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主题性学习心得[本站推荐]
“语文主题学习”心得
语文课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学语言、用语言,要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从语文课程高度认识语文教学内容: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华丽转身”。
“学生优异的语文成绩不全是老师教出来的,读书,大量的阅读也可以创造奇迹。” 朱继宏老师的这段话,道出了主题性学习的真谛。
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人们的阅读能力不断下降,不能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教学中没有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而阅读不仅是学生分阶段达标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然而现实中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和意识,对于读书的重要性缺乏认识,不能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因此,有意识的开展主题阅读是十分必要的。
在此次的学习中,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自己的认识。开展“语文主题性学习”能改变很多。一:能改变学生的海量阅读,以量变达到质变;二:能改变学生没时间,没兴趣读书的现状;三:能解决学生无米下锅的写作现状。
“语文主题性学习”是个新课题,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主题性学习呢? 我认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探究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应充分利用教材,并把握以下两点:(1)鼓励学生质疑,尊重学生探究精神;(2)创设情景,营造探究氛围。
二、联系教材,让第一个学生成为开拓者。开展语文主题性学习,教师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点向外发散,力争超越教师、超越教材。
三、贴近生活,让每个学生成为现实的关注者。语文主题性学习的内容选择应以学生需求为主,贴近社会生活,让学生关注现实。
四、依据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合作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动力与积极性。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主题性阅读”是以培养学生主题意识、能力和创造精神为目的,语文主题性学习是在引导学生进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动参与、主动探究,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可以做到: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在阅读实践中完成 1.读书交流会。教师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记录下来,也将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等摘抄下来,然后在班级中组织读书交流会,和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2.好书(美文)推荐。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适当的时间,让学生走上讲台,说一说最近读的书目,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文章,并简单地交流其内容或心得体会,给大家的课外阅读提供有益的参考。用好教材这一“例子”,促使课内外有效衔接。
不过,在开展“语文主题性学习”的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能忽视字词教学;二是不能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学习;三是不能只注重人文精神的熏陶而削弱语言的实践和运用;四是不能忽视对学生动笔阅读分析能力的培养;五是开展此活动不能急功近利。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语文主题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仍会坚持不断,也会更好地上好语文课,让学生在“语文主题性学习”中既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又能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2015.3.29
第二篇:九年级上册语文主题性阅读课教案(模版)
[九年级上册语文主题性阅读课教案]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巩固提高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技巧和能力,九年级上册语文主题性阅读课教案。
