致片面追求基本农田的优质性,即只要达到等级的农地都划为基本农田,然后面积累加起来以达到政策要求,完成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结果导致基本农田零散分布,既无法在耕地利用过程中推广规模农业,又增加了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建设用地需要侵占零散基本农田地块引发纠纷的频率。
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空间单元是地块,多数情况下地块单元面积并不大,毗邻的地块等级可能接近,也可能相差悬殊。为了保护优质集中的耕地,质量相近且优质的连片耕地是基本农田首选的划定地区。而绝大多数基本农田规划只是做到了“保优不保劣,保近不保远”。
主持人:怎样才能实现对优质基本农田实行集中管理与保护?
郧文聚:为了纠正土地管理中“保优不保劣,保近不保远”的倾向,有必要引入“连片性”这一概念。所谓“连片性”是指同一质量范围也就是同一等级或等级区间地块的相连程度。在现实农用地质量分布中,由于地理环境不同,土地使用历史不同,同等农用地地块的连片性差异很大。某等级地块连片程度高,说明其空间集中程度强。反之,说明其集中程度差。对于基本农田管理工作而言,即将“优质集中”的农用地划为基本农田,严格控制连片基本农田流转,加强对连片集中的基本农田保护和监督。
主持人:基本农田“连片性”程度高有什么好处?
周尚意:基本农田“连片性”程度高有利于提高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大型机械在连片土地上的优势更易发挥;彼此连片的同等地块,对农业科技的普及更为有利;环境监察部门对大片相连的土地可以实行空间上的集中监察;集中连片的同等级土地的使用性质往往是一样的,在农业部倡导农村合作经营的背景下,集中连片的同等级土地,有利于多户农民联合,在一定规模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用地质量,进而提高农用地的价值。
连片性: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理念的具体化
主持人:连片性概念的引入对基本农田规划有什么影响?
周尚意: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已成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有若干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市场经济的理念、精明增长的理念、弹性规划的理念、理性发展的理念、动态规划的理念、开放的全球化理念、优质集中的理念。连片性概念的引入,是对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理念的具体化。
首先,它将理性发展的理念具体化。科学化的规划需要精细的空间优化,连片性是对以往地块质量性质判断指标的必要补充。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就是要选出地块等级高且空间上连片的区域。第二,它将弹性规划的理念具体化。连片性反映的是同一质量范围地块的相连程度。而同一质量的范围是可以根据地区发展的特点进行人为调整的。对于土地普遍贫瘠的地区和土地肥沃的地区,其高质量的耕地起划点是有区别的。第三,它将精明增长理念具体化。连片性既可以引入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中,也可以应用到建设用地备选地的划定中。根据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思路,利用“连片性”和农用地分等相结合的结果,将低质量的连片农用地划为建设用地备选地。这不仅利于提高工业园区或城镇用地基础设施的规模效益,还利于保护耕地,防止高质量农用地的损失。第四,它将动态规划理念具体化。连片性概念落实是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支撑的,该数据库可以储存不同时段的数据,并可以对未来作预测分析。这样就使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具有动态分析的功能。第五,它将开放的全球化理念具体化。连片性不但可以展示规划行政区内的优质地的集中程度,还可以展示与毗邻行政区同质农地连片程度。
主持人:“连片性”这一概念如何在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中得以应用?
郧文聚:基本农田保护可以分为两个空间尺度进行规划,一是国家空间尺度的规划,在这个层面上,国家要划定基本农田重点保护区;二是地方空间尺度的规划。连片性的概念和相关技术可以应用到这两级空间尺度的基本农田规划中。在国家空间尺度上,它可以指导国家将空间上连片的重要农区和大型灌区规划为主要基本农田保护区。在地方空间尺度上,也可以为规划者提供技术手段,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位置和范围。
周尚意:在实现连片性指标应用时,我们一方面利用农用地的分等成果,包括农用地分等成果图的基础图件比例尺为1∶1万~1∶5万地图(个别1∶10万)以及单元位置、面积、等别、分等指数、分等因素属性数据库,将指标细化,为精细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利用“连片性”规定集中程度,强化位置指标,使基本农田保护区连片性程度提高,从而将优质集中的耕地所在区域确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
运用连片性原理需要土地行政管理实现两个“转变”
主持人:运用连片性原理解决基本农田管理中的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郧文聚:这需要结合基本农田保护涉及的三方面工作,实现土地行政管理上的两个“转变”:其一是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划定,从以手工作业为主的行政管理方式向信息化管理方式的转变。就“连片性”在基本农田管理中的应用而言,一方面建立在农用地的分等结果基础上,另一方面又需要借助空间属性判别相邻地块的相连程度,只有借助相应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才能更为精确客观地对基本农田进行划分,提高土地行政管理效率。其二是结合基本农田保护和监督工作,从被动行政向主动行政的转变。
主持人:这里所谓的主动行政管理是指什么?与“连片性”有什么关系?
