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5篇

时间:2019-05-13 00:3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篇: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要:信息素养与利用能力是现代中职师生必备的一种素质,也是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在中职阶段学生信息素养与利用能力培养的主要渠道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目前在教书育人方面,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信息素养与利用能力养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师资力量不足,认识观念更新滞后;生搬硬套国外教学模式,水土不符,流于形式。并提出教学建议,以案例的方式加以展示,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关键词:信息素养

利用能力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方法

一、分析的背景提出

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当前遇到这样的情况:

(1)课前,经常被提问:老师,今天咋又是你的课?我们机房实践课太多了,太累了,让我们玩玩游戏吧?让我们上网吧?让我们聊天,看电影,看动画片等等。

(2)在讲解完某一个知识点,要求学生上机练习操作时,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问,老师下一步应该怎么操作,你刚才讲的我没记住,你再给我演示一遍吧;或者是老师我的计算机怎么和你的界面不同呀,这样我就不会了。于是,一节课内容我要重复若干次这样的示范,累得口干舌燥,学生呢,已经习惯了等待老师一步一步地教。

类似的现象数不胜数,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信息技术课程到底应该怎么教?中职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侧重于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利用能力为根本目标,使学生在持续的信息技术应用实践中,把握具有普遍迁移意义的技术文化要素,体验信息文化,提升信息素养与利用能力,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可见,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对培养现代中职学生信息素养与利用能力的重要,是中职学生信息素养与利用能力提升的基础。在新课程教育理念指导下,中职信息技术教学更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依托设计好的学习环境学会利用多种信息资源来“学习”,并且应用到实践中。

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均备齐先进的计算机设备和专业的教师投入教学,应该说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具备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条件,普及中职生信息素养的养成形势非常乐观。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值得我们思考。

1、师资力量不足;

(1)人事制度限制

由于事业单位进行人事制度改革,有限的编制数量难以适应学校日益发展的规模的要求,高层次的师资人才因编制所限而难以引进;职业学校的教师职称结构中,高级技师人数相对偏少;“双师型”教师数量偏低。

(2)“绩效”与“按劳分配”制度不和谐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的地位因为专业的市场应用性很强,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这门学科的教学,还要承担诸如学校机房的整理、维修以及学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特别是专业示范型学校还要承担为当地政府事业单位,做不定期的相关服务,严重影响信息技术教师的教科研活动。信息技术教师做的事多而烦,而得到的报酬却是最低的,这样严重的破坏了教师的积极性,有些学校的教师出现了改行和外流现象,这不能怪教师没有敬业精神,因为信息技术教师是职业学校的专业课的职工,而不是学校的维修工和看机房的小工。

因此信息技术教育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专业人才奇缺是一个普遍的共性问题。在信息技术课专任教师中,多数人是由其他学科转行的,计算机专业毕业并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教师很少,教学水平偏低,师资整体水平不高,不能适应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的需要。

2、观念更新转换滞后

很多教师不愿研读职业学校信息技术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以及课程标准,固执的认为传统的技能教育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式的“师傅带徒弟”最实用有效。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认识不足,具体表现为:

(1)概念原理过多,操作步骤工艺过程少;

职业教师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毕业后就从事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远胜于实践经验,教学设计倾向专业理论,概念原理的讲解,即使是通过小组探究合作学习,也仅仅是对技术知识的讨论,在学习方法上也侧重于掌握理论的技巧,很少或缺少操作步骤、工艺过程的方法指导,忽视实践能力操作和信息利用能力的训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教学内容不可能与社会严格同步,而且也没有必要传授给学生所有的信息化技术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备信息素养和掌握利用信息去学习的方法,即学会利用信息学习的能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从对口单招角度来讲,当今提倡中职教育更高学府继续教育,推行终身学习能力。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信息技术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升学考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类课程中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类专业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少数教师关注少数优等生的是 “升学前途”,而不是“信息素质”更但不上是信息资源的“利用能力”,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而对待信息技术硬件条件上却成为学校领导关注的重中之重。有些领导和老师仅仅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综合布线等硬件设施建设;片面追求“形象工程”而忽视“内涵建设”,管理上考核不到位,教学上教师消极的使用多媒体,使用PPT简单的在现教材内容,钟情于专业理论课的满堂灌式教学,更有甚者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少数专业教师将排斥使用多媒体信息化教学手段,归因于学生素质太差,进入计算机机房上网严重,不好管理,对与信息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不但不重视,甚至排斥实践课操作,误导学生认为专业课就是专业理论课,师生的信息素养不但没有获得,利用能力更遥不可及。很多学校都步入了这样一个“怪圈”: 一方面叫喊投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大量资金建成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各种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大量闲置,仅成为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方面的知识匮乏;很少主动去使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很少利用资源实践应用;更谈不上去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资源了。管理层虽然重视信息技术专业课程的开展情况和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情况,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可执行性的考核制度。

