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真重要——记晋江市语文课堂教学评优课
学习真重要——记晋江市语文课堂教学评优课
每次外出听课,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场场听觉与视觉的盛宴。对于局限在一个狭小空间停滞不前的我们,我把它当做指路的明灯,为我们拨开眼前的迷雾,也让我们的教思如泉。
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节节由参赛老师们精心准备的课。大家都清楚知道要把一节课尽善尽美地展现出来要耗费的心思与压力,那是一备再备、一上再上、一改再改。
有这么一个故事: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一所中学当校长期间,有位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历史公开课,讲得非常好,课结束后,前去听课的人问他这一节课备了多长时间,他回答说:“准确地说:他为这一节课备了整整一生。”我想表达的是,我很敬佩这些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们,他们有着非同常人的忍耐力与努力,所以他们真的很棒。
说什么专业看法、专业术语,对于在这一块教师领域尚浅的我来说,真的说不出啥大道理,但是我今天想说说讲台上辛苦的他们、可敬的他们:
先来说说石琳老师,这位爽直的南方姑娘。还记得她在qq签名上说的现在每天脑袋瓜里都是《不愿长大的小姑娘》。还记得第一次她上的初长成的“小姑娘”,但是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已长成的“大姑娘”了。整节课上处处显现出一个个亮点来:指导书写时的上窄下宽,左窄右宽;带领孩子们的分角色自己填词朗读,在那节课上你可以看到可爱的小姑娘跟盼望孩子长大的妈妈;还有那恰到好处的金钥匙的呈现。这节课收益良多。
再来说说金井岱峰中心小学的蔡燕燕,看似瘦弱的一位女子,却有着那么强的爆发力。孩子在蔡老师的指导下体会鹰四次打翻杯子以及成吉思汗心情的变化,通过一读再读鹰动作的词语,加深学生认识,使学生逐步体会鹰的忠诚,为下文埋下伏笔。孩子对课文的独特体会在蔡老师的引导下体现无疑,也再一次验证了朗读出真知,朗读的可贵。我很喜欢蔡老师这样干净利若的课堂,不用太多花俏的语言,但是它却带出了许多的收获来。
看了这些多优秀的一线教师,再反观自己,真的觉得需要学习的太多太多了。这一路还难,还艰辛,但我总会这样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远方,那么不要惧怕前方的风雨。微笑再微笑,努力再努力,不沮丧不沮丧。
第二篇: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加强语言文字的教学——晋江市语文课堂教学评优课听课有感
突出语文的工具性,加强语言文字的教学——晋江市语文课堂教学评优课听课有感
10月19日,我参加了晋江市课堂教学评优展示课听课活动,这对我来说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授课的老师从容不迫的教学风度和深厚丰富的教学语言,深深地折服了我,使我感觉到了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要提高自身素质,赶上新课改步伐的紧迫性。现就就这次听课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
精心设计课前热身的环节。比如,教学《荷塘旧事》这一课,钟晶老师就用了自己的名字做了一个灯谜让同学们猜,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这样标新立异的自我介绍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再如,教学《钓鱼的启示》的赖老师,她在课前让两个同学玩捉迷藏的游戏,顺理成章地引入了本单元学习的主题:规则。几位老师的课前热身的设计无不心思细腻,巧妙安排。
有效实施生字词的教学。听的几节课大多是高年级的课文,但是几位授课老师教学生字词认真的态度令我印象深刻。《荷塘旧事》是六年级的课文,钟老师在教学“憨”这个生字时特别认真,她特别在田字格上写上了“憨”字,并告诉学生这个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应该如何安排等等;此外,她还精心挑出了文中三个带有形近字的词语:“月牙泡,狗刨,荷苞”,让学生充分对比,真是独具匠心啊!再如《钓鱼的启示》的赖老师,在教学生字“傲”亦是如此:出示田字格——示范书写——强调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反观我,我现在任教的学年是二年级,他们是才刚刚从一年级升上来的二年级小朋友,难道我忘了吗?我怎么能在生字教学方面如此地马虎简略,甚至一句带过?今后,我将多花些时间在生字词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感受我们中华民族博大而精深的汉字文化。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源远流长,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认真揣摩这些中华文化的精髓呢?
