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物教学论专题综述
我国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综述
玉溪师范学院 资源环境学院 生物科学 08生物 2008034164 和永梅
摘要:21 世纪,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创造性人才提出的前所未有的紧迫要求。面对社会发展的挑战,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学习方式的变革。20 世纪90 年代以来, 欧美诸国纷纷提出“主题探究”和项目学习活动, 开设了类似我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日本文部省也把“综合学习”写进2002 年开始实施的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在我国,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 研究性学习及其课程开发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亮点。研究性学习是近两年来我国教育界的热点,众多专家、学者已经在定义、特点、目的、内容、实施、评价、师生关系等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综述了诸方面的研究成果,对研究性学习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其价值和前景做出自己的一些见解。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 综述 引 言:
“研究性学习”作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种尝试, 是从上海开始的。1999 年初,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首次正式提出研究性学习这一概念, 并受到广泛的关注。同年6 月, 上海市教委召开了“上海市中学研究性课程研讨会”, 对研究性学习予以充分肯定。2000 年1 月31 日, 教育部颁发了《全国普通高中课程计划》, 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其核心是研究性学习。2001 年4 月11 日,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指南》, 并于同年秋季在黑龙江、辽宁、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青海等七个省的高一年级进行试点。2002 年12 月在上海举行全国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专题研讨会, 目的在于对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来的各种情况进行总结和梳理。2005 年12 月3-4 日, “首届全国研究性学习研讨暨成果交流会”在安徽省阜阳市召开, 不同地域的与会代表和专家围绕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践以及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成果等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当前,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综合实践活动课正在走入成千上万的中小学校。一些大学包括全国重点大学也准备开设有关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价值正被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和认可。
一、研究性学习
1、产生的国际背景与翻译情况
21世纪经济全球化、资源信息化、知识与信息高度关联化,社会的发展对创造性人才、对劳动者的创新精神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使得人们开始审视学习知识的方式?quot;仓库理论“受到挑战[1]。传统的学习方式一般是接受学习或者是理解的接受学习[2],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等弊端。这种学习方式在后工业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而且许多教师、学者曾试图改变这些不良状况并为此作出种种尝试,却往往又陷入”放羊式“教学的泥潭,为此世界各国纷纷进行课程改革,开设了类似我国研究性学习的课程。
各国、各地区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是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为了应对社会发展的挑战,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生存能力“,同时也为我国的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引以为诫的教训。
2、产生的国内背景和实验
教育界内部对课程改革的探讨始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我国的课程建设受到各种理论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展创造教育,它所强调的发散性思维、联系生活实际、手脑结合等,都与研究性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90年代初全面开展的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将中学课程分为必修课、选修课和活动课三个板块。三个板块的课程设置使教学改革进入了课程开发领域,也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探索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另外,按 1 课程设置权限又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块。而从课程内涵上又提出基础性、拓展性和研究性。以课程改革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实践为基础,研究性学习的出现可以说是应运而生了。同时,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课程改革中较为活跃的因素,而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如心理类,人文类等)的深度开发需要研究性学习的支持。[9]
近几年来,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其基本指导思想是要以学生发展为本,因而一个重要的着眼点就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而研究性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就在于从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入手,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为此,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就更为活跃,其中较有影响的实验有上海市七宝中学的”角色体验“、大同中学的”专题研究“、浙江省瑞安中学的”社会调查“[10]等。
二、研究现状
1、定义:方式与课程之争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定义,教育部印发的《课程计划》和《实施指南》中给出较为模糊的定义:”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针对以上表述,学术界作出了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11]狭义的解释为,”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12]
袁维新认为: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一种学习观。作为学习观,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它反对被动地接受、继承、记忆知识,主张学生主动地理解、应用、探索、创新知识,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在研究性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以问题解决为主要的内容,以发展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13]