教学重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的指导
教学难点: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时数:1—2课时
教学方法:归纳法、讲练结合法(以练为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强调现代文阅读的重要性(占总分20%)
二、讲授新课
(一)现代文阅读试题考查内容与形式
中学考试中的现代文阅读篇目一般选自课外,记叙类文章是初一阶段的重点,也是中考的重点,命题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积累运用、感知理解、揣摩体味等方面。
(二)现代文阅读试题答题方法
1、基本要领: 整体把握,顺藤摘瓜
2、步骤:(读文章共两遍)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宜快]
第二遍: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深入理解文章,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并回读检查]
(三)掌握常见题的解题技巧和注意事项:
①“积累运用”部分一般考查字词的注音、解释,成语和名言警句的背记运用,此类题目要求平时要多积累字词和点滴知识,对于确实未见过的陌生词语可结合语境(上下文)揣摩分析。
②问指示代词“这、那”所指内容:多从代词前面文字中找答案。
③问语句、语段的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
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
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设伏笔、c作铺垫、d深化中心、e点明主旨(画龙点睛)等作用。
④问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
注意总分式(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层进式;并列式。
⑤问文章线索:注意那些在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
⑥问文段大意: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
(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 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
(或“什么——怎么样”)
⑦问语句含义: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⑧问文章写作特色:可从文章选材、结构布局、语言、立意等角度考虑。
⑨问阅读后的体会见解: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
(二)课堂练习:学生训练后,教师评点明确
三、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附]阅读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悟》(摘自《当代日本文集》)
(注:文中的 中村、贵之君、和佳子 为人名)
(1)中村家住在一幢在山腰里的商品小住宅里。家里四个人生活,父亲,母亲,还有念大学一年级的儿子贵之君和中学一年级的女儿和佳子。父亲已经44岁,是一家小公司的课长。
(2)父亲近来心事重重。因为儿子贵之君变得很奇怪,他常常以文具费为借口死皮赖脸地要钱,虽然有时觉得他在撒谎,但也不好意思揭穿他,结果就把钱给他了。因为住房的贷款等,所以家庭经济拮据。贵之君的讲话却一天天更粗野起采,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主题性阅读课教案》。
(3)可是,父亲知道贵之君是个很有感情的孩子,很喜欢妹妹,所以他仍然非常信赖着儿子。
(4)这时,发生了一件事,就是他那长年使用的饭盒出现了一个洞。虽然饭盒太深,用起来极不舒服,可一旦坏了父亲仍非常沮丧。
(5)孩子他妈在附近的超级市场买回了两个饭盒,给贵之君和父亲。贵之君以前是带钱去学校买饭的,现在想尽量让他用饭盒带饭。
(6)可是,父亲不喜欢这饭盒,因为装饭和装菜的夹层是分开的。
(7)父亲带的饭菜每天都是大马哈鱼,这在公司里也出名了。炒鱼块直接铺在饭上,盖上盖,父亲吃饭时,把盖翻过采横在边上,接着把饭上的鱼块移到盖上,于是压着鱼块的那部分饭呈浅黄色。那是父亲最爱吃的。不过,时间一长,他也有点吃腻了。
(8)那时已是五月,天气和煦,春意阑珊。
(9)父亲结束了上午的工作,像平时。一样习惯地从包里取饭盒,打开盖一看,父亲倒吸了一口气,装菜的夹层里放着酱汁牛肉、炒香肠;还有莴苣。a父亲吃惊地张大嘴愣了老半天。这时有同事在边上走过,他慌忙盖上盖。b他总觉得有些不好意思。
(10)c接着打开装饭盒的夹层,父亲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米饭上紧紧地铺着一层黑黑的海苔。
(11)d“难道„„”父亲喃语着,用筷子抠着饭盒角。“果真!”父亲在心中惊叹着,受宠若惊。
(12)这是两层的海苔便饭。父亲想起很早以前已经去世的母亲用薄薄的红棕色的海苔替他制作的海苔便饭。那已经是20多年前的事了。父亲不由感动得热泪盈眶。
(13)这天,父亲一整天都感到心里暖呼呼的,甚至有些神思恍惚;在回家的路上,他还买了四只很贵的甜瓜当作礼物,而且他归心似箭,真想一步跨回到家里。
(14)走到大门边时,传来贵之君在发脾气的声音。父亲的心情阴转睛了,走上前时,能清楚听见贵之君的声音。
(15)“那样的饭能吃吗!”
(16)好像是借口带的饭菜不好在责怪母亲。父亲不由得心头火起。“今天要和贵之君好好谈谈!”他这样想定后推开大门。这时,传来母亲的声音。
(17)“你和你爸爸的饭搞错了呀!”