(2)教师示范太多,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过少;

一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单纯的追求学生的实践操作而采用“边教边学”的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课程单位时间内供给的信息量非常巨大,忽视了学生从这些供给信息中自主提取信息的比例以及在单位时间内自主获得的信息,导致优秀的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后进的学生的操作能力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演示中体验的,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的接受性培养。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是为“教”而教学,甚至把社会上速成的计算机培训教学模式搬到中职课堂,他们很少精心设计一节课,照本宣科,在实践操作课上只留了教材和作业,简单示范辅导一下,学生就自主探究学习了,很少花时间去设计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与利用上机时间,也不能立足实际应用让学生在学技术,学软件的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遇到教材以外的信息就无从下手,不知所措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并没有真正养成。更有甚者将信息技术课变成放任自流的游戏课,上网课,聊天课,欣赏音乐电影课。应该说这是在现行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大多陷入信息化技术知识传授,轻视了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教育的误区。

在技能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利用信息意识,信息素养漠不关心。很多教师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没有情感态度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导向,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它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效果与成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3)视频演示频繁,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单一;

除去传统“教学做”之外,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单一。信息技术课程的技术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其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这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讲解—演示—练习”式教学法是当前最主要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应用也很广泛;主题式、研究式、探索式、协作式学习正在探索之中,这是积极的一面。同时也有教师没能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已有的认知水平,把社会上速成的计算机培训教学的模式搬到课堂中,在讲解软件的操作时,即使是讲练相结合,但由于没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没能从整体上考虑教学效果,以至于软件操作全部学习了,学生呢,只是知道这个软件,知道大概都能实现哪些功能,但却不能独立完成一个作品的制作,遇到一点问题就等待教师来解决,很难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多采用将信息技术教学变成视频教程灌输式教学,通过借助既定好的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理论,借助完成程序性选项当成是考试手段。测试内容毫无意义,缺少启发式,探索式和参与式等有效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法单一成为目前中职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的现象。

3、生搬硬套国外教学模式,水土不符,流于形式。

我们目前试用的是德国双元制模式,课程设计以职业需求为核心,创造性的推行“工学结合”。一般主体为中学毕业生以上,其智力特征以形象思维为主, 培养目标为技术管理人员。教学分别在企业和职业学校里交替进行,约60%-70%时间在企业, 40%-30%时间在学校。在培训的组织方式上,采用由企业进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培训学校完成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培训,企业与职业学校两方面共同完成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培训工作。

(1)相对于学校制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并使之确切保证。这使得以培养生产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职业教育真正成为受企业欢迎的教育。虽然我国目前了非常重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但学制是“2.5+0.5”模式,与的培养模式客观上使学生远离了生产第一线,而集中安排的生产实习又不利于学生及时将所学理论同实践相结合。

(2)在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由于学生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使得学生和企业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后失业的风险。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对口录用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今,我们尝试推广可汗学院“翻转课堂”模式,学生回家不做功课,看教学影片代替上课,上学时则是做练习,再由老师或已经懂得的同学去教导其他同学不懂的地方这样的教学模式。教学者本人不出现在影片中,用的是一种电子黑板系统。其网站目前也开发了一种练习系统,记录了学习者对每一个问题的完整练习记录,教学者参考该记录,可以很容易得知学习者哪些观念不懂。这对我国多年难以解决的教学评价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三、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

观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质量。任何一件事情成功的关键都在于人的能力和努力。因此,要改变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必须从转变观念做起,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观念的转变首先来自于领导,领导重视是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实现的关键。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转变角色观念,真正打破“传道,授业,解惑”的旧角色观念,成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学习资源的提供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要及时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进展、补充新知识,为学生能够解决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准备。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交流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判断能力;适应性自我学习、终身学习能力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则必须依靠自身的学习来实现,能在教学研究中解决问题,及时反思总结,通过不断的积累来完善自己,养成搜集和利用信息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2、教学内容上联系实践,拓展思路,设计资源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知识水平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注意初中,中职内容的衔接问题。

其次,结合实践拓宽新思路,扬弃新理论,新知识。因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有别于其他学科,它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过硬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利用自身相对稳定的状态去影响学生。通过创设综合性,特色鲜明的教学内容,如引入国外最新的信息技术动态等,影响学生主动去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知识,做到与时代的发展同步,使信息技术课堂变为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养成的阵地。

再次,在展开模块化教学内容时,应以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为主线,以基本操作为切入点,以“任务驱动”展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完成“任务”,掌握有关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获取,传输,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因此,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建议不要将一个模块或一个应用程序从最易到最难连续完成,这种学习方式既不符合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规律,也容易出现“熊掰玉米——一得一失”的尴尬局面。教学实践中不妨将应用程序的学习分难易级别,同一难易水平的学习内容放在一个学习层面上,学习起来既不费力而且还容易形成综合运用程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方法上,灵活多样,有机结合

