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于小学现行的《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及其考查的几点思考
对于小学现行的《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及其考查的几点思考
目前,我县小学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有开设《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每周一课时;学生使用的《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为循环使用教材。自从我县教育局从2008年左右,牵头带动了各中心小学添置了远教设备及一批学生机;为电脑教师搭建了一个有利于电脑课教学的硬件平台。
就笔者的了解,由于资金的短缺等诸多原因,乡镇中的多数村校还没办法跟上硬件的添置,仅有的几台电脑有只够学校办公之用。唯一可以常规化使用的,就是那个“锅”(卫星接收器)和一台大屏幕电视。
在乡镇的各中心小学中,电脑课的执教教师还能让学生到电脑室上上课,看看《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课本的文本知识,多多少少让学生接触一些电脑的基本常识:如让学生认识一下电脑的各种硬件,学会正确开、关机,学习打字、QQ聊天、查找资料,申请电子信箱,认识并初步使用microsoft office的三大基本组件„„
到了期末,《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算是副科,学生的成绩也是由电脑课的执教教师或者班主任随便给个分数了事;基于这样的状况,电脑课的执教教师上课“放放羊”,让学生自己“游戏娱乐”是常有的事;学生抵挡不住电脑那“神奇的魔力”的吸引,一到电脑课时就从教室“百米冲刺”——一路狂奔到电脑室去准备上电脑课。
笔者现在“服役”的学校是城区学校,学校对电脑课的专任教师有严格的考评量化方案。每学期末,学校会让一些“神秘”的老师出好《信息技术》期末试卷,做好保密工作,然后到电脑课的专任教师执教的班级中,随机抽取25名学生来完成《信息技术》期末试卷(包含上机操作题)。这样,经过“层层把关”的各项统计数据就出来,这个数据就是电脑课的专任教师本学期的教学成绩。
在这样的体制下,电脑课的专任教师就有了“无形”的压力,一方面不知道《信息技术》期末试卷到底要考哪些内容;另一方面就是要解决好“一边冷、一边热”的矛盾。在笔者看来,“一边冷、一边热”的矛盾才是教师要真正面对的现实,“一边冷”就是学生对《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文本知识和老师的理论讲解持不屑一顾或者漠然置之的态度;“一边热”就是老师对教学的热情高涨,总想多教一点知识给学生,特别是《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文本知识。
笔者这几年也执教过电脑课(兼的),同时也执教数学课(主要的),面对这样的现实,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这学期,笔者接到学校的“密令”,出一份四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期末试卷。到考试后,还要当场批改、登分、统计;这一系列的程序都在“学校领导”的“眼皮底下”进行。
试卷详况(请点击下面):http://220.162.193.181:8000/u/liuhongling/archives/2011/6474.html,结果出来了,这个成绩是不容乐观的。要想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学校如何看待这些考查科目?教师如何面对?教师持什么样的教学观?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笔者看来,作为一个电脑课的专任教师有责任进行反思一下,如何使学生快乐学习必要的《福建省小学信息技术》文本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轻松快乐自己?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反思:
1、转变教学观念,电脑理论课走进课堂。
多数的电脑教师总认为:电脑课就是在电脑室中上课,没有电脑就上不成电脑课。其实,这是一个片面的观点。
教材对信息技术的相关工作原理等理论知识没有做过多的论述,占用篇幅较少,知识的系统性比较薄弱;学习内容较艰涩难懂,缺少趣味性。这部分知识的内容既没有网络世界的缤纷多彩,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体验不到在使用工具软件中的创作激情和作品成功后的喜悦,因此学生学习的兴趣远不及能带给他们创作激情的应用软件,更不能与掌握后能让他们在网上尽情畅游的网络知识的热情相比。针对这种情况,寻找形式多样、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传授方式,把理论知识的内容融合在学生掌握技能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学过程中,是信息技术教师应当考虑的问题,也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任务。
2、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多样化学习。
对于理论性的知识,老师同样可以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探索,去研究,这时教师要做的就是为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广泛的、相关的学习资源。这里的学习资源既包括有关的书籍、课件、网络资源、实物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为学生提供教师自己的实践经验、心得体会等。但值得一提的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资源,并非将各种形式的材料堆放在学生面前,而是要针对某一主题,对资源进行整理、组合、设计,确定某一学习主题所需要的资源,并将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类后再提供给学生。
3、教师对学科“边缘材料”知识的合理整合,渗透情感教育。
作为信息处理工具的计算机知识不同于其它学科,它的发展更新速度快,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必须不断更新知识,不断丰富边缘材料,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所谓边缘材料主要包括:计算机史实、计算机人物、计算机界的大事等。边缘材料的选取还要有一定的讲究才能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时期,不同载体所传递的信息对于初中学生的人格形成具有不容忽视的强大影响力。现代的时代是信息时代,各类信息冲击着初中生,如何让学生在宠大的信息海洋中对良莠不齐、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进行取舍,滤取有利于身心、智力提升的信息也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重视的内容。笔者认为在理论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把握适当时机,采用德育渗入式教育也是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第二篇: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
泰山学校
刘秀诚
内容摘要:本文从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出发,试图理清信息技术课的本质特点、教学目的及实现途径。并提出作为信息技术教育的专职计算机教师,应当对信息技术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总结反思,在不断的反思改进中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 教学 反思
一、信息技术课上我们要上什么?
