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嬗变
浅谈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嬗变
【摘要】当前,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成为了这个社会的时代特征,覆盖着我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每一个角落。初中阶段,学生们好奇心强、探究意识浓郁,他们熟练地玩着手里的移动终端,让微信、电子邮件、在线学习、娱乐游戏、数据传输等数字技术把美好的青春点缀得更加绚丽多姿。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学情、环境变化,重新诠释自己的角色内涵。多年来,笔者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与探索,变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为终生学习者、学习引导者、课程开发者,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语文教师的角色嬗变做出自己的注解。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数字时代
教师角色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的语文教师“以昨天的知识,面对今天的学生,培养未来的人才”这一角色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我们又不能像伊凡·伊利奇在《脱离学校的社会》中描述的那样取消教师,让学生自己在网络的大环境下自主学习。那么,我们该如何科学、准确地定位自己的教师角色,最大程度地契合这个数字化时代,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呢?下面,笔者就自己的点滴见解与大家商榷一二,不甚成熟,敬请指正。
一、终生学习,数字化时代教育形式的呼唤
古人云,要给别人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的确,在数字化时代里,“留守儿童”“格式化”“外汇”“投资”等新词不时地会从初中生的口里冒出来,他们聊微信、搜索Google、玩红警、论坛交流、发布微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不少家长、教师视学生玩电脑、带手机为洪水猛兽,似乎初中生每一步的偏失均归咎于移动终端的蛊惑。殊不知,数字化时代里,要新一代的学生拒绝数字是不现实的,我们能够试想没有了手机、电视、网络的生活该是如何地单调与乏味吗?堵不如疏,要避免数字时代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我们唯有树立终生学习的思想观念,在数字化时代里能够跟得上学生的脚步,在数字化环境里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娱乐当中,以自己的积极态度施与他们积极的影响,让移动终端成为助力语文学习的一把利刃。
譬如,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时候,针对本单元“学习人物传记的不同写法”认知目标及“学习名人身上体现的精神”人文目标,笔者开展了“追寻偶像的脚步”群文阅读活动,将本单元的《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等几篇文章,结合罗曼·罗兰的《名人传》,还有《林肯传》《梵高传》《永远的乔丹》《名人的中学时代》《我的父亲邓小平》等适宜初中生阅读的名人传记电子版一并放在了班级论坛当中的“资料典藏”栏目,供同学们课余时间自主阅读。之后,我有开设了“我的推荐”栏目,供同学们自主推荐自己阅读过的精彩传记,以强化他们课外阅读的自主性与积极性;“偶像零距离”栏目,供同学们发表自己的名人传记读后感;“教材导航”栏目,供同学们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高处着眼,整体分析„„良好的阅读效果让笔者感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终生学习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文学著作,更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
二、学习引导,数字化时代教育形式的关键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尤其在当前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语文知识的内涵与外延远不是一个教师、几本教材、三年时间就能够让学生可以一劳永逸的。我们教师所能做的,只能是引导学生发现语文知识的独特魅力,养成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推开语文这扇窗,去瞭望外面那个五彩缤纷、神奇瑰丽的世界。近些年来,语文教学改革成为了教育领域热议的话题,似乎所有的专家、学者都可以对语文课堂说三道
四、横加指责。对此,笔者想引用课程标准对初中语文教学目标的阐述:“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这是衡量一节语文课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是推进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
譬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时候,结合单元综合性学习“背起行囊走四方”,组织学生星期天和父母一起进行一次户外活动,并要记录自己的行程,描写沿途的景色,拍摄唯美的画面。正值盛夏,杨柳成荫、野花争艳、流水潺潺、美不胜收,学生们把自己的作品整理成文,发布到了班级博客圈子里面,教师根据他们的拍摄角度、叙述方式、描写手法,还有其他网民的评论
来判定其是否加精。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柳宗元借小石潭抒发自己“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心境,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更树立了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的意识与能力,充分彰显了教师学习引导者的角色魅力。
三、课程开发,数字化时代教育形式的升华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积极开发语文学科网络课程意义深远,是当前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网络课程的重要建构者之一,教师在其中扮演着举足重轻的角色,是数字化时代教师角色嬗变的升华,它对于拓展学生视野、彰显学生主体、焕发课堂生机有着重大影响。
譬如,笔者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一课时,就设计了课文朗读、教案示例、教学课件、教学参考、作业练习、走进陶渊明、相关视频、相关链接等网页导航,渗透了各大知名网站的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等内容,清晰明确、简单明了、操作方便,避免了无关信息的干扰与学生查询的盲目性,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在课文朗读版块,我选择的是任志宏、朱军的朗诵音频,在教学参考版块,我选择的是类似于《新课程》、《中国校外教育》、《中国科教创新导刊》等知名权威期刊内容,为学生的知识获取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此外,在网页设计的长度、色彩搭配、页面格式、logo设计等方面,我都事无巨细、精心撷取,保证了呈现给学生的是篇篇精粹、字字珠玑,为升华数字化时代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奠定了课程基础。
总之,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肩负的责任将更加沉重,如何化压力为动力,重新定位自己的课堂角色,由台前走向幕后,由中心走向边缘,做数字知识的领航者、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学资源的组织者,我们还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信心无限!