在任何一节课的教学中,都不可能只应用一种教学方法,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信息技术课程具有不同于其他基础学科的特点,技术性实践操作性都很强,因此更多的要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过程。教师要特别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协作性,自主性,注重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培养,尤其是协作能力和自主探索学习能力,使得学生在掌握学习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提高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学生学习素养的养成,考虑如何有效利用信息环境,要始终渗透学习意识与情感的教育。下面讨论的教学方法只是本人在实践中的一点尝试。

讨论教学法

案例1 游戏利弊谈

掌握信息技术是通向21世纪的钥匙之一,对于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来说,学计算机几乎都是从玩游戏开始的,学生当中有很多人认为计算机就是用来上网玩游戏,而且对此的兴趣较大,如何引导使他们不成为游戏的傀儡,至关重要。对此,可以让学生自己讨论游戏的利与弊,使其自觉意识到游戏对于学习信息技术有很大的益处,但若控制不当,迷恋到不能自控的地步时,游戏则就是百害了。

教学过程:

1、教师宣布讨论题目,安排任务

师:对于游戏,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可是学校家长都极力反对学生玩游戏。游戏真的就像家长们认为的那样百害而无一利吗?事实上,大多数的计算机高手学习信息技术都是从玩游戏开始的。同学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以辩论的方式进行讨论。我们分成两个小组,正方的观点为游戏弊大于利,反方的观点为游戏利大于弊。信息技术学习委员负责将同学分组,并主持辩论。给大家一周的时间准备。

2、分组,明确任务,搜集整理素材。

信息技术学习委员将同学分组之后,各小组明确各自的观点,正方、反方各选出一名负责人组织准备,选择辩手,查找相关的资料信息。

3、辩论

在第二周的信息技术课上,由信息技术学习委员主持辩论赛,教师适时控制学生的行为言论和课堂纪律。

主要观点:

游戏弊大于利的原因主要是很多学生沉迷于游戏之中不能自拔,影响了学业,有的因为玩游戏耽误学习,不得以自费读重点中职;而且有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容易形成近视。

游戏利大于弊主要有游戏能够启发人的思维,在游戏中能够体验到各种成功的喜悦,是学习信息技术的最佳入门课程,同时游戏中出现的各种困难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进而学习各种相关知识。

4、对辩论进行总结

师:今天的辩论很精彩。其实这题目本身就没有一个正确的答案,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游戏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关键在于玩游戏者,取决于玩游戏者对待游戏的态度和自控能力。我们只希望通过这次讨论,能够使同学们意识到游戏的两面性,正确看待游戏。

可以说,在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热情高涨,气氛热烈。既有利于学生思考多方面的意见,也有助于对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和思想的转变。但是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讨论法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合理使用,其讨论的内容应该是适合讨论性的题目,特别是针对学生态度、行为、价值观等设置的题目,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的价值观。使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教师要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没有充分的准备,讨论就会失败;有时候讨论表面上看热热闹闹,但是没有实质内容,流于形式。

合作竞争教学法

案例2 设计接龙

word软件主要是进行文字处理的。学生在掌握了各项基本功能之后,要及时练习,学以致用。在教学中进行word设计接龙活动,既巩固了技能操作,又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效果非常好。具体如下:

首先由教师指定一定同学选择设计的主题,并开始设计制作,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向其他同学进行展示。然后这位同学指定下一名同学接着设计,要求按照选定的主题进行设计,所用到的技巧不能与前面的操作相同,必须有所创新。这样学生必须注意观看前面同学的操作,思考如果下一个被指定的是自己,该如何接着设计?最后,设计出一个完整的作品。

当然,在接龙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年龄和性格特点,教师要对学生的行为加以引导和控制,否则就有可能变成学生的一节玩闹课。

“导师”教学法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的差异非常大,有的学生擅长美术,有的擅长编程,有的喜欢动画制作,各有所长。由于学生各自的经历不同,有的对信息技术依然处于茫然的状态,从零起步;有的学生则可以堪称计算机某一领域的“专家”。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层次的不同为教学带来了难度。这些“专家”对教师讲授的知识早已是轻车熟路,运用自如,所以在课上经常是无事可做。而让这些“专家”成为其他同学的“导师”,做教师的得力助手,既发挥了他们的特长,又能锻炼他们的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比较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知识,教师可采取向这些“导师”讲授讲解要点,然后由“导师”进行授课,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必要的补充;同时,在学生的操作练习过程中,安排“导师”辅导其他同学的学习,利用学生不服输的心理,人人争当“导师”,促进信息技术的学习。