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一般倾向于研究性学习的狭义理解,而且基本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范畴:(1)学习目的为了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2)学习方式基本上是”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3)一般从社会、学科和学生三个角度来确定专题;(4)师生关系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
2、特点:见仁见智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可说是众说纷纭:与一般的知识学习相比,研究性学习具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全员性等[14]五个基本特征。有认为研究性学习主要围绕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呈开放学习的态势,主要是由学生自己完成,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即具有实践性、开放性、自主性和过程性。[15]也有观点认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具有自主性、开放性、主题性、实践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等典型特征。[16]也有人从研究性学习的性质定位角度出发,认为它具有探究性、主体性、交互性、过程性、开放性等特点。[17] 更有人把它与现有的学科教学相比,提出问题性、开放性、研究性、自主性、过程性、实践性、合作性、综合性、内化性和创新性等十大特点。[18]
3、目标:创生价值的追求
研究性学习”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初步形成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科学的认识论为基础,使学生联系实际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多方面的实践能力,激活各种学习中的知识储存,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培养团结合作积极进取的精神,促使学生德、2 智、体、美等方面的素质得到较全面的提高,个性与特长得到开发与持续的发展。“[19] 李召存基于对研究性学习性质特征的分析,提出其目标为:(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4)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人类发展的意识和责任感。[20]
研究性学习不像传统的学科课程那样,在实施之前就已由专家学者预先设计、组织安排好学科要达到的目标它是一门生成性课程,在课程开展以前一般只确定一个总的目标要求,详细的目标要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在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构建的。所以对它的详细、具体的目标的研究就较为少见。据笔者了解,只有张文周曾就研究性学习在不同学段的目标差异作过进一步的表述(具体可见张文周刊于《上海教育科研》2001年第5期上的《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一文),以及其它一些关于学科类研究性学习目标的论述。
4、科学评价:总结性评价的扬弃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充分体现它的价值取向,从有利于达成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出发,按新的思路来考虑评价的内容与形式。
(1)目的:首先应该明确,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是一种形成性、发展性的评价,是为了促进一个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为了给学生做最终的鉴定,给学生划分等级。所以应多用形成性评价,慎用总结性评价。
(2)价值取向:应更重视过程、体验、应用和全员参与。[32]研究性学习在评价的功能上,要注重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在评价的取向上,要注重学生主体学习过程的多元化体验;在评价的技术上,要注重量化与质性评定的整合;而在评价的内容上,注重学习情境和问题设计的真实性和情景性。[33]评价从其本质特性来说是一种价值判断,而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应该反映其基本理念和具体追求,即应该是过程取向、实践取向和合作取向的。
(3)原则:《指南》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只是学习的结果;重在知识技能的运用,而不只是掌握知识的数量;重在亲身参与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而不只接受别人传授的经验;重在全员参与,而不只是关注少数尖子学生竞赛得奖。
(4)标准:标准上要体现开放性,不求标准化的唯一结论,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尽量”使用个体内差异评价,灵活运用绝对评价,慎用相对评价“。[36]
(5)在评价方法上,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辅以教师和专家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适当辅以总结性评价。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具体的评价方法有档案袋评价法、实作评价法、文章与作品法、展示与交流法、口头演说法、讨论法、作品选、答辩会等方法。[37]李雁冰曾对档案袋评定法和苏格拉底式研讨评定法进行了更为详尽的论述(可参见刊于2000年11期《教育发展研究》的李雁冰的《”研究性学习“可资借鉴的两种评价方式》一文)。
5、师生角色的转换
在研究性学习中,一般都比较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之从作为权威的固定知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教师也从知识的传授者、占有者的权威地位演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指导者。在很多情况下,师生双方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会让许多教师在许多时间感觉到自身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之处。为此,针对研究性学习中的教师地位与作用的探讨也就层出不穷了。许多文章论证了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等关系范畴,如郭继东认为教师要想自己成为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助力,必须讲求积极介入策略、步进辅导策略、适度指点策略和全面关注策略等四种指导策略。
6、研究性学习与现有学科课程的关系
基于目前的实际实施情况而言,迫于升学的压力,许多学校往往从对立的角度来看待研 3 究性学习和现有的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为此,姚晓春从理论的高度论证了这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论证了学科可以提供大量的可研究的课题;学科为研究性课程提供了赖?quot;生长”的坚实基础;学科支持有利于解决教师指导的问题;[39]等命题。李艳斌则把研究性学习从实践操作的角度分为学科外的研究性学习和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两种类型,并进一步论证了学科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基本的类型。[40]目前,研究性学习就呈学科外和学科内两条脉络发展,本文前面所述的基本都是学科外的研究性学习,而作为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它已经在语文、数学、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等各门学科中都已有所体现和运用。
