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参加市小学科学研讨课学习体会
参加市小学科学研讨课学习体会
在11月1日至11月2日,我参加了市小学科学研讨课活动,有幸领略了四位名师的风范,可谓是受益匪浅。作为我自己,心灵上受到了莫大的震撼,浅显的了解暗箱的教学方法。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课堂设计的精心巧妙。
从老师的课堂中可以看出:教师系统的分析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涵,教学目标明确。老师能够巧妙、灵活的运用解暗箱设计教学,课堂教学中体现出了思维的重要,以及猜想的魅力。教师以丰厚的资料为依托,引导学生反复感知那些可感知的事物的外部情况,研究有关事实,抓住推理的突破口,间接推断出事物的内部构造和机理,并在头脑中加以再造想像,从而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想像力,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例如邢丽梅老师执教的《地震》一课,课堂设计层层递进,教学扎实,步步为营。因为地震是不能直接感知的,但根据一定的可感知的外部情况,可以间接推断出来。教师课前就利用云台山的地质地貌图片进行交流,让学生感知。然后结合地震的电影片段,家乡马灵山的地层以及“一步跨一亿”的视频,让学生进行了三次有层次性的猜想。最后通过模拟实验来验证,揭开暗箱,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力和想像力,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有感于名师的风范。
听了名师的这四节课,我真的是眼前一亮,心理上恍然大悟。每位老师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丰富的人文色彩。他们朴实而有高度,温婉优雅,有着良好的亲和力;他们的课堂层次清晰,主线比较明确,尊重学生,能够关注学生欲望和兴趣,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师生对话是平等的,交流是真诚的,活动是有效的。我欣喜的发现,教师成功的成为了学生的伙伴,和学生一起思考、观察、探究、交流,师生之间达到一种默契。小组讨论交流落实到实处,使学生自发地投身到探究活动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相结合。
如颜世萍老师教学的《四季更替》时,老师确定出暗箱是地球的公转,然后通过学生可以感知到的种种现象,抓住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为突破口。但是当探究进行到地球公转时地轴是倾斜的这个地方时,学生怎么也说不出来,而颜老师却能够做到临危不乱,处处为学生考虑,让他们继续探究。宽松的探究氛围、充裕的探究时间,使每个学生充满激情地投身其中,最后学生还是被颜老师叫回来的……
三、教师语言的魅力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有特定的对象和独特的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是整个课堂的纽带,教师语言的巧妙运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认为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课堂语言的简洁精练和严谨。
(1)教师简洁精练的语言,给了学生明确的指示,引领学生去思考。课堂中的每个环节就像是一颗颗发光的珠子,它们散落在那里,漂亮吗?如果用一根线把它们串起来,再挂在那里,那应该是多么的耀眼呀!例如:在周晓静老师执教的《我们的呼吸》一课,导出课题后,周老师顺势接住:关于呼吸,你想研究什么哪?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人为什么要呼吸?……师接着引导,要想研究为什么要呼吸,先要知道呼出的是什么气体?吸进的是什么气体?谁来猜猜?就这样一步步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不知不觉就被引领到探究的过程中去了。
(2)教师语言的严谨,可以给学生的思考提供依据,让学生知道怎样去思考?例如:在邢丽梅执教的《地震》一课,她前面利用图片和视频进行了三个猜想,她分别运用了这样三句话:①根据同学们的经验,你认为地震是怎样形成的?②通过交流,你觉得地震的形成与什么有关系?③你现在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其次,教师贴切、有针对性的评价性语言。当学生进行了大胆的想象,老师可以说:你的想象力真丰富!探究出了一个问题,老师夸奖他:你们真是爱动脑的孩子!这几位老师都是做得很好,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丰富了我们的课堂。还有吴老师的幽默,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刚刚接触科学教研工作,对我来说,一切都显得非常陌生,我的那点知识,不过是大海里的一点泡沫而已,我感受到了压力。但我知道,有压力就有动力。我要变压力为动力,不断提升自身的课堂教学水平,要从学生角度认真备好每一堂课,不断反思学习,懂得钻研教材,吃透教材,真正让解暗箱落实在一堂课的实处。
第二篇:参加小学科学学科观摩研讨课心得体会
为了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使用教材,提高小学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我县教师进修学校初教部于9月14日在县实验小学举行了小学科学学科观摩研讨会。我有幸参加了这次研讨会。本次研讨会采用了听课形式。3堂生动的公开课和科学教研员精彩的点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非常珍惜这次听课的机会,通过学习我的感触很深,获益匪浅。下面谈一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三节课共有的特点:
首先,参赛教师的科学基本功很扎实,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解释的自然现象复杂,教师只有扎扎实实的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的教育学生,才能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上,从容的驾驭课堂。教学中教师尽可能的向学生展示了实物,出事直观教具,还尽量创造条件,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向学生展示或再现身边的事物,以缩短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的距离感和陌生感。才能将自己的教学建立在严谨的基础上,从容的驾驭课堂。