4、教学组织形式上,以班级授课为主,小组学习个别指导相结合

由于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快,同一班级中,学生小组条件不同,信息技术基础不同,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很大,这种差异远远超过学生在其他学科中的差异。如果完全采用班级授课制,必定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吃力,另一部分学生又“吃不饱”。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尝试在一节课中采用三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小组学习、个别化指导。教师可以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要有不同层次的学生,设一名组长(通常是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课堂开始,采取班级授课形式,对本节主要内容进行讲解;之后,由同学分组学习,各组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和学习讨论,有问题尽可能组内解决;对个别学生,教师有针对性地单独指导。这样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弥补单一教学形式的不足,体现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

四、结束语

教育是本良心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使用时代的发展,模式终将改变,教育工作者能做的就是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言传身教,积极投身到教学实践中,去实施学生信息素养和利用能力的养成教育。仅限借鉴现代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而不考虑国情的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一味埋怨研究的形式化,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只要得法,必有成就”。学生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会做人,善合作一定能生存下去。

第二篇: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模版]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不能顾喜不顾忧,更应该看到它所存在的问题。它的发展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受到了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开设时间不长,目前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无法可依,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所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教材的选择

目前,信息技术教材无论是内容编写,还是选用、审核都存在很多实际的问题,信息技术教材正在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瓶颈。我区现在教材也还没有统一,有的学校使用浙江摄影出版社的教材,有的学校使用科学出版社的教材。很多教材的设计,特别强调操作步骤的讲解,局限于讲授几个工具性的软件,没有指向学生实际的学习。现行的信息技术教材,其内容大多根据软件或者计算机功能,分为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字处理软件、画图软件、多媒体、互联网等模块。教师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学期或者学年为阶段,进行各模块的教学。这种大模块、整体化的学习方式适合成人,但对于小学生,却不太适应。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的信息技术教材已超过200套。教材开发的速度之快,来势之猛与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相比,明显有很多不协调的地方。

(二)课程的设置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68学时。但目前一般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40学时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

由于教学课时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教学,教学内容完成不了;如果不按照教材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至于造成“放羊式”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由于硬件设施的局限,许多学校未能开设计算机课;有的即使买了电脑开了课,但是缺乏相应专业的教师;又因为这门课不列入考试科目,至今不少学校一旦有了紧急任务,就临时宣布“信息课暂停”;再加上至今仍然困惑着我们“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全国各地各校的办学设施、办学条件相差悬殊,学校领导对信息技术教学理解和认识也大相径庭,导致了国家制定的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在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困惑。

即使学校能开设信息技术课,也是作为一种选修课被排入课程表。从学校方面来看,虽然现在实施的是素质教育,但是在对学校的办学进行评价时,主观上看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信息技术课就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学生方面来看,即使想学,也会因担心影响必修课程的成绩,而不得不放弃。凡此种种,给开展和普及信息技术带来了困难。

(二)缺乏考核机制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非考试课程,在小学普遍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最近两年虽然学生的期末成绩单上有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一席之地,教师虽然也自定标准给了学生一个成绩,但大多数学生不以为然,甚至有学生说反正信息技术不是考试课,就算学不好父母也不会责怪,客观上对学生学习该门课程的积极性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教育观念转换滞后

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提倡和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影响却根深蒂固,不论是学校领导、教师、学生还是家长对一门课的重视程度往往取决于它在中考、高考当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信息技术这门基本没有列入考试范围的科目,谁都不愿投入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对于这门课具体怎样去上,大家都不会很重视。他们关注的是“前途”,而不是“素质”,在他们看来,前途与素质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多数学校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计算机教学,将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只停留在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计算机上。

(四)教学方法不合理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曾经开设过的计算机课程相比,二者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上都有根本的区别。计算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唯一学习对象进行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来掌握。目前,不少教师对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不加区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五)各级领导重视不够

过去在中小学开计算机课的时候,受传统观念影响,很多学校的领导对这门课认识不够,加上自身对计算机接触不多,所以很少去关注,致使一些学校软硬件的配置不能保证教学的需求。现在虽然把计算机课改为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很多学校领导仍然没有真正认识到开设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对课时安排、课程质量等问题关注较少,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定位也很模糊,所以导致很多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中身兼数职,不受人重视,把大多数时间耗在教学以外的杂事上,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设计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

二、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笔者的思考及对策如下:

(一)教材应加强实际应用性

教材编写者应提出本套教材的特点、模块组合、所针对的地区、所适用的师资设备条件、所要求的学生现有素质水平、使用建议等,在教材编写上要考虑到各地的差距,不能盲目地力求整齐,应该设计出弹性的课程内容,采取层次要求,螺旋式上升的模式,由地区、学校甚至教师个人来选择教材。目前,信息技术教材一般都是采用“零起点”的原则,即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都采取从“零”开始讲授的原则。很多学生就反映,初中学过的内容,高中还要学。

