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体裁,知道h.(精选5篇)

时间:2019-05-13 01:39: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体裁,知道h.》,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体裁,知道h.》。

第一篇: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体裁,知道h.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体裁,知道战地通讯也属于新闻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品位文章语言,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社的有益启示。教学重点及 难 点 教学重点:悟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教学难点:老妇人为什么不顾生死去埋那个红军?从而提炼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预习导 读 教学过程 我会做,预习检查:

注音:()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颤巍巍()()()

解词:肃穆:

永垂不朽:

精疲力竭 : 1. 预习课文,2. 查找有关二战时期解放南斯拉夫的情况 背景介绍:

学生快速自读课文,标上自然段,概述课文内容。

二、我的疑问

三、归纳整理:再读课文.同学们有没发现文中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能找出来吗?大家一起来找一找,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何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反复的描写?(尽量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划一划,然后归类)。

㈠. 对炮火的十一次描写

一、导语: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文章是一篇通讯,也是一篇关于战争题材的文章,也是新闻的一种。

课题含义: 一方面,烛光是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另一方面,烛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三方面烛光是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二、合作展示,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归纳整理

学 教 学 过 程 ㈡.对蜡烛的六次描写

㈢.对黑围巾的四次交代

㈣对老妇人动作的反复描写

三次写“爬

三次写“跪”

3.文中最后一段话的理解:

文中有没有对老妇人进行语言描写?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来进行人物刻画的呢?请同学生们从文中找出有关老妇人的片断,并说说通过这些片段你觉得文中的老妇人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我读

,感觉到老妇人是

文章非常感人,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样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请谈谈你的看法

归纳总结:

本文主题——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自我评估 课外拓展:

我们可以联想到哪些诗句和歌曲,各有什么寓意?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颂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颂

3、“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颂

4、“烛光里的妈妈”,借蜡烛歌颂

自我评估

五教学后记,借蜡烛歌

,借蜡烛歌,借蜡烛歌

第二篇:1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3.体会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2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经过8年的语文学习,大部分人能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有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鲁迅的文章已经学过不少,大部分同学能够积极主动投入到学习过程。3重点难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评论(0)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评论(0)学时重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评论(0)学时难点

1.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

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活动2【讲授】初步理解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2.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4.2 第二学时 评论(0)教学目标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2.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归纳其性格特征。

3.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评论(0)学时重点

1.学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和组织材料,学习抓住人物特征,通过具体事例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评论(0)学时难点

1.联系材料,领会作者弃医从文的情感因素,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与民族自尊心。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研读分析 一.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文章的主题是记叙在仙台求学及与藤野先生交往的经历,那主要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的哪几件事呢?说说藤野先生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确:

文中主要写了修改订正讲义、订正解剖图、担心我怕鬼、问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心、严格要求以及对学术的孜孜不倦的求实精神。2 作者初见藤野先生时,藤野先生是什么样子的?

明确: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夹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通过肖像描写,写了他的穿着,穿插了他穿衣服的掌故,表现了藤野先生是一个不注重穿着的人,生活朴素、简单。朗读第24-31段,思考,这一部分写了那几件事?从中可以反映出作者何种思想感情?请用文章中的语言说明。明确:

写了两件事,即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

鲁迅先生对自己到仙台学医的动机,在《呐喊》自序中写到“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象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有促进了国人对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思想选择了医学这一职业的。可是,当在学医的过程中,看到了枪毙中国人的影片后,而且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鲁迅受到了极大的刺激,于是促进了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产生。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要紧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是做毫无意义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素,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首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看电影受刺激,固然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直接原因,但不能理解为偶然因素,如果我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鲁迅先生的思想转变还有起深刻的社会原因,这就是当时的社会潮流。早在弘文学院学习时,他就常和许寿裳等探讨如何改变“国民性”问题,考虑如何提高国民素质,期间还受到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的影响。我想现在肯定有些同学会有想法,本文题目是藤野先生,为何写这几件事?

明确: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滋事是给藤野先生做反面衬托。写课堂上看电影事件是作者告别藤野先生的直接原因。总之,这些材料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品质有密切关系。同时还表现了作者那份强烈的爱国热情。

二、分析课文第三部分

到35段,已经完成了对藤野先生的回忆,为什么作者还要说自己回国以后的一些感想呢?