另外,值的一提的是:几位授课老师都很重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比如《荷塘旧事》钟老师在教学课文时,几次在大屏幕上出现整段整段的文字,即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这两个重点段。学生在大屏幕上看到整段的文本,一目了然,更能拉近他们与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
最后,几位授课老师,他们都能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文本交流,比如《荷塘旧事》,钟老师给出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让学生找出重点词语并做批注;再如《钓鱼的启示》赖老师也同样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读课文的时间。
总之,授课老师们擅长设计各种活动环节设计,活跃了课堂气氛;有的老师慷慨激昂,声情并茂,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也让我们这些听课的教师们感慨万千,赞叹不已,非常钦佩他们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巧妙的完成课堂教学的设计,还配有质优画美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从他们身上我们就能感受到语文教师的博学和精彩。
有人说“一个工人做了一辈子工, 可能是个优秀工人,但是一位教师教了一辈子书,却不一定会教学”,通过这次的学习,我想:要做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老师,就要不断的学习反思。
第三篇:“晋江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学习心得
“晋江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学习心得
2012年10月29日—11月2日,晋江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评选活动在东石中心小学举行,来自24个单位的25位参赛老师演绎精彩课堂,将他们以及他们背后的指导团队一个阶段来的智慧结晶奉献给大家。
10月30日,我有幸聆听了3堂丰富的数学优质课,执教者分别是陈埭仙石小学黄锦镕老师,内坑小学曾安红老师以及梅岭希信中心小学的朱培贤老师。
执教者向我们展示了各自超高的数学课堂教学水平,整个教学流程如行云流水,轻松自如。充满激情的肢体语言、敏锐的洞察力、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让常态化的课堂焕发非凡的魅力。三位老师都善于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发思考,在观察迁移中尝试猜测,在合作操作中实践验证,在汇报交流中揭示性质,在综合运用中拓展提升。真正地引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经历、探索、发现、归纳。
作为观摩者的我们,不能只是片面孤立地看一节课,或一教学内容的教学流程,好或不好,新或不新,更应透过教学现象,综观整个教育。弄清执教者这样做课的原因,有何可取之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比”“学”“研”中真正地进步。
每一次研讨活动都让我深刻体会着集体的智慧,感受着观摩课的价值,享受着执教者的风采。
第四篇:听泉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优课有感
听泉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优课有感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习作的本质特点就是通过语言文字再现生活,反映生活。它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流露,是对生活的思考。9月25日我有幸参加了泉州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评优活动,六位老师的精彩教学,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
这六位老师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认清了习作的本质特点,使学生懂得了习作原来并不神秘,而只是把自己在生活中的一个所见、所闻、所想通过一定的方法记下来的过程。
例如,任婷婷老师的《场景描写》 重视情境创设,设计有创意,以生动有趣的“你猜我演”这个游戏让学生用上“眼观、耳听、心想”来观察思考,并指导场景描写需要注意观察,使得每个孩子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较好地落实了快乐作文,轻松作文的设计理念,写起来自然水到渠成。
葛琼丹老师的《选材独特的“金钥匙”》,别出心裁。她也为孩子提供了“金钥匙”:找独有经历,抓特别言行,换不同角度。孩子们懂得写作时可以换不同的角度,加上独特的感受,使文章写得更加生动。
第五篇:语文课堂教学评课
语文课堂教学展示已经结束,先将把听课感在这里说说。《将相和》是一篇老课文了,黄老师将一篇老课文上出了新意。通常我们在上这篇课文时总是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分析,抓住人物语言理解人物品质特点。而黎老师却不一样,他是抓住了矛盾冲突点:为什么不和?哪里写将相不和?找出了廉颇说的那番话,又抓住了其中的“就靠一张嘴”,启发学生,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靠一张嘴呢?划出蔺相如说的话,抽丝剥茧,层层挖掘,从而通过三个小故事感受到蔺相如的聪明机智,临危不惧和顾全大局。对于这样的历史故事,尤其是这种篇幅长的课文,往往在课堂上很难把握,容易上得繁冗拖沓,教师疲惫不堪,学生兴趣索然。所以,必须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进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才会学得开心,老师上得舒心。