对比我们的教科书看看,平时上课就没有几个学生带着信息技术教材。到了学期末,学生手中的教材早已不知去向,或者是在家里妥善保存,完好如初。因此我想:信息技术课的教科书一定要像传统的教科书吗?如果像intel未来教育一样,学生在课堂中使用的是:书 活动记录本 评价手册 ……,这样一本综合性的“书”对于学生来说也许更实用。我希望我们的教材能更加实用,更能以人为本。这样,信息技术课程也将会更加精彩。

(二)物尽其用,将有限的资源有效的应用

针对课时不足的问题,我们应尽可能将机房向学生和教师开放。这样,他们就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如果国家统一的把信息技术课列为必修课并参加国家的统一考试的话,那学校和学生就会重视,这样在客观上就起到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也就强制性地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但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很难。难就难在大部份学校缺乏基础设施,国家也无法实行统一的方案。

(三)引入竞争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教育界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应当列入学校的正式考试科目,实行“等级制”,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考核标准和较为健全的考核制度,以“考”促“学”,以“考”带“学”,还可以定期举办一些电脑制作比赛,为学生们的学习搭建舞台,营造环境,对学生中的优秀作品应及时反馈、讲评、展示,使学生们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互相竞争的学习气氛。

(四)创新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环境和教学手段上都具有其他课程所不同的特点,因此其教学模式也应与众不同。为什么网络游戏能让人废寝忘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它的设计应用了“目标驱动”的原理,并且目标设计的有层次,有梯度,能够不断地刺激参与者的好奇心和征服欲望。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借鉴这一游戏规则,激发学生不断的学习动力。这就要求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认知理论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在老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老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宰。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灌输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教学媒体不再是充当灌输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讨论交流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的工具。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任务驱动式、主题式、研究学习式、探索式、分组协作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任务驱动式是正在蓬勃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五)加强教育科研,促进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二者整合才能真正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充分发挥学校教研组、片区学校的作用,构建教研网络,各学科教研员在提高自身信息素质的基础上,要广泛开展学科信息技术教育教研活动,引导体体信息技术教师从教育观念、学习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技术和教育资源五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整合。

三、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学生建立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有些问题可以和学生们一起讨论,互相学习。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的加深和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一个名符其实的设计师、解惑者。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素质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的成败。我想只要教师切实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学习和探索教学方法,合理地处理教材、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并负责地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那么我们既能上好信息技术课,也能完善自己。

我想只要我们信息技术教师不断探索,就一定会摸索出一套适合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较好的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他们能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这一支持终身学习的重要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5个问题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5个问题

安徽省歙县上丰中心学校:方宏伟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各级学校开始对信息技术教育给予重视,不断增加投入、增加课时。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提高他们获取、处理、发布、应用信息的能力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目前普通初中的评价制度并没有根本的改变,普通初中实际开设的信息技术课,普遍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从自己的自我的教学经验出发简要谈谈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索适应于教学的教学策略,更好解决已出现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课的地位及其作用

信息技术课融知识与技能为一体,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由于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和计算机自身的性质,决定了它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动手操作是本学科一个

最大的特点,在整个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人认识仍然不够明确。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不能顾喜不顾忧,更应该看到它所存在的问题。由于这门课程目前还尚未形成自己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学校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设备不完善,教学课时不足,教学模式单一,这一系列问题具体如下:

(一)学校对信息技术教育不够重视,认识不够明确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学校开设了信息技术这门课程已有十几年的历史,我们知道由于这门课程在初中不参加考试,有些学校领导及教师缺乏现代教育意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他们还是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中考的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唯一标准,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建设,部分学校机房设备较为简陋。也有学校为了迎接评估、评优,专搞“形象工程”,花大价钱够买各种硬件设备,但在平时这些也只是摆设而已,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由于他们的不够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也影响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体系结构。

1.由于条件不同,教学内容有差异

由于各个学校的硬件条件的限制,各个学校课程的设臵都不一样,选择的教学内容差异很大。就是在一个学校里同一年级教师所

教的内容也有差异,有的侧重于理论知识教学,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本结构和计算机语言方面、程序设计的教育。有的侧重于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重点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和应用方面的教育,把计算机看作一个辅助工具,掌握使用这一工具的方法和要领。有的二者兼而有之。如何根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选择既适应现有的硬件条件、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内容,确定好教什么,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2.由于教学课时不足,教学内容取舍困难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信息技术》课程在初中阶段的总教学课时应为68学时。但目前不少学校安排《信息技术》课程开设一年且每周课时仅为一节,除去期中、期末复习停课和节假日休息,实际教学课时大约在30 ~ 35学时左右,与国家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的规定相差甚远。由于教学课时严重不足,教师在制定和执行课程教学计划时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如果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教学内容只能完成一半;如果不按照教材的章节教学,又该讲些什么内容呢?有人主张学生喜欢什么就讲什么,但学生的兴趣喜好不一,知识程度不一,又该如何取舍呢?有的教师干脆让学生自学,以至于造成“放羊式”教学现象时有发生。

