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漫谈小学数学解方程方法的教学
漫谈小学数学解方程方法的教学
[ 录入者:admin | 时间:2009-12-12 21:14:17 | 作者: | 来源: | 浏览:137
1次 ]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实验教材中简易方程编排的意图,与旧教材教学解方程方法的对比,理解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原理以及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关键词:方程 解方程 等式 代数思维 数学模型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逐年深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老师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人仅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九册》有关解方程方法的教学上,就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贯彻《数学课程标准》,撰写此稿与大家共勉。
一、深刻领会内容编排及其意图
《简易方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章的内容。本册教材关于简易方程的安排,在内容上仍然是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但是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内容的呈现、展开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探索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材用四幅插图展示天平实验游戏,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呈现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解方程的教学,也是借助天平演示的插图,展现解这些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因此,在现行的新人教课标版教材中,小学阶段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降低了学生计算的坡度,加强了小学和中学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
二、理解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原理
首先,它追求的是解题思路的简约化。
在传统解法中,我们必须先牢记四则运算中的六个基本关系式,然后根据不同的方程判断这个方程中的未知数属于哪个量,应套用哪个或哪几个关系式来求未知数。这其间,思维的复杂性可想而知,稍有差错,便会出现解题失误。
而新课程化繁为简,紧紧抓住方程的本质特征——“等式的基本性质”,把各种方程整合为同一类型的问题,解题思路显得异常简单。那就是:只要在等式两边同时进行相同的运算,使方程的一边只留下未知数x,另一边只剩下已知数,即可求出方程的解。而且,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呈现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识规律,它利用“天平”为认识和处理方程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智力图像:方程类似于一组天平,方程中的等号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用天平左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质量 的物体,天平依然保持平衡的道理,数形结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其次,它实现了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提升。
在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来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而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思考方法,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在现阶段,解简单的方程也许无法清楚明了地显现出“等式的基本性质”的优越性,但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化,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就能明显地显示出简洁、方便的优越性。可见,运用代数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
再者,它贯彻了《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这一方面的唯一要求是: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对于这一教学阶段目标,可否这么理解:用其他方式(如用四则运算中的六个基本关系式)解简单的方程,而没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就没有完成这阶段的教学目标呢?而且从教学目标中也可以看出:现在,教学方程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不能演绎为操作、训练解方程技巧的过程,而是在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模型的变换,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基本性质,而这一教学目的是传统方法无法达到的。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应坚持引导学生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最后,它加强了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全是“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一代数的思考方法,如果小学阶段坚持用算术思维解方程,将会造成中小学数学知识间的脱节。以前就是由于存在着这种脱节,许多学生升上初中后,由于受到算术方法的负迁移,一时无法接受新的解法,造成了解方程的诸多困难,那还真是“旧区改造”,要先拆旧屋,再建新楼,那份艰辛可想而知。所以,现在《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小学学习解方程就用等式的性质,中学学习不再另起炉灶,从而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相信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学习解方程将会顺利许多。
让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惑与迷茫的是:但在解a-x=b或a÷x=b这两种类型的方程时,旧方法显得更容易些,而新方法却让学生望而却步。初想起来似乎如此。但是,首先,在小学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只是:会解如3x+2=5,2x-x=3这样的简单方程就行了,解a-x=b或a÷x=b这两种类型的方程是中学数学的学习内容。到时,有了负数的计算及分数的计算等相关的知识储备,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此类型的方程将易如反掌。如:86-2x=8,86-2x-86=8-86,-2x=-78,-2x÷(-2)=-78÷(-2),x=39。这就是中学解方程的方法,简单吧?其次,即使现阶段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出现类似的方程,我们也可引导他们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轻松地解决。如:84-x=63,只要在等式的两边同时“+x”,使方程变为63+x=84后,接着往下解,相信学生接受起来也不会很难。其实,我们也无需在这类方程上做过多的纠缠,它毕竟超出了我们现在的教学目标,我们最好不要去涉及它,否则好像是我们在人为地增加知识的难度。
这样的问题随着学生数学知识的丰富,以及对等式性质有深入了解后,会很轻松地解决。我们只需在遇到时再做适当解释就行了。我们甚至可以提醒学生:此类方程目前不好解,解题时最好尽量列出其他类型的方程。
三、如何教好解方程
首先得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好“天平平衡的道理”或“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等式的两边都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然后灵活运用这一规律,在不改变等式平衡的前提下,把未知数一边的已知数全部想办法去掉,最终留下的就是“未知数等于多少”的解。