郧文聚:严格控制农地转用在基本农田保护和监督工作中被广泛使用,这是对农地被大量占用,以至于可能威胁基本的社会生存需求时作出的应激性反应。其实除了控制、制止某种消极行为的被动管理方式之外,基本农田保护和监督工作还需要引导、扶持等主动的行政管理行为,即积极主动地对“占地冲动”进行疏导、调整,让耕者有其田,而且是良田;让建者有其地,这些地应是土质退化,已经不能满足耕者需要的地块。
“连片性”基于这种主动的行政方式应运而生,它的出现是为了满足和协调不同用地主体的需求。对于国家和社会,将连片集中的优质农用地划分为基本农田,可以保护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对于地方政府和开发商,可以优先规划和开发劣质且集中的地块,降低农用地流转过程中的审批和博弈成本;对于农民集体,“连片性”可以保证集体的整体利益不受侵害,并为在行政扶持下进行规模农业提供了可能。
基本农田“连片性”的界定与计算方法
主持人:基本农田的“连片性”该怎样进行界定?
周尚意:以往研究中对连片性的计算与我们这里提及的“连片性”有本质上的不同:一方面其连片性的计算不是弹性的,另一方面只考虑具有共同边的地块。在实践中为了界定“连片性”并将它与农用地分等结果更好地结合起来,需要借助GIS技术,进行“连片性”的数字空间表示和相关计算,使得土地利用规划更加工程化、精细化、自动化。
朱阿兴:以往的基本农田规划也运用GIS技术完成,但主要领域是基于单一地块属性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和划定定界等,没有考虑到同类地块连片程度。我们引入“连片性”的概念,并借助商用GIS软件进行二次开发,从而确定出同质连片土地的空间范围。同质连片即同一质量范围(同一等级,或等级区间)地块的相连程度,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同质的程度可以人为确定,当规划者确定了地块的质量属性后,计算机可以自动地寻找满足质量要求的地块,然后在此基础上计算机根据连片性算法分析这些同质地块的空间连片程度。
主持人:具体而言,界定基本农田的连片性主要有哪些计算方法?
朱阿兴:用来计算连片性的方法有许多,其中便于GIS支持且适合与农用地分等结果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是空间相连性计算法,首先要将地块根据其是否高于所需等级的阈值赋1或0,从而将全区栅格化;然后对全区的各栅格进行相连性分析,得出大于所需等级连片地块的大小及其分布图。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考虑了地块在全区的连片性,即整体连片性,但对农田的质量差别进行了概括,即简化为0或1。
第二种方法为模糊纹理定量法,简称模糊纹理分析方法。这种方法首先将地块等级图进行栅格化,栅格大小可以是30米左右,然后对以该栅格为中心、半径为某个阈值的小邻域内的纹理状况进行刻画,所得值为1到0之间,1为等级一致的地块连片,0为周围地块不连片。这种方法所得的是一个连续面。该方法在考虑空间上相近但不相连的地块之相连性的同时,也考虑等级相似的地块的相连性,但只考虑局部连片性,没有整体连片性的直接指标,如需要,必须对连续面进行积分计算。
第三种方法称为基本农田保护指数法,即质量加权的模糊指数法。模糊纹理方法所得值只反映连片性,而不反映质量等级,如果对该值进行质量加权后,则既能反映空间上连片性,又包括了质量等级,由本指数构成的面是个连续曲面,通过对曲面的积分可以获得质量等级和连片性在一定程度以上的连片地块的面积。这种方法计算较方法一和方法二复杂,而且保护指数是个综合指标,其涵义不太直观。
这三种方法都可以确定等级等于或高于某阈值并连片程度好的地块的空间位置和大小,提供高等级连片地块的空间分布和面积信息。同样,它们也可以提供劣等地的连片状况和空间分布的信息。
主持人:计算得出的信息能解决哪些问题?
朱阿兴:这些信息可以帮助规划和评价者有效并准确地回答如下问题:第一,如果需要保护1000亩优质连片的农田,哪些地区具备这个条件?第二,某个土地利用规划是否保护了优质连片的农田? 第三,在保护基本农田和不严重影响城市运行的前提下,城市应该向何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为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提供更有效、更科学的依据。
(来源:国土资源报第2354期)
浏览次数:568
【大 中 小】【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