参考文献:
[1].刘才勇.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J].高中生学习,2013(02).[2].祁婧.浅议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语文教师在学生评价中的角色转变[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09).
第二篇: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远程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角色[小编推荐]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远程教育中英语教师的角色
张华 苏理华
(四川广播电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73)
【摘要】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技术改变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文化资本”优势。凭借发达的网络教学平台,远程教育在国家提倡的终身教育系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探讨了远程教育中英语教师角色转换的必要性,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应如何加强对远程教育中英语教师“引导者”角色的培养。
【关键词】全球化;远程教育;英语教学;角色
The role of English teacher in the distance education under the era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
Zhang Hua Su Lihua
(The Continuing College, Sichuan Radio and TV University, Chengdu 610073, China)Abstrac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the ever-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een influencing teachers’ dominance of cultural capital in classroom teaching.With the help of advanced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the Distance Education has been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ife-long system advocated by the country.The paper probes into the necessity of role transformation for English teachers in the distance education as well as how to enhance the cultivation of guidance role for English teachers.Key words: globalization;the distance-education;English teaching;role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当今倍受世人关注的焦点,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意识形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然也进入了全球化的行列。正如格罗斯利所指出,“如果不考虑全球化的过程,要想
①理解教育,那将越来越困难。”教育全球化是一种普遍化,它体现为各国、各民
族和各种不同文明体系之间在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种趋同。在教育领域,全球化对教育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全球教育的凸显。全球教育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1)教育资源的全球共享;2)全球性教育现象,如在教育宗旨上,全球形成了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核心的人本主义共识;在教育手段方面,综合运用电视卫星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现代远程教育正在世界各国得到推广和普及;
3)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的教育活动。在互联网时代,师生关系、教学机制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已完全突破面对面的交流和确定时空的限制,取而代之的是教育的开放性和学习者的自主性。
这种教育趋势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的远程教育模式中得到最充分的体现。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以远程教育网络为依托,形成覆盖全国城乡的开放教育系统,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在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1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
在当今世界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知识的更新速度急剧加快。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许多采用新技术、适应新的学习需求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如果我们还束缚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模式,将大大地落后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具有强大交互功能的互联网为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特别是语言教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基于网络的远程教学在实施继续教育、实现全民教育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同时,英语教学工作者应该意识到自身应该加强业务学习,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需要重新定位英语教师在远程教学中的角色。
全球化时代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多样化,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教师的文化资本优势。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凭借 “文化资本”优势来控制课堂。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资源的获取变得越来越容易,教师的“文化资本”优势正在慢慢消退。在全球化时代,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而不是“控制者”和“命令者”。所以,教师的权力性质更多的是表现出一种“影响力”。因此在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中,教师对学生再也不能以“控制”为主,而是要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需要。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及其对英语教师的新要求
“关注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的发展” 已成为被全球共同认可的教育观念,是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特点。“学生服从教师”这种传统观念正逐渐得到改变。远程教育面向的主要教学对象是数量众多的成人学生,他们在学习中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主体性”特征非常突出。成人教育学理论的五个基本假设将成人学习者描述为这样的学习者:(1)他们有独立的自我概念并能指导自己的学习;