买火柴的女小孩在带领学生体会小女孩的“不幸”时,占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谈话“大年夜你在干什么?”在学生充分发言后,陈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真幸福啊!„„”然后引导学生再次朗读第一至三自然段,并配上了悲哀的音乐。就这样,小女孩的悲惨命运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从学生所谈感受的感受可以明显看出。还有最后一段话的理解中老师也是进行了充分情感渲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在此,我也提出一个探讨的问题。陈老师的课堂,关注点只集中在了少数学生的身上,而且大都是女同学们,因为她们的素质很高,读感很好,读书都能够读出情感,口头表达相比男生更流畅。我想如果能够给更多的学生读的机会,课堂的参与面更大一些,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永生的眼睛在课堂教学中,汪老师通过抓文章中的词句,引导学生体会,让学生了解和感受文中三代人对于捐献角膜这一事件的看法、态度,感受三代人共同的高尚、无私和善良,同时也给了我们听课老师情感的感染。尤其是教学一开始,汪老师那动情的诗朗诵更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首诗和文本的内容很吻合,在老师的诵读之下,无形地拉近了文本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深深的感动之时一起走进故事,接受情感的体验。这样的教案与实施确实很有魅力。但是可惜的是:在教师动情的诵读与引导之下,我以为整堂课会在浓浓的情意中展开,在深情的诵读、朗读中提升,可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就却少了老师对学生朗读的引导。要是在情感激发时,老师能很巧妙地引导学生在个别朗读的基础上再齐读,我想学生对情感的体验会更加深刻,读的过程也会更加完整,更能与开始时老师的动情朗读想呼应,达到更好的效果。
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整体把握文本,然后才能联系语境,诵读品味。在今天听王梅芬老师上的《桥》这一课中,执教老师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采用“快速阅读”的策略,给学生限时,自读自悟,走进当时的情景之中,此时,大多数学生都很投入地在潜心默读、品味。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快速思考,去体会文章的内容,学生的积极参与得到了充分体现。
7—23自然段是课文的一个重点部分,老汉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老汉----舍己为人-----一心为群众”这一中心,让学生潜心默读,勾画有关语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批划都很认真,老师在这里采用 “和老师板书,归纳小结”的策略让学生仔细琢磨、体会是比较好的。
面对如此大的洪水,“老汉像一座山”体会能够深入,老师让学生想:老汉“清瘦”,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胡老师让学生体会:在()前他像一座山。在()前他像一座山。在()前他像一座山。并让学生一次次地读,一次次地加上不同的词语,一次次用不同和语气朗读,这样引导学生通过比较移情体验,老汉“山一样的”高大形象就很自然地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
在体会老汉是个先人后己的人时,老师抓住文中两次吼那个小伙子的语句来引导学生体会老汉的形象,学生一开始不能悟出老汉吼的样子,读不出吼的语气来,于是老师针对这一状况,采用了“品评”的策略。第一次吼,把“揪”是要把小伙子放在群众之后,把“推”是要让小伙子走在自己前面;一个舍已舍子,一心为群众的共产党员的高大形象让人难忘。让学生体会读,又将第二次吼到和第一次吼到的不同之处进行比较,这一策略的运用能让学生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走进文本的深处,体验文章所蕴涵的思想情感。学生通过反复比较品读已全心于文本之中,对老汉不循私情、先人后己的高尚品质体会得更加深刻。
我听了姜小慧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其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值得我好好学习。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姜老师并没有以一个旁观者的态度从客观上去解说什么是生命;也没有以一个演讲者的身份慷慨激昂地给学生讲说着人生的哲理,而是按照语文课标提出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不温不燥地引领学生在和文本的对话中,通过读去理解,入情入境地使学生懂得了关爱生命、珍惜生命以读为本,注重自我感悟。
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由于这篇课文含蓄深邃,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如反复诵读,齐读,引读,指名读,自主读,配乐读,形式多样,层层深入,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逐步领悟文章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意义。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二、情深而意浓
老师恰如其分地创设了情境,老师深情的朗读伴随悠扬绵长的乐曲,将孩子们带入了一种浓浓的令人震撼的情景之中,引人入胜,为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走近杏林子,走进生命。
三、抓住重点,由浅入深,层层深化
由于学生认识能力有限,对于文章揭示的生命的含义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姜老师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过程之中抓住了一些重点词语,例如“震撼、求生、挣扎、冒出、沉稳”等词语,重点理解、重点体验,层层深入,由词到句,由句到文,使学生逐步理解课文内涵。还从课文事例入手,以读代讲,理解了飞蛾与小瓜秧的不屈精神,然后出示了杏林子的不幸遭遇与事迹,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了生命的含义,读懂了课文,情感也逐步达到了高潮。
最后再强化引读,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了。
四、拓展延伸,接近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如:教学过程当中,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再如: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文章读完了,此时我想每个同学一定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请把你的感悟化作标点,填写在文章的标题上。还要说说这样填的理由。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