(18)父亲听见了。原来是这样。是孩子他妈搞错了父子的饭菜,父亲顿感兴味索然。
(19)“我回来了。”他有气无力地说道,打量着两人的脸。母亲一张总是局促不定的脸,一张总是受贵之君责怪的脸。可是,贵之君不同,是一副带有愧意的表情,而且显得柔和。父亲不由尴尬地把甜瓜放在那里,走上了二楼。
(20)从此,中村家发生了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贵之君。他几乎不向家里要钱了。讲话虽然还是很粗野,但能够感受到话音里饱含着的柔情。
(21)父亲几次想要对贵之君说:“大马哈鱼也很好吃啊。”但他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因为父亲明白,贵之君转变的原因,是那次与父亲换错了饭菜。
(22)暖春的阳光如今也洒满在中村先生的家里。
阅读试题
●揣摩·体味 ·感知·理解
1、第(1)段中加点的两个“小”字不能删去,因为它们突出强调的是中村先生
2、第二段:贵之君变得很奇怪”是指①:“ ” ;② “ ”。
3、第(3)段话不能删去的原因是
4、第(7)段“都„„也”连用,意在突出,也为下文写“父亲”吃到了与儿子换错的饭菜时而感到 和 的心理埋下伏笔。
5、第(9)--(11)段对“父亲”感到意外这一点作者描述得十分成功,请分别:写出四句各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a、d、c、d、6、第(10)段“紧紧”的意思是,下文第(12)段与这用法相似的词是“ ”二者在写法上构成了鲜明的,突出了“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 的原因,也表现了“母亲”对贵之君的。
7、联系上文找出第(14)段中用错的一个词组(短语),请圈出后,改正为:
8、(20)段与上文第(2)段都写到“贵之君的变化”,这叫做 的手法。
9、第(22)段是 描写,烘托出中村先生 的家庭氛围。
10、本文以 为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叙述了 的故事,全文正面塑造了“父亲” 的形象,侧面突出了贵之君 的品质。
●积累·运用
1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和煦()阑珊()尴尬()()
12.解释第(2)(4)段中加横线词。
①拮据: ② 沮丧: ③尴尬:
13.根据意思写出文中的成语:
①心里盘算的事—桩接一桩。形容思虑很多。()
②形容不顾羞耻地胡搅蛮缠。()
③形容回家心切。()
④形容一点兴趣也没有。()
14.本文以《悟》为题,意味深长,含义深刻。读完后,你又悟到了什么呢?请联系自我实际,说说你的感受。100字左右
第三篇:古诗词主题性默写集锦
古诗词主题性默写集锦
(1)春风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2)春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牧《春夜喜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徐府《春游湖》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3)春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古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第四篇: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
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
新城学区 邢美玲
研修组成员名单:
组 长:邢美玲
组 员:陈能书、张艳红、张素娟
许利英、王 敏、王翠茹
一、主题的提出
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源头活水。学生的阅读量与他的语文水平是成正比的,也与他其它学科的学习水平成正比。尤其是在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的今天,在视听技术不断普及、人们阅读能力不断下降的今天,积极主动地开展阅读活动,抓好基础段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生分阶段达标进入高层次学习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需要。
然而在农村小学,由于受到地域、家庭环境及应试教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阅读现状令人担忧:学生缺乏读书的兴趣和意识,不能主动进行阅读实践;“应试教育”的思想左右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尚未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学校图书室、阅览室未发挥应有功能;学校、家庭未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语文主题性阅读的研究》课题,旨在改变目前课外阅读的现状,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拓宽学生阅读的视野,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二、主题概念的界定
课题中“阅读”是指一种从印的或写的语言符号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这个心理过程是指读者主体的心理过程。
课题中“主题性阅读”是指以语文教材为中心,根据教材的编排体系(冀教版各单元均有一个明确的阅读主题),提炼出阅读主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课外阅读中引导,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有凭借和依托,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扩展和补充。
三、主题确立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该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充分地利用这些知识发挥自己的阅读能力去分析、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而获得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认为儿童是通过自己主动的努力活动和与外界相互作用,不断获得经验的丰富和重组,从而实现自我建构和发展。
2、“相似论”认为,学生头脑中贮存的相似性信息单元(即相似块)越多,就越有利于选择、匹配、激活阅读材料中的相似信息,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感悟也才越深刻。《学记》中的“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说的是教育得抓住时机,适时施教,错过时机以后再去学习,就会事倍功半,得法于课内,及时进行同步拓展延伸,就会事半功倍。