其次,重视实验的作用。科学的教学离不开实验,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联系得越紧密越巧妙,学生感受亦越深,越能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科学离不开科学探究,但之前听课很多老师是为了在课堂上有探究而设计探究,显得只有形式而无真正效果。而这三节课,每一节都有很多为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小实验,小探究,有趣而又有意义。学生既动手动脑,又准确地落实了知识。
最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同思维即聚合性思维,更要注重学生求异思维即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创造性思维是创新的核心,科学和科技活动中鼓励学生求异,促进学生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科学课活动中,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刺激学生的创新的欲望,是十分必要的。总之,科学课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其切入点很多,关键在于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并善于捕捉和把握创新的契机,设计和组织好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激情,从而培养其创新意识。
二、我认为三节课共同存在的问题:(个人看法)
1、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时,学生往往控制不住自己,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这时我们教师要及时掌控学习纪律,让学生在有组织的环境下有序学习。
2、在以观察、实验为主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的活动时间大约需要20分钟左右。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少讲精讲,指导有效,把时间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3、对于课堂中器材的出示和回收,我们教师应该精心安排。一般不需要把一节课的全部材料都放在桌上,可以按照教学环节的展开,先后呈现器材,达到以器材调节学生的注意力、以器材引领教学活动的效果。
4、我认为教师要倡导探究式教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足的器材和时间,保证学生获得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当然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模式,在学习中要灵活运用视频、课件、资料、讲解等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进行教学。
5、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处理好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之间的关系。是否该保证学生的分组实验顺利进行。如果因为条件所限,也要创造演示实验的条件。在课堂上尽量避免教师讲实验,学生听实验。对观察实验活动,应根据学生动手水平,进行必要的指导,避免成为没有指导的探究活动;也避免指导过度,使学生成为教师指令下的探究活动。
三、科学实验课是否该这样上?
科学课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知识创新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程实施中就不能不重视实验在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中应有的作用。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当前的新课程改革十分重视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统一。那么要实现这个转变,加强和改进实验的教学方法就势在必行。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优势,使科学课变为动手、动脑课,变为实践课,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验检验真理的深刻含义。
一、改变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角色
原来实验课
现在实验课
实验前
演示一遍实验,反复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
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实验欲望。
实验时
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注意自己的操作,强调纪律。
由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学生间可以讨论、交流。
实验后
不允许随便交谈,走动,教师作讲评。
让学生自己评价和小结,并要求学生查找该实验的补充资料。