讨论明确:此部分一方面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影响之大,另一方面表现我在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誓言。2 朗读这一部分,画出我对藤野先生思念的句子我影响之大的句子以及表现我实践自己弃医从文的句子。3 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以回忆藤野先生为主,为什么还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我在日本的遭遇和思考呢? 从整篇文章的结构来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注意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

所以,这样一位没有民族偏见的老师,也是鲁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来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从这点看,我们教材倾向于第一种观点。三、小结:

课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为明线,以鲁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暗线组织材料,体现了藤野先生崇高的精神和鲁迅深切的爱国感情。文章语言精练,幽默而又犀利,抓住了人物的特征,生动而又传神,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好好借鉴,用我们的笔记住我们最怀念的人。1 藤野先生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1 藤野先生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2.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学时重点

1.明确文章的线索,探讨文章的主题。

学时难点

1.体会、理解文章含义丰富的语言,掌握文章叙事线索。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在成长过程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人,并阐述理由。(有老师、父母、朋友、还有偶尔相识的陌生人)再让学生说说在成长中,哪件事最让你难忘?

由学生的回答导入文章。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他与先生的交往。鲁迅先生怀念藤野先生的原因与我们刚才所讲的原因是不是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看课文。

2.复习有关《朝花夕拾》的知识。让学生说出已经学过的两篇课文的名称。然后说说在《从》《阿》及《藤野先生》三者之间的先后顺序。顺序是《阿》《从》《藤野先生》,作品是按照作者成长的经历来排列的,《朝花夕拾》是一本回忆散文集。

活动2【讲授】初步理解

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1.速读课文,思考问题:

(1)文章以什么为线索?写了哪些事情?

(2)文章重点写了发生在哪里的事情?此外还写了什么地方的事情?你能说出文章中的地点变化吗?

2.明确:

(1)文章以作者在日本仙台求学的经历为线索,写了作者在日本求学的一段经历,即写了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的关心,匿名信事件,幻灯片事件即离开仙台等一系列事情。

(2)重点写了发生在仙台的事情,此外还写到了东经等地的事情。文章中的地点变化:东京——仙台——中国。

三.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是文章的叙事线索,以次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划分 文章的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3):在东京的所见及去仙台求医的缘由。

第二部分(4-35):在仙台学医,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及弃医从文的经过。

第三部分(36-38):回国后对藤野先生的思念。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朗读课文前三段,体会鲁迅文笔特点。2.讨论交流:

(1)这部分文字所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2)作者对所描写的对象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你能够通过具体的语句来分析吗? 明确:

所描写的对象是“清国留学生”速成班的其他成员。对他们是一种厌恶之情,这是从他们逛公园,赏樱花,梳辫子,学跳舞等事情中可以看出。这也许也是鲁迅为什么要离开繁华的东京的原因所在。(3)一些段落在语言上有何特点? 明确:

比喻、反语的巧妙使用,使文章语言幽默,风趣而又不失力度。文章中这样描写“清国留学生”:“但花下……实在标致极了”

这段文字在准确地形容与细致的描写的基础上,作者还把“清国留学生”的精神风貌刻画出来了,本来是担当着救国重任的留学生,到东京之后,则不思进取,反而追逐时髦,将头发弄得油光可鉴,尤其可悲的是,始终不忘记那条象征落后和耻辱的大辫子,反而将其弄得十分醒目,令人恶心。文章用比喻和反语夸张,将讽刺之情巧妙地流露在字里行间。

第三篇: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知识1知道放大镜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1.知道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也就是中心厚度越大,其放大倍数越大。

2.放大镜放大的倍数增加,图象增大,获得的信息更多,但透镜的视野越小。技能:会用简单的方法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情感态度:1.体会到获取物体的信息和观察工具有关。

2.发展学生观察周围世界的兴趣,激起对微小世界探索的渴望。

教学准备

不同倍数的放大镜、透明玻璃球、观察用的布或者邮票等。教学过程 引入环节:

我们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有哪些问题?每个放大镜把物体都放得一样大吗?怎样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呢?板书课题。活动环节一:讨论如何知道放大镜放大了多少倍

1.讨论用放大镜观察书写纸上的小字,我们怎么知道被放大了多少倍 2.学生讨论测算放大镜放大倍数的方法。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放大镜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放大镜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放大镜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镜放大的倍数。

方法三:公式计算。先测量放大镜的焦距。把放大镜放在阳光下,光线汇聚成的最小的明亮的点叫焦点。焦点到放大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利用公式放大率=明视距离÷焦距,可以计算出放大镜的放大率。各组按照上面的方法实际算出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活动环节二: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

1.谈话:什么样的放大镜能放得更大呢?