三、关于研究现状的思考
(一)不足:
1、操作范例的欠缺。我国对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探讨远远多于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譬如,探讨研究性学习与网络之间关系的论文比比皆是,让人们意识到网络在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但在具体实施研究课题、需要获得资源和信息帮助时,却往往束手无策。为此,笔者曾做过专门的搜索,罗列出我国介绍研究性学习相关信息的网站主要有惟存教育网站、优异研究院、梧桐居、研究性学习基地、研究性学习之窗等。另外,中国活动教育网、大连教育网、中学网络化学、小学数学等网站也都涉及到研究性学习的介绍[49]。
2、理论研究的薄弱。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完整的理论。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论研究的文章从总量上来讲是比较可观的,但所论述的问题有比较大的重叠,短、平、快的研究课题较多,基本理论的研究相对较少,还远未形成自己的独立体系。如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笔者目前所能见到的只有两篇文章,而且基本上都只限于把理论基础分为教育学基础、心理学基础和哲学基础等一级学科目录的研究,而无进一步、更详细的研究。
3、支撑理念的错位。据笔者所了解到的信息,现在在教学实际中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基本都是基于传统学科课程专家泰勒的目标模式构建的。其基本流程都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此研究性学习研究更多的是本文所述的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方法的筛选、流程的实施、结果的评价、师生关系的转变以及在现有学科课程占优势的条件下怎样有限、高效地实施研究性学习等问题。归根结底,是以目标最终的达成来衡量研究性学习的学习程度。虽然有许多论文强调研究性学习是注重过程的,甚至重过程胜于重结果。但如果整个课程理念不改变,不用过程理论作指导,就不可能改变现有?quot;上午搞应试教育,教授学科课程,下午搞素质教育,实施研究性学习“的现象,也不可能真正有效地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研究性学习。
(二)价值与前景: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时代精神的体现, 有它独特的价值取向。张华的文[1] 认为研究性学习不能等同于科学研究, 我们在中小学教育中倡导研究性学习, 应立足于学生当下的鲜活生活, 回归儿童的生活世界, 消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隔离, 在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结合中发展儿童丰满健康的个性[2]。研究性学习应避免陷入科学主义的泥沼。研究性学习首先应当是人们(尤其是中小学师生)的一种积极的生存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取向, 其次才是某种发展诸如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手段”和“工具”。应当把研究性学习视为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及生存方式, 充分尊重满足他们对于探究的欲望, 努力创设条件去帮助学生实现这一欲望。
学科外的研究性学习应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达成的目标体系,选择课题的维度,支撑系统,实施方法,评价指标等;学科内的研究性学习可借鉴学科教育学的发展情况,依托各学科的优势,在学科教学的实践中论证理论的真伪。两条脉络的齐头并进,共同构勒出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体系。
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应努力提高研究性学习的操作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没有固定 4 的模式,但对于刚刚接触研究性学习这一领域的广大而言,可考虑给一个可供借鉴的学习范例。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这方面的研究:钱宏达著有《谈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一文,袁维新更进一步分析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教学模式和课题设计模式,构建了学科课程的问题解决模式、活动课程的自主研究模式、再发现性课题设计模式、探究性课题设计模式等。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课题组已初步总结出实验的成果,发表了系列文章,就课程实施模式及教师在选题、实施和结题等作出总结和论述,加上《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江苏省太仓高级中学研究性学习实验报告》一书的出版,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研究性学习是过程取向的,而不是结果取向的。所以,应该构建反映其思想的完整的研究性学习的体验系统,把体验作为课程实施的目标。如果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能够获得预期的、系统的体验,那么,不管结果如何,我们都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实施目标。尾声:
“研究性学习”无论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还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渗透于学科课程的教育之中, 目前仍属于初创、实验阶段, 还存在许多方面的问题。如理论层面探讨较多, 实践层面探讨不足;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师生角色的转换存在一定的阻力, 相当多的教师思想准备不足, 未能及时转变角色, 不能很好地适应研究性学习等。总之,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是无可置疑的, 但其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 这需要我们在实施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正视其存在的问题, 不断探索和改进, 才能最终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行稿)[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6)[3]曹炎.劳伦斯中学”自主研究“课程的设置[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3)。[4] 张华.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J].教育发展研究,2001,(5).[5] 李建平.普通高中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J].中国教育报,2001,(5).[6] 安桂清.研究性学习: 作为理念、方式与领域[J].山东教育科[7]万伟.谈日本实践课程改革中的综合学习时间.外国教育研究.2002(1)。
[8]周国韬.论综合学习课程的设置--日本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新发展.外国教育研究.2002(1)。
[10]尹后庆.上海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认识[J].上海教育科研.2000(1)[11] [12] 张肇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内容[J].上海教育科研,2001,(5).[13] 霍益萍.浅谈“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J].教育发展研究,2001,(10).[14] 崔允漷, 安桂清.试论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框架[J].教育科学研究,2003,(6).[15] 张人红.对研究性学习课程评价的思考与评价[J].教育发展研究,2001,(6).