一方面,从发展历程看,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正处于一个广泛探讨、不断更新与高速发展的阶段,似乎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各个地方甚至各个学校各自为政,每个学校因条件不同在信息技术课程方面也存在巨大的差异,但是我们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课程必将逐步成为小学的一门独立的知识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另一方面,从学界定义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爱好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把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信息技术课程有它独有的特点,即不断更新的资迅、实践性强、富有意想不到的挑战、丰富的多媒体感官刺激等,这一系列极富魅力的因素决定了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了一个令人
羡慕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好奇的孩子们的天性,计算机中有太多奇妙的东西,在这个领域中,信息以惊人的速度更新,能够极大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计算机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这个充满幻想的空间里,学生可以尽情放飞想象的翅膀;计算机是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合作与沟通的主题贯穿始终;计算机世界里充满了声音与色彩的交响、智慧与灵感的碰撞,创新思维的火花随时被激发;信息技术是一门动手操作很强的课程,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程更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动手操作往往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这一切都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其他学科无法比拟,信息技术课程与创新教育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互相促进的影响力。
三、信息技术课将为学生传授什么?
这是问题其实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也是一个争论得很多的问题。归纳起来,有这么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一是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最常用、最实用的应用软件的使用。如汉字处理软件Word、WPS,电子表格Excel,多媒体编辑制作软件Author ware等;其次有人认为应教给学生编程的技能,因为只有让学生学会编写程序学生才有发展,才能发挥计算机的相应功效;第三,还有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即《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众说纷纭,各有道理,思考并探讨这样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信息技术课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对学生良好信息素养的培养,而不是让学生沉没在信息的海洋里。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使信息技术课有别于电脑学习班的重要标志。虽然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材仍然像“软件说明书”,教师们仍然还是以教授软件操作方法为主,受教育者在老师的示范下采用记忆、模拟式学习方法,但是重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信息技术课不容忽视的未来发展方向,信息素养的培养具体而言就是在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创新信息的能力,并引导他们逐步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信息工具实践,将这些能力内化为自身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影响人一生的信息素养品质。
四、怎样上好信息技术课?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具体来讲,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围绕学生中心,合理组织学习。信息技术指导纲要规定学生上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的70%,这就是说本门课程的学习多半时间是在学生自学中进行的,上好本课程,教师的组织引导起关键作用。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可以据学生素质情况进行分组,通常每小组安排有一两名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辅导这部分素质较好的学生,他们接受速度快,然后由他们再去指导他们小组同学学习,学生中有部分基础较好的同学也可以选出作为班级辅导员,多给学习相互讨论的机会与时间,同时多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总体说来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二是要突出以用促学,实现学以致用。学习了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要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和其它学科有机整合,要将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渗透到各个学科中去,这样一个可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爱好和求知欲,二个有利于学生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在教学中,许多教师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而采用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资源治理器中文件的“路径”表示时,一般教师按照先讲解路径的概念,在举例讲解路径概念,最后学生练习体会路径的含义;假如在讲解它时,先以学生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入手,通过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这一问题入手,引出路径的概念,我想它的教学效果会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三是要注重学习效果,及时反馈评价。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方法,它有其本身的非凡性,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对计算机机房有着很强的依靠性,对计算机的可操作性要求很高,信息技术知识更新又快。所以,针对信息技术教学的非凡性,正确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和反馈是进行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重要策略。具体评价和反馈手段有: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和评价学生作品。考查学生实际操作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既考了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又体现了中
学信息技术课程考试的现代性。评价学生作品就是给定学生某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到网上去搜索相应素材,从而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电子作品,评价的方式就多种多样了,如小组竞赛、机器评分、教师评分、同学之间不记名的互评和学生自评,形成立体反馈,强化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还可以将学生做好的作品放到学校网站上让学校的其他同学或更多的网上读者来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和大胆创新。