(2)他们像蓄水池一样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对学习来说是很丰富的资源;(3)他们的学习需求与变化着的社会角色紧密相关;(4)他们以问题为中心进行学习,并且对可以立即应用的知识感兴趣;(5)他们的学习动机更主要地是来自内部而不是外部。②针对成人作为成熟的个体已经更加独立和能够进行自我导向学习的这个特征,教育专家指出成人学习的教室氛围应该是成人化的。在一个“成人”课堂中,成人感到“被接纳、被尊敬和被支持”;而且“教师和学习者作为共同的探究者彼此之间存在着精神上的互动”(诺尔斯,1980)③。心理学家的实验结论证明:在教师控制的活动中,学生的独立性、责任性和主动精神很少有机会得以发挥。麦基罗关于学习的理想条件的因素包括“一个安全的、开放的、信任的环境”,它允许参与、合作、探索、批判性反思和反馈。格兰顿(Granton)(1994,1996,2000)建议教师在课堂上放弃一些他们的权威或者“权力地位”(格兰顿,1994)。这些研究理论都表明传统的以教师为权威核心的教学模式无法有效地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在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时,必须考虑到英语教学的学科特殊性: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交际工具,由听、说、读、写这四部分组成。交际过程涉及说者和听者两个方面,说者要表达思想就要用语言进行编码,而听者要理解就要进行解码。要使这个过程顺利进行,仅靠一定的语法和词汇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交际,学习语言的最好办法就是在交际中学习。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而语言环境对交际能力的培养相当重要。只有通过不断的交互活动才能学好语言,但在我国能
在真实和自然的交际环境中学习外语的机会是不多的。学校里的课堂外语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接触和使用语言的需要。真实语言交际环境的缺乏影响了英语学习者的学习热情,造成了“哑巴英语”的尴尬局面, 学生只能看懂英语,但是却听不懂,更不能较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远程教育的广泛应用为优化外语学习环境带来了希望。首先,基于网络平台的远程教育系统有着更加丰富的教学内容,包括各种电子教材、教学课件、虚拟实验室、在线图书馆等,学习者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及学习的内容;教学平台提供了多种形式的学习资源,文本资源、视听资源和音乐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不同学习目的,体现了个性化的教学要求;BBS网上论坛技术、E-mail技术、可视电话等信息技术的采用方便学习者对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有意识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提高了学习能力。而且,远程教育的时间空间分离特点使得学习者不再拘泥于传统课堂教学的种种限制, 他们可以选择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采用任何方式来学习, 这为学习者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学习空间, 创造了宽松的学习环境, 避免和减少了面对面交际带来的心理压力和焦虑感。对成人学生学习语言过程和儿童学习过程的对比表明,成人学生更加注重自尊。被人经常当面指出语言错误,会使他们自尊心很受伤害。网上教学讨论学习有效地缓解了学习者的焦虑情绪,利于语言的学习和使用。克拉申认为, 学习者动机不足、缺乏自信以及极度的学习焦虑会阻碍语言的摄入, 因而阻碍语言学习或习得。相反, 低焦虑感、高动机、高自信将会加速语言的习得。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学为中心的新模式,使得教师和学生身份和角色不同于传统师生关系,能够在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轻松、融洽的学习氛围。
其次,网络教学提供了学习交流的平台,可以有效地开展团体和组织学习。Vygotsky(1978)提出的“临近发展区域”理论,认为协作原则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受认知心理学理论的影响,新的语言学习理论认为,有效的语言学习方法应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协作学习的原则。与传统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相比,远程英语教学一个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强化“小组讨论”的作用,提倡“同伴合作”精神,通过“对话”方式构建认知框架,修补知识结构,排除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完成复杂文本的建构。远程教育非常重视“学习小组”的建立,定期要求学生在指定时间就某一个规定话题上网交流。教学交流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既与学生是平等的,也是不断变化的,甚至在同一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组织大家,讨论,维系着一个网络上集体,即时与学生互动。调查显示,学生希望得到教师从学习活动的设计、组织到整个过程的“积极干预”。由此可见,远程教育的英语教师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教学组织者和纪律协调者,而在更广泛意义上承担起研究者、协助者、合作伙伴等角色。
二、教师“引导者”角色的树立
但是突出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远程英语教学模式,并不意味着忽视和抛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应该说,英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角色在新型教学模式下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以学生为中心, 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恰恰相反,它对教师的责任和作用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忽视了教师作用的发挥, 忽视了师生交互的设计, 那么这种教学必定失败无疑”(何克抗1998)④ 因此我们必须意识到“自主并不一定意味着完全的独立”(Aoki 2000:143)⑤。也就是说,自主学习并不是让学生完全依靠
自己, 必须要有老师的指导监控, 尤其是在目前的中国远程教育中。
其一, 中国远程教育学生的自主能力不强。远程教育学生必需具有“高度的自律性、足够的自我组织能力和缜密的计划性”(Brenner,1997)。⑥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教育强调的是老师在知识方面的权威性,学生在学习方面对老师的信任和心理上的依赖非常大;传统的课堂“填鸭式”教育让大多数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养成了被动的学习习惯,不知道如何进行高效率的自主学习。通过对成人学生的访谈,笔者发现远程开放教育英语学习者有以下几个特点:英语基础差,起点水平差异大,自学能力低。他们更多地希望得到老师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化辅导和鼓励,但是远程教育教学时空分离的特点加大了教师对于学习者学习控制的难度,开放性的课堂使教师对于学习者反馈信息的再处理成为教学活动中的盲点。学习过程中, 学生由于得不到任何及时的表扬, 作业无人及时批改, 问题无人给予及时解答。而一旦学生总是不能及时得到反馈和帮助, 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打击。他们会逐渐变得不自信, 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对学习失去兴趣。这使得学习者在学习时间上表现出巨大的随意化和片段化倾向,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因此成人学生学习心理现象行为表现为注意力分散,知识印象模糊,出现等待焦急情绪等,直接影响到远程网络教学的教学效果。