具体的做法就是:加了什么就减去什么,乘了什么就除以什么,两边同时进行。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中小学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反映的是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因此,教师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学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停留于用算术思维方法教代数知识的水平,而应站在一个较高层次上用现代数学观念去整体地审视和处理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优化认知结构,系统获取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九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2005.6.1 3.《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作者:杨刚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1.1
第二篇:漫谈小学数学解方程方法的教学
小学数学解方程的方法之我见
段菊洪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论述实验教材中简易方程编排的意图: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联系,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与旧教材教学解方程方法的对比,理解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原理以及解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困惑。
关键词:天平原理 解方程 等式 代数思维 数学模型
随着课程教学改革的逐年深入,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对老师们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人仅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第九册》有关解方程方法的教学上,就教师如何更好地把握教材,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更好地贯彻《数学课程标准》,撰写此稿与大家共勉。
一、深刻领会内容编排及其意图
《简易方程》是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第四章的内容。本册教材关于简易方程的安排,在内容上仍然是用字母表示数、解简易方程,以及简易方程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中的运用。但是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有较大的变化,内容的呈现、展开更贴近学生的认知特点,增强了探索性,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材 1 用四幅插图展示天平实验游戏,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呈现探究等式基本性质的过程。解方程的教学,也是借助天平演示的插图,展现解这些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因此,在现行的新人教课标版教材中,小学阶段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来解方程,降低了学生计算的坡度,加强了小学和中学数学教学之间的衔接。
二、理解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原理
首先,它追求的是解题思路的简约化。
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被减数=减数+差等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新教材则是借用天平游戏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而且,教材对这部分知识的呈现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认识规律,它利用“天平”为认识和处理方程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智力图像:方程类似于一组天平,方程中的等号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用天平左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质量的物体,天平依然保持平衡的道理,数形结合,形象直观地帮助学生深化对“等式的基本性质”的理解。
其次,它实现了从算术思维到代数思维的提升。
在以前,我们是根据四则运算的互逆关系来解方程,属于算术领域的思考方法;而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属于代数领域的思考方法,两者有联系,但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与提高,运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在现阶段,解简单的方程也许无法清楚明了地显现出“等式的基本性质”的优越性,但随着数学知识的深化,一些较复杂的问题就能明显地显示出简洁、方便的优越性。可见,运用代数的思考方法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再者,它贯彻了《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在小学阶段关于这一方面的唯一要求是: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5,2x-x=3)。对于这一教学阶段目标,可否这么理解:用其他方式(如用四则运算中的六个基本关系式)解简单的方程,而没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就没有完成这阶段的教学目标呢?而且从教学目标中也可以看出:现在,教学方程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去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不能演绎为操作、训练解方程技巧的过程,而是在求方程的解的过程中,进行数学模型的变换,进一步体会等式的基本性质,而这一教学目的是传统方法无法达到的。因此,我们从一开始就应坚持引导学生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最后,它加强了与中学数学教学的衔接。
中学学习“解方程”用的全是“等式的基本性质”这一代数的思考方法,如果小学阶段坚持用算术思维解方程,将会造成中小学数学知识间的脱节。以前就是由于存在着这种脱节,许多学生升上初中后,由于受到算术方法的负迁移,一时无法接受新的解法,造成了解方程的诸多困难,那还真是“旧区改造”,要先拆旧屋,再建新楼,那份艰辛可想而知。所以,现在《数学课程标准》里明确规定:小学学习解方程就用等式的性质,中学学习不再另起炉灶,从而加强了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相信现在的学生在初中学习解方程将会顺利许多。
三、教学中引发的思考
通过近段时间的学习,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我感到了一些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56÷X=8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科学,中小学数学课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材反映的是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综合。因此,教师把握教材、驾驭教材的能力对教学至关重要!我们不能停留于用算术思维方法教代数知识的水平,而应站在一个较高层次上用现代数学观念去整体地审视和处理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帮助学生提高学效能,优化认知结构,系统获取数学知识。
要使孩子们爱学、乐学,教师就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充分理解教材,并要懂得为教学去创设合理情境,从新的理念、新的角度以及学生的角度去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模式。灵活处理教材中的问题,鼓励学生算法的多样化,真正体现课改精神——“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九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心 2005.6.1 3.《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研究》 作者:杨刚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11.1 5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漫谈