(二)硬件设备匮乏

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存在着严重不足,西部农村乡镇以下的许多学校都是一些配臵很低几乎是淘汰的计算机。在有限的条件下,学生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使用技能较差,绝大多数学生只会计算机的开关、文件存取、简单文字处理等基本操作,尚不具备使用计算机网络的能力,更不可能从网络上获得学习资源。总之,信息技术教育基础设施的严重不足,致使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举步维艰。有许多学校甚至不太重视它,它的发展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受到了资金、技术、师资、观念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因此,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仍不容乐观。

(三)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崭新的课程,与中小学已经开设过的《微机》课程相比,二者在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上都有根本的区别。《微机》课程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的唯一学习对象进行学习,而《信息技术》课程则是把计算机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来掌握。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师对这两门课程的教学不加区分,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一味地采取“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示、学生看”的教学“套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无兴趣。

(四)信息技术老师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各初中学校由于受人员编制、教育经费等方面的约束,很多

信息专业方面的教师数量不足。由于信息技术课程课时较少,又没有升学的压力,领导对该学科普遍认识不足,缺乏重视。许多学校几乎没有配备专业的信息技术课教师,多数教师是改行任教。即使是信息技术专业毕业的教师,由于在学校课时少、工资低,待遇不高,造成教师敬业精神不够,一旦有机会就会另求发展,致使专业队伍不稳定。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质量不高、培训机会较少,大多数也没有受过正规信息专业的培训。有不少教师只具备基本的电脑常识,而应用软件的使用、课件制作等不能达标,基本的网络知识甚少。这样的师资状况,是难以胜任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工作。

(五)学生信息技能存在较大差异,教师教学任务难度大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材从小学到初中的连接不紧密,出现重复的内容较多,再加上课时设臵不足等原因,使教师在教学中不好安排教学内容,导致各学校、各阶段教师安排的教学内容不同。由于学生以前所接受的信息技术课内容都不一样,致使学生年级越高,信息技术能力的个体差异就越大。就比如我所在学校的学生,他们来自城区和农村,由于在小学阶段所接受的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学习的信息技术课内容不同,在进入初中后,当信息技术课上教师讲授同一内容时,有的来自城市中心的学生,接受信息技术课的能力就强些。由于以前的接触,他们对老师讲的内容能很快接受;但是一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由于基础较差,他们明显就表现出接受和掌握计

算机的能力较差,教师讲授的内容接受较慢,甚至无法理解。有的学生表示以前小学根本不重视信息技术课,上机操作时间较少或没有,几乎没怎么用过电脑,有的学生甚至没听过电脑,而好一点的学校虽然接触了这门课,但是当碰上期末考试,开会等情况时,这些课就被占用了。学生的基础能力不一样,也就是认知水平不一,使得教师难以开展教学活动,这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任务中的难度加大。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当前,信息技术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步伐,学校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但是,笔者在教学教研过程中发现,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实践过程中,很多学校普遍存在着对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应用中的理解及操作层面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进程,使信息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偏离正确的方向。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教学过程中更多依赖信息技术支持,忽略其它教学技术手段

在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有部分领导和老师认为,新课改每一节课如果没有用到多媒体网络,或者只用了几分钟的计算机,那肯定不是一堂好课,甚至形成“无多媒体不成好课”的局面。而其所谓的多媒体课件,只是简简单单文字加图片,完全可以用投影片来实现。事实上,多媒体网络也是信息技术一部分,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并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而是通过信息化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技术应用得好坏主要看其是否用得恰当,在于质而不在于量。

有另一些人对技术持—种依赖状态,认为技术越先进越好。原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人面对面实现的交流和讨论,非要利用网络论坛、发帖子或视频系统来实砚,结果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浪费。

还有一些学科老师对信息技术老师有更多的依赖,认为信息技术老师理所当然要包办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一切工作,上一节公开课需要几个信息技术老师陪同,机器出了故障由信息技术老师解决,有的甚至完全有信息技术老师操作这节课电脑设备。这样的教学是不可持续发展的,也是不理想和不现实的。学科老师首先应该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2.在教学中过度追求精品课件,忽略简单实用型课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是教师都很热悉的词汇了.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这些课件也都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是随着对教学剑客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各级各类教学课件评选活动的增多,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精品课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课件的倾向。于是出现了在参选课件活动时.学校集中几个教师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制作开发精品课件参评,评选结束这些课件几乎就完成丁它的使命。我们认为只有能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实用性强的课件才是真正有效的。对于这种课件要求不必特别美观,也不必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信息也不必特别丰富,涵盖的知识点也不必很多,只要能够成为学生的认知工具或情感激励工具,教学中发挥到实用、管用、好用的作用即可。