第二篇:生物教学论
1、你认为学习本课程应该完成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优势:(1)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2)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3)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不足:(1)不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被动授受知识。(2)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3)长时间的讲解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
2、试述讲解技能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优势:(1)可以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2)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知识。(3)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力。
不足:(1)不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被动授受知识。(2)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3)长时间的讲解学生容易分散注意力。
3、直观教学的优势有哪些?
直观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直观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直观教学有助于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直观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4、高中生物新课程计划在2010年在全国推行,谈谈你对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模块的认识。答:高中阶段生物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程总目标 1)获得关于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和生物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并关注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方面的应用。2)养成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具有较强的生物学基本操作技能、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4)认识科学的性质、技术的性质,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5)初步了解生物科学及相关的应用领域,为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做好必要的准备。
5、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中学生物教师的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对生物技术的认识,使学生在生物技术占主导地位的21世纪中,能更好的生活。生物教师要努力满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渴求生物科学知识和一些生物技术的需要,使学生了解生物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并能领略到这些领域的工作和成就。要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一个人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为基础,同时还要具有和不断提高几方面的知识及技能:理解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性质和价值
对中学生物学课程性质价值的认识反映了教师对自身工作、任务特点等的理解,这些理解直接影响到教师工作的努力方向,是对生物教师专业素养的基本要求。生物教师对中学生物课程的认识会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生物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的深入和变化。特别是在我国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生物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的、课程框架和内容要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变化。生物教师要不断的学习与时俱进。理解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生物学教育有两块基石:一是人们对生物科学,对科学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二是人们对青少年认知规律的认识。生物老师对生物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的认识,有组于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根据学科特点有针对性性地组织学习活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
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这是生物学教育的另一基石。教师掌握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后,可以减少实际教学中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能及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这方面的知识是教师工作中的理论基础。我们将在第三章集中介绍一些影响当今科学教育改革方向的理论和观点。能够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明确课程中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后,要有能力去设计一系列目标明确、教学方法适当的学习活动,能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经常动手实践,并在学习中较深入地思考一些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有序、有效、有趣的过程,也是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能够利用多种评价方式来反映学生的进步
要考察学生高层次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成果,评价学生在态度、情感和过程技能等方面的进步,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我们将在第十章介绍评价的相关内容。专业素养的持续发展
每一位生物教师都应该具有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保持个人持续发展的才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生物学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生物教师参与教育研究是自身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同时,教师还应利用多种学习资源和培训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学识和教学技能。我们将介绍一些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开展教学研究的内容与方法,以及如何实现自身专业素养发展的途径和要求。
6、简述初中生物学新课程倡导的课程理念。
(1)教师基本素质:①政治素质;②道德素质;③文化素质:专业理论知识、文化科学素质、教育学理论知识;④心理素质
(2)业务能力:教学能力、教学科研能力(3)参与和共事的能力
7、如何准备一节中学生物学实验课?
答:中学生物实验课教学的准备一般应包括:(1)制定实验教学目标,应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和动作技能目标三部分。(2)编制实验教学计划。如:实验课时计划的编制,应深入分析教材,明确实验目的,确定重点、难点,认真备课写好课时计划。(3)采集和培养实验材料。(4)准备药品、仪器和用具等工作。
8、教案的一般格式包含哪些内容?