小学数学教学漫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212-0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在低年级,而且在中高年级教学中,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说,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
现在多数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题、几何图形的解题能力,这是对的,无 可非议。但是用什么手段来实现教学要求呢?不少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讲得过多,越到高年级,学生说话的机会越少,到了毕业班,只能是教师“满堂灌”了。课堂里,教师讲,学生听,把课堂教学的“双边活 动”变成了“单相活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同时,学生的作业负担沉重,在课堂里做练习,放学后有时还得参加“基础班”、“补课班”或“智力班”等,无非也是完成各种练习。毕业班可能还要加码,参加课外的“提高班”,回家还要完成大量作业,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从学校内部来说,一定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程教材改革正在推行,我认为数学课的教学方法也要改革,除了采用电化教学、直观教学及实验动手等手段外,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说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气氛,培养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计划地对学生加强说话 训练好处很多,主要归纳为以下四点: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和要求”中明确规定,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说出是与非,或是多少,至于说话是否完整,说话的顺序如何,教师不太注意。这样无助 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师要鼓励、指导学生发表见解,并有顺序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 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法则及公式的学习
在小学阶段,由于年龄特点,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性质、法则是个难点。在平时测验、考试中错误率较高。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实物、教具、电教演示或实际事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的概念、性质、法则含义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多讲,理解其意。我们要防止 死记硬背,但并不是说不记不背,对有些概念、公式,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求背出,朗朗上口,加深理解,学以至用。又通过设计的各种练习,学生便会切实掌握这部分基础知识。
3.学生主体性教学
3.1 教学思想的转变。传统教学重视教师的作用,其重心在“教”。教师是主导也是主体。教师采用的多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着力把知识生硬地灌输给学生。于此,学生也能习得一些知识,但是思维训练和智力开发多有欠缺。《标准》强调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其由重“教”而转向重“学”,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有所学”,而且让学生“想学”、“会学”,智力也得以“学”。这种转变是一大进步,正如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3.2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同时体现在老师教授和学生自学探究两种教学模式当中。一方面,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心里始终要有学生的存在,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要给学生参与的机会。老师在教课过程中要启发学生思考,要采用提问等方式让学生介入。另一方面,教师要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获得知识。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去“讲课”。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学好需要学习的知识。当然,要因材施教,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不同的“授课任务”。
4.创设竞争性情境,引发学习兴趣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既然处在一个大的竞争环境中,不妨也在我们的小课堂中设置一个竞争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例如,在一次数学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就根据教学内容并针对小学生心理特点设计了这样一种情境。讲授“8的认识”,在做课堂练习时,教师拿出两组0至8的数字卡片,指定一名男生和一名女生各代表男队,女队进行比赛。虽然此刻教师还没宣布比赛的规则和要求,可是全体同学已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情境之中,暗中为自己的队加油,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引发出来了。
5.创设游戏性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思维特点,设置游戏性情境,把新知识寓于游戏活动之中,通过游戏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游戏中得到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课堂训练时,组织60秒抢答游戏。教师准备若干组数学口答题,把全班学生分为几组,每组选3名学生作代表。然后由教师提出问题,让每组参赛的学生抢答,以积分多为优胜,或每答对一题奖励一面小红旗,多得为优胜。学生在游戏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不少有用的知识,并受到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6.课后小结
课后小结就是上完课后对一节课的各方面进行总结。这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是必要的。对于学生而言,进行课后小结可以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掌握的知识情况,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也明白了不足之处,从而更激发了自学的兴趣,并把小结后的不明白的地方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就当天的课做好小结,然后,应该及时反馈,公正评价。美国著名专家西蒙说:“只有当学习者知道学习的结果如何时,才能发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及时了解预习结果,及时反馈,最好在当堂、当天给予评价,在学生记忆最鲜明、希望知道结果的心情最迫切,趁热打铁才最容易奏效。
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就要把“说的训练”,看作是一项教学任务,认真去完成。如果学 校领导重视,教师决心大,持之以恒,定会在数学教学园地里,长出一棵新苗,并结出硕果。
第四篇: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
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
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1