老师如果能够对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过程评价, 对他们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取得的进步给予关注并适时地进行表扬, 对他们的问题进行及时解答,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能力和信心, 因而对学习者的学习情感有巨大的影响(Kohenen 2000:280),⑦ 所以远程教育阶段的主要任务应是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利用电脑网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技能, 完成一个从受教育者到独立学习者的过渡。远程教学点要及时收集网络教学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要跟踪管理,让学生互相交流英语学习体会,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其二, 没有老师的协助, 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够强烈。外语学习的内在动机源于对所做事情本身的兴趣, 学习活动本身就是学习者追求的目的, 就能使他们获得满足(贾冠杰1996:22), 这样他们学习更有主动性, 以期获得老师同学的肯定, 增加自我成就感。远程开放英语学生具有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能广泛地接触语言材料;他们在工作中有机会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为实际交际而学习,有学习的动力。但是远程教育中,面授课的次数大大减少。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通过阅读网上教学资料,观看课件以及在线问题咨询。缺少了课堂内外的面对面沟通,缺乏交流。传统语言教学中,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而建立起来的信任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复存在。由于语言的特质, 英语教学需要语境尤其需要师生的交流。英国英语教学专家Harmer(2000)指出, 成功外语课堂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投入(Engage);学习(Study);运用(Activate)。引导语言学习者积极投入是有效学习的必要前提。远程英语教师必须关注学习者个人之间的差异程度, 研究造成这些差异的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研究学习外语的心理特征和可能影响学习者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疑答惑是非常必要的。向学生介绍网络学习方法及特点,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了解网络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相关知识、资源等信息,如:介绍一些专业学习网址(如英语专业教学中,http://专家论坛,1998.⑸Aoki N.Affect and the role of teache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learner autonomy [A].Arnold J(e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情感与语言学习[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142-154.⑹Brenner J.Student’s Cognitive Styles in Asynchronous Distance Education Courses at a Community College.http://www.aln.org/conf97/slide/brenner/brenner.doc, 1997.⑺Kohonen V.Authentic assessment in affective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A].Arnold J(ed.).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情感与语言学习[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279-294.参考文献:
⑴ 梁革英.个性化教育—远程教育的基本模式 [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5)144-146
⑵ 刘丹丹, 肖健.现代远程教育中两种英语教学模式比较研究 [J].外语界,2003,(6): 30-3
4⑶ 郄海霞.顺应全球化:教师教育全球观的确立 [J].外国教育研究,2003,(8):44-48
⑷ 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 [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⑸王初明.影响外语学习的两大因素与外语教学 [J].外语界, 2001,(6):8-12.⑹雪伦·B·梅里安 编,2005年,《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关键字】
大胸怀、高境界观念新、素质高阅历广、知识多有胆识、开放型民主型、有魅力
现在,全国教育界都在进行轰轰烈烈的教学新课程改革,新课程改革无疑是遵循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新编订的实验教科书,也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谓“人本”,即指“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而“人文”即指“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那么,作为教师,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如何体现人本思想,发扬人文精神,委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所以,语文教学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单一的工具性知识,它还负载着丰富的人文性内涵,它更关系到我们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素质的水平。为了避免学生厌恶自己的母语学习,避免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不融洽和“学生学得很苦很累很厌倦,教师也教得很苦很累很厌倦”的现象,全国各地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新课程为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新课程将改变教师与学生的传统角色,改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的精神,对此,教师要不断地实现自我更新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角色进行了重新定位,它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课改后的课堂应是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那么,课改后的语文教师,应具备并提高怎样的素质,如何去准备、去追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迎接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呢?—— 一句话,课改之后,应该做一个怎样的语文教师呢?
一、一个具有大胸怀、高境界的教师
市场经济之下,作为个人,“教师”只是一种职业,“教育”也不过是一个行业。但不管是职业定位,还是行业管理,其直接指向的,都是“功利”。在今天的市场经济背景下,只简单的要求教师“无私奉献”,歌颂“蜡烛精神”,未免太苍白,太说教,太小儿科,且有“骗人”的嫌疑。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功利”并非教师造成的,而是社会——我们有一些领导,不是屡次呼吁教师要好好对待家长,因为他们“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吗?这不能不让人想到一种乞怜,甚或一种交易,而教育的精神何在,灵魂何在?教师的光荣何在,高尚何在?