3、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学生学习越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象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所阅读的东西,比要求他记住的东西多两倍。”“如果少年学生除了教科书以外什么都不阅读,那他就连教科书也读不好。如果学生其他的书读得较多,那么他不仅能够学好正课,而且会剩下时间去满足其他方面的兴趣。”
四、主题的价值与意义
开展主题性阅读的研究与实践,对小学语文阅读由课内向课外、由以教科书为本位向大信息、多元化知识开放、由应试教育向读书滋养人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转变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该课题的成功运作对农村学生阅读的外部大环境的开发、整合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对小学语文学科阅读的内容整合方式、阅读指导方式、阅读习惯的有效培养、读写结合提高语文素养等方面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操作体系的建构都很有价值,也对改善农村小学学生课外阅读无序状态,规范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增强课外阅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有现实的指导价值。
五、主题研究的过程
(一)用好教材,搭建桥梁
叶圣陶先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以语文教材入手,目的在于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实际上成了通向课外更多阅读的桥梁。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阵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具有挖掘教材,重组教材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渗透相关的阅读信息,以促发学生课外主动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对教材的内容作深入的解读和挖掘,揣摩作者思想、文本内涵,提炼出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引领学生围绕主题,深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与人物对话,与作者交流,获得许多真切的感悟。例如在教学《郑成功》(主题:爱国)一课时,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中,感受郑成功的爱国举动,同时引导学生就“爱国”这一主题进行延伸:在历史上还有许多爱国人士——屈原、陆游、林则徐等,引导学生到图书馆、上网阅读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怀;还有同学提到当前大家共同关注的“台湾问题”,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讨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主要起着“红娘”的作用,在学生与书籍(故事)间拉起一根红线,让学生有兴趣、有方向的进行阅读。
(二)开展活动,巩固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活动便是激发学生兴趣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师可以结合平时的语文教学的内容,在班级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阅读活动,让学生沉浸在其中,享受读书、成长的快乐。
1、校园读书节。学校(班级)每学期定期组织校园读书节活动,以此来浓厚学校(班级)的读书氛围,营造书香校园。2007年秋学期,学校成功举行了校园读书节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阅读现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各年级确立相应的主题,低年级“童话世界”,中年级“人物故事”,高年级“经典名著”。学生利用课间休息时间、中午午休时间、放学回家后的时间等,主动地进行阅读实践。另外,在读书节期间,我们还开展了系列化的活动,如“课本剧表演”、“人物故事演讲”、“征文比赛”等,活动结束还可以评选出“书香班级”、“书香个人”等。
2、读书交流会。我们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记录下来,也可以借助于“阅读资料卡”将文中的一些好词佳句等摘抄下来,然后在班级中组织读书交流会,和大家共同分享读书的快乐。
3、好书(美文)推荐。在日常教学中,利用课前五分钟、晨会、夕会时间等,让学生走上讲台,说一说最近读的书目,向同学们推荐一些好的书籍或文章,并简单地交流其内容或心得体会,给大家的课外阅读提供有益的参考。
(三)发掘资源,维持兴趣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学习语文的资源丰富多彩,如何发现并有效的加以利用应是当务之急。
1、图书室、阅览室。随着学校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学校图书室的管理也趋于规范和科学,图书架上的图书也越来越丰富,这些都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有力保证。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图书,学生该如何选择,如何更好地从书籍中汲取精神的营养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进行主题性的阅读便是理想的选择,结合日常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和提升,提炼出相应主题,可以结成研究小组,制定主题性阅读计划,撰写阅读心得体会或是小论文。这样做大大的减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提高了针对性与实效性,同时也对语文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网络世界。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定期带领学生上网浏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主题”、“问题”,在网上搜索相关的信息;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网站、论坛,鼓励学生阅读的同时积极的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
