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感悟
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感悟
澧溪中学 张丽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随着历史教材不断地改进,历史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行使用的历史新教材就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产物。它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历史课程中“繁、难、偏、旧”现象。因此,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着自己的特色。
新教材中的新特色。新教材的基本结构同旧教材一样,还是以课为单位,一课时学习一课,每课都设有“提示”,看提示部分就知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易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把握其重难点。每课的字体同样由宋体和楷体组成,用不同的字体及大小字来排版,显现出教材内容的主次性、直观性,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课文还配有图表、资料、注释,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的有效信息。新教材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如何利用新教材的有效信息是教好初中历史的关键。下面就一年的新教材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巧用地图,培养学生识图学史的能力。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为师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地图,如重要朝代、国家的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政权中心、伟大的古建筑等,利用这些彩色的历史地图,可以挖掘其蕴藏着的丰富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对历史地图进行加工,使其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比如对《郑和下西洋》地图,为了使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我运用powerpoint幻灯片动态效果插入一只船只,沿着郑和下西洋路线移动,随着船只的漫漫移动,依次闪现出发点刘家港、沿途所经过的越南、马来西亚、印度、阿拉伯等国家,最远到达的“非洲东海岸”、“红海沿岸”。对学生来说,这样就更形象、更生动、更好理解了。
第二、恰当运用教材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常言道“论从史出”,新教材中丰富的史料就是立论的依据。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这些史料,对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中国历史第二册第13课讲述宋朝农民的文化生活就引用王安石的《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反映了元旦是宋代农民最受重视的节日之一,也说明了宋朝时乡村人们的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这些蕴涵丰富哲理的精言妙语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素材。
第三、合理选用小字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新教材中小字材料占有的篇幅还是很大的,教师如何合理选用有关小字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如讲到司马光和《资治通鉴》时,文中有二段落小字内容介绍司马光的勤奋好学、认真的态度、扎实的学风,严谨的习惯,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内容,会对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四、精选活动建议,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新教材的每一课后都有一道活动建议,题型灵活,形式新颖,包括文物仿制、编制大事年表、故事演讲、诗歌朗诵、调查访问、比较分析、参观名胜古迹、评价历史人物等,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保证每节课都展开活动,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精选活动建议,培养学生观察、收集、整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我预先布置了课后活动建议,举行“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演讲比赛。这样一来,既避免死记硬背或强行灌输带来的负面效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能力。
三、新教材与教学的矛盾。
随着新教材的逐步实施,我们逐渐感受到新教材与教学之间所发生的碰撞,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两者之间不时地也存在矛盾。
1、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拿到新版教材,第一个明显的直观印象便是印装精美,图文并茂,色彩艳丽,异彩纷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时代气息,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中穿插的许多图片、历史资料,不仅能充分发挥图片资料提供的信息,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教师囿于教学的习惯,对这些有效信息置之不理,或纠缠于此喋喋不休。新教材中重要资源究竟怎样充分利用,其功能如何有效发挥,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2、新教材与评价方式的矛盾。评价改革与新教材的实施应该是同步进行的,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已逐步体现出新的评价机制,但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如何评价?对学生学习成绩如何评价?尤其是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如何纳入新的评价体系?除了考试成绩外,其他方面的成绩如何体现出来?所有这些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框框,就连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教师现在也是为考试而教,学生也是在为考试而学,因此,评价主宰着一切,制约着一切。建立具体明确的评价指标,建立新评价体系的保障机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实践积累的过程。
3、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与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新教材内容突出表现在它的历史性、开放性、灵活性、探究性,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资源,但这些资源的缺乏又是普遍的现象。因此,如何真正体现新教材的价值,也是广大部门和教师深思的一大问题。
将近一年来,我对中学历史新教材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是很肤浅的认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新课程的实施者,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更应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第二篇:初中历史新教材的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感悟
三十四团中学 王敏霞
新中国成立五十多年来,随着历史教材不断地改进,历史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行使用的历史新教材就是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民素质教育的产物。它通过精选历史课程内容,设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从根本上改变了原有历史课程中“繁、难、偏、旧”现象。因此,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有着自己的特色。