《解方程》是人教课标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本节课是在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新课程解方程教学与以往的最大不同就是,不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而是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原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我对课时安排及教学设计均做了较大调整。原订计划是第一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方程检验的书写格式,第二课时完成加、减、乘、除各类型方程解法的教学。调整后的教案改为第一课时完成“方程的解”及“解方程”概念教学、会解形如X±A=B的方程,掌握检验的格式;第二课时只完成乘除法方程的解法。我上的是第一课时,其次对于教学设计也做了相应处理,将例1改为:X+20=70,又将X—a=b形式的方程穿插学习过程之中。
为什么我会做如此改动呢?基于以下两点原因:
1、考虑到学生一节课内如要掌握加减乘除各种类型方程的解法、理解解方程的原理,规范书写格式,内容太多,怕影响教学效果。
2、如果能将“解方程”与“方程的解”这两个概念结合规范的解方程书写过程和结果来向学生解释,更利于学生理解掌握。
总体思路如下:
1、从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入手,引出课题,引导学习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2、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3、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4、多层次的练习形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一步的理解与掌握,并及时有效地巩固强化概念。
5、教师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己去想去说,去回味知识掌握过程的舞台,这样将更有助于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总结失败原因,发扬成功经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6、自学思考汇报交流既有利于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索,保证个性发展,也有利于教师考察学生思维的合理性和灵活性,考察学生是否能用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教学中我先利用课件演示了“我说你答”的.游戏让学生回顾:天平两端同时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天平任然保持平衡,目的是让学生直观感受天平保持平衡原理,为学生迁移类推到方程中打基础。然后出示例题X+20=70。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计算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通过讨论:方程X+20=70中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20,而不是其它数呢?让学生明白:左边减去20是为了使方程左边只剩,右边减去20是为了使方程两边仍然相等!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三、确保正确率,及时进行检验。
原来的检验过程需要完整地写出左边与右边相等的过程,小学生在这个方面就会显得不耐烦,在经历了一个详细的检验过程之后,然后教给学生一个简便的检验方法,学生都很兴奋,积极性也很高涨,而且主动性也很好,这样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也提高了。
通过教学,发现学生对这种方法掌握的很好,而且很乐意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但同时让我感到了一点困惑:
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A—X=B和A÷X=B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用等式性质来解就比较麻烦。很显然这种方法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但是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答就比较简单。这会不会与教材主倡导的用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有矛盾呢?
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2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性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便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鲜知识,学生在知识经验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因此数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经历将现实、具体的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并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性质应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一、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
课开始,老师出示天平并在两边各放一个5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吗?”学生写出50=50;老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2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学生写出50+20>5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学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你有什么发现吗?”“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操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辅以启发性、引领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获得知识。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操作
引入了等式的性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性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生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3
教学重难点是掌握较复杂方程的解法,会正确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教学目的是进一步掌握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前面初步学会列方程解比较容易的应用题的基础上,教学解答稍复杂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若用算术方法解,需逆思考,思维难度大,学生容易出现先除后减的错误,用方程解,思路比较顺,体现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一、从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入手,降低问题的难度。
解答例1这类应用题的关键是找题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找准题量的等量关系。我从学生喜欢的足球入手,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的良好情感,又为学习新知识做了很多的铺垫。
二、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选择解题最佳方案。
让学生当小老师,从问题中找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弄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展示讲解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结果,这样既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然后,我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学过的方法来解答例1,最后老师让学生把各种不同的解法板演在黑板上,让学生分析哪种解法合理,再从中选择最佳解题方案。这样既突出了最佳解题思路,又强化了列方程解题的优越性和解题的关键,促进了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三、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