2.观察验证: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外形有什么不同。用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物体有何?思考: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什么有关? 3.汇报交流:

4.小结: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越大。

5.学生用无色玻璃球观察物体布料,讨论:观察到的有什么不同?范围有什么变化? 6.讲解:我们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放大倍数越大的透镜,视野越小;放大倍数越小的透镜,视野越大。

活动环节三:自由观察。用高倍放大镜观察身边物体,如自己的指甲、皮肤,书包里的铅笔、钱币、花蕊等,把新发现记录下来进行交流。结束:教师小结学生谈收获。

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可以发现,学生在平时玩放大镜的过程中很少考虑到放大镜放大多少倍这个问题.所以当我在课堂上提出这个问题时,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有些冷场,从安静的课堂气氛看得出来同学们在思考,同时还可以感到这个对他们有一定的难度.稍后几分钟学生开始讨论,气氛也渐渐活跃起来.书上的图片也给了部分学生以启示.在汇报阶段有的同学提到用计算方格面积的方法,我也给予了肯定.由于当天天气阴有多云,测量焦距的实验不能现场完成.公式法计算只作了讲解,布置课后找时间再测量.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的倍数更大的问题没有拦住学生,只要稍做观察就可以推测出来.可惜我手头只有三种型号的放大镜,缺少那种高倍的放大镜,否则自由观察将会更有趣.

第四篇:文学体裁及其教学

文学体裁及其教学

文学体裁的划分有其历史性,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分法。当今欧美文学界流行的是三分法,分为叙事类、抒情类和戏剧类;中国习惯运用的是四分法,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四大类,随着时代变化,又出现了影视文学。两种分法各有长短。本文还是沿用大家更熟悉的四分法,就各文体的主要艺术特点和教学注意点作简要说明,以便从总体上进行把握。至于具体作品,文无定法,各有特色,自然当具体分析。

(一)诗歌

诗歌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发展几乎都从诗歌开始,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手舞足蹈,口耳相传。诗歌是一种以精炼形象的语言,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饱和这丰富的情感和想象,富于音乐美的抒情文体。在语文教学中也应从其特点入手,带领学生多多诵读,揣摩意象,努力进入并体悟诗歌意境,用自己的想象联想来填补其空白,方能欣赏到诗歌真味。1.意象与意境

文学以形象反映生活,而诗歌创造形象有其特殊性。诗歌是最凝练的艺术,它不会具体详细地叙述描写事物及其过程,而是通过塑造意象、构筑意境来抒发情感。一枚邮票,一张船票,一方矮矮的坟墓,一湾浅浅的海峡,余光中将乡愁凝聚成这几个小小的意象,联结起一个人一生的乡愁。所谓意象,“意”是主观情意,“象”是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诗人通过艺术想象所创造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融合转化所生成的艺术形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一个个语词,代表着一个个独立的意象,而这些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诗歌的意境。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先简笔勾勒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诗人以天涯游子的羁旅情愁为线索,将它们一一串起,从而组成了一幅秋日傍晚萧瑟凄凉的图画,悲秋怀乡的情感与景物之间水乳交融,是意境美的典范之作。2.跳跃性

诗人的情感特别强烈,想像力异常丰富,所以诗歌在结构上不是按照客观事 物的逻辑次序,也不讲究起承转合,而是追踪情绪的波动曲线,随着诗人的浮想联翩,进行跳跃式的描写;诗歌的语句内部跳动性也极大,不像散文的语言强调意思的完整性,而是往往只呈现最重要的词语或意象。这样,诗行之间和诗句内部留下了大量空白,让读者去驰骋想象,连缀补充。

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全诗才四句二十八个字,却描绘了三个不同时空的画面。“君问归期未有期”,是诗人回忆过去离别前的情景,妻子(一说友人,皆可)不待离别,已忍不住殷殷询问归期,离别的感伤可见一斑;“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此时此刻独在异乡的情景,巴山蜀水凄凉地,寂寞孤独之情溢于言表;“何当共剪西窗烛”,是诗人想象未来别后重逢之景,与妻(友)西窗秉烛夜谈,有说不完的知心话,而在此时的孤独之中遥想未来的欢聚,倍增其痛苦;“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想象别后重逢温馨快乐时分,还要对妻(友)回忆起现在自己一个人的孤独凄凉,幸福中回忆起曾经的痛苦,也会倍增其幸福感。在短短四句中,时空大开大阖,感情也极尽起伏跌宕,诗歌的跳跃性充分彰显。3.音乐性