听了龚老师的《触摸春天》一课,感受颇多。整堂课教师注重课堂的生成,可以说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下面具体谈谈我的几点具体的看法:
一、教师能够立足文本,准确理解教材
教师能准确理解教材,引导学生抓住文本,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文本的内涵。如:时主任抓住2、3段,“整天、流连、神奇的灵性、极其准确”,通过朗读,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另一方面又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安静是一个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的女孩。面对《触摸春天》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力图通过学生在读懂文字的基础上,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努力使其变为生命的涌动。并借助其他人
物的故事,提升学生对不同人物的世界的认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缤纷世界”的理解。
二、对教材的处理恰当
恰当地处理好教材是教好一节语文课的关键。对教材的处理是否恰当,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对教材的处理,主要始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的处理,以及据此设计的基本教学思路。
在处理关键句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充分阅读,在读中体会和理解,注重了学生自主揣摩、感悟的过程。加强了学生在与任务文本人物(安静、作者)的对话过程中,对内涵的理解和把握。通过三个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将学生读懂难说的句子通过读的方式呈现出来,听课老师可以感受到老师的驾驭能力和精心设计。
三、学习氛围的创设
一个好的课堂学习应该建立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吸引的磁场。一个灵动的课堂应该是智慧碰撞的场所,相互启迪的空间。深入思考的课堂永远比外表热闹的课堂更有内涵。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尊重学生。
(1)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学生有比较充分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把大量的、有层次的语言文字训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了学生自主的学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发展。
舒老师执教的《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是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话,主要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欢乐,举杯共庆的大年夜冻死在街头的故事。小女
孩死了,嘴角却带着微笑,通过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与她饥寒交迫的现实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徒生通过这个通话,表达了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刻同情。教学这篇课文,舒老师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品读并理解课文,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下几点值得我日后学习借用:
一、自读、自悟,体会小女孩的可怜。
依据《课标》的新理念,教学中步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谈自己的体会。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同时,在引导中不仅注重了对小女孩的可怜与悲惨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展示课件,图片等,烘托出当时那种凄凉的氛围,激发同学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二、抓住文章的重点句,学习、理解课文。
在课堂中步老师抓住文中的重点句: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
抓住“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体会小女孩的可怜,在此基础上,精读、感悟课文一至三自然段。同时又抓住重点句中小女孩脸上的微笑,利用课件展示她五次擦燃火柴,曾经看到过的美好的东西——温暖、食物、快乐与疼爱。幻想是美好的,可是现实是多么的不幸,于是小女孩只得乞求奶奶把她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地方去。小女孩死了,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幼小而鲜活的生命,小女孩的境遇实在是太凄惨了,同学们的心情也随之沉重起来,并深深的为卖火柴的小女孩而鸣不平!
三、课堂写话,升华主题。
在旧年的大年夜,小女孩冻死了。嘴上却带着微笑。这是一个幸福的微笑,因为悲惨的她曾经看到过那么多美丽的东西;这也是一个带泪的微笑,为了美好的幻想,她付出了年幼而鲜活的生命;这更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微笑,她警示我们,应该去关注并关爱像小女孩一样被穷困生活所折磨着的人。在文中处理时如果老师最后来个这样的环节是不是更好一些。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你们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身边,我想对她说:
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带我们身边,我会(怎么做):
学生们畅所欲言,很好得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应该说这是一堂较为精彩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