应用题的教学,关键是理清思路,教给方法,启迪思维,提高解题能力。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敢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观察图画,了解画面信息,白色皮多少块,黑色皮多少块,白色皮比黑色皮少多少等信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再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图,然后指导学生根据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讨论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一句话,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会知识更重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
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4
纵观整节课教学,我认为已经基本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在讲解“方程的解”定义时,能从验算例子答案出发,让学生体会到“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特征,从而能更好地理解“方程的解”的定义。
在讲授“解方程”定义概念时,我主要从教材思想出发,通过让学生说出采用各自不同的方法求解方程的解,让学生明白“解方程的各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求出解,但不同的方法有自身不同的求解过程”着重让学生理解“求解过程”。
在这基础上,让学生讨论发现两个概念定义之间的区别。
在讲授“解方程:X+7=13”例题时,我安排一个成绩中等的学生上来解答(因为是新课,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正确规范的书写格式,学生的求解方法和过程步骤,能代表整个班级的情况。况且学生的求解过程能起到反例的作用,为下面比较教学——从对比中认识正确的求解过程做好铺垫)
板书正确书写格式后,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该如何正确规范地求解方程的解。
整节课教学存在几点不足:
1、学生课堂练习量少。这与定义的教学花费太多时间有关。
2、对学生新课之前的求解方程的`解的方法缺少关注。解方程是可以有很多方法的,需要鼓励学生的多向发散思维。
3、教师课堂上虽然提到“对于一个X的值,它究竟是不是方程的解呢?为什么?”,但还是缺乏相关练习,因为这一内容对理解“方程的解”有极强的意义。
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两个概念;会运用天平平衡的道理解简单的方程。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安排上,尽量为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服务,因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讲解方程的解时,给学生一个明确的目的,告诉他们:“解方程就是为了求出“方程的解”而“方程的解”是一个神奇的数,由此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练习让学生充分感知“方程的解”的神奇之处。
1.本课主要对解方程进行了解题练习。通过抢夺小红花等游戏的形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兴趣!
2、通过本课的.作业检测,有少量学生还是对本课的内容练习不是很到位。需要教师在课下不断的指导。
3、学生对于方程的书写格式掌握的很好,这一点很让人欣喜.
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6
解方程的内容主要是在五年级就学过的,但六年级上期仍然出现了解方程的内容,说明了这个知识点的重要性,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在具体的解方程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课堂活动和课后作业反馈,总的说来,还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我出了12个题,全对的占少数,一般要错四个左右。下来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了几个主要错误:
1 马虎。体现在抄题抄错,全班64人有6个抄错了题。
2 较复杂点的解方程,思路混乱,不知道把哪一部分看作“整体”。 3 过于依赖计算器,对于除不尽的笔算出错。
4错得最多的是减数和除数中含有未知数的情况。
针对以上几个错误,我认真做了分析,主要的原因有下面几个: 1 课前过于高估学生,没有系统的复习相关内容。
2 现在这个班是上个五年级两个班重新分的班,下来我问了前面教过的数学老师,两个老师教的方法不一样。
3 作业量不够。
所以,在后期的教学中做了一些调整:
1 系统复习了相关知识。
2 多作例题讲解,由易入难。
3 有针对性的出题,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大量的练习。
4 搞了一个“我是一个小老师”的活动,全对的同学给其他同学当老师,一个对一个的教。
5 要求每个同学都独立的出一个解方程的题,然后请一个同学完成并作评价。
经过锻炼,现在对解方程这个这知识点,同学们兴趣和完成率大有提高。
数学解方程教学反思7
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二是应用等式的xxx质解只含有加法和减法运算的简便方程。解方程是学生刚接触的新鲜知识,学生在知识经验的储备上明显不足,因此数学中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引领学生经历将现实、具体的问题加以数学化,引导学生通过xxx作、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xxx质,并应用等式的xxx质解方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等式的xxx质应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
一、让学生在xxx作中发现
课开始,老师出示天平并在两边各放一个50克的砝码,“你能用式子表示出两边的关系吗?”学生写出50=50;老师在天平的一边增加一个20克砝码,“这时的关系怎么表示?”学生写出50+20>50,“这时天平的两边不相等,怎样才能让天平两边相等?”学生交流得出在天平的另一边增加同样重量的砝码;“你有什么发现吗?”“自己写几个等式看一看。”通过具体的xxx作为学生探究问题,寻找结论提供了真实的情境,辅以启发xxx、引领xxx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并获得知识。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xxx作
引入了等式的xxx质,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应用这一xxx质去解方程,第一次学生解方程,学生心理上难免会有些准备不足,为了帮助学生应用等式的xxx质解方程,教者先利用天平所显示的数量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在方程的两边都减去100,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通过这样有步骤的练习,帮助学生逐渐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第五篇: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解方程》教学设计
《解方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五年级上册第58、59页例
1、例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及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正式学习解方程的初始课。主要讨论x+a=b,ax=b,x÷a=b的方程的解法。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与原有教材不相同的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以等式的基础性质为基础,而不是依据逆运算关系教学解方程,这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于本课中较简单的方程,教材要求,直接利用等式的性质,只要通过一次变形,即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上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就能求出方程的解。教学目标:
1、2、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解较简单的方程。
通过探究较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培养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回顾旧知 师:今天我还给大家带来一位老朋友,(出示天平图)
师:我在天平的两边同时放两瓶同样重的墨水,天平的两边怎么样?