诗歌起源于原始歌谣,最初本是与音乐、舞蹈合为一体,所以诗歌语言特别富有音乐性,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的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富于音乐的美。

诗的节奏主要由诗句中语音的长短、强弱、停顿、声调等因素变化而形成。读戴望舒《雨巷》,舒缓绵长的节奏音韵,贴切地传达出诗人的失望、迷离和惆怅;而闻一多的《发现》则呼天抢地,只有急促、强烈的音律才能符合诗人火山爆发式的情感起伏。苏轼“大江东去”关西大汉铁琵琶式的豪迈旷达,柳永晏殊红牙板浅斟低唱的婉约柔情,李清照“寻寻觅觅”如泣如诉的低回哀怨„„要理解诗歌的传情达意,要体会诗歌的无穷妙处,最好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诵读。一首好诗在任何时候都能唤醒人的耳朵,流淌进心灵深处。所以诗歌教学从头至尾都千万不能忽视了诵读的力量。

(二)散文

散文的概念异常广泛,从古到今其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里所讲的散文,主要指现代审美意义上的文学散文。这是一种题材广阔,结构灵活,语言精致,注重抒写真情实感、真实境遇的文体。在语文教学中,散文可以说是学 2 生接触最多的文体,不仅课文以散文为最多,写作更是以散文为主要文体。正确把握散文的主要特点,对于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意义尤为重大。1.真实的情感

散文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有感而发,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体。作家们往往通过客观社会生活或自然图景的表现,来抒写自己真实的生活境遇和感受。而散文既缺乏诗歌那种强烈的情感和想象,缺乏小说深刻丰富的人物和情节,也没有戏剧、影视扣人心弦的戏剧冲突和声色之享,它靠什么来吸引打动读者呢?那就是从作者心灵深处流淌迸发出来的真情实感,是作者袒露的灵魂和个性。读《赤壁赋》,我们与苏轼一起泛舟赤壁,探讨天地人生,看到东坡先生心中的伤痛无奈与努力寻求解脱的飘逸旷达;读《朝花夕拾》,我们仿佛看到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从童年少年一步步走来,长妈妈、藤野先生等人怎样在他生命中留下了深深的痕迹;读《我有一个梦想》,我们仿佛置身于林肯纪念碑下,与马丁·路德·金一起为自由而鼓而呼„„

新课标在谈到写作时说,“在写作教学中„„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散文尤其如此。为什么要让学生只爱绿叶爱小草而不爱鲜花呢?牡丹玫瑰与菊花梅花也是各有千秋吧?假期里有意义的一件事为什么总是学雷锋做好事呢?和家人朋友出门旅行游览异地风光不是也很有意义吗?只要符合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只要不违背真善美的基本准则,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口说我心吧,不要总是用所谓的“升华”、“境界”扼杀了学生真实的情感和世界。

2.自由的抒写

散文题材广泛,上天入地,古往今来,大到国际风云、人生哲理,小到逸闻掌故、花鸟虫鱼,都能入文。作者可以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人记事,感物抒怀,只要能让人扩大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给人启迪,作者都可以摄入笔端,化而为文。鲁迅怀念异国恩师,写下《藤野先生》;画家吴冠中的艺术之眼发现了各式桥的魅力,写下《桥之美》;张岱大雪后一片痴情探访西湖,遂有《湖心亭看雪》;朱自清的《背影》和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让我们读到了儿女对父爱的永远感怀铭记。

同时,与小说、戏剧等有着较为规范的程式相比,散文结构没有严格的限制 3 和一定的模式,而是灵活随意,如小溪随心而流,如闲人随意散步,信手拈来,不拘成法,是所有文体中最为自由的样式。以往强调的“形散神不散”其实只是散文众多写法之一。郁达夫《江南的冬景》从北方的涮羊肉说到德国冬天郊外的散步,老舍《想北平》从巴黎的城市格局说到北平的蔬菜瓜果,汪曾祺《端午的鸭蛋》从吃蛋到腌蛋到孩子们斗蛋,从贴五毒、送符箓一直说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娓娓道来。散文的结构放得开,收得拢,手法多样,纵横捭阖,挥洒自如。