教师,应该具有一种“大胸怀”、“高境界”。“大胸怀”,即心怀高远之心,不坠青云之志;“高境界”,即“位卑未敢忘忧国”;于天地间,有一种悲悯情怀,有一股浩然正气——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未曾泯灭的良知。这绝非形而上的高调,也非脱离现实的清谈,而是针对那些鸡零狗碎,斤斤计较,功利实足的流俗之态的真实的感慨。多少年来,我们的教育只停留在婆婆妈妈的说教上,稍高一点层次,也不过是“为你好”的“恩威并施”,且冠之以“爱”的名义。而千千万万的中学生早就不满于“你还考不考大学”的训诫。教师亦多黔驴技穷,一筹莫展。
有人说,“应试教育”如此,奈教师何?考试制度不改,奈学生何?其实,应试与育人,从来都不是对立的。如果教师能有那种“大胸怀”、“高境界”,能给学生以灵魂的教育,能让学生从本质上成熟起来,那么,他们的考试又能差到哪去!更何况考上大学的绝非都是人才,而没有考上大学的,说不定就会有伟人和大师。
二、做一个观念新、素质高的教师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到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日常学校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在大变革的背景下,教师必须努力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当然,更重要的是学习现代教育新理念。这次课程改革,无论是课程结构的调整、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科书的改变,无不渗透着现代教育的新理念。如果没有对新课程理念的透彻理解,就很难把握好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改变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就是当代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过去的教师,在他们脑海中更多的是教材意识、教参意识,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眼睛盯着知识点,强调的是标准答案,应对的是统一考试。而现在的新课程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从学生的经验出发,教学要向儿童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学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探究性学习、自主合作学习。新教材与现行教材相比,最大的变化是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而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强调思维的多层次、多角度,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有开放性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当然这对教师的挑战也很严峻。
不仅教材是开放的,教学方式也是开放的。比如教材中给有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发挥无限智慧和创造力的空间。而在这个空间里,教师该做些什么呢?这是一道新的课题。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因此,现在的教学,老师不能再像从前一样,就课本教课本,应在教学中不断丰富和生成新的内容。面对这些变化,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武装自己的头脑,只有认真领会了课程改革的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才能有新思路、新视角。为此,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应尽早列入教师的阅读计划。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等书籍,也应成为教师案头的必备书籍。
三.做一个阅历广、知识多的教师
新课程改革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而我们面对的学生,也正处在青春勃发的时期,如果你只是一味的陈旧甚至陈腐,就无法与学生沟通,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也非现实所需,更为时代所弃。因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现实,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这是追求理想课堂的前提。要创设一个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一个和谐愉悦的氛围,教师就应该把自己定位成“知识型主持人”。作为知识型主持人,教师当然要“备知识”,充分地占有多种资料,还要备“知识的呈现形式”,这里的知识不是孤立静态的知识,因为新课程标准已“不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要让学生有开阔的视野,这种辐射式教学有别于传统的聚焦式教学。长期的发散性思维必然会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也提高了语文课的品位,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是人们常说的话。可在新课标下这已远远不够,教师需要有几桶水,甚至是活水,长流水。课改使我们又有了新的认知:师生之间不是老师“倒”学生“装”的关系,而是老师的“大桶”与几十个“小桶”连在一起形成连通器。老师通过提问把知识之水送过去,激发学生去思、去想;学生的回答又汇成涓涓细流不断涌入,知识交融的同时会碰撞、激荡出智慧的火化。这种互动的开放教学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尽情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时也给老师创设无限的研究空间,也带来巨大的压力和发展的动力。备课、组织教材、组织课堂教学都紧紧围绕是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让学生感兴趣。“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大多数学生对这节课是否感兴趣,是否真正学到了有用的知识,成为我们衡量本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去探索、去获取知识、去创新、去实践。
四、做一个有胆识、开放型的教师。
以往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惟恐学生学得不懂,学得不够,总是滔滔不绝地讲,生怕知识点有什么遗漏,这样一来,学生只是厌烦地记,被动地学,没有主动权。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过去的“讲堂”变为真正的“学堂”,学生在此学会如何通过自身努力去发现问题,去提出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发现真理,去学会自己找路、走路。从此,也学会了总结。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成功,在于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 要让学生真正自主的学习,教师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尤为重要,作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协作者,教师应当统筹全局,在准备这节课时,对教学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了充分而科学的处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恰当地创设情境,科学地组织学生活动,确立科学具体的教学目标并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让学生带着问题协作交流,进行探讨式学习,其实,合作学习不仅是很好的学习形式,也能体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当然,学生探究的结果各种各样,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必须作一定的评价,强调、肯定其正确的结果,让学生明白探究的真谛,从而避免课堂“放羊式”教学。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完成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交流。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掌握了读书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注重了人文内涵,有了价值观的熏陶。从这种课堂,这种新的理念中可以看出,新课程带给我们的享乐是“语文课堂不再是枯燥无趣的了,学生真正地在课堂上享受语文了,语文老师的自身素质也提高了”。
五、做一个民主型、有魅力的教师