有道是“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真正教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对信息技术课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教学效果,不断总结、反思,从教学中来,到教学中去,在不断的反思改进中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水平。
第三篇: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浅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芹池中心小学 常素红
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为此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探索和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实践的能力,为其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一、“激趣”法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兴趣是学生的最好老师”,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小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如计算机指法知识学习对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的。如果开课就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操作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会减弱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一开始我先让学生玩“青蛙过河”、“打地鼠”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老是没打几个字就输掉了,于是好胜心理会使他们提出问题:自己为什么打不快呢?此时,我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告诉学生要想赢就必须先练习好指法。在这种情景氛围中,自己再讲解指导学生进行指法练习,学生就会学得很认真,进步也就快了。
当然,在一个键盘上让学生反复练习也是相当枯燥的,学生只能保持短时间的热度。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就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让学生用比赛的方式进行指法练习。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操作,再让学生玩“青蛙过河”、“打地鼠”这些游戏时,他们就感到轻松自如多了。这样,既保持了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热情,还可以促使他们去自觉学习更多计算机知识。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技术最终是一个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从问题出发,以事例为引子,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合作地探索解决方法,在猜想→尝试→分析结果→再猜想的寻求方法过程中,发现新方法、掌握新技术。如:高年级在教学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时,可以要求学生结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将自己的认识、观点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的形式制作出来进行交流。如在教师节到来之时,我与学生讨论制作一张什么样的贺卡送给老师,学生兴趣盎然,从画面设计、语言文字到图片处理,有不少新的创意。制作中,学生发现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无法使这张贺卡动起来,怎么办呢?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去主动探索。因为软件菜单项表述清楚,学生联系已学过的知识多次尝试,都能很快掌握“自定义动画”功能。在这一过程中,我不需讲得太多,只需在一旁鼓励学生探索,引导他们互相之间交流学习所得。由于这些知识是学生自己通过探索学会的,有直接的亲身体验,印象自然深刻。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联想、尝试、比较、再尝试等学习能力。还由于学习是从问题出发的,每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学生都会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与此同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也大大增强了。
三、在实践操作中,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教育理论家认为 “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应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本身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一现代化的学科教学中,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方法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如我在教学《玩纸牌游戏》这一课时,不是直接教如何去玩这一游戏,而是先教给学生如何使用“帮助”的方法,接着就让学生自己看帮助学习玩纸牌。看懂了就自己玩。如果不懂,可以个别探讨,也可以小组讨论。再不懂,请教老师。学生一般无须再请教老师,很快都掌握了纸牌游戏的玩法。在后面的教学中,学生就能举一反三,自己利用“帮助”学习《扫雷》等游戏。在以后,学生如果遇到不懂的应用软件,就能自己很好地利用软件本身的帮助功能,学会使用方法。这样做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学会了自主学习,创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灵活教学方法,激发实践操作的欲望。
1、点到为止。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永远出乎教师的意料,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招致学生极其厌烦的回应,教师只需要点到为止。点到为止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未知世界中自由探索,为学生的创新预留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体验到发现的快乐。“点到为止”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
2、广泛交流。相互交流是一种能力,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要学会倾听同伴的意见,同时学会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是对学生创新性人格的一种培养。信息技术课程中也应该渗透这样的学习模式,教师每一节课的讲授时间应该控制在15分钟左右,而学生自由探讨、交流与操作至少需要15分钟的时间,应该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自己独特的想法与解决问题的方案,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充满了研究氛围的民主的课堂。
3、充分展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自哪里?来自于学习的成就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时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成功体验,充分展示学生的作品,给予充分的鼓励,即使是一个很简陋的作品,只要有独特之处就应该予以肯定,赏识学生的每一件作品。