所以散文教学也应扣住文体特点,从朗读感受语言开始,发挥想象联想,见作者之所见,感作者之所感,同时调动师生自己的阅历感受,真切体会作者情感,进入作品意境,欣赏领悟妙处。写作教学中更要打破陈旧僵化的老框框,摒弃过去作文的八股气,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语文课程标准》),放手让学生写出真实生活和感受,让学生作文散发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和青春气息。

(三)小说

小说起源于神话,由众神故事、英雄传奇而渐及人事,演变流传至今,在反映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方面有着独到的功能和特点,成为最重要的文学样式之一。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不可缺少的三要素,小说的基本特征也主要体现在这三个方面: 1.细致深入的人物刻画

人是文学表现的中心,人物是小说的灵魂。鲜明独特的人物性格,曲折动人的人物命运,特定状态下的人物心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始终是小说创作和鉴赏的注意中心。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小说在刻画人物上拥有更丰富、更深刻细致的表现手段。诗歌写人一般比较简约,散文写人要受真人真事的限制,剧本主要通过人物动作语言且受到时空场景的限制。而小说不受这些限制,可以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多方面多角度地刻画人物形象。小说既有人物语言,又有叙述人语言,且以后者为主,可以通过语言、行动、肖像描写展现人物的音容笑貌,也可以通过心理描写呈现人物微妙的内心世界,还能通过周围人物环境进行烘托;可以截取生活某一横截面或某一片段进行描写,也可以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在漫 4 长的生活经历中表现人物性格命运遭际;可以贴近生活,再现生活中的人物,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想象虚构,创造夸张变形、非现实的人物形象。

所以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以人物为中心,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鲜活生动起来,从人物刻画的各个方面分析形象,才能很好地把握住全篇的思想内容。《祝福》的主题对于当今的学生也许显得不太贴近,教学中要紧紧抓住人物分析这一环,抓住几次肖像描写中祥林嫂的外貌变化,抓住她的“逃——撞——捐——问”等重要行动,抓住从鲁四老爷到鲁镇普通人对她的态度变化,深入进行分析。祥林嫂这个人物分析透彻了,《祝福》的思想内容也便了然清楚了。2.丰富复杂的情节结构

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人物的性格要通过生动具体的情节来体现,小说的内容要通过故事情节来负载,同时小说也往往以其曲折生动的情节来增添艺术魅力,吸引读者关注。小说情节的丰富性、复杂性是其它文学样式难以匹敌的。长篇、中篇自不必说,短篇小说也相对完整而曲折,一般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作品还有序幕和尾声。以《项链》为例,“接请柬”是情节开端,“借项链”、“丢项链”、“十年艰辛赔项链”是情节发展,结尾女主人公得知“假项链”,小说在高潮处戛然而止。玛蒂尔德的人生随着小说的情节起伏跌宕,令人慨叹。小说教学中一般须理清情节结构,在关注人物性格发展的同时,欣赏小说情节安排的艺术巧妙。设想,假如《项链》一开始在“借项链”时作者就告知读者是假项链,小说还会这么引人入胜吗?而读完全文,再回头细想,其实假项链的伏笔在前文已预先埋下,只不过粗心的读者和玛蒂尔德一样没有多加注意罢了。3.生动具体的环境描写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具体时空,小说中的人物、情节总是在一定时代、社会和自然环境中展开,人物性格也是一定环境的产物,即恩格斯所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小说中的环境既包括人物活动的特定场所,即具体的生活环境,也称为“小环境”,又包括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趋势,也称为“大环境”。小环境要受到大环境的制约,大环境通过小环境表现出来。通常所说《祝福》中的“鲁镇是旧中国社会的缩影”,其实也是体现了大小环境之间的关系。

与其它文体相比,小说的环境描写充分享有时空调度的自由和描写手段的丰富,可以纵横自如,写得非常细致逼真,使人如临其境。自然环境描写能烘托气 5 氛,渲染浓郁的地方色彩,有时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社会环境展现特定的时代风貌和历史动向,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人物的性格和矛盾冲突提供现实依据。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农村,以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吸引着读者;鲁四老爷的书房和鲁镇人的种种,展示出封建礼教、宗法制度如何“无事”地制造着一个个祥林嫂那样的悲剧。小说教学中不要忽略了环境描写,它与人物、主题紧密相连。