当代的学生知识面广,个性也更突出,老师应顺应时代与学生的特点,做一名民主型的教师,努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富于爱心的交流,并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的发展。在实施新课程中,建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关键在于宽容学生。宽容就是对学生的要求不要过死、过苛,过于统一,要给予学生更充分的自由,允许并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学生的个性差异大,尤其当前独生子女多,他们既早熟又依赖,他们自尊、好强、知识面广,个性强。对于学生的个性特点,老师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社会化的标准去评价他们的品德,只能把学生已有的个性当作教育培养的出发点。只有宽容,才能有教育(而不是指责、训斥、惩罚),才能有更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发展。“人生最难得遇到的是一个好的老师”。是呀,学生们在教室里学过的东西也许会完全忘却,而老师的教育会在他们的心里永远留下痕迹,甚至生根发芽。这,应该就是魅力。宽容是种博大的胸怀,宽容学生就是循循善诱,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心灵上的“闪光点”;宽容能拉近师生距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氛围;宽容能给学生以希望,让学生在广阔天地自由飞翔。只有这样,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张扬,创造性才能获得更好地发挥,而你的魅力,实现了你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也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的奋斗目标;赋予学生自由,也将是老师教学中的唯一规范。愉快的教与学,将令老师与学生在教与学中共同成长,并使学生在学习中既获得知识又得到个性的培养与健康发展。随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教师对自己角色不断有新的认识,不管自己扮演什么角色,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所以,作为一名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师,别让高考、中考统治我们的思想,别让“八股”式课文分析束缚我们的教学,在教改深入的今天,把学生的个性,创造精神,良好语文习惯培养起来,这才是语文教师的根本任务,也正是语文教师的角色要求。
第四篇: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角色转变
在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中,知识观、学生观以及评价观的变革呼唤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任务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启智、陶情、冶性、锤志”。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在新课程逐渐推广之际,准确认识与全面把握教师新角色已成当务之急。
一、语文教师应由知识的传递者向教学过程的指导者转变
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传承的教学,在多数情况下,非但不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某种程度上还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与学习期望。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强调,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让学生获取学习方法,感受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与重组。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主要任务是导学、导读、导看、导思、导行,给予学生更多自学、自读、自说、自练和自做的机会。把课堂真正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亲身感悟、体验的地方,而不要把课堂视为欣赏教师讲演、被动静听和接受结论的场所。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探索中认为,教师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扮演好以下这些角色:
(一)导演的角色
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方式已被各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所代替。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要当好一名出色的 “ 导演 ”,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
(二)舵手的角色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否则,就像有的老师那样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还有对学生的一些错误答问,不少老师显得没有太多的办法。或者置错误答问而不顾,找别的学生继续回答;或者简单否定其回答;或者就事论事地引发一番,不得要领,这里的老师也没能真正领会到学生错误的答问到底错在哪里;或者直接出示正确的答案。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统得紧。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老师当好 “ 舵手 ” 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三)记者的角色 如今,学生作文的内容及体裁都呈现开放的状态。话题作文是近几年高考的考试形式。平时在组织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时候,老师可就某一话题,让学生说开去。这时,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记者,就话题有目的性地进行现场采访。例如:关于 “ 手 ” 的话题,老师可以从 “ 手 ” 的形态、作用等角度采访学生。有关 “ 门 ” 的话题,老师可从实在的门、虚拟的 “ 门 ” 等角度采访学生。再如 “ 树 ” 的话题,老师采访学生的角度就更多:各种各样的树;有形的树,无形的树;有人栽树,有人毁树。人们为树而礼赞,又为树而叹息。树,寄托着人类热切的希望;树,蕴涵着人类丰富的感悟。提起树,会有说不完的话语,会有自由飞翔的遐想。记者角色的扮演还可运用在课堂的点拨式、讨论式等教学中。(四)主持人、裁判员的角色
教师的主导作用还要放在指导学生“自治”管理上,帮助学生形成和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创造性自学能力上。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十分重视学生的自立、自治。他还认为这种情况下的语文教学 “ 一靠民主,二靠科学 ”。这样一来,老师的角色扮演在教学的具体实践中又产生了新的变化。例如:语文课中的一场辩论会,老师的角色就可以是主持人、裁判员(评论员)。一堂朗读或诵读课,老师同样要担当起主持人和评论员的角色。这些角色的出色扮演,就完全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就得到了充分体现。
二、语文教师应由教学的管理者向教学的合作者转变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这表明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过程,将逐渐让位于师生的互教互学,彼此之间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也就是说,新课程的教学过程将是师生交往、平等对话、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从学习的意义上来说,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这应该是本质的关系。教师是学生的伙伴,这样二者的关系才平等。教师才能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时时刻刻地配合学生,真正为学生的学习着想,从学生的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不至于为了自己的教学设计而非让学生配合自己,出现本末倒置的现象。老师只有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才有可能真正地为学生服务。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同悲共喜,教师才能有投入,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发挥到极致。站在合作者的平等的地位上,学生才会从教师那里获取平等的意识,主动的意识,参与的意识„„