新教材中的新特色。新教材的基本结构同旧教材一样,还是以课为单位,一课时学习一课,每课都设有“提示”,看提示部分就知道本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易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时把握其重难点。每课的字体同样由宋体和楷体组成,用不同的字体及大小字来排版,显现出教材内容的主次性、直观性,条理清楚,脉络分明。课文还配有图表、资料、注释,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历史、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教学中如何利用新教材的有效信息。新教材突出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如何利用新教材的有效信息是教好初中历史的关键。下面就一年的新教材教学实践谈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巧用地图,培养学生识图学史的能力。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为师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历史地图,如重要朝代、国家的疆域、重大历史事件、著名战役、政权中心、伟大的古建筑等,利用这些彩色的历史地图,可以挖掘其蕴藏着的丰富历史信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地图,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有效信息,培养学生以图学史、读图识史的能力。当然,教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对历史地图进行加工,使其更加形象、直观、生动。对学生来说,这样就更形象、更生动、更好理解了。
第二、恰当运用教材史料,培养学生理解历史的能力。常言道“论从史出”,新教材中丰富的史料就是立论的依据。在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这些史料,对培养学生运用史料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合理选用小字材料,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新教材中小字材料占有的篇幅还是很大的,教师如何合理选用有关小字材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也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内容,会对学生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第四、精选活动建议,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新教材的每一课后都有一道活动建议,题型灵活,形式新颖,包括文物仿制、编制大事年表、故事演讲、诗歌朗诵、调查访问、比较分析、参观名胜古迹、评价历史人物等,但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无法保证每节课都展开活动,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情况,精选活动建议,培养学生观察、收集、整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例如讲到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我预先布置了课后活动建议,举行“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演讲比赛。这样一来,既避免死记硬背或强行灌输带来的负面效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收集、整理、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能力。
三、新教材与教学的矛盾。
随着新教材的逐步实施,我们逐渐感受到新教材与教学之间所发生的碰撞,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两者之间不时地也存在矛盾。
1、新教材编排体例的变化与教师教学习惯的矛盾。拿到新版教材,第一个明显的直观印象便是印装精美,图文并茂,色彩艳丽,异彩纷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充满时代气息,十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新教材中穿插的许多图片、历史资料,不仅能充分发挥图片资料提供的信息,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然而,教师囿于教学的习惯,对这些有效信息置之不理,或纠缠于此喋喋不休。新教材中重要资源究竟怎样充分利用,其功能如何有效发挥,有待于在实践中探索。
2、新教材与评价方式的矛盾。评价改革与新教材的实施应该是同步进行的,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已逐步体现出新的评价机制,但是,对教师教学质量如何评价?对学生学习成绩如何评价?尤其是探究性的实践活动,如何纳入新的评价体系?除了考试成绩外,其他方面的成绩如何体现出来?所有这些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框框,就连教师心中也没有底。教师现在也是为考试而教,学生也是在为考试而学,因此,评价主宰着一切,制约着一切。建立具体明确的评价指标,建立新评价体系的保障机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实践积累的过程。
3、新教材内容的开放性与教材配套资源不足的矛盾。新教材内容突出表现在它的历史性、开放性、灵活性、探究性,教师要上好这样的课,除了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外,还必须有大量配套的教参、教具、学具和音像资料等,最好还要有与之相应的社区资源,但这些资源的缺乏又是普遍的现象。因此,如何真正体现新教材的价值,也是广大部门和教师深思的一大问题。
将近三个月来,我对中学历史新教材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这种认识还停留在表面,是很肤浅的认识。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新课程的实施者,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更应转变教学观念,用新的教学方法来适应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第三篇: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
姓名:陈业强 单位:儋州西流中学 学分账号:特岗入职暂无学分账号
通过这次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让我懂得了新教材的编写是按时间顺序来编写的。这样的编写改变的传统的教材编写按主题的模式。符合了初中生的思维,让学生学习起来较容易,不像以前那种按主题编写,学生学习起来感觉很困难。“例如在八年级第一个学期第二单元的编写’近代化的探索’如果按时间顺序编写洋务运动应该放在第一单元来学习,但却放在第二单元来学习,学生学习完了第一单元。到第二单元时,又从新的去学习,这样在时间方面就感觉很乱,让学生很难把握”。同时新教材的编写按“点——线”的顺序来按人类历史的发展而展开,符合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这次培训还让我懂得了利用历史的图片来教学。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功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现更多的历史图片信息。让学生在简短的课堂中学习更多的历史知识。通过历史图片来换取同学对历史的兴趣,从而能更进一步的去了解历史和掌握历史。也加深将来在中招考试中的图片识图题的认识,让同学在心中有一个概念。
同时,通过这次培训让我懂得了,这次新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国家的意志,在日后的教学中,有些问题要淡化如:七年级历史里讲到农民起义时,针对于这类的问题一定要淡化,但讲到中国的领土问题时,这类的问题一定要重讲,让学生在脑海中对祖国的领土有个概念。培养同学的爱国情操。
总之,通过这次初中历史新教材的培训让我懂得了很多,在日后的教学中慢慢的体会和运用。
第四篇: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初中历史新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武凤彦
这次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回来之后,我认真思考、总结,对初中历史的预习有了一个大致的理解并作了汇总,在此提出与大家共享。
(一)、教材的课文部分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教学课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史实。没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以内,全文以大字呈现,以使课文更加通畅。
(二)、教材课文的辅助部分
新教材围绕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这些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文中的插图是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教材内容的特色
1、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分时期、分阶段地逐步展现出来,并加以贯通;重点选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密切联系的史实,使这方面的教育内容贯穿始终。据统计,六册历史教科书涉及的知识点共计176个,其中直接或间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占全书的88%,做到了全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教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内容加强叙述,重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史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共计50处。涉及中国古代史上的文化名人45位,科技文化著作56部。通过以上的编排,向学生展现出我国古代辉煌的文明成果和优秀的传统文化。