学生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求知欲的锦囊,你如何将里面的东西展示出来呢,就要不断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积极动手尝试,发掘学生内在潜藏的无限创造力。相信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留多一点空间给学生进行实践创作,那就多有一份创造的成果。
第四篇: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们体会到:教师应在认识信息技术基本特征、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知识和方法,使其在有效迁移发生的基础上适应技术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和归纳不同工具平台的'使用方法、不同问题解决过程的共通之处,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通过合理的探索,发展完成对新工具和新任务的适应,从而达到利用有效迁移的发生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从当前来看,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光靠学校的有限学习是远远不够的;从未来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是学习的对象,更是信息时代公民进行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环境。因此,培养小学生对不断发展、变化的信息技术的适应能力,既是当前教学的需要,也是培养信息时代公民的需要。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2
以前我总得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这种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与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尤其是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下方法可以尝试:
一、活用教学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学生对计算机早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神秘感,渴望更深层次的了解它,掌握它的使用方法,幻想自己有一天能随心所欲地操作计算机,在计算机上作动画,上网聊天等等。信息技术课正好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今他们已梦想成真,终于能够直接动手操作计算机了,较多的实践机会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动手操作空间,这大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好动心理。但是,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而信息技术是一门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仍按以前的做法,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保持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每班学生都在三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同学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同学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同学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另外,经常利用学科中丰富的内容,为学生展示一些新知悬念,让学生课课从电脑上有新发现、有新收获,让学生感受到电脑中所蕴含的知识、技巧真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新鲜感和兴趣感。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3
《制作课程表》是对《小小通讯录》一课做了教材处理后产生的。刚接触《小小通讯录》一课,仔细专研教材,发现本课的重点是表格的学习,通过制作班级通讯录学会在word中插入表格,以及对表格进行美化。
但是要收集班级同学的地址,以及在word中输入地址,工作量很大,可能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地址的输入上。
所以我对教材内容做了如下处理:改由制作课程表来学习表格的知识。个人觉得本课用课程表替代通讯录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对课程表非常熟悉,可能都有自己制作过课程表的经历,所以用课程表更贴近学生实际,引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情境的创设上,我采用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贯倡导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由生活实际中的表格引入到这节课需要学习的课程表,再通过承诺将学生自己做好了的课程表打印给他们,实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为生活服务”的本节课教学理念,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益于生活、充满了乐趣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生活化”理念的提出,要求把生活化的教学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一、注重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获得真实体验
在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点燃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求知欲。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去贴近学生生活,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例如,在教《飞鸽传书》一课时,教师节给老师发邮件送教师节的问候,让学生在体验送问候的过程中,掌握了发送电子邮件的技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这就是说首先要投其所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设计生活化教学内容,让学生感悟知识
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将习得的知识回归于生活实践中进行运用与发展。学以致用,是学之根本。例如,在讲到Word中“插入表格”一课时。我先是调查了解学生知道哪些表格,课上再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格,如:课程表、值日表、作息时间表等,然后简要介绍插入表格的基本方法,放手让学生利用插入表格来绘制其中的一个,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又让学生知道了表格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联系生活的学习,自然效果要好得多。
三、设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生活情趣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法之一,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任务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旅游计划书》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任务到网上查询杭州回绍兴的火车班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轻松快乐的收获新知。
四、教学评价生活化,服务于学生的生活