六、主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1、通过组织理论学习,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参与科研的意识和能力增强,能够积极围绕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工作。课题组成员通过学习、实践,有了许多新的想法和体会,并及时进行总结写成文章。王翠茹老师撰写的《当“自由选择”遭遇“尴尬”》发表于《基础教育课程》,并获金坛市案例评比一等奖;
2、“主题性”阅读丰富了学生的课外阅读,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形式多样的阅读实践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变得开阔,阅读能力、综合素养得到了培养。徐天在邢台市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的好成绩,徐天、潘嘉欣等学生在沙河市阅读竞赛中分获一等奖。同时,阅读水平的提高也促进了学生习作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戴玉慧、江天白、郭辉辉等多位同学在沙河市“迎六一”作文竞赛中获一等奖。
3、“主题性”阅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在多次市研训中心组织的学科质量调研中,我校的语文教学质量均在农村小学中名列前茅,尤其表现在2010年小学毕业考试中,我校的语文学科考试成绩突出,特别是在“阅读理解”方面,得分率较高,在市毕业考试分析会上,受到研训中心王尚海副主任的高度评价。我想,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是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长久的坚持和努力。“主题性”阅读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框架,让课外阅读成为学生的语文学习的重要渠道和有效补充,大大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得语文教学真正朝着“大语文”的路子迈进。
七、我们的困惑和设想
“主题性”阅读的课题,从课题选择、论证到审报直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年的时间,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与进步,特别是学生的阅读热情高涨,习作水平提高,都是大家都可以共同见证的。然而,细细回顾研究的过程,我们仍然发现在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惑与不足:
1、“主题性”阅读的实施在学校中受到了更多同学的欢迎,但是很多教师仍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课题的实施抱有一种怀疑的态度,认为这样的“阅读”会耽误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的想法,不仅存在于教师之中,同时还存在于一些家长中,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他们认为孩子只要将语、数、外学好,就可以了,每天他们希望看到孩子埋头看教科书,看到他们不停地做题,而将看课外书当作是“不误正业”。因此,在下一步的研究工作中,我们还应关注到教师、家长的态度,通过细致有效的工作,彻底转变他们的观念。
2、“主题性”阅读需要学生腾出更多的“自由时间”,但这一点在学校里似乎很难做到,尽管我们每周安排各班学生到图书室借书、看书,但是这一点时间是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的读书需求的。而在课表上,各门学科都已排得满满的,学生的在校时间都已经有了充分的安排,如何争取更多的阅读时间,给学生更多的阅读上的指导应成为下一步工作的重点。
3、“主题性”阅读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教师更加用心的加以引导,特别是给予学生方法、策略的指导。而在前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很多一线教师对于学生的阅读活动只是一味的“放手”,没有多少实质性的指导,学生只是盲目地读书,缺乏选择和提取的过程。因此,下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力度,特别是鼓励教师加强自身的学习,关注课题研究的动态,研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力争使课题研究工作推向深入。
第五篇:语文主题性教学改革的冷思考
语文主题性教学改革的冷思考
民族小学 田海龙
语文主题性教学改革正在我县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但如何才能使此项改革工作深入有效地开展呢?值得我们冷静地思考、认真的分析、积极的实践研究和探索:
一、改革是语文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只有改革才会有发展、才会有创新、才会有机遇、才会别有洞天,虽然在改革中会出现挫折、失败甚至会有“毒”副产品的生成,但拒绝改革意味着墨守成规、死水一潭,注定在竞争中的失败结局。“改”里孕育着希望、有破茧化蝶的蜕变可能,所以改革与创新应成为教育的主流,只有这样教育工作才能常做常新、才能紧跟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反观这些年来的语文教学工作,不能说一无是处,但学生学得苦、教师教得累、效果不明显已是不争的实事,面面俱到的课文分析,知识点的罗列堆砌,着实难为着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难怪引发了众多语文教师的哀叹:“语文究竟应该教什么?应该怎样教?” 为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自2009年至今我校都在对语文教学进行着研究实践和探索,从写字教学到精读课文三三阅读教学,从略读课文阅读化教学到阅读周周练,从互动态作文教学到亲子阅读,无不体现着重视阅读积累,重视知识技能的实践、重视习作技巧水平的提升,虽然有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未能达到改革的预期,没能更好地完成“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语文课程使命,改革遇到了瓶颈。究其原因有三点:一是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点的把控与取舍改得不彻底不到位。二是学生的读书积累量达不到要求,缺乏读书的自觉性和兴趣。三是没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分析思维的形成与发展。