还有一些教师制作课件一味追求趣味性,而缺乏针对性,造成哗众取宠的负面效果。在一些公开课中,常会发现一些课件,插入过多的动画、声效,花哨得好像一些娱乐课件。当然.设计者的本意是想使课件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事与愿违,一些幼稚的画面成声音常引起学生的哄笑,反而扰乱丁课堂秩序。强调艺术性,忽略学科科学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面向课堂教学的课件逐渐增多,学校可适当购买一些课件,这样使用起来就会比较方便。当然现成的课件不一定适合教者的教学意图,这时可利用抓图、抓动画等软件截取其中的所需部分,重新进行组织、整理、加工。在设计和选择课件时应把精力集中在每堂课的重点、难点的突破上,每一堂课突破—、二个难点足矣,不要面面俱到,只要真正能把教师感到难以讲清楚的问题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讲清楚就可以了,一定要给课件“减肥”。

3.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课件,忽视整体教学过程

很多教师认为要把信息技术整合到自己的学科教学中,首先就要有非常完美的课件,花大量的时间在课件制作上,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以课件的形式固化起来,并且几乎包括教师所能想到的和所能表达的所有内容,就像一篇电子救案,以至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教师—课件—学生”的教学方式,因而割裂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直接联系。教师在课堂上,注意力和教学过程全部局限在课件上,鼠标、键盘不断按动,眼睛蹬着屏幕,口中念着课件上的内容。而学生则盯着不断变化的屏幕,把它当成传授知识的老师。这种夸大课件作用,降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方式,势必让教师和学生沦为计算机和多媒体的奴隶,制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层次发展。教师应该摆脱以课件为中心的这种思路,从关注课件设计到更要关注教学过程的设计。技术只是工具,归根结底技术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

4.教学中使用过多的多媒体展示,教学中心发生偏移

在教学中,有部分教师认为在在新课改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是教学中万能的技术,在课上从头至尾都使用多媒体,而对其他常规媒体不屑一顾。在某些公开课上,我们甚至看到一些教师纯粹以多媒体代替黑板与挂图和实验,其追现代化的意思固然不错,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所长,亦有其所短。总的来讲,借助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物体具体化,微观物体宏观化,对教师讲授重点和难点是有一定帮助的,但过多的多媒体展示会造成负面的影响。例如,在实验课中以多媒体课件实验为主,忽略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过分的意境表达,会剥夺学生的想像力和对优美文字的整体感情能力;数理教学过分形象化,将影响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教学过程以多媒体为中心,教师成了多媒体的放映者,无法发挥主导作用,也无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都被禁锢于课件、多媒体、设备操作中,这种做法未免本末倒置。

5.在教学过程中技术的使用与课程教学容量的处理不当

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无原则地增大教学密度,令学生应接不暇。虽然多媒体在教学、中可将声音、图像、动画集成一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并在设计者的优化组织设计下,增大信息传播速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但心理学研究表明,一堂课如果内容太多,进度太快,学生就很难集中注意力,呈现的信息切换过于频繁,学生的注意力很难及时地转移。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一味加大教学密度,即使图文声情并茂,学生也经常会手忙脚乱,顾此失彼。所以,教师一定要科学地处理技术的使用与学生认知规律的关系,重视启发性原则,给学生留出时间去思考,安排适量的活动去发现。

与此同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只能使一些教学环节流于形式、忽视实质。例如40—45分钟一堂课,学生既要上网查资料,又要小组讨论,还要自己作报告。有的教师规定三分钟上网查资料.三分钟的讨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做一些拷贝、粘贴。根本无法对信息进行深层次加工处理。我们认为,可以考虑以单元为主进行活动安排,必要时可以将两到三节课合在一起上,这样才有可能将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落实下去,而不流于形式,学生也有时间从容地思考,把收集外界信息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

6.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育技术手段,技术组合应用中使用不当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的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如多媒网络教室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资源平台、VOD校园点播系统等等。这些软件加上许多多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等,再算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等常规媒体,一时之间多媒体电脑教室几乎被多种技术进行全副武装。但当实际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他们对其一知半解,不了解某种设备技术的长处和短处,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把这些设备媒体或技术很好的组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多种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现代教育技术最大效用。

总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应该从有机的教学系统来考虑,不能任意夸大其中某一因素的作用,也不应忽视其中某一方面,否则将会对教学效果带来不利影响。我们只有从思想观念上产生根本的改变,才能使信息技术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之中,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的,使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第五篇:论文-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信息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竺俊超