教学课题a)教学目标 b)教学重点c)教学难点d)教具e)课的类型f)教学方法(模式)g)课时安排h)内容要点(板书设计)i)教学过程j)教学后记(课后分析)。教案格式多样,具体的写法主要因人而异,常见的形式有文字式、表格式、程序式、图文式等,也可几种形式综合使用。
第三篇:生物教学论
摘要: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为开辟新道路的起点,是邓小平理论开始形成的标志。这次全会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以经济全球化为主体的全球化趋势在今天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事实。其实,全球化在资本主义兴起之初就开始酝酿形成。对外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生产力水平得到长足进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转眼间,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年过去了,回首这段历程,中国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昔日的穷国变成今天如此强大的国家,这无疑体现出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然而,任何事物都是两面的,改革开放事业在取得伟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也从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所以,今天我想浅谈一下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成就和暴露出来的不足。
首先,改革开放在中国创造出惊人的奇迹,使中国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都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毋庸置疑的。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同时,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社会主义建设突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束缚,彻底摆脱了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转向“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逐步完善,经济发展又好又快。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展开谈谈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
(一)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不改革就没有出路。”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我们所有的改革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建立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其它体制。
改革开放中,我们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使得中国经济从一度频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的水平。
(二)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开放战略
开放过程中, 我国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正确处理对外开放与经济安全的关系。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自力更生的基本方针,并把它作为对外开放的立足点。
对外开放前20年,我国主要以“引进来”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面对的新形势和新情况,党中央明确提出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努力拓展对外开放的新空间,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二十多年来,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走出去”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走和平发展道路,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对外开放, 逐步提高了我国对外开放水平。
(三)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综合国力显著提高 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
正如小平同志的论断一样,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国际经济地位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改善。1978年,中国GDP总量仅3624亿元,2007年已达到246619亿元,2009年更是达到了333244亿元,年均增长9.7%。中国经济从一度濒临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均GDP过2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之列和工业化中期阶段。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就城镇居民而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工薪收入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改变。就农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回想当年我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乡村的路都是泥泞崎岖的小路,基本不能开车,村民们出门都是骑单车,最多也就摩托车,没有电话,更谈不上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而如今在农村,都是宽敞的水泥大道,砖瓦房比比皆是,小洋楼也不稀罕,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这种巨大变化时那时许多人想都不敢想的。
然而,在这些巨大进步的背后,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出现了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和资源匮乏、贫富差距扩大、特权与垄断现象普遍等等,这些都是对我们的严峻考验,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许多问题,阻碍我们的发展道路。下面我将从上面所讲的三方面谈谈我们在改革开放当中所吸取到的经验:
(一)经济发展给环境和资源状况带来的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性企业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过快地消耗了大量资源和宝贵的环境容量,主要污染物排放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系统功能退化,资源保障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已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硬约束。
(二)经济增长带来的贫富差距问题 1.城乡收入差距逐年扩大
近年来,由于农民收入增幅低于城镇居民,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由于农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保障,而城镇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享受社会保障、各种福利和补贴,因此,城乡收入实际差距应为6倍左右。2.行业收入差距继续扩大 由于缺乏有效调控机制,垄断行业及一些高收入行业的收入水平增速过快,导致行业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证券业的年人均工资最高,达14.30万元,比上年增长65%,其次是其他金融活动和软件业,达6.96万元和6.22万元;最低的是畜牧业、农业职工,分别仅为9521元和9861元。最高与最低的行业收入差距为15倍,比上年的7.8倍扩大了7.2倍。3.地区收入差距扩大
虽然近几年对开发西部加大了力度,但东西部的差距仍呈扩大趋势。2007年全国人均GDP已达18934元,东部人均GDP为32283元,西部为13212元,东部人均GDP是西部的2.4倍,比1991年的1.9倍扩大了0.5倍。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上海人均GDP最高,达到66367元;不考虑直辖市,则在省区中浙江省人均GDP最高,为37411元,贵州最低,为6915元,两省人均GDP之比,由1991年的2.7倍扩大为5.4倍。
(三)特权与垄断问题
据《远东经济评论》2007年第4期报道,中国亿万富翁3220人,其中2932人即超过90%是高干子弟;在5个最重要的工业领域——金融、外贸、地产、大型工程、安全业,85%-90%的核心职位掌握在高干子女的手中。由于政府长期垄断权
力和资源, 在中国从上而下形成了诸多垄断行业, 如铁路、民航、邮政、电信、石油等行业。这些企业在政府的豢养下, 高成本、低服务, 排斥竞争, 独霸天下, 多以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出现, 难以成为市场经济中的经营主体, 成为计划经济的顽固堡垒, 也是百姓意见最大的行业。
三.改革开放的未来展望
(一)继续坚持基本原则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取得了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胡锦涛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
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二)重要改革:
第一,价格改革完成的结果就是,到目前为止基本上最终商品的价格都是市场决定的。价格改革带来了什么样的重要成功呢?就是中国结束了短缺经济,以前有很多东西我们想要买,但是没有,因为价格由政府控制,不能完全的反应供求关系。在价格开放以后,最重要的是推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供给极大丰富,带来了一定程度上供求之间的相对稳定,再往前推进就是产品过剩,这是另外一个问题。
第二,最重要的改革是农村改革,我们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80年代初、70年代末我们的经济基本都是国有,经过30年的改革,特别是90年代末 “抓大放小”,各小型的竞争企业都由国有改为私有,或者是股份制。还有”乡镇企业”的改革,乡镇企业原来都是集体所有,现在基本上已经私有化。数据显示,2004年整个固定资产里面国有或者国有控股占60%,但是今年上半年这个比重下降到了40%,为什么这个改变很重要呢?从生产的主体改变来看,企业的积极性、企业对价格的敏感程度、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感程度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个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挖掘了整个经济的生产潜力,在我看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
第三个改革的内容,就是外向型经济。中国改革从一开始就强调外向型经济,为什么呢?因为那时候我们比较穷,既没有东西卖给别人,也没有钱买别人的东西,我们有的是劳力,但是不能挣钱,因为那个时候经济本身就运转不了。陷在经济的陷井里面,怎么逃出来呢?就是引进向外,外国有很多市场,价格也很高,我们的东西比较便宜,收入也比较低,很多生产的潜力发挥不出来。外向型经济简单的意思就是,我们给外国人生产,外国人买了我们的东西我就增加了收入,国民经济就开始运转起来。外向型经济的出发点就是在国内交换频率很低的情况下跟外国人交换,这个交换发展到极致,就是在中国加入WTO以后,出口的比重大幅度上涨 总结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这三十年来,我们的国家确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党和国家工作中还存在缺点和不足,人民群众还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这种种现象都暗示着,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和风险,改革发展任重道远。所以,总结改革开放的成就和问题,汲取经验并不断完善和发展,对于进一步坚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时刻记住,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阜新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参考文献:
[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 2] 邓小平文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邓小平文选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邓小平:《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第四篇:生物教学论
一·读完绪论的感想:读完绪论后,我首先明确了中学生物学教学论到底讲述的是什么,我们学这门课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学习这门课程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总的一句话来概括,这门课程就是对生物学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就业指导课程。其次,我更加明确了中学生物学教师的任务和岗位要求,要想胜任当代中学生物学教师的工作,不仅要有坚实的生物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还要具有并不断提高自己对中学生物学课程性质和价值的理解、对生物科学技术的本质和特征的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使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利用多种评价方式反映学生的进步、持续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等方面的能力。再次,我深刻认识到了时代的发展,生物科学技术的飞速前进以及新一轮的生物学课程改革对我们生物学教师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更加投入的学习实践,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能够胜任这个工作并且也越来越热爱这个工作,做一名合格的生物学教师。