积极提倡评价的“生活化”,即评价应注重平时的操作与实践,注重过程性评价,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学科标准去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用一个尺度而要用多元的尺度去衡量,要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发展的可能性,并使之得到发挥,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为生活服务,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我们评价应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的标准也就多样化。因此,注重学生学习的评价,揭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学科标准去评价。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让学生的学习和其它生活体验一样,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完成。只有我们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才能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自我的发展,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4
在教学中,我一如既往地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启发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先在多媒体教学中出示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阅读完成第一个任务(在纸上画课程表)。学生对课程表非常熟悉,与他们每天的学习生活密不可分,大家都想亲自动手在纸上画出一份课程表。此时让学生动手既有知识的储备,也是为下一个任务做准备。
然后就是第二个任务(认识表格中的行和列),给学生介绍其理论知识,教师示范,学生看着大屏幕跟着操作,引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当学生理解了行和列以后,从而知道了自己画的课程表有多少行多少列。
接下来就是第三个任务(用Word制作表格),在教师介绍了表格功能的一般方法后,布置学生将自己画的课程表,用电脑制作出来,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测试学习对表格的制作方法的掌握程度。大多学生都能迅速完成了这一表格的制作,学生尝试表格的制作成功后的喜悦。当学生在表格中输入文字时操作速度比较慢,让学生面对眼前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思考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随后教师示范,学生看着屏幕跟着一起解决问题,效果良好。另外,要求学生尝试制作课程表这一残缺不全的表格时,教师一定要巡视每个学生,必要时结合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个别辅导,让学得不扎实的学生也能尝受到成功的喜悦,以达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5
本课是学生初次接触表格。因此我在教学时,详细讲解了“表格”、“行”、“列”、“单元格”的概念。我认为这不仅对学生掌握本堂课是个出发点,同时也是对以后的教学和学习有帮助的。采用了师讲解演示、学生演示和互帮互助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在巡视时,发现有些孩子对选定整个表格,操作方法有些不当。运用鼠标不是很灵活。
最后通过课后“试一试”的水电费统计表的'制作,发现学生对如何制作一个现成表格掌握得是很不错的。另外部分学生对“复制”和“粘贴”的操作有点儿含糊。因此,最后我再通过学生展示来加深孩子们对本课操作的印象。同时也是对以后制作表格的一个提醒。总体来说,效果还不错。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6
夸美钮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既然学生爱玩游戏,那么就让学生通过玩游戏来激发他们想学的愿意。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相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的.
相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而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比较多,学生对相对枯燥的`基础知识却普遍感到乏味,学生虽对计算机的兴趣值颇高,但对教师讲起理论知识却不感兴趣,任凭老师费尽口舌、筋疲力尽,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仍似是而非,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二、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既然学生对计算机感兴趣,那么,在讲授基础知识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室的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机,即可以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又可以进行示范演示。课堂上演示我们在课前精心制做的PowerPoint幻灯片、Flash动画等课件,配以优美的音响效果,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到教学上来。教师再也不用为维持课堂纪律而花费过多的时间,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在课堂教学的现场发挥之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获得更多的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反思7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信息技术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第五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考查办法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考查办法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课程是我院教育技术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本门课程采用考查方式进行考核,具体办法如下:
一、考查内容
本课程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程教学论》地位和意义的认识和理解,重点考查学生对于专业教学思想理论的掌握情况,突出考查学生应用已学理论和技术开展实际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能力。具体分为两个部分:课程论文和教学设计。
1.课程论文:学生搜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相关理论、国内外现状、与不同学科课程整合成果(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具体案例等文献资料,最终完成一篇2000字左右的综述报告。
2.教学设计:学生根据已学理论和实践知识,完成一节45分钟的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
二、考查方法与要求
考查包括两部分:课程论文和教学设计。1.课程论文占考查部分的50%。
学生在规定时间将课程论文打印版交至学习中心,学习中心统一整理汇总交至学院,由学院统一批改,总分为50分。
2.教学设计占考查部分的50%。
学生结合教学内容,以课程教学为主题,设计教学方案,体现对学生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案的具体内容包括:课程名称、教学目的、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过程、教学流程图、教学反思等。在学院规定时间内将教学方案打印版交至所属学习中心,学习中心将教学设计汇总整理交于学院,由学院组织教师统一批改。
3.理论及实践部分内容应由学生独立完成,如发现抄袭现象以零分计算。4.学生完成本课程的考查内容,成绩合格方可取得相应学分。
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