【摘 要】伴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计算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高中信息技术是大多数学生在计算机方面的初期教育,这也直接决定着信息技术在整个高中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对此,为了优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本文详细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对策。【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问题 改进对策

随着网络信息化、数字化的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实际的教学情况并不乐观。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经过非常多次的改革、创新,并且每一次改革与创新都会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生活,教学内容更加充实,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具体,这也给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一定的升级与活力。但是,因为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高中信息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及时改进。1.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1)教学理念落后。我国传统教学大多教学理念都是以“应考式”教育为主,其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理念落后一直制约着教学的发展[1]。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普遍对该课程并不非常重要,因为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关于计算机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教师而言非常简单,内容也并不多,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会根据自己对信息技术的理解进行教学,并且大多数课堂都是让学生进行自由操作,这也很容易导致贪玩的高中生借助信息技术课堂去玩耍,例如玩网页游戏。这样的教学理念,最终必然会导致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较差,课堂环境恶劣;(2)课程体系不健全。在新课改之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化,其衍生出了非常多的教学模式以及方法,这些方法与模式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有一定的提升性[2]。但是,因为物质条件、时间条件等因素,实施这些教学模式与方法仍然较为困难,其教学课程体系仍然有一定缺陷;(3)教师主体地位不正确。部分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素质较差,在加上学校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技能培养的不重视,提升信息技术教师自身素质的空间以及途径并不多[3]。除此之外,因为教师主要以“应考式”为主要教学理念,其普遍只要求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操作或理论知识即可,对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并没有明显的帮助。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改善对策 2.1理解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目标,转变教学理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需要从信息技术知识基础教育为目标,还需要以学生的智慧、情感以及思想等多方面着手教育,帮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自主感受和学习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4]。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能力、价值观以及信息技术观,并促使学生能够在显示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知识,尤其是对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内容的理解、探究等。推动学生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2.2构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学科体系

在当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转变信息技术课程传统的以学生为目标的教学理念,以稳定、持续、健康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对信息技术学科实行系统性、完善性的发展与建设,除了教学资源环境外部条件以外,还需要不断强化教育评价体系内部的建设完善性。因为传统评价系统严重阻碍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发展,通过优化评价体系,促使学生与教师这两个主体在课堂当中发挥自己独特的发挥。除此之外,为了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视学科之间的衔接性,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地理以及政治等相关课程之间构建链接性,这样不仅能够开拓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够提升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兴趣。最典型的案例便是一些关于语文知识或英语知识的计算机游戏,通过这些游戏能够在培养学生鼠标键盘应用熟练度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对语文知识或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这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2.3重新构建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及作用

从教师的角度分析,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校的师资团队建设、资源支撑等方面,给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应用有效的培训体系以及评价体系,例如组织教师参与社会上的教学讲座。同时,建立正面的激励机制,真正提升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教育的主动性,强化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专业素质;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应用能力,转变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在注重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基础上,还需要重视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熟练程度和关于网络的一些操作技巧,从理论到实践进行教学。【结 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实施和创新,首先,需要尊重信息技术的特殊性,尤其是硬件方面的配备,其次,需要注重软件方面的配备,例如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资源的应用等。与此同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创新教学理念,真正认识信息技术对学生的影响和重要性,促使学生掌握真正实用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下载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绪论 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网络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所要具备的最基础的素质,信息技术课作......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合集)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哪些常见的问题 发布者:李述铨 发布时间: 2012-1-11 0:54:36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试点。信息技术与课......

    存在问题分析(大全)

    存在问题分析: 简要分析: 1、从学生做题情况来看:应用题部分有不少同学不同程度的丢分,也就说这部分掌握的不够扎实。 2、进一步加强学生专心致志,细心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

    存在问题分析

    1、学习方面。作为我本人重视不够,有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思想,平时应付事务性工作较多,坚持政治理论学习不够,自我教育不够,自己给自己降低标准。 2、组织纪律性不够强,表率作用......

    浅谈中职汽修发动机拆装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5篇材料]

    浅谈中职汽修发动机拆装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发动机拆装课程是中职汽修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不但是中职汽车专业中级工考证中的项目之一,也是浙江省汽车专业单考单招技能......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职汽修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中职学校为了使毕业生有广泛的适应性,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往往进行模糊化、扩大化处理。如将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目......

    中职生存在的问题(汇编)

    中职生存在的问题 1.文化基础差,对学习缺乏信心 职业学校学生文化素质普遍较差,上职业学校基本上都是无奈的选择。加上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人在初中时都是受教师冷落的学生,没有......

    中职教学问题

    学生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提高学习兴趣 2、学生学习氛围不浓——————营造学习氛围 3、学生学习方法不对——————改进学习方法 4、学生学习基础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