(四)戏剧文学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是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的综合体。其中的文学因素就是戏剧文学——剧本。剧本是舞台演出的依据,必然要接受戏剧艺术直观性、舞台性、综合性的限制,因而有着它的独特之处。1.矛盾冲突与戏剧结构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中的矛盾冲突包括人物与人物之间或某种外在力量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纠葛和人物自身性格思想的内在矛盾。如《雷雨》“喝药”那一场,周朴园作为封建家长的专制与蘩漪追求个性解放不甘被束缚的性格之间的冲突通过“喝不喝药”得到了鲜明的表现;而哈姆雷特那句著名的台词“To be or not to be”则道出了几乎所有戏剧中人物的内心冲突。

戏剧的时空有限,不允许像小说那样从容不迫地展开情节,而必须抓住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组织尖锐的矛盾冲突,迅速展开情节,抓住观众的注意力。一部戏就是一个主要冲突的提出——展开——发展——高潮——解决。《窦娥冤》全剧就围绕着窦娥的冤情展开:恶人告状,官吏贪赃枉法,窦娥蒙冤被杀,三桩誓愿一一实现、魂告父亲得以昭雪。

戏剧无法像小说、影视那样自由转换场景,而又必须在有限的时空中表现丰富的生活,戏剧采用了分幕分场的结构。大幕的起落之间,也许就是多少天多少年的跨度,旁枝末节都推到了幕后,通过人物台词三言两语带过。《雷雨》一天之间,在周公馆客厅展开了周鲁两家三十年的恩怨情仇,颇有西方古典主义“三一律”的风范(三一律规定:戏剧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一个事件,一个地点,一天完成);《茶馆》三幕戏却展现了三个时代,反映了五十年代的时代变迁,也很符合我国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的“立主脑”、“减头绪”的主张。戏剧文学教学中应抓住主要冲突,分析人物之间、人物内心的矛盾纠葛,理清其发 6 展线索,就能做到提纲挈领。2.台词

戏剧文学由于舞台演出的特点,不能也无须进行描写,而只能依靠演员的动作和语言来反映生活。剧本中的语言有两类:一是舞台提示,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动作、心理情绪等的简要说明;二就是台词,包括对白、独白、旁白等。舞台提示一般非常简洁,台词则是剧本的核心,是塑造人物、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没有台词就没有戏剧。台词与小说、散文中的人物语言有所不同,有着自身符合舞台演出效果的特殊要求:动作化、个性化、口语化。

动作化主要不是指人的形体动作,而是指人物语言要以矛盾冲突为基础,能够促进事件、冲突的发展,引起戏剧情节的变化。个性化是指语言要能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征,“说一人肖一人,勿使浮泛,勿使雷同”,因为戏剧塑造人物的手段只能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不像小说、散文还有叙述、议论等更多途径。口语化主要是指台词能让演员琅琅上口,让听众声声入耳,不宜长篇大论,而宜简洁明快,以适应舞台演出的需要。看周朴园与侍萍相认那一场戏,周朴园既想了解侍萍状况又不断粉饰、逃避真相,侍萍开始欲言又止,悲愤中又忍不住补补逼近真相,两个人的台词短兵相接,将冲突步步推进,展示出两人三十年来的恩怨情仇,为下文情节的进一步发展埋下伏笔。

所以戏剧文学教学中最受学生喜欢的、也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就是分角色朗读台词;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组织学生排练课本剧,效果会更好。在朗读中分析体会人物内心的潜台词,把握人物性格,更好地理解课文;同时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和一定的表演能力,可以更好地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方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五)影视文学

影视艺术诞生最晚,但群众性最强,最具艺术影响力。电影电视是具有极大综合性的艺术,它包含着文学、戏剧、音乐、美术、摄影等多种艺术因素,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段。

影视文学即电影、电视剧本,是为拍摄影视作品而写的文学底本,既要符合电影电视的特点,又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它用语言描绘镜头画面,塑造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和思想情感。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1.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综合性

影视艺术手段多样,视觉、听觉形象异常丰富变化,以视觉为主。影视文学塑造的艺术形象必须鲜明、生动、逼真,人物外貌心理、矛盾冲突过程、故事情节发展、社会环境风貌等,都要用可见的画面形象来显示,包括人物的内心活动、回忆往事等,都要外化为视觉形象出现。镜头的距离、角度,光线的明暗,色彩的运用等,使影视作品的形象丰富生动,是戏剧等其他艺术难以企及的。如《辛德勒名单》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使影片更具有一种极其真实的震慑效果。在冲锋队驱赶克拉科夫聚居区的犹太人并进行大屠杀时,黑白镜头中出现了唯一的一点红色——穿红色衣裙的小女孩。小女孩被驱赶着,汇入越来越多的人群中,镜头渐远,不见了踪影。而当她再次出现时,已经成了运尸车上的一具尸体,特写镜头是女孩手里还抱着那只玩具娃娃。小女孩的不幸代表了所有犹太人的不幸,辛德勒远远目睹了这一切,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这个镜头的深层意蕴和艺术价值使之成为经典,足以载入史册。所以影视文学在描写时也要注意充分塑造出艺术形象的画面感和可视性,避免抽象、概括或无法诉诸镜头的语言。