生:天平的两边保持平衡。
师:接下来“我说你答”你和我一起合作,让我们图上的天平保持平衡,可以吗? 生:可以
师:我在天平的右边加3瓶墨水。生:天平的左边也加3瓶墨水。师:我从天平的左边拿走一瓶墨水。生:天平的右边也拿走一瓶墨水。说的真好,换一幅图不知道行不行,“我将天平左边排球的数量扩大到原来的3倍,变成6个排球。” “我将天平左边排球的数量缩小到原来的一半,变成3个排球。”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让天平保持平衡的方法这个游戏让我们想起些什么?(天平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物品,天平的两边保持平衡。天平的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师:这个游戏让我们再次复习了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今天我们将利用这个道理来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大家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利用我问你答的游戏形式复习和巩固前两节学习的天平平衡道理,再结合连环画式的幻灯片,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以一种积极的状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二、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㈠(课件出示例1的主题图)
1、提出问题
师:请看大屏幕,请你说出图上的意思。(盒子里有x个球,盒子外有3个球,合起来一共是9个球。)师:能不能用我们新学的方程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出方程:X+3=9(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师:大家和他的想法一样吗(板书:X+3=9)那么X是多少?(异口同声说6)
师:当然我知道这么简单的问题是难不住大家的,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学习利用解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解方程)齐读解方程,(设计思路:在这里学生能列出这个方程其实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是按以前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去分析,不假思索就会说出9-3=6,因此我在这里强调用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为后面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做准备。另外强调解方程这种思考方法到中学解更加复杂的方程一直有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掌握新的思考方法的积极性。)
2、结合天平探究解法 A、结合天平,理解方程 师:怎样解方程呢?还是请天平来帮忙。(出示天平图1)师:你能理解吗?说说他的意思,师生结合图一起说:天平的左边是X+3,天平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平衡,说明两边相等。方程的左边是X+3,方程的右边是9,左右两边正好相等。齐读这个方程X+3=9 B、明确目的,寻找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就来解这个方程,哎,我不禁要问我们解方程的目的是什么?(学生回答: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师:对,我们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X等于几.师:请你结合天平图思考,怎样才能使天平的左边只剩下X,而且还要保持天平平衡?(同座位的同学可以相互讨论)
组织交流(指名学生说,再说一次,齐说一次)
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的两边平衡,为什么要同时去掉3个,同时去掉两个行吗?
(课件演示)进一步明确:只有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左边才能只剩下X。右边剩下6个皮球,说明X代表6个皮球。师: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天平的两边保持平衡,那么这句话表现在里该怎么说?
出示: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3,左右两边相等。
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就是:出示:方程的左边-3=方程的右边-3 师:方程的左边原来是X+3再减去3,方程的右边原来是9也减去3(板书:X+3-3
9-3)这个时候天平仍然平衡,说明方程的左右两边相等,(板书:=)方程的左边是X+3再减去一个3,就只剩下X,(板书:X)方程的右边是9再减去3就是6。(板书:6)这个时候天平仍然保持平衡,所以X=6(板书:=)在这里需要强调一点,解方程时每一步得到的都是一个等式,不能连等。另外还要注意等号对齐。
师:画个方框,这个过程就是解方程的过程,所以在过程前面要写上(板书:解:)
师:一起回顾解方程的过程,第一步:先写方程。第二布:写上解:
第三步:为了使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第四步:求出X=?