正当我举手无措时,2016年12月9日山东“语文主题性学习”改革的参观学习强烈地刺激和震撼了我的内心使我迫切地感受到改革的魅力,坚定了我的改革信念。
语文主题性教学改革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开放了课堂、加强了学生的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词汇和内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兴趣,取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好印证和突破了我校的语文课程改革。
由此我深切地感受到改革是语文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如何更好地实施语文主题性教学改革
要想更好地实施语文主题性教学改革,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理论学习、确定改革的方向
对比学习毕英春《双主题整合教学的智慧》丛书和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看双主题整合教学如何落实课标内容,看双主题整合教学如何实践课标解读的语文学习方法和途径,不难发现语文主题性教学改革的思想、理念和做法都在落实着课标的要求,因此理论学习是教师开展语文主题教学革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了解课标理解语文主题性教学改革内涵的基础上实施改革才能确保改革方向的正确性。
要想扩大教师的改革视野可以进一步阅读韩新娥的《海量阅读》和李希贵的《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感悟》等文章,教师会对阅读教学有新的体会和认知。
(二)方法学习,掌握课堂改革的策略
系统学习《双主题整合教学的智慧——小学语文1+X单元授课教学》资料,掌握双主题的阐释、双主题的确定、整合教学的策略、整合教学的基本模式、整合教学的课型,领悟方法,掌握课堂改革的策略和途径,做到实验前的准备充分。
(三)集体研讨、尝试实践
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之下,集学校语文教师之全力针对某一单元确定单元内容情感主题和语言文字运用主题,并围绕语言文字应用主题进行教材内容整合和教材内外的整合,选材完成后就是 设计教学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先完成内容情感主题的教学也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找出学生感兴趣的段落让学生读,在读中体会,同时提取出语言文字运用主题,加以阐释、迁移印证(附篇)、尝试应用、拓展应用、内化知识。
教学设计完成后推选一名教师执教,其余教师参与听评课,集思广义,再改再试,循序渐进,教师就会有心得。行动实践比空想更有效更重要。实践中的我们都是小马,不亲自过河,永远体会不到到达对岸的快乐。
(四)借鉴对比、提升自己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为一个行动研究者就应该俱有学无止境的欲望,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坚定的信念:量变一定会引起质变,这是我们成功的内因。必要的时侯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到外面参观学习和交流来提升自己,哪怕一点点的收获也可以使自己得到提升,所以要给自己创造争取外出学习的机会。
(五)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既是教育者,更是学习者。语文教师除具备有必要的语文知识之外还要博览群书积淀文学思想修养,要以自己的博学赢得学生的敬佩,实现亲其师信其道,以教师的博学影响学生。我们既要生活也要放飞灵魂,读书与后者有关,让读书充实我们的生活去影响我们的学生,才能称其师。
三、改革中要克服七种不良倾向
一是要克服假改革做秀课的表面工作,要表里如一,实质改革实践探索。
二是要克服功利化思想,初始的学生阅读要不加任何限制要求和任务,让学生放松地读,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兴趣后再加不动笔墨不读书、填写阅读记录卡、读书心得体会等限制和要求,才能使学生不认为读书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进而形成习惯。我们不能清晰得记起小的时候吃过什么,但却强壮了我们的体格,无功利化读书也一样。
三是要克服怕成绩下滑而畏惧改革的心理:教学改革不同于经济政治改革,他的周期性长,教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适性期,一种方法和习惯的掌握和形成需要时间来磨练,阶段性的成绩下滑是不可避免的正常现象,无论是校长、还是教师、以及家长都应有预见性的心理准备,但成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是一种必然,大家要共同渡过这一个艰难的心理承受期。
四是要克服改革的片面性;语文主题性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能单改某一段,小学1—6年级要全面启动,一二年级的识字跟不上就会影响三至六年级的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所以改革是全面性的不是片面性的,需要全校语文教师和班级的参与。五是要克服空中楼阁现象:语文主题性改革是以学生的阅读为前提和基础的,失去了这个前提和基础,你的课堂将举步维艰无法进行,教师一定要在学生读的基础上进行,这样课堂上学生才能针对性的交流和展示,这就需要调剂好学生读书的时间。
六是要克服混乱的时间安排,做到时间安排科学合理,孩子什么时候读什么内容,什么时间积累背诵、什么时间读书交流都应该程序化,防止浪费时间和单位时间内容繁重,导致学生的学习倦怠。
七是要克服恋旧思想:改革就是改变革除旧的不好的不科学的与现实不适应的制度或做法,虽然只有破旧才能立新,但破旧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在立新的同时我们仍要借用以前好的有效的做法,但不能对旧的抱残守缺且依依不舍。我们不能邯郸学步,更不能东施效颦,而要做真实全新的自己。
人间正道是沧桑,让我们且行且歌,谱写自我教学重生的乐章,为翼城教育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