影视艺术的听觉形象同样丰富多样,由人物对白、独白、旁白、人群杂声等人声和自然音响、音乐共同组成。音效的结合涉及这种种声音之间的结合,再加上画面,电影的声音构成和声画构成便具有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给视听艺术开拓了无限广阔的新天地。

如《音乐之声》剧本的开头:

“巍峨峥嵘的阿尔卑斯山,挺拔的松树漫山遍野,云雀声声啼唱。高高的山巅上尚未化尽带残雪斑斑点点,山风阵阵呼啸。

乐声在旷野中荡漾回响。钟声嘹亮。……”

这段描写有远景、中景,有鸟瞰、仰视,有天籁,有乐音,充满生机的壮丽的自然风光,把人们带到了萨尔茨堡这个美丽的音乐国度之中,拉开了故事的帷幕。所以影视文学的教学,结合影视作品的放映是不言而喻的;但在放映前的前后,应抓住剧本的描写进行分析鉴赏,而且其丰富多样的描写方式同样可以为其它文体所运用,以增强其表现力。2.蒙太奇手法

技术性的蒙太奇手法,也是影视艺术的基本特点。“蒙太奇”(montage)来自法语,原是构成、装配的意思。作为电影术语,就是指影片镜头的剪辑与组合。一部影视作品需要分成很多镜头画面,分别拍摄完成后,再将其有机地组接起来,使之通过连贯、呼应、对比、悬念等作用形成一个个场面、段落,直至形成整部作品。蒙太奇不仅指画面与画面的组合,也包括画面与音响、音响与音响之间的组合。

蒙太奇的运用,不仅使影视艺术能像小说那样自由转换时空,像戏剧那样摒弃省略枝节琐屑之处,而且获得最生动的叙述、最丰富的感染力。因为就像著名电影人爱森斯坦所说,蒙太奇结构并不是一个镜头与一个镜头的简单相加之和,而是相乘之积,是一种艺术的创造,不同的音画联结往往产生更多的意义。在影视文学的鉴赏中要特别注意其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体会其丰富独特的艺术效果。当《辛德勒名单》近结尾处,犹太人走出集中营获得自由时,银幕上骤然由黑白转为灿烂的彩色,多么形象地显示出人们解除死亡危险,重获自由后的快乐心情。又如《泰坦尼克号》结尾处,当海底的沉船残骸又渐渐幻化成崭新的豪华客轮,男女主人公在众人温暖鼓励的目光下深情相拥起舞,“我心依旧”的主题音乐又起。这美好的时刻既是露丝对往事的追忆,又是她心底愿昔日重来的渴望。时光流逝,阴阳相隔,但“我心依旧”,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反差,更激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为这生死不渝的爱情而感动唏嘘不已。

文学体裁的划分是相对的,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它们逐渐演变分化又相互融合。新的文体在逐渐产生,文体间艺术手法的借用更是屡见不鲜。如散文诗的产生,小说的诗化、散文化,散文的情节化,戏剧的多种实验性探索,蒙太奇手法也已不再仅仅是影视的专美„„教师要尽可能多地涉猎各种文学艺术样式,培养自己艺术的敏感和修养,带领学生走进文学艺术殿堂,尽情享受审美的愉悦,提高我们民族未来的综合文化修养。