(一)变单一学习为合作学习
合作既要有师生间的合作,也要有生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合作要求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见解,能够与学生共同讨论交流,生生间的合作要有充分讨论的时间,让各小组成员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合作学习能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彼此交流各自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过程。在相互交流中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使每个学生都有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合作学习可在针对学习的重点难点质疑、理解之时,可在学生学习有异议之时,可在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之时,也可在就课外阅读、社会实践之后的谈收获谈体会时进行。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及理解能力的差异,学生所关注的侧重点及理解程度的不一样,群体展开合作交流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水平高低各异呈现出个性化特征,而这些都可能与教者的理解及教学设计不一至。只有允许学生尽情表达,鼓励学生尽情表现,才能谈得上解放学生的个性,真正让学生自主地学习。
(二)变接受学习为探究学习。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探究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的语言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动态组合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各种活动中学习语言,积淀语感,陶冶情操,培养个性。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更是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形成语文能力的最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上社会,亲自去调查、了解、研究,去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
(三)变讲授教学为活动教学。语文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来说最主要的途径是活动式教学。活动式教学既是一种教学观,又是一种教学形式。作为一种教学观,它视教学过程,尤其是课堂教学为一种特殊的活动过程,活动是建构自主、合作与探究性新型学习方式的平台,因此,活动式教学是实施新型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活动是建立平等、民主、互动式新型师生关系的契机,活动是促进主动、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中介。形成教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构建学生的主题性学习活动,实现教学活动化。作为一种教学形式,要求教师善于挖掘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中的活动因素,创设出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 : 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效应场”的生成,实现活动教学化。具体到一堂课,就是要以活动的理念,融通课情与学情建构教学,通过若干广泛、深入、多元的互动、有序有效的学生主体活动,化解重难点,带动全面发展,实现教学的高效多益。
三、语文教师应由教材的忠实实施者向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转变
《课程标准》中这样说的:“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要改变过去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的弊端,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泛利用课程数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一)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要树立三种观念
1.课程资源观。在课程开发与利用中,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对课程资源及教育价值的认识,我们需要有更为深远的视界。例如,教科书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科书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订教科书、编教科书。事实上,教科书只是随造纸印刷术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课程资源。仅以教材而论,教科书也只是教材之一种,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音像、网络越来越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成为教材,卓然走进教育教学的各个场所。在传统的课程观念中,教师是“真理的代言人”“知识的传声筒”“课程计划”执行者与“教学内容”完成者,而忽视了教师作为一部“生命的经典著作”的课程价值。实际上,教师也是课程资源,是最具生命性和创造性的课程资源。在课程建设中,教师不是作为被动的“雇用者”而存在,而是课程设计和课程创新的主体。2.系统优化观。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是一个学习中的各因素的组合、配置和优化的过程,任何一种因素发挥作用,只能收到局部的效果,而不能取得教育的整体效果。所以,在开发利用过程中,要注意课程资源的系统优化以及各要素的合理配置,使之协调运作,相互支持,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经济高效。所谓优化,主要是指优先性、优效性和适切性。优先性要求在众多资源开发利用中分清轻重缓急,先后有序,形成递进序列;优效性要求开发利用的高效率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资源的教育价值;适切性要求科学合理地对待现有条件,应对学生的心理特点、个性差异等不同的学习需求,通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
3.潜课程观。潜课程又称“隐蔽课程”,它是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的那些内容。通常包括渗透在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中的被人忽视的各种因素,以及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以往,我们在谈到课程及其实施时,只注意到“显课程”,而忽视了伴随其间的潜课程。潜课程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就已存在,而在课程开发与利用中将会表现得更加突出,尤需我们注意。比如,在开发家庭学习资源时,可能引发学生对家庭亲情、文化背景、经济状况、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增强学生的体察能力、理解能力,但也可能触及学生家庭生活的创伤、甚至伤害了学生的感情等;再如,在对社会上学习资源开发利用时,良好的社会环境会对学生学习产生多方面的正向引导功能,但其中的消极因素也会潜移默化地产生负面影响。教师在设计课程和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尽可能地考虑到潜课程因素,使显课程和潜课程互相补充、互促共效,发挥潜课程教育的积极作用,排除并避免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当然,潜课程中大量的内容是无法预先计划的,只能在随机出现时因势利导,相机为用。
(二)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语文教师要具备三种能力
1.遴选、鉴别的能力。现代语文教师的教育职能已不能囿于课堂教学和教授课本,他应是语文课程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同时还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遴选、鉴别者。语文学习资源藏量丰富,分布广泛,品种多样。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善于发现、果断取舍和价值判断的能力。在满眼是“资源”的时候,就要学会取舍,体现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优越性、优先性与适切性;在资源相对贫困的时候,就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充分利用现有学习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育价值;在课程资源相对单调的时候,要努力进行课程资源的多向多维联系,形成课程教育交互网,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全面发展的需要。