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实验探究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验,来证明自己的假设,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但许多老师认为,实验过程并不重要,与其花许多的时间做实验还不如讲实验、背实验这样或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这样的结果是来的快,去的也快。学生往往过了一些时间就会忘记,最后头脑里稀里糊涂,那有什么能力培养。新教材的编写把学生动手实验融入学习中,充分体现了学生主动意识。为此我们必须转变陈旧观念,教师是学生的服务者,与以往不同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没有明确的界限。实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服务的,并不是简单的技能模仿,而科学实验探究才符合学生发展的要求。因此在学生实验时,教师不应过多限制学生,应该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试验自己的新想法,去提出新的问题,去交流讨论。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凡是学生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做。让他们自己去提出一个个问题、去假设、验证、讨论。教师必须加强对实验的理解,尤其对实验探索过程的理解。
第三篇:参加营市东小学课改研讨课有感
参加营市东小学“简约目标 重构课堂”语文课改研讨会有感2013年12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济南市营市东街小学召开的“简约目标 重构课堂”语文课改研讨会——山东省“十二•五”重点课题《基于目标下的能力训练研究》阶段性汇报。会议的上午向大家展示了三节与众不同的语文课:《小松鼠找花生》——充分挖掘教材中听说的因素,将听说的目标融入课文的教学中,努力让听与说的训练落到实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从一篇课文诸多的目标中,精选读写方面的目标,通过让学生品读语言,感受写法,最终达到学语言,用语言的目的,真正实现了读与写的结合;《学写儿童诗》——在这节课上,孩子与老师一起走进生活,走近儿童诗,在一个个五彩的泡泡中感受诗意课堂。
三节课后,房彩霞校长做了题为《简约目标 重构课堂》的课题汇报。众所周知,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各个学校都在进行着形式各不相同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形式多样,什么都能变,但是唯一不可变的,就是课程的目标,任何成功的改革必定是基于目标下的思变——目标至上!本着目标至上的理念,营市东小学在课题的研究与探索中,日渐明晰了学校语文教改之方向——简约目标,重构课堂。这个课题的提出是经历了一个漫长、完整的实验阶段之后,逐步明晰、补充完善、概括提炼出来的观点和结论。“简约目标”根本目的就是把硬性追加给语文教学的不合理的功能和附加值剥离出来,还原语文教学的本质与灵魂。
简约目标的着力点,就是四个字:听说读写。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应当紧紧扣住这四个字。在房校长的发言中,反复提到了简约目标问题,目标,减不下来,语文教学的不堪重负问题就无法解决,所有的改革无从下手。
房校长还反复讲到了做好“加减法”的问题。简约目标,先作减法。语文教学总是习惯于以“是什么”的思维来学习文本,内容分析占据了课堂绝大多数的时间。这是典型的内容分析。语文教学,不是不要“是什么”,而是在了解“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这样写?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这样的思维方式,从表达出发,就把附加在听说读写上面的人文的、政治的、非学科的目标都减下来了。比如《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可以确定很多教学目标,经过反复比较筛选,最终确定了“以小见大”这一个教学目标。目标减下来之后,还要做好加法。这里的加法,不是单纯的增加,还包括凭借教材,使目标更加细化、明确,进而形成序列性。这道加法题,关注的并不仅仅是
学生在一节课上的发展,更是他在一定阶段内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与叠加。
目标简约后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怎样紧扣目标实施课堂教学。在这方面,营东小学也进行了新的探索。
一是重构课堂,具体说,有四个重构:一是重构教学目标;二是重构教学内容;三是重构课堂结构;四是重构教师话语体系。二是提炼概括了24字的基本要求:“精选目标,创设情景、整体感知、写作鉴赏,扣题拓展,读写结合。”
探索出了重构课堂的四个重点和二十四个字基本要求,为教师实施新型课堂教学明确了方向、重点、路径和方法。
下午,四位老师从不同方面的课题汇报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他们从自己的实际工作出发,谈出了各自的做法和困惑。随后,与会专家围绕课堂教学和课题研究情况予以点评指导,并对营市东街小学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果感到欣喜,对学校扎实的课题研究过程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一天的学习,我明白了营市东小学总的改革思路:就是从人文教育入手,繁琐的字词语句分析,工具性、人文性相分割的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彻底摆脱出来,从挖掘课文的语文因素入手,引导学生对经典范文进行整体感知,从中看门道儿: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作者是怎样写出来的?通过反复训练,有效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营市东街小学,整合了教材,拓展了文本,增设了积累课、仿写课,加强了听说训练。
我教学已有二十多年了,感觉最难教的就是写作文。特别是农村的孩子生活圈子很小,学习负担又很重,在生活积累方面很欠缺。他们写作文最困难的是无话可说,无情可抒。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是把孩子们引向生活,为他们创设情景,使他们有话可说,有情可抒。这一点,高密市康成路小学的王香兰老师做的特别突出。她把孩子们引进生活,经常带领学生“看一看”,看了之后写作文叫“看作文”;她带领学生“种一种”、“栽一栽”,种了以后写作文叫“种作文”;她带领学生“养一养”,养了之后写作文叫“养作文”;她带领学生“访一访”,访了之后写作文叫“访作文”;她带领学生“议一议”,议了之后写作文叫“赏作文”。她概括的十六字作文法:“看看、种种、养养、访访、做做、想想、悟悟、赏赏”很有创意,走出了学生作文的新途径。