看着解方程的过程自己心里琢磨琢磨。
师:刚才我们求出X+3=9这个方程的的解是X=6这个答案正确吗?我们一起来验算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方程的左边= X+3
=6+3
=9
=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4、巩固练习同学们会解方程了吗?现在我有一个问题需要你来帮忙,在课前我了解到我们班共有学生----人,其中男生----人,求女生有多少人?(学生自己试着列式)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想出这么多种方程,但我们今天,只解决这个方程,X+----=------展示,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㈡、出示例2 师:这个方程都解对了吗?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学会了,不过接下来的挑战会更艰巨,大家有信心吗?(出示例2的主题图)师:你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吗?(3X=18)
师:那么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请大家打开课本59页自己独立思考完成例2的填空
讨论交流:
①、谁能说一说,你是怎样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一个X的.。师: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出X=?天平的左边有3个X,要想求出一个X,我们可以把3个X平均分成3分,每份就是一个X,那么天平的右边该怎么做?
师:把18个皮球也平均分成3分,每份就是一个X所对应的。把这一过程表示在方程里就是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3,(课件演示)得出X=6它是不是方程解,请大家自己验算,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做法,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设计意图: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放手自己思考3X=18的解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有利于把教学的重点由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类推出方程保持相等的变换方法上来,采用先“试”后“教”,先做后说的方法,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练习: 20+ x = 47 解
20+x○□=47○□
x =□
㈢、归纳总结,加深记忆
提问:你学会解方程了吗?和同学讨论一下,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 总结:
1、方程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数,或两边同时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方程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2、注意解方程的格式。
3、记得验算。
三、强化认知,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2、强化练习
四、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5 x = 60
解
5x ○ □=60 ○ □
x =□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 这个问题且听下回分解。
《解方程》的设计思路
寿阳县东关小学
冯志平
今天我讲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上册第58页,和第59页的例1和例2这节课是学生在掌握了等式的性质及方程的意义的基础上正式学习解方程的初始课。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和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基础,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与原有教材不相同的是,新课标实验教材以等式的基础性质为基础,而不是依据逆运算关系教学解方程,这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对于本课中较简单的方程,教材要求,直接利用等式的性质,只要通过一次变形,即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乘上或除以一个数(0除外)就能求出方程的解。根据以上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2、能根据等式的性质解较简单的方程。
通过探究较简单的方程的解法,培养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培养规范书写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而让学生能够根据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首先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利用我问你答的游戏形式复习和巩固前两节学习的天平平衡道理,再结合连环画式的幻灯片,不仅能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以一种积极的状态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第二部分,提出问题探究新知,先出示例1的主题图,让学生根据图列出方程,在这里有一点需要强调,学生一直是按以前算术方法的解题思路去分析,不假思索就会说出9-3=6,因此我在这里强调用加法的意义列出方程。为后面学习用方程解决问题做准备。
本课的难点是根据是根据天平平衡的原理来解方程,这部分内容我分两步来完成,①、结合天平理解方程,理解清方程的左边和方程的右边,把方程和以前的算式从根本上区别开来。②明确目的、寻找方法。先让学生明确解方程的目的就是要算出未知数是几。再让学生思考怎样让方程的左边只剩下X,学生通过反复的说可以理解,只有天平的两边同时去掉3个皮球,才能只剩下X.。然后我又出示“方程的左边-3=方程的右边-3”这样的一个等式,这其实等于是给了学生一根拐杖,使学生真正明白是在谁的基础上减去3。对于学生来说,怎样根据天平平衡原理来解方程就不难理解了。在教学例2,两边同时除以一个数时,在学习例1的基础上,放手自己思考3X=18的解法,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也有利于把教学的重点由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类推出方程保持相等的变换方法上来,采用先“试”后“教”,先做后说的方法,便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另外我还在课件上想办法,让天平的两边真正体现两边同时除以3,天平保持平衡,明确显示出,一个X就代表6个球。
③、规范书写,指导验算。从一开始就强化必要的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有利于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