2.组合、交通的能力。如何把“原生态”的、散见的语文课程资源化为语文课程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是语文教师课程开发的基本功。一般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零散的课程资源(个人、家庭、社会、自然、媒体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组合,使之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教育的针对性、目的性;第二,对传统的文化资源进行现代性转换和激活,使之具有现代教育价值和教育活力;第三,对现有的已利用过的课程资源进行变通、嫁接,使课程资源具有再生性、可再利用性,即具有语文教育的新生长点,等等。
3.协调、沟通的能力。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是学生传统语文学习方式的现代转换与超越,同时也是教师语文教育方式的重要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必须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走向社会、自然,走进学生家庭,走近学生生活;要从“科学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从语文学科走进其他学科。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然要与社会、家庭、其他学科教师以及文化场所取得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协调与沟通能力,不仅要沟通家、校、社以及其他学科,并与之协作,而且要成为学生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协作者、沟通人。以上,从不同视角对语文教师角色进行了基本定位,其实语文教师远不是“圣人与完人”,能够分身从事多种职业,只不过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能够行使上述角色的功能与职责。教师在新课程中扮演多重角色乃是大势所趋,因此徘徊与张望只能拉大教师与新课程的距离,使自己游离于课程改革之外。对于教师来说,目前最关键的是要尽快地融入到课程改革中来,尽早找到自己与新课程的差距,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以便在新课程实施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职能。
第五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角色的转换
实施新课标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师尤其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
一、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
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成为一名“统治者”,教师总是在约束着孩子,你不可以做什么,你可以做什么,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教师的管理充满着艺术,与其着力于为孩子制定一个是非标准不如在实际行动中培养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刚刚踏上讲台时的故事,我们是住宿制学校孩子的管理一直是教师们头疼的事,尤其是周末,记得那时候孩子们总是半个身子趴在阳台上往下望,校长、老师、保育阿姨不知道强调了多少遍,可这样做的孩子只增不减。那时我们3年级的教室在3楼,每次站在操场上看到孩子们半个身子真是让人担心,我也在班队上强调了许多次,可是老师不可能随时都盯着每个学生吧,于是逮着机会我带着全班站在走廊上扶着孩子让孩子爬上栏杆感受那种危险,从那以后我们班的孩子即使偶尔有个别孩子趴在阳台上班里的学生就会制止,应为孩子们的意识到那份危险,他们即使没有足够的自制力也会互相监督。
二、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
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小学中段的口语交际让不少老师和孩子头疼,比如:今天小明在学校突然肚子疼,老师已经把他送进医院,现在让你打电话通知他的家长赶快到医院来。面对这样的口语交际教师除了讲解必要的格式外,让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情景表演,设身处地当一个表演者,孩子只有参与其中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才可以独立完成,现在的语文教学中很多不是言传身教就够的,必须要孩子参与学习,在课堂上设立互动环节,学会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三、既是主导者又是引导者
讲了多年的“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实际上在“主演加导演”式的教师的主导下课堂上教师的注重了主导忽略了引导。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才是主体,课堂教学与德育工作必须面对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信任。
四、由仲裁者变为促进者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从“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递者、学生学习的仲裁者,转变为学生知识建构和个性发展的促进者。促进者的角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至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
1、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
3、及时反馈,激励肯定,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促进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形成自我实践和反思的能力;
4、不再把知识传授作为教师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上,把教学的中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
五、由实施者变为开发者
新课程增加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要做课程的实施者,更要做课程的开发者。没有教师的充分参与,没有教师的积极、主动的工作,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不可能的、无法想象的;新课程的实施是十分困难、难以进行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管“怎样教”的时代从此结束了。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考虑“教什么”和“为什么教”。要不断学习、培养、提升自己,广泛地、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能力。由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开发者。
比如,过去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现在就必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联系、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为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广泛利用课程教学资源和校外学习资源,特别强调家庭也是值得重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新课程实施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必须成为开发者,而不再仅仅是一个被动的执行者;教师不是在“教”教材,而是在“用”教材。总之,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与新课程同行,在实施新课程时,必须对自身角色进行重新审视与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以多重身份、多重角色的新形象身体力行地体现新一轮课改的基本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