3、教材将革命传统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突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不断发展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决定作用给予充分的介绍。
4、教材涉及主权意识和海洋意识的内容主要包括南海诸岛、台湾、钓鱼岛、新疆、西藏等内容。
(四)新教材使用的建议
1、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引领
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形成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逐步树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古代史:重点放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上中国近代史:重点放在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和人民抗争,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所作出的贡献。
2、整体把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上,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的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结构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力图做到融会贯通;要梳理清楚没课课文的逻辑层次,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及各个环节,并设计好相应的课堂提问和教学活动。
第五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感悟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感悟
回顾多年来的历史教学经历,领会新课改历史教学下的理念要求,如何搞好历史教学,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历史教育领域的重大任务,也是作为历史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探讨的一个新的课题。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倡导学生勇于质疑、敢于争先,积极竞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并取得良好成绩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感悟:
一、利用班班通功能,充分发挥现代网络资源优势
运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对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科素养的促进作用。课堂教学中应该优化教学的资源和手段,利用班班通功能,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教学资源优势,多角度全方位展现历史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能动性,激活学生的学习内驱动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二、优化教学导语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导语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最初环节,也是必不可少的步骤,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设计好教学导语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选好导语的素材,即所设计的内容应该与教学的内容相关;(2)突出重难点,即围绕教学的知识点有重点的突破;(3)导入的时间不可过长,以防影响后面的内容教学。
例如,在“人类的产生”中,通过讲述“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来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远古时代,一位名叫女娲的神,用水和黄泥造出了许多的男,男女女,从此天地之间就有了我们人类。女娲为了拯救人类,她还炼了五色石进行补天。学生在这样充满神秘色彩的导语引入下,很想知道人类的起源和产生过程,为他们的课堂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创设丰富的情景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新课程历史教学特别倡导情境的创设,因为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运用一定的情境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欲望,促使学生不断的学习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例如在讲述“和同为一家”时候就采用了编历史剧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理解记忆,具体步骤可设计为:(1)利用藏族民歌“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狮子进了大森林。孔雀落在大平原,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西藏从此幸福太平„„”来渲染背景氛围;(2)阅读文本中与“吐蕃使者求婚”相关的内容,鼓励学生扮演上述内容;(3)阅读文本中和“文成公主西行”、“文成公主在吐蕃”等相关的内容进行扮演。通过上述的扮演活动,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潜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扮演的活动中进一步地明确了在封建社会里,民族的和亲政策的积极意义。
四,运用文本和视频插图教学,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效果
新课程初中历史教材中有很多的插图。这些插图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视觉
感官欣赏的需要,帮助学生把一些较难记忆的语言项目通过插图进行轻松的理解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这种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受到教师们的青睐。
五,设置学习疑问,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的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中利用这些疑问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大胆质疑的精神和学习品质,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问题探究能力。笔者以为,巧设疑问,以疑激趣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设计的问题应该紧紧围绕文本教学内容;(2)创设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3)学生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基础上能够顺利的完成上述问题的解答,以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讲述“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我国发明的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和对世界文明作出的巨大贡献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分别是什么?(2)纸的发明在什么时间?(3)我国在纸发明以前用什么作书写材料?学生在意义回答了上述的问题之后,通过追加问题的办法提出“西汉发明了纸,为什么东汉蔡伦又要改进造纸术?”。因为这样的问题,在书本教材中没有作过多的说明,比较难理解,需要借助一定的资料进行帮助理解。针对该问题,笔者建议学生通过上网查阅和到图书馆查资料等方式来解决这样的问题。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导之下,不仅能够掌握了教学内容,还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的能力。
总之,有思想的课堂才是有生机的、成功的课堂在历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只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历史唯物主义观,真正实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