二·生物学科的学科特点:生物学科,是以生物学为背景,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和社会要求进行选择和排列生物科学内容,求得学生的人格形成与学历形成的学校教育的一种载体。它的学科性质可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生命性:生物学是一门专门研究生命学活动规律的学科,是围绕生命运动这个核心展开的,目的就是探索各种生物的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它有很强的生命性,且生命性是其本质属性。
2、实验性:生物学教师的必备基础素养里明确规定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生物学是一门探索科学,众多研究成果都是经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或验证的具有很强的实验性。
3、现代性:生物学是一个高速发展的学科,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十分奥秘复杂,生物科学知识是在不断变化的且不断有新的发现对已有的理论构成挑战,要不断对这些理论进行检验和修改,跟上时代的步伐,都说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说明这个学科有太多不为人知的奥秘等待我们去发现,有太大潜力去挖掘,生物学科有很强的现代性。
4、思想性:生物学科虽说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但是他也是需要对学生的人格、思想等方面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让学生不仅对科学知识正确理解,并且对科学发展的认识形成科学的理念和科学的习惯。同时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只有思想上认识正确率,人格强大成熟了,才能更好的进行科学研究。
5、综合性:生物学科包含的内容广泛,包含了多门学科的知识,教学价值具有多重性,教学方法与途径多样化,生物学科具有综合性。
三·在教学中体现生物学科的学科性质的做法:我认为要想在教学中体现这五个性质应该做到(1)、体现其生命性可以经常带学生走出课堂,亲自去大自然中感受各种生命现象。也可以在课堂中多放一些各种各样的生命现象的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动态的感受其生命性。(2)、体现其实验性让学生多动手去做实验、动脑去设计实验,鼓励他们遇到不会的问题时用实验去验证、解决自己的疑问。(3)、体现其现代性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多给学生们讲述一些前沿科技成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或举例论证最新科技成果的益处作用等等,让学生了解生物学科的快速发展,激发他们的探索热情。(4)、体现其思想性,教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多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思想,如多给学生们讲一下课本上没有的一些科学家刻苦钻研、报效国家的例子,鼓励学生向那些肯动脑筋、学习认真的同学学习。(5)、体现其综合性,如遇到某一种生命现象时让学生思考这个现象可以用那种科学原理解释,然后自己在讲述过程中吧用到的物理化学等知识向学生们阐述清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五篇:生物教学论
生物教学论
第一章
1.中学生物课程的性质是什么?
2.什么是生物课程标准?“生物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又有什么区别?
3.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
4.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哪些生物课程新理念?
第二章
1.试描述一个具有生物科学素养的人。
第四章
1.导入技能的目的是什么?导入技能有哪些类型?其结构如何?应用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2.提问技能有哪些类型?在设计提问和提出问题时应遵循哪些原则和注意事项? 3.教学语言技能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应用原则如何?
4.讲解技能有什么类型?讲解技能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缺点?你认为运用讲解技能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5.变化技能分几类?教态变化技能有哪几种类型? 6.强化技能有什么类型?应用强化技能的原则有哪些? 7.运用演示技能时,教师应该注意什么?
8.常见的板书设计类型有哪些?板书技能应用时应注意哪些原则?
9.结束技能有什么类型?结束技能的一般过程是什么?应用时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10.什么是课堂组织技能?课堂组织技能的类型?
第三章
1.行为主义理论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什么学习和教学理论?根据他们的理论,在教学上有哪些启示?
2.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什么学习和教学理论?根据他们的理论,在教学上有哪些启示?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什么学习和教学理论?根据他们的理论,在教学上有哪些启示? 4.概念转变的条件有哪些?
第五章
1、概念图
2、概念图有哪些特征。
3、概念图在教学中有哪些用途。
4、请依据下列概念:肝脏、食道、胰腺、消化道、小肠、唾液腺、消化系统、大 肠、消化腺、口腔、胃、肛门、肠腺,试绘制概念图。
5、合作学习的概念。
6、简述合作学习的基本含义。
7、简述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
8、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动有哪些基本模式 ?
9、简述科学探究的六大环节。
10、探究教学的原则是什么?探究活动的基本形式有哪三种?探究教学的特征有哪些?
11、科学过程技能包括哪13项技能?
12、探究性教学的难点在哪些方面?
13、STS的定义与特性,指出STS课程的5个学习领域并能理解STS教育与传统教学的不同点。
第六章
1、什么叫直观教学?
2、常用的直观教具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特点和不足?
3、直观教具对教学所起的作用有哪些方面?
4、如何选择直观教具?使用教具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