第五篇:1、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

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目标

在教育变革的今天,教育教学质量依然成为衡量一所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一项主要的指标,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概念非常的宽泛,有计划管理、目标管理、组织管理、过程管理、研究管理等方面内容。对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的理解就是一个效益的问题,效益的高低取决于投入和产出之比,我们通常质量观点即意味着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对考试成绩的评价是一般意义上对质量的理解,那么对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要素有那些方面呢?我们的理解依然是需要立足于教学过程管理的常规,必须抓住了教学常规工作中的有效课堂管理,着力加以研究和规范。把看视平常的事做到精细和极致这就是管理的境界和水平。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当然也是学校质量管理的关键所在,追求高效能的课堂教学的研究,引发教师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总结、提高,通过研究方式的改进,使“研究”与教师的教学实践融为一体,使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教学研究的过程,改变常规的“备课—上课—说课—评课”的研究流程为“个人或集体备课—第一轮上课—组内集体研讨与策略修正—第二轮上课—组内集体再研讨与再修正—第三论上课—专业研究人员参与讨论、指导引领”的“连环跟进”式的研究模式,并按照问题反思—问题筛选—问题提炼的思路确定研究的主题,引领着教师关注课堂,研究课堂,目标指向师生课堂教学行为价值、效益的最大化,减少无谓和低效的劳动。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必须加大对不同课型的研究,比如,学科的基础性复习课、专题复习课、综合复习课、习题讲评课等的研究,是最有价值,最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益。

几年走过来,我们通过对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和复习教学基本课型的课题化研究,在教师中形成了对课堂教学一些基本共识:

(一)教学目标

许多的教师不大重视对一堂课教学目标的分解,常见的现象是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总喜欢将学科教学的总目标或中观目标作为一堂课的目标,教学目标定得准不准,这不是一个小问题,按照学科教学的实质来看,教学目标是最值得研讨的,将学科教学的总目标具体落实在每堂课里,就必须对目标进行分解,使之细化,小化,目标不在于太多,新课程提倡的三维目标,每项目标一般1—2个即可,当然就是三维目标中,也不是每一项目标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同等重要,这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一堂课的质量就是看目标的达成度,大于60%就是合格课,大于70%就是良好课,大于80%就是优秀课。

(二)有效的情景创设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目标确定分析清楚后,如何进行有效的情景创设和教学环节的设计去达成目标,这是最需要教师的智慧和考量教师的专业水平的。当然这与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风格有很大的关系,因为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有其思想在支配着,常见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是教师基本的设置手法

(三)课堂上问题的设置和提出,课堂上问题不能被泛化,常见一些教师不好的教学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满堂问的现象的存在,事后仔细推敲,许多的问题毫无价值和意义,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教师设置的问题或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有梯度,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欲,激活学生的脑细胞。最佳状态是全体学生都在积极思考、跃跃欲试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是课堂上师生智慧生成的源泉,教师不要害怕学生讨论结果的多元,允许学生大胆质疑,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注重培养学生理性的怀疑与批判精神,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之间的认知冲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辨析中澄清对与错、是与非,并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思辩能力是智慧的核心,根据课堂上偶发生成的资源,适时的对自己的教学策略进行调整,这是教师教学机智的表现。

(四)有效的复习课堂教学

在学期结束的复习课堂和毕业年级的教学常规管理中,强化对复习课堂的管理应是取得良好教学成绩的重中之重,每轮复习一定有一个主导思想和方法抓手,避免在复习过程中机械的重复或最后几轮复习干脆以练带讲的低效复习现象。

下载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体裁,知道h.(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体裁,知道h.(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基础知识 1

    说课的目的 导 入 复习旧课导入:同学们,从以往学过的课文中我们发现,抒情散文往往都是作者在受到某种事物的触动,或经历了某种心灵的震憾之后有感而发的。叫学生回答刚刚学完的......

    1职场必须知道的

    1.职场必须知道的进入职场,就如同进入了正在比赛的足球场。作为新人,一开始队友会体谅你的能力和经验不足,但他们不允许你不了解场上比赛的基本规则,不允许你总在细节上出现差错......

    1为什么要设计教学目标

    1为什么要设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 在授课过程中,尤其是许多利用学案进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将新课程中的三维目标全部都出示在学案上,如何能够发挥目标的指导......

    如何准确地表述教学目标1[大全]

    (1)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 教学目标是学生学习的终点,因此在设计目标时必须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使起点到目标之间的跨度适当,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到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理解化合价的本质2、让学生掌握化合价中元素化合价的一些规律,熟记一些常见的化合价,并学会根据化学式计算化合价的方法。过程与方法1、引导学......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本站推荐)

    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建立面积概念。 2.正确区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教学内容:面积与面积单位。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是感知面积的含义,建立面......

    1安全目标

    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和目标 为了强化安全管理,增强防范意识,杜绝重特大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公司安全生产平稳有序,特编制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和安全生产......

    活动目标1

    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2.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的含义。 3.学会赏析戏文。4.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戏曲的精彩片段。5.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