用心去想,从学生的发展去想,大胆去做,有目的有步骤的去做,改革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衷心祝福营市东小学的改革之路越走越远,也希望我们的语文改革越来越简约,越来越明晰。(李传华)
第四篇:市骨干教师研讨学习体会
临沂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提高班集体研讨学习体会
5月6日——5月7日有幸参加了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提高班集体学习研讨活动,两天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使我这个偏远乡村教师感受了全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风采,令人赞叹不已。
本次研讨活动包括骨干班的结业典礼、骨干教师优质课的展示、专家点评、各种不同教育思想的碰撞,对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教师确实是一场很好的视觉盛宴。从冯老师的作文指导课到莒南二小的王艳丽老师的雷雨教学再到临沂四小杜玉花老师的普罗米修斯,无论从他们的教态、课堂安排、教学设计等等方面无不显现出市教学名师们面对课堂从容不迫、登极造化的教学智慧。
教育名师们总是课堂大气、教学技艺精湛、评价幽默、课堂内容丰富多彩。冯老师在指导写作批改课的时的一句,“读的不如写的好”幽默不失儒雅,在幽默中教育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把学生名字投入大屏幕让学生感动,极大地调动的学生的积极性,做老师就要授之以渔、心向往之,让学生体会成功的乐趣,敢于学习、勇于学习。
第五篇:研讨课标学习体会
研讨课标,通读教材心得体会
南甘子小学
张维昔
通过这次学习活动,我清醒的认识到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十分重视语感的培养。所谓语感,就是对语言的一种丰富的、敏锐的感受能力。语感虽然和心理学、语言学、文学乃至于哲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首先提出语感概念的却是语文教育家夏沔尊先生。这说明语感这个概念从它诞生那天起,就和语文教学有着不解之缘。
语感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并且是多种心理功能协同活动的结果。记忆、表象、想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因素都和语感的生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语感在听、读时会表现出理解的功能;在说、写时会表现出遣词造句的功能。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感能力,他们对语言的感受就会从肤浅、狭窄、迟钝、走向深刻、全面、灵敏和迅速。因此,无论是从语感形成的心理因素看,还是从语感的功能上看,培养语感,对学生理解和表达能力的形成,都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是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教学,同时又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对书面语言、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训练,是一个密切相关的对立统一体。训练的形式就是听、说、读、写。四者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处理得当,则相互促进;处理不当,则相互掣肘。
一、阅读教学离不开听、说。比如,课堂上的复述、问答、讨论等,既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又是听说训练。这样的听说,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解,又体现了学生对理解的表达。离开听、说,阅读教学则无法进行;阅读教学,又为听、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好的机会。为学生的说提供了材料。读得懂,则有利于说得明白,有利于听得懂;说得明白,听得懂,又会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理解与表达的训练,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训练,就是这样自然地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的。
二、阅读教学离不开写作。“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即是说,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逐步积累反映客观事物的词语,认识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写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并从中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认识能力得到发展。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再去阅读,他所关注的不仅是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了解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就会把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表现形式变为自觉的阅读行为。
由此可见,要想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就需要我们平时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听说读写的训练,使阅读教学与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对立统一体。我将为此而大胆尝试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